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

第1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市场需求;教育目标与特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3302

1 当前理论界关于取消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观点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 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1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

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

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

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

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图1 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

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

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 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

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其次,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之树易枯竭,而现实之花常青”,大学里是没法培养出企业家的。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若只注重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方法的实践技能。

一方面,要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同时,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最后,高校应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例如可以引进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动态建模(IRP)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实验以及实验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力地缩短学生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一)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关于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难以完全吸收和利用,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工商管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客观准确的认识世界,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在高校中加强实践能理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开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使学生将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个人或者企业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的目标,必须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集体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上仍然局限在对西方理论的传授上,而且多数理论还是上个世纪发展出来的,这些理论大多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状况和社会经济背景,与中国的国情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工商管理理论不能够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校教学方式的落后。

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采用的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获得主动地位,教师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

(三)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缺少对工商管理的感性认识。在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会为了自身的职称、荣誉等方面的利益,纯粹的注重理论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实践能力弱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会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加强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方法

(一)选取与中国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社会发展中的案例分析,已经足够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的教学内容,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指导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与从国外传来的理论相比,能够更好的对工商管理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在工商管理的教学内容上要减少对西方理论与案例的使用,尽快发展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准确的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为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是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讲座,结合市场调查与企业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快速获得对专业的感性认知,同时为了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在学生心中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专业感想与调查报告,通过专业教师的评估,提高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二是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学习中去,从中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论知识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模拟教学包括内容模拟、情境模拟、角色模拟与综合模拟,通过采用这些模拟办法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工商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场教学是在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中,在实习参观后,撰写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实现了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的专业教师应积极注定参与到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打破片面注重理论研究的传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紧跟时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提高工商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应在制度上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第3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第4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解决方法

2014年2月11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了2013年度才市分析以及2014年才市供求预测报告。报告显示:从需求的专业情况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企业所需专业中成为首个热门专业类别,占总需求的11.03%。然而,从近几年人才市场的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所以,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高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够重视,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普遍对实践的不关注,很多同学不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对其方式不了解。老师对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不透彻,也就随之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教师资源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且,从教师的自身角度来看,一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忙,教学工作负担较重,没有闲暇时间去探究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大部分老师很注重专业理论上、科研方面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这个竞争力越来越强的今天,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自身都意识不到,那么就带动不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就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2.没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

“创新”一词近年来越来越流行,各个行业也都非常需要它,工商管理专业自然也不例外。很多学校也会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挑战杯”中的沙盘模拟大赛、创业大赛、技能文化节等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在很多学生看来,这些活动不仅占用学习时间,还消耗他们的大量精力和财力,学习成绩下降,还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理解,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让他们心里有了负担,身心疲惫;同时由于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能力不够,这就导致学校每次开展实践性活动学生参加的人数很少,而且流于形式。所以,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刻不容缓。

3.学生自身不重视

学生是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本身就不是很重视实践活动,也造成了实践教学的一道障碍。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实践的意识不是很强,没有思考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高,应该从思想上提高对它的认识。他们也都知道实践教学对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有很大的益处和帮助,但是,由于他们懒惰的性格和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实践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和体系

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方面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该对实践教学课程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这四年里做一个自我检测,给自己制订一个全面性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活动,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阶段性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例如:本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教研室牵头并组织成立了“尚能服务公司”,该公司从总经理到部门领导,下至员工都是由学生组成,由学生自主经营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经营管理中,活学活用。同时,这一过程让他们自己也知道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自身的缺点和自身素质的高低,及时改正和提高,使他们以后能够更好的就业和工作。同时,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可以从根本上切断学生不重视实践的思想。

2.突出实践目的,拓展实践方式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担子就越来越重了,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经验,把自己所学得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个过程不仅要循序渐进,还需要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合作、努力。学生要给自己制作一份详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交给老师,老师再加以修改、完善并给予建议。这样,学生在大学里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当然,这种方式和方法不是单一的,是有很多种形式的,它需要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探讨、研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和老师分享,并让老师给予建议,老师虚心接受并加以揣摩和完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师生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大胆的创新。

3.培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

学生的意识里对实践教学不重视,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不愿意去付出和行动。那么,学校就必须采取一些政策和方法,来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快地适应来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第一,学习成绩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总成绩,因此,只要他们做到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就给他们对应的学分,让他们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第二,要把课本上专业、理论的知识变成实际的行动力,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帮助,学生要把自己思考的实践形式主动告诉老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当然,解决工商管理实践教学问题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学者前辈也都做了深入地研究。笔者在这里只是简单阐述了自己在教学这几年的体会和看法。我们要努力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综合性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微薄

之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一、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从结构上包括三大体系: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和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一)内审制度

    内审(InternalVerification,简称IV)是保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能够符合组织计划,实现组织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3]

    1.内审制度的制定

    (1)目的内审工作的重点就是制定本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设定内审标准和管理流程,并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利用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师教学、作业、报告、考试的设计、成绩评估等流程的标准化并达到既定培养标准。(2)内审员组织架构内审员的工作是在各院校内审小组的领导下完成的,内审小组由资深的、有经验的专任教师和领导组成,组长负责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仲裁。内审员负责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支持和保证。每个内审小组根据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情况可以按照年级来划分,也可以按照课程的相关性来划分。内审小组1中,教师1担任内审员工作,对组内的3-5名教师的教学质量负责,但教师1的教学和评价资料不能自己审核,必须交由其他内审员完成,以达到公正和质量统一的目的。(3)内审员工作流程为了确保每学期的工作标准切实得以落实,内审工作流程如下: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为每门课程确定内审员,教师根据大纲设计作业、实训项目和考核、考试文件,编制教学和考核计划,交内审员审核,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内审员有权要求教师根据大纲重新设计;若内审员审核无误,则填写《初审表》将内审意见和结果完整记录,教师则开始批改第一份作业/实训报告并将评价样本提交给内审员再次内审,内审认定评价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教师需要重新批改,纠正错误。之后,教师根据统一评价标准完成全部学生的评价,内审员审查各项考核资料,审核通过后,填写《考核抽样表》记录内审意见。最后由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内审负责人总结内审意见,提交给外审员。上述工作流程是一个基于工作结果,对工作流程各节点进行监控的质量管理模式。为保证内审质量,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审制度》,内容包括内审员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确保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内审员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可向内审仲裁委员会申诉,请求仲裁。仲裁委员会由各内审组长组成。该流程中,各工作环节都需要将内审的证据保留完好,以便外审专家进行核实。

    2.内审员的责权

    内审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完成,每位内审员都是内审整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保证了整个专业的教育水准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他们承担的责任包括:一向教师解释教学和学生评价标准;二保证教学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彻底执行;三提供教育管理支持。内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内审员每学期要求教师按时提供所需内审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教学设计、作业、实训等的设计以及教师对学生考核标准及考核过程的资料等。针对教学部分,内审员首先对教师拟定的作业和实训项目进行审核,对不能完全满足大纲要求的设计,内审员有责任确保教师已将偏差完全纠正后才能下发给学生去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实训项目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训条件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完成相关调研和实操,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完成大纲学习目标的全部证据。对于学生上交的报告、作业、考卷等,内审员主要针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审查,包括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考核过程和方式,保证对每位学生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教师在给学生做评价时是否给出详细的、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来帮助学生分析课业未达到要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要求全部教师能够用统一标准为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对不恰当评价,内审员有权要求重新评价;内审员还必须保证所有教师的全部课程的评价标准一致。对内审员和教师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由内审组长裁定,内审组长也无法确定的由内审仲裁委员会决定。以上内容都通过详细填写《内审表》反馈给教师,同时《内审表》也是内审员的工作证据。内审员还有随时进入教师课堂听课,给予教师反馈和指导;随时向内审组长汇报内审情况的责任和义务。

    3.内审员的选拔与激励

    内审员的任职资格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这些内审员的候选人可能是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或顾问,他们通过培训上岗。一个新内审员上岗是否需要培训、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取决于他们过往的经验。对于整个内审小组而言,必须确保整个专业内审工作的是连贯的、结构化的;确保所有内审员都能执行同样的标准进行审核并形成相应的内审文件和材料;定期举行内审会议进行培训和工作检查。

    (二)外审员工作职责

    外审(ExternalVerification,简称EV):即外部审计,通常指第三方审核,是外审员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3]

    1.外审制度

    外审制度是由工商管理教指委统一制定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外审的时间、外审员的工作方式、外审结果的形成及作用等。但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各院校而言属不可控因素,必须在教指委的统筹下才能完成,因此,其质量高低,甚至能否贯彻执行则取决于教指委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2.外审员的责权

    外审员的职责包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标准对该学期的每门课程进行考核设计和评价结果的审查,重点是学生呈现的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评价情况及内审的标准和结果是否恰当等,此外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与评估标准的理解是否准确以及教学中的新突破,内审机制是否健全,内审制度的运作是否高效、合理,内审抽样是否符合要求,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是否规范,文档是否健全等。[4]外审专家主要通过审查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内审组织运作、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各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外审员的权利包括:向教指委提供客观的审查结果,形成外审报告;外审员有权要求各院校对未达标的部分进行修正并在下一次外审中重新审查;外审员有权要求不合格的院校取消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的资格。

    3.外审员的任用与培训

    外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为了保证其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外审专家的薪酬和具体管理都应该由第三方完成。为了避免出现熟人之间碍于情面的情况,外审专家还应该每两年换一家院校进行审查。同时对各中心派出的外审专家也应视每家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资历浅的到资历深的原则委派外审专家,不断帮其提升和改进。教指委必须为外审专家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以保证外审工作的一致性。为了保证客观的外审结果,外审报告中应提供学生评价资料样本具体审查情况和其他资源审查情况。在工作方式上,除了现场检查、观摩外,还包括抽查学生的作业、实训报告、考试考核文件、全部内审记录等,还会与教师和学生见面,倾听教学和其他方面的反馈,进行360度的检查和反馈为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内外审之间的关系

    每学期初,各工商管理专业需根据拟改进的方面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内审制定,将内审结果提交外审。内外审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也是一个质量不断改进的闭环系统,在这个循环里,每次外审专家的意见都有利于内审员不断修正、调整内审方案,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见图3)。

    二、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其他问题

    (一)内外审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内审、外审制度是质量管理中的舶来品,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实施内外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碍于面子,内审员不好意思对教师严格要求;内审员与教师沟通不畅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内审员的质量意识不到位,对教师的工作降低要求;外审员与所审查的院校比较熟悉,难以达到认真审查的实际效果,变成走过场;外审员对工作的执行尺度不统一;外审结果对于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意义不大,导致大家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等。

第6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院校工商管理“90后”教育教学模式

民办高职生不仅具有“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在其他方面也凸显了其独特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生源为文理兼收,专业界限不明显,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各大民办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作为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新新人类”在教育措施、管理模式上应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特点分析

1.1 “90后”大学生共性分析

“90后”是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事情,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教育水平都同父辈大相径庭,个性也相差极大。具体表现为:

(1)思想活跃,理想现实

“90后”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脉搏,与时代脚步相适应,他们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不喜欢人与亦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更容易体察,能较快地适应同时代产生的共鸣。

(2)个性张扬,能力不够

“90后”有较强的表现欲,敢于展现自我,强调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但是由于大多数“90后”从小在家长呵护中长大,自身生活阅历不深,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和突出的独立自主能力,对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遇到问题很难客观分析正确对待,不能积极承担责任,有时候甚至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

(3)勇于创新、心理脆弱

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现代资讯的发达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接触新事物的平台,他们知识面较宽,眼界开阔,喜欢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但是心理抗挫折能力极差,遇到困难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行为上的偏激,这就造成了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失败又存在一定的趋同从众心态。

(4)目标明确,功利性强

“90后”大学生大多在父母的精心营造的温室中培育长大,父母对子女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因此“90后”大学生为人处世目标明确,轻过程重结果,而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观念往往使得“90后”大学生出现个人道德修养的缺失,他们热衷于追求现实的短期成就和眼前利益,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更谈不上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

1.2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个性特点分析

(1)被动学习,率性而为

正确的学习目标、态度、习惯和方式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素养。很多民办院校“90后”高职生由于基础差,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上显得被动而且随意:根据笔者对江西几所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的调查,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成绩没有要求,只要尽力就无所谓,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逃课现象十分普遍。

(2)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盲目性大

专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是其职业生涯形成的首要阶段。然而在民办高校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对专业选择盲目性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专业分支越来越细,给学生选择合适专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报读民办院校学生本身对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学生或单纯根据专业名称选择,或听从他人推荐。

(3)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对拥有宽口径就业需求,这是很多毕业证选择该专业就读的主要出发点。但总体来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职业选择随机性大。毕业生大多愿意去沿海开放城市或是内地发达城市,很少选择偏远地区就业。很多同学期望从事的工作体面、收入尚可、劳动强度不大, 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辅导,开设就业讲座,加强专业实训以及军训等科目,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未来的人生有理想的规划,对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及教学实践的改革

2.1 教学思想改革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地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90后”高职生由于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更容易受西方现代金钱本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竞争意识的影响,表现出另类叛逆、个性张扬、不服管教、虚荣、自尊心强等特点。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突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其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就读本专业的依据是“父母朋友的推荐”或者“好学” “好就业”,在这样盲目的选择下,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民办高职院校招生人员可以利用充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客观地全面地介绍不同专业的特点,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学生录取以后,校方应该第一时间聘请企业家、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开讲座讲经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3)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提倡肯定教育

适当的赞美与表扬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方法上的延伸,是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民办高校“90后”高职生受挫能力较差,通过适当的赞美和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情绪出于积极状态,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错误,并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应推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

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目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专家讲座、讨论班、网上实验等,针对“90后”高职生,启发式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90后”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事实上,民办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如何,基本上决定了这所学校教学方法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2)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基础差,学习热情较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能力和弱点通过各种手段予以诊断,为学生提出适合个人需求、兴趣和能力的学习目标建议。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网络教学、视频教学、企业实地参观实习、模拟管理等。

(3)注重课堂以外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场所。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那么,作为校方更应该提供学生积累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能力的平台。具体做法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辅助考证等。

2.3 教学手段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直接使用图表、模型、标本、实验设备等直观教学手段,这使得教学朝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知识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信息导致了教学内容对时空的超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4 考试方法改革

随着对“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各高校考试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建立试题库,有些课程利用计算机出题,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多种形式并存,学生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等。考试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

2.5 教学实践改革

目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基础定位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特别是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加大实验教学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对于一些在企业无法动手的生产环节,可以购买有关的电子音像制品使学生通过观看而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通过摸拟实验室,如会计模拟实验室、网络营销实验室,培养学生会计、财务管理、现代营销的技能、商务谈判等课程宜采用这种方式。

(2)聘请企业管理者做兼职教师并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民办院校来说,由于目前的条件所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很难对各类企业的实际运作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聘请企业管理者或本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作有一个深入了解。聘请的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因此通过他们的讲座,学生可以对各类企业都有一个了解。

(3)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高职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环节,有助于学生感悟和领会所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对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应包括两种形式:顶岗实习和调查实习。

参考文献:

[1] 《“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赵文博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8月

[2] 《“90后”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需求研究与教育反思》 毕佳萍华东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柔性管理: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范式》 叶志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8月

[4]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李桂陵 彭斯超教育论坛 2009年12月

第7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著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转贴于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2]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

第8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强调和倡导的是“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根据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方向一般是科技含量高,涉及知识广,技术实践性强的职业岗位。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从实用性出发进行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入学分数起点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重视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地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培养之路。高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经济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贴近劳动力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劳动是综合的,贴近企业和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学内容也应是综合的。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的课程,要结合对口企业的案例、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一点适应社会,提高动手能力。

1.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

(1)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如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理论部分基本相通,从而可加强实际操作,增加市场调查的时间,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2)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用人单位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理论基础课可以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用操作考试,专业课可采用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采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如:物流师、营销师、经济师各种岗位技能要求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其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改变课程结构

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压缩必修课如数学、哲学,增加选修课,与工商管理类的课程相关的都可增加,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改变原来的结构变为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工商管理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物流基础等,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证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

3.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多用案例进行教学、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更多适合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教师;工商管理;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80-0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以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必然要有创新教育;要有创新教育,必然要有能够提供创新教育模式的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素质,无异于坚实人才培养的基石。而这其中,对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又是打牢这座基石的强心剂。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有关统计资料,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23.75万人,其中30岁以下教师35.75万人,31~35岁教师23.37万人。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7.78%。就管理类而言,全国普通高校管理类教师共有8.57万人,其中中级以下职称(包括中级职称)共5.64万人,占到总数的63.72%。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管理实践技能,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才能确保整个教学团队教学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创新教育的实施得到切实保障。针对这一问题,联系地方普通高校建设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际情况,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之一,旨在深入推进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这是由普通高校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状况决定的。

首先,国家重点建设大学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而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应以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为办学目标。其次,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进入到民营企业工作。据教育部高教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高校经济类、工商管理类的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64.8%。

企业需要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型的高层次战略管理人才,但更需要的是能够全面展开管理工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技能管理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在管理上还处于传统方式阶段。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因创业而成为管理者,他们中大多数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多采取传统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1]。因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管理当中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因而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以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己任。

青年教师要清楚的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国80%以上的高校都在办财经,分别开设了相关专业。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特征,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科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基于此,青年教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不仅是普遍层次上要求,应针对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交流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调查报告,近几年来,中国普通高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点由1998年的1 276个猛增至2004年的2 866个,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校工商管理类院系的急剧扩张,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代高校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受过系统的研究生教育,而中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偏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大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教学实践能力较弱。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培养模式,使得经管类青年教师对经济社会和企业管理的实际了解甚少,更缺乏实际管理的经历和经验,这在工商管理类教学上是极大的不足。比如讲授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教师,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接触过营销策划的实践工作,没有深入到企业做过具体的营销策划,结果常常是营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反映在教学上则是对营销原理简单、机械的运用,不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从事营销工作时,发现学校学的那些理论与现在的工作怎么也联系不上,找不到理论与工作的契合点,无从下手。而企业通过学校招聘来的学生,迟迟不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带不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并且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对新近人员进行培训,如此企业付出了成本却产生不了人才效益,企业也很不满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第一,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通过社会服务,不仅使青年教师将专业前沿理论应用于实践,更能使青年教师从实践当中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和经验。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上的理论和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第二,企业常常从高校请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到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而有一些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上有一定建树的人却很少有机会走上教学一线,高校与企业间没有建立一套双向沟通、交流机制。作为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校而言,让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决策者走上讲台,让这些企业管理者现身说法,就企业管理热点问题与成功经验举行系列讲座,与学生交流实践经验是非常必要的。青年教师也应该与这些实战者多沟通交流,由此在案例教学中就不仅仅局限在那些缺乏现实感的案例中,更能从贴合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发展实际的案例出发,分析和解决当代企业管理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的素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关心企业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极大地丰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丰富――软件教学

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的一般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并且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但是,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掌握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基本技能。实验教学则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2]。例如加强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会计等相关软件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企业各种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建立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软件实验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对软件操作方法、运作流程等方面的实际演练与学习,从而达到使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实践,从而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巩固其在课堂上所学书本知识,加深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

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应加强对工商管理类相关软件的学习,并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尽量增加实验环节,只有教师能更多的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学生才可能重视并更好地掌握相关软件的学习,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的管理工具,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清.西部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理性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6):77.

[2]冼萍,冯庆革,吴烈善,唐艳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J].广西大学学报,2007,(9):410.

[3]朱景林.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Discussion About the Effect of Young Teschers to Training Model of Utility Business Management Personnel

LU Rui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