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

第1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创业教育;培养策略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创业意识与思维、创业技能等,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该专业的学习为学生实现创业的可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该专业中开展该教育十分必要。

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对创业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

虽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却不是十分准确,一些学校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培训混为一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形式的宣传,辅以就业技能指导培训,学校更是很少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开展创业教育渗透活动,所以学校所倡导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不够专业

由于受到学科定位不精准的影响,学校很难设置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学生没有办法从学校那里接受到完备的创业理论知识。另外创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丰富的教师来指导教学,但是实际上学校给该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也影响了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渗透效果。

1.3学校教育中缺乏实践性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需要实践环节来验证理论学习成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如此,但是学校往往不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即使有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是以观察案例和重复模拟为主,最后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衔接,也就出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的比率并不是很高这一问题。

2改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2.1对创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二者受教育的过程不一样,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是一点一滴逐渐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就业指导一般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以前,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短期的就业培训,不具有长期性。其次创业是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单位,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是行为的主体。就业则是学生积极的调整自身向用人单位或者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靠拢,自主性明显不同。

2.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某一领域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创业定位指导。学校方面也应该给教师更多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例如参加专业化的培训会议或者到各大公司实地学习考察。

2.3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采取实例教学、场景模拟和试营创业项目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创业方向启发,获得影响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创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或者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为毕业以后实际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继续努力,让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105.

第2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水平

1.引言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综合素质的管理培训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团队管理在企业运作中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经常进行管理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能让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得到提升。经济全球化的运作模式让企业迎接的机会和挑战变得更多,所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就必须审时度势地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管理力度。

2.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企业间的竞争呈白热化状态。企业管理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企业管理团队以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进行管理的载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在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进而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

3.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正确的工商管理培训意识没有得到树立

如果说人是构成企业基础框架的一个个小细胞,那么管理就是支撑企业发展重要组织结构。只有人才与企业实施的管理办法相配套,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更为强劲有力,但是事实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对人才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企业中工商管理培训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很小,所以在学习、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经常认识的较为片面,这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人才管理上不应耗费大量经济资源,将这些经济成本花费在产品开发与盈利运作上会更为有价值,很多企业仍然在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采用原有的督促管理办法。这种传统的管理办法不仅收获的经济效益不令人满意,也会将企业的运作效率拖慢,但是由于这种副作用显现占用时间长,短期内也不会让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企业在这上面放置的精力总是少之又少。其实,无论是外部的人才引进,还是企业内部管理培训,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获得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企业如果的在发展规划中忽略这部分内容,就是在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埋下隐患。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实际运转中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仅没有给企业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培训系统建立也同样匮乏。

3.2 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储备认识不足

工商管理培是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企业在聘请培训讲师时,其具备的专业素养必须达到相应水平才行,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管理知识还要在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只有时间经验才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这些实践经验被人才掌握以后,可以对人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启示,让企业运作中的阻碍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段内得到解决。同时企业在聘请讲师时,绝不能为了节省成本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方面的讲师进行分类请教,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也相当不负责,因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体系中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一旦分开就会导致知识体系不完整。不同的讲师在问题处理方法以及讲解方式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一旦将这两个部分分开整理就会让参与培训的人才一头雾水,导致建立出的体系混乱不堪,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最快的速度将问题解决好。

4.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建议

4.1 让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得到提升

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加强培训力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想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首先,要将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进行提升,清晰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宣传等手段的使用强化员工的意识,让员工可以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对培训的片面性认识。最后,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好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宣传引导工作中去,协助转变员工对培训工作落实的偏见。企业只有保持住高速的运转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员工只有不断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新才能适应时展潮流,随时掌握市场时刻变化的信息与动态。让员工切身感受到紧迫感与责任感可以有效激发出员工的潜在能力,让企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4.2 重视培训师综合能力测评

工商管理培训效果的优与劣与培训师的基础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企业想要管理培训的目标可以更为迅速的达成,就需要对培训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而此时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水平更高培训师就成为整个工作中的重点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应重视管理培训师资格认证系统构建,严格按照资质认证系统的筛选过程对培训师的能力进行测评,并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等多个方面开展考察工作。其次,重点培养本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让企业自身也可以储备出一些高质量的培训人才,防止管理问题发生时因为人才缺失导致处理工作迟迟不能开展。最后,扩大培训师的来源,企业因规模、发展方向、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内部结构上会有较大差异,但是企业发展的路线与准则还是大致相似的。所以加强企业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各个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融会贯通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还能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的发展总体水平。

5.结语

工商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也很大,所以这项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工作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及时且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管理培训活动,一方面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对企业的转型与管理革新及时做好准备。

第3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实用技能,并能正确运用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工商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但就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看,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最终达到学校、学生、教师和企业多方共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校企合作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最佳途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转为应用型的一种途径,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融入企业,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培养适合职位要求的员工,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提高社会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多侧重于高职高专层面,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甚少。从实操层面看,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浅表层次的合作,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理念上达成共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认识到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念上都意识到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初步开展了合作工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初步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主要采取“企业配合”这种简单粗放的培养模式,少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仍有部分高校为了应付转型评估,通过社会关系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基于诸多因素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

3.深度合作举步维艰。由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成立时间短,还没有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同时又受资金、利益取向、人才需求差异及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校企很难开展深度合作。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主要采取“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会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方案的制订,征询专家的意见,设置相关企业课程,由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来校讲座;企业也会投入一些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训中心。这种模式具有弥补学校资金不足、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没有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缺失。学校和合作企业联系松散,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内容主要是企业帮助学校解决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同时,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其利益诉求,碍于情面,勉强应付,校企双方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

2.合作形式单一。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或选派专家来校讲座,这种单一的合作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

3.参与校企合作的后劲不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选派业务骨干或专家来校参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实习学生,实习开始时,由于学生操作不熟练,频繁出错,浪费原材料,生产效率极低,增加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毕业后真正想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甚少。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所以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热情不高,只把校企合作作为选择人才的一种渠道,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产业链价值创造中。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基于多种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诸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担心商业机密外泄;学生在实习中发生伤害事故,事故的责任认定、纠纷的责任分担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四、“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模式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着任务深入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寻找需求和切入点,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进行系统建设和持续改进,形成“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确定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方案,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应用需要的高度吻合。同时,“顶岗实习”及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结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制定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考核的体系和标准,形成“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双方根据职业标准,按照“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岗位要求,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重新划分能力培养模块,梳理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关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保证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的职位要求,使得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完全对接。

2.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教学计划实施时,由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参与公共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企业提供企业师资力量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和参与指导学生论文、实践和创新活动等,以便学生学到的技能更加贴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设立专职班主任,将企业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在一起,同时做好教学行为分析,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3.双方联建实训室,营造全真实训环境。为了鼓励“共建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办学,鼓励学生和教师创新,按照“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的原则,校企双方联建实验室,原则上向全校师生开放。实验室将紧跟技术和行业发展,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产业型实训基地,仿真实现实训的基地就在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是企业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实训项目是企业真实案例的全真实训环境;按照技能培训由浅入深的规律设置实训单元和规范实验室布置,并结合学分制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探索开放实训项目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创新“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及使用。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工程师,紧跟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推行现场教学和行业案例教学等途径,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同时,利用企业人才优势资源,更新“兼职教师人才库”,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一方面由企业项目经理等人员担任实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核心专业课中实行“双师授课法”,将课程中实践性、综合应用性强的内容由兼职教师以案例、讲座或MOOC等方式进行教学,改善“双师”结构。

5.学生与企业之间零缝隙对接。学生通过企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后,企业负责全面推荐学生进入到企业完成企业实训项目;为保证学生未来顺利就业,校企双方共同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包括就业前职业生涯规划、简历指导、面试技巧分析等全方位辅导,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零缝隙对接。企业全面负责完成合作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就业咨询辅导,并对合格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第4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创业热潮风起云涌。大学生创业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而且还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以实现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构想。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大任务,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无论在国家或在省区层面,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其中,希望通过大赛推动创业教育开展,同时也可借助这一平台提高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广大大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提升自己创新创业技能的角度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赛事中。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大学生创业大赛主要包括:由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和创业”挑战赛等。而参加创业大赛,需要参赛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储备,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创业大赛实践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互动融合的意义

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与流程来看,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形成一个创意,并运用相关知识与方法,将创意转变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创业计划书;而创业计划书将包括公司发展战略、创业产品与服务、公司筹资与融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推广、公司财务预测、组织架构与内部管理等相关内容。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与创业计划书中各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状况而言,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即在课堂上主要向学生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则要求其各组成部分具有更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笔者基于历年指导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经验,发现学生在完成创业计划书过程中,在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仍然存在着困难。从参赛学生方面来看,经过创业大赛训练的学生往往觉得以前在课堂上模糊的理论和概念,变得清晰生动,并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从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如何互动融合,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角度,来探索课外实践指导与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显得十分必要。目前,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对大学生而言,概念比较抽象,尽管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教学,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依然不如人意。

如市场营销学STP战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仅仅知道这个名词,至于如何应用于实践,则感觉非常迷茫。大学生创业大赛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各类专业知识,将一个具体创意变成具有潜在价值的商业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的实际综合应用。另一方面,尽管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仍然存在很多困惑。因此本课题研究显得极有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丰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有益尝试。第二,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实践中,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再认识过程还原出来,并反哺于课程教学,从而使更多学生能够分享这种隐性诀窍,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创业大赛实践与课程教学融合互动的研究,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对高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影响

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管理人才为目标,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权变性与边缘性又决定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必须具有宽广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能力。[1]同时,工商管理类教学还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完成创业计划书的过程,正是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目前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出现障碍,进而影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偏重专业理论教学,通常以书本为中心,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实践缺乏联系。虽然也设置了课程实践环节以配套理论教学,但由于师资及实践课程学时限制,往往仍以课堂为中心,与管理实践联系较松,封闭程度较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有限。以参赛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的市场营销部分为例,学生常常将《市场营销学》教材中STP战略、4P营销组合的相关理论内容机械地搬至创业计划书中;而不是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查,联系项目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案例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仅仅就案例谈案例,学生常常无法领悟案例中所含深刻理念,未能从思维方式上有所启迪,导致学生螳螂学步,创新思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为薄弱。

2.理论概念抽象,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进程,通常按照先介绍理论概念,再以案例介绍或概念内容展开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固然可使学生对理论概念有所认识,但由于是学生被动接受,如果缺乏对概念知识的及时巩固,案例与理论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很快遗忘。这时专业理论概念又成为完全抽象的名词,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对这些概念不加理解的死记硬背。这种对概念的短期记忆,在考试完成之后,又迅速被遗忘,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参加创业计划书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指导老师提到的专业名词非常陌生,对课堂讲授的专业基本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生疏。如创业项目的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学》中两个不同基本概念,但学生对此却混淆不清,使创业计划书中市场营销战略的结构、内容混乱。

3.教学内容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知识和理念也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然而,目前工商管理类的教学内容则滞后于管理实践的发展。以《市场营销学》为例,目前课程教材仍以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营销理论为主,尽管加入了网络营销、现代物流等反映当代特色的内容;但在目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营销理念不断深化今天,仅是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修修补补,而不是从市场营销学的整体结构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工商管理课程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应用环境方面,与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一些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还不是非常明显。例如许多参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都是以电子商务网站为基础的创新型服务项目,在对项目进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推广方面,单以课程中的“4P”或“4S”等传统营销组合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而是要将最新的网络整合营销等方法应用到创业计划书中,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此类理论的涉及则较少。#p#分页标题#e#

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不高,创新能力欠缺现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模式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单一教学模式表现为课堂上满堂灌,缺乏与学生互动,缺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未得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欠缺。这一缺陷在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完成创业计划书过程中应用专业理论的方法不当,以及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扩展应用不够。以创业计划书中市场营销部分为例,参赛学生往往忽视创业项目个性特征,无论是服务类项目,还是生产技术类项目,只是机械地将营销理论进行套用,而不是根据基本原理方法,采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对创业项目营销推广方案进行整合,结果导致项目论证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使原本商业前景较好的创业项目成为鸡肋。

5.教、学脱节,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兴趣不高;学、用分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尽管从事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深厚,但大多数教师都缺乏管理工作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现象,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而现在的大学生则具有个性、独立、自主、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教与学的匹配度不强,必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理论知识和方法,却不知用与何处;虽然有实践环节,但通常是走马观花,对知识理论的应用不深入,致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这种学、用分离,使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以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为例,在评委答辩环节,对于专家、评委关于与创业项目相关的专业方面的提问,如创业项目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等问题,有些参赛学生常常表现出答非所问或者回答深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竞赛成绩。

三、采用启发式引导将专业理论和方法融入创业项目,提高创业大赛成绩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大赛无论在创业计划书环节,还是现场答辩环节,都要求参赛学生将创意所体现的商业价值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向评委完整呈现,评委根据创业计划书对创业项目的论证以及答辩表现,并结合创业项目的商业前景,给予评分。参赛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商业技能是获得竞赛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采用启发式引导,将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与创业项目相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在指导创业计划书环节,结合创业项目各组成部分要求,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专业知识创业计划书整体结构可分为企业战略、产品与服务、生产制造与技术、市场营销、财务规划等若干部分。以市场营销部分为例,由于参赛学生主要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他们已经学过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市场营销学》,因此首先应从分析项目应用前景入手,引导参赛学生回顾所学《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如有效细分原则、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等。通过知识的回顾,明确项目要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知识点。参赛学生将更有动力去厘清课堂上比较模糊概念,并为针对性地解决创业项目市场问题奠定基础。

2.结合专业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创业项目各部分的解决方案在工商管理类理论指导下,规划创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完成创业计划书的关键。在指导创业计划书环节,通过引导、启发参赛学生利用所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针对创业项目实际,进行发散性思维,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形成创业计划各部分实施方案的初步构想。以创业项目的市场营销为例,根据营销策略组合的4P或4S经典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创业项目营销组合方案,并力求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再针对项目具体特征,向学生介绍一些扩展专业知识,如服务性创业项目,就要引入服务营销的人员流程、识别流程和服务流程;电子商务类项目则要引入网络整合营销等相关知识。最后,通过对创业计划书各部分整合与完善,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

3.在指导创业计划的答辩环节,针对创业计划书,进行模拟提问训练,引导学生专业技能开发,并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创业计划的答辩环节是加深评委对创业项目了解,并考察参赛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和专业技能开发的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竞赛的成绩。根据参赛经验,很多学生面对专家评委咄咄逼人的提问,往往暴露出专业知识肤浅、应变能力差等缺陷。因此对参赛学生的指导,应主要着重于反复模拟答辩训练,通过模拟训练,强化学生对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实施方案与专业知识的联系;通过专业技能开发,使其能够融会贯通创业项目所涉及到所有知识,从而提高参赛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四、以指导创业大赛实践的启示,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在多年创业大赛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参赛学生在经过创业大赛训练后,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专业技能开发方面都要比同年纪学生高出一筹。但能够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将参赛学生专业知识建构、技能开发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与综合的教学方法反哺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使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互动融合,不但能让更多学生受益,更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1.课堂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PBL教学法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师设计真实性问题,将学习任务与目标融入现实问题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来解决问题。[2]这种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在STP营销战略教学中,首先由导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如四代苹果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形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形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各小组排出代表上台讲解,与大家一起分享。导师在学习小组讨论过程及时回答学生疑问,重点突出一些必要知识点,如有效细分的四原则等;导师在各小组发言完毕后,还要进行总结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2.互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习得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3];互动教学法则强调教学中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巧设提问、互动讨论等方法。[4]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明确项目任务、制订并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流程,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项目,实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同时,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使学生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体验创新的乐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市场营销学》实践环节为例,导师可以设定一个尚未进入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按流程引导学生完整该项目的营销总体方案;在完成过程中,通过分析一些相关案例、情景模拟和组织讨论,提高营销总体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进而提高学生营销管理技能,加深对营销实践的认识。#p#分页标题#e#

3.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配套体验式模拟教学,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制订规则、角色分配、场景设置,组织学习资源,使学生参与课程体验,通过分享交流,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升华与创新应用的过程。[5]该教学模式由于设定了竞争与对抗环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调动一切潜能,进行学习并决策,因而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记忆,并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该教学模式是借助沙盘模拟训练的方式得以实现。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可根据教学进度,配套沙盘模拟训练,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营销组合策略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穿插3-5个学时沙盘模拟训练,通过给学生分组并安排一定资源,进行模拟实战对抗,使学生对于渠道管理、定价、产品策略、促销等一系列营销管理环节的组合应用与效果,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学习兴趣,在快乐中掌握营销管理的精髓。目前市场上,江苏金碟、北京中欧等公司都相继开发此类模拟软件,可以更方便的进行体验式模拟教学训练。

第5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一、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主要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会计工作组主席arnoldschilder先生说过,“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挑战不亚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面临的挑战”。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合规部门”文件;2008年,该机构公布了对21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业合规原则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有20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合规要求,一些国家已将合规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大部分国家将合规部门作为银行重要风险管控部门,强调“合规从高层做起”以及合规部门的独立性。这表明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调查报告指出,引发合规事件最为明显的原因是:不能持续强化全面合规的政策和程序,合规文化、意识和培训不足,不能有效识别或确认已发生的合规风险。报告指出,合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从各个方面得到加强。

银行业合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重要工作。早在2006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从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发展角度强调了合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危及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大量合规失效的案例足以说明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业主要风险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而机构的规模越是庞大、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越高,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二、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需根据合规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本行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报当地银监局备案。从商业银行合规制度梳理的结果分析,因合规制度建设缺乏自上而下的总体安排,导致总体架构混乱现象,这也成为影响合规管理实质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以笔者调查的多家商业银行合规制度为例,进行简单剖析:

首先,制度体系有待合理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繁多笼统现象。有些银行直接套用监管规则,并没有根据本行具体流程和特点进行细化,因而形成“鸡肋”制度,造成制度规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执行的后果。有些银行的某些制度,在总行层面已经相对细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各个分支行依然盲目进行制度重建,仅重述总行相关规章,不仅徒增内部制度数量,也对相关执行人员的工作造成困扰。二是合规制度体例和形式欠缺合理性,某些时效性较强的年度决策性规定也列入制度范畴,不利于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三是个别未列入银监会重点监管范畴的制度更新速度慢,与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不匹配。

其次,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在银行组织架构体系有待改进的状态下,某些制度建设任务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也就是说,在银行首先进行组织架构体系建设前提下,才有望设立并出台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合规制度,否则,将因为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而成为一种徒劳的文字游戏。例如,某商业银行制定了信息管理制度,涉及首席信息官的职能要求,但该商业银行并没有从董事会层面设置专门委员会和首席信息官职位,导致该制度建设形同虚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符合银行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最后制度执行力不足。例如,根据某商业银行规章制度要求,“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应当由董事会审批”。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该行内部所有制度普遍由合规部或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制定,并经经营管理层通过之后即进入执行阶段,并未提交董事会决议。这种做法既不符合该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又不符合银监会监管要求中关于“合规政策由董事会审议批准”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建议

上述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合规管理从理念、建设到执行环节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议银行同业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善合规管理工作,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全面合规建设理念

首先,合规制度内容不仅应重视专业性,更要兼顾全面性。

根据监管要求,合规的“规”,既包括对现有的外部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自律组织的规定,也包括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商业

银行的合规建设,属于广义的范畴,相对于合法而言,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既要合“外规”,也应合“内规”。因此,银行同业不仅需立足金融机构的特殊角度,强化专业性的合规制度建设;也要从企业管理角度重视规章制度设置,建立完备的合规制度体系。从合规建设内容角度,商业银行应重视全面性,不仅要涵盖所有业务、各后台部门、各分支机构,更要涵盖全体工作

人员;不仅重视专业合规,还应涵盖非专业合规。

据笔者了解,很多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偏重银行业务和产品、部门分支机构及岗位职责、日常业务it系统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清理、梳理、整合和优化工作。即使从日常的合规管理角度,也更侧重业务与机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而在后台支持部门的合规运作、劳动用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非金融企业特有的制度建设方面,其合规建设甚至有所欠缺,凸现出商业银行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建设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其次,合规管理体系应注重完整性。

合规管理体系从内容角度,表现为商业银行企业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合规和员工执业行为合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效整合;从执行力角度,合规管理应涉及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不同工作环节;因此,合规建设及管理应成为商业银行全行的工作,而不仅是合规部门及其高管的任务。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并没有实现自上而下、完全渗透到全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事前决策和事中执行的合规抓得紧,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环节的合规力度相对较弱;侧重预先的风险防范,但对于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制度、诚信举报制度等需持续改进的后续制度建设体系,相对弱化甚至不完整;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有待深化。

例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合规内容,应注意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在履行决策、监督职能时的内容;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合规制度设置方面,应考虑合规制度贯彻的可行性因素,细化银行的法律部门、合规部门、内部审计等不同部门需要重点负责的相关合规要求,从而实现银行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全方位树立自觉防范风险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商业银行全方位合规经营,规范发展的高效执行能力。

(二)商业银行应注意法律与业务人才在合规管理工作中的的协作

根据银监会监管要求,银行合规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面手”的特点,即法律知识和银行专业知识并重。合规管理人才既要理解法律内涵,也应了解本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这一要求,也反映了合规与合法的关系,银行合规内含了对合法性审查的要求,合法是合规管理的基础。银行要做好合规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相互融合、充分协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高度执行性的全面合理合规管理机制。

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依然处于法律与合规部门分设状态。法律部人员主要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一般负责诉讼与合同条款的审查,基本属于银行合规管理的事后处理部分。合规部门的员工基本由风险控制部、业务部门的金融专业人员组成,这些人员普遍具有业务专业知识强,而法律常识相对欠缺的特点。也有的银行虽然部门合设,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分工也依然过分清晰,与部门分设环境下的工作效果类似。在这种模式下,合规建设与管理人员,既要判断业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判断是否符合行业的规则、自律规则和内部制度。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角度,形成对金融专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求高于法律专业人员的不合理状态。

上述工作模式,将“合法”,这一合规管理的基础工作安置在合规建设的后期,导致银行实务工作中,合法性判断与合规性审查难以有效对接,不利于提高银行整体工作效率。

(三)商业银行应优化合规监管机制,实现全行协作合规监管效果

要实现合规管理的最佳执行效果,需要商业银行全行协作,各有侧重,建立合规管理的层层防线,提高合规风险的管控能力。要达到上述效果,要求银行合规监管制度建设细化,实现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据调查,从合规制度建设角度,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业务负责人,普遍被赋予了对其管辖范围内经营活动的首要合规监管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业务主管人员只履行合规监管报告职责而弱化合规监管的初步识别任务。究其原因,从合规监管机制角度,合规部门是负责合规性审查的最终机构,业务主管人员并不是合规监管的主要负责者。业务主管经常因更重视商业机会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合规责任的履行。

(四)商业银行应重视合规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银行业务创新是银行业摆脱同质化竞争,进行市场拓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也对合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合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导致其对合规风险的判断难以把握:一方面因忽略风险而埋下风控隐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过分夸大风险而影响本行的发展。从这一实务角度,对银行合规人员提出比银行监管机构更高的要求,除具备法律、业务知识以外,还要求其具有很好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合格的合规工作人员,应能够做到及时、正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内涵,分析其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并及时提出规避风险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据调查,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人员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依然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在合规人才的吸收、培养方面加大投入。

第6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以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岗位,初始主要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市场营销专员、商务策划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获得的发展岗位群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市场营销主管、商务策划师、客户服务经理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房地产;

4 其他行业;

5 建筑/建材/工程;

6 金融/投资/证券;

7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8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总经理助理;

2 办公室主任;

3 财务总监;

4 副总经理;

5 行政主管;

6 总经理;

7 人事专员;

8 行政经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初步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并处理工作领域内信息的能力;

3.具备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并对调查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5.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7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此类专业,学生人数大批增加,但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设置还不太成熟,普遍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特色不够突出,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呈现“大家都一样”的局面,创新能力较差,与市场需求错位。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赖以生存的灵魂,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是造就高新人才的重要条件。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我们忽视。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1.鼓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决定因素,因此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此专业学生自身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创新有个系统的理解。在大学一年级,公共基础课要给他们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还要提供部分选秀课程,弥补此专业学生在思维、方法和专业认识方面的不足,使他们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思考并规划自己以后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在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统计、会计、财务等课程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并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老师同学讨论,实事求是,而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此通过开展某些开放性活动,使他们多接触不同的事物,并鼓励他们发展个人的风格,产生不同的想法。例如可以利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知识丰富的优势,在一些校方举办的活动和日常管理中给予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组织他们在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中竞争一些适合自己的岗位,像学生会、社团,宿舍管理等,还可适当组织创新竞赛,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来鼓励学生参加。总之,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要形成一种关注社会和工商业界发展的氛围,使他们在张扬个性过程中,形成一种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大学中就会对以后的工作环境有所理解,有所体验,将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2.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学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为创造性活动开展提供展示平台。

任课老师应让学生从由学习中的机械模仿转变为积极探索与创新,针对某一现象提出疑问,或者通过改善常规模式,引起学生好奇心,是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在此期间老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观点不适合的学生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这种氛围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和谐同步状态,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能最大限度调动其内在动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3.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注重教学过程,并通过多方面进行教学审核。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方面逐渐形成强项,却对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并不擅长,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要想打破这种“大家都一样”的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制度。

首先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少,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知识的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自己主动掌握知识;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过程中,不要重点只针对一个因素,要多方面进行审核,实行多元化方式。在学习效果方面,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个标准,着重审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方式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定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4.注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创新提供实践平台。

我国大学生理论课程太重,而实践动手环节不够,学校应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成份。要在一些学科的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生产管理、会计等,可根据一些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模拟,使学生通过情感付出、理智分析,有亲身的体会和思考,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可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做企划案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个人思路。

还可通过各种实习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习岗位发挥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学校可加强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配备工商管理、会计学有关实验软件,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在学校期间,学校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场室设施,笔者所在单位现已建成物流实训室和商务综合实训室 2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5 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期间,学校经过考察,可联系各类型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岗位,根据他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一展才能。

通过全面、完整地记录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和成绩,鼓励和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用和扩展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建华,韩文亮,黄文灼。上海中 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温池洪。毕新华。中小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

[3]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第8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一、2月24日至2月28日,收集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简介、宣传图片等资料,了解该公司经营规模及项目建设现状

二、3月3日至3月7日与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接洽联系,了解该公司组织架构与分工、现有员工数量及分配、岗位描述情况、现有绩效考核体系构成及运行情况

三、3月10日至3月14日与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各部门相关人员讨论对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运行的想法与感受,收集各自的思想与建议

四、3月17日至3月20日与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讨论分析企业在制定及运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做出调查报告。

企业绩效考核的思考

内容提要:

通过对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其在制度制定上与实际脱离以及实施中执行不力、监督不力,致使绩效考核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该公司的现状,结合该公司的经营目标,提出改进的建议。由此,得出体会:企业制定并运行绩效考核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附说明:

根据学校的要求及本专业课程大纲和本次“管理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社会实践细则”的要求,按照学校的布置,我于20__年2月24日至3月20日在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就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与运行情况做了社会调查,后经学校老师和指导老师的多次指导和反复修改,完成了此篇调查报告。通过这次社会调查让我更加清楚了过去所学《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管理的内容,并且体会到做好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有效的、可行的绩效考核将对公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并因此推动公司的发展。

——对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调查

在企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重视。而问题的集中点之一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日前,笔者对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绩效考核进行了调查。

一、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初,是一家由____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20__万元,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现开发项目有__大学科技园示范园、南坪渝南佳苑、青杠别墅区、巴南佳和钰茂经典苑等,其中只有南坪渝南佳苑(约50000万平方米)将于20__年3月底正式开盘销售,其余项目皆处于开发阶段。公司现有机构设置为“六部三室”,共有人员70人,月工资总额达13万元。显而易见,公司目前的经营现状是以投资开发为主,效益回收为辅,人力资源成本高,使得公司在资金运作上将承担较大的压力。公司针对以上情况,从20__年9月起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订立、规范管理的改革,希望通过有效的、可行的规定和考核促进公司成本控制、效益创造等的改善,鼓励先进,淘汰懒惰,使公司运作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

公司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公司高级管理层,即公司分管副总。公司执行董事长在年初与每一个分管副总签订《目标责任书》,规定其分管工作须达到的标准和年内须完成的指标,到年底一次性考核兑现,完成指标则奖励,未完成则处罚,分别针对不同的指标规定不同的奖惩数额。第二部分则是“一事一考核”,即针对临时突发的须限时保质保量完成的事项,指定具体负责人,列出完成时间进度表,做到则奖励,未做到则处罚。第三部分则是针对基层员工,采取月考核制。公司针对每类工种,制定出考核明细表,要素包括“德、能、勤、绩”,月末由部门负责人按照考核明细表中所列内容逐一评分和谈话确认,并根据最终得分决定其当月薪金的额度。

二、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制定以上一系列的绩效考核制度,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考核,使工资奖金与绩效挂钩,以此激发员工,改善工作业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考核两极化

公司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包含了对高级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但却遗漏了中层管理干部,即部门

经理与主管。中层管理干部仅作为绩效考核的执行者,却不是被考评对象。而绩效考核本身首先是一种绩效控制的手段,也是对员工业绩的评定与认可,它具有激励功能,使员工体验到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工作满意感。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也是执行惩戒的依据之一,而惩戒也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绩效不可缺少的措施。中层管理干部从绩效考核体系中脱离出来,使得其工作缺乏监督控制与激励,造成中层管理干部积极性受抑,惰性增长,且易造成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工作阻滞的现象,影响公司运作的连环性,继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二)公正性较差

在该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由直接上级执行考核。授权他们来考评,也是企业组织的期望。他们握有奖惩手段,无此手段的考评便失去了权威。但他们在公正性上不太可靠,因为频繁的日常直接接触,很易使考核掺入个人感彩。在他们执行考核时,很容易因平时关系的融洽与否、团结与否等直接影响到考评的结果,以致于因给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人员任职与工作的混乱。

(三)可操作性较差

作为月考的表格,每人要填写4张以上的表格,加上评分和谈话确认,每人可能要花半天或更长时间来填表。主管人员的工作量就更大,人员多的部门,经理每月可能要用一半的时间作绩效考核这项工作。更有意思的是,考核表中一律将"德、能、勤、绩"列为考核要素。而针对员工的月考核,员工在月中的“德”和“能”是不会有太多变化的,基本上成为了考核的不变量。而将这种不变量作为考核因素,就增加了考核的相对稳定因子,使短期考核的信度降低,从而影响了考核的效果。另外,公司在进行考核前,没有对每一个岗位进行职务分析或岗位职责描述,每个部门和岗位没有明确且相对量化的工作目标,这些都将影响考核的实施效果。

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是三个相辅相成的工作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考核之前的工作十分关键,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做得越细越好,而考核过程则要相对简化和易于操作。否则就达不到效果或得不偿失,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获得的可能依然是部门及岗位的低效率运作和员工更多的怨言。

三、解决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绩效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行政管理性的,如制定调迁、升降、委任、奖惩等人事决策;但其目的也有培训开发性的。企业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评,获得反馈信息,便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调整和改进其效能。针对____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现状,要解决其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建立全面的纵向考核体系

纵向考核体系是按照组织层级逐级进行绩效考核,即先对基层绩效考核,再对中层绩效考核,最后对高层绩效考核,形成由下而上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以基层为起点,由基层部门的领导对其直属下级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分析的单元包括员工个人的工作行为,员工个人的工作效果,也包括影响其行为的个人特征及品质。

2.基层考核之后,便上升到对中层部门的层次进行考核,其内容既包括中层管理干部的个人工作行为与特性,也包括该部门总体的工作绩效。

3.待逐级上升到公司领导层时,再由公司所隶属的上级机构,即执行董事长,对公司这一最高层次进行绩效考核,其内容主要是经营效果方面硬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提高考核实施的公正性

通过全面的纵向考核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可以将公司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全面纳入公司整体考核体系,无一例外,做到公正、公平,确保公司的每一个人力资源组成要素都受到监督和控制,每个岗位的工作都受到约束和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都受到调整和激励,这样才有助于公司的正常运作。同时,由于中层管理干部也纳入了考核范围,使得他们对下级的考核行为同样受到直接上级的监控,减少其考核行为的不公正性。

(二)调整绩效考核的指标内容与阶段性,改善其可操作性

首先,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不能少了工作岗位分析这个步骤。公司应根据考核目的,对被考核对象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履行的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工作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采取的工作方式等,初步确定出绩效考核指标。鉴于该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前期开发任务重、资金投入量大,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并不适宜将所有的岗位职责、要求都作为考核的指标,而应选取一些看来至关重要的岗位职责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为了使这些考核指标更趋合理,建议其在实施前交专家进行审议、修订,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实用性。

其次,考核的实施应分阶段性,在该公司的月考核要素中,应以“勤、绩”为主,根据前期的岗位分析,制定出各个岗位的考核细则,在全面考核体系中,逐级考核,绩效挂钩。同时,将“德、能”等考核要素列入年中或年终的岗位资格评定,通过对每个人全面要素的考核,确定人员的去留、职位的升迁、调任、再培训等,以利于人力资源的重新再分配,达到最佳组合。

四、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绩效考核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清绩效考核的目标

一般来说,企业的绩效考核有四个不同的目标:选拔与招聘、培训与开发,晋升与配置、调薪与奖惩。针对不同的目标,我们要设计与之相应的考核因素和考核流程。如对第一种考核,侧重于对能力和经验的公证评价;对第二种考核,侧重于发现能力和业绩的不足;对第三种考核,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对第四种考核,因为考核周期相对短,应尽可能简单化,以绩为主,勤为辅。

(二)绩效考核明确化、公开化

企业的人事考评标准、考评程序和考评责任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考评中应当遵守这些规定。同时,考评标准、程序和对考评责任者的规定在企业内都应当地全体员工公开。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人事考评工作产生信任感,对考评结果也易持理解、接受的态度。

(三)坚持客观考评

人事考评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掺入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彩。考评一定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同时,要做到把被考评者与既定标准作比较,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

(四)注意沟通反馈

第9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 校企合作 办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06

The Stud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of Private College

FAN Wanjian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e articles studied the position and common mechanis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ivate College. It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ing in private colleges. First Private College should lea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cond,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as a starting point , Private College should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tively. Finally, it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integrity education to consolida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1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必须在充分认识并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在地方经济转型期和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特别是当前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也应该根据目前大趋势进行重新定位。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旨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学生实际特点和师资力量状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合理定位为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正是需要培养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应该围绕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 校企合作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谈起管理理论头头是道,但面对实践的各项管理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且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普遍不理想进而影响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形势更不容乐观。上述问题的产生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又指明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改进的方向。上述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脱离了实践,脱离了与工商管理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缺乏在实际工商管理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刚开始也只能纸上谈兵,当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要解决上述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根本之道。

校企合作能解决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制度性设计缺陷,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工商管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实现的重要形式应该享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3 校企合作办学常见机制

目前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偏重于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对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金彦龙等(2013)提出了“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就是在深入研究并有效调整校企合作系统内在要素结构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作用机理与功能,进而实现内在机制的转换,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问题。史晓娟等(2013)认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平台,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三是注重从学生的主体性来推动创新教学。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认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政府的主导和投入是关键性因素。在现行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下,政府、高校、企业都有各自利益导向,这些导向的差异化导致了校企合作很难开展,而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实际上又左右和引导着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取向,高校往往是政策导向的而企业往往是利益导向的,因此政府从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校企合作运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并从财政投入方面进行倾斜,大大地促进了本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例如经济发达的江浙和广东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性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

4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

公办高校校企合作由于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支持,校企合作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买单而各方受益,地方经济得到了发展,高校达成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目标,学生得到了免费培训、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企业能得到相应培训的人才和相应财政补贴等。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普遍不长,较难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同时也较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参与意愿不足,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失灵”现象。顾金峰等(2013)对“校企合作失灵”原因进行了研究,一是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外部效应导致校企合作失灵,也即非校企合作企业存在免费搭车或挖墙脚的动机从而大大消弱合作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二是校企合作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校企合作失灵,这些不确定性包括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的不确定性、合作培养学生质量的不确定性、合作院校合作行为的不确定性,校企合作教育的诸多不确定性,对于风险回避型的企业而言,或许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参与校企合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很难照搬公办院校的已经走过的路径,而应该从自身办学特点和需要出发,构建适合自身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由于政策支持的滞后和合作企业积极性缺失,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应该基于以下基本点:民办高校主导,鼓励企业参与,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首先民办高校要主导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中扮演动力机制角色,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民办高校要获得政府、企业、学生以及家长的认可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自身特色,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有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校企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校企合作各参与主体中民办高校应该是最积极最主动最迫切的一方,并且有一定资源可以作为动力机制的推动方,民办高校可以从校方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倾斜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推动力;其次是以互惠共赢为出发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减少校企合作中的阻力。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自身特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往往积极性缺失,不愿意接纳学生参加实践,特别是很难成建制定期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中主要阻力。因此民办高校要以互惠共赢为出发点,从多方面着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例如给予企业实践教学补贴、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优先选拔优秀毕业生人才机会等等,化企业阻力为动力,使校企合作能顺利深入开展;最后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巩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学生应该来说是被动接受安排的一方,但又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长期开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践如果能遵守校企合作中各项规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严格保守实践企业商业秘密,能在规定期限内稳定为企业服务,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则校企合作能顺利长期深入开展下去,反之则反。现实中学生不服从实践教学安排,跳槽频繁甚至让实践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现象时有发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是一个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巩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校方、企业、学生都应该作出努力,如果能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则会锦上添花。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2B19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金彦龙,杨皎平,李庆满.建立“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适用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3(6):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