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企业信息化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趋势

第1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含义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47-01

电力行业是高科技技术集中的领域,电力企业拥有庞大的设备基础,所以,在电力企业运营中,提出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对电力行业的需要。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电力工业发展程度受电力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冲击。电力企业要想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始终处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前列,必须与现代化经营理念相结合。在电力企业中实行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电力行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电力企业硬件和软件和必然要求。电力企业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时期,未来经济领域中,电力企业信息化必然为电力工业带来巨大效益。

一、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是指对供电管理企业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的系统,简称信息管理系统。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送和加工使用。供电信息系统把管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用相关辅助设备,比如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设备等。管理人员要运用正确合理的管理方法对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对科学技术的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员工的要求比较高,系统管理人员必须掌握高等技术,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快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效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让电力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推向市场以来,曾经一度受市场经济的制约,无法焕发生机和活力。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信息化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信息化并不只是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者素质的结合体。这两方面必须同时提高,才能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全面提高,就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积极开发、第二灵活分布,第三数据辅助。实现供电企业信息化要注重企业管理工作的内部联系,对工作予以规范和整合。在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共同改善电力企业运行现状。

二、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是传统管理方式的重要发展,原有的供电企业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供电企业的发展。供电企业要想在新的时代有巨大的发展,就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供电企业信息化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信息化让电力企业发展更具高效性,更加符合时代特点。

1、供电企业信息化观念不强。我国供电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在经营管理中,企业以安全生产为主,忽略了管理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供电企业过度注重生产,把生产当成企业

的命脉,而且在生产中,过度强调安全性,把工作放在维持稳定上,而不重视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强调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信息化建设,把分散的企业改革部门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企业信息化投入较少。我国供电企业总资产很多,但是,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个别企业较低。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供电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有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投资,对信息技术研究和设备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投资水平较高,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真正提高企业整体水平的关键,如果做不好这项工作,将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3、信息化使企业协调统一。我国供电企业一直处于统一管理的形式,国家对企业实现直线约束,实行国家级管理、省级管理、地方管理三级管理,而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大,在一个省内还有多种管理方式。供电企业信息化让企业的各级管理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管理。能及时发现企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就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对企业现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就可以适时调整策略,随着变换生产经营方式。

三、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变化,对供电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是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化是供电企业适应时代的一个必然需求。在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的工作中心是通过改革让管理更加高效,让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明显,使企业建立数字化系统,形成规范管理的运营模式。

1、以效率为目标的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供电企业的数据化管理比较落后,这就使工作流程和生产决策总是出现偏差,在生产管理中存在,个别人对工作不负责不认真,工作作风严重存在缺陷。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完全克服这个困难。数据化信息系统可以把工作的各项内容、各种计划安全得很合理很及时,人员能够在工作时候根据数据计划进行实施,这就合理规避了工作时的许多矛盾,比如计划不足、内容缺失、程序混乱。数据化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方式的科学性,让信息资源在科学指导下运作。管理体制改革是供电企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且要长期存在,改革可以摆脱过去企业中的种种难点。让改革处于企业发展的中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信息化改革把领导层问题和基层状况有机结合,运用科学分析法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问题。

2、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这个世界早已进入信息为目标的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让企业领导有充分的决策数据基础。可以集合最大范围的信息为企业服务。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要做好各种计划,这些计划都要遵循电力行业发展的现实。要科学高效的完成生产与发展任务。信息技术为电力发展提供了统计和分析的媒介。

3、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部门协调。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企业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在工作中的线路设备情况、装置电量情况等细致内容,这些资源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类。这样可以为决策提供良好的资料分析。供电企业是一个庞大的机构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都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我们在建立和完善供电组织机构的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因为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人才培养要与信息化建设同时进行,让人才培养为信息化建设积累物质基础。

经过多年改革与实践,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供电企业中有重要应用。我们在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时,要充分做好技术领域的提高和转变。让信息化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冯永青,基于信息理论与技术地区辅助决策系统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第2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5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举办“2017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会议总结2016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明确2017年工作要点,通过大数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运营指数,以及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等服务信息。 自2015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启动并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各方合力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协同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业创新成为2016年亮点。其中,电信运营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电信建立的大型央企第一家孵化机构(上海基地)和第一家孵化平台(天翼创投,注册资本2亿元),面向企业内外部开展创新项目孵化。已基本形成包括一个平台、三大基地、多家实体孵化器的创孵格局,共征集1897个内部创新项目,近200个项目成功入孵,其中20个项目实现了公司化运作,投资总额达到了5000万元。

中国联通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SAAS服务等热点领域,围绕“众创、众包、众筹、众服”建设平台,开放网络和平台能力,通过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系统集成、基地和创业投资公司等内部资源,整合战略合作伙伴、SI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双创支撑体系,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以及企业提供优惠的宽带、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服务。

中国移动基于物联网产业特点自主打造了专业级的物联网生态环境――OneNET开放平台,通过适配各种网络环境和协议类型,支持各类传感器和智能硬件的快速接入和大数据服务,并通过丰富的API和应用模板支持各类智能硬件和行业应用的开发,有效地降低各类物联网应用开发和部署成本,满足物联网领域设备连接、协议适配、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平台级服务需求。据悉,截至2016年底,OneNET平台连接数已超^500万,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控、交通物流、移动支付、能源抄表、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领域。

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层次趋势

随着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层次趋势,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突出服务重点,推动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模式的发展,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第3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业务全球化;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现状;对策

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的指导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现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5]。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常桂英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表明,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等[1]。吴定怡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表明,只有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2]。霍吉林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重视程度差别较大、新旧企业信息化差别大等问题,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笔者认为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但由于电子网络容易受到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在企业中的发展。

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主要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

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不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要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首先,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电子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展缓慢,针对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出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安全稳定的电子网络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企业定位、制度保障等环节。资金、技术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企业定位有助于企业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最后,企业要注意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企业增强内部信息互动,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进而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防止信息孤岛的产生。例如,中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制度等措施和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增强企业内部和社会、政府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北方经济, 2008(6):38-39.

[2] 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7(10):40-43.

[3] 霍吉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对策[J]. 现代农业, 2009(10):76-77.

[4] 刘全喜.湖南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J].企业经济, 2013(2):163-166.

第4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技术改造;信息化;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企业竞争力

中国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6―0030―08

一、问题的提出

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该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种融合更准确地说是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过程,即装备制造业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大量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一般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能够通过解除自我发展的瓶颈持续不断地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Marsha Shalv认为,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这种融合关系具有长期趋势,所谓长期趋势是指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表现为信息技术总是同装备制造业集成在一起形成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然而,Jeff Chappell认为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只是偶发的,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有很多难以完善之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装备制造业同许多因素都不和谐,这些不和谐有些来自信息技术,比如信息化的数据安全问题,OEM工具的价值何在,什么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以及信息化如何成为企业的资产等问题;有些则是源于装备制造业本身的,如过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导致对市场和顾客实际需求的脱离,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不足等,这些问题将给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Robert Haavind也认为信息技术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装备制造业将重新选择产业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虽然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普遍认同的,但是对于二者的融合是否存在长期趋势意见并不统一。笔者认为,检验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长期趋势关键是看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否具有协同性,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上述争论都主要是从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管理过程入手,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同装备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对装备制造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管理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讨论,尽管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对这种长期趋势的研究应该采用更为一般的指标。财务指标能够高度抽象地概括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加入时间序列后就能够清晰地看出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的投资方式同信息技术的相关性。以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改造的投入以及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的时序财务数据来考察二者的关系,既能够避免具体管理细节对整体趋势的影响,又能够科学地抽象出我们需要检验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关系检验法验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与企业利润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之后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检验两个协整变量的相互关系。考虑到利润只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而影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还有企业内部的各种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非财务因素,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体系基于信息化各因素的权重,分析信息化技术改造对竞争力体系中各种要素的改善程度。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变量的定义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因为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各省份相比较,这里有着更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很好地说明信息化技术改造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关系,并且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最有潜力,与高新技术结合最紧密,发展变化最快的传统产业之一,因此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府决策都具有借鉴作用。

(二)变量的定义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是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和各种网络加速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过程的价值链增值过程,它是通过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开发管理(C3P)、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造一个健全的“企业神经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本文把对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定义为投资于企业的计算机终端、服务器、大型软件、电子仪器、通讯工具和网络铺设等,用于产品开发以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约企业资源的一系列引起固定资产增加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投资金额(暂不考虑信息化的组织结构、生产力以及信息化的运作效率)。对装备制造业利润的定义即为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这6个行业在统计区间内每年的利润加总。对于主成分分析法,重要的是确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下设次级指标,我们可以把某一级指标定义为变量,以便作为问卷调查的依据和进行数据处理。

由于装备制造业过于专业和狭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装备制造业统计年鉴”,而且无论是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以及辽宁统计年鉴,统计项目里并没有直接关于信息化投入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这样我们还需要采用他人的二手数据以及利用一些换算方式间接利用各种统计年鉴获得数据。根据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带给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企业资源的节约、数字化的产品开发和信息化管理。因此这正好对应了工业年鉴中按用途划分的更新改造投资6个小项中的3个,即节约措施、增加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其他3个是增产、三废治理和其他)尽管信息化技术改造也会涉及到其余三个,但笔者只考虑信息化改造的主要用途。然后笔者需要计算的就是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在这三项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为了使问题简化笔者采用平均比重,即假设这个比重就是历年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占社会各行业总投资的平均比重。采用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3年。

由于这些年份统计指标并没有直接的装备制造业数据,所以笔者需要计算,具体算法是取得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总数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算出辽宁1990―1997年装备制造业改造总投资,在与全社会更新改造总投资比较,所得比例与三项用途投资的乘积就是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

三、模型的实际测算

(一)Johansen-Juselius协整关系检验的过程与结论

这种方法常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它的基本思路为:如果两个(或以上)时间

由此可知,信息化技术改造投入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技术改造投人与企业利润之间长期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波动关系,笔者可以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的性质,即证明在这种关系下,这两个变量何者为内生变量何者为外生变量,即这两个相关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过程与结果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正是一种利用时间序列来鉴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认为,回归分析能够度量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但不足以判别因果关系,而识别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基于一个变量是否受其过去变化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

笔者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与装备制造业企业总生产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用软件Eviews5.0进行测算,测算过程和结果如下:

1.滞后长度的选择

通过因果检验,笔者发现存在着由长期投资向长期利润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增长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知道利润只是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信息化改造与投入虽然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信息化改造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的要素之一。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

由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竞争力的因素众多,因此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处理数据。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总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一般,但是由于都具有较大的二级权重,使得综合排序靠前;对于核心客户的稳定性以及研究和开发能力这两个指标而言,也具有很高的二级权重,但是各项指标实际得分很低,所以排序靠后,而新观念和新技术传播速度的二级权重和实际得分都比较低,所以排序也较靠后。由此可以看出,推动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提升;而核心客户的稳定性和研究开发能力则是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对信息化进行投入才能有所提高的;而最终使竞争力全面提升的还是要让信息化成为企业上下信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和学习手段,以达到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迅速传递。

四、研究结论

第一,信息化的企业技术改造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投入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较平稳的比例关系,它们在长期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通过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可见在辽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信息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的强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的变化。

第二,信息化技术改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笔者证明了信息化与企业利润的长期关系,这只是从宏观上对信息化长期发展的肯定,而信息化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对那些财务指标无法直接反映的竞争力因素的推动,是我们构造基于主成分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衷。根据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显示,对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提升,这是因为信息化能够向前整合市场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网络化管理,并可以加速企业对新技术的传播和消化的优势所决定的;而对核心客户的把握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积累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息化对客户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推动技术跨越的优势,这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智力支持还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最终使竞争力全面提升还需要企业上下对信息化的信任和依赖,使之成为企业新观念与新技术的重要传播方式和学习手段。

第5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化工企业 职业危害

常州市新北区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企业多且规模大,多年来一贯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各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和创意、光伏、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创造了庞大的经济收入,颇为可圈可点。但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江边化工园区的建成及电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多个园区的相继建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幅度增加,接触有害因素的劳动者数量也是大量增加,导致新北区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形势越来越严峻。鉴于此,我们对江边化工区进行了专项调查,目的是摸清化工园区存在的主要职业有害因素,初步探讨化工园区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方向及职业病发生趋势,探索有效整改措施,寻求更适合园区职业人群健康的职业卫生服务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新北区化工园区83家化工企业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现场调查为主,预先设计调查表,由职业卫生专职人员逐一上门调查。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对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1.2.1职业健康检查:依据卫生部颁布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按规定进行体检,使用国家规定的体检表。体检由取得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的医师担任主检,各体检项目由取得执业医生资格且经过培训的医师按规定进行操作。体检所使用仪器设备均按规定进行计量鉴定。

1.2.2职业病有害因素检测

1.2.2.1粉尘的测定 使用江苏建湖电子仪器二厂生产的BFC-35D粉尘采样器,按照《工作场所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进行测定,计算短时接触容许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容许浓度(TWA),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进行评价。

1.2.2.2噪声的检测 使用AWA6270+噪声频谱仪进行测定,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进行监测,计算该工作岗位8小时连续等效A声级。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7)进行评价。

1.2.2.3化学因素的检测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采样规范》(GBZ159-2004)选择采样器材及进行采样,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进行评价。

2结果

2.1企业的作业环境与职业卫生

从此次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基本都安装有工程防护设施。产生粉尘的工作岗位基本均能设置局部吸尘装置;产生化学有害物质的车间及岗位设置有局部排风装置;尤其是化工操作车间,有些企业还安装了机械通风装置,利于有害物质的及时排出。但是就工程防护设施的安装正确率及到位率都不尽如人意。

在83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基本都能针对不同职业危害因素为接触人员提供口罩、手套、耳塞、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但配备齐全且符合卫生要求的仅有21家,占25.30%。

大部分企业对新进员工均有培训记录,但培训内容涉及面较窄,大部分为安全教育,少数企业将职业危害作为培训内容之一放入教材内,但由于没有专业人员,内容较浅显,且部分企业害怕工人知道危害因素后离开企业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者根本就不提。在本次调查的83家企业中,仅有29家企业能做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占34.94%。

调查中还发现,企业普遍存在未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象。在本次调查的83家企业中,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均已按要求进行的仅有6家,仅占7.23%;进行了预评价或者控制效果评价的有25家,占30.12%。

2.2职业有害因素检测情况

对83家企业进行了职业病有害因素的检测,检测结果如下:监测项目中,化学因素2148个点,合格1881个点,合格率为84.57%;物理因素150个点,合格63个点,合格率为42.00%;粉尘375个点,合格353个点,合格率94.13%。主要问题是物理因素合格率偏低,不合格项均为噪声超标。详见表1

2.3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对83家企业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3738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结果如下:体检中未发现职业禁忌症。异常检出率为33.38%。均为心电异常、B超异常、血压偏高等。

3讨论

3.1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噪声的超标情况严重,危害不容小视;化学因素中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存在不合格现象,合格率均在95%以下,应引起足够重视。

3.2企业工作场所和劳动者防护情况不到位,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甚至还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

3.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率很低,应引起重视。做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尤其是预评价,从源头做起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加强监督,切实加强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工作,把职业危害因素消除、控制在投入使用之前,把好劳动者健康第一关。

3.4从体检结果看,接触工人虽然未出现职业相关疾病,但异常率为33.38%,说明工人健康素养较差,提示本区开展企业健康促进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徐艳茹.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52-1954.

[2] 汤忆眉,翻建华,王群刚,等.苏州地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9(11):584-586.

第6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一、新加坡信息化通关模式介绍

新加坡是亚洲主要海运航线焦点上的自由港,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开放的进口政策,进出口限制少,大约95%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出。

新加坡注重“亲商”理念,通关手续和程序简单便捷,进口货物时,货物所有人或其人只需按照规定,填写并交验贸易发展局批准的进口申报书、原产地证明书、商业票据及提单等有关单证。须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方可进口的商品必须凭批准通知或颁发的许可证办理通关手续,如《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国际贸易协定》(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de Fauna and Flora,简称ITES )中所涉及的野生动植物产品需经初级产品局(The Primary Production Department,简称PPD)批准后方能进口;对食用和非食用动物油的进口必须有出口国官方检疫证书等相关证明。

新加坡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一站式”信息化通关系统,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整合新加坡35个相关政府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税务、贸易发展局、企业发展局、农粮局等,所有与进出口(包括转口)贸易相关的申请、申报、审核、许可、管制等手续均通过贸易网(TradeNet)进行。该网根据政府各监管部门的功能和要求设计,24小时运行,自动接收、处理、批准和返还企业申报的电子数据,需要海关、检验检疫、贸易发展局等政府部门监管的货物自动向这些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系统进行审查核准,使企业通关互联网,在10秒钟内提交贸易许可证申请,95%的贸易许可证在一分钟内处理,得到批准与否的答复,完成全部申报手续。如获得各监管部门审批通过,可凭系统打印出通关准证,货物到达后由海关核对或扫描准证条形码,由系统确定是否需要查验。通过TradeNet系统使进口审批、通关查验等环节得以高效完成。研究表明,TradeNet使新加坡商贸界每年节省十亿美元的运作成本。

二、新加坡信息化模式对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部门发展的启示

(一)借鉴新加坡信息化模式,加快实现“一站式”数据共享

借鉴新加坡信息化通关模式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已于2010年11月推出全国首个加工贸易平台,目前已经实现商务部门、海关、国税对于加工贸易审批信息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简化企业相关申报及审批链中的重复录入。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部门也积极加入,扩大园区信息化数据共享范围,更好为企业服务。如《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及其收费标准第十条规定:“进料加工的出口货物品质检验费按收费标准的70%计收。”适用于货物总值中的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入境原料价值占出口成品50%以上的出口货物可享受此条收费优惠标准。如通过加工贸易平台实现多部门信息化数据共享,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保障货物申报的真实性,达到有效监管。最终使进出口企业真正做到通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检验检疫、海关、外汇等政府机关申请各种进出口手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真正实现 “一站式”服务。

(二)借鉴新加坡信息化模式,推进检政“亲商”服务

园区检验检疫部门借鉴新加坡“亲商”服务理念,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中首个开发了以报检服务窗口为原型的虚拟服务平台“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网上服务大厅”。该平台于2011年6月在互联网试运行,目前已实现报检引导服务、在线报检业务及原产地业务咨询服务、通知公告、法律服务等功能,随着网站不断完善上述对外窗口服务功能,将在互联网继续探索实现在线申报、加工贸易降费审批等服务功能,在内网设立报检服务窗口文明创建的内部管理模块,运用8S现场管理、岗位绩效管理等工具,打造一个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示范平台。

(三)借鉴新加坡信息化模式,探索检验检疫流程再造及优化

“流程再造”原意是指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流程,使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提高。

园区检验检疫部门运用这一原理,探索便捷通关模式:

1.运行半年的快速核放中心由检务、检验、检疫部门人员构成,信息化系统根据报检信息进行风险识别,通过风险分级管理,实现检验检疫流程再造,对低风险产品实施快速核放,对高风险产品实施重点监控。实现报检、签证、放行“一站式”快速服务,既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又节省了企业来回奔波、等待审核的时间。

2.园区检验检疫部门依托综合保税区,将进一步完善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争取真正实现信息化围网监管。

3.探索“自由贸易园区”检验检疫监管政策研究。所谓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的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上海浦东新区将建设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园区检验检疫部门可先行探索研究相关检验检疫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元放,《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电子政务》2007(11)

2.张欣、陈志红,《香港、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及对上海发展的启示》,《上海管理科学》,2006 28(3)

第7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业务全球化;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现状;对策

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的指导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现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5]。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常桂英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等[1]。吴定怡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表明,只有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2]。霍吉林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重视程度差别较大、新旧企业信息化差别大等问题,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笔者认为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但由于电子网络容易受到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在企业中的发展。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主要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不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要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首先,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电子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展缓慢,针对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出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安全稳定的电子网络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企业定位、制度保障等环节。资金、技术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企业定位有助于企业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最后,企业要注意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企业增强内部信息互动,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进而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防止信息孤岛的产生。例如,中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制度等措施和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增强企业内部和社会、政府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6):38-39.

[2]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0):40-43.

[3]霍吉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对策[J].现代农业,2009(10):76-77.

[4]刘全喜.湖南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J].企业经济,2013(2):163-166.

第8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有效的使用通信技术有助于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实现,有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企业的运行。本文针对通信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

有了通信技术的帮助,企业信息化才能顺利完成,由此可见,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中,通信技术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前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被广泛的应用到企业信息化中。通过通信技术的使用,企业可以进行手机定位、视频监控、办公自动化等,以此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促使企业更快发展。

1通信技术及企业信息化概述

1.1通信技术概述

通信简单来说指的就是互通信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通信方式也在与日俱进。现在的通信技术就是把各种通信的方式通过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优化,使人们能够快速获得最新消息,人与人的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的一种通信手段,如手机、互联网等。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凭借着通信技术,它优化了企业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但使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还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水平。

1.2企业信息化概述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尽量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把企业的全过程数字化,以达到企业优化和重新组建业务流程的目的,把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各项信息加以控制,使企业的信息能够有效利用和共享,从而通过企业信息化中对通信技术的应用,把企业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服务销售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和决策的信息化。从当前看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因此,要想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就要应用新的通信技术,给企业的各部门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2通信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安全问题是指在大力推广通信技术的过程中,信息的保密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缺少控制机构,因此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有关于企业的商业机密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时,很容易遭到伪造、截取、篡改等,直接危害到企业安全。企业在享用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有较强的抵御运用通信技术过程中带来的危害的能力,为了加强企业网络的安全,建立一个计算机安全程序操作系统,来保证企业中每个环节能够安全运行。对于企业商业机密泄漏,要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另外,关于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不但包括技术方面,也包括管理方面,还包括法律意识的淡泊等。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通信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综合性很强而且触及到的领域又很多,因此务必要提高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能力。

2.2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解决。通信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应用,暴露出以下两个问题:①经调查我国还有很多地区没有被网络通信所覆盖。由于很多区域没有被通信设备覆盖,致使我国全面实行通信技术的计划不能有效实施,降低了信息化管理的效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类型多样,有纵横交错的山脉,气势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绵延的丘陵,其中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地区占地面积比较大,对这类地区进行通信技术建设就相当困难,即使是通信技术建设成功了,以后对通信技术的检查、维修也是很不方便的;②现如今网络宽带的使用用户过多,造成网络宽带的繁忙和不稳,因此约束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由于网络运转速度慢,影响了手机定位通信技术、视频监控通信技术等的应用,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通信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应用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使用通信技术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企业中通信技术的使用,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通信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使它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要把通信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便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1信息群发通信技术的应用

短信群发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给指定的客户号码进行短信批量发送,在通信技术中有着重要位置,因此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作中必备的一项通信技术。短信群发技术具有反应快、投资少、灵活性强等优势,因此被应用到了房产、教育、汽车、保险、餐饮、销售等各个领域当中。在企业中应用短信群发技术,可以减少广告开支,树立企业形象,抢占市场商机。

3.2手机定位技术的应用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经常应用的技术有很多手机定位通信技术就是其中一个。手机定位技术指的就是根据卫星定位及GPS定位技术对手机位置准确定位的技术。手机定位技术方便快捷,因此被各行各业应用到了信息管理中,如出行定位或者追踪定位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促使手机定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保证了手机定位技术能够稳定发展,同时给提升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3视频监控通信技术的应用

视频监控就是把传统的视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视频监控通信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持续强化。在企业中应用视频监控通信技术,管理人员可以监控现场,掌握现场情况,如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选用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另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也可以应用视频监控技术,把它安装在企业的重要部门进行监控,能够更好避免企业机密泄漏。

4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企业信息化中使用通信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因为企业中所有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通信技术,企业要想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通信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要更加深入的分析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如何应用,以便通过技术支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毅,李连凯,蒲云贵.浅析移动通信技术在市县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5,03:23-25.

[2]于新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6:76.

第9篇:企业信息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51

[中图分类号]F279.2;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企业信息化就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生产管理、经营决策和效率水平的提升,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有偏差,投入不足

不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且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不少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又因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仅看到别的企业的成功例子,但对自己的需求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些企业高层不用长远眼光去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仅没有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还容易造成设备闲置及资源浪费现象。有些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使企业获得较高的效益,但是一旦出现投资费用多、效益不明显的情况就容易丧失信心。可以说,这些认识都不能有效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 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投资规划。企业的每个发展层面都需要进行规划,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成败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各个部门开展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比较少,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难以发挥整体的效益最大化,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最终阻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3 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更缺乏信息化的管理人才。相当多的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适应,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世纪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世纪,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重塑了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对世界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各个国家为争夺地位,纷纷推出信息化发展战略。发达国家侧重于对信息化技术的追求,明确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及法规,而发展中国家侧重国家政策的落实。对于国内而言,我国也提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使信息产业占据了新的制高点。信息化产业在全球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还为信息经济发展取得主动权。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工作模式还属于传统模式,而信息化管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发展,还迫使企业在新的环境中发生改变。可以说,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能够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此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能提高工作效率及生产力水平。

首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对企业信息进行整体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企业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在明确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总体目标。此外,在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然后结合企业的内部环境,了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及信息化战略。其次,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全面支持领导的参与,更新管理理念。此外,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业务流程,最终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专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支撑,才能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开展专业的信息化教育、职业资格培训,为企业培养一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最终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

3 结 语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管理技术、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从公司战略、业务运作及管理运作等方面入手,其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市场进行紧密相连,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念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