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数控理论知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理论知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控理论知识要点

第1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沥青SMA路面;道路施工;质量控制

改性沥青玛碲脂碎石(SMA)作为一种坚韧、稳定、抗车辙的特种沥青混合料,在国内的许多省市都大面积使用,效果非常好。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水平推力、抗车辙和抗轮胎磨的能力、噪音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尤其是抗高温车辙和低温裂缝以及抗疲劳的性能尤为突出。

改性沥青SMA路面在使用上虽具有很大优势性,但在其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也提出了比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想铺筑一条高标准的改性沥青SMA路面,必须在每个环节上都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在改性沥青SMA路面施工的准备阶段,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应当是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改性沥青SMA路面质量的根本因素。在这阶段应当对选定的机制砂、矿粉、沥青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允许使用。

改性沥青:改性沥青宜现场加工。基质沥青要求采用粘结性高、针入度小、软化点高、温度稳定性好的优质沥青。

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有良好挤嵌能力的破碎集料,必须严格限制集料的针片状含量。

细集料:宜采用坚硬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天然砂。

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的碱性石料磨细的矿粉。必要时可加1%~2%以上的消石灰、水泥做抗剥落剂。

纤维稳定剂:SMA结构要求必须加纤维稳定剂。纤维稳定剂可采用木质素纤维或矿物纤维。

在选定原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改性沥青SMA的配合比设计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配合比设计一经确认便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确定的石料、油石比、级配生产施工。

2.配合比设计

改性沥青SMA的配合比设计也应分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阶段。SMA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的重点是矿料各部分的级配、各种体积指标和沥青用量,这也是SMA与普通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最大区别。

改性沥青SMA的配合比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2.1改性沥青SMA配合比设计通过调整结构内部粗骨料捣实状态下的间隙率(VCA)、击实状态下的矿料间隙率(VMA),确保结构内部形成SMA结构特有的“石挤石”的骨架嵌挤结构。

2.2通过调整沥青用量,依据马歇尔试验空隙率(W)沥青饱和度(VFA)等指标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确保骨料骨架间隙由沥青玛蹄脂合理填充。

2.3以车辙动稳定度试验结果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参考马歇尔试脸的稳定度和流值指标评价结构的合理性,利用谢抡堡析漏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残留稳定度试验综合评价结构和沥青用量是否合理。

2.4改性沥青SMA配合比设计常规控制指标及要求:粗骨料捣实状态下的间隙率(VCADRC)小于或等于马歇尔试验击实状态下的粗骨料间隙率;马歇尔试验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空隙率(VV)宜在3%~4%之间,沥青饱和度75%~85%之间;渗水试验检侧应基本不透水,表面纹理构造深度检侧结果不小于0.8mm。

3.混合料的拌和

温度控制范围

SMA路面的施工特点之一是施工温度控制比普通的沥青混合料高,否则,混合料太粘,无法施工。控制温度的核心是控制拌和温度。

纤维稳定剂投放时间与顺序纤维稳定剂添加宜采用体积、重量双控,确保添加量准确;最佳的拌和时间与沥青的用量、集料的级配、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通过试拌来确定,一般认为比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干拌和湿拌时间应增加5~10秒。

纤维稳定剂投放是SMA路面施工最关键的环节。每工作4~6小时后应对输送管道进行检查,防止堵塞;每锅料拌和好装车时,应仔细观察混合料的颜色是否正常以及混合料拌和是否均匀,若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给技术人员,对混合料及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混合料运输

混合料采用固定统一的专用汽车,汽车车厢的前、后、左、右及车厢底部均应采取保温措施。

SMA混合料比较粘,为了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每次装料前必须将车厢清理干净,并用色拉油等食用油作为隔离剂,隔离剂只能抹,禁止喷洒。运输车辆必须采用完好的篷布和棉被双层覆盖,棉被用于保温,篷布防止下雨。

5. 混合料摊铺

一般需要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能象普通混合料那样伸长太多。改性沥青SMA混合料的压实余地很小,虚铺系数要比普通混合料小得多,一般不超过1.05。

为了保证路面的平整度,要按照规范要求做到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一般摊铺速度不超过3~4m/min,有时甚至放慢到1~2m/min左右。

应尽量减少摊铺机的停顿次数,拌和机与摊铺机的能力必须匹配,运料车也要充足。一般要求在摊铺机前至少要有5台以上的运料车等候,不允许出现摊铺机等候运料的情况。

如果不能连续供料时,摊铺机应该将剩余的混合料都摊铺完,抬起摊铺机,做好临时接头,将混合料压实,避免出现次冷却结硬的情况。严禁将车辆的混合料撒落在摊铺机前。所有撒落的混合料及时清理出现场。

6. 混合料碾压

改性沥青SMA路面碾压温度要求较高,必须配备足够的压路机,快速完成碾压,防止温度太低,碾压不密实。不得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

碾压原则:“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先低后高、均匀少水”。每台压路机前进后退为1遍,均采用吃进宽度20cm错轮。初压的压路机在联机摊铺搭接处、边部多碾压一遍,确保薄弱部位得到压实。每天碾压接缝时,必须在冷面上铺帆布,避免压路机在冷面上压碎骨料。

7. 接缝处理

改性沥青SMA路面接缝较难处理,通过总结,总结出5大原则:停好机、舍得切、垫得准、起得稳、压得好的施工原则。接缝处必须保持干净、干燥,接缝前刷上热沥青粘结。

第2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数控实习;实习效率;措施

一、引言

目前,数控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行业中都引入了数控设备的使用。与此同时,我国的数控人才却出现了数量匮乏的现象,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国中、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培育一线数控设备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数控人才需求。

而在中、高职院校开展数控学习的过程中,实习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环节。数控专业同其它专业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数控技术之后即将走入到企业的实践当中,这就使得在对学生展开数控学习时更应当注重其实践能力,而学习则是为此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实习方式。通过实习,能够有效的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际观察、实践获取更多的实战经验,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学习热情,对于学生数控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何种方式使实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则成为了目前数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提高数控实习效率的措施

(一)把握实习环节

在数控学习课程中,科学合理的实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来说,在实习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环节。

1. 入门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数控教材以及之前所制定的实习计划对学生开展基本的指导,并对相关操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操作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良好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而在课题逐渐深入、即将开展新的实习内容时,也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而采取有效的引入方式,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示范

在对学生实际开展内容讲解时,应当在讲授的过程中保证重点提出、目的明确,并以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在接触到新知识时能够明确应当掌握什么、如何掌握。而当学生对于课程基本知识点已经具有一定了解之后,则由教师为学生开展示范操作。在实习课程中,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当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仅仅是从理论层面具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如何应用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通过示范操作,则能够使学生直接、具体的获得感性知识,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教师开展操作示范时,应当保证动作的正确、规范以及熟练,并在示范的同时将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向学生进行实时的讲解,并根据情况选择整体或者分解动作。而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哪处不明白,教师还应当及时的对学生讲解。

3. 结束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对于之前进行的操作示范环节中,学生对于操作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整体的评估。在教师开展结束指导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将实践操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最终形成自身能力的一部分。而在教师开展操作总结时,也应当保证总结的准确、全面,从而使结束指导环节更有价值。

4. 编写训练报告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对于之前操作示范以及指导环节中所获取的经验以及技能进行总结,并对操作结果、操作要点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从而能够在观察以往操作的同时能够加强操作技巧、发现操作规律,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当学生完成训练报告之后,则统一上交给教师统一批改。而教师在批改报告的过程中则应当肯定学生长处、指出学生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操作水平以及操作热情。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今科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适当的应用来辅助实习,并尽可能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图文并茂的实习系统,从而能够以更为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保证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进行良好的切换,并在课堂中建立起局域网,从而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使课堂的实习指导更为便利。

(三)利用模拟软件开展数控实习

数控实习是一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而实践能力则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够获得提高,是将学生知识储备有效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数控技术特点,我们就应当以一种学生通过数控模拟软件,对数控操作各个环节有效还原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实习,从而更好的获得实践效果。

在数控模拟软件中,能够有效的对数控加工现场进行模拟: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而设置不同的系统以及机床型号,并能够为学生提供同实际操作相同的各项功能以及屏幕配置,并为学生实时的解释NC代码并发出机床指令。同时,模拟软件还能够向学生提供真实性非常强的操作面板,并具有相应缩小、放大、碰撞过载帮助、代码向导以及NC校验功能,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模拟软件更好的进行实习学习。通过在实际实习中有效的引入数控模拟软件,能够全面、平等的为学生提供实际加工的机会,不但会为学校节省实际操作的相关设备、材料投入,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安全。

同时,编程也是在数控知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而在传统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在学生编程完毕之后还应当有一定的处理过程才能够得到最终的NC代码,而通过模拟软件的方式则能够有效的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编程知识,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具有更为直观的特点。在程序仿真的过程中,刀具会根据指定的加工轨迹展开动态加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能够对数控加工过程仔细的观察,并对轨迹的合理性、连续进行做出判断,并观察加工过程中刀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空走刀、刀具干涉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则能够有效加强了学生对于刀具轨迹以及加工工艺的理解,而在加工完毕后,学生则可以根据加工结果对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重新编制程序并再次加工,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过的车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相关知识来选择适当的零件工序以及加工方式,并对相关参数作出合理的选择。而通过数控模拟软件,则能够根据学生的这方面需求自动开始计算,并对生成轨迹实行动态仿真,并能够以动态的方式对加工过程中粗加工、半粗加工以及精加工的整个过程进行显示。通过这种实习方式,能够有效的将数控理论知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以及制造工艺等各方面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以往数控基础知识有效巩固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数控实践操作能力。

(四)在数控机床实践

在对学生展开数控理论知识讲解、软件模拟训练之后,学生则已经对数控的知识、操作技术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开展实际机床实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模拟知识良好的运用到实战当中。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以分批的形式将零件NC程序通过数据传输传送到数控机床之中,并在数控机床中开展实际的工件加工练习,而教师应当在现场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及帮助,使学生得以顺利的完成实践作业。通过这个实际操作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实际机床的操作中感受到工作气氛,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对于数控行业技术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高需求背景下,仅仅依靠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将学生引入实践操作当中,从而培养其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广大数控专业教师能够有效的将理论实习以及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以良好的实习方式开展数控实习,从而在提高数控实习效率的基础上,为我国输送更多的优秀数控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甫茂,黄河,简毅,等.面向实践教学及考核的DNC系统关键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1).

[2]韩彦勇,王妍玮.对《数控编程》教学模式的体会[J].民营科技,2010(11).

[3]王俊萍.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控编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0).

第3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数控加工 一体化 教学改革 数控加工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数控加工己成为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代表着当今机械加工技术的方向,甚至有专家预言: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数控技术的竞争。由江苏地区数控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查报告发现,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而企业自行培养这类人才则耗时耗力,成本很高,且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这种现象在一些高端行业中尤为突出。所以对制造业而言,他们更愿意招聘有经验的数控加工工人,这样毫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失去了很多机会。这对职业学校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紧扣企业需求,填补市场短缺,解企业之困扰,去学生之忧愁,培养出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需求,迅速进入企业工作角色,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类学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点。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为适应市场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德国“双元制”教育理论上讲求广而浅,专业技能上要求熟而精。一方面在职业学校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企业或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双元制”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即“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以“企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学生与企业打成一片,深受企业工作机制的熏陶,进入企业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机制,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目前的情况,还不具备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接受企业培训的教学条件,而是结合办学实际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贯彻“双元制”的精髓,推进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摆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习课有机糅合在一起。以数控车加工为例,一直困扰实训老师的是,实习所用的理论知识尽管理论课中已详细讲解过,但每次实习时实习老师又必须重新讲授一遍。例如对刀操作,理论课上虽己讲过,但实习时学生还是不知从何下手,实习老师又得重新将对刀操作要点讲解一遍,示范操作一遍,学生才可以慢慢操作起来。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严重影响实习进度,且理论课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其实同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理论教师。纯粹的理论由于缺少实践操作讲解的支撑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对所授知识失去兴趣,理论课变得枯燥无味,这样就形成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严重脱节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一体,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侧重“做什么”和“怎么做”,充分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理论教学就按需设置相应的必需课程及课时量。如数控车专业可以将专业理论、专业绘图、机械制图、专业实训四门必需的专业主修课融合为一门大课。与技能培养相关的内容讲深学透,与之无关的干脆不列入教学计划,目标集中,针对性强,既简单易学,目标明确、操作方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最终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热情,使其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对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是照搬移植,而是吸收其精华,根据其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套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元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教学资源整合

(1)理论教室与实训教室的整合。以数车加工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在理论教室讲授数控车床加工工艺与编程,该课程结束后统一组织到实习车间进行为期数周的实训教学,这样理论教室用来讲授编程方法是可以的,但所编程序是否正确,换种编程方法是否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这些都没法得到验证。等到实习时,有些讲过的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效果很差。如果先在理论教室讲授理论接着带至实习车间进行练习,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影响教学秩序。因此必须改革这种模式,将理论教室与实习车间合二为一,将教学场所设在实习车间,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室配有数控车床、多媒体投影,课桌以小组形式摆放,讲授中能通过视频展示的尽量不用挂图讲解,能示范操作的尽量不照本宣书,能小组讨论的尽量不以老师为主角。彻底解放思维方式,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通过教学场所的整合,把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有机结合起来,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支撑,不再苍白,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激发出来,课堂中突然产生的一些灵感还可以随后在数控车床上加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创新能力也被调动起来。另外,一体化教室的分区还可参照企业,划分为下料区、加工区、质量检验区,且分别由不同的团队来担任,模拟企业角色,并周期地进行角色轮换,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适应企业的运作方式。

(2)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整合。学校数控车加工理论教材为《数控车床加工工艺与编程》,实训教材为《数控车床加工操作》,从教学效果来看,弊端很多。第一,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训脱节。例如,理论教材以FUNUC系统为主讲解编程方法,而实训时则存在多个系统,有FUNUC系统,有西门子系统,还有广数系统,根据理论课所学编程方法所编程序,不能如期加工出工件,一检查发现所编程序与系统不一致,从而导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实习操作不一致,即所学非所用。第二,理论教材往往以知识的连贯性为主体,有很多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根本用不到,反而容易混淆思维。第三,专业基础知识繁冗复杂,讲了很多,但加工中用的基础知识如公差、尺寸链、配合、识图、绘图等又不讲了,与数控加工所用知识对接不上。第四,理论课及实训课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相脱离。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发现学校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而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在学校又没学,造成学校与企业实际的脱节。所以迫切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编写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材,由本专业相关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一起编写。该教材中的任务源于企业订单项目,结合学校实情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各案例由浅至深逐一铺开,围绕相关知识点逐步讲透,同时各任务中融合了机械制图、机械测绘、公差与配合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由专业基础课教师、数控加工专业课教师及企业中从事数控车产品加工的高级技术人员所组成的团队联合编写,编写完成后由企业和相关专家进行审核。该教材以企业中的订单及实践操作为主,知识点覆盖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改我校传统教材以知识点为主的结构,代之以企业案例为主的模块结构。目前本套教材正在编写、完善之中。

(3)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整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自身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纯粹的理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欠缺,而实训课教师又缺乏知识的系统性。故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数控产品加工经验,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实践修养,即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全面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向企业输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培养一批专业理论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师。

(4)考核机制一体化。仅仅以期末考试成绩就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不全面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应在考核中有所体现,因此建立合适的评价制度,对培养各种层次的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故应针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遵循考核项目多元化,考核方式化,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结合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每个学生成长历程。

第4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 塑料成型 模具设计与制作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3-02

由于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好、成型形状多样性、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其应用已经涉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多个方面,有些塑料甚至已逐步成为金属材料的代用材料。因此,塑料工业在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推进农业建设、改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模具生产的塑料制品具有精度高、均匀性好、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可以说,塑料模具和塑料制品相辅相成。当前,随着生产生活的高效化,塑料产品品种多,更新频率大,精度高,其生产必须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对塑料模具的结构形式要求复杂而精密、整体配套性要求日益增大。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每年为本地区、本行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地区和行业的发展。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数控技术专业同属于机械制造大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化学习数控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需要通过技能强化训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所培养的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便能更快地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

一、塑料模具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了一系列与塑料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课程按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学期设置。如表1所示。

经过两年半的培养后发现,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备塑料模具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应用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突出,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应用创新能力等。与此同时,许多本专业在校生对专业未来认知目标不清晰、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低;教师难以开展教学、与学生互动性差,许多在校毕业班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认为学无所用,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的深思。

表1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部分课程设置

课程属性 课程名称

专业基本技能课程 机械专业基础 机械制图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电气控制基础 电工原理与电子技术

机床电气控制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塑料成型工艺及其模具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

塑料模具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

模具制造技术 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

模具制造技术

模具CAD/CAM技术 Auto CAD应用

UG软件应用

二、塑料模具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整合

为了解决传统课程设置所出现的专业技能培养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对若干门专业课程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和内容的整合。课程整合设置的总体顺序是在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基础上才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间通过设置模具拆装实训、AutoCAD应用进行专业知识过渡和引导,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模具拆装实训锻炼拆装动手能力,在边拆边学的过程中掌握模具结构,同时在此实训过程中能够深化模具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知识;学生通过AutoCAD应用掌握模具CAD/CAM的入门知识,并深化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知识,培养自主设计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图1 过渡课程设置

经过过渡,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为了切实地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分析、动手实践、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目的,遵循高职学生的发展规律,可将“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模具CAD/CAM技术”的相关课程做并线设置,如图2所示。在理论学习阶段,分别开设塑料模具设计和UG造型设计课程,开设塑料模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的结构特点以及设计要点等理论知识;开设UG造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UG软件造型设计的基础知识,两门课程并线开设、独立讲授。当学生分别掌握了塑料模具理论知识和设计造型理念要点之后,以实训的方式,开设“模具设计CAD/CAM实训”,将上述两门课程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专项设计能力。

图2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结构

(一)模具设计实训实施过程

与以往三维造型软件只学习造型、产品外观设计,以及塑料成型理论学习半知半解的形式和效果不同,课程经过整合开发后,学生将根据本专业实训基地现有加工设备条件,除了通过设计目标产品来达到掌握三维造型和产品外观设计的锻炼目的外,还能深入学习和掌握行业主流的三维设计软件的其他专业加载模块,设计与目标产品能够配套使用的模具,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这也为后续的模具制造学习与实践奠定设计依据。

塑料模具设计综合实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以注塑成型模具为例):

第一步:设计目标产品。设计目标产品外观形态,分析塑料件工艺性,确定注射成型的工艺条件、确定注塑机。

从第二步开始,需要调用UG软件中的注塑模向导模块,因此,必须确认软件中该模块是否完整。

第二步:确定模具方案。注射模具的方案确定主要包括:确定与布置型腔数量和结构;选择分型面;设计浇注系统;设计冷却系统;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设计推出机构以及选用模架等工作任务。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加载产品模型;确定模具坐标系;设置收缩率;创建模具工件;修补模型;创建区域和分型线;设计区域;创建分型面;创建型腔和型芯;添加模架;修改动、定模板;添加标准件;设计流道;设计浇口;设计冷却通道;设计滑块/斜销机构;创建模具分解视图等过程。

第三步:校核相关参数与强度。校核内容包括:校核模具与注射机有关的参数和校核模具主要零件的强度和刚度。

第四步:绘制模具工程图。工程图包括:装配图和零件图。

(二)塑料模具制造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在完成模具基础理论知识、目标产品和配套模具设计工作之后,开始进入模具制作加工环节。相对设计而言,数控机床操作的危险性比一般普通机床要高,因此在与模具加工制作环节有关的课程中,理论教学将不容忽略,借鉴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实践操作。在数控加工理论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讲授编程理论的主体,学生以前期设计的目标产品、型芯、型腔等工作部件作为加工对象,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填写工艺卡片;在加工制作环节,学生作为产品生产的主体,完成编程、加工、装配、检验等工作,最终实现数控产品的生产。

三、课程整合实践效果与教学反思

目前,项目化教学具有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突出特点,受到了许多高职院校的推崇。然而,经过实践后发现,对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系列课程来说,上述效果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知识点凌乱,课程的实践性不明显;设计和标准模块使用的枯燥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未来就业定位点不明确甚至丧失信心等方面。

以教师教、学生做为导向,以学生工作能力为培养核心,将有关的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进行整合,适当调整课程的顺序。在必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以综合实训环节实现真正的设计工作过程;在制作的工作过程中,打破原有“教师教、学生纯粹模仿制作”的模式,最终使学生能够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整个知识体系依次获得识记、理解、综合应用等层次的掌握。纵观整个“塑料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制作”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建立在完整理论基础上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教学者而言,在紧随行业发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因地制宜,不仅能够有效克服项目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创造性的、更好的解决问题,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安.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奇,朱江峰,张国文. 模具构造与制造[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 机制制造 内在联系 直观教学 现场教学 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它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切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习机械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积极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二、注重内在联系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机械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机械制造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机制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机床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1]。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机械制造技术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单片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介绍“机械加工设备”的内容时,由于机械装置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导致机床内部结构有很大差异。普通机床有复杂的机械传动和变速机构,而数控机床采用CNC、伺服电机、滚珠丝杠等部件,机械机构大大简化[2][3]。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他们深刻认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理论与实践更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理论联系生产实际,而在实习时要联系理论知识,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能带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4]。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四、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车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浮动镗刀、珩磨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数控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机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要详细了解图纸和工艺条件,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其典型设备、工艺装备的机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六、认真搞好课程设计工作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对绘图、制图、加工方法、刀具应用、材料选择、夹具设计和工艺实施等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是学生独立思考、翻阅技术资料、完成设计的一个实践过程。设计的课题应选择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的零件,要求学生完成工艺设计、专用夹具设计、编写工艺规程等,学生要深入工厂,研究技术资料、夹具、刀具和量具,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有生产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生产并验证工艺的可行性。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然能教好这门课,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洪涛.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蔡厚道等.数控机床构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论文摘要】我校在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教学,贯穿了三年的专业理论与实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串起了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此项学习改革,也扩展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增强了同学们就业适应能力,拓宽了就业面。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选择典型项目,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育手段,贯穿新的教育理念,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市场对专项能力的需求方向作为安排教学计划的依据。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一、实习教学概况

几年来,我校秉着“强化技能训练”这一指导思想。对实习教学变系统为实用,变课题为项目。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贯穿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行为导向为主要方式,落实相关的技能要点;以完成产品、工件为载体,培养现代工人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通过完成一个个产品,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同时掌握各种应有的生产加工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把专项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计划

我们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确立了几个项目教学内容,贯穿三年的专业理论与实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下面介绍一个比较典型的制作实例——机用虎钳。

1、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机械制图》的学习后期进行装配体的测绘,安排机用虎钳装配体的测绘。目的:通过装配体实物——机用虎钳的测绘,培养学生的零件测绘能力和中等复杂零件图样、较简单装配图的绘制能力和识图能力;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巩固公差配合等知识。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1周

2、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AUTOCAD》的学习中后期,要求同学们把上一学期自己测绘所得的手绘零件图与装配图运用AUTOCAD绘图软件抄画进电脑里,并把部分图样进行打印出图。目的:通过抄画自己测绘的机用虎钳图样,并打印出图的实践。以提升同学们的AUTOCAD绘图的基本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达到全面落实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1周

3、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Pro/E》的学习中后期,要求同学们把前一学期自己测绘所得的手绘零件图与装配图用机械专业软件Pro/E进行三维造型。目的:通过机用虎钳的三维造型练习,达到能熟练掌握使用专业软件进行零件的几何造型的方法。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1周

4、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数控加工生产实习中,利用校内现有的各种加工设备加工机用虎钳的全部零件,并进行装配。在加工中涉及的工种包括:铸造、普通车工、数控车工、钳工、普通铣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等。目的: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内容,落实各工种的实习内容。熟练掌握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巩固各工种所要掌握的相关工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6周

5、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为学生的下厂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准备工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与步骤

对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我们的主要要求是: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中级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习兴趣及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达到:

(1)熟悉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结构并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

(2)掌握中级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加工中心)量具、精密量具和量仪的结构、原理,并掌握用其进行测量的技能。

(3)掌握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基本技能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4)能熟练进行各有关计算,会查阅相关技术手册和国家标准。

(5)能熟练掌握使用机械专业软件。

(6)能正确制订机件各零件的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

(7)在实训中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在每个阶段、每次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下面步骤进行:

(1)项目的确定:向学生宣布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的项目。

(2)制定计划: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工作步骤和顺序。

(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内的分工及小组成员间合作形式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方案和顺序展开工作。

(4)成果展示:项目计划的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成果进行展示。(5)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四、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我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中的诸多不足。过去,同学们能完成一些单项的训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在学习中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习训练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多种实用性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在校的操作技能训练的面更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独立生产能力,也为同学们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学们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第7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基础性内容以传统机械制造工艺为基础,密切结合数控加工的特点,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切削刀具以及数控加工工艺理论基础知识,能针对真实的产品零件图设计合理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探讨一下本课程的交互式创新教学。

二、课程设计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并能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实践。掌握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知识;数控加工工艺概念、基本理论;数控车削和铣削加工工艺知识。能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合理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表现在学生机械行业领域的的专精和学识的博通。

(2)社会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考虑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在工作及社会交往中密切的合作关系。

(3)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了学习的本质。

三、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课程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分成基础内容、巩固提高、扩展应用三个方面,在教学组织中,我们采用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基础内容的教学设计

基础内容是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概念知识、原理知识等。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自学熟悉理解该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主要采用预习――测试――讲解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每次上课开始的几分钟,给出相关测试题测试学生自学完成情况。这样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如果学生整体掌握良好,则只需要稍加讲解指出重点,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则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疑惑,及时在课堂中请教师指导讲解。

2、巩固提高的教学设计

巩固提高内容是在学生基础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在实际中简单运用。这个知识点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同时能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中可以采用PI互动教学法,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出相应的测试题(一般为选择题),让学生每个人作答,并将学生整体的答题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如果得到多个不同的答案,则组织学生就近讨论,学生互相阐释自己的观点,彼此说服对方,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引导得出新的结论。教师在学生互相讨论时可以置身其中,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新的结论正确率高,则说明学生掌握良好,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如果掌握较差,教师则补充内容详细精讲后,再次让学生作答。直到学生基本掌握,再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这种互动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更培养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3、扩展应用的教学设计

扩展应用内容是学生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现实,要符合各学科的内在发展趋势,符合真实产品零件生产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未来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到学习任务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今后职业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可以采用团队项目、仿真训练 、讨论辩论等。如教师备课中精心选取几个基于真实产品的典型案例,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组,将这些案例分别交给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学生在讨论中允许查阅资料。讨论结束后,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将自己的学习项目成果汇报给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提出疑问和见解。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将项目内容进行梳理。这种结合了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例

以数控加工工艺学中的“工件的定位”为例来简要说明。

1、基础内容

学生先预习理解六点定位原理概念,常见的定位元件和定位方式。教师测试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再通过实例讲授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

2、巩固提高

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出相关的测试题,如轴类零件加工时,采用两个顶尖孔可约束( )个自由度。

① 3 ② 4 ③ 5 ④ 5

学生单独思考,一分钟后给出自己的答案。第一次答案正确率如果小于80%,教师则要求学生与相邻的学生就近讨论,积极分析自己的答案与他人答案的不同之处,互相说服,教师穿插各个讨论小组中,鼓励学生多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几分钟后,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测试题目,如果正确率高于80%,教师做简短的正确解释。然后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测试环节。

3、扩展应用

经过巩固提高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接下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分组发放相关的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进行汇报。如给某个小组的案例分析为:下图所示为一长轴工件在双顶尖和三爪卡盘上定位。试分析此定位方案:写出各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属于何种性质的定位?如有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小组拿到题目后,互相交流讨论每个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派学生代表在全班针对自己的题目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其他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分析结果提出疑问和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做点评总结。

第8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数控;理实一体化;探索

一、数控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技工院校教学模式,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对提升教学效率非常有效。本文研究的就是数控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的一些要点。1.提升学生兴趣从院校的角度来看,生源下降的现象会导致技工院校的教学成果大打折扣。这种变化表现在学生的成绩、生活、行为等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未来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可能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也面临严峻挑战,因为许多问题不仅是出现在学生身上,毕竟学生本身也是想要获得进步的,只是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很多难点无法解决,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理实一体化其实就是用更加简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要点,所以能够让学生恢复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2.符合地方需求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同,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例如江浙地区制造业比较发达,所以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如今企业要求技能人才要有责任感、技能水平高、团队协作意识强等,而新兴产业则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技工院校需要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但以往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理实一体化模式则是让学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加了解,在能力的提升上更有针对性,所以更符合地方需求。3.教学内容灵活在一体化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是相互结合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中学”模式,教师可以摆脱以往课堂教学的限制,根据实践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合作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并且便于随时做出改变。4.促进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主要是对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教师会忽略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这种局面会导致学生即便成绩上已经达标,在实际工作中却依旧没有实质上的作为,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而一体化教学则是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企业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学会职业技能以及团队协作模式。

二、数控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设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技工院校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让教师队伍的个人能力获得提升,基于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应该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并给予教师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有机会可以选送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以及国外的培训,让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获得提升,以便以自身的技能水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2.提供实训条件技工院校要重视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一体化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几个真正的车间、加工中心以及其他的实训室,这些硬件上的建设都应该参考国家标准,其中设备设施则应以当地企业的一线标准进行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使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都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未来走上岗位后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才能。3.建设配套教材技工院校应该在教材上进行调整,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也不同,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传统教材可以满足的,因此,学校应该收入更有针对性的教材内容,可以按照用人单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就业需求等各方面需求为基础进行编制。

三、小结

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各地技工院校已经大范围开始实践,对于高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实践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参考文献:

[1]王东.项目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2]冯义夫,陈启优.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新教育,2009(12).

第9篇:数控理论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专业技能 教学方法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74-01

1 我校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职业学校招生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典型的“双差生”,除了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差之外,对知识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很差。学生普遍感觉到专业理论知识难学易忘,教师在课堂上耐心细致讲解而学生却昏头欲睡的现状时有发生,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课难上,学难教。一学期下来,教师讲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听不懂,专业技能没有学到,最后剩下的只是退学和混日子了。这样既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办学形象,又影响到下一学年的招生工作。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生存。

1.2 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过分的强调了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也只是教师示范和验证性的教学活动,教学大纲计划是完成了,但导致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脱节。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差,适应岗位的能力差,就业时不能体现本专业的岗位优势。近年来,从我校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情况来看,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大,现代企业的岗位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员工的岗位技能要求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尽快改变办学模式,倡导“做中教、做中学”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端技术人才。

2 我校工科专业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步骤及要求

2.1 科学合理地制定与各专业相适应的专业模块

专业模地的制定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以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为训练核心,每个专业可设置专业模块4~6个,例如:我校的机电专业设置的专业模块就包括了钳工、电工、焊工、机电设备维修、普车、数控加工。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为3~4个,其中钳工、电工、焊工为机电专业的基本技能模块,使参与的学生80%以上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和专业拓展模块2~3个其中机电设备维修、普车、数控加工为提高和拓展模块。使30%~50%的学生掌握提高和拓展专业技能,让有潜力的学生有提高的机会和更好就业的前途。

2.2 实施模块化教学基本步骤

(1)根据专业模块,指导教师事先把专业模块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和技能要点,再根据技能要点设计具体的操作内容。

(2)根据具体操作内容,计划和购置实训材料,制定详细实训计划,撰写实训教案,确定实训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技术要点。同时给学生下达实训项目,任务以及实训过程中可能应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

(3)划分小组(3~6人)为宜,推选组长,分组应采取的原则:成绩差与成绩好搭配,动手能力差和动手能力强搭配,这样有利于差生提高与转化,也有利于优等生灵活变通。这样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和影响。

(4)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指导老师要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指导学生怎样做。以小组为单位巡回指导检查示范,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差、理论基础薄的同学要及时给与现场指导。

(5)评价考核,学生每完成一项目和模块后,指导老师要及时当面给与评价、考核、总结优缺点,展示其作品,是教学内容具体化,学生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对其作品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指导老师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3 我校实施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3.1 有利于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差,但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调动和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他们学好理论知识。近几周在我校的模块化教学中,许多同学发现他们的理论知识不够,开始重新看书学习研究理论知识。

3.2 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强化了专业技能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科的教学各自为改,内容重复,各科教师整天忙于应敷完成理论教学计划,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采用模块化教学以来,强调同一专业内容的相互配合和协调,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授,使专业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在实训室,指导学生边实践边学习理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模块化教学打破了轻技能、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专业理论知识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的宗旨,加快专业技能教学的力度,对于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够用为度,学生只有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和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3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传授知识的过程,理论教学注重如何把知识内容讲清楚,实习教学中注重如何给学生做示范。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学生对实用技术有浓厚兴趣,在解决和完成任务中表现出热情和兴趣以及他们不怕苦、不怕天寒地冻的顽强精神。模块化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4 我校模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模块化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为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空间比课堂教学大得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或许会超出书本知识的范围。这样对模块化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对模块化教学过程设计欠合理和管理的不到位,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指导就会出现许多漏洞,给教学过程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4.2 我校的教学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我校的工科专业实验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能基本上满足现有专业实训教学活动,由于模块化教学更多强调“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设施配备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我校的模块化教学的水平,还停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低层次、低水平上,传统教学仍占有主到地位,专业模块的设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