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案例教学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的特征

第1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张益趣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义务教材新课程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引入的、有让学生通过摆火柴棒研究的,其中不乏好点子好设计。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火柴棒的总根数跟3的倍数有什么联系?”或者干脆问“3的倍数和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有什么关系?”总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于直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一般都能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也能用语言来表述。我认为,我们的关键不但要让学生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更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与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我考虑,能不能在本节课中运用分类,让学生自主探究呢?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让学生用30秒时间,写3的倍数,大部分学生都从小到大写了25个左右

老师板演了10个:105、111、156、273、300、339、504、918、1527、2442……然后提出探究的任务。

师:请你给自己写的3的倍数分类,看看能不能找到规律。限时2分钟。

(结束)学生回答。

生1:3、6、9;12、15、18、21、24……按位数分类。(有3人和他一样分)师:按位数分类,那么3位数里哪些是3的倍数呢:103、208是3的倍数

吗?(学生答不出)

生2:3、6、9、12、15、18、21、24、27、30;

33、36、39、42、45、48、51、54、57、60

63、66……

(有32人和他一样)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2:个位是0——9的都归为一类,共两类。

生3:共十类。个位是0的一类,个位是1的一类,个位是2的一类,到个位是9的一类。

师:懂了。3、33、63是一类;6、36、66是一类,共十类。那21253是不是3的倍数,能迅速判断吗?(生无语)

师:看来,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哪一种分类才能帮助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是有价值的呢?(学生陷入沉思)

以上学生的分类方法,都有不同的标准,从单一分类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寻求3的倍数的特征,却没有意义。大部分学生是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受到启示,这是学生的经验,却是一种负迁移。课前,我也想到了,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要先提醒学生,不要走弯路呢?我认为,负迁移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历过挫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无需刻意回避。

教学片段二:

师:继续观察这些数,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限时5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5分钟后,共有15位学生举手,巡视一遍。)

师:谁来介绍自己新的分类方法?

生1:3、21、30;

6、15、24、33、42;

9、18、36、45、63;

12、39、48、57;

……

师: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1: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第四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2;以此类推。

师:谁来帮他“以此类推”?

生2: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5,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8,也是3的倍数。

生3: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1,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4,也是3的倍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生4: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12、15、18等,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5: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很厉害。但是,我们需要验证。判断老师刚才写的3的倍数(前5个)105、111、156、273、300。

生4:1加0加5等于6,6是3的倍数,105也是3的倍数。

生5:1加1加1等于3,3是3的倍数,111也是3的倍数。

……

(一个学生根据规律回答,其他学生用竖式验证。)

生6:3的倍数的特征是找到了,但这样的分类太乱。我一共分3类:

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3、12、21、30;

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6、15、24、42、51;

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9、18、27、36、45……,

这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那老师的这些数:339、504、918、1527、2442属于哪一类呢?

生6:339,3加3加9等于15,然后1加5等于6,分到第二类;918,9加1加8等于18,然后1加8等于9,分到第三类;1527分到第二类;2442分到第一类。所有3的倍数没有超出这三类的。

师:厉害!(让其他学生说了两个四位数,用他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大概有三十个左右的学生能用这样的方法分析。老师又举了一个反例。)

师:谁能用几句话来概括?

生6: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如果和大于9的,数位上的数再加,直到出现一位数,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真佩服你们!

第二天,有学生告诉我他发现了一种更快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不用把数位上的数都加起来,比如538,3是3的倍数就不要管它了,只要5加8加一下,13不是3的倍数,538就不是3的倍数。我又说了一个五位数2076,学生分析,6是3的倍数,不去管它,2加7是9,9是3的倍数,整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此之强,是我没想到的,学生快速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实际上已经综合了很多的知识,尽管不能很明确地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实这又是一个学生新的探究的开始。从本节课中,我有几点小小的感悟:

一、教师不要害怕学生探究的失败。学生第一次探究的失败,完全是正常的,这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后的结果。尽管这种经验的迁移是负作用的,但是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记忆是深刻的。负迁移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们不但不能回避,而且要好好利用,要让学生积累对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能将“经验材料组织化”。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探究能力其实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最后一位学生对3的倍数的概括(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如果和大于9的,数位上的数再加,直到出现一位数,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尽管实际的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它更具有横向的关联,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或许,这种类比联想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更何况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其实很多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关键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载体,一种探究的环境。

三、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地进行整合。新教材的特点是有些知识点分得比较散,所以教师要经常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在新知中不知不觉地再应用,再巩固。温故而知新,在复习与巩固中,学生会对旧知有更高的认识,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排除学生对新知的畏难思想。同时要经常地对各种知识进行串联,编织学生知识的网络,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以利于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综合性问题。

第2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师口语 职业技能

教师口语是国家教委自1994年在全国师范院校推广开设的一门重实践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并在1998年颁布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重在于推动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然就教学现状而言,大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或多或少地带有了“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影子,理论多实践少,很难达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过度地重视普通话的正音、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目前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症结。结合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职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精神,尝试新的能紧密结合职业特征的教学法,是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重要门径。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最初运用于法学教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公司、政府、企业、高校等教育、培训中。对于师范教育而言,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帮助学生建立教学实用知识,贴近学生职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那么,何为案例教学呢?如何在教学口语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呢?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案例贯穿始终,教师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开展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争辩、思考创新,已达到获取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一种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更是一个教学活动。首先,案例教学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为主要特征,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充当辅助与引导的作用,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案例教学的进行中付出大量的工作。包括课前知识的准备、材料的收集、案例的阅读、发言的预热,课上小组的研讨、案例的评析、知识的归纳、案例的总结以及课后案例的提升、实践的尝试和知识体系的建构等。其次,案例教学中以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思辨讨论为主要形式。案例教学倡导多元的、发散的创新型思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引导学生对于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及思辨争论。案例的分析不再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故平等对话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学生的意见也不再具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课堂的重点是讨论、争辩的过程本身,课堂应呈现开放性、创新性的特征。另外,案例教学以案例处理为核心内容。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虽然也存在案例的成分,但案例往往仅仅是教授知识过程中的一个例证,是辅助知识学习。而案例教学中案例成为了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明确下,由案例的分析获取理论的知识,再以新知的获取指导案例的进一步深化,故案例成为教学中的核心。

案例教学具有贴近职业的真实情境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特征,具有整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辩论、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教师口语课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真正将语言理论转化为语言能力,将会为教师口语的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案例教学重过程、重能力培养、重实践积累的特征符合了教师口语的课程特性。案例教学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好地拉近语言理论与口语实践间的距离,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1.整体设计思路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语言能力的习得是教师口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然传统的教师口语课堂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梳理而忽略了学生教师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幼专院校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教学中以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幼儿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对教师口语课程案例教学中的素材、内容、方式进行重新的组构与完善,建立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训项目及要求。并以幼儿教师的口语技能、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为依托,收集、编订、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利用案例组织教学。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学、做分离”。

2.具体应用与实施

笔者以培养教师口语能力为主要目标,尝试在教师口语课程全面实施案例教学,构建“案例――知识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具体为“展示案例――讨论案例――模仿案例――总结案例”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室、教学教育现场等形式展现立体鲜活的教学案例,营造直观、可感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争辩分析,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表现欲望,不再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辨析规律。随后,依据教师口语课培养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分析出案例的相应理论知识,还应能具体地操作实践。在模仿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素质。最后在实践中总结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

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应处理好学生对于知识的前期准备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问题。学科知识即是指教师口语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是案例教学中需要突破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具体目标。而所谓的边缘知识就是指案例分析中突发出现、需要即时解决的一切非教学口语学科知识,如在口语技能训练中出现的幼儿诗鉴赏等幼儿文学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口语技能中出现地幼儿五大领域教学法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要有充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

3.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树立目标意识和对象意识

教学目标是组织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选取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每一节课都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组织案例教学。从案例的选取到案例的分析讨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应杜绝课堂教学的“跑题”和心猿意马。同时,案例教学还应具有强烈的对象意识,只有对象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案例的组织与设计,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口语课堂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兴奋点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点进行掌控,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总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分析的越明确、越具体、越贴切,对案例教学的实施就越具有指导意义。

(2)应精心选取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对于案例教学的展开至关重要。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案例有很多,包括知名的朗读、演讲音视频、优秀教师教学的精品案例以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但真正合适的案例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适合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精心选取案例。案例的选取既要具有经典型、针对性,同时还应具有相关性和可复制性。这样才更便于学生分析讨论和学习研究。同时也应注意到正面的案例可以用来进行案例教学,同样反面的案例也同样适用于案例教学。

(3)不容忽略的知识体系建构

案例教学虽然重视过程,不注重最终结果。但作为知识的习得,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未来从教的职业特征,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容忽略的环节。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口语课堂中,知识的获取来源实践,但同时还应注重知识前行与温故,即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的自学,课后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完美相结合才是教学口语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春珍.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第3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的案例分析,把学生从枯燥的法学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教与学的质量能够同步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从本质上来讲不属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和简简单单的事例,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思考过程的问题与内容。案例中的所有事例,可以说均是为解说实际问题所设置的。针对案例中的各种问题,促使学生亲自去分析、剖析与体验,学生们在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之中,需要认真思索,运用所学的知识追寻真谛,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与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具体方法。提升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实际的教学成效非常好。

(二)扩展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案例教学法的宗旨就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把各个领域、各个地方的实际问题汇编成具体的案例,再把这些案例带到学校与课堂上,依据案例进行情景的描述,并设置相关的问题,然后开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互动和交流,采取平等的研讨与对话方式,对各个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讲述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提出自己解决案例中问题的措施与方案,这些过程不但能够巩固学生已学的法学知识,而且能够开阔广大师生的眼界以及拓宽已有的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中的案例择取通常是紧扣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而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处在案例中的情境之中,在信息不充足的条件下,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与形势作出自己的判断与对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而且学生们通过对知识的反复应用与练习,极大地增强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了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案例教学法有其自身的固有特征,观照案例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有现实性、针对性、引导性等三个突出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实性。案例本身就是以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为基础所编写的,反映的是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案例是对已经出现的典型事例的真实汇编,具有客观性、代表性、非偶然性等等诸多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依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并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境,以便作出最准确的决策。学生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素材,在这种真实的事例中扮演各个角色,就好比进行真正的实战演练一样,拥有高度的贴近现实性。

(二)针对性。案例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运用此种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案例就是特意为教学目的的实现而设置的,而教学目的通常又是由教学内容彰显出来的,因此,所筛选出的案例都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实际例子。[2]这就有利于教师将所要讲述的各种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掌握与应用必备的知识。

(三)引导性。案例中拥有很多供学生分析、思索与探讨的问题,采取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广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思维模式与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观察、剖析、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毋庸置疑,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必须采取认真筛选案例、实施课堂讨论、注重案例讨论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措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认真筛选案例。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案例的应用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应当来源于实际生活,不能主观猜测,否则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成效。教师必须具备灵敏的专业嗅觉,广泛收集有关经济法内容的经典案例或者存在争议性的实际案例,选择针对性强的案例,涉及到经济法的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从而为教学目的而服务。

(二)实施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教授完一个范围内的知识之后,精选出几个典型的实际案例,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针对案例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剖析、辩论,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意识问题的敏感度及积极参与观念,强化学习内容与效果,提高剖析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注重案例讨论总结。案例讨论进行完以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给案例确定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目前仍未有标准解决方案的,则要给予倾向性的指导意见。侧重点是分析思路的正确性,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法是否恰当。指出案例中所讨论问题所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难点与重点,以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3]对于案例讨论的成功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指出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另外,对学生们的不同表现也要给予合理的评价,以此激励学生们更好地参与以后的讨论活动。

(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案例教学中,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最后的一个步骤,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行详细的总结,巩固已学的有关知识,深化学生对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提升学生的法律综合素养。

四、结语

第4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过教师的引导,按照教学的目的,加强特殊案例的学习,以此巩固基础知识的,并且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育形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处在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地位,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主学习与解决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的改革。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从教学目的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注重的则是学生们学习的综合能力;其次从教学体裁来看,传统教学的工具就是课本,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则是实际、生动的案例进行教学,具有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最后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渠道上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法注重的启发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曲式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曲式分析,指的就是对乐曲进行和声上的、结构形式上的等方面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案例,对各种乐曲总结归纳出其曲式、结构与规律,并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发展原则进行进一步的乐曲创作实践。

(一)课前准备

一般曲式分析的课程都是大学二、三年级音乐表演与音乐学的学生学习。这时的学生已经修过了《乐理》、《和声学》、《复调》等基础课程,具备了学习更复杂的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作为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以教材中的二段体教学为例,将教材内的知识点,划分为再现二段体、无再现二段体以及这两种曲式结构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三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中都要选择出两到三个具有典型特殊意义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分析;二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大概了解教授学生的基础情况,例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程度等等,也就是说任课教师要对自己教授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预想到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况,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做出相适宜的教学安排。

在上曲式分析的课程之前学生也需要进行课前准备,例如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中各种曲式的结构,方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网络,以二段体为例,对再现式二段体、无再现的二段体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调查,了解其典型结构、创作手法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堂的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是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显著特征,它的实现是由教师来引导的。所以,在课堂中,良好的实施案例教学法,就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实施不同的课堂环节。

1.提出案例任务

首先教师提出一个案例总的任务:以教材中的二段体教学为例,辨析再现式二段体和无再现二段体。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再现式二段体的结构特征?什么是无再现式二段体的结构特征?再现式二段体与无再现式二段体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问题提出之后,鼓励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阅读,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第三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提高取长补短的能力。在他们讨论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加以点通与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两种曲式结构的辨析能力,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2.案例讲解

首先提出问题,而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是案例讲解的最终目的。曲式作品的案例讲解,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曲式结构的分析,进而使学生们能够比较深刻的掌握作品的内容以及表达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再现式二段体的代表作品《摇篮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作品的印象,为接下来的理性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是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明确再现式二段体“a+a1+b+ a1”的结构特征。然后在通过分析无再现式二段体的典型乐曲《我的祖国》,让学生们了解无再现式二段体的最大特征就是“A+B”,没有再现的内容。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与分析,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主题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对于曲式分析教学中的启示

首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其针对性。案例教学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教学实践,通过一种丰富、立体的表达方法向人们展示了包含了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感情的故事。因此能不能选择一个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其次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案例教学不能仅仅是引导学生们去追求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追求任务完成的一个思维过程。最后案例教学要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几个学生发言包揽的现象,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这种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第5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和合管理;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织单元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教育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去协调资源和谐配置,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本质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和合”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和”,即和谐、和睦、和平、谐和、中和;“合”,即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和”、“合”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的概念,表示了和睦共处、和气生财、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是“合”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方法和前提,和睦共处才能和气生财;“合”是“和”的选择和结果,是手段和途径,合作联合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气生财”的管理目标,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管理策略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和合管理之实践。[1]目前,对管理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社会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求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管理类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形成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交互式的教学观,使学校成为教与学双方价值提升的平台,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理解为:课堂是人类专门的知识传授场所。因此,“知识型课堂”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传统的“知识型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主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中心安排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标是围绕大纲将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课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获取方法的基本训练,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段的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更不用谈在管理实践能力上培养。

2.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传统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即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只是对结论性和事实性的知识掌握较好,而在不同环境下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就明显不足。由于教学方式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以及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这必然影响到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和合管理”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和合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进行历史的扬弃“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中庸之道”等辩证思想。“和合管理”的精髓就是“和气生财,合作致胜”。基于和合管理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表现在:一是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习型的交互式教学观;二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围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教学双方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使课堂成为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

1.构建学习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学双方两个主体通过课程连接而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两个主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人格价值,借助课堂这个载体,教师和学生会在沟通和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即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课堂教学不仅具备知识传递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特定的模拟环境下,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原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融入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高层次管理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价值观,使课堂由过去的“教”转向“学”的氛围,突出教学双方在知识的愉悦交流中的合作关系,展示创造性教学的魅力。研究型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以主动探讨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围绕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编撰案例教学手册,内容包括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教学的引导控制、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等五方面,从“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立足教材,精选案例、情景模拟;情景描述、介绍案例;提炼理论、分析案例;应用理论、审视案例;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3.在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活动中推进合作型学习方式。管理类课程教学案例库由管理基本原理和案例组成。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可以从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获得无限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延展性较强,让老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高效的状态下授课与学习。知识点突出也是案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知识点在案例教学中不是像课本上那样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而是结合着真实的事件,生动地提出,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注重管理案例教学与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总之,由于管理类课程涉及企业的生产、财务、公关等职能部门,案例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为了避免教学的分散性,尽可能将理论教案与案例实施配套,在方法上注重案例的分类研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的个性化原则,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思考管理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创新,从多角度提出案例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以宽容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激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创新;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合作性人格品质。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针对性地使用案例,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在模拟、仿真管理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深化管理理论教学的效果。

4.注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在教学准备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准备和程序安排以及授课环境布置等发挥作用,确定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性质不变,明确教师始终负有组织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引导之中及教学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案例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管理实际背景,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游戏等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让学生加强思维的快速切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怎样获取知识,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为主转变。

三、结语

第6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一、案例的定义及案例教学的特征

1.案例的定义

案例教学于1870年首次被哈佛大学引入法学教育,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教学法又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从那以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生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问题,让学员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员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答案,而是依据学员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应是全体学员,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让全体学员都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促使学员刨根问底地找到最佳决策。因而,它强调全体学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主动学习。

(3)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人们会提出不同见解,它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员一步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4)高度的拟真性。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案例设计中,其问题往往是若隐若现,提供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有关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加工、推导才能直接用来进行分析。

二、案例课前准备阶段

在上案例课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前准备阶段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准备阶段,二是学生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阶段

(1)精选案例阶段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研读案例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做好案例讨论会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教师应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教师应该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只有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对如何引导讨论做好准备。

2.学生准备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不仅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案例时可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主要是审读案例文本,把握案例事实,识别案例情境中的关键问题,个人进行案例分析,初步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此步骤,可进一步细分成下列四个程序:

第一,阅读前面几个段落,然后以你最快的速度浏览完案例。

第二,仔细阅读案例,并在一些重要事实下加线。

第三,在便条纸上记下主要的问题。然后再读一遍案例,整理对各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第四,根据你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在小组同学面前呈现个人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依据;听取同伴意见,对案例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以求达成共识,并形成多个备选方案,等待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

三、案例课内讨论阶段

案例课内讨论可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

1.开始阶段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展开讨论,避免冷场。如果没有对案例中的论题予以必要的分析,往往会使后面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种种备择方案变得毫无意义。

2.讨论疑难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们会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对于老师而言,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第一,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如果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情绪激动而用言语攻击其他同学时应该予以制止。

第二,不要批评不同的意见。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某个同学的看法明显不合逻辑,你可以适当提醒该同学,用委婉的方式打断该同学的发言,让其他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对一个复杂的案例来说,同学们在讨论时,难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3.讨论结束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通过总结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案例报告撰写阶段

案例讨论课之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这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撰写书面报告,学生能够加深对所讨论的案例的印象,同时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践的检验,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案例教学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

1.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在我国,许多大学老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些老师很少到企业工作,也没有到企业做过咨询。在分析案例时,不够深入,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来探讨问题。

2.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理念的理解

与国外教师授课的计划周密、控制力强的表现相比,部分国内院校的教师并不注重授课的技巧性,很好的内容由于讲课的不生动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则片面地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为讲笑话;部分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经常将举例子和案例教学混淆,使案例教学没有达到最优效果。

3.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由于教学案例都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企业中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接受案例教学的学生应该具有一些企业工作经验,至少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否则,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只能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没有实践经验作为探讨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采用案例教学,要看采用案例教学的条件是否成熟。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不能一味地不加选择全部采用案例教学。当然,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还要与其他方法相配合。实践证明,只有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答疑式、探讨式、研究式、情景式、模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案例教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案例教学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波恩著.子娅、张小君译.迈克尔戴尔传[M].东方出版社,2004.1.

第7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关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具体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传授学生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方,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

1.以学生为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

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放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贴近生活的实例中促进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和解决地理现实问题,让学生更好体会地理知识的应用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地理案例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帮助助于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2.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实际状况,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个地理案例,主动收集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必要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而解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可以该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上中主动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一方面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改学生坐等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

3.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运用源于现实生活的高中地理案例,例如社会热点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已有经验分析案例,而后教师根据案例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法,鼓励学生将个人看法表达出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课堂授课,促进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而案例教学通过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个人职业技能要求较高。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职业技能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进行良好的准备组织,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启发和点评不够深入,对学生不能形成启发,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厌恶感。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的思维敏感才能达到地理的案例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3.案例质量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良好的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高中地理的知识属于综合性质,而高中地理单一知识点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案例难以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

三、提高地理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1.做好地理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选取地理案例是,要合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其次是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符合客观实际,只有实际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要求具有较高适时性,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实例,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思考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是要求实用性,案例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选取促进学生参与。

2.合理有效的运用地理案例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是提出地理案例,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提出地理案例,可以采用教师学生描述、印发地理文案材料、现场参观考察等方式,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然后是分析地理案例,将案例与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紧密联系,研究讨论其发展规律[2]。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形成开放式课堂环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后是评价地理案例,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并表述之后,教师对地理案例进行讲解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小结。新课标对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同时还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

第8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案例 全英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为基础,设计一个或几个知识隐藏“研究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讨论、分析、表达、感悟等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把真实典型的案例结合教材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形成“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案例教学因其通常具有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探讨,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在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在探究中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案例教学在《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国际贸易融资)》全英语教学课程中的运用

“全英语教学”是指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重要概念、关键词句等可用中文补充说明),包括课程设计、课堂讲授、实验、上机指导等。在全英语教学课程中,教师选用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主教材,制作并使用英文课件,用英语讲授课程内容并与学生开展互动,布置并批阅英文作业,考试采用英文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年来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领域的新趋势,传统及新兴国际贸易融资手段和结算方式的基本理论与具体运用、结算单据的制作及审核、金融票据的主要特征以及各方当事人面临的风险和防范等内容。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必不可少。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相关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认识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领域的新趋势,并紧密联系国际结算实务中的业务单据样本和数据,注重实务操作,重点培养学生们独立的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3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国际贸易融资)》全英语教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来看。采用案例教学法,通常对教师自身所必须具备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但目前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同时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学的补充和说明,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其次,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来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融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该专业的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面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仍然束手无策,普遍存在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的现象。

再次,从案例教学理念和方法来看。目前,教师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都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案例教学,往往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给予案例教学的时间普遍较少,案例教学通常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在案例教学中过于强调案例结果,而忽视了讨论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也越来越关注案例的结果,不能形成自己对于案例的思考。

第四,从所选择案例质量来看。目前,《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国际贸易融资)》全英语教学课程案例来源较匮乏,一方面,很多时候教师要把相关案例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即耗时又耗力,另一方面,经典案例案情往往过于复杂,按照学生目前的能力对于分析和评议也往往难度较大,在英语环境下学生参与研讨和分析的热情受到影响。

4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国际贸易融资)》全英语教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建议

(1)提高师资能力。为适应案例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课程教师应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多渠道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丰富教学经验。

(2)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推行案例教学,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使其成为课堂的中心。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课堂上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最后,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注意案例教学理念的深化。案例教学不应当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更不应当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深化案例教学理念,提高案例教学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

(4)注意案例的选择。目前,要克服案例来源匮乏的困难,将一些与所学理论知识最密切相关的,尽可能将真实的典型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来,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10年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0QYYKC-01)阶段性成果;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项目“液压相关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跟踪及应对措施研究”(项目编号:11TBT0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

一、创新教学内容,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具有逻辑严密、纷繁复杂以及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为此,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建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学生呈现出西方经济学的全景图,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为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方法指导。从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看,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通过“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逻辑关系实现有效衔接,并贯穿于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其次,根据授课学生专业层次、培养要求以及个体禀赋特征选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专科层次主要选择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而本科层次不仅要加深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教学难度,还应扩大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广度。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推演和经济学模型的建构,而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博弈理论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学习。最后,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并有效融入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以此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运用范围。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注入式”方法,重新构建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育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教学引导者转变,而学生则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和独立学者转变,从而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经济事例将学生放置于特定的经济情景中并加以恰当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抽象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回归经济现实。因此,它是经济学科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取决于案例的设计和案例的组织两个方面。对于案例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事件,突出案例的现实性、热点性、代表性、启发性和客观性,体现应用型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理论知识储备、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与教师点评的步骤组织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都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下完成。另外,卡尔·波普尔构建了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逻辑模式,即提出拟研究问题,进而对问题的本质展开猜想,并进一步尝试验证假说是否接受,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认识客观事物的逻辑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启发式教学法。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现实经济问题或现象,然后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分析问题,并选择恰当的经济理论对问题进行有效解释,再对理论解释或理论假说进行系统的经验实证,最后提出契合中国经济社会体制背景的政策路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确保了在有限的课时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