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企业发展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发展策略

第1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一、权变制胜出奇以绝-善于运用奇正策略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转换到商战中,正者,也就是常规产品、传统款式、已有市场以及通行的营销方式等;奇者,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翻换新款式、开拓新市场、变换营销方式等。中小企业固然要让有市场的常规产品形成规模,筑牢原有的营销网络,唱好自己的拿手戏。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况且同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往往差异性不大,又在同一市场内抢吃同一个蛋糕。如果只知道守住“正”地,固步自封不创新,“正”地是不可能固若金汤的,不是坐以待毙,就是被拖垮。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扬长避短乘势而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避实击虚乘虚而入-善于运用虚实策略

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而也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构架精干,管理层次少,运行机制更为灵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性和承受力、应变力也较强,在经营上更有弹性。

所以,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观察竞争对手,分析研究市场态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注意寻找大企业不愿或不能进入的,企业自身有基础而又能发挥专长的市场空档;注意抓住当前一代产品开始衰退,后一代产品尚未投入之时而出现的产品空档;注意捕捉一些大型企业往往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希望其他企业帮助从事加工业务而派生的介入空档。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实”。

转贴于   四、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善于运用穿插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它们在同一市场中竞争赛跑,企业之间实力很不均衡,起步又不一致,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但是,市场不怜悯弱者,不相信眼泪,它遵循的是适者生存、强胜弱汰的规律。在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肯定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似乎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中生长,而小企业更是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

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如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型企业正面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型企业包围圈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五、抢占先机以快取胜-善于运用快反策略

市场往往是以快取胜的。谁先研发出新产品,谁先满足需求,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在市场角逐中掌握主动;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放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制高点,其他企业若想拿下这制高点,就得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投入几倍、几十倍的费用。先处战地,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中小企业发展自己,必须运用快反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研究,随时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要有一种特有的嗅觉,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及时捕捉先机;

要注意发挥其灵活善变、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做到兵贵神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权。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虚拟经营共享资源-善于运用借势策略

第2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在物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一定的改变。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消费者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导致决策变化较快。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通信,使机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给消费者随时提供商品信息。其次,也使消费者更加关注知情权的问题,人们更希望物联网能够满足其自身个性化的需求。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之前,可以通过与经销商的沟通,提出自己的需求,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二、企业利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结合当前科技及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如何利用物联网进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物联网可以帮助企业敏捷的控制供应链,为其产品的供应提供保障。其次,促成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合作,为其制定更好的营销方案。此外,物联网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发展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新产品开发。

三、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联网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在政策上将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加大政策的力度的同时,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策略分析,将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积极转变经营观念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通过发挥物联网的作用,积极的转变经营观念,将业务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实现人和人通信之后的人和物、物与物的信息沟通,有利实现企业多种业务的组合发展。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可以使企业紧跟时展的潮流,积极的做好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业务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将物联网应用分成具体的层次,使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各项业务的拓展。因此,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策略分析,可以使企业积极的转变经营观念,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

3.2优化组织架构

优化组织架构,是企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经营策略。在应用物联网的过程中,其核心是技术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实际发展的业务需求,在专业设备的配合下,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并构建合理的发展平台。其次,通过优化组织架构,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物联网人才,促进企业技术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中,必须重视分析优化组织架构这一问题。

3.3积极调整资源配置

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企业通过发挥物联网的作用,可以实现调整资源配置的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发展,给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功能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基于这些新功能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重视的问题。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物联网环境下必须积极的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的良好配置,并以这种优势积极的拓展企业的业务。积极调整资源配置,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分配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中,重视调整资源配置的问题,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使企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四、结束语

第3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解决措施

企业是重要的产品生产者,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经营和成长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民营企业一直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虽然我国政府大规模地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但是民营企业受益较小,受益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国有资本在经济结构中拥有绝对控制力我国国有资本在五个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主要包括医疗卫生领域、交通领域、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商业领域、能源领域。同时我国国有资本在日常生活服务业和轻工业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发展时间较短的民营企业相比,国有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是国有经济比重最大、国有资产数额最大的国家。

(2)国有企业的实力较强,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制度决定着国民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稳固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会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和倒闭的问题。我国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市场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民营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受到国企强大的压力,面临着重重发展问题。

2.经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产权制度单一,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创业者利用良好的经济环境经过不断资本积累创建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单一产权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优势慢慢突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集权式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这些错误的决策很难纠正,阻碍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会在实际经营中将实际管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进而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导致民营企业在经营中出现资金流失严重、财务工作缺乏有序性等问题。再次,民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凝聚力。最后,民营企业不能合理地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这导致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严重扭曲。

(2)融资困难,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融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对自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很少会有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这大大降低了民营企业投资增长的速度,不利于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规模扩大和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融资的信用度较低。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不高,因此企业的行为缺乏规范性,这会大大降低民营企业信用地位和社会地位。出现银行不敢给民营企业轻易贷款的问题,即使银行同意给民营企业贷款,还是要经过严格的贷款流程,民营企业需要办理复杂的贷款手续。

(3)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者就是投资者,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家族成员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并且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管理人员的范围较小,很难满足企业经营和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次,用人唯亲,使用伦理规范来代替管理制度。大部分民营企业不能制定完善的、有效的监督制度,很难实施制度化管理工作,不利于激发家族以外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增强。再次,资本扩张的速度较慢。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封闭性,没有建立健全和规范的治理机构,这导致外来投资者很难全面了解企业实际的财务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不敢轻易对民营企业投资,这大大增加了企业规模扩大的难度,不利于企业融资工作顺利进行。最后,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晰,很容易激化内部矛盾。我国民营企业产权模糊,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益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4)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呈现点小面广的分布特点,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使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产品的档次较低、技术含量较低,拥有的高质量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在国民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情况下,集约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1.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必须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首先,民营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调整法人治理结构,从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其次,企业要形成全新的视野。改变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使用民主化、严密式和高层次的科学管理方式,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企业内部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朝着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水平高的管理队伍来实施科学的管理工作。最后,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民营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符的管理方法,制定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2.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部门要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打破传统制度的局限,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对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的、无差异的金融服务。在贷款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比例。健全和完善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消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的壁垒,建立地方性的、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监管办法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除了政府部门参与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外,要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要支持具有一定资格和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中,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上市,扩大融资规模,拓宽融资渠道。

3.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

首先,民营企业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策略。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知识含量较低,严重缺乏资金,因此要选择品种少、市场规模小的产品创新。同时民营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升级。其次,民营企业要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创新。民营企业要严格把握市场需求,合理利用原有的产品和技术,使用全新的眼光去发现新的问题,合理移植其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积极推行新的产品,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合理使用原有材料、工艺,而且可以降低科研费用支出。最后,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走向世界,必须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此,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面贯彻和落实政府相关政策。

4.创新产权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民营企业要不断创新产权制度。一方面,要从原有的单一家族所有制方式向多元混合型产权结构转变。民营企业可以将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要素拆价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实施完善的员工持股计划。鼓励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出资认股,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进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4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1.利润较高,竞争激烈

汽车美容业具有操作简单、开办灵活等特点,特别是此行业又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风险较低,诱惑了众多投资者纷纷涉足。很多洗车店、汽车配件店及个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入汽车美容行业,这样的竞争注定是无序的“鏖战”。一些经营者为了抢顾客,不断压低价格,价格大战已成为某些地区内汽车养护美容店竞争的唯一手段,使得本就无序的汽车美容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2.市场逐渐成熟

随着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汽车美容技术进入到了不断升级的阶段。比如,镀膜内容包括有玻璃纤维镀膜、机硅镀膜、电泳镀膜、物理镀膜等,由于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丰富,消费逐渐理性和成熟,目前镀膜已成为汽车美容业和消费者都很关注的话题。另外由于汽车美容业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大量商家投资和进入,也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前进。汽车美容项目逐渐出现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甚至有的企业推出了“星级美容”的概念。国内汽车美容行业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项目更新和技术升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我国汽车美容市场存在的问题

1.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汽车美容服务业已经从汽车维修行业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行业。在我国,目前的行业划分则是汽车美容业依然是从属于汽车维修行业的一部分,其经营项目也与汽车维修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分和界限。比如,在很多地方对汽车美容行业的管理是把汽车美容企业总体上划归到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处,而汽车清洗却划归到市容管理上,从管理的划分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管理上还不是很规范。只有首先把汽车美容业从汽车维修行业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项管理,才能使汽车美容服务变得专业、全面。

2.企业经营不规范

由于汽车美容行业进入门槛低,利润可观,国内的很多街头小店摇身变成汽车美容店、汽车美容俱乐部等,这些小店服务粗劣、管理不规范。国内许多汽车美容店是四无状况:无专业正规培训、无专业机械设备、无专业名牌产品、无服务质量保证。描述国内汽车美容养护市场简直就是“一块抹布一桶水,三个伙计一个店”。在汽车美容行业中经常有企业“生生死死”,一些汽车美容养护店还没开始盈利就关门大吉。在对外经营方面,一些不负责任的汽车美容企业打着进口专业品牌的旗号,以巧妙的伪装和华丽的广告,把市场上那些东拼西凑起来的杂牌汽车美容用品进行包装,来蒙骗广大消费者。这些不规范的经营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汽车美容市场的信赖。

3.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走访国内汽车美容市场,就能发现很多汽车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学徒工,有些仅具备初中文化程度,他们对汽车美容技术的学习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老师傅接受汽车美容技术和技术更新的速度通常都很慢,知识和技能十分有限。这种靠老师傅传、帮、带的学习、用工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市场对汽车美容人才的需求。随着汽车工业的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技术在这一行业的应用也在逐渐升级。很多汽车美容店的从业人员对汽车美容产品的使用是按说明书操作,也不研究其工作原理,有些故障非专业美容养护工人根本无法排除。汽车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化人才匮乏等现象制约了当前国内汽车美容业的发展。

三、我国汽车美容市场发展情况预测

1.汽车美容行业产值预测

按照当前国内巨大的汽车拥有量预测数据计算,并假设每辆乘用车平均每年美容消费为2005年1500元、2010年2500元、2015年4000元,每辆商用车平均每年美容消费为2005年800元、2010年1500元、2015年3000元,到2015年,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年产值将达2700亿元。

2.汽车美容店数量预测

按照每个汽车美容店平均能接待服务的车辆为300辆/日,2005年有40%的车辆需要到专业美容店美容,2010年有60%的车辆需要到专业美容店美容,2015年有80%的车辆需要到专业美容店美容计算,到2015年,我国约需要专业的汽车美容店200000家。

四、我国汽车美容市场企业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猛增,汽车美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前市场急需一批产品质量有保证、技术水平高、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新型汽车美容企业出现。在这种形势下,汽车美容企业面临着难得的市场机遇。汽车美容经营者只有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准,认认真真为消费者搞好服务,才能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机,获取这个市场上的巨大财富。只有出现一批规范经营的汽车美容企业,国内整个汽车美容行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汽车美容企业需要迎合当前市场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这也是汽车美容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1.品牌化经营

汽车美容行业正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汽车美容连锁店扩张,二是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汽车美容市场越来越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逐渐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就会显现出它的威力。汽车美容市场终将会选择那些真正“有技术、服务好、底子厚、有实力”的品牌连锁店,正是他们代表了客户的利益,只有他们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当前,已经有些企业在积极通过连锁、加盟、控股、合作等方式,创建自己的专业汽车养护品牌,不断扩张在市场上的份额。国内汽车养护市场正在逐渐形成多足鼎立的格局。有专家预言,未来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并不仅仅只是资金的竞争,更多的是品牌与经营理念的竞争。

2.培养专业人才

建立品牌营销,专业的养护人才队伍是根本。汽车美容行业应该是在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工人的基础上,企业才能从事经营的。当今,消费者对汽车美容要求很高,各种新兴汽车养护项目很多,不同的汽车美容服务项目对技术工人的水平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汽车美容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企业在对人才的管理上,可以依照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划分出不同等级,只有拥有相应等级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应的汽车美容服业。持证上岗,既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又提高了服务的专业性。市场的竞争决定于企业的服务质量,企业的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素质,只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提升整个市场的服务水平,达到消费者满意。

3.提高服务质量

第5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在企业初创时期,专注于一种核心产品,或许能赢得先机;然而,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如果不顾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还只把目光聚焦在以往的核心产品上,或许会导致企业踟蹰不前,更甚者,会把企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并非危言耸听,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甚至影响世界的大企业颓垮的事例就足以证明:成立于1908年的通用汽车,曾是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1954年起开始排名的全美500大企业,通用曾有36次排名第一,并且连续77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制造商。或许因为一直独占鳌头,让通用汽车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自信——在消费者开始日益重视能源和环保问题的情况下,忽视市场需求,仍然抓住最初赢得市场的大排量汽车生产与研发。在其它汽车制造商关注研发和改进小排量汽车时,通用汽车的创新行为几乎都是围绕大排量汽车展开的。虽然经过技术更新、功能创新等手段,保持了大排量汽车的优点,单车利润没有受到影响,但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差……当消费者不再为产品买单的时候,哪怕再大的企业,也无力回天。2009年6月1日,这家有着一百年历史的企业最终宣布破产,而在当天,其股票市值只有Nissan的1/50。拥有同样命运的还有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因为企业经营陷入困境,2009年4月30日,克莱斯勒公司发表声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从全球第一的宝座跌落,通用汽车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2012年4月20日,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宣布破产。这家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专利数仅次于IBM。多年来,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从表面上看,柯达落败于数码技术的崛起,然而真正使其破产的,则是不愿“换轨”的心态。早在1975年,柯达公司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尽管已经掌握了关键的核心技术,但是因为舍不得放弃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柯达公司一直不愿正视数码技术的力量,最终只能败走麦城。

反观当时另一位胶片大户富士公司,因为能及时审视市场的变化,并且重新将自身定位为“精密化学”,将技术转型至其他产业,并形成了影像、信息和文件处理三大事业领域。

策略大师杰弗里·摩尔在其著作《换轨策略》中指出,“成功企业面对的最大陷阱,就是被过去的成功绑架。”而决定成功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企业是否敢于做“不对称的投资”:即把大量的资源,集中放在一个新事业上,而不是平均分散在许多计划上。这样,才能将企业拉上新的成长轨道。

摩尔认为,如果企业不开发新领域,就会失去成长的功能。同样是全球标杆企业,微软、英特尔、SAP等在过去二十年里,市值都没有大幅成长,而初营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却在过去十年里一路高歌,先以iPod结合音乐娱乐,再以iPhone进入手机行业,又以iPad引领平板电脑的风潮,连续开启三个全新领域,并且均成为全球领导者。2012年8月21日,苹果公司超过微软,一跃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所以,如果企业只专注于核心事业,却缺乏后续成长动力,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上文所提到的通用汽车和柯达公司就是最好的佐证。

专注于一个新事业做不对称的投资,这与传统的理念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一般的管理者都会习惯于将大部分的资源划分给核心事业,只留少部分的资源放在新的事业上,因为核心事业的回报稳定且可预见,新事业的投资风险则较高。如果一定要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去,也应该同时投资多个,这样,在概率上企业的赢面也比较大。

而摩尔却认为,这种看上去令企业风险降低的做法实际上给企业未来埋下了更深的风险隐患。

因为企业要打破原有核心事业的惯性,需要非常大的能量,资源是无法同时兼顾一个以上的新事业。摩尔建议,企业各部门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投入研发,但最后只能选定一个成长快、一开始能占营收10%以上的项目做为新事业,然后再结合全公司的力量对其做“不对称的投资”。

第6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1、煤液化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液化技术一种实现煤炭资源有效利用的可行方式,而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是完善煤液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近几年来,利用煤炭技术直接、间接制油的技术相继取得成功并投入生产,高质量的汽油、生物柴油和其他产品输出加快,充分表明煤液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肯定煤制油技术的进步,但是由于煤制油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煤炭资源消耗,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促进煤制油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完善仍然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相信随着煤炭液化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煤制油的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选择合适的煤制油项目的开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国家煤制油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使煤制油产业得到快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煤制烯烃煤制烯烃是对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和发展。煤制烯烃主要是通过煤的气化,甲醇合成和甲醇制烯烃3个阶段来完成的,其中煤气化、合成甲醇技术比较成熟,甲醇制烯烃技术是煤制乙烯的关键。在高油价背景下,煤制烯烃技术逐渐成为煤化工行业的新焦点。烯烃产品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也逐渐成为煤化工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煤制烯烃对我国煤化工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目前,煤制烯烃技术已经得到了政府出台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规模如此巨大的投资态势下,煤制烯烃技术的运用,将为我国的烯烃产品的来源提供一定的补给。因此,国家和企业应当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重点关注煤制烯烃技术的发展,促进中国的煤炭企业的煤制烯烃技术的快速发展。

3、煤制天然气煤制天然气是煤炭加工利用的最有效的方式,煤制天然气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煤制天然气的生产可替代石油产品,煤制天然气技术可以通过非石油生产线取代石油,产生的能量达到的效益最高,对来解决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和需求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对能源利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天然气也是在所有的煤制能源中是最优的产品之一。煤制天然气对能源的利用效率高,是煤炭加工利用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被看好的煤炭发展方向。

二、煤化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首先,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不仅需要煤炭资源作基础,而且需要水资源作保证。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匮乏,我国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淡水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大部分煤炭产区分布在缺水地区,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其次,煤制油、煤制烯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大规模发展煤化工将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煤化工企业在发展相关产业的同时,应当加大力度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减少排放,尽可能使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注意对环境和工人的影响和危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范和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和损失,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节能降耗,达到社会、员工等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结论

第7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煤炭企业;发展策略

一、煤炭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第一,煤炭资源本身的稀缺性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煤炭企业,顾名思义其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与煤炭息息相关,而煤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它的储存量不相匹配的是,煤炭在整个世界的需求量却是巨大的。这就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另一方面则是煤炭资源的稀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有限资源的开发一直是煤炭企业在努力寻求平衡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现存的煤炭资源都是经过上亿年地球环境的巨变才得以形成的珍贵资源,一次性的开发利用就意味着资源总量的减少。这种煤炭本身在量上的稀缺,给整个煤炭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给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的人注意到资源的稀缺性给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对以能源为主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的煤矿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要重视经济利益的实现,同时要肩负起对能源开发、生态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责任,这是煤炭企业在新时期发展必须承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实现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煤炭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意味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就要因此而停滞不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智慧已经应用到各个行业和技术领域中去,煤炭企业只有制定科学的规划方针,也必定能实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首先,在意识理念上认清煤炭企业发展的困境和问题。对利益的追求和攫取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目的,众多的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已经让他们忽略了很多业已存在的问题。能源在这个世纪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通过能源开发获得巨额利益,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目标。对煤炭的需求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煤炭企业在过去从中获取的利益也是相当丰厚的。但是在新时期,新的领导者们应该意识到这种辉煌的局面已经难以再延续下去,妄图通过对能源的贩卖来获得大量的财富已经成为一件会受到社会谴责的事情。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意识的方向影响着日后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在内心对煤炭资源的现状清晰明了,并且认同科学的发展战略,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符合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生产技术的革新,促进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在资源总量有限,并且开采不断的情形下,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生产技术的个性,会带来整个生产效益的提高,这种生产效益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生产速率的提高,更是指对单位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的提高。对于本已是稀缺资源的煤炭来说,提高其单位重量的能源利用率,有着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传统的增长方式,就是开采多、利用多、收益多,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靠的就是生产原料的基础多,以此来实现增长。在可续发展战略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明显是不科学的,所以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效率的提高,能源转化率的上升,间接带来的就是增长方式的准变,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关系的改变。

再次,企业综合性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煤炭企业,由于其依仗自身对能源的开发在市场收益上的明显优势,长期以来单独依靠一个支柱产业就已经是整个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实力远胜于其他的一般企业。但是伴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限的煤炭资源也在急剧的减少,在以后的发展中,煤炭企业如果单纯依靠对资源的开发来继续拓展是难以为继的。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将发展的后续增长点转移都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纵深化发展和横向扩大化发展,煤炭企业应该从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上做出灵活的调整,例如对生产废料的开发和利用,对相邻产业的融入与合作等,这些都是煤炭企业能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寻求到的有力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是可行的。并且,这也是市场经济允许和鼓励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必须予以重视,并结合自身的特色做出调整,实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长远发展。

最后,企业必须重视自己对生态安全和员工安全应负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的发展,除了要重视自身利益的可持续获取以外,还应该意识到其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生态安全所负的责任。煤炭企业的获取生产资料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要对煤矿资源进行开采,在煤矿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植被的毁灭性破坏,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工业废渣的不恰当处理,也给周遭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地破坏。企业把自己获取利益的代价嫁接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他人利益损害的基础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意识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既包括对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包括对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保护。企业必须在开发和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由于自身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损害。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国浩, 阎世春等编著.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

第8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商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是通过将客户的部分或全部管理及运营中流程转移到服务商,从而提高客户流程自动化的能力。BPO 在世界范围,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展,是由于IT技术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加上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想以较低价格外包非核心业务职能的企业需求增多的结果。例如,一家美国公司在本土做一个项目需要花费一百万美金,但是在其他地区外包只需要五万美金,所以就把这些业务给那些服务提供商来完成,这就是BPO逻辑的核心。在美国和欧洲,假如把一些工作进行外包,可以节省成本60%到70%,而质量不会受到影响。目前,BPO 服务的提供涉及金融、保险、医疗、人力资源、抵押、信用卡、资产管理、顾客照料以及销售和营销等领域。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大都是通过系统集成获得第一桶金,但各方面都很薄弱。BPO是发展中国家软件企业壮大的机遇,它不仅为软件企业带来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软件企业工程化、规划化,从而迅速提高企业乃至产业竞争力。BPO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是块诱人的蛋糕。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公司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球BPO市场的年增长率平均为23%,成为IT外包中增长最迅速的业务,2004年全球BPO服务市场总收入达到3000亿美元。IDC的报告则指出,BPO市场到2008年将增长到6825亿美元,混合年增长率为11%。

世界范围内的BPO市场刚刚度过导入期,本世纪前20年BPO将进入成长期,这段时间也将划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BPO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我国在拓展国际BPO业务时,除了要注意完备自身条件以外,必须避实就虚,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的竞争策略。

完备国内BPO接包条件

BPO 业务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的条件有:具备恰当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接入条件;政局稳定;政府的有力支持;充足的投资;备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劳力队伍;以及通晓客户使用的主要语言等。其他条件包括客户与服务供应商之间在文化和心态上协调一致等。在地理上接近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样能够使客户经常接触服务供应商。

为了争取到BPO服务,我国需要确保具备上述关键条件。企业和政府应当努力提供培训,以便达到提供BPO服务的要求。为了进入BPO行业,企业应当先从基本的、低风险服务开始,在积累了经验和技术之后,再转向提供较为复杂的服务。BPO服务供应商应当在互联网上建有网站,应当在客户所在国家设立办事处,并且逐步与全球主要外包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以便在这一行业中站稳脚跟。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便利地提供恰当的电信基础设施和此种设施的利用手段,建立起支持作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框架,并提供财政刺激手段,从而促进BPO服务的发展壮大。

从事BPO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业内人士也许有大规模的流程经验,但往往缺乏对多客户管理的技能,他们必须具备这种能力以便在日常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为不同的客户服务。一些从事咨询的人员则往往缺乏运营经验,而IT人员又缺乏行业相关的流程经验。因此,BPO供应商必须从不同的来源集合各种人才及技能。

充分利用地理和文化优势开拓日、韩BPO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已在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中具有相当竞争力,在对日软件外包业务方面,除青岛、大连、上海等城市外,全国其他城市也发展良好。在地域上,中国与日本、韩国相邻,在文化上,交往历史久远,中、日、韩在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有大量的相似之处,这些都是意欲开拓日、韩市场的印度软件公司所不具备的。日本和韩国一直是拉动中国软件外包的源动力。因此,我国应首先站稳日、韩BPO市场。

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产业与服务需求国。日本软件产业在金融、电信、交通管理、企业管理、电子政务等领域中有着丰富的解决方案与运行管理能力。同时,极具发展前途的嵌入式软件形成了日本数字化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日本软件BPO市场潜力巨大,日本软件企业对向海外外包软件开发持积极态度,但是出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原因,日本与印度等国家的委托合作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

日本安田计算机服务公司资产管理系统部部长江泽鼐倭苏庋一个例子:安田公司的业务是将成套的企业版软件从MS-DOS版本改成WIN-DOWS,安田公司一直将软件开发委托给印度公司,由于安田公司员工完全不懂英语,因此在合作中公司要求印度开发人员使用日语。为了让印度人掌握日语,公司不得不邀请印度工程师来日进行语言培训。本来公司是出于降低开发成本才委托印度企业开发软件的,但由于赴日语言培训,印度人的用工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且虽然安田公司给印度人培训日语,但是语言和文件方面的交流还有障碍,因此安田公司想到了中国。

事实上,很多日本企业也像安田公司这样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巨大的软件人才资源和同属汉字圈的文化共通性。他们表示,中国近年来由于实施了软件产业振兴政策,软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受到了很多政策倾斜。而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最重要的是,中国近年来在软件技术方面优秀的人才层出不穷,在中、日两地都可以工作,而且工资水平比日本低。因此,对日本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应该是中国。日本某些企业甚至表示,除了以编程为中心的低层次开发委托,今后更高层次的开发委托以及共同研究也可以成为中、日软件产业合作的方向。

中、韩IT产业交流会上指出,除了文化资讯、游戏领域外,目前韩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已开始向无线网络和移动通讯产业转移,包括在无线网络服务的可视化、网络产业与E-BUSINESS的融合可视化等等方面。这些产业领域以及韩国发达的文化资讯、游戏软件领域都缺乏专业人才,需要与拥有巨大人才资源的中国合作。韩国企业因此也表达了同样的合作想法。

另外,中国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生产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日、韩则与中国分享这些产品的产业链。中国的外包业务大部分是做手机的软件、DVD的软件、数码相机的软件、汽车电子的软件,这些软件大量是放在装备里面,是嵌入式的,正好有利于结合中、日、韩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方面的合作优势。而印度做的软件大部分是金融、服务等应用软件。这种差异与中国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有密切关系,也更是中国与印度竞争的优势。

通过客户IT部门海外延伸寻找欧美BPO市场的切入点

欧美BPO市场的主要承包方是印度,由于英语能力和企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不能重复印度人开拓欧美市场走过的道路,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到进入欧美BPO市场的切入点。

第9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 环太湖 中小企业 发展策略

环太湖地区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位居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江浙两省的结合部,区域内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和嘉兴5个中心城市构成了一条环太湖城市带。这里拥有浩瀚的湖泊,秀美的风光,五座中心城市地域相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近,是我国经济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的地区之一,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潜在优势。随着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三角区域的转移,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环太湖地区的苏锡常湖嘉五市的区域整合、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步伐也逐渐加快。在这一趋势下,环太湖地区的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的整合兼并和优化组合,将是中小企业能否稳步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 。以中美两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应归属于中小企业。当前,美国共有中小企业2000多万家,占了全美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有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美国经济的真正核心是中小企业。 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生产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48.2%,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已占到75%。 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地位特殊、作用巨大。

1、中小企业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环太湖地区较早进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催生了大批中小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中小企业在自身强大的同时,也为环太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环太湖五市保持着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环太湖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推动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都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增加城乡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离土不离乡的特征,对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意义重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环太湖地区的大量中小企业积极投身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促进环太湖地区国际化、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格局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大鱼吃小鱼”走向“共存共赢”的阶段。市场竞争引起资源整合和生产集中,一方面促使许多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超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也为灵巧多变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在未来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发展活力将更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更为显现。环太湖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现实基础,予以科学的战略定位,确立较为合理的发展方略。

(1)增强创新能力,做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据统计,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并且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也有很大的贡献,美国的高技术公司在起步阶段通常都是中小企业。 目前我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2%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

(2)保持灵活的运作机制,做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相对较少,运作机制比较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运行效率也更高。这种体制优势,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发展能力,更具有生命活力。“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体制和机制优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但对新情况新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中小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跳跃式发展;在经济发生波动时,调整和适应最快的往往也是中小企业。

(3)坚持立足于市场,做县域经济的主力军。环太湖五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中小企业在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决定于市场。对县级城市而言,搞活中小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比发展大型企业、大量引进外资相对容易,成效更为直接。

二、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环太湖地区的苏锡常湖嘉五市在快速提升各自实力的同时,朝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

1、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

(1)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的未来将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动摇,这为环太湖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最好的宏观环境。坚持对内改革,将继续革除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错误观念和体制桎梏;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将为中小企业更多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营造了环境。外资的大量进入和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在环太湖地区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在家门口开展与国际企业的配套合作。随着我国全面入世过程的推进,各种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障碍、贸易壁垒逐渐取消,中小企业得以在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方面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环太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环太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直接得益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两省一市政府在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地区经济融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长三角地区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政策优惠竞争,逐步转向提高资源的整合利用率,创造更加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上。

(3)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中小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按照地区生产总值计算,2006年环太湖地区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工业结构重型化,产业更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在这种趋势下,中小企业必须寻找适合生存与发展空间,既要增强制造业配套协作能力,又要注重发展资源型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最活跃的主体,特别是消费品生产、贸易企业和服务业,在日益多元、细分的消费升级中,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现代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将直接推动中小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环太湖五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快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被列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环太湖地区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这为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随着企业从产品配套逐步转向技术合作、资本融合,中小企业和国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为密切,并日益成为全球性企业集团必不可少的战略合作伙伴。随着长三角地区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进程的加快,环太湖地区的中小企业将迎来更适宜生存与成长的土壤。

2、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遇与挑战永远并存。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要加速发展,既要把握发展机遇,也要正视各种挑战。当前,环太湖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

(1)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宏观发展环境仍需改善。环太湖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主要是由市场竞争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引起的。随着长三角地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环太湖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将由与国内企业竞争增加到与国际企业竞争,面临国际、国内企业的双重压力,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现象,也使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宏观层面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仍然不够宽松。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不够,政策不多,扶持不到位,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公平待遇问题亟待解决,合法利益亟待维护。各类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有效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不够,一些中小企业上项目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和加剧了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削弱了自身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就难以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2)企业内部存在不少问题,经营管理亟待变革。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严峻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的产业层次不高。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小。不少企业的生产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随着环太湖区域治污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环太湖地区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步伐还不快,叫得响的品牌商品不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环太湖地区的很多中小企业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乡镇企业,管理比较粗放,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第四,企业人才匮乏。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一批一流的企业家,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缺乏持久智力支撑。此外,中小企业还存在诚信程度参差不齐、偷逃漏税等违法违规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三、环太湖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环太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在环太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地必须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定为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环太湖地区经济新的发展。

1、政府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唯一目的就是为人民做他们无法为自己做到的事情”。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政府责无旁贷,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确保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来配置资源,也要防止行政权力对企业发展进行过多干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通过地方政府正确的宏观引导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政府目标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实现新的提高。

(1)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要改变中小企业在企业界的弱势地位,各级政府就必须把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放在与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一是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使国家法律进一步细化落实。二是真正落实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清理和修正现有政策中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条款和规定,进一步放开市场,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不论外资、内资,大型、中小型,公有、私有企业,一律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三是加大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行政审批,坚决查处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保证政府行政的合法性、规范性、程序性,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注重保护守信企业,打击非法经营,引导中小企业诚实经营、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降低评定科技型企业的门槛,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多渠道的资金扶持,在企业起步阶段给予激励和推动。

(2)协调区域内的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环太湖五市之间经济合作和互动的目标是共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因此要着重研究通过联合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区域内企业的利益,达到共赢局面。五市政府要加强相互联系,增进协调合作,既要明确本市的发展定位,也要看到环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方向。在政策和规划制定中,引导中小企业在产业分工、产品协作等方面寻求特色、形成优势,尽可能减少因规划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等问题。各地政府要改变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局面,鼓励和支持区域内正常的企业兼并和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一个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体系,使中小企业有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2、企业要创新发展战略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中小企业要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发展。

(1)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创新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低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转向技术优势是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要注重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流程的改造和提高,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紧紧依靠技术进步,加快转型升级,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产出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转变经营理念,树立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培养全球化思维是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中小企业应从单一面向国内市场转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自觉地将企业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为开放的国内外市场展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中小企业要化压力为动力,不失时机地跨出国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展跨国经营,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益处。

(3)切实转变经营机制,打造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目前,环太湖地区的中小企业相当普遍存在单一产权结构和家族式管理方式,向现代公司制转变的动力不足、步伐不快,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采用现代公司制的结构和模式来重构企业的制度框架,有条件的也要走混合所有制之路,建立规范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走集群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抱团打天下”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之道。通过集群战略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单体规模的劣势,大大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前,环太湖地区正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机遇,在集群基础之上,加快与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形成更为紧密的配套协作关系,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渗透力。要加强环太湖地区行业内各种企业相互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中小企业集团应对外部竞争。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采取专精战略,发挥“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在“特”字上狠下工夫,努力掌握独具特色的技术,开辟唯我独有的市场,形成自身具有个性特点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四、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要在技术支持、税收优惠、创业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促进政策,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守信企业,打击非法经营,引导中小企业诚实经营、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降低评定科技型企业的门槛,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在企业起步阶段给予激励和推动。同时,适度调整现有的金融政策,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问题。

【参考文献】

[1] 白永秀、徐鸿:中小企业发展与声誉管理[J].经济管理,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