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2008年江西省也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语文作为改革的主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本人在研读新课程大纲时发现,“人文性”被提到了与“工具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本文试图从语文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安排、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师本人等方面来阐述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状,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 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2、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①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3、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深入到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唯科学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言以蔽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高中语文课程。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这种“唯科学化教学模式”使最具人文性、人情味、人性美的语文教育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4、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着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②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5、 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道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视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以上的种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 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
注释:
一、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写作教材
作文教学没有独立系统的写作教材。著名教育家布鲁诺指出:“要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就必须明白‘教什么’的问题。”然而,中学的作文教学,一直没有相对独立系统的教材。在人教社的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必修教材中,写作教材被称为“表达交流”,只占很少一部分内容,放在“阅读鉴赏”之后。“表达交流”较以前的教材似有进步。但是,这些内容还不够完整系统,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使用时还要对其进行较多改进。
例如,“表达交流”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必修教材虽然每册都有四个写作专题,每个专题分“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内容,但是内容低幼、重复,陈旧,没有有效地写作理论支撑,系统性、实用性不强,学生不爱读,教师不愿讲,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例如第一册第一个写作专题是“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第二个写作专题是“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这些话题老生常谈,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的“难忘的一件事” 、“记一个我熟悉的人”基本类似,使学生心生厌烦,当然不会有写作热情。再如第一册第一个写作专题所选范文是巍巍的《我的老师》等初中课文,第二册有两个写作话题是“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抒情”,所选范文分别是《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背影》等初中课文,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到作文教学没有丰富多彩的新鲜内容,写作积极性顿减。
由于作文没有便于实施的教材,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教师一般仅仅制定阅读课文教学计划,很少有教师制定作文学期计划,作文三年教学计划制定者更是乏人。写作训练题目随机性很大,每次作文训练多是教师随意选择一个题目来写,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期的作文题目之间没有梯度,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作文知识的全面掌握,更没有注意到学生作文能力的渐进性发展。
二、作文教学缺乏有效指导
首先,作文教学指导缺失了“怎么写”这一环节。作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往往是这样的:教师命题,提出作文要求,引导学生进入作文情境,学生写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表扬作文中的优点,指出其中的问题。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说,整个作文教学环节解决了“写什么”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却没有看到“怎么写”这一教学环节。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6-01
1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兴趣较低,阅读面也较为狭窄,同时积累量也相对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在知识的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非常的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1.2 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古诗词自身具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话那样浅显易懂。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的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的灵活气韵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1.3 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这支指挥棒下,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流于功利化。一方面表现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能力培养,尤其在高三阶段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求质量,但求多多益善,期望能够押中高考题。其实这种现象都围绕“分”,忽略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是一种诗性美的丢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2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施
2.1 基于古诗词自身文体特点所采取的策略
2.1.1 在技法上进行突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望文生义来理解古诗词,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理解上产生误区。在古诗词中,其语言较为含蓄,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鉴于这种特性,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想突破这种语言理解障碍还必须得掌握相应的艺术技能,从整体出发,根据语境进行联想,对词义进行动态地介绍,将一些困难的古诗词转变成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高适的《燕歌行》《封丘作》这两篇诗歌中,有“烟尘”和“风尘”这两个词语,尽管二者只有一词之差,当时在词义上确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借助于工具书,使学生能够明白《燕歌行》中的“烟尘”指的是战争,而《封丘作》中的“风尘”即可理解成为流言蜚语和地位卑微者的生活,又可理解成为战乱。
2.1.2 结合古诗词自身的意境,进行情境的再现
在古代,诗人将客观的物象来作为其创作的素材,通过加工与提炼以后,将其转变成为渗透着诗人自身情感的艺术形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明白这一特性,注重学生感官的激发,进行古诗词意境的再现,正确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来解读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借助于具体的物象,使学生可从不同形态上来审视诗词所蕴含的内涵,通过日常体验与观察来逐步增强学生对于物象的感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意蕴进行细作与辨析,通过学生自己的辨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象之美,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联想,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表面语言符号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2 教学方式的融通与创新
在进行诗文的阅读时,应从整体出发把握诗歌,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生活状况等,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的语境中,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宗旨。比如,进行山水诗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在对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和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之间异同进行比较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当时唐朝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白盛唐与中唐之间二者在本质的异同,使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更多是表达作者对于生活和自然的喜爱;而在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则更多的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无奈的心情,表达了作者自身清淡高远以及孤寂的意趣。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诗词鉴赏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母语这一课程资源意识来增强古诗词和日常生活、社会以及世界之间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学艺术所具备的各种象征。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古诗词教学场景,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
看到语文课堂的改变,笔者欣喜不已,语文课堂的改革意味着,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愈加的理性化、常态化、人性化和长远化。说理性,是因为出自一线课堂的教者,他们从自身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一套优秀的教学理论,有了这些依托,改革去除了盲目性,增加了科学性;说常态化,是因为改革不是一天、两天,一阵风过便偃旗息鼓了,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实践,和老观念做着长久的战斗,静等花开;说人性化,是因为语文课堂的第一步是研究学情,课堂是否成功,在于课堂新知识能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贯通;老师教得好不好,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拓展他自身的学习能力。说长远化,是课堂改革的方向由知识讲授型向素养培养型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慢的过程。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一曲翩翩的“惊鸿舞”。 然而,重重阻碍却犹如课堂改革中的镣铐,舞出“惊鸿”并非易事。
一、课堂教学理念的行政化输入
每一个语文教者的知识基础、素养水平、教学方法和理念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依学情和教情整体考量。更新教学理念,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必须要做出的改变。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课堂理念更新的开放性。目前,激进主义似乎开始抬头,狭隘的“以学定教”、毫无预设地“生本化”的课堂开始在“以生为本”的名义下大行其道,慢慢溢出理性的边界。全国范围内,“以生为本”的口号铺天盖地,但谈及具体的课堂实施方式,专家们却三缄其口甚至无经验可传授。怎么改,专家没有给出答案。更甚者,某些专家在评点《月下独酌》一节课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时,觉得学生的回答过于拘泥,认为学生可以将这首诗中的感情看作是“李白的爱情”。笔者认为,改革的意图是好的,但是理念更新的强烈欲望,已经溢出了理性的边界,成为了一种误读、误导。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事情要比你想象的,更复杂。”在教学理念上,“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激进和“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倒退,都是要不得的。
二、课堂教学呈现的模式化选择
我们所知道的高中语文教学,出现过很多模式。因为有了一些人的成功的例子,这些教学模式就被推而广之了。诸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余映潮的“板块”教学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模式、郭思乐的“讨论合作”模式,等等。布鲁斯・乔伊斯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到: “关于教学模式,我们应该避免两个错误的看法:一是认为教学模式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必须运用死板的公式;二是认为学习者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因此,程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很快改变课堂呈现形式,再加上一些行政部门人员和教师教学思维的固化,使一些地方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了模式化。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认清:“模式是一个集诸多要素为一个系统的范式,的确可以快速模仿和借鉴。然而不顾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教学目标的模仿毫无意义。”只有在相应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将各种模式交替运用、优化组合、常式和变式相结合,才能超越固有的僵化的模式,同时对其主体的精神、精髓穷追不舍。淮安子说:“所重者在外,则内为之掘。”因此,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心解放、素养提升才是真正的目标。
三、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的矛盾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席卷而来的课堂改革的大潮,我们是充满着诸多期待的,也希望这场改革能把困于分数的师生解脱出来,去除功利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然而,现实的状况是:遭遇诸多学科的争抢排挤,语文学科几乎被边缘化。语文课堂要求师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共同入境,但是课前几分钟学生在埋头刷数学题、课后马上投入英语单词的默写、化学的习题训练……考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当素养培养和功利应试面对面的时候,前者总是败下阵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教材重组式教学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比如我们可以将境遇相似、人格相似的作者的作品联系起来读。学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联系贬官谪居的篇目――柳宗元《小石潭记》、刘禹锡《陋室铭》、白居易《琵琶行》……根据这些文人骚客在遭遇巨大的挫折时心境和态度的不同,可以将这些篇目设置成一个有梯度的单元。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古今的经典作品和诗歌发展史,变孤立的、单一的诗歌教学为系统的文化学习和精神传承;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春秋战国秦汉的“文以载道”的经典入手,串起一条“散文之路”;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可以带着学生在小说中“探究人性、了解社会”,写写小说,叙叙所想,聊聊所见;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民族精神文化的承载、流光溢彩的章句,挖掘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兴趣,继而建立起各个历史阶段中华文化的联系,在联读中知情理。学生在人生最系统学习语文的阶段中,如果能有系统的所得,文化精神传承将真正落实。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在高考制度日益改革的背景之下,iw考语文阅读题型日益灵活化,高中生不仅要打好坚实的阅读基本功,而且还必须要具备相对灵活的思维。所以,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不断强化,尊重高中学的自主化阅读学习,并引导学生就阅读材料实施创造性解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高中语文阅读深度不够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大部分教师阅读教学还仅仅是停留于文本阅读层面,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一部分学生文本阅读知识上的理解以及把握程度,然而因教师本身对于文本的理解力度不够深入,使得语文素养相对比较高以及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高中生难以学到更多阅读知识,从根本上阻碍了高中生对于语文阅读的主动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目标偏离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明确化的阅读目标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明确化的教学目标,或者是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偏离,仅仅是注重课本知识学习,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教师制定的目标非常宽泛以及模糊,从而使学生在实际阅读学习中模糊不清,阻碍了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熟练掌握。
(三)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不强
高中语文阅读中,一些教师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独立阅读,而且在阅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上也不注重改善。实际教学期间,仍然故步自封,将“字典”以及阅读“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忽略了高中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是完全不符合现代化新课程改革需求的,难以使高中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分析
(一)深化高中语文阅读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在于使高中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种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当中所阐述的观点,文章写作中的妙处,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具体来说,高中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多种先进化的阅读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开展日常阅读教学,积极拓展学生自身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发散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多问“为什么”,不断深化高中阅读教学实际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阅读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理想象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教学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放飞自己的思绪,展开合理化联想与想象,从而积极迸发出创新思维,最终实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思维新境界,以满足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要求。
(二)优化高中语文阅读形式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iw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积极引导,iw度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大力培养,通过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然后,iw中语文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实施科学化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化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肯定,在对自己能力进行肯定的前提下,以相对积极的态度更好地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当中去,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身阅读能力与阅读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重视高中语文阅读素材的积累
目前,对于高中生来讲,积极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知识素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iw中语文中的作文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非常大的,若是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并在实际阅读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实际写作积累足够素材,那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学生在语文写作环节就会获得高分。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材料积累属于高中语文高水平作文的重要基础性条件。所以,iw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知识积累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大力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尽量多地阅读优秀素材,通过读书笔记以及读书摘要等手段,做到素材的有效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语
关键字: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历史;现状
语文已走过了百年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它作为一个载体,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来袭,外国文学逐渐走上了语文课本的历史舞台,为我们中华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另外,它也在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精神文化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地位更是越发重要。然而,受长期以来中国固有的教育观念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的作用与地位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外国文学步入高中语文的发展历史
外国文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专业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外国文学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它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却一直是不可动摇的。而且,随着大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提出,外国文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然而,相对于大学的外国文学而言,高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的地位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国文学进入高中语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岖的。
清末民初时期,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是文言文,还没有外国文学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间,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话文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课本中。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语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选编进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尽管选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毕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种种原因,外国文学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开放,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才被较多地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就这样冲破了重重阻碍,从数量和范围上都有所扩大,囊括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总的来说,外国文学总算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是我们培养高中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弊端,现状令人堪忧。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文学教育减分
由于受中国本身社会体系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审美观念均逃不出用阶级观念图解外国文学并加以批评。尽管后来一些教育政策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文学性,新版的课本在选文方面也有挣脱以往局限的趋势,教师用书中也提供了相关文化知识与多向解读课文的角度,但是外国文学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因为一些旧有的观念依然没有被摒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遵循着政治理念而忽视外国文学的文学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观念使得原本生动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外国文学作品变成了单一的政治说教。这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外国文学,更可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定了政治思维模式,从而使其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大大减弱,失去了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沦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
在新教材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10%,这表明我们在强调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在力求兼顾外国文学。而这其中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高中语文不仅仅要让学生吸收和消化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更要让他们立足世界,了解各国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思想,培养外国文学素养,从而提高人文素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外国文学似乎没有起到这些作用,相反的,它仿佛沦为了高中语文附庸。就以高考为例,虽然高考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就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它似乎变成了阻碍因素。我们都知道就目前而言,高考升学率是许多高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到底都是为了高考而各司其职。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就是高考,而不是文学本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外国文学不是高考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比如,教师以高考为标杆,在所编排的外国文学中随意取舍,或许本应该是由教师重点分析的文章也被设定为让学生自学,而那些本被定为自学的文章就更难逃被忽略的厄运。
总之,外国文学作为各国文化的代表,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文学修养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基于我国社会背景以及教育体制与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困境,使学生能在高考体制下最大程度地接收外国文学中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于所有外国文学工作者以及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找到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大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09(05).
2.宋德发.高校文科教学十大关键词――以《西方文学史》的教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一、珠海市四所高中历史教学状况调查研究结果简述
(一)历史课堂教学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情况能直接反映课程改革的进展。因此,我们从教学方式的选择及原因、课外知识的补充等方面调查了四所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虽然许多教师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但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调查却显示,超过60%的教师在实践中依然选择了传统的讲授法。约有85%的教师在选用教学方式时会优先考虑学生成绩的提高、课时紧张程度。在历史课外知识补充情况及补充形式方面,统计显示,超过90%的教师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课外历史知识;在这些教师中,约有75%的教师采用的是简单的口头介绍,使用图片、计算机、视频等方式辅助讲解的仅占少数。
(二)学生历史学习情况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历史课堂活力的来源之一。然而,从问卷抽查中可以看出,不喜欢历史课或无所谓的人数约占22%,持淡漠态度的人约占52%。这一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联系。表1显示了学生常用的几种学习方法所占的比例。
有将近80%的学生是靠经验、机械记忆、突击复习等方式学习历史的,这表明大部分被抽查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原因有可能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对这一方面进行指导。
(三)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情况
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首先调查了四所学校历史类书籍的储存量与借阅情况。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历史类图书的藏书量占总藏书量的比例不大;二是很少有学生去借阅历史类书籍,图书馆中历史类书籍的借阅量不足五分之一的情况占了66%,而借阅量超过一半的情况仅占9%。
在四所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情况也不乐观,这或许与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有关系。表2数据显示,只有少量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在随机走访调查中则发现,师生对于本地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实物历史资料以及本地风俗习惯资源的利用率几乎为零。调查问卷显示,主要原因有二:一为缺乏资金;二为观念问题,教师认为离开教室,学生便难以学习。
二、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存问题
虽然本次调研抽查的仅是四所高中,但它们层次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管窥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存问题。
1. 课前备课:以教科书为中心,缺少资源开发。现行高中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节课内容多、跨度大,这意味着,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更应该研究、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紧张的课时安排等等,都限制了教师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拓展,更不要说充分地利用网络、历史文物、风俗习惯等各种资源。最终结果是,教师在备课时基本上以教教材为中心,过于依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过于关注课本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使本来活色生香的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缺少人文教育。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人文底蕴”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教授的主要是历史知识,从学生的学案设计到教师的教案编写都以高考考点为落脚点。这一有意或无意的做法,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如在问卷调查中让学生对历史课提对策时,一些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划重点,以便于复习考试”。这样的结果是偏离历史教育的本质的。
3.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学生互动。在听课调查中发现,在上课过程中,虽然n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例如,在提问方面,经常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问“对不对”。又如,在设置问题时从教师视角出发,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逻辑。
4. 教学方式:以形式为中心,缺少实质性突破。讲授法作为一种容易操作、效率高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部分教师注意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很多时候过于强调外在的形式。比如当下很流行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传统的“习题课”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课堂中,这恐怕不是课改所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二)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1. 思维定势导致恶性循环。在以往教学中,历史学科被定为所谓的“副科”,会考、高考是它存在的意义。这种思维使得许多历史教师的工作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另外,大部分高中生仅出于考试目的而学习,缺乏主动探索历史的热情。在社会、教与学之间的恶性循环下,历史教师虽心有余而力不足,更遑论实现历史学科多样化的育人功能了。
2. 功利化评价机制导致课改进程缓慢。由于高考的引导,从社会到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看高考成绩,看重本率,看升学率。这种功利化的评价方式使得珠海高中的课程改革进度缓慢。授课教师虽然注重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是让学生以“学教材”为主,学生缺少发散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仍然处处充斥着应试教学的影子。
三、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当前珠海市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深入发展,必须要解决现存的问题。为此,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改变思想,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首当从教师处着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把“工作目标”改变为“职业理想”。教师在工作中应该经常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自己获得发展性的成长”,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在传道、授业与解惑的同时产生更大的教育热情。其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周期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渠道也更多,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
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发挥统筹作用,为历史教师继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可以建设历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者,通过必要的技术、资金、精神支持,激发教师“课程建设者”的意识,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创造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这一点上,相关部门不能想当然地“一刀切”,例如不顾课型特点,一律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其实,任何教育技术的运用,都只能为教学服务,否则便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既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改变评价,提高教学创新水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继续像以往一样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地方高中历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要推动评价机制的改变。
珠海市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该推动社会改变对学校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一个学校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最终的教学结果,也要关注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使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更大的突破。
对于教师的评价方式,则应该逐渐转向发展性评价价模式。现在,对于教师的评价,运用得较多的是奖惩性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目标本位的评价模式,它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果是否符合校方与相关部门的期望作为奖惩依据。这一方式,因其片面的教育价值观不断受到指责。发展性评价,则既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关注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具有长远性。
首先,轻视语文。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想做就不想做就不做。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其次,随意应付。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再次,不知如何做起。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有误区。由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学会的。因此,短时间内循序地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有些学生就产生了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导致对语文学科的误解逐步加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着重强调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和人文性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恢复了活力和生机。
2.由偏科原因而导致的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举、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种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1.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要了解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的现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例如对某个学校的高中学生和教师以问卷调查或师生访谈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中生大部分对英语文化都比较有兴趣,也能正确认识到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高中学习受高考和各个学科的压力,学生在英语中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对文化交流能力也没有具体的方式来提高。了解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表现,对文化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没有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英语学习中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没有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针对理论性知识的提升,使教学模式不断趋于一种形式,所以在具体实行中降低了文化教学的学习效率。
2.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对策
2.1树立科学的文化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的文化理念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但在高考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文化教学的创新。所以教师就应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下发挥创新性,树立自己的文化教学素质,将理论的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而且教师在文化学习中还要不断掌握中西文化知识,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分辨出来,树立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改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2.2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只有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水平。例如将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利用对比的形式,如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可以将各个国家中的文化运用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会欣赏,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氛围,例如西方文化的文学素材以及物品等,使学生能根据这些作品的理解了解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变化;在课堂活动中增加情景教学,要学好一门语言知识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英语训练中,教师就应根据课本上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建西方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在文化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内容以视频、图片等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中能更生动、更放松的接受文化魅力的所在性。
2.3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例子说明,基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引入,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学生只能根据课本了解西方文化,却忘记了本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仅使学生忘记了运用自己的文化来表达,降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要随时运用中国与外国文化进行比较,用英语的形式恰当的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运用,这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4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要发展学生在高中英语中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就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的教学内容建立文化交际氛围,让学生融入到外国文化中去,然后用语言知识互相交流。也可以分成一定的小组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互相交流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英语演讲以及外国的派对,然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外国文化氛围,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合理的运用英语能力进行交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各国文化的理解。
3. 结论
在文化中学好语言知识是发展英语教学的主要趋势,只有将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才能发展更高效的英语教学。所以在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学习语言知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要在学习应用中学会运用各个文化国家的语言能力,掌握会话之间的标准,这样不仅能完成新课标下的主要任务,还能锻炼学生在国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琳琳.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 包立敏. 语用学视角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