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她在企业文化上倡导“凝聚人心”。这一独特的文化积淀,使“东方爱婴大家庭”理念跃入企业文化的精髓。

经营战略目标运用“拥有一个超越于具体业务的公司战略,从而更加强调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避免业务单元成为没有战略的利润中心。”

公司管理执行3P模式“心中首选、物超所值、近在眼前为战略核心;通过3C:课程、环境、关爱为顾客创造价值;以专业化、系统化、近阶化的课程服务,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全面、领先的早期教育解决方案。

在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人才引用上,贾军的选材标准是,“我们只用‘对’的人,不用最好的人!”

10年前,中国的0-3岁早期教育市场一片空白。“什么是早期婴幼儿教育?”几乎是当时所有家长的疑问。如今,早期婴幼儿教育已被较广泛运用到每个孩子家长心中,使婴儿都拥有一个接触知识的开端。

贾军,“东方爱婴”董事长,国内第一家专业的0-3岁早期教育市场的开拓者,首位将美国婴儿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并成功运用,第一家获得亚洲地区拉玛泽国际组织“杰出贡献奖”的中国人和中国机构。

10年下来,从1间教室发展到目前在全国拥有11个直营城市、管理七大公司、加盟连锁全国120多个城市240多家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从白领到创业;从几名员工发展到现在数千人;从“寥寥无几”到每周有超过40000个家庭享受到“东方爱婴”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她被誉为推动中国摇篮成长的成功育人之“母后”,为中国早期婴儿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只做一件事

贾军,1970年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医生世家;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专业,1994-1996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记者问及她创办“东方爱婴”的初衷时,她说:“创业机遇,源于爱心。”

出生在医生世家的贾军,从小家庭给她传递的救死扶伤和关爱他人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在她心里转化成一种爱心与责任。

1998年1月,是贾军事业的一个转折点。那是在一场和朋友的聚会上,一位怀抱6个月大婴儿的年轻妈妈,在聊天中无奈的倾诉着养育宝宝的各种困惑;尤其是谈到宝宝的早期教育问题时,这位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显得是那么的无助。

“学钢琴、学游泳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机构,难到没有专门教育0-3岁宝宝的专门机构吗?”带着满腹疑问,也带着对孩子的无限关爱,贾军从自学开始,阅读大量国内外早期教育巨著以及自费前往美国进行早期教育考察后,她才深感国内早期教育领域软硬件环境的落后。此时爱心、责任让贾军的心变得无法宁静,“我要让每一个婴儿都有一个辉煌的开端”。

带着“0-3岁婴幼儿为什么需要早期教育?如何教育?”等问题,贾军于1998年10月26日,创建了“东方爱婴”早期教育中心。它也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0-3岁早期教育中心。

万事开头难。如何将国外的婴幼儿教育模式,用最有效的方式转换成国内老百姓接受的方式,成为贾军首要的难题。毕竟在当时,早期教育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比较模糊,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贾军告诉记者:“‘东方爱婴’成立之初,去做市场推广,和年轻的父母们需要细说近2小时,对方才勉强明白‘东方爱婴’的服务宗旨与教育理念。即使这样,客户仍然是寥寥无几。”

面对挫折,贾军总是积极的用心对待。她认为,应该把抱怨转换成解决困难的方案,只有激情的领导才能带动和影响激情的员工,共同携手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天塌了地还接着呢,而且还可以为地做个被子!”贾军幽默地说。正是这种乐观和执着,公司坚持走过了两年。2000年,与广州的罗树东女士交谈,让贾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为0-3岁早期教育行业在国内迅速发展找到了契机。7月,作为国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开端,“东方爱婴”签订了广州特区特许经营协议,这标志着国内婴幼儿早期教育产业化大潮的开始。

特许经营的成功运用,它促进了“东方爱婴”品牌之推广,积极推动发展之速度,使之在全国市场迅速占位,同时也带动了早期教育落后地区的行业发展。

2008年,是“东方爱婴”成立十周年。从10年前的艰难创业走到现在,“东方爱婴”公司坚持走“以诚信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爱心为核心”的持续发展的道路。她们从一家中心发展到第300家中心即将诞生,期间有着辛酸也有着快乐。展望未来,贾军回答说:“力争打造‘百年老店’是我的终身目标。”

做“伟大公司”

不喜欢用“女强人”字眼形容自己的贾军,却做着女强人做的事。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贾军企业的做大做强呢?

“建立了研发中心,它保障了专业的领先。”贾军告诉记者,企业搭建了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研究发展中心,配置专业的人才进行顾客研究和课程开发,同时运营管理中心的职能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流程塑造,让他能够更加贴近顾客,把握顾客的各种需求,为顾客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同时,研发中心与国内外顶级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PAT国家中心、LAMAZE国际组织、中科院心理所等国内外顶级专业结构,把国际国内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引入早期教育课堂。

在营运管理系统上,“东方爱婴”构造了一个严密而有效的实施系统,保证了相关战略举措能够转换为实际的行动,同时这个扁平的制度化平台,使得该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各层面员工,都能够在这一制度化平台上针对各自的业务实施情况,找出差距、交流经验并寻求改进。

在企业文化上倡导“凝聚人心”。这一独特的文化积淀,使“东方爱婴大家庭”理念跃入企业文化的精髓。

经营战略目标体现在:拥有一个超越于具体业务的公司战略,从而更加强调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避免业务单元成为没有战略的利润中心。信息化、差异化、国际化和顾客服务成为企业的四大战略。

公司管理以3P:心中首选、物超所值、近在眼前为战略核心;通过3C:课程、环境、关爱为顾客创造价值;以专业化、系统化、近阶化的课程服务,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全面、领先的早期教育解决方案。

对竞争的争夺主要围绕所谓的“三维竞争优势”――客户优势、地域优势和产品优势而展开。企业走到今天,很大程度是将这三者整合为一体,创造性的将特许经营引入教育产业,通过把握消费者心理、产品推广、特许经营进行区域网络建设而壮大。

在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人才引用,贾军说:“我们只用‘对’的人,不用最好的人”。这个“对”体现在与企业的志同道合,拥有爱心和责任心,符合和尊重企业的价值观。企业还建立学习型组织系统,在贾军看来,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取决于它是否善于学习,在搭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

强调员工的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以诚信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爱心为核心”的持续发展的“伟大公司”成为该企业全体人的共同目标。

爱心与奥运同行

“喜欢创新和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并且在尝试过程中永远充满着乐趣与激情”。

“中国没有给0-3岁婴儿阅读的书籍,同时也不懂得怎么读。”这是美国医学博士和贾军的聊天的一句话。贾军震撼不已。的确,每次到国外书店,书架上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婴幼儿书籍。

2003年、2006年,贾军分别策划、主编并出版了《中国父母亲教育方案》丛书,为中国0-3岁的父母提供了完整的家庭早期教育方案;以及与《和抱抱熊一起玩》一套36册的宝宝早期阅读丛书,传导了科学的早期阅读观念、方法和技巧。

为了更多的人认识到早期婴儿教育的重要性,贾军每年都会安排20多场的面向全国家庭的义务讲座,让家长参与到早期教育中来,给孩子们一个辉煌的开始。

2008年3月1日,由“东方爱婴”捐助的“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心”在马泉营村仁爱敬老院顺利落成。这是在北京捐助建成的第一家脑瘫康复中心,首批将收20多名脑瘫儿童进驻接受治疗。面对众多的脑瘫儿童,仅仅依靠公益结构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为此,贾军在2007年开展了面向各级福利机构的“脑瘫康复中心”项目,并在200家中心成立之际,一次性向社会工作协会捐赠脑瘫康复中心两家。同时联手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工作部共同创办了“爱心天使基金”,专项救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通过筹集的善款为福利院的患病儿童提供足够的康复设备和救助措施。

面对贾军始终带着微笑的精神,记者能从她身上体会到事业带给她的快乐。

第2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婴幼儿早教 早教机构 教学分析

一、引言

早期教育指在婴幼儿0-6岁阶段,根据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有关情感、人格、语言、智力、艺术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过去社会,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家长及家庭承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与压力剧增,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早期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专业的早教团队的需求催生了早教机构的诞生。早教机构开始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得到茁壮发展。

优质的早期教育的确能为孩子多元化的大脑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早教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日益浮现出诸多问题。基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与早教市场混乱的矛盾现状,笔者将研究目光放在现行早教市场的现状调查和优化策略研究。

笔者以无锡市为例,前期的文献分析确立了早教机构与家长两个研究角度,并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两份问卷,分别抽取了无锡市红黄蓝亲子园、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培正逗点早教中心、创艺宝贝美术式思维早教中心等多家早教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前往格林希尔早教中心和金宝贝早教中心进行咨询。此次调查共发放家长版问卷146份,回收145份;机构版11份,回收6份。研究中期我们还与无锡红黄蓝亲子园合作,与教务主管进行深入访谈,并进入课堂进行观察。此外,还在万达广场、崇安寺保利广场等地进行随机的婴幼儿家长访谈,深入了解早教机构本身及当代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识及看法。

二、对现行早教机构教学与市场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成果与问题分析

1.缺乏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认证

就研究选取的早教机构性质分析,目前尚无公办的早教机构,现行早教机构以私营为主,存在少部分公办民营性质的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机构中16.7%的机构属于公办民营,83.3%的均为私营。

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体系发现,我国尚未将零到三岁婴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而早教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和业内普遍认可的教学模式,早教机构一般以企业咨询或文化学校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不需到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无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监管,而工商部门只能监管其经营活动。因此早教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教育内容能否达到要求及保育环境是否安全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研究显示所有受访机构对建立监管部门都持肯定态度。权威监管部门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各早教机构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有助于整个早教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2.缺乏专业培训机构与资格认证。

早教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的学校和专业培养早教师资。通过对多家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表明目前从事早教工作的教师大多是从幼教行业经过短期培训改行而来。对于成立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早教机构如红黄蓝亲子园和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幼教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00%,师资水平尚有所保障,但对于某些小型早教机构,幼教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仅70%或以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人才缺口非常大,难以满足早教工作要求和市场需求,见表1。

表1 幼师专业所占比例与机构师资之间的关系

3.缺乏统一收费标准与价格调控。

早教机构有别于幼儿园,大多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私营商业机构,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且不受物价局教育收费监管,收费定价完全根据自己的盈利空间,将所有成本计入课程价格。通过多家早教机构课程收费的对比发现,早教机构的课时收费一般在百元左右,而根据早教机构的知名度、规模大小、教学环境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收费存在不等的差异。此外,其他成本投入如广告投入的不同,也影响到早教机构的课时收费。早教机构多根据成本计算盈利空间,从而确定课程价格。

但是,相对于幼儿园与更高年龄层教育,早教总体课时收费仍然较高。而在高价位条件下,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所有家庭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的月投入都在500以上,随着家庭收入的提升,对早期教育的投入相应增加。早期教育的投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较大比重,甚至对于个别低收入家庭而言,早教支出是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表2),高门槛与高期望的矛盾,疾呼价格调控。

表2 早教投入与家庭月收入的关系

4.缺乏正确早教定位与家长引导。

早教与幼儿园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早教并不只是教孩子,也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如何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如何正确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是早教机构当初建立的一大目标。从研究现行几家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见表3)发现现行早教机构大多只是面向孩子,未能履行正确引导家长的责任,且部分家长视早教机构为婴幼儿的“晚托班”,并未正确意识在自己在婴幼儿早期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在早教机构举行的各类亲子活动中,各教育机构均表明家长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般。

表3 现行几家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

5.缺乏优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

现存早教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利于婴幼儿潜力的开发。调查结果显示,除少数大型早教机构会在课程安排前进行婴幼儿兴趣及能力测试并据此进行分班教学,大多数早教机构为婴幼儿选择课程直接由家长决定,而缺乏科学的兴趣能力测试。此外,为迎合家长需求,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且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甚至可以说早教已沦为应试教育低龄化的延伸,背离智力开发的本意――理应重视的创造力、想象力、应变力的培养,不符合婴幼儿脑科学实际。在教学形式上同质化严重,目前市场上早教形式大致可分为图书、动画片、玩具三大类,形式都比较单一且多为互相抄袭与拼凑。

6.缺乏特殊幼儿教育与师资支持。

据机构版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早教机构面向的学生对象都是正常健全的婴幼儿,并没有配备具有特殊看护教育能力的教师,对某些有特殊需要的如自闭症、行为障碍的婴幼儿进行早教。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早教中心等其他中小型或新兴早教机构时,这些机构均表明具有一定身体或智力缺陷的儿童并不在他们所接收的早教对象内,机构也并不配备具有特殊儿童教育能力的专业老师,而原因除了相应师资或设备成本高之外,缺陷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危险性是只接收正常儿童的原因之一。教育本应是弥补缺陷,促进成长,而这一现象所体现的不公平现象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研究成果与优化探索

虽然现行早教机构在教学和市场两方面仍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是早教机构从萌芽发展至今,其本身愈发成熟。现行较大规模的早教机构均在如下方面进行了优化探索。

1.紧跟国家十二五课题,实现课程专业化。

红黄蓝亲子园的教育主管朱老师表示,红黄蓝亲子园近几年的发展方向以课程为主,根据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开设更专业、科学的课程,完善其课程体系,使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更规范。

2.开拓教学空间和时间,实现教学特色化。

红黄蓝亲子园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机构的课堂内,已经拓展到家庭内部,国家已经为红黄蓝研发出某些家庭指导的产品,如竹兜快乐家庭。家庭指导产品的研发,一方面让婴幼儿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巩固学习,降低花大量时间前往早教机构所带来的较高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家长在早教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度,更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

三、对现行早教机构教学与市场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专业认证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

早教机构的专业认证与早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测定是优化现行早教市场最关键的手段。规范化的教学机构和专业优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早期教育成败的半壁江山。国家与政府应成立相关部门或制定相关规章,加强对早教市场的规范与监管,防止早教机构间的恶性竞争,降低早教门槛,保障早教机构的整体质量,防止非规范化的早教机构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造成影响。此外,同幼师专业认证一样,还应出台相应的早教资格从业认证体系,让早教具有统一的测定和参考规范,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二)家长培训与亲子活动双管齐下

早教机构之所以有别于幼儿园,其一大特点便是早教机构的教育对象除了孩子外,还有家长。早教机构应开展尽可能丰富的家长培训活动与亲子活动,以宣传的方式改变家长的观念,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早教技能培训和亲子活动,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不让中国的早教机构沦落为英美主流式早教机构――国家与资本主义的产物,仅仅是“临时之家”,犹如“替代式家庭”。

(三)突破固有教学形式与教学产品

现在诸多早教机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缺乏创新与科学分析,由于市面上到处都有早教书卖,网上也有诸多教学方案,某些教师便采用东拼西凑整合的方式改头换面。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对于机构本身发展及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每个早教机构都应具备专业的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人才,研创属于自己特色的早教方式或早教产品,使机构本身真正成为婴幼儿早教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徐浙宁.西方两种早期教育机构的比较――社会建构主义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6.

[2]高佳.我国早教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9):58-61.

[3]文颐.脑科学研究与婴幼儿教保环境创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5):17-19.

[4]苏贵民,林克松.早教服务机构介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7):3-6.

[5]左木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9):60-63.

[6]姜新新,蔡淑兰.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

第3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基本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目前进行的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4个班,每班人数平均52人,共209人。该课程32节课,16周,每周1次课,两节课。16节理论16节实训。目前我们有两名老师承担着该课程。每一次上课两位老师共同参与,分主讲和辅助,若是讲座课,每次留出15分钟的时间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训课程一般6-8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一名,老师进行实训指导,主要要求每组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实训指导书》设计实训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如何传达给目标顾客。做成一个PPT和WORD文档,进行小组讲解,学生和老师提出问题,该小组成员现场解答,以此为据进行打分,方案设计的分数也就是组长这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而组员的成绩由组长给出。这样就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市场营销专业认识教育。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状况;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及学分安排(培养手段与培养方式);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介绍。

 

2.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能力渗透;市场营销专业的深造通道;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式导引。

 

3.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创新型、应用型教学模式开发设计;体验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具体包括:①双向交流教学法。避免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一言堂”,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有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本着自由活泼、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②自学精讲教学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精讲有机结合,以老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于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加强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作好自学笔记,提供自学参考书目,批阅自学心得体会,检查自学效果等。③营销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把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④模拟营销教学法。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营销表演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以达到掌握营销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策略的目的。⑤多媒体教学法。把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电视录相、幻灯片、电影、多媒体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领略到真正的市场营销运作过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形式的呆板性和课程的繁琐枯燥问题,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不仅给学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和讲授中难以学到的东西,而且也方便了教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水准。⑥社会实践教学法。把校内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现场教学的一种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机会从事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本领。

 

四、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措施

 

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匹配不够科学合理,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便。缺乏有实践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

 

我们建议在师资方面,大力引进具有营销实践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学历和职称方面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这样就可以保证专业导论课的实施,因为专业导论课更多的强调的是专业,专业的就业、发展、薪资、岗位等知识只有在一线从事营销的工作人员才更加具有发言权。

第4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首先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让宝宝参与早教。

目前国内国际关于脑科学的研究非常发达。宝宝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宝宝脑神经在繁忙的工作着,各种神经突触在互相搭建着。这个时候给予宝宝必要的和有益的刺激,同时抓住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相信孩子所获得的能力是终身收益的。皮亚杰曾经说过:孩子0-6岁所学的东西是成人之后60年所学东[文秘站:]西的总和。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早期教育和早期开发对于宝宝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从宝宝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来讲,应该让宝宝参与早教。

在70年代之前,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多寿。所以一个家庭里可能会有3个以上的子女,有的家庭甚至有8-9个子女。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群体中,孩子有很多的伙伴,他能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等等,有一个天然的同龄群体和学习环境。而现在的家庭呢?二对一、四对一、六对一的环境,一群大人对着一个小孩子,他看到的都是成人的世界。以前人们住平房,如果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也可以跟大院里的孩子玩,可是现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孩子们都被关在水泥砌成的盒子里,缺少沟通、缺少伙伴。如果带孩子去早教中心上早教课,他可以看到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他会有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暂且不说早教中心能给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带来多少好处,单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第三,从满足宝宝游戏的需求以及家长养育宝宝能力的提高来讲,应该让宝宝参与早教。

现代教育非常发达,各种对宝宝能力发展有促进的玩具层出不穷。一般的早教中心,都配备有大型的玩具,这些玩具对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好。但是一般家庭是不具备购买这些玩具的能力,让宝宝参与早教,可以在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下来玩耍、训练,促进宝宝的能力发展。另外很多年轻的父母养育知识不够,没有相关经验。让宝宝参与早教,接触专业的早教老师,从老师那里获取专业的知识,与其他宝宝的家长交流养育经验,这也是让宝宝参与早教能够获取的益处。

第5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教学;弊端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能反映农村的特色,使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也使幼儿有目的地、更多地接触周围环境,使农村的儿童享受到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然而,现在农村的幼儿教育和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处在小学化的阶段。

农村学校的幼儿园,因为学生的父母到外地打工的较多,多数幼儿不是爷爷、奶奶带就是住宿。他们的目的是看好孩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根本没有意识,教育观念落后,再加上他们的文化水平又很低,对我们的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幼儿教师就是“保姆”,能让孩子多学点小学的知识那是大道理,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与人的交往交流,不知道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受益一生,不知道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不知道幼儿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只关注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写了什么字,做了几道数学题。他们只知道他们这辈子没有出息了,我的下一代可不能像我们一样,她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和幼儿教育相背而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啊。作为农村幼儿教师,就不得不做出以家长的观念为主的观念转变,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足,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合格的幼儿教师少之又少,年龄又偏大,她们的思想观念守旧,不知道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许多家长一样,认为多学点一年级的知识就行了,对幼儿教育理念不能领会,更谈不上结合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诱因之一。

如果孩子在学前班就把小学知识都学了,到升小一年级后,老师讲的东西他都会了,没有新的东西吸引他,不能引起他学习的兴趣,他的有意注意时间就会更短,会在下面玩他感兴趣的东西,久而久之,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到他不会的知识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学了,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以后的情况可想而知了。提前教幼儿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即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玩的时间少了,刚开始接受慢的孩子,会被家长看作是笨,家长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对幼儿进行打骂,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压力,更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要争取让更多的家长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了解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危害,并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子。

第6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音乐师资;音乐技能;考试标准;课程体系建设

一、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音响、节奏与旋律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他们的情感,是幼儿早期进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能力在儿童各种能力的早期表现上最为突出,有心理学家曾统计:3岁前出现音乐才能的男孩为22.4%,女孩子为31.5%;3岁至5岁时,男孩为27.3%,女孩为21.8%……有近一半的儿童在五岁以前就出现了音乐才能。由此得出,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

幼儿园作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早期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二、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

(一)幼儿音乐师资缺乏

我国幼儿园师资总体比较缺乏。从表1(见下页)看出,近10年我国幼师比一直维持在1∶24以下较低水平。按照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政策文件规定,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在园儿童的比例不应低于1∶16。若按此比例计算,所缺教师高达51.67万人。而拥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素养,了解幼儿教育的整体规律,并熟悉掌握幼儿音乐教学规律的幼儿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幼儿音乐专业教师根本就不存在,音乐教师只是由会一点简单音乐和儿歌的教师充当。对于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的乡村幼儿园,幼儿音乐师资则更属梦想。

(二)幼儿音乐师资职前培训不明确

目前,现任幼儿音乐师资依据所受职前培训的专业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其他。

第一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实施的是“全才”式的幼儿教师培养。广泛学习了针对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基础课程和音乐艺术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校之前没有音乐专业基础,大学期间又采取的是“全才”式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都提高有限。工作后,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他们又对幼儿的文化、生活、音乐、美术、自然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负责,也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这些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及西方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几乎不太涉猎,多数仅凭自己的爱好来挑选幼儿音乐教学材料,潦草应付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更谈不上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对幼儿音乐潜能进行开发。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需要发展儿童技能的,有了技能才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艺术活动,才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达到增加儿童幸福感的目的。如果作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者自身的技能、鉴赏能力都很差,很难想象如何将音乐的美感传递、教授于幼儿。最终,幼儿的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科学化、规律化和人格化将流于形式。

第二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每年全国各地院校招收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和表演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校,一部分进入了社会表演团体,还有部分进入了幼儿园。由于择业选择的竞争,他们选择了幼儿音乐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对幼儿教育发展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音乐教育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层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音乐艺术多是普及性、大众性的音乐艺术,更多是一种为了表演性质而学的一些音乐知识,都没有针对幼儿音乐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等幼儿专业的知识学习,使得毕业生虽然在幼儿园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但其理论、技巧和实际应用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造成了以成人的心态去传授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偏离了幼儿音乐教育方向,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第三类,一般为其他专业转行,或从各种途径转行的人员。其音乐素质和能力更是无法符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幼儿音乐师资培养对策

(一)调整转换培养思路,在重视“全才”式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才”的培养

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名称后用“音乐教育”或在音乐教育专业名称后用“学前教育”标注培养人才的内涵。各级领导需要加深对幼儿教育本身的认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对幼儿未来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需要统一而无特色的“全才”,而需要进行“音乐专业分流”,将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其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活泼、懂得幼儿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师资。

(二)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全才”式的学前师资,其招生考试标准是全国统一高考,根据填报志愿情况择优录取,没有设置额外的专业考试。由于音乐技能掌握需要的周期较长,仅仅依靠入校后的两三年时间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很小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以培养幼儿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学前专业招生,除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外,还应设置相关音乐技能、创造力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幼儿音乐师资的素质。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是幼儿音乐师资职责,可以定义为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教授儿童音乐才能。因此,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既要有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基本的学前教育技能,又要有较高的音乐相关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外,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应着重加强音乐技能、鉴赏能力的培养,但应避免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以幼儿教学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学前教育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除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技能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如幼儿钢琴教法、幼儿音乐鉴赏、幼儿音乐教法、幼儿舞蹈教法等课程。二是应开设国内外先进音乐教法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育法等。三是幼儿音乐师资需适应时代潮流,能够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现代化设备、教学软件应用课程;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教材,如艺术教育多媒体教材《音乐的翅膀》等。四是增强实践课程,加强教育教学的见习和实习。目前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一般实习和实训仅有4-6周,导致了大批理论素养较高、但实践素养较低的毕业生进入了幼儿园,完全不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是进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而非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环节应给予重视和加强。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校内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幼儿园工作的需求。从而改善目前学前专业毕业生偏理论、轻实践,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红娟.英国“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9,(3).

[3] 李晋瑗.学习陈鹤琴先生音乐教育思想[J].早期教育,

2009,(2).

第7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王教授告诉记者,她从事儿童发展评估研究工作已有十几年了,眼看着儿童发展评估从默默无闻到逐渐地广为人知,这个发展真是让她感到欣慰和激动。在王教授看来,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它并不是要给孩子贴上聪明或是不聪明的标签,而是希望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帮助家长找到儿童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发展方案,帮助孩子成长。对王教授的采访,也就从这套((儿童发展评估指导系统》展开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出于什么原因,使您开始关注0~3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王书荃(以下简称“王”):我是小儿科医生出身,先是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八十年代初跟着我的老师著名儿科医生张佩英开始做儿童保健。也正是这些从医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掌握了多方面的技术,如心理测量等等。1994年的一天,区慕洁老师找到我,邀我帮忙为孩子做测验,为家长做咨询。由于这些都是我极为熟悉且喜爱的工作,因此欣然应允,从此为家长做咨询这个工作就没有间断。可能就是这些经历,让我与0~3岁孩子之间的缘分越结越深。我后来从事的是特殊教育研究工作,这个领域的理念和运行模式,在0~3岁的教育中都是可以借鉴的。因此,接下来一系列诸如参加北京市早期教育条例制定的咨询、参与北京市0~3岁早期教育的各种培训等工作接踵而至。鉴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当0~3岁婴幼儿教育发展浪潮涌来之时,我被卷入其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是我的机会也是我的幸运。

记:您觉得这套《儿童发展评估指导系统》的意义在于哪里,可以给家长和教师哪些方面的指导?

王:国内外研究表明,0~6岁是人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儿童的身体素质、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需在此阶段打下基础,比如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体格发育、智力发展和非智力等方面。如果能够通过对体格、智力和气质的测评,及时发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将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研发了《儿童发展评估指导系统》,这是一套对婴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估和教育指导的电脑数字化产品,可以很好地帮助家长和教师及时掌握儿童的发展状态,提供个性化育儿方案。

记:在家庭中,家长怎样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家长可以使用这套发展评估系统吗?

王:利用儿童发展评估指导系统,可以很明确地评估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各项能力发展的最高点,这个最高点就是心理年龄,也是教育训练的起点。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是同步的,我们将不同年龄阶段特有的行为表现称之为年龄特点。

由于家长不是专业人士,不知道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很有可能会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机。比如说:2个月的孩子会发音了,他对自己的发音很好奇,家长就要及时对他的发音给予回应,进一步激发孩子发音的兴趣,促进他语言的发展。如果家长因为不明白这些而对孩子的发音不理不睬,没有反应,孩子失去了兴趣,就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再比如2~3个月,正是神经系统快速发育时期,给孩子看一些色彩鲜艳的东西、听悦耳的声音,可以很好地促进有关神经的发育,有利于视知觉、听知觉的发展。所以,家长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建议与指导。

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儿童发展评估指导系统虽然是为普通家庭和家长提供帮助的,但它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自行操作来解决问题。因为家长对自己孩子行为的评价会不自觉地加入进情感因素,因而评价结果不一定客观。而本系统是进行客观评价,需要第三者来进行操作。

记:您对《优生代》杂志的读者有什么育儿方面的建议?怎样能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之有效?

王: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明白:对0~3岁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教给什么东西,教育的作用是从旁协助儿童发展。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按照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年龄特点,施以优质的环境影响。所以,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指导。

第8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家长:访谈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45-06

一、研究缘起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开端重要”的观念深入许多家长的心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意志力、自信、乐群合作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近年来,上海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开办早教机构并予以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早期教养便成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谈到婴幼儿早期教养,必然会涉及孩子的家长及其家庭。婴幼儿身心尚不成熟,思维能力和活动独立性差,对家长依赖性强,因此家长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极其重要。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由婴幼儿和家庭教养者所构成的家庭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最大。在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辈家长平时大多工作繁忙,婴幼儿在大多时间里由祖辈家长照看,父辈家长常常利用周末在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两代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养中处于最核心地位,与孩子的互动最频繁,情感最深厚,他们共同承担教养责任。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研究点聚焦于两代家长。

两代家长的教养观念如何,目的或期望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开展早期教育的?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有效地对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家长教育)和早教指导,提高整体育儿水平。通过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有关“婴幼儿教养观念”的研究极其缺乏。有文献在对家长进行相关调查,探讨亲职教育和隔代教育等问题时偶有涉及早期教养观念的内容。也有一些对教育观念的研究包含了整个0~6岁学前教育阶段。本研究不是从研究者的视野来探讨父母的教养观念的。而是用质的研究方法,把话语权交给正深刻体验着教养过程的家长们,以呈现和分析他们的“教养叙事”来回答本课题的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在欧美国家,“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Education&Care)是指由专业人士对0~8岁儿童提供的所有保育和教育的服务项目,这里的教育包含“教”和“育”两方面。而我国一般把这个阶段的教育称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通常还把它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概念中的“早期教育”往往在年龄段的划分上含糊不清。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可特指0~3岁婴幼儿教育。本研究使用“婴幼儿早期教养”这一概念,既把本研究的年龄段界定在0~3岁上,又突出“养育”(保育)在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描述、分析和意义解释的路径,采用有访谈提纲的半开放型访谈法,对两代家长进行正式访谈。对某些问题的访谈采用的是控制式投射法。

(二)资料收集

1 访谈问题

依据访谈宗旨,共设计了6个基本问题:(1)有人说“3岁前孩子尚小,照顾好日常饮食和身体健康就可以了,不用这么早教育”,您的看法呢?(2)现在家长普遍认识到早期教养的重要性。您觉得为什么重要呢?(3)您平时怎样开展早期教育?(4)您希望通过早教促进孩子哪些能力的发展?(5)您觉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6)有家长说“孩子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自主性”,对此您怎么看?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会根据对象和情境适当加入一些追问。

2 访谈对象及记录方式

为方便取样,研究者首先选取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南京市某幼儿园的亲子班和南京市某高校的大草坪两个地点作为访谈现场,共选取了15位家长作为访谈对象,其中亲子班的家长9位,其他家长6位(他们的孩子未参加亲子班)。祖辈家长6位(4男2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GF1~GF4.GM1~GM2。父辈家长9位(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F1~F5,M1~M4。另外,家长的选取也考虑到婴幼儿的年龄差异,0~2岁和2~3岁两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家长均有。

四、有关两代家长早期教养观念的分析与讨论

(一)早期教养的基本观念

1 “关键期”“小时候可塑性大”“三岁看大”等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

访谈中祖辈和父辈家长都十分肯定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但问及原因,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回答。第一,有的家长认为“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因此非常重视婴幼儿这一关键期的教养。如GF1说:“从小不开发智力,大了就迟了”:又如GF3认为孩子在关键期对外界会很敏感,他说:“婴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很敏感,很容易接受外面的东西,智力很容易开发。”

第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如F1认为:“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想法,当你去引导他,他就会向你引导的方向发展。”第三,有的认同“三岁看大”的观念,认为早期形成的某些品质影响将来发展。如M1说:“大家说,三岁看大,我觉得有道理。性格和生活习惯在年幼时就已经形成,对以后有影响。”

研究者认为,家长重视婴幼儿早期教养的确是件好事,但不能夸大早教的功能,更不能迷信某些早教机构打着“0~3岁是培养神童的关键期”的幌子而对孩子发展抱有过高期望。“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所属成员国曾经对0~8岁儿童早期教养效果作过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教对儿童发展(尤其对经济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短期效果明显且稳定,而长期效果证据混杂。早教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效果在小学或中学则会减弱或消失。但当儿童遇到高难课程或高级学习任务时,早教的成果就发挥作用了,而且早教对儿童社交能力和性格发展的正面影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我们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早期教养的作用。

2 祖辈家长重“养”轻“教”,而父辈家长“教”“养”并重

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充分考虑婴儿的身心特点是实行“保教结合”的基本依据。家

长对此有何看法呢?

经访谈了解,不少祖辈家长重“养”而轻“教”。如GF4只关注婴幼儿身体保健方面:“孩子小,容易生病,三天两头感冒什么的!照顾好生活。保证身体健康就行了,在家不用教什么,到了幼儿园再说吧。”有的则认为保育是教育的前提。过分教育而不顾孩子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会适得其反,如GF2说:“我们主要是保证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孩子精力充沛了,你教什么他都能记住。有的小孩没休息好、玩好,就没有精神。你教什么都没有兴趣,给他灌输多少东西他也不愿意记。”越小的孩子生理条件越不成熟,自我服务能力越差,就越需要成人在衣食住行、卫生保健方面悉心照料。在结束对祖辈家长的访谈之后。研究者采用控制性投射的技巧访谈父辈家长:“有人认为家长在早期照顾好孩子的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日常生活就行了,至于教育,等孩子大些了再说。您对此怎么看?”

访谈结果表明,所有的父辈家长一致认为婴幼儿早期教养中保教要并重。其中F1的话比较有代表性:“这(保育和教育)是同步的。身体很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孩子社会交往、智力发展也很重要.少不了教育。”

研究者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访谈中父辈家长都坚持要“保教并重”,但在实际教养中,尤其遇到有关“教育”的问题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专业育儿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在“做中学”。因此,父辈迫切需要专业教养信息和教养指导的支持。据有关0~3岁婴幼儿家长早教知识和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该调查发现,家长对早教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66.4%,了解的多是一般的普及性知识。对较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他们对专业早教服务的需求迫切。

(二)早期教养目的之一:培养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与开发智力并重

开发智力,开发大脑潜能历来是婴幼儿早期教养讨论的主题,但访谈发现家长对婴幼儿的习惯、人际交往、品德、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格外关注。他们认为这些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品质同智力一样对婴幼儿适应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培养良好的习惯

被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婴幼儿的习惯包括吃饭、睡觉、穿衣、上厕所、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礼貌打招呼的交往习惯和不抢别人东西的品德习惯。如GM1说:“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吃剩的果皮、玩剩的纸屑要及时收拾,吃饭时不剩饭不浪费,有规律的大小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等。”M4对“习惯”的解释比较宽泛:“孩子的习惯很重要.比如睡觉习惯、礼貌习惯、不能和小朋友哄抢东西、打架啊,这些都是以后做人的基本原则啊。”可见,家长对“习惯”的理解包含了广泛的意义。

研究者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责任在家长。家长尤其要注意婴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的强化或者批评制止。

2 培养良好的品德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上。F5认为好的道德品质对孩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现在这个阶段,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有用多了。古人学孔孟之道,做事先做人。”F3认为培养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是培养“是非观念”:“要培养他道德方面的是非观念,正确引导和规范其行为,不让他走向邪路。”

研究者认为,2岁前婴幼儿对主客体的认识尚未分化,随个人的需求而活动,处在“无律”阶段,自我意识尚未发展。他们没有和成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只是随心所欲地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没有道德价值判断,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直到3岁左右他们才仅仅能根据家长的判断作出“是非”“好坏”的判定。所以提醒家长不要总是以道德标准审视年幼孩子的言谈举止。动辄厉声批评。3岁以后可以适当告诉孩子一些“是非”“好坏”等简单的标准,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道德观念。

3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智力同等重要,希望孩子能使用礼貌语,掌握协商、谦让、分享、自主表达意愿等交往能力。访谈发现,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动机之一就是希望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如M2说出了交往能力的社会适应功能:“人际交往在现在社会中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能力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培养交往能力跟培养智力的意义差不多。”GF2认为:“现在小孩还小,天真无邪。我们教她礼貌方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第_步就是要懂礼貌。”M3则表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主动表达意愿。想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漂亮等,希望他与别人能自主交流。”

研究者认为。家长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礼仪礼貌做起,这固然是好的。然而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更应该关心婴幼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和接收婴幼儿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回应。

与同伴交往方面,有研究表明:10个月前的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10~18个月的婴幼儿能有意地发出一些行为并注意到同伴的反应;18个月后的幼儿则更倾向于与同伴交往。突出表现为幼儿间的合作游戏,互补互惠的行为明显增多。

基于此。家长应意识到交往能力要在交往中获得。应鼓励婴幼儿与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总之,研究者提醒两代家长:第一,培养非智力品质是孩子终身的事情,不能局限在0~3岁;第二.培养孩子的协商、合作、谦让、分享等交往品质要考虑其成熟水平和早期心理特点。3岁前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采择他人观点,他们的移情能力低。不能体察到他人的情绪和思想,通过教育来引发亲社会行为比较困难。因此,3岁前家长能够做到的是带孩子到人际环境中,鼓励其与人交流,但不必在意效果,切勿操之过急。

(三)早期教养目的之二:“激发兴趣,减少学习压力,培养快乐的情感”

1 多数家长有矛盾心理:“教育环境所迫才框着孩子”。实际希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取向”。访谈中许多父辈家长不希望给孩子太多要求和压力,期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然而“环境所迫”。不得不“框着”孩子。这实际上是社会环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和孩子皆有压力。如F4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很累,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从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框着’孩子,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M1的感想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父辈家长的矛盾心理是孩子3岁以后开始产生的。家长和3岁前的婴幼儿都很轻松快乐,自3岁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面临种种压力了,因此可认为在前三年里,家长会尽量给婴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环境。对此F2也有同感。

2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方能缓解矛盾心理

虽然“环境”如此,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

在学习中过得快乐些,或者让他们“伴着快乐学习”。对于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心理,家长们自有答案。F2这样解释孩子的“兴趣”:“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愿意学,不喜欢的不学。就像吃东西一样,不喜欢吃的放在嘴里也会吐出来。”F1认为游戏能激发兴趣。F4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兴趣和快乐教育的关系:“家长有时会逼着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时间花费在做有兴趣的事情上,孩子就会认为他的生活是快乐的。和家长相处也会融洽,这反倒会促使他多学一些东西。”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所说:“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要靠兴趣化解。婴幼儿的早期教养更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行快乐教育――一这种观念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教育。

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减轻婴幼儿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快乐的情感,但仍有个别家长出于攀比心理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有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好。有出息,能光耀门楣。从GF1谈自己儿子的成功事迹就可见一斑:“就像我儿子在深圳做全国销售部经理,其实这个位子很多人都有实力做,但只有他略高一筹,才做到这个高度。我们看到孩子发展到这种程度很满意。对于小孙子来说,投入这么大的财力和精力培养他,就是希望开发他的智力,让他长大了也有出息。这样我们脸上也有光。”

(四)早期教养的内容观

当问到“您平时是怎样开展早期教养的”这一问题时.几乎所有家长都回答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早期教养活动。对资料进行编码后我们发现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可分为几大类,其中礼貌用语。协商、分享等交往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受重视。此外,教育内容还包括健康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

研究者认为,家长凭借经验或书本、网络提供的教育信息来选择教育内容,虽然可以相对划分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但随意性很大。对于婴幼儿来说,参与家长提供的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都是全身心的“浸入”,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

(五)早期教养的玩具观

在回答平时如何对婴幼儿开展早期教养的问题时,只有很少家长谈到了玩具的话题。对资料编码后我们发现,他们对选择玩具有以下看法:好的玩具要具有安全性、益智性、适宜性、低结构性、可反复操作等特点。如F1表示:“孩子的玩具有很多,现在也买一些相对开发智力的,比如拼图、积木等,还有要考虑玩具是否安全、所适用的年龄。”M2则指出:“对于玩具最大的感觉就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我感觉真正耐玩的玩具都是那些需要动脑筋的。”由此可见家长从婴幼儿的喜好和需要出发对玩具作出的经验性判断还是比较正确的。

研究者认为,婴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两大方面:一是运动能力,二是动手操作能力。3岁前婴幼儿的认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智慧源于指尖”,低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的玩具是婴幼儿锻炼手指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玩玩具能促进大脑进一步成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六)早期教养的环境观:和谐的家庭氛围利于幼儿成长

家庭是婴幼儿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对他们来说家庭不仅仅是一座房子,还象征着安全、舒适和愉快。M4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一回到家里看到爷爷在看报,奶奶在做家务,家庭成员和谐,会感觉很舒服,心情也会很舒畅。如果爸爸妈妈天天吵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F5从反面说明了这个观念:“我不相信那些暴力的、不和谐的家庭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家庭和工作单位是直接影响父辈家长生存状态的两个微观环境系统。如果父辈家长不能处理好与祖辈家长、单位成员的关系。不能胜任工作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则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和睦及其生存状态,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尽量避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调解与老人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教育上的冲突,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七)早期教养的个体发展观

1 家长提供发展条件,关键要靠孩子个人努力

不少家长都认为提供的经济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外因,如果孩子个人不努力也是白费。孩子必须学会独立,不能依赖家长,他们必须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和实力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F1认为:“现在父母工作都不错,但孩子如果不努力,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会被社会所淘汰。GF4说:“对孩子也没有太多期望,我们尽可能创造环境,但关键还是看她自己。”可见,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成功最终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2 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性

第9篇:对早期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定向班和统招班,其中统招班入学分数较小教、英语专业低,且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男生人数寥寥,仅0-5人不等。学生普遍畏惧理科的学习,尤以物理为甚。问卷调查显示,入学时约50%的学生不希望开设物理课,对物理有兴趣的不足1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且对他们没用,心理上排斥物理课程,给日后的物理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由于男女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特点,理论上男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较有热忱和期待的,但学前教育专业仅有的几个男生的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学前期儿童,学前期是人格发展的奠基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等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课程,它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寻找提高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有效对策,期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去持续的激发;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

(二)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说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科学类

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同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美,他们的学习自会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学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物理学课程指的便是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学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1系列。

3.对策

对付的办法或应对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间接兴趣出发,使学生领悟物理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亲近物理的情感;从直接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中美好东西”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现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研究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现状分析研究

(4)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研究

其中重点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有用”和“有趣”有机结合,提出有效化解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是通过文献搜集、理论思考、酝酿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

(2)实践研究阶段

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园等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依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策略,践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模式,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

(3)总结阶段

总结实践、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理论研究论文。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梳理教材,优化教材结构

1.补充幼师教材亮点,凸显专业性

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重新定位难、重点,适当降低数学要求

(二)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2)强化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3)利用幼教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三)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

(四)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尤其从冠中过来的老师很快完成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认识到相对于高中生缺少压力和动力的师范专业学生而言,紧扣物理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乃第一要义。以下是教师的一些研究成果:

论文《学前教育中的物理科学色彩》通过实例折射了幼儿教师的物理知识、科学情怀、科学方法等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现代学前科学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初探》从“目前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出发,探讨了新时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让大家看到了学前教学专业开设物理等科学课程重视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紧扣目标教学,成就良好开端》则是抓住课堂教学的起点――序言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亲近物理课程的情感,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化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物理学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2012年第3期。

(二)学生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后学前专业的学生对开设物理学课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85%的学生认识到此课程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和“为将来从事科学活动课程打基础”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行为也就积极了,学前2013级的问卷显示,“课上一点也听不懂”仅占0.1%,“听得懂”和“基本能听懂”的从2012级的17%(定向,对照班)提高到69%,学生课堂面貌和学习热情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没听懂,课后谁也不问,随它去”的学生从40%降到10.8%,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六、遗憾和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态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确定这一研究内容是基于当时(2012年前)的状况,即每个班约50人中间大约只有0~5名男生,这寥寥数名的男生智力状况不错,可是学习状态普遍糟糕。但从2012年开始,学校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在男幼师班中男生占大多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意识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除了男生贪玩不够勤奋、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外,还应该有“几片绿叶淹没在百花丛中”的心理劣势等环境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便谨慎地得出结论。

实施“化解困难的策略”的研究实践我们分两步走,2012级利用学前4、5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后在学前2013级全面铺开,从序言课开始就启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策略后,学生物理学课程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但是利用“目标教学法”等激发的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持续性不够。如何在教学中钻研教学内容和学情,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且被物理课程深深吸引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去长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