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互联网医疗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医疗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医疗方案

第1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医疗创新;营销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医疗模式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医院为中心的诊疗运营方式和“以药养医”运营状况,逐渐转变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放开后,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带来了提供保障。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疗重心从“医院”逐渐转向“多点执业”,医生在医院以外行医具有了法律依据。因此,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商业蓝海,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互联网医疗的特点

互联网在医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载体的健康教育、远程会诊、在线疾病咨询、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疾病风险评估、疾病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为传统的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的发展,提高了医疗诊断效率,对于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昭示了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医疗行业已经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这也是由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诸多优势决定的。互联网医疗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智能化,互联网技术使得许多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改变,患者能够通过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方便快捷对自己病情进行诊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如AliveCor等,可及时了解自己心率。专业化,互联网的普及能够让医疗机构建立更加专业的网络系统,如医生网络社交平台,医生们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也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知识来为患者解决健康方面问题。如今,这种“网上医院”的方式已经逐渐普及开来,在为患者制定专业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接诊压力,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便捷化,互联网技术使患者咨询病情、治疗疾病都获得了极大便利,通过网上医疗、网络远程手术、网上健康检查系统、网络药品管理等,患者就能清晰了解自己病情,并根据网上医生指导获得解决方案,大大节省了医患双方时间。

二、从传统医疗向互联网医疗的转变

传统医疗模式逐渐向互联网医疗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第一,医患关系重构。互联网医疗的普及使医患关系得到了根本转变。传统医疗模式下的患者处于被动地位,加之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许多患者往往不能够及时准确了解自己的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互联网医疗使患者的就医思维发生很大改变,就医时首先在网上寻找病情解决方案,亦可在网上与医生沟通,评估医疗解案。第二,医疗运营模式创新。传统医疗模式下,医院多为垄断经营,公办医疗机构往往不重视经营。互联网医疗兴起使得医疗行业的竞争加剧,患者在日益增多的医疗机构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医疗机构想要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在渠道、产品、服务等多种营销渠道上加大投入力度。第三,医疗信息管理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不断完善,利用互联网手段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已经完善。绩效考核、成本核算、人财物轨迹追溯都有章可循,可以对全院的员工数据信息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第四,盈利模式创新。“以药养医”是传统医疗的痼疾,但传统医疗的医生服务费很低,盈只能通过药品利润来实现。这种盈利模式造成医药费用虚高,也使医生职业道德观念降低。医院盈利只能通过提高药价来实现。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中,医院可以通过远程咨询和在线诊断,整合资源来提升实体医院的品质。医生和医院的盈利点逐渐增多,“以药养医”模式也可以得到根本改观,对于患者来说,则使他们医疗成本大大降低。

三、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互联网医疗相较传统医疗,有其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高医疗机构效率。互联网实现了医患互动的紧密连接,可以便捷地实现查房、输液、诊断、挂号和化验等环节数据的及时共享。目前,医院APP已有2000多种,通过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让患者及时获得诊疗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降低看病成本。医疗网站是互联网医疗模式下的服务产品之一。医疗网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患者看病成本大大降低。利用医疗网站,患者可以在网上提前将病情告知给医生并预约,医生与患者可以通过视频、语音进行沟通,进行诊断并给出治疗建议,患者可就近寻找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具有极强隐私性。医疗网站实现了患者与医生的远程沟通,对于患者隐私起到了很好保密作用。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患有性病、妇科病、生殖疾病、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不愿意到医院里就医,很容易使病情恶化。互联网医疗使医患双方无需面对面就诊,不必担心隐私信息泄露。第四,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医疗条件、医疗技术落后,而互联网医疗模式则可以快速地通过网上医疗、远程就诊的方式将发达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这些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贫困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移动互联的医疗信息平台构建与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5.

[2]王安其.浅谈互联网医疗行为及支付行为[M].中国社会医学,2016.

第2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大多数的行业从业者认为,目前1000美元的检测成本是一个临界点,是企业扩大规模、提前布局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会有一些先行者、极客、高收入者愿意去尝试,这些先行者会为后面的普及做出一些基础数据积累和先导作用。

驱动更多的人来认识检测,这并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其他行业的参与者,所以华大找来了英特尔、阿里巴巴共建精准医疗开放云平台,凝聚IT企业、基因和生命科学机构及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医疗云平台――BGI Online。

但关于基因检测最大的争议还将长期存在,主要集中在道德伦理层面,但整个产业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就像尹烨说的,基因检测只是一个人类认识自我的工具,与计算机技术这些无异,任何技术应用都会带来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这个时候就需要道德、法律等来建立健全整个行业的行为规范。

编读飞信:

如今,国内癌症患者接受基因检测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国内患者往往拿到的只是一份基因检测报告,却没有顶尖肿瘤专家的分析和治疗方案的精准制定,很多报告没有意义,是否意味着形式大于内容?

Re:文中提到的白血病,HPV等疾病已经有了完整的治疗方案,但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对于不少癌症疾病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基因检测之后还需要考虑是否有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靶向药物的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大于实质,基因检测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防患于未然,只是完善整套基因方案仍需要时间。

“微”往来:

【美团和大众点评:道不同而相谋】一个图谋锦上添花,一个急求雪中送炭,这是双方体量不等却能平等换股的基础背景,而大众点评的战略力加上美团的执行力,才是最好的组合。

@小小小灰灰:如今BAT三分天下,互联网公司只能抱团过冬,之前就有滴滴快的合并,58赶集的联姻,新美大的前景如何不好说,但是总比孤军奋战来得胜算大。

【谷歌、推特争夺中国小企业】尽管国际互联网平台看似离我们“很远”,但不妨碍它们的“中国生意”越做越大。

@我等红杏出墙来:谷歌推特的用户数量大,广告的形式也比较灵活,选择与他们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用户对广告本身存在排斥心理,宣传效果还是有待考证。

第3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阿里健康 资源合理配置

一、引言

基于医疗刚性需求的不停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快速成长。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当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5%,估计2030年该指标将达到16.2%。在可预见的未来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因人口老龄化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失衡的医疗资源配置将成功的为互联网与医疗行业提供完美切入点。

《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仅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就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50.0%。而这一数值在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医疗设备制造商、移动医疗服务商、IT巨头、移动运营商、风险资本、应用开发商、保险企业和数据公司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可穿戴设备和在线医疗为主的产业格局。201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并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联网+”力量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跟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成长、新产物开发的加速和企业筹划实力与立异能力的不停加强,互联网医疗将通过提高医疗机构效率、让患者掌握主动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式突破传统医疗服务短板,将对传统医疗行业的服务模式产生倾覆式的影响。下面将以阿里健康为例来浅谈中国互联网医疗。

二、阿里健康发展的根本及前提

对于中国医疗的现状可以得出中国医疗问题重点突出表现为“看病难”及“看病贵”。

1、“看病难”:一方面是等待的时间,国外预约后的时间去看病就成,从预诊到就诊者中间的时间,患者可以有自己的各种安排,就算这中间的时间很长,患者有其他的事情做着,也不会觉得长,因为你没有漫无目的的等待;而国内的预约很不健全,很多都是去排队挂号,排队的时间全都是等待,排一个小时,会感觉过了一天,等待消耗着患者的耐心。另一方面,国内缺乏杰出的基层医疗体系与转诊制度。你知道2014年中国医生的工作负担量吗?来看表1。

我们不难看出,越高级别的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越多,形成一个倒立的金字塔。这还只是医院级别,如果在考虑中国地域间的巨大差距,现实就可以浮现出――东部大城市的大医院,医生每天忙得没工夫吃饭,中西部农村小医院的医生,恐怕一个星期也没几个病人,他们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技术。所以看似是“看病难”,实际是医疗资源利用不合理。如果那个医生负担分布变成了一个正的金字塔,基层医院治疗最多的病人,而有需要的重症或疑难杂症才被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医疗资源分配合理了,看病也就并不存在难了。

2、“看病贵”:对于这个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透明化有很大关系,一种药生产出来可能只要一元钱,到经销商手里可能要五十,而到医院可能就要八十。商品中介的存在很大程度提升了一种产品的价格。如果信息透明化了,商品中介减少了或者消失了,我想能很大程度的消减看病的费用。

三、阿里健康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就提出“实施分级诊疗室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制度设计,事关医改成败”。老百姓抱怨看病难、挂号难是因为信息的获取不对称,互联网大数据的存在可以帮助患者在选择所需医生时掌握主动权,将患者和医生相链接,将就医数据相连接,实现挂号、诊断、查房、缴费等数据共享。而通过接入一些基层的数据信息系统,可以为患者自动匹配一些合适的医院,这很好的迎合了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所以互联网医疗出现了,所以“阿里健康”出现了。

“阿里健康”依托阿里巴巴的在线支付、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优势,迅速的布局于互联网医疗。阿里健康的前身是中信21世纪,中信21世纪是中国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牌照的获得者,并掌握一套完整的药品监管码体系,这表明其将获得药品流通过程当中的全部数据。阿里健康的原本的目的是作为一款吸引用户的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在医院获得的处方,于该软件上进行对应药物的比价,该软件可以将价格最低的合作药店推送给用户,而后用户可以自取也可以通过药店的配送拿到价格较低的药物,这样阿里健康便达到网售处方药的目的。仅仅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阿里健康必须扩大自己的产业链及多样化自己的服务模式,后来阿里健康成功的与新浪爱问医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功的接入新浪爱问医生业务,拓展了购药的上方产业链。天猫医药馆的接入,使阿里健康网上售药成为可能。2015年以来,阿里健康不断扩充自己的规模,与多家互联网服务与医疗设备方面的公司达成合作。由此可见阿里健康的目的是打造成一座医疗平台,集药房、医疗机构、医疗器材、保险公司等于一体的医疗平台。

而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阿里健康想挑战传统医疗必然会遇到挑战。众所周知医院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处方药,阿里健康想让用户拿着医院提供的药方,通过药店竞价的方式来降低医疗费用,而医院和医生想办法拒绝提供处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医疗点等基础医疗服务机构或许是不错的合作对象,基础医疗机构缺少流量而恰恰阿里健康可以引入流量,这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中国看病难的难题。但如果无法与更高级别的医院达成合作意向,阿里健康便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平台,重病患者则无法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院。问题在于更高级别的医院重来都不缺少流量,他们不会愿意开放自己的数据接口。好消息是政策层面的支持,阿里健康可以将目光放于一些大型的军医院,邀请其开放数据接口。

四、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的冲击及其成长前景

(一)传统医疗的痛点

对于传统医疗的痛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得出:

1、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优质的医疗设施及医生过分的集中于三甲及以上医院,区域性的分布也不合理,大都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这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及技术水平下降严重,也使得大型医院的资源得到不合理的应用。

2、分级诊疗的推行效率低。医院都想得到更多的优质资源因而努力向三甲医院发展,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努力向三甲医院看病,扎堆现象因此形成。

3、以药养医问题严重。医院的主要的收入便是药品收入,而运营上的很多成本便被摊在药品上,这直接导致看病贵这一难题。

4、医保系统性风险,医保连续多年的支出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

5、医院、医生、患者这三者的关系复杂。

(二)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而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1、对于分级诊疗难推行,我们如今缺乏的是从三甲到中间、到基层的统一化信息平台,而互联网医疗中的远程医疗及医生交流论坛可以很好的促进分级诊疗的推行。

2、网上竞价售药对于消减药品的中间利润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消除商品中介,消除中间利润、

3、医保的互联网化,可以精化医保的管理,减少医保的不合理支出,使医保的支付更加便捷。

4、在传统环境下,因事业编制的存在,使得医生和医院是隶属关系,医生和患者是服务关系,患者想见到医生就必须到医院。互联网医疗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改变了,一个医生可以看到更多的病人,解决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的问题。而未来,越来越多的医生会走出体制龋自由的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五、研究结语

中国传统医疗行业“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催生了人们寻求一种崭新的医疗方式的想法,而当下最火的当属互联网,各种互联网+的出现,启迪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对很多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很方便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对称,这可以消除很多成本,商品可以由厂家直接到消费者手里,消除了很大一部分中介成本。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大的概念,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存在,好在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开发这一概念,我们已经可以具体的去感触这一概念。阿里健康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让人们已经开始去发现去体验互联网医疗带来的快捷,市场导向已经开始。每一个伟大事业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摸索,去发现挑战,并克服挑战。我们可以从阿里健康的发展历程中感触到,传统医疗的阻挠,上下游壁垒的打通,各种层面的博弈等等。于其解决的方案我们也可收获良多。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然后倒逼整个体制进行改革,相信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对传统医疗的冲击能够加速中国的医改,为人民营造出贴心,舒适的医疗环境。在这里我想以一句话对如今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做个总结:“关山路远,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

[1] 赵平.2015年互联网医疗最具投资潜力的五大领域[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Z1)

[2] 2015年最有可能IPO的14家互联网医疗公司[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08)

[3] 李洪磊,王强.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

[4] 晏茜勤.我国互联网医疗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

[5] 郝宇航.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融资渠道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6] 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J].技术经济.2000(12)

第4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健康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健康管理定义及相关信息

健康管理于上世纪作为全新的学科和行业出现在美国。目前尚未有去那面系统的权威理论研究,对此也缺乏统一公认的定义。当前我国医药领域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和评估,并且干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的全过程。

1、健康管理的核心部分。其核心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预防,落实三级预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并且针对不良的生活方式,要及时的改正。健康管理在对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自然进程的阻断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使得医疗费用显著降低。

2、健康管理的优势。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个体和群体,能够对该群体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且创造条件采取行动,对于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求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的调动,基于有效资源取得最大健康效果。

3、具体开展健康管理的方式。当前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开展健康体检,然后根据体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健康评估,然后开展健康干预工作,最终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整体可以归纳为:掌握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对其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信息收集;然后借助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评价对个体或群体健康进行关心和评价;最后通过健康危险干预以及健康促进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改善和促进。

4、信息化下的健康管理。依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才能够开展健康管理,借助计算机收集、存储、分析以及应用健康信息数据,开展健康动态管理工作,可以使得医生的工作效率以及健康管理的准确性都得到显著地提高,而且还借助科学的数据资源帮助健康管理手段进行改进,形成了开展规模化健康管理工作的基础。

健康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健康管理信息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个性化且完善的服务程序,可以实现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全面检测患者健康状况,并且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以及干预,通过适当的健康管理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尽早的接受健康指导和健康治疗。信息化的健康管理,其能够实现结合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健康信息采集的西悉尼化程度,加强信息传输对于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

二、互联网医疗定义及相关信息

1、互联网医疗的定义。互联网医疗,是指基于互联网所开展的健康咨询、疾病评估以及电子处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产业。

2、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背景。1.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幅改变了传统的健康医疗模式,移动互联网赈灾逐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及智能手机客户端,都可以进行看病问诊、住院检查以及日常性的健康管理和监测。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比例逐渐提高,所以在医疗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并且因为环境污染,导致很多人都开始患慢性病,但是当前的医疗健康条件有限,而且社会显著地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3.因为我国在持续的开展医疗政策改革,所以智能医疗以及健康管理都被国家卫生部纳入重点关注对象:于2003年《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求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加强管理,确保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于2009年《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确保互联网医疗保险信息科学准确,促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三、我国目前在健康管理以及互联网t疗未来发展及当前问题

1、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1.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还不够完善。当前国有有三类健康管理机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偏重于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尚未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目标。2.当前我国所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较为单一,基本都是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模式,导致该行业竞争无序,但是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以及运营模式。

2、互联网医疗在我国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为互联网技术以及医疗改革的共同推动,所以互联网医疗广泛出现,并且有大量资本投入,因为医疗产业链、政策以及技术等多种阻碍因素的存在,所以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在短期内无法规模化,所以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当前的发展方向,规避发展风险。

总结:健康管理服务在我国刚刚开始,其潜力无限,未来将会降低我国重大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医疗卫生开销,将会深入推动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5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医疗服务体系 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03-03

“Internet+ medical” mode: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s of E-health service system

WANG Miao, YU Guangjun*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medical” mode is a general trend.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has been changing,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mode and the new ecology of more advanced, more rational and more scientific health care system is quietly form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health service system, which would be solved by 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policy guidance and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regulatory system. So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cal” system can be promoted in this way.

KEy WORDS E-health; medical service system;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互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产业形态。传统产业依托或联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完成转型和升级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将大力推广在线医疗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在经济形态变革中的优异表现,尤其是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为革新传统医疗模式、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和体验差等医改顽疾提供有效路径[1]。同时,与经济领域的变革一样,在迎来医疗新生态之前,注入了互联网活力的医疗领域必将面临一场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变革,医疗服务体系从宏观到微观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和升级[2]。

1 对宏观层面的影响

1.1 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

我国长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各级卫生机构协同性差等问题。碎片化的供给体系既无法提供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又造成了资源利用的重复和浪费。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的一体化。

协同医疗是远程医疗的升级,以“区内集团化”和“区间对口支援”为目标,通过在区域内整合各层次医院资源和区域间对口支援医院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建立医疗服务的联动机制。此外,互联网技术助力医保异地结转、资金统筹、信息连贯等也可提高医疗服务供给的办公效率,为实现全国医保联网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产品可建立在线问诊(全科医生)和远程会诊(专科医生)的工作模式,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推进分级诊疗的实现。同时,通过基于数据库设计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工具可完整保存患者的在线就医记录。美国医疗体系中的家庭医生接诊过程就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简化了预约就诊流程。在线学习、远程教学还可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知识更新的便捷途径、提高各协作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缓和医疗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为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均等化创造条件。

现阶段,以公立医院占主导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过分依赖政府,不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互联网+医疗”时代,移动服务商、应用开发商、互联网巨头、风险资本、数据公司、保险企业等纷纷涉足医疗领域,将竞争机制引入医疗服务行业,产生了注入医药电商模式等新的供给方式,推进了医疗服务产品的升级。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众筹、募捐、救助等慈善功能,激发医疗服务供给中的社会力量,为医疗供给体系提供了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专业性以及患者对医学知识和信息的缺乏,医生在医患互动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患者则相对弱势,很难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信息事先进行了解而获得判断能力。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医患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有所平衡。姑且不论互联网上医疗信息质量的良莠,其信息海量、方便易得的特点就使患者有了充分的健康控制感,自我诊断能力也增强。患者在互联网上获得更有效、更准确的医疗信息的能力正随着“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而迅速提高,传统的“医―患”两维关系正逐渐向“医―网―患”三维、甚至更多维关系转化。

能获得更充分的医疗信息这一事实标志着医疗需求方正在医疗供求关系中逐渐掌握主动,催化着患者自我主动角色的发展。此外,借助互联网实现更方便、快捷的咨询、预约、随访,借助可穿戴设备实现更丰富、准确的健康数据采集和预警,借助新媒体和社交网络获得其他患者的治疗经验和疾病体验,新时代的患者在面对自己健康方面已更积极、主动并更具合作性。

医疗服务利用与传统商品消费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效益外溢性,即治愈有可能对患者本人以外的人群起到保护作用和产生正效益。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中,这一特点将得到新的诠释和强化。互联网给患者间、医患间带来了新的交互方式,他们可在虚拟空间里互动并分享患者的体验和医者的经验。在浩如烟海的求医网站、病友群、虚拟社区中,这种自由规避了患者在现实中分享疾病信息的尴尬和紧张。

2 对微观层面的影响

2.1 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以医院为主要场所的服务模式正逐渐向虚实结合的方向过度,即转变为“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 O2O)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的核心本质即连接,O2O是其具体体现和突破口[3]。

O2Ot疗服务体系是要使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将线上的信息资源优势与线下的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重构患者就医方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最终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流程医疗服务闭环――医疗服务、医药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

互联网医院是医疗机构在O2O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具体实践。线下的实体医疗机构负责对医生、患者的准入,为线上诊疗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而线上平台可是一家大型医院,也可是由大型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三方机构等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可实现门诊、住院、检查的预约,开展远程会诊、康复随访、医学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

2.2 对医生的影响

在医患信息不对称时代,占据了医疗信息控制权是医生掌握话语权的根本原因之一。当这种信息控制权被新媒体逐步瓦解时,医生们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新的压力,这使一部分医生对互联网产生了排斥心理。“魏则西事件”的发酵揭开了虚假医疗信息的黑幕,此让医生们更加担心如何面对一个已求助于互联网并获得了不确定的医疗信息的重病患者。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家长―孩子”式医患沟通模式早就不再适用,即使最近提出的“合作伙伴模式”都难以抵御权威受损带来的“危机”。

不过,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发生。有研究证实,互联网并没有颠覆原有医患关系中的权利结构和医生权威[4]。也就是说,这种压力可用更积极、主动的方式予以化解。在线沟通能显著改善医患关系,而鼓励患者利用可穿戴设备链接医学数据库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新的有益尝试。

与抵触互联网的医生相比,一部分对互联网持欢迎态度的医生已明显从中受益。他们借助第二代互联网带来的全新传播理念,通过在自媒体和虚拟社区中积极的谏言和互动,抢占了互联网中医疗信息权威的高地,即从纷杂的互联网信息中夺回了话语权。他们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表达方式,或与患者分享医院趣事,或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有了一大批在个人魅力感召下而非医院名气吸引下的忠实拥趸。部分医生甚至已跨出了体制,在好评如潮中完成了O2O的华丽转身――一批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医生集团、个人诊所、专家品牌等应运而生。

“互联网+医疗”也为医生从定点服务向多点执业转变提供了多种可能,医生的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医疗服务变得更在线化,越来越多的医生利用碎片化的业务时间在虚拟的第二执业点提供咨询服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的即时变现;另一方面,远程技术将多点执业变得更便捷,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读片等都提供了在固定诊室完成多点执业的可能。

互联网技术还为医生们高效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知识爆炸时代,一名合格的医生应有更快、更多、更便捷的渠道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行业知识[5]。医生们可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自己的行业性垂直社交网络,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交互性社区网络为医生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医疗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享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

2.3 对患者的影响

“互联网+医疗”对破除传统排队就医模式的“三长”弊病有显著作用,这得益于患者就医行为模式的改变:以网上自助预约挂号破解“挂号排队长”,以分时段预约就诊破解“候诊时间长”,以移动在线支付破解“付费时间长”。目前,购物、物流、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已初步实现了对现代人消费行为模式的重塑,而患者就医模式的互联网化也已是大势所趋。不远的未来,患者将可通过家中就诊、远程会诊、网上预约和预诊、网上支付、网上随访、全程监测等网络手段完成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参与诊疗全程的转变。

高质量的患者就医体验是优质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医疗服务业有别于其他任何行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医疗服务发生时,被服务对象也就是患者属于心理高度敏感群体。患者就医体验的好坏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即疗效、流程和信任。在传统就医模式下,医生和患者往往都更关注疗效。而在互联网时代,患者越来越重视全面的就医体验,即有效的诊疗结果、合理的临床流程和富有安全感的诊疗过程。这些体验有可能被发至新媒体上进行分享和评价,并在患者之间达成“共情”。

我国已越来越重视慢性病的预防和干预,互联网技术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患者从初次网上预约就诊开始,全部的医疗记录都保存在个人健康档案中,同时移动设备也可对如步行距离、热量摄入、睡眠等个人日常健康信息进行监测和记录。这些数据会方便患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管理,并协助医生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3 问题与挑战

3.1 行业标准问题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完善的行业标准作为支撑。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本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关规范缺位带来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例如,目前很多“轻问诊”模式的平台提问方式多为患者主诉,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容易造成咨询医生的诊疗方案出现偏差。

3.2 监管机制问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引发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良后果。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的监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共担[6],的相关法规由于时间较早,主要用于规范线下行为,而对在线诊疗中的身份确认、沟通方式、电子处方流转等都无明确规定,存在相当的滞后性。

3.3 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必备基础,随着互联网与线下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融合,原本仅在内部运转的医疗数据已难以保持完全的封闭状况。另外,随着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其平台上也积累了巨量的医疗健康数据。这些数据的信息安全都存在一定的隐患。

3.4 隐私保护问题

所有的医疗数据和健康管理数据都是个人的健康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个人隐私。然而目前我国在隐私保护方面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个人健康信息的过度采集、擅自披露、非法买卖等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

4 小结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互联网+医疗”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在互联网的渗透下发生着变革、升级和转型,医疗新生态正在悄然形成: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纵向整合和均衡;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和激活医疗服务行业;原本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开始主次颠覆;医疗机构逐步向O2O模式D型;医生在新的压力下更重视个人品牌的塑造;患者就医行为模式和评价模式正在改写。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呼吁,加强互联网医疗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引导,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以促进“互联网+医疗”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广军, 杨佳泓. 医疗大数据[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

[2] 李华才. 互联网思维与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同频共振要则[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11): 1.

[3] 孙俊菲, 陈敏. 基于云平台的O2O医疗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6): 49-51.

[4] 戴菲菲, 杨国斌, 刘玉秀, 等. 基于医生视角下网络环境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4): 552-555.

第6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去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行,推动了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让这个白墙黛瓦的千年古镇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这家得到点赞的网上医院,就是在2015年12月7日开业运营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足不出户就能问诊拿药

“根据你在线上提供的检查化验资料来看,你的病情很稳定,可以继续按原来的方案吃药治疗。”2015年12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建安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对身在桐乡家中的黄女士进行了一次远程复诊。

“两年前,我在做胃镜的时候,突然感到胸口剧痛,是王院长把我从鬼门关前拉回来了。”黄女士说,突发心梗的她经过紧急心肺复苏以及急诊介入手术转危为安,尽管身体恢复得不错,但她还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和开药。

“每次一想到要去医院拿药我就心情压抑,满眼都是望不到头的队伍。”感慨挂号太难的黄女士如今在家上网就可以轻松复诊,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拿到药物。

目前,浙江省食药监局已将乌镇互联网医院作为电子处方的试点。医生在线诊断后,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和医嘱,患者可凭借电子处方获得药品。

乌镇互联网医院已经和中国最大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国药集团签订了药品配送协议,患者可以到离家最近的国药药房自行取药,或等待配送上门。

在线诊疗结束后,王建安在办公室用鼠标按下保存键,便开出了全国首张电子处方;而黄女士在手机上完成付款后,2015年12月12日一早,两盒治疗心绞痛、心梗的药物便被配送到黄女士手中。

预约―在线诊疗―在线处方―在线医嘱―付费―药品配送,这一系列环节的完成,让王建安和黄女士成为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营后首次体验诊疗全流程的医生与患者。

“在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下,医生与患者在线就医的全流程首次实现闭环,这是中国互联网医疗一个重大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这一行为相当于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与医疗之间的“玻璃窗”。

为确保在线诊疗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目前主要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和复诊服务。患者在实体医院取得检查检验报告并获得初步诊断,或者与医生已经有过线下面诊,就可以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提出复诊请求。

“中国目前的心血管病患者人数正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因此我们尝试互联网诊疗,对于医患双方都有很大意义。”王建安说,尤其是在一些慢病患者的复诊方面,互联网平台对于医生效率、患者就医便捷以及医患匹配度都能起到提升作用。

分级诊疗“样板间”

30多年来,我国医疗改革始终希望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富有效率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然而,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这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导致百姓看病难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而解决之道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体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工作。

为有效推进分级诊疗相关政策落地,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12月1日下发《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未来已经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不能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必须先经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只有在病情控制不理想或达到转诊标准时,方可上转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虽然分级诊疗已是大势所趋,且这两种慢性疾病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但仍有不少人担心,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胜任如此庞大的慢病管理工作吗?如果基层医生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病人该如何快速有效得到进一步治疗建议?

如果说解决公众看病难的核心在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那么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便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培育众多可供信任的基层医生。

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大患者“足不出县”也可获得具有专家支持的治疗建议?怎样帮助广大基层医生得到“面对面”的专业培训机会?一个联通全国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可能是个有效途径。

乌镇互联网医院就是这样一间国家分级诊疗“样板间”――它是桐乡市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项目,也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项目”,并拿到了国家卫计委正式批文。

相关政策规定,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因此,乌镇互联网医院也无例外地挂靠于当地一所二级乙等医院――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虽然坐落桐乡,但它却可以通过互联网联通全国各级医院的医生与患者,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医疗服务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主要来自于由挂号网搭建的微医集团。2015年3月,挂号网宣布启动微医集团项目,当时包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吴孟超院士和国医大师P国维在内的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在互联网平台上率先组建专家团,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服务患者,辅导团队成员。

在成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建方之后,微医集团上活跃着的5000个跨区域、同学科医生协作组织,将继续以多点执业的方式面向全国患者提供服务。甚至连这家互联网医院的院长都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张群华兼任的。

“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有数千只‘同病种、跨区域’的专家团队,大家通过团队医疗的方式彼此相连。”张群华介绍说,每个团队由一个顶尖专家做首席带头人,通过组建一个跨医院、跨区域的队伍,打造分级诊疗的“互联网模式”。

平台为每个专家团队配有分诊组,一旦收到患者的对症需求,分诊组会依病情疑难程度和地域特点,安排专家组中不同级别的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实现有效精准的导诊和分诊。“这种模式是通过学科带头人到团队专家再到基层责任医生,组成一个协同的服务组织,为亿万家庭提供‘健康看门人’的服务。”张群华表示。

除了可以实现医生们的在线讨论与远程辅导,这个平台还可以在对症分诊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就近找到医生,实现基层首诊;而当基层医生遇到疑难病症时,他们可以随时申请团队成员进行远程指导,如果病情超出自身医疗服务能力,还可一键转诊,交给团队中的大专家来进行诊断与治疗。

智慧城市代表作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乌镇互联网医院被作为“智慧乌镇”的典型代表推荐亮相。

谈到打造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初衷,桐乡市市长盛勇军表示,2014年世界首届互联网大会召开后,乌镇作为大会永久举办地蜚声国际,桐乡市政府也开始谋划互联网与行业结合的创新发展。

自“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如何借助互联网改变中国医疗难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国务院在2015年7月4日和9月11日先后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均明确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于是,一直致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桐乡市政府便将“互联网+医疗”视为一项民生工程。

“从国务院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到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行网络强国战略,如何借力互联网实现‘健康中国梦’已成为一个时代主题。”盛勇军告诉记者,先行先试的乌镇互联网医院,便是利用互联网创造性改善传统诊疗与就医方式的一次大胆探索。

“当前医疗面临着如资源分配不均等明显问题,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推动医疗资源的整合,让百姓看病少些周折、多些便捷。”盛勇军说。

能否打通医保是关键

实际上,在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之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医院”的案例。

2015年3月,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同年6月,贵州启动了互联网医院试点。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的发力则要更早。腾讯和阿里分别在2014年推出“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概念。

和乌镇互联网医院一样,优化流程、预约挂号、网络支付,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也是这些“互联网+医院”的主要卖点。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概念医院的运行情况并不理想。

以最早接入支付宝未来医院平台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为例,过去一年中,使用过支付宝“未来医院”服务进行挂号的患者仅为13%,而通过这一服务进行结算的患者仅占2.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这种渠道无法实现医保实时结算。该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曾对媒体表示,尽管很多用户反馈“未来医院”方便了大家的就医行为,但这些用户大多是自费患者。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认为,此前国内的互联网医院一直处于同质化探索阶段,大多以预约、挂号等周边服务为主,一旦真正进入诊疗环节,就要面临政策限制以及医院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国家政策规定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来做,所以互联网医院的主体只能是医院。”史立臣表示,远程医疗会涉及利益分配问题,一旦分不清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管理与利益,医院和医生不可能有动力打造并加入互联网医院,另外如果能否实现医保实时结算也是互联网医院的巨大掣肘。

在他看来,互联网医院要想真正落地,必须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区域的医疗资源共同体;或是让民营资本收购三甲医院,通过对接基层医院资源形成自己的医疗集团。

第7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社会新景象

对于拥有大量数据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大数据在未来能够产生的价值无疑是他们最看重的,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结合,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景象。

一份数据显示,全球数据流量正呈现爆炸式增长,全球90%以上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内产生。1992年,全球互联网每天的数据流量仅为100 GB。2002年,这个流量所需时间只有1秒钟。而从现在开始再过3年,到2019年,全球互联网每秒钟的数据流量,预计将超过51000 GB。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数据量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腾讯CEO马化腾数博会开幕式上也发表名为《共建大数据生态》的演讲。马化腾强调,腾讯一直致力于大数据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18年海量数据运营经验。海量数据运营是腾讯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腾讯探索开放战略的基础。腾讯在海量数据运营的核心基础上实施开放策略,将自身能力和资源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与其共建完整的大数据生态。他认为,在大数据生态中,腾讯的角色和定位是为合作伙伴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云、支付、LBS、安全等,并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云上大数据生态,助推产业升级。这既是经济新动能的助燃剂,也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基础设施。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领英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更是一家大数据公司,通过其平台对全球人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可以帮助中国乃至世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性问题,不断优化人才储备和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58集团CEO姚劲波在数博会也表示,随着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社会各界已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58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利用自身强大的大数据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以58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将成为下一个十年主流的商业模式。

大数据应用在交通、医疗等领域遍地开花

同样,在日前举行的海警与百度地图战略合作仪式上,百度地图方面也表示,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未来将会协助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据介绍,借助于百度公司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百度地图交通云平台所融合的海警交通管理数据,双方可以深度挖掘这部分数据的综合使用价值,共同展开交通大数据分析建模、监测预警和规划设计等工作,为海警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比如道路拥堵分析、出行通勤分析、人群热力分析、人口迁徙分析等内容。

与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相比,大数据在医疗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同样巨大。作为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巨头,东软集团就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迈出一大步,推出面向大型三甲医院的新一代医院核心业务平台RealOne Suite。据介绍,该平台以电子医嘱为驱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集成平台作为信息交换、信息利用和信息共享的桥梁,构建医院核心信息资产“临床数据中心CDR”,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操作界面,实现对200多个核心业务流程闭环式管控,全面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多屏信息互动”。在系统运维方面,为适应医院的不断发展,东软医院核心业务平台RealOne Suite提供丰富的、标准化的和开放式的系统组件,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和二次开发的需求。据悉,东软医院核心业务平台RealOne Suite已在澳门镜湖医院成功试运行。

相对于开始尝试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外,大数据在日常的互联网商业应用上也已经日趋成熟,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和社交广告的结合使得每个网民都成为了大数据应用之下的受益者。腾讯集团副总裁林璟骅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AD+时代下的腾讯社交广告将致力于连接人与商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广告升级创新,提升营销效率,为商业赋能,构建全新的营销生态,并与合作伙伴共享社交连接和商业价值。”据腾讯方面介绍,如今广告主可在腾讯平台上基于腾讯大规模、多维度、跨终端、多元化的数据基础,品牌不仅可以从人口属性、地理位置、设备行为等基础维度深入了解受众,实现精准投放,更可以根据所处行业的广告投放需求,了解用户与垂直行业相关的特征和行为,实现对人群覆盖和触达频次的有效控制。

随着大数据开始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落地应用,大数据这个被誉为“钻石矿”的资源将会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产生更大的价值。

声音

高通总裁德里克·阿博利:

物联网时代,数据中心呼唤定制化处理器

“数据流量的激增、基于云的内容和服务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思考,如何让数据处理更有效率。”在5月25日开幕的2016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美国高通公司总裁德里克·阿博利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德里克·阿博利认为,物联网是驱动数据容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大量来自物联网终端的数据将流入云和数据中心。联网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无人机和其他类型的机器人、自动售货机、白色家电、街头的停车计费表以及其他众多类似的设备和应用,都在驱动数据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这些数据中的约三分之一将进入数据中心。

面对如此庞大的流量数据,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寻找到能够让数据中心更高效且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一方面要能够让服务器运行地更加‘冷静’节能,另一方面又要能满足云计算时代按需服务的要求,灵活应对峰值负荷。”德里克·阿博利表示。

第8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 互联网+

一、慢病管理概况与现状

(1)慢病管理内涵。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主要内涵包括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效果评估等。

(2)当前我国慢病管理面临的局势。我国慢病管理主要存在五大问题:慢病仍然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低下,医联体、双向转诊实施困难。而出现这些问题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即影响慢性病因素复杂;传统医学模式存在局限性;利益格局与医疗习惯的束缚;基层药品的可及性;百姓缺乏健康技能。

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慢病管理模式介绍

(1)国外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慢病照护模式即使可以提供正确的看护。多年来的管理效果表明,该模式确实对慢病进展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减缓慢病进展速度。其他慢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同伴支持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做法是将慢病患者依相关标准组成不同的小姐、团体或俱乐部模式,团体成员可以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特定的慢病管理医护团队、医疗标准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介入对慢病患者小团体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助支持,从而使得患者可实现科学有效的慢病防控。

(2)国内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对慢病的防控主要集中于社区。我国慢病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政府为领导,全民参与化,以预防为主并且防治结合。慢病管理在我国起步于2000年,开展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实践,同时化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累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典范。然而,慢病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了显现了很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与不足的主要体现包括: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健全慢病管理网络,以致很多时候管理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其次,鉴于专业人员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作为慢病管理主要为量的社区五生服务机构内专业慢病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如同虚设,存在患者基础数据信息收集不齐、数据造假等现象,甚至优于信息追踪不及时导致出现死档现象。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慢病管理

“互联网+”模式下的慢病管理商业模式具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主要是以“慢病患者、医生、药店、医院”四者为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慢病商业模式的确立;与此同时,考虑到医疗保险在整个生态链里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保险与慢病管理相结合也正在兴起。当前市场上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1)广告。慢病管理与线下药店、药企、医院等进行合作,采取上游收费方式。慢病管理APP可搭建消费者―药店―药企―医院的四方平台,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查询药品信息,搜索所需药品在附近哪家药店有售卖,是否有相关优惠等,对线下实体药店进行宣传;与药企、医院合作,直接推荐相关医药产品和介绍最新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对药企和医院进行宣传。面向药店、药企和医院,提供不同形式的广告宣传服务,收取广告费用。

(2)电商。慢病管理线上平台可以进行慢病管理器械以及相关保健品的售卖,通过售卖计步器、血糖仪、体温计、血压测量器、保健品等来获取利润,实现盈利。

(3)增值服务。慢性病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发病时间长,有可能终身需要服药,高频率医院复查,同时对用药以及生活习惯依从性非常低。治疗慢病最重要的是用户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针对此,慢病管理APP可在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营养师咨询、线上问诊、慢病管理方案制定等增值服务。

(4)与医院合作,实现互联互通。传统的医疗模式一般都是“检查―诊断―治疗―复查”,这一系列过程都在医院进行。而在当前移动医疗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将移动医疗与医院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利用医院资源才能适应当前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慢病管理可以与医院建立互联互通关系,用户可以通过慢病管理APP预约挂号,查询病历和报告,在线支付等。同时,通过APP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医生可对其患者治疗状况实时掌握;医生也可进入慢病管理APP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咨询和线上问诊服务,享受服务的用户支付费用由医生和APP平台共享。

四、针对慢病管理的建议

(1)慢病防控的社会措施。慢病不仅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慢病的不断加重,慢病的防控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不断完善慢病管理防控策略、政策和规划。其次需要社会各居民人士的努力,要呼吁慢性病防控要和健康促进相结合。接下来需要呼吁加大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最后,社会各界必须努力创新慢病管理的方式。

(2)慢病防控的医疗措施。慢病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措施作为支持,而社区卫生机构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需要社区居民的日常体检、问诊等。各级医院则主要四是慢病管理的技术指导、疾病的登记等同时还要致力于疾病的防控技术的开发研究。而慢病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我国病人进行总体的观察,对医生提供管理和指导,为政府政策提供参考。

第9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智能医疗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概述

所谓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就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装置、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植入各种物品,进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并能够将互联网与信息传感设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在人与物品之间实现互联和信息共享。

对于医疗机构来讲,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为医院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研究物联网新技术与应用,把智能识别、物联网技术融入作业流程中,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效果品质与保障病患安全成为很多机构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物联网的特征

2.1 连通性。作为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体现为时间的连通性、地点的连通性和物体的连通性三个方面。

2.2 嵌入性。各种物品和由物联网技术提供的网络服务将全方位、多角度地嵌入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

2.3 智能性。物联网使周边物质世界充分网络化、数字化,物体以智能化方式和传感方式关联起来感知所处的环境,支持人们对周边资源的了解并对事务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3.1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作为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能自动识别目标、获取相关数据。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其次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第三可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环球物品识别、跟踪与共享。

3.2 智能技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使得物体具备一定的智能性,主动或被动地实现沟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智能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智能信号处理等。

3.3 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可以感知多种信号,提供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原始信息。逐步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微型化、网络化,集分布式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并最终感知物质世界。

4 物联网时代医疗信息化的特点

4.1 全面互联。通过通信网络将医疗仪器、传感器、个人电子设备等系统中所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实现交互和共享,对业务状况和医疗环境实时监控,从全局高度分析形势、实时解决问题,也可实现远程诊疗等,改变整个医疗业务的运作方式。

4.2 透彻感知。随时随地测量、感知、捕获和传递医疗信息,感知病人生理指标、院内各服务环节的病人状态、位置,医疗器械、药物的存储位置、状况、使用情况等。这些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和分析,以便于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定长期规划。

4.3 高度智能。对收集到的数据深入分析来解决特定问题。使用先进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计算、分析和汇总,以整合和分析医院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知识应用到特定方向、特定环境、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支持决策和行动。

5 物联网技术在患者管理中应用

5.1 门诊患者的管理。门诊患者用身份证在自动办卡机上扫描并交纳备用金后生成一张“RFID就诊卡”完成挂号,就诊卡中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挂号时间、诊治时间、治疗结果、既往病史、过敏情况、费用情况等信息。系统将该患者信息传输到相应科室医生的工作平台上,患者持卡可直接就诊,医生开具的检查、治疗、用药信息传输到相应部门,在智能医疗系统统一控制下,患者持卡定时定点在相关部门就可完成对应操作,此期间减少患者往返,并可对患者就诊过程、就诊简历、检查结果、医疗费用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及时提供医保政策、医疗方案、护理指导、药品信息等内容供患者随时查阅和打印,从而提高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满意度和容易度。

5.2 住院患者的管理。住院患者到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后,系统打印出RFID腕带,护士确认身份后对RFID腕带进行加密,并采用特殊固定方式使腕带在患者的手腕上不易脱落,最终完成患者身份确定。腕带包含的信息在就诊卡基础上,增加了患者所在科室、床位的信息,保证诊疗过程无手工输入以避免错误,通过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利用扫描识别设备识别腕带实时监控全程跟踪及区域定位。对患者进行的诸如诊察治疗工作通过RFID确认患者的信息并记录,确保执医嘱行到位无误,从而实现诊疗过程全程质量监控。

5.3 特殊患者的管理。特殊患者和特殊全体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如母婴对应管理,婴儿出生后,佩戴标示惟一性身份的“RFID腕带”,使母婴信息惟一对应性,出院之前无特殊情况禁止移除标签,避免婴儿偷到或掉包。精神病人、儿童病人、残疾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弱,佩戴电子标签可在实现患者实时定位以确保病人安全,紧急情况,患者按所戴标签求助按钮,医护人员及时反应、准确定位并安排援救。为重症患者佩戴带有生命体征(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监控功能的腕带,实时监控其变化,当达到“危急值”时自动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干预。

6 RFID技术在患者管理应用时所面临的问题

6.1 安全问题。在RFID就诊卡或腕带中,记录了患者个人信息、生命特征和就诊历史等隐私信息,一旦泄漏会威胁病人的合法权益,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对个人隐私绝对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严格禁止对采集、存储和管理医疗数据的中心服务器进行非授权访问,加强内部工作人员教育和管理,避免医护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在非授权的情况下修改病人信息,保证只有那些被授权人士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

6.2 标准问题。条形码使用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缺乏统一标准或不遵循统一的标准执行时,新技术优势的发挥会受到限制。医疗结构在选择物联网技术标准时,应注意到必须选择合适工作频率标签较少对医疗设备的干扰。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使RFID标签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能国际标准兼容,将我国的RFID技术发展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7 结语

物联网技术将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互联整合,把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信息化、网络化。而物联网技术和医疗技术结合建设智慧医院,必将实现对患者全面、系统的管理,优化整合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控制物耗,降低成本,减少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0,5.

[2]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M].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3]程钰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