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小学教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学专业

第1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深化其教育理论素养,加强其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为幼儿教育输入专业的师资人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导致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如何以学生需求出发探索一条符合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思路,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原有教学模式与舞蹈教学的创新,提升舞蹈教学改革观念,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对舞蹈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从而树立全面的观念为未来幼儿教育输入先进的工作者与教育者。

一、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舞蹈教育观念有待提高。虽然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已经逐步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在加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受到舞蹈教育观念的制约,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甚至导致幼儿教师对学生舞蹈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方面,学生舞蹈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没有考虑到幼儿教师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与水平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仅仅通过主观判断为学生选择舞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最后,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训练不同于其他舞蹈学习,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舞蹈学习技巧,避免舞蹈学习难度,就极容易忽视整体教学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导致整体舞蹈教学模式落后。

2.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都缺乏系统性。首先,没有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与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没有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加强其培养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缺乏专业的舞蹈知识体系,为没有体现专业服务的特性;其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缺乏合理性,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最后,许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内容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行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舞蹈内容基本功训练和教学中,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在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未来就业与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摆脱传统舞蹈教育观念的束缚,以有限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未来就业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对幼儿教师的认识,引导专业学生改变对舞蹈教育认识方面的误区,在选择舞蹈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以帮他们从学生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与水平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舞蹈教学技能,最终提高学生舞蹈学习质量,创新舞蹈教学机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舞蹈课程,引起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区别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训练与其他舞蹈专业的学习,在传授舞蹈学习技巧的同时,为他们选择难度适宜的舞蹈学习强度与课程,从舞蹈整体教学出发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舞蹈技巧。

2.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切实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专业需求与学生心理需求建立完善的舞蹈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课程学习与舞蹈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切实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以提供专业服务为方向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建立健全舞蹈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引进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加强教学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合理性的建设,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出发切实提高舞蹈学习质量以及未来的就业率。

三、结论

总之,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从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

作者:刘美斯 单位:沈阳大学

第2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最近几年,我国的素质教育持续深化,新课程改革逐渐完成,基础教育对于专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阵地,应该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确保其能够更好的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究竟该如何培养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专业素养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语文教学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教学能力:这里的教学能力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1]。(3)教学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结合实践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且将之应用到语文教学的指导中,这也是其专业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语文教学的专业素养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素养,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决定着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学水平。在对学生语文教育专业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依靠常规的《小学语文教法》,而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如《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等,对学生的语文功底进行强化,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样,当临近毕业时,学生具备了相对扎实的文学功底,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习作、识字等教学内容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2.丰富文化知识

语文本身属于综合性学科,包含的知识和内容众多,不仅有人文知识,也有许多的科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2]。

2.1丰富人文知识

应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比较简单的象形文字,如日、火、田等,通过在火上加盖的方式,可以将火“灭”掉,而人在树旁靠着,就是为了“休”息,这样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识别新字,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需要背诵的诗文有160篇,而对于这些诗文,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不仅可以熟练的背诵,还必须理解其所表达的意境,把握诗词的创作环境,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确保其能够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

2.2丰富科学知识

在小学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中,就包含了物理中关于重力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将重力知识引入其中,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试验,在帮助其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其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在《海底世界》、《一粒种子》中,包含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想要对其进行讲解和延伸,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至少需要在教材中设计的方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

3.增强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完成,使得教育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想要确保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实现创新的持续性,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创新型教师来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应该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仅仅需要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做好课程的创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法课程中,要求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教学设计,并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试讲。而在习作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从课堂中走出来,到校园中、到小镇上去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立足真实的情境进行讲解,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地点的变化,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对学生的课堂把控能力进行检验。必须使得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教学并非单纯的在教室中、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走出课堂,切身体验,更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4]。

4.夯实教学能力

想要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依靠校内的专业课学习,换言之就是语文教学法的课程学习,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对课程安排的调整,适当增加学生的试讲时间,运用微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形式,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可以通过讨论和试讲来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强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依靠课外实习,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每学期都会开展一到两周的见习活动,在临近毕业时还会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见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提前做好见习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能够感受真实的教学环境,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顶岗实习则主要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通过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可以使得学生切身参与到小学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走上教师岗位提供可靠保障[5]。

5.应用先进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其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了应用,运用多媒体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已经不在新奇。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并非简单的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更应该看做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不断兴起,也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翻转课堂需要网络平台或者微课的辅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这样课堂上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和讨论。事实上,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和课堂结构,实现了教学从课堂到课下的延伸,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而想要对翻转课堂进行有效应用,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限于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PPT课件的制作,远远无法满足未来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更多的软件操作技能,包括微课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网络平台的数据传输、视频编辑等,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6]。

6.结语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时时刻刻注重学生的实践,让他们成为教学理念、基本功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准教师,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总而言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成为教师后的教学水平,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学生的语文教学专业素养,丰富其文化知识,强化创新能力,夯实教学能力,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高职师范专业学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4-45.

[2]付金花.师范学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语文教师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21-122.

[3]罗华.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6-57.

[4]张月明.试论中高职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3,(25):47.

[5]都欣欣.浅谈高职语文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培养[J].青年时代,2016,(20):170.

第3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长

一、涉猎儿童文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可以说,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理论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所谓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文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达成文学语言教育、想像力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三方面的内容和指向。

文学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唯教材是瞻,把课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小学语文教材中《丑小鸭》《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教师都有许多经典的教例可以借鉴,有些教师教这类课文也已经轻车熟路,然而,我想问一句:“老师,你读过安徒生的原作《丑小鸭》吗?那可是近6000字的大作。你读过方惠珍、盛璐德的原作《小蝌蚪找妈妈》吗?”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未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然而,他们的现实的生活天地却相对比较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于是书本便成了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哈里・波特》、《马小跳系列》、《小神龟》……都成为学生的首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然而,要推荐与介绍儿童文学,教师自己必须去读,去涉猎儿童文学,去关注现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知道秦文君、杨红樱、车培晶、北董……捡拾丢失的文学教育,启动学生喜爱的阅读行程。

二、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压力和冲突,这时,不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反思。

如果说,“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就不仅仅适用于教育对象――学生,教师本身同样受用。教师要养成的是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为,包括具体的一堂课,也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是一种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比如在进行了儿童诗教学或对联教学一个阶段后,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接受情况、成效的体现及整个教学安排的经验和失误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进自己下一阶段尝试和研究的开展。

三、开展叙事研究

叙事,是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一种可以穿透个体经验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深层次的哲理,体现出对人们生活故事的重视和对人类内心体验的关注。教师叙事,其实质是教师生命在实践中的体悟。教师所叙之事是教师生命中真实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独特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经历。

教师叙事,就是教师“讲故事”,在故事中追溯自己经历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活的教育事件。通过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件本身的研究,其旨趣在于走进活生生的普通人(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关注常人的命运与处境,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客观规律或验证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这种研究方式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坦途。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应具有问题性,这些具有问题性的事件,常常是那些让人从心理上感到振奋、激动、惊诧、感慨的事情,或忧虑、悔恨、彷徨、困惑的事情。教师叙述的,可以是让自己感慨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事件,可以是百思不得其解,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得。

第4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业化;发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25-01

从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要求中看出,专业化教学要求数学教师敢于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迎接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化教学素养,让自己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数学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因此,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很广,下面探讨和分析个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专业化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从而缩短探索的时间,尽快地了解人类的已有成果,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认识。

1、学习数学专业知识

数学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能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其内在联系。例如在教一年级加减法时,认识“被减数-减数=差”,但是老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被减数一定是大数,减数一定是小数,大数可以减小数,小数不能减大数。这种讲法显然是错误的。又如在教小数的化简时,老师教给学生在小数点末尾的“0”一般要化简,但不能说“一定”要化简,因为在准确度计算时,如把6.495精确到0.01应是6.50,这里的“0”就不能省略了。教师只有具备了在深度与广度上大大超过小学数学教材本身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在备课时居高临下地驾驭教学内容;才能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做出科学的判断与引导,使学生受到启迪,并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和研究问题的兴趣。

2、学习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基本理论是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除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外,还应学习具有学科独特个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心理学、数学能力心理学等。

3、向他人学习

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学科组教师之间,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通过教师相互间的合作交流,这种差异可以转化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增进数学知识的专业化理解

增进对数学知识的专业化理解就是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实质,即加强对“教什么”的本原性问题的思考,这是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下面从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理解。

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可以从三个学段整体的知识编排体系、某个内容领域的知识编排体系、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编排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理解三个学段整体的知识编排体系。例如,关于图形的认识,三个学段都学习图形,每个学段各有不同的要求,就拿平行四边形来说,第一学段要求会辨认“平行四边形”;第二学段,要求“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到了第三学段,要求会“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其次,理解某个内容领域的知识编排体系,例如,计算应用题,编排有分有合,先结合加、减、乘、除的意义教学四类应用题;其余的转化成和运算意义直接联系的应用题后,安排例题,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安排例题。

再次,理解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编排体系。例如,五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教材分三段编排:先是以“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为例,结合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含义;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学习运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在整理复习中,引导学生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认识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种特殊的倍数关系,思考方法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样。

三、不断总结,推进专业化进程

第5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第6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当前,为培养现代小学生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育者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挖掘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实践因素。这些能力的培养光凭教师的课堂传授是达不到效果的,还需要联系实际,亲身体验,增强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1.增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1)活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外知识搜集的渠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充分自主学习、讨论的机会,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和集体的共同交流中得到解决。

(2)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学生感情的交流,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同时,还能养成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以及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的良好品质。

2.督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1)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的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不仅增长新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们获得最大限度地全面和谐的发展。

(2)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革命意识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环境,事后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

(3)组织学生收集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好品质。平时,组织学生查阅书籍,搜索有关伟人事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学生们在整理、搜集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的伟大与可爱之处,增强了他们的爱民之心。

3.开展多种着眼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

(1)开展周六兴趣小组活动。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利用周六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同时,能力和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2)信息技术教育。课题组成员带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指导学生电脑绘画,举办电子报刊等,学习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

(3)综合实践活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专题,设计方案,开展活动。

(4)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培养出色劳动技能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型的、自我锻炼的学习领域,学校课题组在这方面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4.有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课外实践活动缺少教师的指导,因此其活动要坚持“以扶带放”的方针,“扶”就是课后实践作业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形成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有目的地巩固所学知识;“放”是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的实践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实践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

5.家校结合,打造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环境网络

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家长应为孩子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一,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参加后,要与辅导员建立联系,了解孩子参加活动的情况,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第二,支持并指导孩子进行没有危险性的创新尝试。孩子在学习、游戏、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并进行尝试。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合作,摸索探讨,从细节做起,用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刘守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J].中国教师,2011(S1):26—27.

第7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能力体育教学

小学 教育必须坚持师范性为第一位,这是赖以生存和发展之所在。主要是培养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体育目的也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劳动者服务。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的教学要区别与其它高校足球课的教学,要突出本门课程教学的双重任务。

小学 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同时要培养具有中小学体育足球教育教学能力的合格师资。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爱体育专业思想,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今后有立志于体育教育事业的愿望,职业道德和体育作风等方面的教育。第二身体素质与足球技战术的培养。

一、学生体育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与1981年颁布了《运动员守则》、《教练员守则》和《裁判员守则》,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是加强体育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体育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体育老师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因此,作为一名未来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正确看待足球比赛,足球运动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足球竞赛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二、足球技能的培养

1、足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

在整个足球专项课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开学时,利用两个周时间集中进行足球身体素质训练,从第三次课开始,每次训练开始与结束之前抽取一定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身体素质训练。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一般指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能力,是掌握足球技战术的基础。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分为上肢、下肢和腰、臂,发展上肢力量主要可采用原地或行进中完成,如双臂屈伸,俯卧撑等;下肢力量则主要采用徒手类的各种跳跃练习,如收腿跳、跳远等。另一类重则主要采用负重跳、蹲起等。在内容练习上应注意(1)负荷用最大力量的60-70%效果最好;(2)在整个练习中要着重强调动作速度,突出和加强爆发性用力;(3)注意间歇时间,组与组之间的间歇3-5分钟为宜,注意隔日练习效果最好。这便要求我们不仅要求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也要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发展和提高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可采用哨声跑等方法练习。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可采用减轻负荷重量,反复快速练习,在发展速度素质时,应注意:(1)反应速度进行练习时信号刺激强度应适中;(2)动作重复次数不宜过多,以保持高度兴奋性。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采用长距离跑、爬山等;无氧耐力采用定时跑、间歇跑。其注意问题:有氧耐力注意安排负荷强度约为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控制在150次/分钟左右,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无氧耐力注意组与组之间的休息在3-4分钟,脉搏恢复至120-130次/分钟。发展灵敏素质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灵活性,其次,加强力量素质来促进灵敏素质发展,第三,更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手段可采用球类游戏,技巧及一些专门辅练习。柔韧素质的发展主要采用静力性练习来逐渐拉长肌肉,肌健,韧带的方法,如准备活动时的压腿,压肩练习,同时也可采用动力拉身法,如各种摆踢腿。

2、足球基本技战术训练

以带球为主,在带球中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带球方法,初步接受和学习传球、接球方法。单一的射门训练和接球后的射门训练。学人一组的传接球和接球后即快速推进,接球后带球过人。学习基本的护球和盯人战术。一对一、二对二的传接球比赛。三对三、五对五的有门踢球比赛。开展“五人制”训练比赛。以带球为主,学习带球的变向动作和过人技术,初步学会二人一组的传接球方法和学习有障碍的传接方法,体会“二过一”传接技术。学习单一射门、接球射门和有阻挡、过障碍的射门技术。学习移动时的传接球。学人一球传接球和移动传接球的方法。学习有障碍的接球后带球过人及射门技术。练习盯人、堵截和补位。在训练中学习三人一组的“二过一”战术。学掷界外球。一对一、二对二、四对二传抢球游戏比赛。有门的“五人制”比赛。有节奏地快速带球。练习快速带球时的球向变化和继续带球。开展两人一球传接球活动。对墙踢球和射门训练。重点练习摆动脚的摆腿和触球的脚型及出球的力量。掌握一人一球的自控球动作。学习接自抛球的七个动作,即:脚的内侧踢球、外侧踢球、底部踢球和背球、头球、胸球、腿球。学人一组和三人一组在跑动中交叉传接球战术。学人一组传切射门战术。练习下底传中和包抄战术。练习掷界外球战术。学习比赛中常用的盯人防守和后插上的战术。

三、 足球实战训练与观摩评课

足球运动技术有的是训练出来的,有的是通过比赛实战打出来的,有些意识可以通过数学训练培养,但必须经过比赛的磨炼,逐步得到增强与完善。比赛的实战气氛,剧烈的对抗程度,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无球队员的行动等,这些都不是在一般的训练中能够同时完成的,所以说比赛是教学训练的继续。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际比赛,从比赛中积累实战经验,增强足球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每场比赛都要有目的地把平时教学比赛训练的内容贯穿到比赛中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每个人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赛后及时总结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在为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要多与强队和不同风格和队比赛,同时让学生观摩优秀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分析训练和比赛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赛后点评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不断提高足球技术。

四、足球教学与足球训练能力的培养

第8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而实践性知识则是依附于实践性职业的应然物,钟启泉(2004)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的活动,教师的生涯就是伴随着‘实践性知识’的成长,并且享受‘实践性知识’喜悦的生涯”。实践性知识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未来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实践教学是师范生获得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教师职前培养的一种共识。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取向特征。凸显小学教育专业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培养合格小学教育师资的内在诉求。强化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实践时间的延长和量的增加,而应该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与浸润;不是机械的单项线性实践训练,而应该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不仅仅安排在中高年级进行,而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既与理论教学交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内在逻辑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多维立体的课程布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不是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实施过程,而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合下的,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分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应与服务关系,优化课程资源,突出实践取向。

从课程模块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几个部分;从课程内容分,可分为教育心理类、学科专业类、学科教法类、教师技能类、通识教育类、艺术修养类等;从课程目标要求维度分,可分为知识维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思想以及课程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活动经验等)、能力维度(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素质维度(专业情意、价值观、心理品质等)。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应破除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方式,研究如何加强实践在理论中的融合性,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的专业性的实践者,形成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实践取向为主旨,通过多维立体课程布局,强化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将多元的课程培养要素有机统整,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和内容的安排上不但要体现理论知识教学线索,还要体现实践训练线索;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体现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性。如,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大学数学等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应注重与小学教育技能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拼音、字形、字义、数学符号书写、小学课文篇目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全程式的教育见习活动应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安排见习任务,并随着理论课程内容的学习,有机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推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形成理性的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二、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嵌入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阵地,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保障,再科学的课程方案和体系都将成为纸上谈兵。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一直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顽疾,也是影响师范生教学实践性智慧形成的重大障碍。教师灌输多,学生探究少;知识性学习多,实践性学习少。教师因缺少小学教育实践经验,教学上难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用性,学生学得枯燥,学无兴趣,成为课堂中的看客,学得被动,学无动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教师教育课程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杜威提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哪怕是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也能够产生包括一定分量的理论,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交互融合中引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的过程。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我校以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为基本宗旨,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教学方式上倡导“五个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问题探究相结合、原理学习与小课题研究及现场观察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及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在线翻转学习相结合。探索“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讲授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参与小学教育实践的机会,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有机嵌入,形成理论的引导与实践训练、实践行动认知的全面统整。

三、依托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的“依存性”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性和艺术性程度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教育形态’的能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为使小学教育专业今后从教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大力开展常规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是独立的单项技能练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只有与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可以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衔接关系为出发点,选择技能训练项目,确立依托课程,确定训练内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采取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经常性制度化的集中训练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构建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做到共性要求与专长发展相结合,统一标准与多种训练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首先,整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管理,既确保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有效落实,又使认知与实践得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制订职业技能训练方案,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由所依托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单项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要求、训练学期、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学期等。采取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等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儿童歌曲、美术字、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

最后,成立职业技能训练管理机构,扎实推进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三条主线,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即课程教师负责职业技能的指导和考核,班主任负责职业技能推进和管理,职业技能部负责布置与检查,学生个人自觉训练,构建了体现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职业技能指导、训练、考核体系,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定期进行考核,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把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四、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环节,强调实践能力形成的“连续性”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网络

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统整发展的过程,是师范生在反思性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应该只是其学习活动的一个阶段,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隔离的孤立行动,而是伴随其理性认知与实践行动交织的一条连续递进的专业发展路径。因此,教育实践活动的布局上应该是与理论课程学习交互促进的全程延通与滚动推进,应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网络。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凸显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切入点,奠定学生实践行动认知的坚实的支撑点,为学生见习、研习、实习活动构筑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平台课程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学生实践性智慧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学生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南。

其次,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网络。教育见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典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实习展示教育教学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就业质量。

现场见习――增强职业感性认识。以观摩学习为主的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是熟悉小学教育环境,感受小学教育,坚定理论信念,增强做一名小学教师的感性认识,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学期教育见习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研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典型课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主要在大二、大三进行。在经历两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带着已有的专业知识到小学进行典型课例研习,通过活动观摩,师生互动,进一步研讨活动设计理念,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不足,获得理性认识,激发自我意识,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能学”“想学”“会学”找到结合点。

教育实习――搭建宽阔就业平台。教育实习是以实践锻炼为主。主要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课程作为一种师范院校的育人方案,它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学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教育实习工作内容,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教育实践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陷入低水平的经验徘徊。教育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职业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增长才干。

(二)构建高校与教师进修学院、小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建立战略性协作关系。建立小学教育咨询委员会,开展“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活动等,构筑教育实践基地,并为学生配备“带教导师”,促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临床经验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弗朗西斯・斯贡梅克曾指出:师范生在当教师之初,总会有一段在中小学做实习老师的“学徒期”,许多“个人经验”就源于“学徒期”。从学生入学开始聘请当地优秀小学教师作为“带教导师”,让学生如影随形时刻追随“带教导师”,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模仿优秀小学教师,“带教导师”则系统性地指导学生建构课堂现场实际。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结合“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从而快速提高。

发挥高校的理论引领作用,拓通职前、职后教育,发挥三方各自优势,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提升,形成着眼于学生专业发展的三方互动、合作培养、共建双赢的人才培养格局。

五、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实践教学的“多元性”

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紧密围绕小学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突破人才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瓶颈,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实践之不足,给予了学生多元选择的权利,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长性培养,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延续,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依托第二课堂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出发,组织开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团体心理、手工、古诗词鉴赏、手风琴、扬琴、儿童舞蹈、儿童剧、朗诵与演讲、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Office办公系统和网络应用等第二课堂。

(二)依托学生社团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组织开办各种学生社团:书法社团、学生舞蹈队、学生合唱团、大学生心理活动社团、手风琴小组、扬琴小组、儿童剧社、微机小组、数学竞赛小组、天文活动小组、英语沙龙等学生社团。

通过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学生自我完善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培育学生专长,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赛促练

“在竞赛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对竞赛活动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强烈”。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开展“行知杯”学生解题、讲题、说课、讲课技能竞赛活动,学生课件制作竞赛活动等,通过评选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参与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促进学生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教育性等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性、交互性、全程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而这种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又交互融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智慧生成过程的重新解读,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智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4]薛晓螺.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育实习课程结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47.

第9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 儿童文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36-03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是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品质及与学生进行精神沟通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将影响他们的深造和可持续性发展。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等相关因素进行建设,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法的指导,进而使得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能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并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的教育教学对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综合素养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载体,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和达成,因为不能具体到教学方法的目标和价值,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终究是一纸空文。为了达成高师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改革的现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确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法进行革新,并建立配套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在提升教师自下而上改革能力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 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标准和依据

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提示型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更加提倡在合作、自主学习中,通过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然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因此提高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来区分,而应对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本身,以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充分考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以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师小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包含着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和组织学生阅读、独立撰写和创编的能力目标,以及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儿童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素质目标。在此目标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需求。了解不同儿童文学体裁及其特征,熟识中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水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课程本身的多重目标和内容的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如此丰富的目标,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效综合,形成方法的群体。将提示型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和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教学方法(以合作和自主学习为主)的各类方法相结合。在优化组合中,形成一个可以优势互补、合理的有机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应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

――――――――――――――――――――――――

* 内江师范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编号:JG201228-223)

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2.以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来确定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语文教育要关注儿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发展特点,还要在尊重儿童生命独有价值的人文性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以达成语言教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人文精神培养等目标。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广义角度而言,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本均属于儿童文学范畴,从狭义来看,儿童文学各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小学语文低年级中,儿童文学以精读方式出现,以娱乐为桥梁,达成其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在高年级,由于儿童的识字量增多,接受和理解水平上升,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一般是作为阅读材料,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各类儿童文学体裁既要注重的精讲分析,同时也要关注各类儿童文学体裁的阅读指导,引导儿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能在阅读的积累中,学会认识生活、思考生活。

3.以学生的实际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水平也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之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从高中文科方向的毕业生中录取,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功底,然而实践技能相对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外,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让学生通过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通过欣赏、表演的活动方式,提升本科生的师范技能。比如在儿歌、童话、儿童故事等体裁的讲授时,通过学生的创编、表演、点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本科生在提升师范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

在依据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和内容及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和师范生的特点基础上所确定的教学方法,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就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而言,主要涉及教师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法的改革。

1.教师教法的改革

教师教法主要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授课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程序。如果从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个角度而言,教法应该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在儿童文学课程中教师教法的改革,主要应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讲授、结课、语言、体态、板书等教学环节入手。在教学组织中既要整体规划,有又应注重细节,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灵活多样。在讲授中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运用问答法、讨论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处理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进而达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在总结课堂时,应该自然过渡,结构完整,并能适当拓展,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课外学习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体态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软实力的展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风趣幽默的语言、高雅的体态,都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课件的设置,板书的设计即强调系统性、计划性、直观性,同时也应关注设计的艺术性。教师教法的改革正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予完善和补充,并且运用自主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型和提示型教学等多种方法,体现互动方式的多样性、学习情境的合作性、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和教学方法使用的综合性。

2.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中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对学生课堂学法的培养(如怎样听课、怎样记忆、怎样提高发言水平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等等。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在各类儿童文学体裁的学习中,仅凭教师纯理论的讲授,学生无法获得直观体验,知识的理解也相对间接。而朗读、讲故事能力是小学低段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中,我们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让学生真正了解各类儿童文学体裁的特征,并通过朗诵大赛、故事大会等多种形式,既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强化了师范技能的培训。此外,多样的学法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培养意义非凡。学生在多种学法中,增强了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在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体验了成功,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然而,这两方面目标的达成,却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教师从家庭环境、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注意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改革评价的标准

构建合理、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教改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说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为了提升学生“想学”的兴趣,那么评价标准则是为了将“想学”兴趣持续化,二者相得益彰。为了提高测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并且改变以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断调整考核制度。

1.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不同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存在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应对社会发展变革对课程和教学提出的所有要求,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满足人对教育的全部诉求。因此推陈出新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和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方法就失去了效用。儿童文学提倡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对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的彻底否定。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改革一定要体现针对性与适应性。在理论章节的介绍中,理论讲授能以清晰的脉络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儿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各类儿童文学的学习中,案例教学法能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其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把握特点。在教学指导中,提倡学生参与实践,积极体验,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便是同一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体现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类方法以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2.考核制度的调整以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课程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尽管笔试卷内题型多样,但规范化的题型中,更多侧重的是对学生记忆、了解层面上的考核,分析、理解、运用的能力不能得以真正体现。因此,考核制度的灵活调整是检验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性的重要内容。考核形式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灵活性,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应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创作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形式上的灵活性,教师根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等,在考虑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考核。对于大学生而言,考核并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方法的有效指导,达成儿童文学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目标远远比最后考核的分数更为重要。

教学方法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既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灵活地加以利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基于此,在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教学、学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既能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最终达成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