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广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52-01
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应以当地的文化为主要背景,充分展现这个城市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传承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适宜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环境空间。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居民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活动。在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充分的运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可以使城市广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更加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民俗文化从民众中产生,同时也服务于大众,运用于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时要时刻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例如“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中的设计,该广场是一个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广场,它在设计加入了许多草坪的设计,主要利于市民在此放飞风筝。
(二)遵循地方特色的原则
民俗文化受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在城市文化广场中运用民俗文化就要遵循当地的地方特色,要适应当地的民俗风情,突出当地的建筑特色,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
(三)遵循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最主要的内容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对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起到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为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聚会和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民俗文化在运用时要突出文化广场的文化主题,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展示当地的文化风情。例如在“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的设计中,主要突出当地的风筝文化。
二、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运用应注意的基本要素
(一)建筑
建筑物是城市文化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不仅仅要运用到城市文化广场中去,周围的民俗建筑,历史建筑也要进行保护利用,这样才能做到民俗文化充分当地的运用。
(二)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要时刻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要符合人体尺度。潍坊风筝广场中的小品和雕塑大都以传统的年画和剪纸艺术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让广场文化的内在品格得到了凝聚、突显和激发,并让审美活动激动起来。
(三)布局
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运用时要注意城市文化广场中绿化和道路的分布,在分布上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广场与周边道路交通的关系,保证行人的安全,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尽情的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如“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设计,在区域划分时,以当地最著名的龙头风筝为基础,把广场划分为风筝放飞区,活动休闲区,文化展示区三大部分。
三、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民俗文化依附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环境决定了它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于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的表现手法也很多,现以“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风筝广场广场是一个以风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广场,在古代人们放飞风筝就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梦想的追求,梦飞翔广场在服务城市居民的同时,来传承潍坊的悠久历史文化,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当地剪纸艺术和年画艺术等民俗文化。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形象的表现手法。广场的外形就是来源于古代风筝的菱形结构;在广场内部区域的划分上,是根据潍坊最著名的龙头风筝演变而来的,根据龙头风筝的体形特征进行了演变,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进行表现。
二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主题雕塑和景观小品都是根据当地的民俗来设计的,主题雕塑以风筝为原型进行设计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和当地居民放飞风筝的愿望是一致的。
三是关联的表现手法。潍坊的剪纸、年画和风筝文化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介绍风筝的制作工艺和风筝历史时运用了剪纸中的镂空和年画中的浮雕艺术。民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在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文化广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M].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2-29.
承载数千年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似乎曲高和寡,并不适合市场开发。但80后青年廖嘉却看到不一样的商机,在城市里掀起民俗文化追捧潮。
为民俗文化推开一扇窗
大红招牌,暖色灯光,一对半人高的玉质貔貅迎送来来往往的行人……在充满时尚感的成都锦兴路上,这家“时来运转・本命年工艺饰品店”仿若从古代穿越而来,颇吸引眼球。推门而入一探玄机。店内陈设的并非人们在本命年常买的红色衣物,而是各类神兽石雕与天然水晶。三脚金蟾衔钱入户,如意青龙傲首冲天,紫金聚宝洞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异彩……一位打扮新潮的年轻人介绍说:“貔貅得摸它储财的屁股,而非进财的嘴巴,否则会被吸走财运。”他就是掌门人廖嘉,经营传统命理的另类民俗店已有七八年。
廖嘉从小习武,16岁越级考入大学,用6年时间读完双硕士学位。在父母亲友眼中,这样的资历应该进入外资企业,实在无法将他与“风水民俗”扯上关系。那是2005年,廖嘉的本命年,他想挑一件寓意吉祥的礼物给自己,可除了红内裤、红袜子、红腰带,就是桃木剑,市面上能选择的礼品十分有限。“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宽泛、外延附加值高,何不从这里挖掘商机呢?”廖嘉立马决定开一家民俗饰品店。
其实早在大学期间,他便有了这样的念头。因武功了得,廖嘉常去国外参加比赛和学术交流活动。国外的博物馆收藏着许多中国传统民俗物件,但很多物件都叫不上名字,得看英文注解才知其文化含义。廖嘉心里说不出地难过,脑海一遍一遍想着,如何才能复兴传统文化,如何让中国人复燃对国学的热情。决定从民俗文化入手创业让廖嘉看到了实现梦想的窗口。但如何让民俗销售模式新颖又能长久存活,是创业的关键。廖嘉就琢磨着,把民俗文化的精华部分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去,让传统文化和现代销售结合,兼顾专业与商业。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初期的产品质量参差不一、店员不懂民俗文化、店员与顾客交流障碍……种种问题导致经营不畅,廖嘉却最感谢那段艰难岁月:“正是这些问题,我才调整管理方法,完善销售程序。先苦后甜是创业者最好的道路。”如今,廖嘉的成都时来运转本命年生肖工艺饰品有限公司旗下店铺已经有数十家,共拥有十多万名会员,声名远播澳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文化营销的秘籍
“我孙儿刚满月,想挑件吉祥物送他保平安健康。”一位60多岁的大妈推门询问,几经比较,心满意足地带走一条小巧的玉蝉项链;“我属猪,想买一串漂亮寓意又好的手链。”……走进这里的人大多会将自己的需求全盘托出,店员必须懂得民俗文化知识,与顾客一对一地深入沟通后为其挑选适合的商品。这种营销方式与一般的礼品店铺不同,店员很多时候是在向顾客普及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结合玉器水晶销售的模式既新颖辨识度又高,但员工并不都是传统文化研究者,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民俗知识?创业伊始,廖嘉辗转多方,求知于香港、台湾、福建等民俗文化浓厚的地区,和多位大师沟通研究,将产品销售与文化内涵整理成一套图谱公式,按图查找,文化、寓意、风俗历历在目。在这本独门“武功秘籍”的指导下,有针对、有特色的培训系统逐渐成型。
依靠独特的培训系统,廖嘉的步伐迈得大了,从一家店到数10家店,从直营店到加盟连锁,廖嘉带领店铺走出了成都,开到了重庆、上海、广西……
本命年即十二年一轮回,这意味着顾客在本命年光顾之后,短时间内或许就不再持续光顾了。廖嘉却并不这么认为,“从出生、婚嫁到百年,从四时八节到衣、食、住、行。除了本命年,中国人的祈福活动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祈福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并不会消逝。只要从细节着手,不断普及文化,也就能留驻顾客开拓顾客。
只要光顾过的顾客,大多会留下详细资料成为普通会员,在春节、七夕、端午等重要时间段,店员会告诉会员们与节气相关的祈福文化常识,并指导会员们参与祈福活动。每月店铺要举办会员聚会,分享某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或是可以交流民俗研究的心得,让会员在使用、欣赏物件的同时,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这些文化普及活动逐渐渗透,让来消费的顾客不单是购买物品,更是享受文化。这种方式让本命年的拥趸越来越多,廖嘉说:“本命年祈福风俗是为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祈求一份兴旺吉祥,目的是想获得一种寄托,给自己多一些信心。”
工艺为民俗升温
随着市场接受度逐渐成熟,主打民俗概念的店铺纷纷出现,如何在市场竞争下独具风格长远发展,廖嘉主打了另一张牌――工艺文化。
2009年廖嘉去辽宁寻找玉石雕刻摆件,在一间老铺子里无意中发现岫玉雕刻的佛手。传说佛手来自千手佛,每只手可以解决一种苦难,制作者必须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边雕刻一边诵经才能完成,工艺几近失传。廖嘉如获至宝,请这位已80高龄的老师傅出山传授技艺。如今,这款佛手产品已经成为店铺里的活招牌。“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纯手工雕刻和制作的作品,能传递一种信仰和温暖。”
玉作为护身吉祥物,所用的玉绳也不可小觑。一块好玉配一条精致的玉绳,尤如锦上添花。“市面上所用的玉绳大多由PU绳、圆绳制成,但质地粗糙,容易摩擦肌肤。”为此廖嘉花了一年时间,寻访多个民间手艺人,设计出一款喻意独特、佩戴舒适的玉器挂绳――五行局四线玉绳。设计原理来自《易经》,根据每位顾客不同的五行所缺来选择适宜的颜色编织而成。缺金的顾客选金色、黄色;缺火的挑紫色、红色;缺木的用青色、绿色;缺水的则编黑色、蓝色。最后用四条进口锦纶线上下交替编织,取四季平安的寓意。廖嘉说:“我希望这里不只是一家民俗饰品店,把浓缩的中华文化带回家才更有意义。”
曾有人对廖嘉用连锁店来推广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他说:“北京奥运会开幕第二天,黄山市领导送给萨马兰奇先生徽州木雕祥云罗盘和天圆地方罗盘砚两件小礼物,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锁店这种方式能让民俗文化更简单直接地和现代社会接轨。”廖嘉想做的,是打开博大精深国学文化的一扇窗,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情结。
创业分享:
1.店址选择
把店铺开在商业区或大学校园附近。由于白领、教师和学生往往有厚重的人文情结,对民俗饰品自然感兴趣。民俗旅游区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重庆的磁器口、杭州的湖滨等,这样可以吸引游客的目光。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72-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这些常识性题材,知识容量大,学生体验少,教学难度大,容易上成常识课而缺乏品德味。如何有效地展开常识性题材的教学,笔者有初浅的思考,供大家借鉴。
一、资源取舍:让“一地鸡毛”成“掸”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常识性课文,知识性强,远离学生生活,教材和学生之间有很大的代沟。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需要有很大的知识储备,学生也需要有大容量的知识积累。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类、取舍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以浙教版六年级上册《民俗、民风大观园》为例)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伴随着悠悠历史共同发展的,是丰富深厚的民风、民俗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的外延非常大,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巫术禁忌等。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时无刻不沉浸于丰富的民风、民俗之中。教《民俗、民风大观园》一课,如果我们面面俱到,把丰富的资源一一呈现给学生,那么可想而知,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课堂应知识的机械堆砌而变得了无生趣。
着眼于教师,有效的做法是:明确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突破口,使用有价值典型性的资料,点石成金。
着眼于学生,有效的做法是:有目的的搜集、整理、内化,用喜欢的方式呈现。资料搜集犹如大海捞针,事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教科书可能是‘一地鸡毛’。笔者认为,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空间很大,这些杂乱无章的拓展资料亦如‘一地鸡毛’。这‘一地鸡毛’只有经过梳理、取舍后,才能成为“鸡毛掸”,真正被学生喜欢,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情感磁场:让“常识题材”有“情”
列宁指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品德课堂中,尤其要从“情”字入手,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达到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而教材中许多常识性课文,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建立一个有效的情感磁场,实现知识性和情感性的和谐统一呢?这是值得我们品德教师深思的。(以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有不测风云》为例)
《天有不测风云》介绍了灾害的种类和我国曾经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让学生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和 “天灾”背后的人为因素;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在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互助精神。有些老师课前搜集了很丰富的资料,课堂上呈现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受灾情况,有视频有文字,课堂成了自然灾害的大杂烩,缺乏情感性。其实,就这篇课文而言,有两个情感促发点:自然灾害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天灾面前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值得讴歌。抓住这两个情感促发点,利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品德教学中,恰倒好处地利用电教手段,一石激起千层浪,建立一个有效的情感磁场,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这是常识性题材常
用的教学方法。
三、活动巧引:让“乏味知识”显“趣”
常识性课文知识性强,缺少趣味性。如果课堂教学呈现出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儿童化和情趣化的活动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可让学生小组汇报家乡特产之后,拿出自己带来的家乡特产分享品尝,也可写一写有创意的广告词;如《圆明园在哭泣》一课,可让孩子们在清朝疆域图上涂一涂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的领土,必然能涂出点感受来。 (以教浙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四大发明说起》为例)
教学中在理解纸的优点时,有教师设计了“算一算”活动:
以前,没有纸的时候,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兽骨、竹简等实物上面。以竹简为例,我们来算一算,如果一根竹简写10个字,那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有10万字,需要多少根竹简?(10000根)
再估计一下,如果你书包里所有的书都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呢?
如果我们带着这些用竹简做的书来上课,你觉得怎样?
如果我们小学阶段一直用竹简,看的课外书也都用竹简做,你家会怎样?
xx月xx日xx点,xxxx主办的“民族风情园—迎新联欢晚会”在xxxx成功举办。活动气氛异常火热,排列紧密的环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
本次迎新联欢晚会活动的目的是为各民族同学提供一个展示其独特风俗文化的舞台,让大家在娱乐的同时丰富民族文化知识,并促进各族同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的关系。首先,将参加表演的同学按民族分为5个小组,每组都通过PPT展示本族的民俗文化,其中满族和维吾尔族的同学带来的舞蹈掀起了全场的。然后,是游戏时间,观众都积极配合,气氛异常活跃,获胜的观众均获得一份精美的小礼品。接着,是民族常识的知识竞答环节,同学们都积极踊跃抢答,再次掀起。最后,由观众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民族团队,民族部部长李晓菲为获奖民族团队颁奖。
本次迎新联欢晚会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为我院民族部以后的学生工作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同学们都表示意犹未尽,期盼今后民族部举办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一、现代幼师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一)音乐基础薄弱,难以满足需求。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音乐基本功较为初级,少数学生有较好的音乐功底,但较多的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薄弱。当前,很多幼师学校只是把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教给幼师生,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的艺术基础,他们并不具备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能力等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所以幼师学校想要学生在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染弑赣判愕挠资λ?平的愿望并不现实,因为,对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不好,所以,幼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有关音乐欣赏的课时并不能满足幼师生的需求。因此,幼师生在毕业之后的音乐欣赏水平也就无法满足现代幼儿园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传统,与实际教学不相符。传统音乐欣赏课程模式的学习效果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一方面,幼师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都是沿袭过去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很少有音乐欣赏方面的课程。严重缺少与外界幼儿园的交流实践,导致对幼儿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了解。另一方面,多数幼师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开展较为单一,内容偏向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专业性较强。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单纯地提高其对音乐常识的识记能力,不能有效地培养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幼师是一个定向的专业教育,因此,要求学校在培养幼师的时候应该紧密地与实际幼儿教育情况联系起来,早点参加实践,尽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幼师人才。
(三)学生对自身能力不重视。学生自身对音乐欣赏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觉得只要将专业的知识掌握好了,就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大展拳脚。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毕业以后就是幼儿教师,是面向幼儿进行教学的,幼儿根本没有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所以,对于自己是否掌握音乐欣赏的能力根本就不那么重视。
二、幼师音乐欣赏课改革的探索
(一)改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对幼师音乐欣赏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设置和教学的重要性能够重新审视。加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软件和硬件投入,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硬件设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完成教学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结合实际需要努力配备相关的设施和器材。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要根据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有自己民俗文化的教学模式,将音乐欣赏课和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设施进行教学,而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比如,可以利用广播站播放一些和学生欣赏水平相符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可以接受音乐的感染和熏陶,培养他们的学习和音乐欣赏能力。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礼堂、多媒体教室等开展文艺活动,让幼师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能够丰富视野,这对于他们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音乐欣赏课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端午的魅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1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我班将于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以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二、活动时间
_月_日至_月_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
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内涵,组织开展“粽叶飘香”包粽子比赛、观看龙舟比赛、端午歌谣传唱、织香袋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班会”组织端午节民俗讲座,开展以爱国名著、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用心体会端午节蕴涵的意义,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端午节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开展村居清洁、节日慰问、助残爱幼等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贫困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送去慰问金、粽子等,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
3、开展校园洒扫活动。
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大扫除,整理个人卫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4、制作节日小报。
积极组织学生将端午节的内涵、民俗及参与端午节活动的感悟制作成节日小报,并开展节日小报评比和展示活动。
四、活动要求
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把端午节主题活动与“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活动项目,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文明新风;全部活动过程确保安全、有序开展。
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2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过传统节,共中国情”__中学全体师生端午节校园活动策划如下。
一、准备限量小礼品
向各班派发端午节海报,普及端午知识,派发端午节礼品。
其中包括:包粽子的方法学习纸条一张;小粽子一个;端午节贺卡一张,香囊艾叶菖蒲适量。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派发若干份,让同学们在端午收到惊喜,感受惊喜,从而加深同学们对于端午以及其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给端午增光添彩。
二、端午节知识竞赛
过端午,端午知识当然必不可少,我们准备收集一些关于端午的小常识,编集成海报,一份张贴于校门口,另外以班级为单位分发,让同学们过端午,知端午,过一个充满知识趣味的端午节。以抢答的方式对端午节进行知识问答,答对题数最多者可获奖品——粽子一个。
三、端午节问卷调查
根据海报编10道左右关于端午知识的知识问答题,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进行调查,看看大家对于端午知多少,也可以由此向同学们普及端午知识。
四、号召有条件的同学端午观看赛龙船庆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去看一次赛龙舟。看着一支支龙舟在湖面上激起层层的水花,鼓声震天,激动人心,桨手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推动龙舟矫健地前行,似一条条真龙欲一跃而起,情不自禁的跟着龙舟的节奏心潮澎湃,那是民族的力量在激扬。
五、自制粽子
端午的主角粽子在东汉就已有出现,但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从前的粽子是以粟为主要原料,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有用白粽子、小枣粽、豆沙粽、八宝粽、鸡肉粽、鲜肉粽、椒盐豆粽、莲蓉粽、栗蓉粽、咸肉粽、蛋黄粽等。亲手用翠绿的粽叶包裹好一颗颗米粒,再用绳子扎起所有的祝福与希望。过去,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让屈原免受鱼儿的伤害,寄托他们对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哀思与纪念。在学校,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让同学们跟着指导老师学做粽子,知道粽子的原料和做法。联系好厨房的师傅,包好的粽子可以提前作为端午节的小礼品之一,送给同学,尤其是住在宿舍的同学们。
六、留下悬艾叶菖蒲,配香囊的风俗
端午在班级或者家中门上插一束艾菖蒲叶,配一个香囊,为自己祈福,保佑平安,也祝愿灾难中的人们早日振作,重建起美丽的家园。让每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不断延续。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有传统,也有创新,在普及端午知识的同时,也倡议师生向勇士们学习,端午是民族的节日,在端午我们为自己的英雄而骄傲,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
中学端午节活动方案3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缅怀爱国诗人屈原、推崇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举办诗会、歌会、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和龙舟赛等活动,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以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中华经典诗文吟诵、新创诗歌朗诵等形式,在机关、社区、企业,特别是大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歌曲演唱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广泛开展“包粽子、赛龙舟”等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
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举办包粽子、佩香囊、祭奠屈原、赛龙舟等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体验节日民俗、感受节日传统。
3、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类志愿者队伍,在端午节期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礼仪普及、公共场所文明引导、文明交通引导、文化体育、网络文明传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普及环保知识、保护山川河流、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和谐友爱的节日氛围。
4、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结合端午节“悬艾叶菖蒲、洒扫庭院”的民俗习惯,和《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做文明有礼武汉人”宣传实践,组织开展“周末清洁家园”活动,美化城乡环境。结合“读书之城”建设和“文明餐桌行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读书学习之风,倡行文明公约,争做文明使者,普及文明新风。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广泛开展优良家风家训传承活动,传衍长幼有序、上慈下孝等优良家风。
三、有关要求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各部门要把开展端午节系列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有力抓手,精心组织实施。要把欢度传统节日活动与文明城市建设“十大工程”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结合起来,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精心组织、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培育一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对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吉祸凶福等方面,人们会通过傩戏来驱邪逐疫、逢凶化吉、祈祷祝福。在一些地区,小孩长到12岁时,要请巫觋还愿、跳傩戏来庆祝孩子步入成年,并祝愿他长命百岁。对衰老病残、要死的人,通过举行巫傩活动,保佑其身体平安。目的都是渴望达到所期待的愿望,并解决人们的疑难。有些傩戏剧目是仪式的延伸,民间认为,这是最有效和最完美的酬报神灵的方法,神灵会为之愉悦,而还愿者也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在淮剧的剧本里有许多体现了这些内容。七十二记(《孝灯记》《双死记》《魂牌记》《大琵琶记》等等)《八仙祝寿》《判官勾愿》《韩湘子渡妻》等,包含了对生老病死现象的敬畏和困惑心理。
它还是一部历史的活教材,古时的事已过,现代人该如何去了解?书籍介绍、文物考证、发掘遗址等都是很好的办法,一些历史还要通过活材料,才能深刻体会。傩戏就是这种活教材,从傩仪、傩戏的表演中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礼仪、宗教、文艺等方面的实际知识和史前文化遗存。
一、娱乐作用
巫傩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戏剧为主。所以它不仅仅有祭祀驱疫的功能,还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供民间群众娱乐和享受。由于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的交通闭塞和文化交流阻滞,长期宗教文化艺术的历史沉淀等,促使农村以及偏僻的山区文化落后。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往往是祭祀驱疫的同时即达到了宗教目的,又娱乐了人们。通过巫傩活动,起到表达心愿、抒怀、歌颂祖先、表演历史故事等目的。表演形式种类繁多,包括歌舞、戏剧等,别开生面。如山西省已发现的《赛上杂用神前本》中记载:“承揽定男乐三十名,大杂剧二场,趁(衬)队戏九个,吹戏之场,出外有演乐队一场,迎神上马队戏一场,设朝(嘲)说比方三个。”
“赛社”是民间的祭祀活动,源于祭祀和民间傩。从它的表演中,便可以发展它的娱乐功能。在活动中还有“说白”“胡扯”一类的逗乐表演。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有时还会说一些“荤段子”,随机应变,天南地北,目的就是取笑逗乐,类似于戏曲里的“插科
打诨”。
用傩戏的形式了愿,既娱神娱人,又成为社会民俗的一部分。群众可在其活动中获得娱乐享受,在肃穆神秘的傩事氛围中体验到一种信仰的满足感之外,还可以在酒足饭饱之后,享受到傩戏带来的娱乐。
二、教育作用
傩戏活动中许多艺术表演形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民俗宗教、农业生产等结合在一起,包括一定地域环境里的民族生活习俗、禁忌、礼仪和民间艺术形式。人们的生产知识和生活内容是主要内容,从歌舞的演出内容、剧情、对白中可以反映出来。
比如淮剧中的《打菜苔》,歌词里这样唱道:“布谷声声多清脆,……农村春早人更早,你还是遵循旧常规。早稻已吐喜鹊嘴,晚稻秧池下基肥……”在戏剧演出娱乐群众的同时,又告知人们在春天及时播种、育苗、插秧、施肥。还有像《耕田歌》《节令歌》《犁田歌》《赶牛歌》《插秧歌》《饮酒歌》等等曲目,都详细地反映了很多生活常识、生产工作要领,给人们免去不必要的麻烦。
不仅仅如此,道德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活动里也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主要是通过傩戏活动,及其中的歌舞表演作为传播和教育的手段。通过一定的表演告诉人们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和行为是值得尊敬和效法的,什么样的人和行为又是肮脏、丑恶、卑劣、为人所不齿的。它告诉人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让人们在歌舞表演中受到启发、激励和教育,从而使相应社会道德要求和善恶观念在人们的品性中潜移默化。
例如,淮安市某个乡里有一些很不好的作风,一到农闲之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一起打麻将、玩纸牌,赌博成风。当时的文工团根据实例自编淮剧小段《莫荒废了少年郎》,在当地到处演唱,对当时的赌博风严厉批评。戏剧的演出不仅让很多群众意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还使得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勤劳勇敢、保家卫国、敬老爱幼、廉洁奉公、惩恶扬善等内容是傩戏的主要部分,在这里宗教是外壳,娱乐教育是核心。
傩戏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傩戏是中国民间戏剧的一个种类,它是祭祀驱疫内容与戏剧形式的结合,长期传承包涵着中国民间戏剧及其中国社会发展的各阶段情况,保存了古代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基本
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资本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regarded as the “living fossil" of culture and memory of a nation. It is the outcome of certain natural environment in certain period. The particular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ws cultural difference,which is important cultural capital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Capital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他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民间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可以转化为符号价值,只有那些具有独特性,具有文化示差作用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由布尔迪厄首先提出。布尔迪厄认为,社会领域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领域的积累性,必须引进资本的概念。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已经深化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直接转换成金钱,这一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第二种是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资本也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第三种是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联系”)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由此可见,“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布尔迪厄主张,一方面必须防止把其他资本形态统统简化为经济资本,进而忽视其他资本形态所产生的特殊功效,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到一个严酷的事实,这就是所有的资本形态最终都可以在经济学中被简化。“……正是通过这种简化,经济理论将交换的其他形式隐喻性地界定为非经济的(non-economic)交换,因而也就是超功利性(disinterested)的交换。这种经济理论之所以要改变某些资本的性质,并把它们定义为超功利性的,是因为通过改变性质,绝大多数的物质类型的资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经济的资本类型),都可以表现出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非物质形式;同样,非物质形式的资本(如文化资本)也可以表现出物质的形式。”[1]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的这种超功利性和非物质形式,是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经济资本通过交换改变了本身的性质产生的。也因此,布尔迪厄有时候也用“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来形容它。由于文化资本的传递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比经济资本具有更多的伪装,因此文化资本预先就作为象征资本而起作用,即人们并不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而只承认它是一种合法的能力,只认为它是一种能得到社会承认(也许是误认)的权威。[2]
布尔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态:一是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具体形态;二是以文化产品方式存在的客观形态;三是通过外化的可观察得到的各种规范、资质体现的制度形态。实际上,布尔迪厄所说的三种文化资本形态大体上可以对应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力资本、文化产业和文化制度。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强调了文化产品是客观化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统一。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资本借助经济资本得以转换成文化商品,而在进入流通环节之后,文化资本又通过接受者的文化消费再次转换成经济资本的收益。文化资本就是文化商品的一种资本形式。交换是文化资本得以转换生成的条件。文化资本是在进入流通环节、在可交换的基础上才能够成为一种资本的。在没有进入交换之前,文化资本往往只以资源的形式存在着。正是交换过程把文化资源资本化,成为可以在文化产品中积淀和传递的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并最终在交换之后获取资本的收益。就此意义而言,布尔迪厄说:“文化资本的象征性功效的最有力的原则,无疑存在于它的传递逻辑之中。”[3]
众所周知,交换或“传递”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正所谓“互通有无”,无论是交换,还是“传递”都要以差异性的存在为前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更是如此。作为符号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同样是一种差异性消费,没有独特性,没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的符号价值,文化产品就缺乏竞争力。不能进入交换领域,文化资源就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所以,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在当前文化全球化文化同质化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我们更加应该重视文化产品的差异性,而非同一性。对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当冯小刚拍摄由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大腕》时曾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影片中的地域性,使受众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方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语种。”[4]在把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时,冯小刚采取尽可能抹平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策略,以更具同质化的形态去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结果遭遇惨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梅特·希约特说得好:“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我们才可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企图径直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现存标准,至少在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对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做出的承诺,使获取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是一件罕事。”[5]由此可见,差异性对于文化产品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也不乏由于成功地从文化差异中提取了文化资本而大获成功的文化产品,如《霸王别姬》、《洗澡》、《秋菊打官司》等,由于成功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京剧、方言和旧式澡堂等引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此,我们可以并不夸张地说,差异性之于文化产品可以说能够点石成金,尤其是当我们的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时,这种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本就更加重要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资本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创性,这就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及其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消亡的命运,有的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景象,但是,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又是不可避免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的现实更加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而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
文化产业究竟能够生产怎样的差异,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迈克尔·波特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后,企业家们莫不将其视为圭臬。但是,究竟实现什么样的差异化,各个企业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起初,企业比较重视产品实用功能的差异,这表现为强调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然而,现在产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难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一方面,这种以实用功能为内容的差异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人们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并不复杂,过多的实用功能反而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在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产品功能很难再成为人们购买行为的激励因素。而且,就技术层面而言,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如果只在技术层面争短长,无异于以吾之下肆对其上肆,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只有利用我们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我们的文化产品附加丰富的文化符号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但有很多没有有效地开发、利用,包括民间手工业、民间戏曲、民间活动和传统节日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包括内隐性和外显性两个部分。比如民族服饰、特色建筑及生活方式等民俗文化及生活事项属于外显性部分,而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内隐性的。它一般通过载体或文化氛围表现出来。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是非常注重文化环境及文化氛围的营造,它不仅仅需要表征的民俗文化载体,而且还必须有一种能充分体现该文化的环境及氛围,即旅游者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民俗仿照景观在这方面是有其欠缺性的。我国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的土壤丰厚肥沃,几乎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至每座桥梁、每个街坊、每一种地方特产,都有着脍灸人口的美丽传说,这就使祖国山水、风物带有更浓郁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大量的民俗传说、风物故事,强烈地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旅游情趣。就旅游资源而言,要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前途下,大力开发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开拓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等。就休闲产业而言,我们要开发工艺美术品、字画、珠宝以及花卉产业等。还有些公共文化设施包括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也要提高其文化价值。
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项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前,首先要做的是对该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对开发的可行性、投入产品等都要有实质性的分析数据,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度”,过与不及都应尽量避免。而且,既然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那么必然受到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投资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准入制度,相对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然后就是要突出特色,说到特色,有人常常想到的仅仅是外在形象,其实特色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的反映。较之外在的形象或形式,特色产品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才是“特”之所在。而这恰恰是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有些地方人为建设民俗景点却不尊重原本民俗的基本习惯。如某地建设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却舍弃了房中独具特色的象征女、男的中柱,而这种中柱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颇受尊敬的标志。又如鄂伦春族的居民点,原本五、六个并排的“撮罗子”,变成了前后排列的现代格局,殊不知鄂伦春族房后有供神树,并排的“撮罗子”可以有效防止人们随便看到神,以示对萨满神灵的敬畏。还有的地方生搬硬套,搞所谓“标新立异”的“图腾柱”,柱上雕满西南民族的傩面具,看似民族风情浓郁,但却犯了相当严重的常识性错误。图腾柱本是北美东北部印第安人的信仰,在世界上并不普遍,中国有无图腾尚无定论,而且这种傩面具汇集的图腾柱既是对傩面具所代表的神灵的亵渎,也不是原本的图腾柱。这些凭主观想象,不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不但不能有效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还会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已经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应当遵循一定的“度”,达到某种“特”。而这种“度”与“特”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应遵循的真实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发展原则,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从而危害到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这是我们万万不愿看到的。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城市建设;作用
一、社会发展与休闲文化间的关系
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社会的发展进步,休闲文化已经是人们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的领域,社会公众关注的生活重点内容之一。
所谓休闲是指解除体力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也指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以帮助人形成积极地精神态度,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或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人们开始讲究生活的品位,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寻求自由的休闲享受。我国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节假日也不断增多,休假天数也在增长,人们为此而提高了消费水平,以至于近年出现了假日经济这一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是人们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为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是指人们在业余闲暇时间追求自我享受,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
二、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休闲文化建设的关系
休闲文化自古有之,只是其规模有限,范围较小,富人享有的机会多,而平民则几乎没有。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文化扩展到了平民阶层,于是人们创造了形式多样的休闲方式,成规模的运动休闲、度假休闲、文化休闲等等兴起,一则满足身体放松需要的,二则满足心理放松。而在众多的休闲文化中,阅读则是最能放松人们紧张心理的方式之一。在阅读中,人们享受的是精神休闲,是在汲取知识的过程获得的休闲,可以说是人类众多休闲活动中最为放松,休闲质量最高的方式。再者,随着节假日的增多,民众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可用于阅读的时间随之增多,对读书的要求也就增多,社会上出现了节日阅读的现象,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且有日益倍增的趋势。具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自从实行了双休日,一线城市的图书馆,如北京的假日读者至少比平时增加了30%,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大多相同。由此可见,大众把到图书馆读书作为休闲的首要选择不仅是自觉的,而且与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展示场所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一致的,图书馆为大众提供休闲文化是必要的,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满足大众阅读和消遣的需要是大众休闲文化建设的必需。
三、高校图书馆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管理层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馆内乃至馆际图书资源的统筹调配与协调管理;各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等三个方面,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具体化后,就会发现,这些集中起来就是充分发挥其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思想流的汇聚功能。再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满足知识更新、精神娱乐、信息传播和生活常识的需求。总之,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就是要为城市休闲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基地。其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可以是:
1、建立高校与地方图书资源共享体制。
高校图书馆应该把丰富的馆藏资源与城市图书馆共享,建立高校图书馆与城市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机制,使得本土的学校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甚至是不同地域的图书馆之间,能够建立起共享平台,为城市大众提供休闲文化需要的文化资源。
2、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以民众休闲为目标的文化室。
在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看到,民众的文化休闲是有着层级区分的,他们的文化需求有着明显的阶层与爱好的区分。为此,高校图书馆要适应这种区分,在现有图书资源基础上,要积极地拓展以精神娱乐为目标的文化室。如建立影音室、漫画室、衣食住行图书馆、IT图书馆、玩具图书馆等专题图书馆,以此为民众提供各类活动。
3、举办专题性休闲文化论坛。
高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在社会休闲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其所长,开展普及性的学术流或者讲习性的文化论坛,如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交流性的论坛。以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进行休闲文化传播,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休闲文化。这里我们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要注意有针对性,要关注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文化史教育方面,要有本地特色的内容,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提升大众对图书馆的热情度。为此,高校图书馆要着力打造品牌产品,如开放性讲座等。这里我们建议开设下列讲座,如“大众讲坛”“文澜讲坛”“名家讲坛”“民俗文化大家谈”等。以增强民众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也利于广大民众进入高校图书馆,从中摄取自己需要的精神“粮食”,在神圣的知识殿堂里获得宁静的心理享受,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充分地参与社会休闲文化建设。
4、开展休闲展览和读书主题演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休闲展览,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馆藏资源的重要方法。一则可以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二则可以为大众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平台。在组织展览的方式上,可以根据展览主题的不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如以学科为类,可以是艺术的、科学的,也可以是体育、经济的,以提高展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建设休闲文化的活动中,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开展各种培训,如舞蹈、音乐、网络、营养学、手工艺等,以特有的直观性和新奇性吸引大众走进图书馆,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审美情趣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训培,汪恒.图书馆休闲:可能性、障碍及其内容[J].图书馆,2006,(5):32-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