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游戏教学;学习兴趣;多媒体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文科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文科生高考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学,想方设法提升教学的层次和质量。由于历史课程深受广大高中生的喜爱,因此,教学的推进要更加有效地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贴近历史课堂的教学实际。尤其是在新时期高中历史课改的大背景下,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思路和策略进行可行性的研判,有现实意义。
一、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体,开展“任务导学模式”教学
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坚持课堂的主体性,是推进新时期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高中历史课程大部分都要在课堂内完成,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走势。无论是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亦或是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实都要求教师要在课堂内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教师要优化历史课堂设计,千方百计地调节好课堂气氛。任务导学模式就是指以设置任务为主要抓手,不断引导学生解决历史课的任务和历史课的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任务导学模式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阶段,即学生在特定问题情景的带动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与解决,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验和感受。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做到了这些,高中历史教师的职责基本完成,其余则要依靠学生们的悟性、思索与探究,这也是任务导学的精华所在。教师作为一个“导师角色”的存在是为了引导最关键的步骤,而大部分的流程都需要学生作为核心主体出现。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诉求所在。
二、游戏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提升教学吸引力
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不能只是单纯做游戏,更多的还应该着眼于游戏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面,即将游戏教学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新型教学手段融合,不断提升游戏教学法的功能性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授课和教学,不仅乏味平淡,而且缺乏最基本的吸引力,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革新思维、开拓创新,不断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诸如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借以激活历史课堂,营造高涨、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入电教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将多媒体技术与游戏结合。通过设置、放映ppt课件,联入互联网等方法,可以提升游戏教学法的内涵,极大丰富历史授课的模式与内容,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此外,教师可以灵活配置授课的时间,给学生们留出更多的自由思考、解题、讨论的时间。多媒体、游戏等深受高中生们的追捧、喜爱,多使用这样的新型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烘托出火热的历史课堂氛围。诸如此类的方法可以为调节和营造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提供帮助,可以很好地将游戏教学法与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值得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尤其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符合潮流,也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不妨一试。
三、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谓“屡试不爽”。 高中生们大都处于15岁~18岁的阶段,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增见识、形成世界观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广大的历史教师来说,必须尊重学生们的成长机理与发育需求,千方百计地为学生们着想,开展更具效率和质量的历史教学。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师长”功能,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为学生们的不断进步打好基础。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与历史应用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鼓励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的职责光荣而艰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从教师做起。这是因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强势地位”,学生们处于相对被动的“弱势地位”,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活动中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培养双方的默契,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习惯和氛围。长期坚持,学生们对教师会愈发信任,师生关系也必然“水涨船高”,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会慢慢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应用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地培育。
参考文献:
[1]陆成建.高中历史新教材下的教学策略思考[J].新课程研
究,2011(8).
[2]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
代教育论坛,2010(6).
[3]姚晓燕.班级授课制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理论及
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
经过多年教学总结及思考,“高考”始终离不开“考”,如果每节历史课都坚持做到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评”,这既能保证全员参与,又能确保高效。所以应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全力推行“三一”模式,“三一”模式就是30分钟讲、背,15分钟练习和评讲,具体做法如下:
一、讲
在这一模式中非常关键。要做到“精讲”,一是要讲重点、难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一般以3―4个大问题为主。如对《梭伦改革》第1课的掌握就抓住: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2.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又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3课《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的近代化》就抓住:1.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2.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二是要讲清学生易错的概念,如“冷战”和“冷战的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职能有何不同。又如香港问题,可以抓住六个“点”:1.1842年《》割占香港岛;2.1860年《》割占九龙司地方区;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4.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5.80年代《联合声明》的签署;6.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再如历史试题“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城”。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
二、背
历史有“贝(背)多芬(分)”之说,我认为很有道理。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老师讲的重点东西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背诵,老师当场抽背;背的第二层意思是基础知识,老师根据《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向学生明确指出哪些内容现在开始背,背完后抽查,如《启蒙运动》在《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要求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先背诵“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背的第三层意思是背诵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如这样一道题:1840年之后,近代化的任务就提上了中国的日程,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阶段。19世纪晚期,晚清政府为适应近代化的趋势,支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的变法活动。请回答:1.从1895年《》签定时到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做了哪些工作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为什么说“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我就要求学生先背诵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活动及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
三、练
即练什么,怎么练。首先要课前准备试题:第一试题要精。最好是一些各地模拟试卷的题目,它们基本都是经过精编的题目,质量比较高。如你讲完《商鞅变法》就借用“苏州市五市三区2009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24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第二要与上课讲的内容相符。第三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其次在练习时提示学生把书合上,避免边看书边做题的坏习惯。只有做完后学生才能翻开书,进行自纠。而且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回走动,这样一是监督不自觉的学生,“逼”其做;二是了解学生做的情况,为评讲打下基础。
四、评讲
【关键词】 艺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建平县艺术高中是一所以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类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艺术生,由于他们的特殊性,使其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本文仅结合亲身的教学实际,对艺术高中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以期促进历史教学,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艺术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历史基础薄弱,能力欠缺
由于受办学特色、专业性质的影响,我校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且专业良好,文化欠缺,未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历史基础更为薄弱,根据调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不被重视,即使是学习也是以历史故事为主,缺乏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因此,这些学生连基本的历史概念、专业名词、历史事件,甚至是连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都不清楚,这给历史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此,他们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尤其是文言文的历史资料,直接影响到了历史学习。
(二)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缺乏动力
艺术高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学习音乐、美术等特长的,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上都是重专业,轻文化(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等),而在文化课中历史长期处于副科地位,认为历史很简单,只要是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这种思维定势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精力很少,自觉性不高。据统计,只有30G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明确的期望,大部分同学缺乏历史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薄弱、能力欠缺及主观上轻视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的招生政策影响,大部分艺术类高校主要考察艺术生的特长,形成了文化课过线即可的风气,学生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无关紧要的想法,当然更不用过度的学习历史这门副科课,再加上高中的历史课的难度增大和教材专题编写的特点,学生更缺乏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无法产生学习历史的动力。
(三)学生历学习史的时间有限,效率低下
我校是以培养艺术特长生为办学宗旨的学校,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上更加偏重专业课教学,学生学习专业的时间要占去高中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是时间,尤其是高三上半年到艺术校考(大约得三月中旬)结束这段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文化课不到三分之一,而历史的学习时间不到十二分之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要复习四本历史教材,无论是历史课的教学时间,还是学生自己进行历史学习的时间都严重的不足。面对复习时间短,任务繁重的情况,学生表现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做到既能补齐基础,又能复习重点;解题时,思路缺乏,方法不当,导致错误率高,往往一节课下来,收获无几,效率低下。这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部分同学丧失了学习历史的信心。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艺术高中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有效办法就是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教师要严抓“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做到讲--练结合。课前要利用3―5分钟的时间复习知识,可口头,可书面检测,强化记忆;课中,教师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小老师”亲自上台讲解知识要点,这样既可以加深知识的记忆,也可以锻炼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堂,精讲要点,细讲难点,巧设问题,及时反馈;再次,课后要抓好辅导,做好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利用专业特长,激发学生的动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行为的先导,准确把握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历史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校艺术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习历史的动机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专业的特长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动机。以我校的音乐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普遍性格开朗活泼,表现欲望强烈,且极具表演天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各种与其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开展角色体验课,历史剧情表演课,场景再现课及小组讨论课等,利用电视剧、电影、多媒体等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动机。例如在学习《梨园春秋》这一课时,可发挥音乐生的专业特长,把学生分成京剧组、昆曲组、元杂剧组、豫剧组、黄梅戏组等等,通过现场演唱著名选段的方式,让学生辨别体味中国戏曲韵味和特点,整堂课学生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涨,效果良好。
(三)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艺术生的课时有限,时间不足,想把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讲清楚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好好把握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的降低难度,把握重点、巧析难点,区分易混易错点,尽量不涉猎偏、难、怪的问题,这样即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此外,我校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溜号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任务跟进的方式,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历史学科应该是一门能过吸引艺术生去探索和思考的趣味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艺术生对历史的学习虽然存在着基础薄弱、动机不强、时间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历史教学规律,挖掘艺术生的思维,调动艺术生的非智力因素,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困惑是可以消除的,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刘秀丽.高中艺术生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1(10)
[2]陈杨.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06.
2016年福建考生将迎来阔别多年的高考全国卷,全国卷在能力要求、内容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与福建卷均有差异,尤其是题目难度明显增大,这意味着多年来为应对福建卷形成的复习与备考模式迫切需要转变,这对今年担任高三教学的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在福建省名师“送培下乡”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背景下的高三教学与研讨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福州八中林琴老师执教的“”的一轮复习课。这次示范课充分贴近全国卷的考查要求,让人受益匪浅。本文试结合林老师的授课就如何应对全国新课标卷,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 重视历史概念的深度辨析。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有许多概念是历史专业名词,抽象、难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常感到混乱、困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灌输”教学,往往容易忽略对易错、易混的历史概念进行深度辨析。比如在“”一课中,教师常常只注重对民主、科学、旧道德、新道德等几个常见的概念进行分析。林老师在本课中除了上述常见的概念外,尤其精心引用了袁伟时等著名史学家的精辟观点对几个易混的历史概念进行深度辨析,如在分析反孔批儒时,对儒家、儒学、儒教、中国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辨析,使这些概念由模糊变为清晰,同时还贴近这几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总结,是理解历史的基础,要想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就必须准确理解、辨析历史概念。历史概念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试题往往会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应围绕主要核心概念梳理知识,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构建通史知识体系。
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考查。由于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按专题进行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缺乏时间连续性,这很大程度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普遍缺乏通史知识体系和思维,到了高三复习,常听到他们反映“知识太多了,越学越乱”,从考试答卷情况也显示出他们掌握的知识单一、孤立,不能把三个必修模块内容有机结合,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培养通史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将必修和选修中的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林老师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如在处理本课背景时,先给出材料:“(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陈旭麓”。提出问题:希望与黑暗分别指什么?结合板书,运用时间数轴,师生共同配合,列出1911―1915年的史实。如下:
这一时间数轴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补充了一些学生不熟悉但又十分重要的史实:如北洋政府、等。列出史实后,学生就能较为完整的理解的背景,而且也更容易理解民国初年是新旧社会交替的时期这一特征。
这种数轴设计简单易行,知识体系时序清晰,方便记忆,对于我们这种文科学生基础特别薄弱的山区学校尤为实用。为提高效率,教师平时在复习每一专题前可以先设计好本专题标有重要时间点的数轴空表,发给学生回家完成,然后上课时再由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在这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数轴上的历史事件不能仅限于本专题中的知识点,要将三个模块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另外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教材没涉及或介绍很少的,在通史中又是作为学生必要掌握的知识背景,应作适当的补充。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及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第二,在完成数轴上的重要事件后,启发学生一起思考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归纳各阶段呈现出的历史特征。这样通过长期训练后,可以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 重视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对考生的概括能力,评价(述、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材料准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全国卷更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在复习时都很重视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在材料运用上容易出现误区,没有进行精心筛选,常常出现堆砌和滥用史料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材料多得让学生目不暇接,问题设置也很随意,缺乏梯度和规范性,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使其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材料信息,更不要说提高思维能力了。
林老师在本课中对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更贴近全国卷的要求,她精心选用几则文字、图片材料,设计新问题,培养学生概括信息、辨证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析完背景后,使用高考中常用的指示动词:概括和评析,设计两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和核心句训练法,直到学生读出材料的全部有效信息为止。
这种方式使我们认识到,在高三复习课中要想使学生材料阅读、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首先,由于时间有限,在材料选择上要做到适量、典型,要尽量采用一些权威学者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紧张的教学之余,要养成阅读学术专著、论文,经常浏览史学网站的习惯,注重积累史学素材。还可以选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相关材料。其次,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梯度又要规范,对于一些耳熟能详似乎已成定论的问题,更要设置出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其具有开放性。要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关键词,逐步形成用规范的历史学科术语表述历史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 关注历史学科新的学术成果。
本课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林老师注重史学研究成果的展示,比如,在是否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打倒孔家店”的质疑等方面均提供史学研究的前沿资料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
以史学研究的前沿知识、观点为素材命制试题是全国卷的特点之一。在历史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的今天,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不能把教科书的结论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否则一旦出现考题观点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就会出现不知所措。应该要关注历史学术研究动态,及时引入史学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成果。这恰恰是山区学校教师忽略和薄弱之处,对此,林老师提出两点建议:
1、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合理取舍,不能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