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句: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在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不仅被整合到数学学习内容中,而且已经被整合到学生获得经验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在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开发与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截一个几何体”一节课时,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能很好地展示各种截面,变换图形的形状,在丰富的操作、演示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巩固和升华;通过动态地感受图形变化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探索。
二、创设优良的数学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数学学科有着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这就需要发挥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数学教学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比如在“水位的变化”教学中,笔者首先应用多媒体,创设了丰富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而后在全班发表看法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引入,为我们的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三、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灌输代替学生思维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制作一些动态的课件,体现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火花。利用电脑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学中的组合模型,且让模型动起来,可以让学生不再是只看到静止的模型,而是从多个方向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认识到对一个物体要全面地、多角度、透彻地进行观察。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提供了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课堂有了生机,有了吸引力。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7-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下文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机的结合,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集图、文、声、色于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刺激。通过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画面,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给教与学带来方便,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文字、图像、声音,使得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突出教学重难点。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一种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其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学习材料,将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地筛选、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阔教师的视野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下面根据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的几点作法。
1 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几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1.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是配角,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还是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 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程度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1 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2 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3 化静止为运动。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2.4 化繁琐为简明,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3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职美术;潜能
中职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中职美术教学变得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教学过程的优化,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美术教学进行整合的有效方法,使中职美术教学变得信息化、科技化,促进中职美术教学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美术教学的整合。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声、色、图、文、动画等兼备的优点,将它运用于中职美术教学中,可以将美术教材中抽象的图画和冷冰冰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它们以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一种直观式的教学情境,这样,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产生一种冲击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美学享受。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这节内容时,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了多张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图片,如吉祥组合图(天官赐福、新韶如意、福寿双全、万年如意、四海升平、太平如意、三阳开泰等等)、吉祥图画(宝伞、金鱼、莲花、法螺、盘长、宝瓶、白盖等等)、吉祥纹印(龙纹、凤纹、麒麟纹、龟纹、鹤纹、鹿纹、象纹、狮纹等等)、吉祥文字(圆寿字、长寿字、红双喜、福字等等),每一种装饰图案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为学生呈现了几张饱含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文化特色的家具系列图片。色彩绚丽、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课本上的内容,创设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中职美术教学,教师采取的通常是以自身为主体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即单纯地给学生讲解各种美术文化知识与绘画技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机会。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分享功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它自行搜集与美术知识相关的资料信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学习《外国传统装饰图案》这节内容时,课前,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四人为一组,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外国传统装饰图案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制作成PPT课件,课件形式和内容可以参考我上节课制作的有关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课件,课堂上,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并与台下学生针对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我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搜集与美术新知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转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网络的出现,不仅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周期与时间,而且方法更为便捷,形式更为生动,范围更加广泛。而对于中职美术教学而言,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搜集最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发最新的美术教学内容,并且也可以实现生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学生美术作品的比较和交流,从而极大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懂得了装饰图案设计的形式法则之后,自己设计装饰图案,并将设计好的图案上交给老师,教师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看到班里每一位学生设计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等,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分析,并且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职美术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美术教学进行整合的有效方法,使中职美术教学变得信息化、科技化,从而促进中职美术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现代教学 信息技术 新原则 新策略
教育技术在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和传媒技术(摄像、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及语言实验室等)之后,进入了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质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而且包括精神意识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如老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质形态的教育技术,而且改变了精神意识的教育技术,使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教学真正实现了改革与创新。
为了切实做好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整合工作,我们要对老师与学生明确几点求实创新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好信息时代的优势。
一、教学设计融入信息技术要遵循的新原则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率的提高,它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与主体作用的发挥;它不仅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更打开了学习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掌握了一种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学设计,区别就在于教学设计是否充实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的价值。
2.主体性原则。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下教与学关系的重要转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出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3.活动性原则。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传统式课堂教学必然向着活动式课堂教学转变。教学应该让学生做,这是新的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学生更喜欢分析事例、实际操作、搞课题研究等。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性原则。开放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也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这种开放是相对于传统、封闭而言开放的,不是无限制地开放。这种开放表现为老师不一定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一定是权威。老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与学生可以是合作伙伴式的关系。教学内容来源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老师,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广。题目本身将趋向于开放题,条件不确定、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
5.大信息量原则。大信息量是物质基础。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只有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才能有所选择,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有不同的提高,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二、现代教学融入信息技术要遵循的新策略
1.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巨大功能,因此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大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精神意识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在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理性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2.信息技术既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又是学生认知的对象。学习就是这样,不可能完全掌握一种工具的所有功能才实践,往往需要了解其基本特性和使用方法后,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和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计算机课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由于学生的层次、年龄、性格特点和知识基础不同,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更加深奥、复杂的新知识。这样,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教学中,提供的不仅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种信息传递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析,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知识往往变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相悖。因此,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深入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
4.注意引用开放题。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而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基础上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条件充足、答案确定的封闭题而言,开放题由于自身的特点,更易实现上述的教育理念。同时,由于学生可以利用信息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因此开放题的来源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王鸿江.现代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关于数学课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有着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个人而言,谈几点体会和想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通过这种方式正确调整自己的教学速度和方式.
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整个过程. 而优秀的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巩固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看得见,听得着,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就我校而言,普遍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 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初中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 = x + 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 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 化烦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烦琐又费时. 教师只有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地球村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这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并产生最大化教育效益,成为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就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及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层面来看,就是要求我们基本学会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即将语文课堂上富含的各种信息概念,从信息活动评价层面的过程性进行信息筛选、观点表达、思想交流以及情感体悟,从而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融解掌握。简而言之,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性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接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过程中,双方课程的工具性就是融合的基础。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语文”:语文即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每个人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初中语文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体现出很强的工具性,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而作为现代科技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的现代教育技术,其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工具性,只是在这个承载的整合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工具化特点更为纯粹。从整合的性质层面来说,实际上,这是两种课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整合。而这个整合的目的就是运用,互为一体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得语文课从简单的学科任务教学模糊化的缺漏中走出来,从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主体意识缺失的矛盾中跳出来,从知识量化的复杂应试教育中突围出来,变成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闪光模式,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从某种意义来说,整合观念的明确比如何运用来得更为意义重大。
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叠加效应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充分运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课程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种整合的叠加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出符合语文教学的形象化情境,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的学习过程更生动活泼,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其手段的应用将语文知识以最明快的感知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片、影像、配乐、动画、语言描述和动作展示等方式,可以创造与渲染出课堂的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移步换景,时刻保持新鲜,促使其随时体验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据此,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置悬念来激发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高,兴趣就越浓,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就越强,也就越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是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个究竟的欲望。
在这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并且不断发展变化。引导者、学习者、学的主体等名词成为替代“一言堂”的崭新的语文知识新课程改革标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强了,自然其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因为,学生体会到寻找知识所带来的快乐情感,远比接受知识的被动心态更有吸引力。
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合使得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技术和方法得以综合表达,使得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难以表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以及其间复杂的情感变化和体验过程,能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形象化。
教育思想跟不上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明显的弊病,这一点大多数人认识到了,但却未能很好地加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而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和培养素质统一起来。但有的教师依然将现代教育手段视为简单的辅助工具,这样就使得对这一手段的运用失去了根本的融合性效应。
其实,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理念渗入到每个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协作式”学习更多地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出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才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最大化运用的目的所在。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关键。这样其后的模式、内容、技术和方法才能与其综合发挥作用。
3.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整合的三维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强化了语文课程教学在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现实性意义。
比如我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通常将三维目标分散到这样一些细节过程中去:
(1)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其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们需要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而不是抽象感悟后的懵懂。
针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历史年代久远又饱含激情的文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佐助,就能非常有效地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渲染出比较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环境。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感的动人表白:一个懵懂天真的小学生,一个传统负责的法语老师,在这最后的一节课中,尽情地宣泄着对敌人的愤慨和对亡国的悲愤!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读出其间的意蕴,单凭老师对作品背景的介绍和自己的揣摩以及文本诵读和文句研习,是不够的。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先通过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介绍时代背景,再放一段重点背诵段落的配乐朗诵,慷慨激昂的乐曲、充满感情的朗读,便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中,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2)优化教学重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得当,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对于课堂教学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可谓形式各异,其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它独特的直观、直截、直露的优点,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尤其是它能化动为静,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可感可视之物,所以在处理一些动态环节方面,其示范性往往能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如学习古文《活板》时,我们适时地播放了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场景,将教学感悟时学生缺少的那具体可感的印象还原,直观地感受活版印刷的整个过程,并利用课后的品读与探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体悟,让难以言传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致高了,对古文中心的重点体悟和理解也更透彻了,更能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所以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而且图片、影像、配乐、flas、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也能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充分调动其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加主动参与,从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
(3)丰富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打破课堂与课外的界限,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比如在上《长城》一课时,上网下载了不少有关长城的图片信息,包括长城已然消失或者同学们从未关注的那些部分,还有关于这些部分的一些说明介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穿插介绍,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自身的理解,又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40-01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标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并运用它们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我在七年级教材《走近法律》这一框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电影《少年犯》的片段资料,给学生情感上、视觉上以强大的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索:影片中的少年们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青少年不懂法是导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激起了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提供的一些相关网站或教师提前搜集到的信息中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我提前把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按道德、纪律规章、法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引导学生从产生方式、保障措施、适用范围三个方面,自己选择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再请一位同学总结发言,概括出法律的特征。教学中教师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轻松愉悦地进行练习和检测,为学生心理减负
新课教学结束后,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作带有动画效果的习题,插入一些声音。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表扬“你真行”“真棒”,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鼓励“继续努力吧”,通过人机对话,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我还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漫画和简单动画,请学生出金点子。对于学生来说,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要比把这个困难假设在自己身上更易于接受,而事实上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但是帮别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为学生的标新立异提供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通过对教学的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片的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则用,用得适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媒体选择和使用的一般原则,要本着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理念,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发挥各种媒体的最佳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能用信息技术取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与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媒体发挥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教学基本功、对学生的感情等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是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
第二,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善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经验。
传统的东西虽然有落后的成分,但也包含着经典的内容。对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我们要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不断创新。网络中的资源再丰富、技术再先进,那也是人创造出来的,他也不会自动进入人的脑袋,他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创新,电脑永远无法取代人脑。
第三,不要脱离实际,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制作课件。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要明确主辅,切忌本末倒置,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运用的数量、时机等。
过分注重图片的设计、声音的选配、动画的设置等,就难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教学,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益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应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课件,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全新的21世纪,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成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客观合理的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