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标准化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四位一体实训基地;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品牌;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郑勇杰(1972-),男,广西桂平市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训教学信息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高职示范院校实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编号:2011JGA21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20-02
一、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花费巨资兴建场馆、增加先进的设备,但从总体来看,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资源结构性矛盾、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基地整体利用率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态能力结构的实训需要。目前,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以及变换迅速等时代特点,社会对从业人员不仅要求具备静态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具有适应岗位动态变化的能力。而做为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往往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其投入的设施设备建设一旦完成定型,再要求其根据社会岗位的时时变动而随时变动其功能定位并更换配套实训设施将是比较困难。
(二)实训基地往往重硬偏软,仿得不够真不够全。有些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投入较多资金建成后其使用率却十分低。归结起来在于建设初期资金不足或是对真实企业设施设备使用情况掌握不够或是简单照搬早抄而缺乏基地配套的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建立的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基地都会与现实的相差甚远,使得设备硬件仿真了但运行却是失真的。究其原因是重硬偏软、缺乏实训内涵建设,缺乏真实职业内涵和职业素质培养。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实训基地建设初期都以校企合作共建的名义开展建设,但是学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更侧重于教学的需要,存在设备不足或形不成生产系列、环境不符合生产要求等缺陷,企业由于考虑经济效益低、人员管理难等原因往往导致无法进行深度的合作。
(四)有些技能实训项目难以或无须建设实训基地。例如,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的“拟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等项目训练技能完全可以在教室实施;但是各种调查方法的训练、试调、实际问卷访问、访谈等环节的项目训练往往需要现实真实的调研场所和环境。因此建设仿真实训基地是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框定一个实施范围和标准的实施程序。
(五)实训基地缺乏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往往学校在实训设施设备上大量投入,但缺乏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没有真正反映职业人才实训的环境要求,造成实训基地的使用不合理或没有充分发挥效能。笔者曾经看到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客房的洗手盘中洗拖把,这在星级宾馆的管理当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四位一体实训基地标准化的概念
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建设的实现企业化管理、集生产、教学、科研、创新(产、学、研、创)四项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校贯彻执行教育部16号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而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比如IS09000、5S等。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四位一体实训基地标准化是指借助各种能保证与提高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来实现实训基地教学、生产、科研、创新等功能的工作方法。
三、引入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双赢的需要
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应体现工作真实性。实训基地应是“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功能的结合体,是学校与行业沟通的纽带。基地或平台应贴近生产管理一线,从工作任务、工作设备、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人员配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实训项目与企业先进的生产制作工艺才有可能保持同步,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职业素质训导教育。而这需要实训基地及时把握行业的标准情况,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成为管理标准的实践与创新者、新技术的推广者,技术难题的攻关者,以此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更主要的是成为企业所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真正实现双方互利互惠和深度合作。
(二)是标准化管理是实训基地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强调生产的实用性。实训教学应贴近行业或企业的科技发展实际现状、反应行业管理标准的要求。要体现其实用性,这就意味着实训基地不仅在硬件设备上符合真实企业的现状,更需要在软件上紧跟行业发展。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忽略了软件建设,,往往是实训基地建立起来了,但实训项目未结合生产进行开发,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或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技术,没有职业涵养。因此要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从师资队伍到实训教学模式、实训教学大纲、指导教材、项目及考核标准等标准化的引入;从真实的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打造,到标准化化管理模式的运用等等方面努力建立一套高效、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打造基地的实训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
(三)是构建实训基地制度文化的需要
实训基地文化是一种由设备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共同构成的、统一的文化整体。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应是企业文化表现的载体。四位一体实训基地是一个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建设的能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得到培养的实训基地,这样的实训基地必然反映出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制度文化是实训基地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实训基地文化的协调发展。实训基地制度文化体现在与实训基地相关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人员配置等生产管理体制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而制度文化就是管理标准化的体现。
(四)是实训基地品牌建设的需要
品牌学校需要专业品牌的引领,而实训基地是学校专业品牌实现的载体。优质学校的标准不仅仅表现为校园的大与美,更重要的是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适应科技进步要求的教学设备设施。只有以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加强基地建设,以实用、高效、先进的的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形成有效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和平台,才能保证专业建设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促进学校实训基地品牌建设。这就需在新一轮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当中,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水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发展品牌,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效能实现实训基地工程品牌建设。
综上所述,四位一体实训基地要实现企业化运营,并在市场竞争、实训教学当中发挥作用,实施标准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四、四位一体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建设思路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舆论宣传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主体是实训基地,要建设好标准化管理体系,首先必须统一学校决策层和教职工的思想。学校与实训基地开领导层会议,通过认真学习讨论,深刻认识到实训基地要高质量的实现四位一体功能,必须坚持走企业化发展的道路、走标准化管理的道路,必须依靠教职工将标准化管理落到实处。其次是由实训基地负责人分头宣讲并在每周、每月的业务学习会上进行工作部署,印发宣传材料,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广泛的专题宣传,营造“人人都知情、时时有响应、处处有标准”的标准化管理氛围。成立管理体系领导小组,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在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时,实训基地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由该负责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保持工作,参照企业运作方式成立管理、生产计划、人事劳资、设备动力、供应运输、消防保卫、安全环保、工会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依托现有或建立新的管理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力求实现企业化、标准化管理。
(二)逐级办班,对各类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
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训基地教职工来说,是新鲜事物,应采取逐级办班、层层培训的形式,开展全员培训教育。首先是对实训基地领导班子成员培训;二是对中层领导成员进行培训;三是对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教师、业务骨干等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内容、步骤;四是由各部门负责人头讲课,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各层次的全员培训,使广大教职工明确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熟悉管理体系内容,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管理体系与个人工作、自己利益密切相关。
五、结束语
深化四位一体实训基地的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建立有特色的基地标准化管理体系,有着其深远的意义。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与管理模式、健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的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完全可以实现按不同标准进行生产与教学、培育实训基地品牌,培养出具备较高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学校就会有高质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学芳.浅谈企业的标准化管理[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1(2).
(一)标准制定,需求为本。标准跟着需求走,信贷支农产品标准的制定首先应该选择好切入点,比如对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的农户贷款工作,可结合各地实际经验,在信贷制度中先行推进标准化,其次注意将现有的关于信用户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证发放与管理等分散的标准整合起来,形成集约化,真正为信贷支农制定切实的标准,以在实践中检验过的效果为主要参照标准,三是结合地区实际,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动向,及时制定适应种、养、牧、渔等不同特色产业的支农产品,按照资金使用周期、数量合理确定标准,避免在标准化过程中的制度缺陷,在对标准化强调其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适应新的需求,这样可以使得信贷支农产品更加符合标准化的多样性,加速支农产品的发展并使品种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支农产品标准的最大自由度。
(二)标准制定要兼顾技术的先进性和收益的最大化。信贷支农产品标准的制定首先必须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在信用社信贷工作中建立起最佳的贷款审批管理程序,在贷款投放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建立起互相适应的配套标准体系,使得信贷工作更加有序,避免混乱,以达到充分的效率性。同时信贷支农产品标准化的制定,要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使得信用社在具体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参照标准化体系就可以获得自身效益,保证利润和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制定标准的重要目的之一,要使标准成为产生利润的“法宝”。
(三)抓好示范推广,使信贷支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尽快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信贷产品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目前的“点”,而且是重“点”,就是农户贷款,要尽快总结近年来农户贷款工作的成绩,把信用村、户的评定,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贷款证的实际操作,因地制宜地搞好标准的考察、论证、设计,以农户贷款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适合一定地区的标准,并推而广之,迅速扩大市场范围,进而带动例如“公司+农户”贷款、农户消费贷款、农户大额贷款等一系列支农产品标准化的建设。
【关键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和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基层单位怎样做好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现档案工作向信息化的迈进的重要一步,是当前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近年来,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为开展档案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设施、设备,但与档案规范化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奎屯市住建局自2001年成立档案室以来,配备了档案柜、电脑、防磁柜,加湿器等设备,但蚀刻设计仍然不能达到档案专用馆房的标准,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二)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目前,在基层单位还存在公文制发不规范的现象,奎屯市住建局自2001年完成档案二级达标之后,开始使用规范的公文撰制单,但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变动较快,很多新进机关的工作人员对公文撰制的使用还不规范,存在排版格式不正确、签发手续不完善、笔种纸张不符合要求等现象。这给文书档案工作带来了很大患隐。
(三)对“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还存在模糊认识
“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一原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刻板、教条、片面的认识,不注重档案的内在联系,对单位业务职责了解不全面,导致一些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没能及时归档,给日后提供利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四)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档案工作往往被放办公室各项工作的末端,档案工作者也经常被安排一些“老弱病残”带有照顾性的岗位上,这些都不利于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进展,也给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一)奎屯市住建局作为一个基层单位,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日常的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电子档案,要实行规范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在新建办公室楼时应该按档案馆馆房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为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硬件支持。其次,要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挂帅,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和督促,指定专人管理档案,并在业务科室设立兼职档案员,以便对各科室的业务档案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促使业务科室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能够及时立卷和定期向档案室归档。最后,要严格借阅登记手续,杜绝档案乱借乱发,防止分散流失,同时,要注重开展档案提供利用的总结,对今后提供利用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为解决公文制发不规范的问题,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三)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全面认识,提高档案工作效果。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以我为主”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件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在当今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一是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坚持把政治素质高、政治敏锐性强、政治鉴别力高的人员放在档案管理岗位上,提高政治安全性。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恪守档案工作纪委,严格执行《档案法》,严守党和国家秘密,热爱档案工作。二是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化理论知识,更要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为今后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现阶段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不仅能统一档案流程,同时,通过规范管理,可以为各项工作提高更加有效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为做好档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色彩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6-03
一、前言
国际色彩联盟(Internet Color Consortium,简称ICC)在1993年提出的色彩管理技术,是现代印刷企业控制色彩质量的主要手段,色彩管理课程现已成为印刷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是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模块,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唐义祥等学者曾对色彩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过有益的研究。[1-4]本文以色彩管理本科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本科教学和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不同,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以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色彩管理的教学内容
色彩管理以颜色理论为基础,基于色度学解决色彩复制中的一致性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色度学理论基础上,ICC提出跨平台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法,实现了不同平台下各种色彩处理软硬件的互操作,用户可借助色彩复制过程中的软硬件,轻松实现色彩复制目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于色彩管理本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1. 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
色彩管理的理论是在色彩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往的教材往往把色彩学理论作为色彩管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这样会与印刷工程专业的色彩学课程内容重复。色彩管理有自身的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包括ICC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特性文件结构、再现意图、色彩管理模块等相关理论。ICC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所有理论的基础。特性文件结构、再现意图和色彩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是课程的主要理论,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印刷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从底层理解色彩管理软件的工作原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为参加色彩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色彩管理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完成整个色彩管理的实施。在讲授实践操作的知识之前,需要对与应用相关的理论进行讲解,包括色彩管理的校准、特性化和色彩转换过程,色彩管理的前期、中间和后期流程,数码打样与屏幕软打样,以及Adobe的色彩管理框架等知识。色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是色彩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进行色彩管理应用实践的基础。
2. 色彩管理的实践知识
在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操作一系列的色彩管理软件和硬件,来达到色彩在设备间的传递和准确复制的目的。色彩管理的实践知识涉及到这些软硬件的使用。色彩管理软硬件供应商有很多,但因遵循了ICC所定义的规范,在操作上有通用之处。色彩管理的硬件包括输入设备、显示设备和输出设备和颜色测量仪器。各种设备的使用在印刷工程的其它专业课程中已经涉及,在色彩管理的实践内容中不将其作为重点。颜色测量仪器用来获取颜色样本的色彩数值,是色彩管理中使用的重要硬件,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实践知识的组成部分。色彩管理的软件种类较多,包括特性化软件、颜色测量软件、色彩管理应用软件、数码打样软件等。这些软件的色彩管理功能、操作步骤和使用等方法是课程实践知识的重点内容。
实践知识的掌握是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色彩管理本科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时分配建议在1:1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又具有灵活应用的动手能力,避免仅学会生搬硬套的实践操作。
三、色彩管理的教学条件
为支持色彩管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在教学条件的配备上做较多投入。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室,方便教师借助图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现课件。实践知识的教学需要有色彩复制流程中的相关专业设备的支持。输入设备最好、配置高端的滚筒扫描仪以及支持色彩管理的扫描软件。配备的数码相机除了在参数上满足色彩的复制要求以外,还要有专业的摄影条件,如标准照明光源、中性灰环境等。显示设备应配备具有较大色域、可调节单通道的显示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备具有色彩管理功能的专业显示器,并购买相关的辅助设备,如遮光罩等。显示器安置的环境照明条件也应按照国标进行设置。对于输出设备,专业的数码打样机必不可少。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有印刷机及其相关设备,如观察样张的标准灯箱等。
此外,实现色彩管理校准、特性化和色彩转换等工作的各种软硬件必不可少。在硬件的配置上,需采购适合屏幕测量和纸张的色彩测量仪器,建议采购具有不同照明观察条件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分光光度计,以满足各种测量需求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对于色彩管理软件,必需配备特性化软件。购买支持各种设备特性化的通用软件是不错的选择,且特性化软件对测量仪器的选择最好没有特别要求。数码打样是色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专业的数码打样软件是非常必要的。Photoshop等Adobe印前应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功能是必须学习的,所以也应该配备。
除了配备色彩管理的软硬件之外,对于色彩管理所用的各种标准色卡也需购买,如扫描仪校准和特性化用的IT8.7/1(透射)、IT8.7/2(反射)标准色标,数码相机校准用的标准白板、特性化用的ColorChecker标准色标等。为了满足相关实践知识的教学需要,这些色彩管理所必需的设备和软硬件需放置在较大的空间中,且配备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满足针对多个学生即教即用的需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色彩管理的教学方法
色彩管理教学内容丰富,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先进行基础理论的教学,对应用理论和相关的实践操作穿行教学。
理论内容的教学以教师为主,采用“讲授——启发——讨论”的教学方式。讲授指教师对理论内容进行讲解,讲解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方式来表现各种素材。大部分的理论教学通过讲授实现。在讲授基础上,向学生布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后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后,针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实践内容的教学是色彩管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锻炼学生的能动性和动手能力,实践内容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但由于色彩管理所用的硬件设备价格不菲,不可能人手一台同时进行操作,加上学生动手能力差别,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合适,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动手,达不到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践内容的教学最好在实验室进行,根据软硬件配置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过程可采用“教——学——做”和“设计——操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做”指的是由教师对实践相关的应用理论和实践所用的软硬件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对相关软硬件的操作进行现场学习,并动手操作。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和教师交流讨论,以理解实践理论、学会独立动手操作为主要目标。“教——学——做”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还需要创造性的实践锻炼,这可通过“设计——操作——分析”的方法来实现。
“设计——操作——分析”围绕课程设计进行,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色彩管理应用所出的综合性实践课题,如“不同拍摄条件下数码相机特性文件的制作与评价”、“数码打样中墨水和纸张对打样效果的影响”、“色彩转换中的再现意图选择”,等等。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教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获取的数据、应进行的分析等做清晰的描述。课程设计通过学生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指导书中的要求进行实验的准备、材料的选取、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小组中的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操作软硬件来完成各项实验,采集必要的数据后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按规范写作课程设计报告书,完成整个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操作——分析”的实践教学可让学生用到在“教——学——做”环节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经过此环节后,学生对色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色彩管理本科课程中,既要强化理论教学,又要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将两方面有机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笔者在总结多年色彩管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色彩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对色彩管理教学条件的配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讲授——启发——讨论”、“教——学——做”和“设计——操作——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对色彩管理的教学提供参考,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义祥.色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4).
[2]魏庆葆等.《色彩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9,(7).
[3]陈海生,李萌.色彩管理课程教学经验谈[J].今日印刷,2009,(2).
[4]田全慧等.高职高专《色彩管理》教材建设探讨[J].出版与印刷,2011,(4).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为总导向,目的在于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给他们树立积极的思想理念。而企业的文化建设则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从各自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给企业和职工以宏观的思想和政治指导,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立足于从企业微观角度来培养群体竞争意识。从它们之间的内涵上来讲,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员工的思想和政治问题,使职工在思想上保持主动性,主要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国家的方针路线,而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和教育培训体系等。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相融合的作用与效果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驱动力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推动和相互作用,文化建设是企业走向正常运营的驱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力量,它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够凝聚团结和带领企业员工创新,从而使企业变得有思想有灵魂。在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让员工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对企业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对企业形成一种归属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职工不断地学习并进而将企业培育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从而为企业的改革创造一个更加宽阔的舞台。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最主要的两项:一是某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另外就是它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进行,就会出现很多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这时就显现出了一个企业的内部思想觉悟程度。只有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化解各种不必要的矛盾,才能使各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才能缓和各种矛盾冲突,使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相融合的对策
(一)完善机制,健全体系
想要更多地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融合起来,必须不断对企业内部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推行和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想完善企业的标准化体系,一是必须要做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目标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工作。企业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合理完善的企业标准管理的长效机制。在长效机制建立的同时,也要创建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具有较高素质水平的企业标准化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推行和实施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二是要做好企业标注体系中的基础工作。要想使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层次更加分明、系统更加全面、内容更加简单易懂、模式更加科学先进及方法更加实用有效,就必须将企业的标准化体系中的基础工作做好,可以通过增强落实企业化标准工作的力度,提高实施企业标注化管理工作的能力及提高执行企业标准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实现企业较快健康的发展。
(二)强化理念,以人为本
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建设都离不开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企业要想科学地向前发展,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落实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中要使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被管理者明晰自己的职责和权益,并且要确保员工能够清楚标准、遵守标准以及尊崇标准。在企业实行标准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做到每个决策都是有法可依的,真正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企业还应尽量避免因为管理层的指示不合理及员工的失职等因素致使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地实施的情况。
通讯作者:尧颖
【摘要】 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如何提高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每个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做好岗前培训和集体备课、开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中应用标准化患者,通过合理使用考核手段促进学生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以及物理诊断学规范化教案的建设等,探讨如何提高诊断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物理诊断; 见习; 教学体会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诊断学授课学时有限,尤其是见习课的学时较少,同时该门课程又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涉及的医学概念多,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学好该门课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提高教学能力
由于医学影像学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医师更多地依赖于器械及实验室检查,而忽视基本理论、技能,导致教师的基本功薄弱,影响到教学质量。从事物理诊断学见习带教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临床基本功亦参差不齐。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教材中部分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的手法有所变动,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目前笔者所在医院实施各科轮流安排一名教师脱产带教,存在带教教师对非本专业知识不熟练,掌握不够精准的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1 做好岗前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 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全体参与教学的教师集体备课,首先使每个教师熟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教学内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区分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及了解内容,以便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每个教师进行授课演示,轮流操作示范,边讲边做,并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从而做到统一操作程序规范和检查方法。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能认识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授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建立师风师范,提高见习教学效果。因此,集体备课非常重要[1]。
1.2 强化理论知识 进入正式教学后,教师应同步参加大课听课,讲授大课者多为高年资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通过听讲大课可强化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高教学质量
2.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见习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示教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体格检查的规范手法后,将学生分为2人1组互为“患者”进行手法练习,对每一动作、手法、听诊都进行认真训练,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纠正错误手法和解答问题,课堂结束前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进行随堂考核,检查学生查体的手法、顺序、具体内容等,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诊断结果。通过这一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遗漏。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体格检查。在下一次上课时可对以前学习的内容随机选择学生进行操作,以便了解学生课后主动练习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2 提高记忆方法 诊断学的知识点繁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是提高诊断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记忆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例如理解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心脏体检视触叩听可让学生先记住“3316”,即视诊“3”内容,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触诊“3”内容,心尖(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以此类推,学生先记住数字,就能很好地避免体检中的遗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医学教学不能只着眼于知识的积累,还必须注重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多举实际案例,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教师可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从临床症状、体征入手,总结病史特点,理出诊断思路,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后进行针对性讲解,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不断的纵向学习,逐渐学会把不同疾病横向联系起来分析,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处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 开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诊断学课程内容较抽象,知识量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生动性与说服力均受限制。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使授课形象化,同时增强趣味性,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化,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笔者在见习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及心肺腹模拟人,例如某些特殊步态、正常异常的呼吸音、心音及杂音等,有了相应的动态演示及典型声音,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通过使用心肺腹模拟人,更加深了学生动手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比如分专业带教制度,即由本专业未脱产教师准备示教患者,这样更容易取得患者的配合,有利于解决带教过程中找示教患者难的问题。同时,由本专业未脱产教师讲解该专业内容,会更加熟练,更加准确,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临床无典型病例,可尝试标准化患者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及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3]。目前见习课存在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建议增加见习课学时,这样可以更多结合具体患者,把疾病发生机理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症状、体征,牢记概念,同时增加动手练习的机会,提高学习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 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
[关键词] 企业文化理念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岗前零培训
一、前言
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提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面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好环境和难得机遇,根据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我们在进行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就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构建企业岗前零培训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二、引入企业文化,彰显职业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享有的一系列规范和价值观,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具体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根据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从2006年起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从课堂扩展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目标要求。
1.企业精神建设
企业精神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与沧州供电公司、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秦皇岛港城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以下简称“合作企业”)合作,将企业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诚实守信、公道守法的市场行为准则,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等渗透到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学风建设中去,从而使专业精神风貌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2.道德文化建设
企业道德是企业行为的规范,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校企合作,吸取合作企业所倡导的企业道德标准,将其引入到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与人为善,互帮互助,还要以企业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3.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为实现企业目标,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等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它具有企业价值观导向的功能,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障,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通过校企业合作,将合作企业科学、严明的企业制度引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到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中。根据供用电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操作性强,既体现科学化、人性化,又具有严肃性的规章制度。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岗位要求。
4.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在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室的布置尽量突显企业特色,通过专栏等形式宣传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成功人士的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5.思想文化建设
供用电技术专业招生人数较多、地域较广,学生文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思想上还存在着较多的不稳定因素,缺乏主动性和创业精神,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和评价不够成熟、缺乏全面性。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讲座、深入企业参观和参加企业生产锻炼等方式不断地向学生强化企业的价值意识,突出职业定向教育,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较快形成科学的职业观。
三、营造企业氛围,培养职业品质
毋庸置疑,现代企业中员工的理念与企业理念之间接轨质量的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体现。因此,营造企业氛围,培养职业品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供用电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等环节中,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构建企业岗前零培训的培养目标。
1.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优与劣是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反映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因此,在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教学内容,及时从企业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将职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现场实物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一线三训练”,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训练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反映企业生产过程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领悟到企业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职业品质。
2.实践锻炼
参加实践锻炼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设置以企业生产过程为背景的实习实训,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组织过程参加实践锻炼,创造真实的环境和场所。为此,在进行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把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生产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悬挂生产操作流程图和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训练环境。其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做到人员职业化,管理企业化,设备专业化,营造崇尚科学、从严管理的良好氛围。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及综合职业素质。
3.课余文化活动
课余文化活动是展现学生个性和施展个人才能的最佳舞台。在进行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市场调查、社区服务等能够突出供用电技术专业特征的课余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策划、就业实践、展现自我价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角色、参加锻炼的过程中同时学会交流与沟通、合作与竞争,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品质。
四、参加生产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参加生产锻炼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最佳手段。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新型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参加生产锻炼获得、巩固和提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参加生产锻炼成为现实,使构建的企业岗前零培训培养目标成为可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将第六学期全部设置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到就业单位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生产锻炼。一方面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能够迅速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将工作体验融入到理论知识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找到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在实践锻炼中励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艰苦劳动的意识,充分认识和遵守企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职业能力。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校园,渗透到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的每个教学环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企业岗前零培训的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讨,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和问卷调查,都认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校园,渗透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卢建昌:电力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需要进入临床实验室,对其进行生物安全教育,能保证他们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以模拟教学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使其了解实验室感染来源,掌握实验室医疗垃圾处理及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模拟教学;生物安全教育
检验医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主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检测设备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会有大量时间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阶段,教材及授课教师多侧重于临床检验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内容,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不够重视。近年来,调查研究表明,在校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及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率均较低[1,2]。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生物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及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正是每位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进行实验室的检测操作还是将来从事检验工作,生物安全防护知识都必不可少。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实习前,首先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008)以及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主观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从而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减少枯燥的安全知识及相关安全规定讲解,尽可能采用照片、示意图、动画、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能更好地结合自身实践,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知识[4]。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深刻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临床实验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医学实践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在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临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并参与其中。在熟知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及危害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中授课及模拟教学,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提高处理生物危害等紧急情况的能力。临床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如下。
2.1待检标本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种类繁多,常见于血液、排泄物及体液等,如动静脉血、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羊水、乳汁、白带、前列腺液和等。各种疾病的临床病人标本所含有的多种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皮下损伤部位、角膜等部位,以气溶胶、接触等形式给临床实验室人员带来危害[5]。依据标本中的菌毒种对人类危害性及其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根据卫生部《中国微生物菌毒种管理方法》,可将其分为4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程中,应明确标本的危害级别,面对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标本,要做好防护,时刻将自身及环境的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
2.2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实验室感染的重要来源
标本采集及标本处理较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如针头和注射器的使用,接种,吸管、离心机、搅拌器等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从而导致实验室感染发生[6,7]。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实验室也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标本在前期手工处理、检测及仪器自动化检测过程中,需用到多种仪器设备,对其使用不当,亦可造成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这些污染物可引起严重的实验室感染,如样本分拣机、混匀器、恒温水浴箱、振荡器等使用中。所有实验室人员应遵守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因此,学生在进行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由带教教师先进行规范化操作演示,而后以小组形式在设置的模拟场景中使用无生物危害的模拟标本轮流进行接收、分拣、离心等处理,并由带教教师和同学进行评比,完成后,再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通过该过程学习,学生基本上对操作及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在学生接触实验室之前,先让学生对生物安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及危害。通过设置模拟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实验室进行正确的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在标本处理及仪器使用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以避免生物因子对操作人员及实验室造成危害。
3.1设置进出实验室场景,学习掌握个体防护措施
做好个体防护可有效减少有害生物因子的致病,有效减少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根据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白大褂、帽子和口罩等。离开实验室时,要脱下防护用品,并根据六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置于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白大褂需定期消毒。此外,严格要求学生不可将实验室内的物品带入生活清洁区,也不可将饮品、食物带到实验室[8]。
3.2模拟紧急情况场景,学习相应处理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日后实习及从事检验工作,会遇到针刺损伤,感染性样品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化学药品或试剂污染皮肤等突发事件。模拟上述紧急情况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了解实验室内冲洗装置、消毒灭菌物品的位置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做到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在第一时间能够有条不紊地防止自身或他人感染。与此同时,向学生强调一旦发生可能的实验室污染,需立即向带教教师报告,以免发生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
3.3模拟工作场景,学习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仪器
首先,学生应对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结构布局及设备设施有所了解。使用无生物危害性标本模拟实验室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安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如: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样品的处理以及所有细菌样本的接种、涂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从使用生物安全柜前的准备工作到使用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使用后的清洁处理,先由部分学生轮流演示,再由教师及同学找出其在操作中的正确与错误点。这一过程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完美地转换成实践能力,尤其是找错环节,能让学生对常见的易错操作印象深刻,为进入检验科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4模拟医疗垃圾处理场景,熟悉垃圾分类处理办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环境总局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应明确医疗垃圾的分类,实验室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开放置。用无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道具模拟医疗垃圾,使学生能够独立对各类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处理。如模拟使用锐器(针头、穿刺针、吸头等)时,进行规范化操作,使用后需单独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利器盒内,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对包装纸盒、试剂盒、液体废物等进行分类处理。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在场景模拟中很容易熟记实验室不同废物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进行不同的处理,以避免医疗垃圾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
4掌握实验室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临床实验室根据不同清洁目的,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日常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化学消毒剂擦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必要时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30min以上。当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无菌环境时,可采用灼烧、干烤等灭菌法;对使用的无菌试剂及医用器械可采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菌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实习时,应掌握各种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医学院校实验室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的培养,未来从事的工作(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血站、医学实验室及研究室的相关工作)都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利用场景模拟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减少实验操作中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不但对实验室安全、个人安全,而且对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华 尹萌 秦晓松 刘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4(18):767-770.
[2]何静,刘青青,钟训富,等.某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20):3080-3082.
[3]叶冬青.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赵思婷,植瑞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76-77.
[5]张卫良,杨毓.加强和提高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1,2(8):122-123.
[6]曾晓明.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6,4(14):148-150.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45-02
行政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包括行政学和管理学外,还涉及到政治学以及法学等关键性学科,主要由相关知识和理论组合而成,党校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借助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为我党输送全能型人才,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行政管理专业也是为社会事业范围以及社会企业培养主流性人才的重要路径,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真正落实国家相关规定。
一、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近几年,传统科目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教育领域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党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不仅提高了专业资金投入的力度,也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机制上实现了创新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机制的时代必要性。但是,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型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其运行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构更加动态化的教学机制和教学理念,确保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时代性优势得以发挥出来。正是基于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发展进程中,由于相关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就导致专业不同特征以及影响存在差异,这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框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念缺失
在实际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型建立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和管理结构存在缺失,就导致整体教学机制和运行维度并不理想。从宏观层分析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教学机制研究层面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1]。第一,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动态性变化,在行政管理展业教学机制建立过程中,相应的知识和教学体系都依托传统结构落实的,对于教学管理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维度和管控模型,能满足统一管理的需求,但是缺乏新颖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管理内容,往往会存在教育机制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出现。第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决策性以及计划习惯往往比较闭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程结构是从上到下,这种垂直性教育机制,尽管落实了专业教学的权威性,但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就导致教学决策以及教学计划一板一眼,缺乏创意。第三,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对学生建立评价体系,传统评价标准具有科学依据以及科学化理论基础,但是,这种传统的标准评价结构在分析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评价结构和教学管理模型之间缺乏实际价值,整体考核指标和管理机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就导致整体管理结构和管控需求之间缺乏互动,且评价指标也就只能呈现出单一化运维结构。
2.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水平不足
在实际教学机制建立过程中,党校内部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力对于课程的讲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差强人意。首先,是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人才缺失,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性专业,需要结合实践进行经验教学,并且也要结合市场发展动态建构常态化教学机制,从而确保知识的延续性和新颖性。然而,由于多数党校教师都忙于自身的授课,没有很多机会深入实践,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优秀的行政管理教师较为缺乏。其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升级较为困难,由于再教育环节的落实情况很难有效控制,就会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且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最后,由于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局限性,也导致相关教师教学水平出现问题。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本身起步就晚,加之相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队伍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整体工作模型和工作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2]。
3.行政管理R到萄е氐闳笔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立和落实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提高,也有实践教学的优化,但是,教学重点问题也成为制约行政管理体系优化的主要问题。一部分党校内部存在教学重点缺失问题,教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重视理论却忽视实践,导致整体教学模型和教学机制的稳定性以及实效性存在严重缺失。主要是由于教学机制和教学维度局限性导致的,整体教育教学维度失去真实的教学价值,行政管理专业在理论方面存在不足,相关管理专业的考试制度和管理框架都存在问题。
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