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提升高中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原版英语影视资料;听说能力
英语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学习过程,需要口、耳、手、脑等各个器官的通力合作。听说的实践尤其重要。听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可是,目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县城和农村高中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很不重视,听说教学被边缘化,听力材料单一、乏味,缺乏原汁够味的英文输入,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听说水平不高,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僵硬、死板、无趣,使得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一、原版英语影视资料的适合性
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语言知识,即应用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篇的能力;(2)语用知识,即话语用意、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3)社会文化知识,即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观念、习俗的了解;(4)情感因素,即个体对他人及事物的态度、认同等。
优秀的原版英语电影和节目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实践,感受到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的环境情景与会话形式和表达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使听觉、视觉以及语言动作都积极活动,进入“英语思维”状态中,逐渐找到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感觉,促使学生对语言表层和内涵进行深刻而细致的体会,以达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优秀英语影视和视频的选择
教师应该选用最能贴近学生生活,且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原版英语电影作为教学内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较低,应该选用语速不太快、句子较短、贴近生活、有趣味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材料。例如,家庭生活喜剧《Good Luck Charlie》, 朋友题材的《Friends》,动画片《The Lion King》,《Finding Nemo》,经典的Fairy Tales以及许多英语学习网站上的英语视频和音频。而且应该选择带有中英字幕的英语影视作品,以备后期精看并学习地道的英语词句表达。
三、怎样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的视听说教学
正确处理视听说课教学中“视听”和“说”的关系。个别教师认为,视听就是看电影,所以说视听课就是以视听为核心。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视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但语言的输入是为了输出,而说是语言输出的常用方式和主要途径,也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笔者认为“说”才是视听说课的真正核心。其中“视听”是基础,“说”是目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1.听与复述相结合
复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重复(repeat),即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复述;另一种是重述(retell),即说出所听话语的大概意思。
例如,在看完英语故事Fairy tale ――Hansel and Gretel之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的脉络。
2.听与回答、讨论相结合
学生通过听整段的录音后回答老师所提问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视频的细节和事实,而是更加注重对视频内容的综合性和深层次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发散性和推理性思维的能力。
讨论可以有两种形式: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是学生讨论视频内容衍生出来的问题。例如,在看完Fairy tale――Hansel and Gretel之后:
T: If you were left in the dark forest what would you do to survive?
S:……
T:Does every step-mother dislike their step-children ? Do you know a step-mother who love her step-children as her own ones?
S:……
3.观看英语影片或视频的步骤
对于语言较为简单的Fairy tales,高中生不用看中文字幕就可以懂得,只看英文字幕,记录陌生词汇和表达方式。然后是遮盖英文字幕,认真视听,感受英语视频的故事情节、英语语言和思维,多视听几遍直到不看字幕能够完全理解。
对于语速较快,语句和剧情较为复杂的英语影片和视频,比较可靠的做法是看一遍带双语字幕的,了解剧情,然后看几遍带双语字幕的,把生词和句型记下来进行学习。接下来把中文字幕遮盖只看英文字幕,找到视听英语影片的感觉。最后,不带任何字幕再看几遍,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听懂对白,了解主人公的想法和思维模式了,这时候乘胜追击再多听几遍,进行跟读和模仿。
4.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
电影或英语视频的观看固然有耳濡目染、自然形成语感的作用,但如果缺乏针对性、目的性,我们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组织学生泛看影片,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会话人物的语言。精看影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所学语言实现认知与应用同步上升。
5.布置英语情境教室
英语视听说课若能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英语情境教室进行,则效果会更好。教室的墙上张贴世界地图和英国、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地图、国旗,教室的外面可以看到英国皇家卫兵和伦敦大本钟、纽约时代广场、自由女神等著名标志物以及其他英语文化风俗方面的海报等。这样的浸润式英语学习环境会给人一种身处英美的感觉,不自觉产生想说英语的冲动。
总之,视听说课教学是一门艺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只是帮学生看懂、听懂,还应该通过精心组织将课堂变成语言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中充分调动积极性,自然地完成挠镅韵暗玫绞导试擞玫墓程,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庆宗.英语教学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
关键词:高中历史;合作学习;学习任务;互动讨论
许多学生说高中历史没有初中历史有趣,他们讨厌枯燥的理论分析。这其实就凸显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学还在沿袭抽象理论说教。这就让已经在初中熟悉了相关历史故事的学生觉得毫无兴趣。高中历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学生由于思考方式不同,可能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样,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和进步。所以,本文结合一线课堂教学经验对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如何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机械地进行前后左右组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进行统筹,将学生按照一定原则分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肯定存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已经证明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要想杜绝出现类似的马太效应,我们可以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划分学习小组,组内设有组长,记录和汇报人员各一名,他们应该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同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相互帮扶,还可以给组间以公平展示的机会,从侧面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内成员应该有一定的事情做,人人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安排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不是无序地讨论,而是让组长针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长处和优势进行分配,先给每位学生分配他们比较擅长的工作,小组成员积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成因、发展和结果,然后汇报出来经过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确定比较正确和优化的方案,以备组间展示。
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相关内容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历史分析和思辨方法,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主题,让大家分析梭伦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并分别指出它们给东西方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话题不但开放,而且要求知识面广,信息丰富,单个学生短时间无法完成。小组学习中组长可以分别布置两个组员去搜集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让擅长分析的学生列出对比角度,然后对号入座,这样就让对比显得明确,学生更容易掌握。
小组内讨论完毕以后,可以换一个角色,分别体验知识生成的不同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内得到提升和锻炼。
三、组织有序讨论
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但是开放性讨论并不是没有秩序。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分配完任务,大家按自己的任务先完成基本工作,然后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我们可以让擅长分析的学生列出对比表格,然后大家针对每一个对比项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具体,而且有针对性,利于学生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再如,在学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针对这一开放性问题,组内学生先要讨论确定对比项,比如起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等,组员可以分别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组内讨论只有在严肃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逐步在纷杂的信息中探骊得珠,谋求共同进步和提高。
四、培养合作习惯
合作是一种技能,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态度,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学生的合作技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比如,让学生具有探索意识,让学生具有辨析能力,让学生具有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合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要敢于提出,遇到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要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比如,对比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个组员就发现中国都是战胜国,但是为什么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呢?这样一来就能引导大家进行深入探索,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思考方法。
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让学生实现了共同进步和提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的意见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高中历史共同进步的分析与探索。总之,学生存在客观的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只能造成两极分化,所以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实现组内帮扶的同时掌握历史分析和思辨方法,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进而优化合作学习的环境,从而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由于历史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对旧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并将其导入课堂,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解到“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上节课所讲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且各种工业革命的形成正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而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相比较,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这不仅使学生对上节课中所学到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内容进行巩固复习,而且清楚地交代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内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堂学习中。
2.现代技术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其影像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合理应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导入,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的视频与音乐,然后将视频内容与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并提出“为什么日本会如此的嚣张?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相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回答,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知识学习中。
3.悬念谜语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设置悬念谜语进行课堂导入,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较强这一特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快速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激活其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例如,在讲解“后期的保卫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说:发展的势头实际是很迅猛的,且在1856年已达到全盛时期,但由于在领导阶层的内部发生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从而导致政权发生急剧转变,良好的内部形势瞬间急转直下,那此件大事具体指的是哪一件呢?这一悬念设置,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加深了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它不等于传统意义上说的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还是要讲究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总结了科学上好历史的三个环节,只有充分注重这三个步骤的历史教学,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历史教学,提升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原来我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二、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只是传统的死记硬背。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巩固检查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我们不能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再者,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学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如书上并没有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但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两课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对秦始皇究竟应该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主题教学 情景式
新课程下的课堂精彩纷呈,多种多样的情景设置,丰富多彩的探究形式,构成了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课教学中,笔者也采取了多样的情景设置,进行了“温州高铁事故视频回顾”“学生分角色扮演”“填一填” 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自主地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笔者却发现,这样的“灵动”课堂缺少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根本,短了“根”,丢了“魂”。如何在情景式的课堂中让主题“深植”,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呈现出“灵魂”与“情境”的统一,笔者本文即以《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堂实例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直径初探幽——理解情境型主题课堂的含义
要了解主题课堂,先要了解主题教学。“主题教学”就是要以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笔者理解的高中思想政治“主题式课堂”,是指“主题统领、话题导入、问题提炼、活动探究,共识达成”的一种课堂教学程式。而情境型主题课堂就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炼课堂教学主题,在主题的指导下,选择情景素材,通过情景素材,创设素材问题串,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情景素材问题串,在合作基础上进行自主归纳。要使学生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概括、分析、抽象与综合,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二、幽深芳兰密——了解情境型主题课堂构建的背景
构建情境型主题课堂的背景有三:
1.由政治学科本身的思想性特点决定
政治教学是高中基础教育课程,也是具备政治学科特色和特殊思想功能的社会人文学科,政治学科本身的思想性特色决定了政治教育侧重于建立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学习的过程就是塑造三观的过程,它讲究感同身受,而“主题”就可以充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政治学习体验的根本。
2.由政治课堂的现状决定
笔者听过很多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很多课都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主题”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关系,有些课对“主题”的定位、立意都存在失当的情况。而大多数问题主要集中在:例如教学中对政治概念进行简单的堆砌与交代;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引导随心所欲,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结构松散等。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构建情境型主题课堂的决心,不断进行实践。
3.从学生学情角度看政治教学“主题”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让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政治学习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通过主题教学,把更深刻的政治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抽象的政治理论和规律,能使学生对政治问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三、幽径连嶂碧——情境型主题课堂的实施策略
1.准确定题——基于单元主题确定教学主题
高中政治每一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不是照搬单元标题,而是对主线和单元的新的概括。小主题有着大意蕴,它像一个灵魂一样统率着单元内容,像一粒种子蕴涵着学习的目标。如《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便基于单元主题确定教学主题,即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看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在之后的课堂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的成功也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主题的确定应依据模块整体和单元整体的主题目标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兼有灵动和厚度。
2.精当选材——选择有效的拓展材料服务教学主题
一堂质量较高的政治课,应该是教学内容“拓展”与教学主题“聚拢”的和谐统一体。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总体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有意识地将有助于主题教学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纳入开放的教学目标中,有关的教学细节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来安排,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和服务于教学的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进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在确定了“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看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为教学主题后,以“2011年温州高铁事故”为背景,选取例如高铁事故主要责任人之一的简单介绍、高铁事故发生后总理的答中外记者等,让学生从公民和政府两个角度去思考,共同探究为何要制约与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材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本课的教学主题更进一步的挖掘下去,使课堂不仅时时具有情境,也刻刻彰显主题。
3.精心设问——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凸显教学主题
在情境型主题课堂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过程变得开放,学生常处于自主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在课堂中以问题为纽带,上“勾”情境,下“连”知识,激活了学习过程,打通了“情境——问题——知识”的内在关系。注意设计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学用结合,有利于学生在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能使情境型的课堂时时能凸显主题。
4.多样探究——准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深入教学主题
在情境型主题课堂中不可缺少多样的探究活动。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探究时则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例如多媒体的展示、图片的对比、模拟辩论会等。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教学时,笔者通过温州高铁事故视频回顾,事故现场多张照片的展示,分组角色扮演:如果我是……(铁道部发言人、政协委员、记者等)如何让公众放心?等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去尝试理解本节课的中心主题。
5.合作归纳——学习思辨后达成共识理解教学主题
在情景型主题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时可采取小组合作和学案反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能力来进行分组,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提炼理解主题。而“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沟通学与教的一座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例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在课前编写了学案,从课前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构建本课知识结构,一直到课后让学生合作完成知识结构的修改,使他们在自主的学习思考后理解教学主题。
6.升华拓展——建构整体课堂,升华教学主题
最后,要构建整体课堂,升华教学主题。在目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大最普遍的问题依然是只注重个体,而不能高度凸显主题的意义。笔者对该课的之前设计中只是以课论课,将主题设计为“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看似有主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地学习教材内容。课后进行了反思,重新进行了设计,以单元为中心,从公民和政府两个角度来分析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在这一主题的指引下,与学生一起走进温州高铁事故,重新整合了教材结构,升华了教学主题。
四、独行幽径迷——情境型主题课堂的实践反思
1.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调控的适时度
预设使教学有序展开,生成使教学充满意外。情境型课堂中一个个预设的情景,散在课堂的每一刻,就算有鲜明的主题,偏重预设,轻视生成,仍是我们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而且何时才是预设与生成恰到好处的捕捉点,则需要大量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2.如何完成简化与强化的有机统一
简化为强化创造条件,强化对简化进行升华。学习目标要简明,教学流程要简便,信息载体要简约;主题设计要增强,互动生成要加强,学法教法要图强。在现在的情境型主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教学流程的繁琐,信息载体的丰富,往往会混淆原本明晰的学习目标及教学主题。
3.如何灵活运用好讲授与探究
讲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新思维。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探究性思维,但耗时长、效率低,适用范围有限。在实施主题教学时,往往会对每个知识点都安排探究,以致后面会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知识不透彻等问题。怎样处理好讲授和探究的关系,也是构建情境型主题课堂中值得考究的一个问题。
实施情境型主题教学对于提升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教学“主题”的确立,决定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性,促进了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它就像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存在优点也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路途上,笔者将更加努力地雕琢与融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期完成课堂的体悟与升华,呈现出精致和谐的情境型主题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春露. 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 历史教学,2010(23).
[2]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