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数字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化 图形图像 艺术与技术 创新 设计语言
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不仅能辅助服装设计师完成设计构思,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服装设计的语言表现形式。随着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的日渐成熟,数字化的服饰语言日益成为发挥服装创意的有效途径,也逐渐成为服装设计中最为时尚的设计语言之一。我们根据其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研究,作为现代服装创作语言的新形式,在服装的造型、色彩与图案上分析把握数字化服装设计的要旨。
一、数字化造型造就出独特的立体结构感、建筑感服饰语言
在服装款式造型中,利用现成的人体造型,设计人员借助相关的数字化设计软件技术完成几何感造型设计,设计者利用计算机可完成几何抽象形态构成,直观地进行多种造型方案的评判。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出的造型设计,具有数字化精确的特点,极具时代科技感。
进行服装造型创造时可以大胆结合现代艺术中抽象、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最近时尚服装的数字化造型进行解读,得出这类作品往往具备共同的构成特点,具有立体感简洁的点、线、面、体的构成元素,一般构思来源于有机形式的结构,如多面建筑、晶体结构、自然界生物、折纸艺术等等。进一步分析数字化特点造型作品,往往还呈现出如下特点,如精准的线形、硬朗的造型、整齐的面感、有机组合感以及建筑构筑感。数字化造型造就出的独特服饰语言,把自然界与人造世界结合成极其精细且具装饰性的设计。比如棱角分明的具有建筑美感的服装轮廓和配饰作品(图1)。
近几年,数字快速成型技术日渐成熟,使得受自然界生物启发,应用数字化形式语言打造,形成精美结构形态的日常服装即将成为一种可能。最终能够实现手工无法实现的造型。具有代表意义的如荷兰的“立体主义 ”设计师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的实验作品,借助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意,她采用夸张的人体骨架的结构、立体感的剪裁和线条,将立体和建筑元素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图2)。另一作品模拟海洋生物的形态,应用立体感设计,夸张了肩部、胯部的轮廓。数字技术完成了简洁、柔美的螺旋几何线条,数字化图形图像技术与艺术成就了独特的立体结构感、建筑感的造型,创新我们服装产品设计的造型语言。
二、数字化色彩重构出多样、快捷的色彩搭配语言
借用计算机重构色彩最大化地满足了产品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多样性、快捷化。色彩是服饰中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是创造服饰整体艺术氛围和审美感受的特殊语言,往往也是着装者充分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可以用来测试各种色彩与色彩组合,顾客和服装设计师可以不再依靠偶尔才能调出的最佳色彩样板。数字化服装色彩设计,能够让原来混沌、感性的色彩设计变得简便、有序、直观。
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重构,对选定的借鉴对象原有色彩布局进行有意图的重组,快捷地借用和重构色彩,寻求特色的表现角度和新新颖的色彩图形,丰富设计创意。通过数字化色彩提取,以自己的感悟创造出新的色彩配置。当今的服饰产业潮流瞬息万变,计算机产生的概念化数字色彩板,能够帮助设计师形成出其不意的配置效果,达到完美表现服装设计构思的目的。
三、数字化图像印染技术造就的服饰数码语言
在设计中利用数字化图形图像技术,把单一几何数维图案进行要素的重复、穿插、层叠等排列,可以方便地把循环或渐进形状轻松快速地制作出来。在纺织服装中,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的数码印染技艺完成的服饰图案设计能使服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感。如英国新生代设计师Dion_Lee的作品(图3)。另外把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作为发挥服装创意的手法和技巧,能够轻松、快捷地满足大众对时尚文化的潮流需求。
结合几何图形的设计作品常常兼具简洁而强烈的时尚感,具象图像经数字化处理,可以形成抽象的几何形和对称性的装饰效果,体现出超越平衡、和谐、对称等传统美学标准的新的表现,如斯特拉麦卡特尼的同名时尚品牌 (Stella McCartney) 的度假系列,是以棕榈树、碧海蓝天、花朵绿叶等具象的图案为题材,运用对称性设计组合成巧妙印花,给人产生别致的、超越时空的美感(图4)。在设计中,可以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技术,把图像、线条、色块处理成隐蔽或者显露的效果来表现装饰、幽默的设计感。英国新锐设计师彼得-皮洛托(Peter Pilotto)的设计作品中广泛运用了不同颜色、循环排列的水生与植物花卉图案,结合数字化技术生成的几何数维图案,整体散发出一种海底世界般超现实主义的闭塞感,创作的服饰图案语言极为丰富。
利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记录下有典型特色的面料肌理与结构细节,运用计算机恰当的图像处理与色彩调整,印染到服装上进行创新设计,是另一种有戏剧效果和趣味感的表现。一般我们可以选择特定类型的面料,如针织编织、牛仔肌理等效果进行再现创新设计。由巴西平面设计师Bruno Basso和英国时装设计师Christopher Brooke创立的年轻品牌百索&布郎蔻(Basso & Brooke)的成衣秀场犹如服装面料展示会,设计师就是应用了这一主要手段给人呈现了很多超越了历史的东西。其中一个系列利用计算机完成牛仔材质图案与时尚的几何图案的创新组合设计(图5),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四、通过数字化图像的解构,形成服装设计独特而时尚的结构性装饰语言。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把图案巧妙地融入于服装裁片结构,为设计作品带来强烈的趣味感及艺术感。英国新生代设计师玛丽·卡特兰佐(Mary Katrantzou)利用超现实数字化作品影像艺术与精准的服装轮廓相融合,完成了很多精妙的裙装作品,其中一作品以优雅的餐桌裁剪为下摆,房间的远景上升为上身部分让人印象尤其深刻(图6)。当今的产品设计师要善于应用数字化图像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创作,我们可以把历史的、复古的资源通过数字化解构形式转变成普通人可以接近的服装。有思想、执着于细节的比利时设计师德赖斯-范诺顿(Dries Van Noten )将收藏在博物馆的和服与龙袍放平后进行拍照,再用切碎解构的方式将其数码打印到丝绸、邹绸等织物上,设计作品如同迷人的时装图书馆具有学术性,更具有诱惑力。德赖斯-范诺顿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创作,另一系列作品把17世纪的植物蚀刻画、丛林风景画和海上风景画上的图案拼凑在一起形成织物图案,拓展设计组成一款款端庄得体的时装样式。
结语
数字化图形图像技术与艺术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了富有时代感的视觉因素。在消费者市场不断追求快捷、新颖、创意的成衣产品需求下,数字化设计手段越来越会在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的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运用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能够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服饰造型、色彩与装饰,拓展与生成独具特色的产品式样,开阔思路,以历史、民族、民俗、自然界等为题材吸取设计灵感,通过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手段再现、合成与解构,不断创新我们民族品牌服装。发挥数字化技术生成与拓展服装设计的优势,不断满足大众时尚文化的创意需要。
(注:本文为宁波市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070317)
参考文献:
[1]苏·詹金·琼斯.时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2]特蕾西·黛安.色彩预测与服装流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CorelDRAW软件;服装设计;数字化;款式设计;服装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03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20
桩基础施工具有速度快、沉降量小、承载力较高等优点,因此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各类客运专线建设和运营提上日程,因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特殊原因及客运专线施工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致使原有的一些挤密桩已经不能符合工程设计及施工要求,因此就挤密桩结构处理湿陷性黄土客运专线路基应用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工程项目简介
某客运专线施工,地形较为平坦,对工程场地来说,为北高南低,工程海拔高程365~385m,地貌则主要为黄土台塬。而按照工程地质勘测报告显示,该工程包括杂填土、黄土、古土壤等。并且就勘测显示,整个工程施工段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其湿陷量介于365~855之间,这一数据显示湿陷较为严重,而就勘测显示该段地基最大干密度为1.72g/cm3,最优含水量为16.5%。工程挤密桩为素土,桩板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顶浇筑70cm厚钢筋混凝土板,路基要求为零沉降,灌注桩桩长为31~42m,孔径为100cm;素土挤密桩三角形布置,孔距为1.25m,挤密系数为0.96,处理深度为7~10m,孔径为40cm。
2 工程施工方案及工程设计要求
2.1 工程施工方案确定
勘测报告表明,该工程路基段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并且为深厚性湿陷性黄土层,而按照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此工程施工必须要先消除场地湿陷性,以切实提高工程地基承载力。因此经过研究认为,先使用DDC素土挤密桩对工程场地进行处理,处理之后进行检测,以消除地基湿陷性。按照工程具体场地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工程挤密桩使用整片处理,并采用DDC孔内深层强夯法进行施工,而工程挤密桩为素土,桩板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顶浇筑70cm厚钢筋混凝土板,路基要求为零沉降,灌注桩桩长为31~42m,孔径为100cm;素土挤密桩三角形布置,孔距为1.25m,挤密系数为0.96,处理深度为7~10m,孔径为40cm。
2.2 工程设计要求
按照该工程设计文件中对路基沉降控制要求及工程特殊地质条件,对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应该达到如下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地基处理范围内湿陷性;另一方面是切实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压缩变形,实现客运专线路基要求。而该客运专线路基沉降在处理之后必须要满足如下条件:首先,路基与桥、隧等连接处的差异必须要小于5mm;其次,路基与桥、隧过度段之间的折角不能超过千分之一;最后,任意路基段20m长度内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得超过20mm。而为了使得该段路基处理之后满足上述要求,必须要严格控制路基工后沉降。
3 挤密桩结构处理湿陷性黄土客运专线路基应用分析
3.1 工程施工准备
首先,就工程地基土饱和度、含水率进行复核,并且在成孔时,保证地基为塑限含水量。如果检测地基土的含水率在12%以下时,应该对处理范围内的土层做增湿处理;如果地基土含水率超过24%时,并且饱和度超过65%,则应该进行排水晾干或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其次,对工程路基范围内的各种管线、构造物进行清除,并保证场地平整。接着打桩场地变现,并定出控制轴线。最后,在施工前应该进行成孔、夯填、土方、挤密等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具体技术参数,对试桩检测其承载力及挤密效果,而在该工程中试桩数量为13根。
3.2 具体施工顺序
对于挤密桩的施工,应该从中间向外进行,地基加固必须要根据线路放线分段进行跳孔施工,在各个分段内隔排隔行,先中间后两侧间隔跳打,在填料之间孔底要夯实,并在该工程使用柴油捶打桩基冲击成孔。而具体来说,首先由施工人员对桩位进行检查,并切实保障桩管、桩架等垂直,以保证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其次成孔顺序应该从中间向外侧,并且分批跳打,保证地基挤密效果,而且成孔深度应该不得小于设计孔深,保证误差范围在10cm以内;最后在沉管时应该遵循“重锤低击”顺序,等到挤密桩入土一定深入之后,再增加
落距。
3.3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要点
首先,当桩尖入土至50cm时,应该使用吊线或者测斜仪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测,保证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5%。其次,在挤密桩回填夯实阶段应该使用连续施工,并且各个桩孔应该一次性分层回填夯实,不能出现隔日施工或者间隔停顿等情况,以防止桩身承载力降低。再次,成孔之后应该立即回填,以防止相邻孔塌孔或缩孔。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设专人监督回填夯实质量,如果发现地基土质与勘测资料不符,必须要立即停止施工,等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之后再进行施工,并且还应该做好对应记录。在成桩过程中,还应该随时观测桩顶上升、地面沉降等情况,如果出现桩顶上升过大,就可能出现断桩问题。最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防冻、防雨措施。
3.4 挤密桩效果检测
在地基经过挤密桩处理之后,湿陷性黄土地基物理指标变化较大,并且这一处理对地基承载特性影响较大,而桩基荷载-沉降曲线直接反映桩基承载性状。在该工程中,通过工程实际测量,其Q-s曲线呈现缓变型,并且就荷载试验分析,说明工程单桩满足工程承载力要求。
3.5 单桩荷载沉降模拟计算
在该工程中,因为单桩设计值相对较为保守,所以可以通过减少单桩直径或者桩长来对单桩进行优化,而以工程要求沉降值以内及设计承载力为条件。根据有限元模拟计算对工程单桩做优化,共设计两种方案:其一为减少桩长,其他桩身参数根据原来设计要求进行;其二为缩小桩径,其他参数根据原来设计要求进行。
而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采用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均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因此两种方案均为可行,所以单桩直径或桩长均可以适当减小。而就两种方案对比来看,当单桩均接受同等荷载之后,第一种方案的沉降要小于第二种方案,这说明桩径减小桩身沉降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桩长减小。而究其原因来看,则是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存在明显摩擦桩特性,其下部摩阻力较小,减小桩长对具体桩身摩阻力影响较小,因此这进一步说明了摩擦桩在经受一定荷载之下就会存在有效桩长,因此如果桩长设计过大必然会导致一定的浪费。
4 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单桩设计建议
而就通过桩土模量比EP/Es、桩径D及桩长L等影响因素分析及结合大量工程实例,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挤密桩结合灌注桩施工设计提出如下建议,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1)虽然单桩长度增加能够有效增加桩身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通过挤密桩施工之后,挤密深度之内,桩身中的上部摩阻力变大,但是就实际测量及计算显示,桩身下部摩擦力作用于中上部相比摩阻力则较小,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有效桩长,而且还应该充分考虑经济与技术条件,有效避免桩长过长而导致的浪费问题;(2)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施工来说,因为黄土本身性质,灌注桩主要表现摩擦桩性质,其桩端承载力较小,就模拟计算及实测显示,桩端承载力仅仅占桩侧的5%左右,因此实际设计过程中,对桩身可采用纯摩擦桩设计,并且可通过增加桩径、增加桩身侧面积来增加桩身承载力,减小桩身沉降,但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桩的合理长度,使得桩身长径比在一个合适范围;(3)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施工,挤密桩挤密效果直接影响桩身承载性能,并且挤密桩施工之后,土体弹性模量有效增加,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选择一些挤密效果好的处置方式,而且挤密桩处理深度越大,效果也越好,对桩身承载力的提高也越明显;(4)就有限元分析认为,在桩土同步作用下,如果增大桩土模量比,必然会有效增加桩侧摩阻力,因此在进行桩身设计过程中,可在确保桩身安全强度基础上,适当降低混凝土材料强度,以提高桩身承载力,减低材料成本。
5 结语
总而言之,挤密桩结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这一地基处理方法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应用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具体工程实际情况来确定使用方法。本文重点就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对挤密桩结构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进行了分析总结。文章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挤密桩设计建议,而由于本文篇幅及资料收集等方面的限制,文章在一些方面的叙述仍然有所不足,希望有关学者能够给予补足。
参考文献
[1] 洪鑫,曹国辉,施建勇.双线性荷载传递函数的单
桩荷载-沉降关系统一解释[J].岩土工程学报,
2014,(3).
[2] 刘齐建.大直径桥梁基桩竖向承载力分析及试验研究
[D].湖南大学,2013.
[3] 何俊翘.基桩竖向变形与承载力机理研究[D].湖南大
学,2012.
[4] 赵明华,何俊翘,曹文贵,等.基桩竖向荷载传递模
关键词: 服装数字化 高等教育 课程改革
当今社会,数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服装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在促进服装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而且服装高等教育只有构建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服装数字化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服装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快速反应(QR)、条形码和扫描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批量量体裁衣、人体扫描和服装虚拟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设备有的在我国的服装企业中已经开始使用,有的仅在科研机构中存在,有的还正在研发中。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将企业中许多单项自动化技术,如柔性生产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日趋成熟的单元,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迅速、准确、便捷,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佳,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快速反应系统(QR)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一种商业策略,其目的是缩短从原材料、设计、生产,直至将成品销售给消费者整个过程的时间。它的发展给了制造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国内外的竞争。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和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把所有供应渠道直接连接起来,提供给国内的零售商。
实现QR需要以下基本的信息技术和条件:条形码(Bar Code)技术、条形码信息处理技术、POS (条形码扫描)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SCM (出货包装箱)标志、INTERNET和电子商务、“PDM+ERP”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计算机之间以机读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 EDI取代了以往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大量的书面单据往来,包括定购单、发票、包装通知单、装船文件和存货清单、报关单等。
从EDI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两方面来阐述。EDI比邮寄、快递、空运等都快,通过缩减单据往来,大公司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纸张和邮资。和传统的纸张传输相比,运用EDI可以产生以下经济效益:节约员工成本;降低单证处理成本;减少库存量;降低时效成本;避免重复操作。运用EDI还可以产生以下战略效益:加强客户服务;改善公司内部的数据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有助于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批量量体裁衣
在上世纪,标准化生产意味着低成本,人们一直生活在批量生产和单一模式服务的世界里。批量量体裁衣(Mass Customization)的构思是:要为每位特定顾客定制服装,而不是用一种尺寸去面对所有消费者;可以供应千位定制顾客,但以批量价格而不是定制价格出售。在服装和服饰品中运用批量定制的概念将会给时尚界产生巨大的变化。
服装工业越发达的国家,量体裁衣的需要也越多,比如欧美和日本。量体裁衣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但与批量工业生产相比,效率低,成本高。如何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批量量体裁衣的构思呢?很显然,需要新的技术和设备。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
(五)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批量量体裁衣的技术支撑
MTM (Made to Measure)是通过三维人体测体仪获得个体三维尺寸自动电子订单尺寸输送给生产部CAD系统,自动生产样板各种号型规格自动组合并形成优化裁剪方案,进入自动裁床制成衣片进入吊挂缝制生产系统快速生产。
MTM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产业为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TM与“量体裁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区别。“量体裁衣”只能针对一个一个的对象,根据其身材特征制定相应的板型,再做出衣服;而MTM是在已有板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体型自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角度达到“个人定制”和“批量定制”的目的。
(六)人体扫描(Body Scanning)―――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
人体三维测量技术主要以现代光学为基础,是集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学、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测量技术。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信息的手段和载体加以利用,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莫尔条纹法、激光测量法、白光相位法、红外线测量法、立体摄像测量法等。
(七)服装虚拟设计技术
虚拟设计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完成产品开发过程构想的基础之上。它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并行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一体,在虚拟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它的显著特点是利用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模型――虚拟产品来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目标中的决策水平,达到全局优化和一次性开发成功的目的。
对服装的生产商而言,从发展的角度讲,利用三维CAD系统建立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机制将是在当今世界服装业取得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而快速反应机制的确定必须对服装设计、面料供给、生产制造方法及商品流通各个领域的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革。快速反应的目标是要在适当的产品及数量上,实施“针对顾客的价值创造”的供求关系,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贯穿所谓“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方式。在这种未来理想的状态下,虚拟设计,特别是三维的虚拟设计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数字量体技术、数字样衣、虚拟试衣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带来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现代服装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数字化服装定制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支持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服装教育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前沿结果,重视与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培养现代化的服装高级人才。
二、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兼容,模糊了市场分野,这必将对中国服装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人们的视点聚焦于有品位、个性化的中高档品牌服装,中高档品牌服装是新世纪中国“二次消费周期”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导致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21世纪,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意识到,对市场快速反应(QR)和对产品快速敏捷制造(AM)是市场竞争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必须具有计算机网络形式获取流行、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GIS),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服装CAD/CAM系统),具有模块式专用缝制系统或具有电脑控制的吊挂传输式服装缝制生产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的需要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技术在服装界广泛应用,所需服装信息一旦从网上发出,服装品牌、服装设计、服装文化、服装面料、服装企业等一系电子商务活动就会同时进入企业,并即刻按订单快速组织生产。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时装产业结构,大大缩短了原料――成本――货币的转换时间,使商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步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十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集成化、快速反应化、控制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提高传统服装生产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服装产品是最具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含量的载体,它在服装市场上也是最敏捷制造的产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相互交融,国内外服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服装企业生产加工方法已很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服装数字化缝制加工系统是数字化服装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的全面开发与应用,使服装企业的各生产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
但从国内服装企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服装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给我国服装企业向高附加值品牌企业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因而培养适应新型服装企业管理系统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三、以课程建设为先导,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服装高等教育伴随着服装工业的成长,为其培养了大批的服装高级人才,我国服装数字化技术还很薄弱,这就要求服装高等教育要以服装工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以数字化技术引领服装工业发展。
教育的首要手段是教学,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成为教学的先导,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进行设置,是服装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服装工业朝着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程的增减,更重要是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在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不变的前提下,使其成为合乎现代服装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字化服装设计与管理》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出版,《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商品企划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营销学》《服饰零售学》等教材被作为服装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出版。这些教材的出版与应用,将为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用力的支撑。
四、结语
未来的服装业将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方向转化。在服装领域实现新技术,提高服装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是关键。然而,我国的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很薄弱,高新技术成本太高,这就要求我国各服装高校加快构建服装“数字化”教学环境,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尽快培养我国掌握“数字化”服装技术的服装专业毕业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时展要求及服装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科新.关于当前高等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5).
[2]杨念.服装新技术及运用现状[J].现代纺织技术,2005,(6).
关键词:数字化应用;服装生产管理;二维码
1 数字化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发展
1.1 传统生产管理的模式和缺点
服装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是分散的相对独立的计划编制体系,往往存在着相互脱节和难以控制的现象,无法高效的实现企业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也不便于企业各生产车间、班组根据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快速地实现重新调整、安排生产。生产线的管理更是全凭人工统计信息,低效又不准确,供销线的管理数据又不够准确,无法及时根据市场准确的调整生产量,基本上凭经验预测、决策。因此,造成追单不够及时、追单不足或追单过量、积压库存的现象。[1]
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一种人工模拟系统,一种粗放的管理系统,它靠纸张、笔口授指令等传统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信息和知识难以共享和传递,低效且缺乏科学性。而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快速度、高效率、科学性地进行服装企业生产管理,其准确的生产数据统计,灵活高效的生产安排,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1]
1.2 未来生产管理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竞争力,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服装企业,在日益加重的生产竞争压力下,服装数字化生产流程管理势必会发生巨大的优势,改变并替代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
服装生产管理,是从整体优化的角度,通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服装企业中的各类资源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整,使上述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得以协调有序,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连续均衡的进行生产,消除一切无序的劳动和制造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1]
2 二维码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
2.1 二维码简介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2D barcode),可看做条形码的升级,诞生于1980年,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图形,它能够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二维码本质上是利用图形的组合规律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方格就是一个图形密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待解读信息。[2]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3]: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在许多种类的二维条码中,常用的码制有:Data Matrix,MaxiCode,Aztec,QR Code,Vericode,PDF417,Ultracode,Code 49,Code 16K,Han Xin Code等。但二维码的安全性也正备受挑战,带有恶意软件和病毒正成为二维码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发展与防范二维码的滥用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二维码在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设想
(1)现行的企业管理软件。ORCALE ERP系统是现行的企业管理软件,管理过程中根据裁片分包的数量来统计,用条形码标记每个裁包,管理人员每隔4/8h到每个工位统计员工完成的包数,将员工代码以及裁包条形码扫描进电脑,统计产量。每位员工在电脑中都有详细的个人资讯:姓名、工号、组别、工时、产量等,数据查询统计快捷准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员工的生产能力,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生产安排,合理高效的安排生产线。
适应服装企业“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发展趋势,需要提高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快时尚”文化的兴起,使得很多款式的服装流行周期短、数量少,所以服装厂同时加工多款服装已经很常见了。怎样使工厂在同时加工多款服装中能高速有序地进行生产,是非常重要的。ORCALE ERP系统虽然在服装生产管理中较传统管理办法有很大的提高,但这种办法适应于大型批量生产的单款服装,且管理人员每隔4/8h才到工位去检查,检查的部分还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且很容易出现纰漏。
MES制造执行系统起到了ERP/MRP和车间生产系统间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服装加工过程中为任务分配资源,并对所有的资源(如服装生产设备、工人的劳动技能、面辅料及其他一些生产必需品)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同时提供服装生产设备的故障诊断能力。服装CIMS(服装计算机集成加工系统)又叫吊挂式传输系统,可按加工性质进行模块组合,既可适应大批量少品种,也可以适应少数量多品种,它将取代捆绑式服装流水线。[3]
(2)二维码在服装生产各阶段中的应用设想。在业务订单系统中,每个二维码中都包含着服装款式的订单号、料号、用料表、款式、颜色、尺寸等基本信息。
在样板的管理过程中,每款服装的每片样板上都贴有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这片板型是哪一期的订单,包括服装的详细信息,以及这片板型的应用和制作的工艺流程。如果在样板的管理过程中出现混乱和制作困惑,可以通过对二维码的扫描来了解信息。
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布片上都嵌有一个贴着二维码的标牌。每个工位上都设有扫描二维码的装置,这个装置协同MES制造执行系统和服装CIMS(服装计算机集成加工系统)一起作用。每件通过吊挂式传输系统运送来的服装,工人拿下后都要扫描一下上面的二维码,桌子上的显示屏会出现这款服装的详细信息及该完成的工序,并附有制作要点。工人按要求完成工序后再次扫描二维码,这时电脑集成系统中就会出现这件服装的完成工时,完成的工序,工人的工号。通过二维码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生产计划系统CIMS的结合,也可以随时在电脑集成端检查每个工位完成任务情况和及时调整生产流程的布局情况。
在质检阶段,如果检查出服装的任何一个部位的问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出生产这个工序的工位号、时间等详细情况,便于问题的解决。
3 结论
作为一名服装工作者,我认为服装企业应该顺应发展趋势、把握时机、积极创新、导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适应服装“快时尚”文化发展的步伐。不变则亡,不进则退,在现在的竞争社会中,企业一定要主动进取,把握技术的制高点,深入地应用科学,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优势是取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服装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J].上海: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5-69.
[2] 苏高.二维码的秘密(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4.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美术教学;信息;促进
数字化资源有效地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设备创建艺术课堂文化,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资源应用使美术教学有更大的促进,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资源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美术教学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是比较单一,学习内容离不开书本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层面受到限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主体变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现代的教学发展方向,使用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打造开放的艺术课堂,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如:《走进艺术博物馆》这一课,如果仅仅从书本中获取博物馆的信息,很多知识点还是受限制的,可以通过课件和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对博物馆的了解,并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相关信息,加强美术学习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美术课程多渠道交流,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数字化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数字化资源应用,丰富艺术课堂活动
数字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用途。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到数字化资源信息有:艺术作品照片、人文摄影、声音信息、课件配乐、视频、动画等,通过数字化资源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象性强、信息量大,丰富艺术课堂活动。如:《青春风采》这一课,学习设计时装表演与活动的策划方案,可以通过欣赏T型舞台的时装表演视频和服装设计的摄影资料,以听视觉结合、声像一体,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并通过服装设计的课件、动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服装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实践的机会。
三、利用数字化资源,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在数字化的美术课堂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提高,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能通过数字化资源收集信息,再进行整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如:《艺术博览会与艺术品拍卖》,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现在通过数字化资源,可以让学生先通过网络了解艺术品的交易的基本常识与艺术品拍卖的情况,了解衡量艺术品经济价值的高低和拍卖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决解问题的能力,数字化资源的广泛运用,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通过数字化资源,提高设计作品的效率,并更便于保存
要完成一幅手绘的作品要经过较长的绘制过程,而且在绘制过程中,也可能因为作品涂色不整齐而导致又要重画,从而加长绘制的时间,手工绘制的设计作品也不利于长期保存。如:《标志》设计,如果设计一个标志是手绘制作,要先进行手工绘图,然后手工涂色,要选择几种颜色进行对比设计效果,就要手绘几张作品,手绘的时间也较长,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发展,用电脑绘图工具来操作,可以节约时间,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作品可以复制,也便于保存,还可以远距离传送,通过数字化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和设计理念,并且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效率。
五、通过数字化资源给学生提供展示与评价的平台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完成的美术作品一般是通过在学校举办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互相观看、互相学习,这种美术作品展示形式也会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教师制作好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网站,让学生把美术作品上传到该网页,学生可以互相观看并进行自评、互评,教师也可以进行点评,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数字化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数字化资源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琳洁.数字化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2016(9)
关键词:服装设计;品牌;视觉形象
0.前言
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服装品牌设计的不断进行优化和组合,媒体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让大众接收到了越来越多样的设计形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1]。面对这样复杂的服装品牌设计市场,更加需要集中化的视觉形象设计来规范市场。品牌服饰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系统,才能在庞大的服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2]。
1.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概要
视觉形象设计是最外在而直接且具有很强的传播力的一种设计。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主要是使用最强有力的方针和管理系统将服装品牌所代表的基本要素进行延展,可以形成一种服装设计企业一种固定的视觉形象感[3]。这种设计形式主要是将企业的精神和经营的理念通过视觉形象的设计来向外宣传,这种方法十分有利于服装品牌的推广。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主要是基于视觉识别系统而来,它能够将该品牌的主要的思想进行传达,对于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4]。它主要是从视觉上将品牌的理念和设计思路进行宣传,以此来形成该品牌独有的设计理念,从而营造一个特别的品牌设计形象。
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之所以在市场上屹立不倒,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具有自身独有的品牌设计系统,能够帮助它们设计出理想的作品。由于这些国外品牌的影响,我国国内近年来对于服装品牌设计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开始关注视觉形象设计系统,而且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产生了一定的效益[5]。因此,在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服装品牌需要不断优化视觉形象设计理念,才能推动品牌服饰的不断发展。
2.服装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内目前服装品牌设计的现状,发现它们大都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能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因此,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系统对于整个服装行业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照国外的一些设计理念,我国在服装品牌设计中已经逐步引进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2.1扩展性。品牌服饰是世界的,种类繁多。服装品牌需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定的品牌设计风格,但是经过了一段长久时间,消费者的审美以及市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对于服装品牌形象设计来说,需要在消费者面前不断保持新颖的形象,这就使得品牌服饰形象设计应该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在品牌服饰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设计。但是,我国一些服装品牌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不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主要原因就是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缺乏一定的延展性,致使品牌在市场上不能长时间存在。
2.2民族性。民族性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方面,服装是表现一个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它能散发出独特的神秘感。服装品牌设计需要在体现民族性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才能在市场中长时间立足。近年来,我国在服装品牌设计中在不断尝试将我国的民族特色通过服装进行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国际品牌进入到我国市场,导致很多商家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模仿国外服饰的风格,造成本民族特色的缺失。
2.3审美性。服装作为人们的一种装饰品,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装饰。我国在品牌服装视觉形象设计方面能够短期内把握一定的市场方向,却在审美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服装品牌的审美价值是商家的主要资产,它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和更高的市场地位。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审美性对于服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方式,这种审美感是无法被模拟的。审美性是整个服装品牌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远比设计理念更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是一种无形的筹码,能够帮助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但是这种审美感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和长久的过程,我国的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目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审美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但是,审美对于服装的重要性能够指正我国在服装品牌设计过程中的方向。
3.对服装品牌形象设计的展望
很多国外品牌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服装品牌设计能够为服装创造灵魂,为该品牌传递一定的设计思想,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冲击。我国服装品牌形象设计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壮大的阶段,这个壮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既不模仿他人的风格又体现自身的民族特色。服装品牌形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将不断前进。
3.1个性化。个性化是品牌服装十分重要的特点,它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只有具有一定个性化的服装才能在众多的品牌服饰中脱颖而出。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想要获得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必须设计出具有自身个性化的服装,拥有自身的品牌标志,才能打败其他商家。基于个性化对服装设计的重要地位,服装品牌形象设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应该充分使用个性化的武器为企业打开成功之路。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能够在消费者的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为该服装品牌的销售创造更大的前景。
3.2数字化。数码技术中的数字化设计方式能够在服装的视觉形象设计中产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实现设计语言的重新构造。服装品牌形象设计领域内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形象。这种数字化的运用有利于服装企业在市场上形成创新的形象,从而保证其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树立稳固的市场地位。
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使得服装品牌设计具备了更加有用的武器,帮助企业能够快速实现壮大。在服装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中,数字化技术能够提供制图技术,这种形式对于服装师设计来说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它能够帮助相关品牌设计人员制作出更加具有审美性的作品,更加体现服装设计的实质性要求。因此,数字化是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为服装设计行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有利于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帮助企业在市场上树立较高的形象。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将不断走向个性化和数字化,这两种特性的结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服装企业的经营观念,让消费者对企业服装品牌产生更强的信任感。
4.结语
服装业不管是在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发展中都会始终占据主要的地位,因为穿衣始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目前对于服装品牌的视觉设计处于初始阶段,对于一些视觉设计的实质性掌握不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成熟。本文对服装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认为在服装设计中始终要坚持服装的审美性、民族性以及扩展性,我国未来服装的视觉形象设计将不断走向更高的领域。(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毛艺坛.浅议服装品牌个性的塑造[J].科技致富向导.2010(27)
[2]郑琼华.宁波服装企业如何提高渠道权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
[3]张秋山.产业需求与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变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04)
为了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纺织行业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产业,其“两化融合”正稳步向纵深方向推进。本专题以智能化装备和系统、数字化工厂、物联网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维度展现了目前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期对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启发。
综 述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在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使设计与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把信息技术“嵌入”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可有效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转型与升级换代,既保证了生产的高效,又节约了人力与能耗。
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不同,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交汇发展,两化融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而决非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须自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我国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棉纺企业开始探索应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监控,并使用计算机管理原棉库、物料库,在生产上优化配棉,记录产量,实施成本核算。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已融入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管理、生产自动控制、生产过程监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虚拟加工、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对于纺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营销水平等,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纺织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使纺织生产向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快速反应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也由推广普及逐步向行业化的深层次应用推进。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开拓内销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发展至今,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起步、推广、实现转变和发展等 4 个阶段,整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在制造业中大致处于中等水平。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行业企业进行的相关调查,目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其中MIS、ERP等管理系统一直是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对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被调查企业中有100多个系统正常运行,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北京铜牛、北京雪莲、经纬纺机、吉林化纤、安徽华茂、华纺股份、南山精纺、山东德棉、山东帛方、山东华兴、雅戈尔、美特斯邦威、远纺织染、江苏联发、常州蕴尔芬、福建凤竹、九牧王、富安娜等近百家企业都实施了MIS或ERP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CAD推广面大。CAD应用体现了明显的纺织行业特点,涵盖服装、印花、绣花、纹制、织物组织、配色等领域,目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投资在 5 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的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却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MES发展迅速。棉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服装厂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印染厂生产过程集中管理系统等MES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比较好的企业有无锡一棉、西北五环、洛阳白马、南通大生、天纺集团等。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装备的改造与更新,从而为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带来转机,一些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纺纱织布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同时准备建立全厂的监测系统,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其发展方向。
(4)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如华纺股份、芜湖中天、浙江恒逸、宜宾丝丽雅等企业均取得了明显的使用效果。采用各种自动控制技术,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这类技术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地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如中纺网络公司、杭州爱科、杭州开源、绍兴轻纺、宁夏汇成这类面向中小服装企业的服务平台,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两化融合”相关的政策、规划及实施
两化融合领域的重点任务是支持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的《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从投资的角度对“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其中直接涉及纺织工业的技改项目共计35项,分布在品种质量(15项)、节能减排(9项)、装备改善(6项)、两化融合(4项)、军民结合(1项)等5 个部分,项目涵盖了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技术、纺织节能环保、现代服装制造技术、新型纺织装备、纺织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其中信息化项目分为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重点领域信息化等若干类,具体包括:
棉纺织在线检测及监控。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在线监测和管理系统;
印染数字化及在线检测。印染在线检测及控制系统、染色中央配送系统、印花自动调浆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
纺织品智能加工。将微电子产品植入防护纺织品的技术及加工设备、柔性体纺织开关、柔性电子线路板、导电纱线等相关原材料的开发和商业化;
服装、家纺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和大规模定制。计算机辅助测量(CAT)、大类服装人体标准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自动吊挂系统(FMS)、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服装自动化立体整烫折叠包装系统、服装整烫加工中心、单元自动缝制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等;改善服装企业管理和营销的相关技术。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强调了“十二五”要重点攻关的纺织信息化技术,包括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针对如何促进不同分行业和纺织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规划》也提出了重点,如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行业特点和关键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装备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9月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 — 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中与纺织行业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快装备智能化开发和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等。根据《计划》,围绕“推进装备智能化开发”,将重点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对生产装备实现数控化集成开发;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点发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而在“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进程中,将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在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鼓励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
根据工信部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的精神,棉纺织行业已被确定为开展信息化改造提升试点行业,进行在线生产监控及管控集成试点攻关,启动试点项目,建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带动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整体提升。改造提升工作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2014年底,完成技术攻关、企业试点、重点企业推广;第二阶段从2015 — 2018年,实行行业全面推广。
一、以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技术升级是提高生产效率、抵消工人工资等成本上涨的有力手段。服装行业曾经是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有外贸人士曾表示中国能生产全世界的服装,这说的是产能;而现在服装人说“我们能生产世界上最好的服装”,这说的是技术。上市服装公司大杨集团于20世纪90年代就引入了日式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理念以及日式西装流水生产线,随着流行风格的转变,又引入意大利的西装流水生产线,并率先引进法国力克的数字化制版、排版系统。在引进高新生产设备的同时,该集团不断改革管理体系,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建立“站立式”操作法,将生产效益提高了15% ~ 20%。
数字化服装技术的推广是生产型企业成功转型、走出困境的利器。大杨集团为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高档男装,其生产与管理技术一向是大连服装行业的风向标,且因每年的技术投入巨大,鲜少被模仿。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原料高涨、工人工资年均上涨10% ~ 20%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引进高新技术,改革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是大连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
为解决企业困境,当地政府联手高校、服装行业协会,借助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平台,举办了数字化服装技术高层论坛,鼓励企业在服装CAD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RFID)、数字化物流管理技术(ERP)等。在政府技改资金的资助下,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化、集成化发展。而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也为大连服装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系列化品牌与个性品牌共同发展
服装企业从注重规模生产转向注重原创设计,同时注重发展品牌战略。随着外贸业务的萎缩,服装出口由“十一五”初期的81.95%调整至2011年的67.77%,2012年更是降到50%以下,与之相对比的,大连拥有省级以上服装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0个,分别占全省的47%和55.2%。大型服装集团桑扶兰、大杨、辽宁成大、辽宁时代等耗时10年,率先完成了从OEM(贴牌生产)型企业向ODM(原始设计商)型企业的转型,其中桑扶兰和大杨已经完成了名牌战略布局,向OBM(自主知名品牌)型企业转型。
大杨集团自有品牌的产值占比已由2008年的6.3%提升至2011年的23.99%,净利润所占比重超过40%,主营业务结构发生明显转变。而2012年其产值与利润占比据称还会大幅提升。桑扶兰是最早由出口加工型内衣企业成功转型、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大连服装企业,旗下有市场定位差异化的四大品牌。2012年其国内销售额达4.2亿元,而同期其出口业务已萎缩至5 000万元。
外销企业向品牌型企业转型,首先面临着品牌建设与推广能力、产品研发能力以及人才组成、流通渠道建设与新客户开发能力等方面的诸多挑战。虽已有成功的先例,但规模较大的外贸公司、加工型企业的转型,大都尝试着“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先试水国内品牌,再逐步加大投入,才形成目前品牌公司成为主要赢利点的局面。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设计师品牌一般由小型设计工作室发起,仅作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两项工作,通过与小型加工企业合作,在品牌服装市场上异军突起。但由于投入较低,规模较小,且无自己的生产基地,产品品质和生产工期均很难保证。另外,由于推广能力有限,决定其规模不大,大多只是小众品牌。大连地区的设计师品牌发展较早,设计师队伍人才济济,发展较为成熟的思凡、任平等已成为高档的女装品牌,但受制于较窄的市场面,年销售额一直在七八千万元左右徘徊。与此同时,新锐设计师品牌开始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增长迅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抹新绿。
三、思维创新带来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思维创新首先来源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传统行业的创新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在困境中打开一个新局面。大连被国家定义为创意设计产业中心,在大连服装博览会上设立了中外服装纺织创意设计廊,举办了中国国际服装创意设计大赛,为行业思维创新打下了人才基础。
大连有优厚的服装教育基础,20世纪90年代政府即选派服装设计师赴法国和日本留学,目前共有 7 所大学开办了服装专业,年培养专业人才600余人,更有 5 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服装产业工人。其中,大连工业大学牵头建立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在实战中培养创意人才。
产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桑扶兰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首先是材料创新,作为一个内衣企业,功能性材料一直是内衣产品创新的突破点,从超细纤维到吸湿排汗纤维,产品在不断创新中升级。工艺的创新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与舒适性,设计的创新将时尚元素引入内衣领域。作为一个有600多家专卖店的成功内衣品牌,产品创新为品牌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推广是品牌发展的助力器。借助创新设计赋予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聘请形象代言人,以明确企业形象。在营销定位上,进行市场细分,设立系列品牌以针对细分人群;实施以旗舰店为核心带动区域市场的营销策略,推出包括会员俱乐部、高级手缝量身定制在内的特色营销服务;营造电子商务环境,打造新营销模式;与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丰富设计师团队,从创新设计、创新研发、创新工艺、创新企划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品牌的创新形象。通过产品与人的对话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四、服装产业集群的区域性特色化发展
以大型服装企业为核心,建立区域化经济。从地理区域方面集中建立服装产业集群,由具有号召力的核心企业携上游专业化供应商、下游的服务商加入,并配套相关联的产业,诸如物流、标准检测机构、大学、行业协会等,同时邀请中小企业加入,形成基础产业带。这种由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区域进行集聚,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成长,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分散风险机制的作用,其分工合作形成持续竞争力的形式被称为区域经济。
利用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支持政策,以及省市对沿海经济带的区域性优惠政策,大连在普湾新区建立了服装产业集群。目前该地区已形成由大杨、帕克岚德等600余家企业组成的服装产业集群,每年可加工西装4 200万件套,年总产值近150亿元,目前已成为东北最大的西装生产基地,对大连市整体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大连东北亚国际品牌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还将投资建设“服装产业园区”和“品牌推广中心”等项目,奥特莱斯及面料批发市场项目也将落户于此,届时将促进“中国西装名城”做大做强,从而成为大连市政府品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企业发展目标的区域化。一个时尚品牌云集的城市,其发展空间必须看该城市可以辐射的市场有多大。大连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窗口,大连的服装品牌牢牢定位于此目标市场,同时辐射华北地区,连接日韩。因此,大连服装品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国际化的合作与国际性的发展相契合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合作。秉承“请进来”的思想,大连服装产业通过大连国际服装节这个平台,举办了中日韩高级峰会等国际性论坛,并与教育发达的欧洲名校合作。由政府牵头,通过企业平台提升技术研发和管理水平,同时邀请欧洲知名品牌的设计师、工艺大师,韩国知名服装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日本服装企划专家,国际营销大师等为大连服装企业作培训指导。而每年两季的时装周通过邀请国际知名计师前来展演,拉近了大连服装业与国际时装界的距离。
其次是通过营销网络体系的合作,向国际市场延伸。以辽宁时代为例,该公司目前已与全球300多个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设有办事处,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通过直接与贸易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成立合资公司,直接出击境外市场;培育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开发新领域、新客户,扩大市场覆盖率和市场份额。利用全球化的客户资源和市场体系,辽宁时代成功化解了周期性的市场不稳定等问题。
事实上,处理能力、带宽、存储容量等每隔五年提高十倍。这意味着,十五年后,10×10×10,系统性能、速度、效率和容量将达到今天的1000倍。如何实时地利用这些数据,提供更好的洞察,造福世界,这将是我们这代IT人的机会和挑战。
从云到大数据,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从IoT到量子信息,大家越来越多地在谈论新技术和其背后蕴藏的商业模式。最近,Dell Technologies与第三方研究公司Vanson Bourne合作了一项调研,面向全球16个国家、12个行业的4000位企业领导,了解其现状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变革的。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商业市场瞬息万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在一天中比别人多出几小时,但优秀的突围者却能够做到在1小r中做更多的事。
比如我们熟知的通用电气(GE),正在变成一家走在数字化转型前沿的公司。其产品设备上排布的传感器正无时无刻地产生着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平台,进一步释放价值。当设备不再仅仅是设备,传统工业领域正经历这样的变革,从物理世界向新兴的数字化世界转型。这种变革在为企业生产效率带来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在不断引领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对手似乎总是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行业劲敌,新兴企业一出现就是数字化的,它们一改以往初创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物质条件不足的历史,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自身优势,赢得成功。
研究表明,78%的企业认为新兴企业在当下或未来会对其构成威胁。在过去三年间,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半数以上(52%)企业感受到重大的冲击,全球48%的企业不清楚其所在产业未来三年的发展前景。近一半(45%)受调查的成熟企业担心,在未来三到五年与新兴企业的竞争中遭到淘汰。
传统企业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来自于新兴企业的挑战,同样同行业间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息。
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在这种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但实际状况比想象的更为艰难。受调查的企业领导者认为,要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取得成功,企业必须能够做到五点:一是敏捷的创新方式;二是能够前瞻地锁定新机遇;三是能够展现透明度,获得信任;四是能够给客户交付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五是始终在线,实时响应。
在接受调研的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在上述五个方面都做得不错,在全公司层面实现数字化转型;三分之一企业在上述某一个方面做得不错;多数企业都只有部分业务在考虑和实施数字化,73%的企业承认其整个组织机构内的数字化变革需要进一步普及。
约六成的受访企业都无法满足客户的最高需求,比如更安全、更快、全天候访问服务和信息。近三分之二(64%)的企业承认无法实时对情报做出反应。
可见,传统企业放下传统想要跻身技术前列,但他们遇到的问题远比天生具备数据化基因的新兴企业要复杂的多。因此传统企业需要更多的咨询和更为全面的业务流程、管理、乃至深入企业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改造。
找准你的数字化转型坐标
想要为改变赢得一个良好的开局,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处境。
Vanson Bourne设计了数字化转型指数,这是一项作为评价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指标体系。根据企业数字化型的进展程度,将企业分为五个级别:(1)数字领导者;(2)数字化采纳者;(3)数字化评估者;(4)数字化跟随者;(5)数字落后者。分别定义如下:
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领导者。
数字化采纳者:具备成熟的数字化计划、投资和创新。
数字化评估者:谨慎并逐步接受数字化变革,为未来做规划和投资。
数字化跟随者:数字化投资非常少,初步开始规划未来。
数字化落后者:没有数字化的计划,采取的措施和投资都很有限。
这次对全球4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是,5%的企业可以称为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采纳者占到14%;数字化评估者占34%;数字化跟随者占32%;数字化落后者占15%。
企业可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同时按照坐标的指南找到相应的对策。
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他山之石
从调查数据看,73%的企业认为需要有一个集中化的技术战略;66%的企业认为IT基础架构和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资;72%的企业正在扩张软件开发能力。可见,技术战略、IT基础架构、数字化能力、软件开发能力,是大家努力的重点。
未来三年,企业重点投资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融合基础架构;超高性能计算(包括闪存);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湖泊,Data Lakes);以及物联网技术。
数字化转型早已经不只是IT层面的事情,而是董事会和更广泛的部门都在考虑的事。一部分企业甚至根据数字化战略重塑业务关系,和谁做生意?如何分配预算?如何调整组织架构?都会考虑到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例如,有些企业通过跟新兴企业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甚至通过并购或合资从新兴企业获得数字化技能;有些企业分拆出一部独立的部门开展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加敏捷;有些企业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评估数字化转型的进展。等等。
如今,各行各业,数字化创新如火如荼。零售企业正大量依赖客户数据,通过强大的、全新的分析技术,实时洞悉时尚前沿,设计最受市场欢迎、顺应潮流趋势的产品。在保险和汽车行业,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可提供有效信息,使管理者能够更具体地评估驾驶行为,并将此信息应用于政策定价和汽车设计。
十年前,有健康意识的公民就给口袋上别上了健康检测器,用于计步。牛仔裤还仅仅是牛仔裤,现在,Google和Levi’s有项合作,目标是开发互动服装,功能就像是一个开放的IT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