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一、现状和环境

中心城区自年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年底,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就诊,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医院机构“转型”的,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是租破旧房子,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开张经费,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乡镇卫生院。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完全社区服务的要求,“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了医疗服务,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医疗服务外,还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人说,“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改革,社区卫生机构活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远远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说:“‘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平时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上大医院。比如,市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70%来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市卫生主管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如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举措。

一要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内容,居民健康,社区,社会,“医患关系”,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总理都作了批示,国务院曾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国发〔2006〕10号)(简称《意见》),决定“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分管为组长的专项,,加大宣传;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超前意识,提前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要在社区的。,社区大只搞了医疗,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未,“六项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意见》,要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才能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医患“一家亲”,“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床边的大夫”。服务和职责,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以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的联合与合作,如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今年以来,全区卫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生局关心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及全国、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依法行政、开拓创新、廉洁高效、勤政为民”为宗旨,以“一流的速度、一流的目标、一流的成效”为标准,团结带领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发扬“首创精神、探索精神、克难精神”三种精神,瞄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突出重点工作有“特色”、亮点工作有“闪光”,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各项卫生工作稳步推进。

一、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泰山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两次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实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新提高。今年以来,先后投资183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配套改貌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已有1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考核被授予“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全省一流”标准。

②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受益率和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展了社区居民健康查体,健康调查和随访服务全面开展。

③社区卫生助理员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助理员已经全部经培训后上岗,制定了社区卫生助理员职责,完善了考核评价标准,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④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全区全科医学培训班5期,举办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1期,由大医院专家对全区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⑤ “健康教育进社区”和“大医院进社区”落到实处。组织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31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41位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健康咨询活动33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终端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召开了全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现场会议。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刘利群、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副厅长仇冰玉、省财政厅副厅长阮凤英、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

从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入手,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试点。一是认真做好新农合医疗与服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搞好对参合人员的医疗服务,修订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全区开展了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2009年,共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74262人。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农合管理的规定》,区新农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择优劣汰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10月份,经检查对邱家店镇一处村卫生所取消了定点医疗机构。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微机网络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微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将药品经营、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所有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管理软件,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局域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监管与汇总,并与区新农合管理网络连接。参合病人用药由微机自动审核报销,并将信息上传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予以时时审核监控,防止了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切实管好用好了农民的救命钱。

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仍保持100%,参合农民为14.3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5%,共计报销医药费953.51万元。

(三)农村卫生工作规范运行。

(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五)中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六)行业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滞后。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医疗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区直和处镇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受限、房屋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个别村、社区没有集体举办的卫生站所,难以担负起公共卫生职责,部分偏远落后农村卫生所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和环境条件方面加快改善,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二是社区卫生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资金缺乏困扰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都是公益性无经济效益的工作,盈利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区财政、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给予扶持,但比起实际需要的社区卫生经费投入还有一些差距。

三是卫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分配本科毕业生。

四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中医药综合开发与应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日愈关注,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数中小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全,消毒措施不落实。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仍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三、2009年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加强督导,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确保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二)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重点联系城市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提升活动”,在社区卫生规划、筹资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年内新建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0个。实行“中心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慢病防治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计划生育指导进社区、信息技术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60岁以上老年人查体率达到95%。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大力开展“专家进社区”、“卫生职能进社区”及“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年内创建为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微机网络管理,推行统一药品价格制度和单病种限价收费规定,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99.8%。

(四)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五)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省、全市率先实行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到处镇、到农村,完善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大力促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六)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处镇卫生机构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处镇卫生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处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力度,年内进行省庄镇卫生院改扩建,规划新建村卫生所28处。大力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卫生所达到15个。继续开展基层药品统一采购供应,集中采购供应达100%。完善镇(处)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八)加强中医和科技兴医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加强治未病中心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积极筹建泰山区中医预防保健医院,年内开展“全省首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战略,大力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加快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强力推进全区科技兴医工作,年内创建成“全市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1 基本情况

慈溪市自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以来也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列入主要工作来抓,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1.1 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一是全市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内3家市级医疗机构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二是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下属33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

1.2 规范双向转诊工作 出台了一些制度来规范双向转诊工作,要求转诊必须出具转诊单、同时做好转诊登记、接收转诊登记等工作。卫生主管部门还把各社区卫生服务的转诊工作列入考核。

1.3 转诊的基本情况 2009年1-12月上转:服务站转中心5899人次、中心转市级38例,下转:市级转中心29例、中心转服务站6911例:2010年1-5月份上转:服务站转中心1787例、中心转市级40例,下转:市级转中心20例、中心转服务站3144例。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内转诊相对突出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转诊社区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转诊工作占了很大比例。全市2009年双向转诊共计12 877人次,社区内的转诊占总转诊数的99.48%:2010年1-5月份社区内转诊也达到总转诊数的98.8%。由此可以看出慈溪市的双向转诊基本上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开展,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严重偏低,数据表明双向转诊工作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转诊率极低 按照医疗机构的功能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应该占到转诊的相当部分的比率。而从统计数据来看,却少得可怜,慈溪市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数占总转诊量的0.52%,2010年1-5月也仅为总量的1.20%。而现实的市级医院机构的门诊病人绝大部分来自各基层乡镇。但是如此低的转诊数,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工作并没有比较规范的开展起来,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

2.3 转诊相关制度的缺失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上初步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也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但是在具体配套的制度上还有不足。如转诊流程上还存在不规范地方。社区开具转诊单后,病人持单转到市级医疗机构后,没有相应的对接机制。市级医疗机构也没有接收后的反馈制度。也就是说社区转出后就不能掌握到转诊病人的任何信息,除非病人或家属主动回原来就诊社区进行告知,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少。

3 原因分析

3.1 社区内部转诊突出的原因 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中心转诊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的服务站每月有一个月会制度,在这个月会上中心对所有的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工作都有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通过这个平台,双向转诊工作落实的较好,从数据来看,基本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之间的转诊机制已经建立并真正开展起来了。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转诊不畅的原因:

3.2.1 转不畅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愿转诊,目前慈溪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在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转变而来,实施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过去的卫生院发展模式偏离了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预防保健为主的宗旨,也就是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往等级医院发展的较明显。导致慈溪市大部分卫生院在人员、医疗设备、基础设施的方面投入巨大。而单靠国家的投入不能解决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卫生院必然通过依靠大力发展医院各项业务,通过业务的提高获得发展资金。导致基层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不管本身是否具备条件,对来院就诊的病人来者不拒,留住本不应该在卫生院诊治的病人,导致转诊率低。只有病人主动要求转院或者本院实在是不行而且易引发纠纷或事故时才会往上级转诊。

3.2.2 向下转诊不畅 市级医院很少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主要是目前的医疗机制有问题,突出的是投入问题。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功能划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来应当承担各自辖区内的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也就是基本医疗,而市级医疗机构作为负责本地区的急诊、急救、医疗中心,分工应该很明确,事实上是市级医疗机构人满为患,解决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解决的,市级医疗机构应该把这部分病人转到社区就诊。但是市级医疗机构由于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资金,只能通过多诊治病人,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所以市级医疗机构不愿意放弃一切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与社区卫生机构争夺病源,从而导致转诊制度的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也有病人不相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不同于原来的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虽有所提高,但与人们的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导致病人宁愿舍近求远,多花钱看小病的现象不断重演。

4 对策

双向转诊,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转诊过程。它有上下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落实好纵向转诊即是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双向转诊被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广泛使用的模式,也被认为是目前化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良方。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遇到本身无法救治的患者,即根据病情将其转到条件便利且具备相应治疗条件的医院去,待到病情稳定至可以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时再将其转回到社区卫生机构。然而从慈溪市的转诊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达不到制度本身的设计要求。要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实现转诊的目标。必须从政策和制度、社会保障以及改变群众的就医观等多方面来开展工作。

4.1 从卫生布局的角度要科学规划、职能划分要明确 对县(市)级的三级卫生网要科学、统一、合理规划,县(市)级医疗机构应该设置三家左右。等级医院负责辖区内的急诊、医疗业务为主,社区则负责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往等级医院的方向发展。

4.2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双向转诊工作 现在开展的双向转诊其实也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有些社区医院由于担心影响收入,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而一些大医院也不愿将应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病人转走。这也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如何对转诊带来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市级医疗机构。可以考虑国家实施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接受转诊的县(市)级医疗机构支付资金。设置三家县市级医疗机构的目的是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防止一家垄断。导致转诊工作落不到实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要落实保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定岗定编,核定工作成本,保证运转资金充足,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必通过牟利来维持生存发展。通过政策落实,可以斩断医疗机构的利益链条,有利于转诊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目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难题,是在有限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对住院医疗与基本卫生服务是兼顾发展还是优先发展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因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不同而众口不一。

农村“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因为长期投入不足、“重治轻防”积弊而成,卫生服务体系的机制和体制也导致了医疗费用的持续快速上涨。目前的突出问题:

(一)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方向过于单一

以大病为主,只给大病患者以补贴,致使政府补偿大部分流向县和县以上医院,基层卫生事业更加边缘化。例如,黑龙江省县和县以上医院的补偿人次占48.3%,补偿金额占71.83%。而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疗费用相差很大。如在云南大理,一例阑尾切除手术,在乡卫生院花996元,市医院花2365元,二者相差2.4倍;一例孕妇正常生产,在乡医院花339元,县医院花668元,市医院花1531元,市县相差2.3倍,市乡相差4.5倍。

(二)政府补贴农民的资金有相当部分被乡镇和县级卫生机构占用

据北京大学医学部2005年对河北等地的调查,农民从新型合作医疗中得到的报销额仅占大病医疗花费的8%。

(三)没能找到推动农民直接参与监管的方式,致使新型合作医疗运作几年,仍旧只有政府的积极性

据对中部和西部6县调查显示,2003―2004年,新型合作医疗补贴外的政府管理成本从人均2.37―4.83元不等。

上述问题表明,第一,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亟待改革,政策的优先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二,体制转轨时期的农村卫生发展须同时进行配套改革,尤其是卫生机构改革和政府治理改革;第三,发展农村卫生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应积极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卫生监管活动,与政府共同形成正规与非正规的卫生监管体系。

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方向

(一)把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到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来, 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所谓“社区卫生服务”,就是针对一个社区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提供的一揽子基本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成本低,效果好。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对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也是及时预防和控制常发、多发和慢性病的有力措施。卫生部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从1993年的87%下降到2003年的56%, 这与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破裂有关。与此同时, 对农村威胁最大的两种慢性病(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在10年间增加了两倍,即从1993年的1.6%和2% 分别上升到2003年的3.1%和2.5%。由于许多慢性病都与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关,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仅仅通过“保大病”的新型合作医疗无法遏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重要的“便民工程”和“惠民工程”。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发现,61%的农村病人是在村一级医疗机构就医。而2003年,全国农村尚有23%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有村卫生室的地方,绝大多数村医成了靠卖药维持生计的个体医生,包括预防与保健在内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卫生服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即使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地区,虽然一部分患“大病”的群众得到一定的费用补偿,但绝大多数群众就近就医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此,个别地方政府和农民组织,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重点村卫生室”或统领周边几个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深受群众欢迎。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政府和陕西省洛川县(该县是新型合作医疗国家试点县)“旧县镇农民医疗合作社”。

如果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 尽快建立基于贫困地区遍布全国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这将对农民健康、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引导建立农民健康合作组织,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和机制创新

在洛川县政府的支持下,旧县镇农民医疗合作社于2004年3月建立,全镇农民成为社员,各村选农医合代表,形成村、大村、乡镇三级农民志愿组织。其主要工作是集体筹款、集体签约、集体购买、集体监督乡镇卫生院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这与当地的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合,初步形成新型合作医疗县统筹、农民医疗合作社镇统筹的大小结合、乡县结合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试点效果:一是以集体筹资购买社区服务来补偿卫生人员的服务成本,规定药价降低到进价的7%以下,且收支两条线,服务人员的收入一律工资化,与卖药牟利彻底脱钩,解决了动力机制的问题。二是农医合与镇卫生院签署规定明确的社区卫生服务协议(统一进药、统一定价、免费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档案、慢病追踪、康复随访、健康教育、24小时值班等7项社区卫生服务),且各村农医合代表(34人),每月以信息传递卡和服务反馈卡对农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形成切实可行的监督制度,建立了一支活跃在农村基层的农民卫生监督员队伍,解决了压力机制的问题。三是以成本效益为原则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规划,初步解决了能力(硬件、软件)机制建设问题。

洛川的经验表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硬件建设并不是一个“无底洞”。首先, 一次性硬件投入的水平可以承受。当地依据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1000―3000人的布局原则,旧县镇卫生院建立了覆盖全乡13665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首次投资仅有1.32万元,平均每站2200元,每人不足1元。经过两年运转,又增加设施投入1.1万元,目前已经可以支撑基本运转。其次,服务站的日常运转经费也是可以接受的。旧县镇社区服务站共有13名卫生人员,第一年全年支出工资81294元,人均月工资521元,运行费加管理费用21650元,总额为102944元,分摊到每个农民的费用只有7.53元。

(三)以乡镇卫生院机构改革为中心进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试点

自去年以来,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乡镇卫生院房屋和设备改造。但是,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措施支持,某些地区可能会发生乡镇卫生院自行提价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一要创造一个长期、稳定、有限竞争的农村卫生半市场环境,二要培育一个乡镇卫生院公办民营的托管与群众监管相结合的运营机制。

以往改革的缺陷在于,没能将外部环境的改善与内部机制的改革同步进行。尤其是内部改革难度过大(在人事问题和基本药品定价问题上最突出),缺乏来自外部对机构改革的必要政策支持和政策保护。洛川试点仅仅完成了对需方(农民)的组织化、制度化的目标,对于供方(政府),虽然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造,但是,受到现行乡镇卫生院体制的阻碍,试点难以持续发展,试点效果明显受到影响。因此,以乡镇卫生院机构改革为中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一)落实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

根据洛川试点经验,人均15元左右基本上可以保证一个1.3万人口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年运行经费需要。这笔钱既可考虑从中央和地方新增加的“新型合作医疗”投入资金中出,又可考虑从农民投保新型合作医疗个人账户的资金中出,还可以考虑配比法,即无论大病小病,住院保障还是社区服务,都采取农民和政府按一定比例合作出资的方式,不过,不再保留个人账户。如洛川农民每人每年出资15元,政府补贴30元。可以将45元中的15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30元用于大病和住院保险。

(二)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三力建设(动力、压力、能力)作全面规划,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包括专家和有丰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经验的乡村医生) 研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制订不同级别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上岗资格以及考核标准,编写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培训教材,支持与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三)改革补偿机制

对竞聘上岗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一律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政策。所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一律免费,基本药品的销售实行低差价或零差价。

(四)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行组织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的农民医疗合作社或健康合作社,以探索有组织的农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模式

(五)以先试点、后推广为原则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5.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使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科学、监管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为骨干,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根据需要按规划设置适量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床位,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

(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完善目前基本建成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镇乡、街道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城区每2个社区所辖范围或1.5-2万常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按5000-10000服务人口或出行20分钟可及的标准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中心及站所在地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

。(三)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争取到2010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强化公立市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鼓励市级医院医师、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离退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社区责任医生岗位责任制。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按照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择优选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综合考核社区责任医生业绩,按绩效确定收入分配。

(二)大力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及时掌握责任区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做好慢性病的规范流程管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

(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预算管理。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社区卫生机构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四)建立分工合理的纵向协作机制。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逐步将市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市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实施医院牵手社区行动,组织开展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钩结对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健康保健进家门、小病诊治在社区、大病医疗到医院、康复服务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四、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组织发改、规划、卫生等部门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专业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区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规划、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城市房地产开发,应当依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设施,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后移交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政策。按照浙政发〔20*〕35号文件规定,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2个中心、10个站。按照浙编办〔20*〕58号文件(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规定,由市编委办结合我市实际,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其编制内人员工资,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落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将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1)以市、乡二级财政补助和医疗机构自筹为原则,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

对新建、扩建(改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按省定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对现租房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出租房产权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产权不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租金由市、镇乡(街道)两级财政共同分担。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基本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的,要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收支情况,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2)全市城区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农村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筹集社区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专项用于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市财政会同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障作用。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等相关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相关费用,其个人负担的比例应分别低于二、三级医院的标准。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管考核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行业监管和质量控制。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确保医药安全,降低药品价格。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是新医改对社区卫生工作和社区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个人、家庭为单位,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主线,整合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持,并实现与医院医疗信息实现交换和共享。

北京社区卫生信息网络的三级平台架构

社区卫生是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医疗卫生服务最广泛、最基层和最基本的部分。为此,北京市将社区卫生信息化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和规划,确定了建立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区(县)社区卫生平台及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的三级架构,以体现和支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

三级架构中的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是为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常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系统都包含居民健康档案、医生工作站、健康管理等主要功能,其区别主要在于服务中心具有对于所辖服务站的财务绩效、收支两条线等进行考核和管理功能。服务中心系统每天将所处理的数据上报给区县平台,并与医保和农合实现数据交换。

三级架构中的区县社区卫生平台主要是支撑区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了解全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实现对所辖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收支状况等数据的采集,以及实现绩效考核和物资核算等管理,并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

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则是支撑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实现对于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市级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双向转诊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战略

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是个简单的事情,一个简单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里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而北京市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恰恰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中。

在北京市有6000多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北京市、区县、卫生部、军队、大学、各大部委、大型企业和民营。“八路大军办医院”,北京的医院投资主体可谓庞杂。仅从投资体系和隶属关系一项来说,就很难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统一。而对于北京市的3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00多个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由于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使得社区卫生系统的全市统一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缺乏资金和IT技术人员,大型医疗IT厂商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的意愿不强。因此,由市政府统一投入、开发和部署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区县政府配套软硬件支撑环境,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策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百姓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7年,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新的政策和理念不断出台,社区卫生和管理体制也发生很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支撑市区、两级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建立,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建设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开始普及推广。

王晖主任介绍: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首先,从2005年开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公共卫生业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然后,通过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以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整和已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雏形。最后通过统一标准和建立共享交换平台,使医院的信息系统接入两级平台,形成市区两级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的、互联互通的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以人为主线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为促进形成“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缓解百姓“看病难”,做好信息化支撑。

采用混合架构,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要

北京市共有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一级医院或专科医院门诊部转型而来。原来各个医院的网络条件、软硬件状况、科室设置、人员情况,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中心一天只有不到100人次的门诊量,几十个医护人员,管理相对简单;而有的中心一天的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一百多医护人员,在管理上也相对复杂。因此,要使全市所有的卫生中心采用统一的集中式架构并不现实。为此,经过半年的论证,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混合式架构。即市、区两级平台建立集中式的B/S架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步式的C/S架构信息系统,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是建立在区平台上的B/S架构信息系统。

王主任强调:社区卫生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社区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以业务为主体的系统,不能只抓管理而偏废业务。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满足划价、收费和管理,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需求。“这种混合式的架构,更加适合目前北京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基层社区卫生业务的需要,又能满足社区卫生管理的需要。解决了市区两级统一管理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

第一,与医院内医生坐等患者上门的坐堂型服务不同,社区卫生强调的是主动的上门服务。

第二,医院主要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而社区主要关注的是居民的健康。社区卫生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去治病,而是让人们晚得病、少得病或不得病”。

第三,社区卫生要体现公共卫生的本质,做好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第四,社区卫生要实现与大医院的协同和联动,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回归社区,才能减少大医院的压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较少居民的医疗费用。

第五,社区卫生服务更强调连续性,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立的几点收获

1. 健康档案必须是活的,不能为建档而建档

北京市从2006年就开始部署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是,由于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大都建有基本的HIS系统,版本和功能各不相同,而且HIS系统与当时社区系统的健康档案模块相对独立。社区医生在HIS中录入患者信息之后,还必须在健康档案系统内再录入一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据王主任介绍:2008年后,北京市统一建设了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将社区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收费等基本功能全部整合进入健康档案。全科医生打开电脑进入的就是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居民的诊疗记录、历次检验检查、计划免疫等信息全部都显示出来,而且医生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维护,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居民健康档案不能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必须要把健康档案变成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自动建档,这样的健康档案才能实现自然采集信息,才是活的档案。”

2. 要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必须实现标准化

尽管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相对统一,但是要实现健康档案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就必须实现标准化。健康档案建设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由于社区系统和医院系统在基本元数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疾病诊断术语方面,医院系统主要采用ICD-10,而社区系统则是以症状表述为主。为此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引入了ICPC-2(基层医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实现了全科医生门诊信息的标准化。另外,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实现了统一药品编码标准,同时完全遵循IHE、HL7 CDA等标准规范,为未来实现医院和社区分工协作,首诊社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要牢牢抓住社区卫生业务本身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不同于医院医疗服务的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必须要充分体现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和把握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主要区别。社区卫生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关注的是居民健康。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牢牢抓住社区卫生的业务模式和特点。“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的模式,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成医院,那么社区卫生工作一定不会成功。”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浙政发〔*〕35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浙政办发〔*〕23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我市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深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强化卫生基层基础工作

(一)加快制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绍政办发〔*〕219号)的要求,制订实施“十一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规划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搞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布局。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列入培育对象的中心镇要加快建设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中心镇卫生院可建成等级医院。

(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在城市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竣工后作为国有资产,及时将产权无偿移交卫生部门。城市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应当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按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要求列入规划条件书,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用房必须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得改变用途。对按规划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工作用房尚未达标的,县(市、区)政府要在*年底前予以解决。对现租房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租房属于街道、乡镇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不属于街道、乡镇所有的,租金由县(市、区)、乡镇(街道)共同分担。要充分考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需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有关规费除上缴中央、省外予以减免。

(三)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以市、县两级财政为主,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信息化建设以及人员培训经费,落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基本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的补助费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服务区域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给予专项补助,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市、县两级编制部门要按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事业编制。当前要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偏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明显不足的问题。逐步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待遇。认真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养,争取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鼓励县以上医院临床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鼓励离退休医护人员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障作用。发挥各类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相关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对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支付规定的相关费用,适当降低起付标准,个人负担水平可分别低于二、三级医疗机构15%、20%以上。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适应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制定支持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引导居民群众优先和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管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加快实现中心与所属站计算机联网。强化行业监管和质量控制。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确保医药安全,降低药品价格,使群众真正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实惠。

(七)大力推进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绍政办发〔*〕196号)的要求,扎实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并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0年,全市村卫生室要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其中中心村卫生室要全面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经考试考核合格聘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在规范化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应按照当地企业职工标准落实养老保险,所需经费由县、乡、村三级统筹解决,具体办法由各县(市、区)政府制定。

二、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一)明确工作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重点是巩固、完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保持100%,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10年,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目前有大幅度提高。

(二)提高筹资标准,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从2008年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每年平均增长幅度不低于25%;到2010年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全市平均达到180元以上,各县(市)最低不得少于150元。

(三)完善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扩大合作医疗的受益面。实行“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在大病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门诊费用报销制度,用于门诊统筹的资金占合作医疗基金总额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门诊费用报销在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报销费用不低于当次门诊费用的10%,采取当场实时结报办法,并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

提高合作医疗的补偿水平。适当提高住院补偿封顶线,逐步提高住院补偿率。在确保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基金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0%以内。

合理设置分段报销的比例。根据各地医药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头大、中间小”的补偿方式,控制过度医疗行为。补偿比例的设定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起付点和个人自负比例应随着医疗机构等级的提高而有所提高。

各县(市)在调整方案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新方案实施前应征求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搞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的衔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结算年度要与会计年度相一致。劳动保障部门与卫生部门要搞好相关政策的衔接,以进一步便民利民,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五)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行“报销款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管理部门审核后拨付”的支付方式。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合作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等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资金拨付挂钩。

(六)做好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工作。把两年一次的参合农民健康体检作为保障农民健康、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体检工作质量。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增加体检项目和体检经费。重视体检的后续服务,建立并利用好健康档案。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济宁市12个县市区卫生局、14家中医院、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业人员78人和随机选取的就诊群众50人,共计128人。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调查数据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需求效果应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调查显示,济宁市有42.9%的中医院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院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虽参与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多数是将其附属门诊部直接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能和运作模式不能随之转型,有些中医院甚至没有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通过开展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全市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医药专家工作站15个,中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占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29.5%,中医特色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体现,但中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合协作不够,人才和技术优势不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体现,中医院的人员与技术参与率不足4.0%。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中医药效果 通过笔者统计中医药人员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人数的5.3%,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群中应用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36.4%,中医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23.1%,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8.6%。16.7%的社区居民首选中医药治疗,其中>60岁的老年人占81.1%。中医医疗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占比例为45.3%。中医预防占26.9%,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均医药费用较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低6.1%。

3 讨论

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是医改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利用中医院现有人员、技术优势。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广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引导一般诊疗下沉,逐步实现基层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中医医疗机构就诊人群相对固定化、中医药财政投入多元化、中医药服务拓展多样化。

3.1 供需理论分析 中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成本低、收益大的显著优点。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群中慢性病、老年病占54.8%,受疾病的认知水平和长期就诊经历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较大的医疗保健需求。中医院仅需要将中医药服务外延至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将会拥有固定的就诊人群和服务对象,使最小的医疗资源产生持续性的效益。

3.2 货币价值理论分析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收费标准、报销比例以及基本药物配送等方面政策性倾斜,中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使其起付线降低到一级医疗机构水平,报销比例至少提高10%,再加上自身医疗技术资源合理流动优势。则能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拓展医院业务发展。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模式范文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1996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