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

第1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2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一、旅游市场定位的涵义与作用

旅游市场定位是指旅游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的竞争者和企业自身的状况,从各个方面为本企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一定的条件,进而塑造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定的偏好。旅游市场定位的作用在于树立本企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避免恶性竞争,同时有利于旅游消费者获得更为独特和个性的旅游产品。

二、北川老县城开发地震遗址旅游的游客需求分析

1.地震遗址旅游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自发旅游市场启动较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游客对灾区极为关注。地震灾区游客量有过短暂的减少,之后有很好的回升态势。2008年6月,震后游客到四川旅游意愿减弱,当月全省旅游总收入为59.94亿元,同比下降63.7%。但到2008年12月,地震遗址旅游市场已自发启动。2008年春节期间到地震四川灾区的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9亿元,占黄金周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四成。

2.旅行社推出地震一日游,参与游客较多。2009年3月起,不少旅行社开始组建地震遗址一日游旅游团。据这些旅行社介绍,参加地震遗址游的游客不少且有增长趋势。单个旅行社一周能够组织40名游客参与地震游。若旅行社联手组团,每日均能发团到灾区。据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市场科介绍,北川老县城每天都要接待1000-2000名游客,周末和节假日更多。团队游客主要来自成都和重庆。

3.节假日游客量猛增,极重灾区游客多。2009年“五一”期间,广元市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接待游客3.53万人次;北川擂鼓镇车流量较平时至少增加了一倍,来自渝、湘、贵、粤等地的车辆明显增多;震中映秀镇3天共接待游客近2万人,是平时的数倍。据统计,成都等6个重灾市州2010年清明小长假接待游客385.6万人次,同比增长15.97%,高于全省接待人次增长速度。

4.省外地震遗址游游客数量显著增长。2009年3月,地震遗址游团队游客主要来自成都和重庆。2009年五一期间,来自渝、湘、贵、粤等地的车辆明显增多。2010年节假日,与省外游客关注地震遗址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省内民众出游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近郊短途民俗游上。

5.正式开业的地震遗址旅游区游客量大。2008年11月12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完成一期工程并开园,这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个开放的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开园后游人络绎不绝,需要当地县交通局组织人员疏导,车辆最多的一天超出10多公里。2010年,作为北川震后首个恢复营业的景区,寻龙山景区游人众多。药王谷景区自3月28号开业以来,游客不断。正式开园的旅游区意味着基础设施、旅游接待功能已基本完善,安全且可参观。正式开园的信号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但是由于存在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时间越往后推,随着开放的园区逐渐增多,对游客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

三、北川老县城开发地震遗址旅游的竞争对手分析

1.极富羌文化吸引力的茂县。茂县与北川相邻,隶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地震后,茂县借地震之势打出了展现羌文化的组合拳。对旅游者来说极富吸引力。与在大地震中因受灾严重而出名的北川、汶川、映秀有区别,茂县将以羌文化为主要吸引力与地震遗址旅游地共同分割旅游市场。这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尽占市场先机的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特大地震首个遗址保护纪念地,春节黄金周期间,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6.43万人次,接待自驾游车辆3000余辆。2010年5月11日,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举行了“见证重建巨变、感悟大爱崛起”的赴青川体验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四川省科协、广元市人民政府分别向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级地质公园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匾。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因完工快,开园早尽占市场先机和美誉。该地因较早进入游客市场而成为地震遗址游的一个典型,先入为主的习惯力量使其成为北川老县城开展地震遗址旅游的有力竞争对手。

3.汶川震后形成的众多地震遗址旅游地。旅行社已推出的地震遗址游主要行程包括了北川、青川、都江堰、映秀和彭州等地震重灾区。汶川大地震形成了众多的地震遗址旅游地,各地发挥自身优势引入羌文化、乡村度假旅游、流行游戏等等积极参与市场。北川老县城开展地震遗址旅游尽管有充分的市场,但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对手为参考,发掘自身优势,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第3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关键词]市场机制经济体制旅游价格规制失灵

1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失灵与旅游价格规制

从我国现行的旅游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来看,旅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还是要受其自身价值的形成规律、市场供求规律所制约,竞争性定价仍是主导与基础。通常条件下,竞争性定价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由于旅游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产生了许多失灵的情况。与市场行为相比较,政府行为有垄断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也更有权威性。当市场机制失效时,政府的干预行为便成为有效的选择。旅游价格规制,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失灵作出的最通常反映。

1.1 某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具备一定的垄断性

旅游市场机制只有在竞争状态下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有许多旅游产品是由报酬递增的企业提供的,其生产函数具有随着需求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如黄山、张家界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其旅游服务所凭借的自然景观、历史遗产和民族风俗等吸引物,由于位置的独特性,或者资源特点的唯一性,这些旅游景区之间几乎不可替代,相互之间很难形成竞争,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这些企业在旅游产品的提供中,其平均成本是连续下降的,从而可以按照帕累托价格,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原则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由于这些企业垄断着旅游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使得这些企业不是按照边际成本,而是按照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平均成本)定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就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享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供应量也不能达到最大有效率的数量,即资源不能有效配置。

此外,一些旅游企业通过本身拥有的重要市场供给权①,或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调等串通方式,操纵旅游价格也是价格垄断的一种表现②。人们逐步意识到,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消除垄断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政府行为的有效补充来抑制垄断,才能使旅游市场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因此,抑制过度垄断行为,保证适度竞争,成为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某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形成还具有外部性的特征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面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现象。”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指市场价格没有完全反映交易的额外成本或收益。为了实现市场的帕累托效率,唯一的途径是竞争,但前提条件之一是不存在外部性。只要存在外部性,通过旅游企业私人决策和经营行为并不一定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旅行社开发旅游产品方面,适应市场的某一旅行社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被多个旅行社无成本复制,并由此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市场存在“第三方”乃至多方受益的情形,降低旅行社开发旅游新产品的意愿,加剧了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社会总收益的减少。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政府通过规制,纠正“外部性”导致的无效率的行为成为必要和可能。

1.3 从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看,某些旅游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根据两个特征去判断某产品是否为公共产品,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根据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把旅游产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匡林(2001)在其著作《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中就认为:“旅游资源和景区产品是一个公共产品。”多数社会经济与旅游业都十分发达的国家,旅游价格日益重视社会效益,淡化经济效益,政府通过价格调控,达到利用旅游活动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使旅游业更为接近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丰富国民生活的终极目标。但目前我国很多作为公共产品的旅游资源,已经被异化成一些地方部门与集团的牟利工具了。因此,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加,在政府对公园景区等公共资源实施免费已经具备能力的前提条件下,有必要通过政府对价格的有效规制,以还原景点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为目的,努力使景点实现公益化功能。

1.4 从旅游产品的交易过程看,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逆向选择和劣胜优汰现象。当旅游市场上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隐蔽信息一方时,就产生了经济学上所定义的逆向选择,很多消费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选择价格便宜的旅行社。而那些真正优质优价的旅行社或者因为成本压力被迫退出市场,或者也被迫跟进销售同样的产品,这对企业灵活、及时地运用价格机制形成制约。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价格主管部门之间是价格规制博弈的三方,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规制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通过增加信息的供给量,可以降低市场决定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每年“黄金周”前,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合格旅游经营者的名单或向游客提供旅游信息;二是设置最低标准,政府不能指望所有的旅游者都拥有评价旅游产品的专业知识或资料,对政府部门来说,建立或者实施旅游产品质量标准或者发放旅游产品经营许可证,可以保护信息不完全的旅游活动参与者避免不好的结果。

1.5 从旅游产品的供求弹性角度看,供求平衡机制存在弱化

从旅游需求的特征来看,由于旅游需求是属于一种高层次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和波动性,旅游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体应当是要高于其它消费层次的。旅游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往往就能比较有效地刺激或者干扰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水平及其消费方式的变化。这也是构成旅游产品竞争性定价的客观基础之一。也有一部分旅游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在我国就强烈地表现为假日经济的特征。黄金周成为长线旅游的最佳时机, 而双休日则成为短线旅游者的旺季。面对这种价格弹性显然很小的市场,价格的市场调节功能明显弱化。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它一方面可以是促使市场经营主体更加自觉、灵活地运用价格杠杆来解决旅游市场的供求矛盾,作为实现供求平衡的主要调控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却又是当市场处于严重供求失衡时,诱使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滥用价格竞争权利,破坏旅游市场的正常运行机制的主要动因。集中表现在供不应求时,随意降低服务质量,乱提价、乱收费、欺客宰客、牟取非法暴利等违法现象突出。供过于求时,则又大打“价格战”,类似零团费、负团费、宾馆“马店价”等无序的恶性低价竞争现象泛滥。

2经济体制的缺陷性失灵与旅游价格规制

如果仅仅对旅游价格规制的必要性进行一般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我国政府对旅游价格的规制严重过度。但是,如果我们对旅游价格规制的分析视角扩大到外部大环境中去,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任何政府行为都具有时代的特征,都离不开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阶段,由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质,我国现阶段既存在着局限性市场失灵又存在着缺陷性市场失灵,由此构成了市场与政府组合关系的复杂性。

缺陷性市场失灵,指的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自身不具备某些功能或者在功能上存在着某些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 由于存在这一类的市场失灵领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就要比发达国家多一些,这也直接扩大了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范围。

2.1 “制度荒原”或制度混乱是现行经济体制的特征

我国毕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实行了极为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制度的显性影响(计划经济的实践)和隐性影响(计划经济的观念)还在不同程度上约束着经济运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阻力,旅游经济也不例外。我国的旅游经济起步较晚,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市场经济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不像发达国家是由市场自然发育的结果。西方的市场失灵进而政府规制的经济学理论都暗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必须存在一个高效率的、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转轨经济国家,中国政府既面临着如何解决传统的市场失灵问题,更面临着因私有产权和自由契约原则缺失所造成的“制度荒原”或制度混乱的问题 。

体制转轨的特征之一是它的“转换性”而非“切换性”。所谓“转换性”,即当市场经济体制未被最终确立前,社会经济生活既非表现为完全的与典型的市场化,亦非表现为完全与典型的计划化,或者简而言之,社会经济生活并非表现为成熟的市场形态。所谓非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我国已经明确地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制度确立的目标,典型计划经济体制正在作为被否定的制度安排逐步退出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已经在相当程度得到深化;所谓非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则表现为若干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还未规范地得以确立。

在这种制度条件下,如果过分强调政府行为对旅游经济的不干预或退出,可能加剧“制度荒原”或制度混乱的情况,也提高了经济转轨的成本。有鉴于此,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转轨模式,在转轨过程中力求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稳定和发展本身也被列为转轨的基本目标。转轨并不一步到位,而是通过设置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使改革最终指向市场经济体制。

2.2 旅游市场主体缺位与弱化是转轨时期的旧体制剩余

市场机制的充分实现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充分发育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具体与旅游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存在,将会出现市场主体缺位,如果市场主体虽然存在却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将会出现主体弱化。无论是市场主体的缺位还是市场主体的弱化,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市场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仅以我国现阶段已成立的国际和国内旅行社为例,虽然总数已超过了6000家,但绝大多数仍不具备一定的内、外在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特点,与国外高效率、资本雄厚、优质服务的企业比较,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的国外竞争压力和挑战不能不说已是十分严峻的。但反观国内小生产经营模式所形成的种种弊端却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同一地区,不同部门争地盘、抢资源,重复布点、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行为不但削弱了有限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在日益无序的外部竞争压力下,更多的企业更看重于眼前的收益,旅游产品中的相互克隆,侵权模仿等低水平重复现象蜂涌而出,反过来又继续拉大了旅游市场的供需失衡。特别是当处于法制不健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时,更会使不正当的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为大量地滋生和蔓延。因此,培育市场主体是政府干预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为,这个过程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

总结

按经济和发展组织(OECD)旅游委员会对政府参与旅游业3个阶段的界定,我国旅游业已由启动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政府对旅游市场的作用也应由先驱或催化剂阶段过渡到规制与服务阶段。根据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客观要求,与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政府的角色需要实现从“当局者”向“旁观者”转变,由管理的第一线逐渐隐退,更多的规范和服务职能要通过市场机制去落实和起作用,政府工作着重在建立与完善经济体制上,包括构建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这样,政府发挥作用的机理才能与市场经济内在法则相吻合,而伴随着市场价格机制、经济体制与政府规制三者之间边界的不断契合,政府旅游价格规制的效率将得到很大提高。

注释:

①以黄山旅游景区为例,作为竞争性项目的宾馆、餐饮和索道乃至挑山工,几乎都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垄断经营,这直接导致了山上的物价居高不下,一罐普通的饮料到了山顶都是身价倍增,泡一碗方便面的开水费就是10元。

②例如2000年6月1日,北京“特许经营出国旅游旅行社联合体”的9家旅游公司联合制定出国旅游路线的最低保护价,境外游的最低限价最少提高了200到300元,有的路线则提高了700到800元,这种“北京出境旅游最低限价”的价格串谋、打着“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利益”之名,行“操纵市场价格”之实,其价格联盟无疑是违法联盟。

参考文献:

[1] 张辉. 旅游经济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 匡林. 旅游业政府主导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郑亚平. 旅游市场价格竞争机制的现状与规制[C].福建省价格理论研讨会交流材料. 2002

第4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旅游;市场营销;消费利益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特征为数字化、分众化和互动性,且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信息传播技术所形成的媒介形态及社会关系;都是在传统媒体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媒体的发展就今而言已经出现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创新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形式上,尤为重要的在理念上的创新,这是新媒体的定义的核心内容,即用新的形式设计新的产品,精确定位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心理,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载体不同,所以曝光率在不同领域也有所不同,新媒体现在已经普及大部分城市及拥有手机电脑等科技工具的阶层,所以其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曝光率。

二、旅游市场营销

(一)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

当今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市场营销理论家科特勒对市场营销所做的界定是:“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借助这一过程,个体以及群体通过创造并与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从而获得自己的所需和所求”。英国市场营销学会(BIM)的定义:“(一个组织或企业)以获取盈利为前提,负责区识别消费者需要、预应消费者需要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管理过程”。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特点

1.服务性。

即排除具体的旅游商品外,且产权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提供旅游产品实质都是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不仅看重服务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注重服务中带来的服务质量(体验度、舒适度、愉悦度)的高品质。

2.参与性。

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和消费者的行为有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合,因此旅游市场营销在事实上也是旅游者阶段性参与的动态过程,而如何保持旅游者及时的互动是营销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时间性。

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季节性,旅游产品也是一种不可转移和储存的产品,而产品的服务设施、生产设施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所以意味着不能在时间内满足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生产服务硬件和营销工作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浪费。

4.差异性。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使营销工作并不能同其他行业一样,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进行推销,而是必须把营销工作贯穿于开发设计、宣传等一系列环节中,不像其他行业营销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形式。

5.易变性。

旅游消费是由多种具体消费行为组成的过程,旅游服务也是具体行为的连续过程,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大都不是实物,因此提供的服务很难做到标准化。同时消费者个人的喜好,偏向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服务者的职业素养,服务行为等也会产生不同,因此在消费过程中会具有波动性和易变性。

(三)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

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企业的生产导向有计划策略转向市场。但就我国旅游企业而言,仍在营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企业对于市场营销、顾客心理等复杂问题都缺乏一个正确且深刻的认识。都只顾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对企业长期发展兴盛所需要的战略营销计划不够重视,存在严重的跟风问题,服务水平低、盲目引进、模仿,一味的抄袭引用,忽视了实地的条件与市场的需求。盲目降价恶性竞争、法制意识低,为了一时的利益,向消费者提供虚假的旅游信息,肆意诋毁同行业竞争对手形象。对于当前的新媒体技术,大多数旅游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不懂利用新兴的网络手段构建一个高质量、高品位的营销策略,严重落后与当前全球旅游业规范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终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花费大量成本,收效甚微。面对这些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将市场存在的低价问题和虚高价格等问题统一整合处理,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惩治违规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消费者市场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也为以后的新产品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对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培训;注重应用科技手段,与当下的时尚工具接轨,最大范围接触更广泛群体,开拓更广阔市场,建立新兴产品宣传、投放方式,同时将其引进企业内部,同步时代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在内部制定适宜市场的长期规划,在外部维护自身形象,从根本上扭转消费者对企业观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双收。

三、新媒体技术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一)人性化营销

在当前的新媒体信息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根据各种消息来源推断出企业的宣传策略和产品的价值,确定购买与否,所以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可以兼顾新媒体的随意性等特点和消费者的反应开展人性化的营销方案。在价格方面,额可以借助大众论坛,建立价格讨论区,及时收到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反馈,而自如调整适合的价格推向市场。并且开发出类似查价系统类的工具,是消费者能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对比。同时开设自己的官网,成立服务区,及时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中、后所出现的问题及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议指导甚至返厂处理。

(二)营销模式的转变

采用体验式的营销模式,将营销过程和消费者感受作为宣传话题,引起更多观众的代入感,再次引起对产品的讨论与思考,实现再次营销。

(三)营销策略的创新

营销中的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做好广告,准确定位消费者心理是其中重点。利用“明星效应”,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做好“软广告”,既节约宣传成本,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为产品带来关注。

(四)营销管理的改革

营销策略的形成和实施,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直接相关,销售部门是否能够对营销员工的销售业绩进行总体的掌控、能否使生产和销售的频率一致、能否对产品的宣传及运输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控制、能否以科学的核算方式去计算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为营销策略的形成提供建议,都会对营销策略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实际上就是企业对新媒体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点。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全球的科技技术更新速度与进步革新是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也是越发成熟,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也会随之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各行业的使用也是更加宽泛。所有的行业,包括新兴的旅游产业的传统营销方式都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不仅有国内自身的压力,还有入世以来,来自国外的先进的企业的竞争压力,都加剧了国内行业的优胜劣汰,因此国内行业更应该抓住机会,运用好新媒体所带来的营销方式、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在新一轮的竞争风暴中成功转型,成为新时代前列的领路者。

参考文献:

[1]徐伟林.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F].经济师,20105(01).

第5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百日会战集中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市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注重正面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使我市文化旅游市场形成了包括网吧文化娱乐市场、旅游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等在内的综合型市场体系。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繁荣,不仅使人们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而且优化了投资环境,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和繁荣文化旅游市场过程中,针对文化旅游市场中存在突出问题,各级文化旅游市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上级管理工作部门的部署,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文化娱乐市场方面,今年以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区网吧整合专项行动,使我市网吧经营场所由家,压缩到家,压缩比例达以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图书报刊市场方面,深入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对各类非法出版物进行了有效清理,对印刷企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查缴非法盗版书刊万余册。另外我还开展了乡镇非法电视台专项整治工作和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检查工作。这些整治行动,打击了文化旅游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以网吧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一些网吧业主为了自身利益违规经营,未成年人上网和超时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二是贩卖非法出版物,私设乡镇非法电视台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文化旅游经营单位不执行安全生产法规,存在着许多事故隐患。上述这些问题,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损害了国家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为此,中央、省、市都把文化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之一,加以安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了整治和规范工作的任务、目标、方针和措施。对此,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作为文化旅游市场主管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文化旅游市场白日会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工作要求,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大的力气,集中解决我市文化旅游市场存在热点、难点问题,整顿和规范好我市文化旅游秩序,服务我市经济发展大局,建设文化强市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整治百日会战深入开展

结合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的实际,根据中央、省、市整顿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局制定了整顿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百日会战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打击违规经营、确保安全生产为目的以整顿和规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中存在突出问题、加强“两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开展文化旅游市场各项整治和大检查活动为重点,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争取春节前使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明显的改观,文化旅游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活动中我准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群众关注的焦点。要通过这次专项行动,1开展网吧市场的专项整治。网吧行业是领导关心。彻底改变网吧违规经营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对网吧行业的社会形象有根本性的转变。要努力提升网吧品质,严格按国家有关要求,对网吧设备、环境、管理等条件认真认定,实行网吧行业标准化管理;要努力提升网吧经营者素质,实行网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要努力提升技管能力,利用现有技管设施加强监控,人防、技防结合;要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家,处罚一家,绝不姑息。

督促和推动文化旅游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2开展网吧、歌舞、游戏室、星级宾馆、餐厅、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文化旅游场所安全大检查。要进一步强化督查。确保隐患和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止和减少其他各类安全事故,双节期间社会文化事业平稳健康发簪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积极开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工作,4开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和手机视听节目服务的整治活动、查处无线电干扰器、打击乡镇非法电视台。按照省广电局的工作部署。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安装使用卫星电视接收设施。重点做好打击乡镇非法电视台工作,要主动开展清理、排查、取缔活动,积极协调当地公安和无线电管理部门,坚持“露头就打”维护广播电视正常播出秩序,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5开展《新闻》整转工作大检查。

6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安全大检查。

时间从月10日-20日。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任务,活动具体安排分五个阶段:一是宣传发动阶段。认真开展动员部署。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提出整治的重点和标准。二是自查自纠阶段,时间从月21日-月21日。对照专项治理要求,围绕行动方案,开展自查活动。三是集中整治阶段,时间从月22日-月22日。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本辖区内的文旅游市场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和整治。四是整改提升阶段,时间从月23日-月13日。针对市场混乱、监管不力、群众反映强烈和安全生产隐患较大的问题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办法、有步骤地进行整改。五是检查验收阶段,时间从月14日-月24日。市局将组成检查组队各单位各部门进行抽查验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领导。确保百日会战活动取得实效。

时间紧,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百日会战工作。任务重,政策强,标准高,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尽职尽责,严格执法,努力形成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严格责任追究。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1加强领导。市文旅局已成立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这项工作。各县区文旅部门、局属单位也要尽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以确保百日行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真正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对于在整顿和规范工作中,行动及时,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对行动迟缓,治理不力,失职渎职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治理的文化旅游市场混乱得不到扭转的地区,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切实加强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更好的担当文化市场管理和整顿规范工作的重任。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任务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处罚到位。

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2大力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迅速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取得广大群众对文化旅游市场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的支持。电台、电视台、广电报社要开辟专题,大力宣传行动效果,形成高压态势,为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地社会舆论氛围。

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行动效果。活动开展中要以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3加大监管和执法的力度。加大对文化市场整治的力度。尽快从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存在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深入的开展整治活动,坚决遏制住文化市场混乱的势头。要加大执法力度,每个阶段工作开展的同时都要组织几次大规模的突击检查活动,打击违法经营活动的嚣张气焰。要把对大案要案的查处作为整顿和规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快从严查处。对危害大,影响恶劣,事实清楚的典型案件,公开审理;对线索明确的大案要案,要追根求源,一查到底,坚决予以以查处,决不手软;对违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决不能以罚代刑,大事化小,更不能包庇纵容,姑息养奸。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规范,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要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争取长治久安。如果发现文化经营单位有安全隐患,要及时下达检查通知书,并将有关情况书面告之公安消防部门。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整顿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的根本目的更好地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不能为整顿而整顿,为治理而治理,而是要通过整顿和规范,使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根本的好转,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工作中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防止出现那种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就放的怪圈,努力形成整顿促繁荣,繁荣巩固整顿的良性机制,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我加强整顿与管理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合法、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进一步繁荣我市的文化旅游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6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体育产业;体育旅游;陕西省

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奥运文化、世界杯文化对国内的精神文明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体育旅游产业也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具备良好的文化体系背景,其多样性的文化为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保障。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陕西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也应当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省体育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的文化优势

旅游是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遍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可以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但是,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所以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通常需要文化的介入。陕西省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陕西省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境内有高原、平原、山地等不同地形的分布,可以开展登山、探险、攀岩等相关的体育旅游项目;拥有分属于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河流领域,可以满足各种水上运动的开展。这些自然资源的优势都可以为陕西省的体育旅游事业发展提供足虻谋U稀A硗猓陕西地区拥有优越的人文环境。陕西省拥有古都西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集合了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正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充分融合才为陕西地区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为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游客提供多种不同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对于旅游文化的需求。这对于促进陕西地区的体育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陕西省旅游资源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是影响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以体育资源的开发程度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按照不同的旅游需求,如体育景点的建设、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等等,按照不同的需求分别设置相应的开发计划,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体育旅游与传统的旅游不同,其资源开发需要结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和自然环境等条件。从陕西省的体育旅游资源拥有情况来看,显然可以满足满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需求。陕西省现有的资源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高山、平原还是河流资源,可以满足如穿越、攀岩、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开展不同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人文资源。但是从整体上看,陕西省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人文资源的体育旅游项目数量不多等。以文化体系构建为背景的体育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将成为未来陕西省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2.体育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

当前,陕西省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所以在相关的市场环境以及市场机制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当地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对于绝大部分陕西省的群众来说,体育旅游在他们眼中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所以专门从事体育旅游服务的机构和人员都相对较少。目前,很多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都是由一些旅行社来组织的,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从事相关的专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第二,体育旅游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多。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种类繁多、品质良好的旅游产品可以快速打开市场,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目前,陕西省的体育旅游市场大多是以当地的民俗物品为主,而且集中在大城市的周边,还有很多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产品,还无法充分利用旅游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陕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其他地区相比稍显滞后,体育旅游市场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体育旅游市场资源的开发能力不高。陕西省拥有丰富的资源资源,可供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资源也较多,但是从当前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小、资源单一的项目开发方面,很有很多丰富的利人文景观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很多丰富的资源资源都不能与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也无法依托陕西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体系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陕西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吸引力,无法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加入。(2)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体育旅游产品与普通的商品不同,其功能性较为复杂,涉及到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休闲娱乐项目等,所以体育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形式也必须要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的群众需求。但是当前陕西省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而且在产品的创新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十分匮乏。(3)体育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不完善。陕西省体育旅游的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完善,很多消费项目都没有制定系统的消费结构体系,所以游客想要消费却没有去处,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加之缺少有针对性的旅游消费宣传策略,所以在管理方面稍显混乱。

三、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陕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1.促进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通过对现有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其改造为具有旅游意义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加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系统的开发方案和娴熟的技术,同时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具体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才能形成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陕西省拥有很多先天的旅游资源,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突出陕西省的文化特色,就可以将这些自然资源转变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陕西省的体育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陕西省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有关中地区的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延安等等,这些资源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将其转变为旅游产品,可以充分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含金量,从而增强其竞争优势。

2.体育事业与旅游资源的充分配合

体育旅游涵盖了体育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发展态势与文化追求,所以要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将体育事业与旅游资源充分融合,以体育项目的开展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增强体育项目的旅游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体育项目开发需要从当地的资源分布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要尊重资源的自然人文特性,并且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对现有的资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游客在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陕西省拥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有的景区已经将体育项目与旅游资源相互对接,但是仍然需要持续不断、深入的完成体育事业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产生模效应,这样才能为陕西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繁荣。

3.探索休闲旅游的市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休闲旅游项目不仅可以通过美好的环境为人们带来身心舒缓,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心灵提供放松的环境,所以近年来休闲旅游受到了追捧。陕西省的体育旅游事业可以逐渐探索新的休闲旅游市场,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在现有的休闲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一些新的、具有较强目标性的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健身、休闲、旅游以及观光等功能的旅游度假区,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体育娱乐项目的需求,又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并且通过丰富的文化形态吸引更多投资者,拓宽陕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融资渠道,提升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提升体育旅游的文化品位

第7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对策

当今社会中,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热门话题,旅游区域合作宣言、共识、合约以及旅游经济共同圈、战略联盟、促销联合体等概念层出不穷。从广义上来说,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大合作区域内,围绕着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合作各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资本、劳动力、物资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近几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发展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已建立一定的基础。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分析

长三角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区位条件十分有利于旅游合作的开展;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快速,社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此类条件也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区位条件

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座城市。它在中国旅游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开展。从交通与可进入性方面来说,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以京沪、沪杭、杭甬、浙赣、宁启等为骨架的铁路运输网,连接了各主要旅游城市;沪宁、沪杭甬、宁杭等高速公路及其它高等级公路已构建了该地区快速交通网;海洋运输、长江、钱塘江、京航运河等内陆水运形成了发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大中小机场的相互配合促进了航空运输体系的形成。此地区发达的立体交通系统为长三角地区开展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高质量旅游资源较多,分布相对密集。截止2003年12月3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69家,占全国15.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国家级旅游风景区12处、省级风景区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5处。该地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上海的都市时尚旅游资源、江苏的园林文化与历史人文、浙江山水景观和宗教文化,适应了旅游类型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该类旅游资源为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三)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经济、社会背景

首先,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11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GDP总和为38755亿元,按2010年常住人口10763万人计算,2011年上半年长三角人均GDP达36008元,跃居各大经济圈首位!发达的经济为旅游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与物力的支撑,到2010年我国星级旅游饭店共14639家,从业人数大约170万人,而长三角地区星级饭店数量占到全国五分之一以上,酒店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的三成以上,并且长三角地区的酒店业服务质量是全国整体水平最高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次,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历史文化相通,区域认同感推进并巩固了区内强大的旅游互动。据抽样调查资料,上海国内客源中56.5%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旅游城市,江苏省有66.2%来自长三角,浙江为79.8%。各旅游城市的国内客源市场分布也是如此。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中,苏浙沪每年要接待国际旅游者1000多万人次,贯穿苏浙沪的华东旅游线路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国际旅游线路。此类经济、社会背景不断推动着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无论从区位条件、资源条件还是社会、经济背景来说都十分有利于旅游合作的开展,但在旅游合作的实际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存在的问题的细致分析。

(一)缺乏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

缺乏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开展旅游合作的障碍,该地区各城市已充分认识到规划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纷纷编制了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并依据这些规划实施。但由此却造成了项目雷同以及重复建设。以太湖为例,围绕着太湖的无锡、苏州和湖州曾经各打各的招牌:无锡称“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苏州说“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湖州则宣扬自己是“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这使得旅游资源支离破碎、残缺不齐,导致资源配置的互相排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损。

(二)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也是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从旅游结构方面来说,长三角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华东观光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尽管其它类型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如江苏省开辟了“水乡古镇农家乐”、“采茶专项之旅”、“陶都陶艺之旅”、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服务对象多为本地游客。从旅游产品方面来说,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调,大多为团体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开发上未考虑满足国际和今后国内旅游市场的期望,故无法满足细分客源市场的需求;向旅游者销售的旅游线路几乎全为周游型线路,而现代旅游者已倾向选择逗留型线路或周游与逗留相结合的线路,因而其旅游产品表现出个性缺失的问题,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此类缺陷都抑制了长三角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整体旅游形象尚未形成

长三角地区虽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内涵丰厚,但各地在努力塑造自己旅游形象的同时,忽略了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从而导致长三角至今没有确立一个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的旅游形象,这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及其不利。例如,长江三角洲各地、各旅游企业虽然每年都举行各式旅游促销活动,但多局限在各自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各打各的牌。如上文关于重复建设中提及的问题:环太湖的苏州、无锡、湖州三市出现的“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无锡)、“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苏州)、“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的各自宣传,造成了相互争夺客源的局面,降低了旅游促销的边际效应,影响了旅游圈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亟须有一个鲜明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推介给大众,以建立长三角地区在全国旅游地域大系统色独具、不可替代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新形象。

(四)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依然存在

在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依然存在。相邻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部门一味地借鉴和模仿他人的做法,过多地开发类似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必将产生相互之间争客源、争市场的不利局面。如水乡古镇这一旅游项目,江苏和浙江已有周庄、同里、角直、西塘、乌镇、南浔等十几个古镇,互相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二三十公里左右。古镇游项目密度过大和内容雷同,出现了周庄等镇发展较好,西塘等镇发展缓慢而资源却破坏严重的局面。

同时,相邻地区在共享型旅游资源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又构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如共享千岛湖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浙扛建德和淳安在实行一票制以前,尽管建德只辖有千岛湖水面的5%,但凭借辖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大坝之利,却获得了70%的客源。而实行了一票制以后,淳安获得了千岛湖的统一管理权,游客凭着一张门票即可游览所有景点,大部分游客即放弃了建德游,这直接导致了两地旅游在旅游整合中发生了分化。此类现象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旅游合作的发展。

三.实现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

基于以上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应对的对策。

(一)统一规划区域旅游资源

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拥有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是旅游合作的基础。该地区“15+1”旅游城市(包括后来加入的黄山市)应努力利用各自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及良好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及相对发达的经济与便捷的旅游交通条件,打造区域强势旅游品牌。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积极整合各城市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与水平。同时,精心策划包装区域旅游产品线路,组合推出跨省市的精品区域、精品线路与精品产品。例如“浙西黄金水道”旅游线、“活力浙东南”精品旅游线、“浙南闽东、山海奇观”旅游线等,由此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新品、名品和精品,确定合理的旅游交通、行程安排和产品价格,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产业链。从全球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看,任何一个区域旅游联合体,不管其多么强大,都还必须在加强内部合作、提升内部实力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区外的交流与合作。鉴此,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联合体应能在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共塑整体形象、赢得共同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与“珠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以及西部、东北和中南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开创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为保障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长期性,建立一个合理的区域旅游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必不可少。由于长三角各城市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区域旅游合作必须基于各地的共同利益之上。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需要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的分配。区域旅游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是指各合作成员通过整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该机制应强调各合作成员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合作成员共同分享区域旅游利益。各合作成员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制定利益分享机制,以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各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为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长三角各旅游城市应充分利用资本手段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经营,扭转区域旅游发展中各自为政的局面。首先在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中,可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其次,在旅游的经营上,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该区域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这样做才能把旅游做大,这样的合作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合作,也只有做到利益共享,联合和合作才能够持久。

(三)建立长三角地区共同的市场信息、预警平台

实现信息一体化是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区域共同市场的重要基础。长三角各旅游城市应紧紧依托区域内高技术的优势,构建一个内部通畅的统一旅游信息网络平台,既促进了区内互动,又能通过现代传媒“捆绑式”向外区内旅游信息,有效地推动区内各方面旅游事业的发展,使长三角旅游业融入世界旅游市场。建立旅游行业预警平台是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区域共同市场的另一个基础。在建立共同的市场信息、预警平台时要积极整合区域旅游城市各大媒体资源,要在制作好各个旅游城市旅游网站的基础上,切实搞好区域内各旅游网站的链接,在长三角地区旅游城市有关网站,搞好有关区域内旅游电子商务,互享各地旅游信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信息一体化及建立共同的市场信息、预警平台还需要建立共同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共同的旅游广播电视频道、共同的旅游报刊专栏专版、共同的旅游电子商务等;要建立区域内旅游协调交流与合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旅游管理人才,交流与沟通各地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规范经营服务管理行为,促进区域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合作机制

长三角地区要真正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关键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旅游合作应建立在完善的合作规则、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和全方位的合作体系,应在以下二个层面开展合作:一是政府层面。政府应在已形成的定期召开城市经济论坛的基础上,推进市场一体化,联手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竞争秩序、治理生态环境等,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行和认同市民待遇和省民待遇。如,政府取消区域内国内旅游地陪制、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入景区的限制措施,成立有各省市领导参加的高层次区域旅游联合发展委员会,并建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由此打造出一个为旅游经济服务的高效管理机构。二是企业层面。企业是旅游区域合作的第二主体。应积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地区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将现有旅游开发实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吸引本地和外地的资本包括民间资本流向旅游开发领域;整合旅行社,按照股份制和连锁经营的方式组建大型旅游服务公司。由此加快实现地区间的旅游业融会与共同发展。同时,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还应该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旅游规划的编制,搞好区域内部分工和协调,在整个区域内统筹考虑产品结构、项目建设、接待设施及旅游环境等各方面问题。在规划过程中,要构筑体量大、等级高的旅游新平台,要以世界眼光来对长三角旅游进行总体评价和分析,突出个性,展示共性,联动发展。

(五)树立长三角地区旅游新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长三角地区建立长期的旅游合作必须树立区域旅游新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因此,在长三角旅游开发中,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树立区域经营和经营区域的理念,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区位联动优势,形成旅游合力。目前,无锡与绍兴联手推出“新吴越情”线路、苏州与杭州共同打造“天堂之旅”、南京与扬州、共同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均标志着长三角旅游城市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在携手合作、创新载体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今后的市场促销要统一打“长三角旅游”品牌,制定联合促销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向海外统一促销,在促销过程中要注意借助上海、杭州、苏州在海外知名度高的优势,带动并培育新的旅游热点和增长点,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长三角区内各城市编制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区域整体旅游规划的出台,以此作出总体、系统的布局设计。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应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塑造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共同培育旅游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可以根据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将长三角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应定位为:绚丽多彩的旅游金三角。在这个主题中既涵盖了长三角区域自然资源的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化的都市景观和人文魅力。

(六)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线路设计

在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线路设计中,首先,应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富裕人群多的特点,发展高端旅游领域。积极打造更能体现休闲、度假品质的高端旅游项目,以此成为旅游经济的新亮点。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是世界休闲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它将极大地推动长三角旅游业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会展、休闲游“三位一体”的转变,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其次,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与爱好组织开发、规划旅游线路。在线路开发中,从市场需要出发,分批分线路组织游览,加强与区外的合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与线路。如周少雄等专家利用该地区道家文化发达、古迹众多的特点设计的杭州葛岭——余杭洞宵宫——临安天目山——浦江仙华山——金华山——衢州烂柯山——江西玉山三清山——贵溪龙虎山的道教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七)加强城市互动,促进市场联动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各城市还要互为市场、互为目标,以此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温州为例,为加强地区城市互动,促进市场联动,该地区首先以组织旅游“千人团”为抓手,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做到资源共用、市场共拓、客源互送、利益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金丽温精品山水旅游线、新江南秀丽山水旅游线、“活力甬台温”浙东南精品旅游线、浙闽边精品旅游线;其次温州地区努力整合雁荡山、楠溪江、江心屿、洞头等本市各地旅游资源,推出温州奇山秀水游、海岛沙滩游;再次,该地区又积极放大旅游资源与市场,利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将旅游与工业、商业联姻,推出温州经济探秘游。尤其是其积极创新旅游市场开发模式,由市旅游局牵头、全市各大旅行社统一组织,启动旅游大市场的“旅游千人团”,普遍受到旅行社、旅游景点、游客的欢迎,对一个城市、一个景区目标市场的启动有着很大的推动力,被国内媒体与旅游业同行称为“旅游业发展的温州模式”。长三角地区政府及企业可以根据模式进一步加大旅游区域合作,策划一次市场启动,组织一次市场互动,形成一次市场联动,使长三角区域合作先声夺人,抢占先机。同时,各城市间也要重视市场联动。市场联动,不仅有利于打响我们的区域旅游品牌,而且有利于降低旅游宣传促销与市场开拓成本。今后要加强旅游城市之间在组织旅游产品、线路方面的合作,做到共同组织、共同参与。要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的合作,要向国际市场推出本区域旅游整体性形象,策划确定共同的宣传促销主题口号,编印共同的旅游宣传资料,举办共同的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区域性旅游促销活动,进行市场联动。要引导与扶持长三角旅行社联合体,产生旅行社群体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鼓励各地旅行社在长三角地区各旅游城市设立“专卖店”,委托各个城市的旅行社共同推销旅游产品,并深入到县城、景区,各相关旅游县市、景区应给予与“专卖”相衔接的政策,由此真正实现区域间的旅游合作。

第8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我国旅行社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以国内、出境两项业务为主的公民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旅行社业务的主体。2000年,全国共增加旅行社1638家,其中国内社的增长数量是1606家,占净增旅行社总数的98%。从经营收入看,入境业务、国内业务和出境业务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总数的30%、56%和14%,也就是说,我国旅行社经营收入的70%来自我国公民旅游业务,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行社业务发展严重依赖国外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既然国内公民旅游业务是旅行社的“衣食父母”,如何拓展这个市场,就是旅行社经营的重要目标。但是,事实却是:虽然我国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7.44亿人次,而其中由旅行社接待的比例不及6%。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块“市场蛋糕”,旅行社却难以切入。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一边却是叫苦连天的旅行社企业。旅行社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全国旅游市场中热销的海南旅游经路为例,产品价格竟已低至一张三至四折的往返航空客票的价格,低价竞争、变相购物和增加自费项目成为经营主流,导致游客对美丽海南的印象大打折扣,本应重游率很高的度假胜地却变成了一次性观光的场所,对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损害极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试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产生的原因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在本文论述过程中,所指旅游产品均是指组合性产品,即旅行社销售的旅游线路。

根据对“五一”黄金周前两个月《中国旅游报》旅游产品广告的不完全统计调查,除了因旅游目的地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旅游线路产品外,同一旅游目的地编排设计的旅游产品就象是“孪生兄弟”,广告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接待计划、接待标准等公开信息都大同小异,使游客在做出购买选择之前难以比较分析,因而价格就成为游客在抉择时影响最大的首要因素,各个旅行社便展开花样百出的价格大战,以非正常低价吸引旅游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但最终损害的却是旅游消费者的利益。

旅行社品牌信誉度低

当前,我国旅行社业发展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衡量企业信誉的市场品牌,因此也就造成整个行业的市场信誉不高。没有市场信誉的保证,自然难以拓展发展空间,使得游客只能在价格指导下选择低价产品。在国内公民旅游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旅行社作为一个行业,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得企业能够鲜明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旅游者很容易据此选择信任的购买对象。

旅游产品质量难确保

作为服务产品,旅游产品具有消费和生产同时进行的特点,而且这一消费过程发生的地点并非是以生产商进行位移而完成,而是以消费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进行位移而完成,所以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才能感知产品质量,而由于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带薪假期的条件限制,一般的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消费和下一次旅游消费之间会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市场自发调节是很困难的,其滞后性特征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原因,旅游消费者无法辨别旅游市场中某旅游产品是优质产品还是会令他们困扰的次品;因而,如果价格与质量相对应的话,旅游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所反映的必定是而且只能是旅游市场上全部该类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它位于次品的低价与优品的高价之间。这个特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非正常低价现象。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危害性

剖析上述形成原因,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大量产生,不仅使旅游者的消费满意度大大降低,而其口碑流传更使旅行社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形象受损,同时也对旅游行业秩序、旅游产业自身健康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等造成不良影响。

旅行社缺乏创新动机

从旅游经营者——旅行社的角度来看,缺乏创新的动力去设计研发新的异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市场,这主要是由旅游产品较强的组合性和可模仿性使得其他旅游经营者不用支付成本就可以经营同样的旅游线路产品,造成了旅行社之间的较为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即由于旅游线路开发存在横向外部性,“横向外部性造成了一个公共物品问题”,旅行社可以自己不开发而使用其他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即所谓搭便车),最终结果导致“旅游线路开发”这一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便车”可“搭”)。

影响消费效果和满意度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则会发现这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产生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旅游市场上信息对称与否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即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其作出准确决策,这是旅游市场上非常重要且普遍的一个现象。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成为劣质产品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存在着风险较低的交易机会,旅游消费者也会决定不购买,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面对庞大的国内公民旅游市场,旅行社只能在其中占据如此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了。

与旅游消费者相比,旅游经营者——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人,应掌握更多的产品信息,了解其产品是次是优。如果是次品,经营者自然很乐意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完成交易,因为介于次品与优品之间的价格应该是高于次品价格的;相反,如果是优品,经营者知道若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交易,该旅游产品的价值便被市场低估了,因而经营者自然不愿意销售。

上述分析反映出,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是使得当前旅游市场上很少出现品质优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偏低,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旅游市场上的成交量就无法反映出本市场上的市场潜力,旅游市场的运作效果较差,严重地影响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扰乱旅游市场秩序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不仅可以导致逆向选择,同时也会引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消费的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之后,将面对旅行社经营者可能兑现劣质产品的风险。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即是在不同的交易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俗地说,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契约生效以后,其中一方恶意的行为导致另一方不应有的损失。比如,某位游客在购买了某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后,旅行社在具体行程安排上压缩游客的游览时间,而增加购物的时间和次数,使游客虽然也是在合同标准的范围内享受旅游服务,但为此会产生额外的损失,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效果和旅游心情。长此以往,旅游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应对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建议

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表明,市场价格体系并非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甚至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形成的市场价格有可能反映的是一种虚假经济信号或市场信息,从而错误地引导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和生产方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市场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非市场性质的机制也就自然地替代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

由于旅游产品这一无形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实现旅行社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途径和渠道来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旅行社行业协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独立于旅游市场之外的身份使它有可能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担负起向交易双方提供真实信息披露的职责。因此行业协会应考虑建立定期信息制度,对违规经营、销售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予以曝光,防范可能发生的旅游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并可以年度为单位将上述信息制作成免费宣传手册发放,向旅游者公布正常价格信息和优劣旅行社的相关信息,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渠道,并在行业内开展常规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旅行社企业自律约束,从而使非正常低价现象得到抑制,并使旅游消费者在进行购买之前能够做出更为理性的消费选择,尽早做好旅游活动计划。

利用网络资源开辟信息互动窗口

一般而言,任何单位、个人只要登陆因特网进入行业协会、国家旅游局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查询网站,即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或即时互动咨询等等,并可直接在网上进行投诉以及得到回复,加快此类事件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真正满意放心的旅游服务产品,从而增强消费者对旅行社的信任度和品牌忠诚度,构建良好的顾客关系群,形成旅游市场中的良性循环。

完善相应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制度,使旅游者做到公平消费,明白消费。原有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是由旅行社单方面统一提供,而消费者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无法参与该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在一定范围内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合理而且可能的范畴内,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条款和要求,真正实现“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使旅游消费者发生“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确保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对旅行社以及从业人员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导游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其薪酬体系,明确规范佣金制度,对违规者予以惩治。这就要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质监部门等,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尽早改变目前旅游市场上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大行其道的混乱局面,走上规范、有序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资料:

1.田喜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张维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第9篇:旅游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