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校园劳动实践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劳动实践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劳动实践成果

第1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关键词】勤工俭学 原则 指导思想 意义 重点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2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快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教育究竟应不应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似乎这不是个问题。但是一旦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中,很多家长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学生太累了,在学校要上课、学习,放学后要做作业、上辅导班,回到家后怎么舍得再让他做家务。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应该让孩子参与学校的卫生扫除,参加学校的卫生扫除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也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在家经常对孩子说:“你还小,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学生就是要学习好”,“去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

从这些家长意见来看,不难发现,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着很大误区。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了错位。家长只重视智育,简单的说就是孩子们的分数,忽视了孩子将来独立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其次是教养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再次是家长的错误劳动观念影响孩子。一些家长整天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马路!”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激励”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劳动及其劳动者的蔑视,是对最大多数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的观念,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9月份开学以后,__市实验中学对8个班级的4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调查的400多名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参加家务劳动,且对父母产生较严重依赖。在对待家务劳动态度上,62.1%的孩子认为应参加家务劳动,30.2%认为要适当参加,仅有7.1 %的孩子认为无所谓,0.6%的认为不必参加。但在家庭劳动的实际行动上,只有不到1/3的学生选择经常参加家务劳动,而多达45.11%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20.56%的从不参加。

尽管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培养学生生活本领要求”中明确提出:“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初步劳动技能。为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创造机会,采用园加农户等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种植养殖等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劳动”。但在学生安全第一的重压之下,许多学校还是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聘请专门的保洁公司来负责学校的环境卫生。

近年来,__市实验中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经过认真细致地调研,学校决定改变以往学校通过保洁公司保证学校环境卫生的做法,实行学校劳动卫生责任制,实现了对学生“从教育劳动到劳动教育”的转变。具体做法是:首先,成立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年级、班级承包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筹划并督查各班劳动工作的落实情况,班主任作为学生劳动的第一指导者,要对学生劳动进行细致地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其次,有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把公用区域,如道路、操场、绿化区块等根据实际情况分解到各个班,以班级为单位负责各自区域的卫生和环境美化工作。再次是有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小组,每天安排专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各班劳动情况进行检查评分,为工作成果突出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__市实验中学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如一位七年级的同学所说:“在家里不知道拖地怎么拖,多么辛苦,可是在学校我学会了拖地,我体会到了妈妈拖地的辛苦,我以后在家也要经常拖地。”通过劳动教育也转变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通过召开家长会的调查看,96.2%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并从孩子在家的表现看到了劳动教育的成果。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早上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带着劳动工具到自己的包干区域去巡视,一有垃圾杂物就打扫干净,并做好一天的保洁工作。负责自行车排放的学生主动去整理好自行车;负责绿化区的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自主进行种植和养护。良好劳动习惯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环境卫生承包工作的进行,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自觉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一些好习惯也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开展劳动教育以来,__市实验中学每年节约办公经费__万元左右,使有限的经费更多地投入到为师生成长的服务中去。

第3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关键词:校园;绿化;育人

校园绿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等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从中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感化心灵,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自己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一、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在校园绿化工作中,不能缺少学生的参与。现在的中职学生,由于缺乏劳动煅炼,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乏。因此,在校园绿化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人翁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学校绿化工作中。我校结合农业学校的特点,在以作物高产示范,果树、园林苗圃建设,草坪培植为切入点,建设田园风光、花园式学校为目标的工作中,不论是在主教学区种植雪松、龙柏、大青树、含笑、扁柏、罗汉松等绿化树,还是在园林植物园建设、果园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都安排全校学生参与,并划区、划片由学生管理,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绿化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专业技能

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绿化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绿化并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实践。在绿化中,如树种的选择、种植方法、养护、管理等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实践,就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且它还有别于学生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校园绿化、美化的成果凝聚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校园绿化的结果是表达人与自然亲和性的最直接、最完美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通过绿化、美化,把建筑物、山水、植物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布局,构成一个可供人观赏、工作、学习、居住、游憩的优美舒适环境,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幽雅宜人的教学环境,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珍惜校园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树立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这比单纯用言语进行说教更有效果。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责任意识的增强,使我校校园成了优美的育人环境,并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赞誉,先后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大理市和云南省园林式单位。

第4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象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

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让学生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第5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我校校园内有一个农科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班田”,那是学生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到处活跃着学生的身影,他们喜欢自己动手种植各类蔬菜,学生把这个农科实践基地亲切地称之为“开心菜园”。看着亲手栽种的菜苗慢慢长大,直到采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这种自主实践意识得益于我校“创建农科教育特色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的确立和学校承担市级规划课题《农科实践基地效能开发“点”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强烈的内心需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正是我们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契机吗?于是,在师生的共同商议下,我们决定开展以《开心菜园漫游记》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主动去观察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征、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的具体目标:

1.在种植劳动中,获得主动参与的劳动体验,认识一些蔬菜的生长特征,了解这些蔬菜的营养价值、食用疗效及科学合理的食用方法。

2.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能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和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适合年级:

适合在3~6年级学生中开展此活动。

活动时长:

活动总时长为1~2个月,其中课内为3~5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并设计研究记录表格、评价表格等。

2.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哪种蔬菜容易种植、哪种蔬菜生长周期短、当季蔬菜有哪些等,或与家人交流,分享他们种菜的经验或知识。

活动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确立子课题,共商方案(课内2~3课时)

1.谈话激趣,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在“班田”里种了很多蔬菜,对于蔬菜,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呢?

预设:蔬菜的种类、蔬菜的种植、蔬菜的营养、蔬菜的食用方法等。

2.交流互动,确立子课题。

(1)讨论交流,确定活动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小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A.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兴趣爱好、特长等组成活动小组,并根据专题内容给自己组取个名字,一共确定了四个子课题小组,即“小巧手”种植组、“亮眼睛”观察组、“大喇叭”宣传组、“大嘴巴”美食组。

B.自主推荐组长,完成小组分工。

3.成立小组,制订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小组的研究方案。

(2)学生交流课题方案,师指导完善。

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出建议。

C.教师指导完善。

D.小组修改、完善,确定小组研究方案。

师先出示学生各小组初步设计的活动方案,让全班学生一起寻找问题,再提示学生思考修改的方法。通过集体商讨,各组学生对方案进行二次修改,对活动的方式做了补充,还对原先的活动分工和活动步骤做了相应的变动。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跟进指导(课外2~3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预定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2.师以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2)学生推荐代表请教各个学科教师。

(3)指导学生写好活动日记。

3.活动实施,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做好活动记录。

(1)测量种植地的面积。

(2)开展蔬菜种植活动。

(3)给蔬菜施肥。

(4)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展示交流(用时一周)

1.各小组成员对活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筛选、研究。

2.分小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1)“大喇叭”宣传组:进行有关蔬菜的营养、食用功效介绍的童谣朗诵。

(2)“亮眼睛”观察组:调查有关蔬菜的食用功效,制作蔬菜名片,在宣传窗、黑板报展出。

(3)“小巧手”种植组:带领外校老师一起走进“开心菜园”参观,采摘蔬菜。

(4)“大嘴巴”美食组:小组成员在父母的指导下,人人学会做一道菜,开展炒菜品尝会。

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调味品,利用农科实践基地内的锅灶自己动手,从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按照蔬菜的营养搭配学会了炒菜。然后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推荐他们组的劳动成果,大家一起品尝菜肴。

3.各组成员谈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克服方法和收获、体会,形式自主。

(1)童谣朗诵《蔬菜歌》。

(2)展示制作的蔬菜名片。

(3)带领外校老师参观开心菜园。

(4)炒菜品尝会。

第四阶段:有效评价,激励进步(课内1~2课时)

1.每组根据组员的表现评选出两名活动之星。

2.分组填写活动评价表,采取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评选出最佳的活动小组。(附评价表)

《开心菜园漫游记》最佳活动小组评价表

[评价标准\&“小巧手”

种植组\&“亮眼睛”

观察组\&“大喇叭”

宣传组\&“大嘴巴”

美食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劳动实践\&\&\&\&\&]

学生活动方面的评价:

1.通过活动是否了解蔬菜方面的知识。

2.是否将平时的蔬菜种植行为转变为有思考、有质疑的自主探究行为。

3.是否形成一定的查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践探究活动,是否增强环境意识,养成从自己做起、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5.是否促进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6.是否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7.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的发展。

8.是否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9.是否培养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和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

10.通过实践活动,是否对所获得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学会欣赏别人。

……

第6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关键词:校园;活动研究小组;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71-02

适用年龄段:小学1-6年级

一、背景目标

1.选题背景:学校是神圣的殿堂,是学生熟悉的场所。学校里有师生辛勤的汗水,有画不尽的色彩,写不完的诗篇,唱不完的歌。我们校园中有许多美丽的鲜花、绿草、树木……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漂亮的宿舍楼……整个校园是那样的美丽、温馨!然而,前段时间,偶尔听到同学们说:又有一棵小树枯死了,……教学楼的白墙脏了……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的了解校园,爱护校园,为校园增彩,为校园增光,为此,我们开展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我为校园增光彩”。

2.活动目标:①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学校。首先,了解校园里的建筑物、植物以及主要设施。其次,了解植物对校园的美化以及对于环境的保护作用。再次,了解校园的过去。最后我为校园添光彩。让学生从学校的设施、环境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的学校。②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间合作、小组间的合作、集体调查合作等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协调能力、团结协作和团队意识。通过融入到自然、社会中的亲身体验和细致入微的实践来获得知识,对自己调查研究成果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勤学向上,为校争光。我们的目标是:热爱大自然,热爱咱们学习的校园环境,保护环境。我们的行动上: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心勤。

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10年9月23日。第二阶段:方案研究9月25日——9月29日。第三阶段:实践研究10月6日——10月22日。第四阶段:成果展示10月23日——10月27日。第五阶段:活动评价10月28日——11月2日。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创设情境(2010年9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引题讲解,配合播放幻灯片展示校园里风光,使学生对自己熟识的校园从感官上有了一种升华,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集思广益,确定主题。为了确定一个响亮并且有意义的主题,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围绕校园,大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最后归纳起来,大家一致同意用“我为校园增光彩”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3.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子主题。围绕主题,根据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校园的建筑物?校园的设施?校园的植物?植物对环境的作用?校园的过去?成名的校友?我能为校园做些什么?

4.成立活动研究小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的内容组成四个活动小组。选出了小组长,组员进行了分工。小组分工表:2组。主题:学校的绿化植物。组长:焦青青。组员:杜晓萌、郑伊雪、钟纪廷、陈淑贤、徐晴。口号:保护树林,从我做起。许晴(记者)采访。杜晓萌、陈淑贤(查阅资料)。郑伊雪、钟纪廷(调查)。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论证方案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各小组先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本小组的题目,让同学们讨论本题目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调查这些内容要采取哪些方法,分哪些步骤?时间怎么安排?小组成员之间怎样协作?怎样分工?调查来的资料怎样汇总汇报等等。各个小组拿出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审查,修改后确定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准备工作(2010年10月6日上午第四节课)。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指导二位学校小记者进行采访。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现场采访、实地考察、去学校图书馆查询、咨询相关老师等多种方式搜集前期资料。有的组的学生采访了学校的建筑工人,了解了学校的变化;有的组的学生采访了校长,了解了学校的基础设施。

2.实施过程:①教师讲注意事项:每位同学准备笔和纸;如果需要讨论时,必须轻声讨论;观察植物时,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可以破坏植物;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排队及时跟着班级同学一起边走边观察,不可以擅自行动。②老师和班干部一起组织学生排队对校园进行调查、研究、边观察,边记录,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工作。

3.遇到困难。以下是部分学生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2组调查内容:校园的植物及作用遇到的困难:①组员不干活造成完不成工作。此困难是经过各组的同学帮助下完成的。②关于树的调查内容想不起来。一人想一点,齐心协力。③组员观点不一致。组长组织队友干活并且每人都提出问题然后选出最优秀的。

4.方法指导。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运用“领、帮、放”教学法。“领”,即“领”着学生圈定适合他们实践的子课题,与他们一起开展实践活动,整理学习成果,进行成果汇报、总结评价。“帮”则是帮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关键处给与恰当指导。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

经过以上各个阶段的细致研究,各个小组都是满载而归。为了充分展示大家的劳动成果,我们采取了大课堂集中汇报的方式。设有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指导老师讲话和归纳等环节。形式庄重而活泼。例如:一组:校园的建筑和设施小组内容展示:本组绘制了校园布局图,把校园的设施进行了统计调查,拍了很多校园设施的图片制成了幻灯片。汇报了我们校园的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餐厅、食堂、操场等等结构、形式、功能、面积等,结论是:我们的校园是当地最好的楼房,各种设施是历史上条件最好的时期。

第7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关键词 幼儿 自我服务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The Path to Improve Children's Self-service Capabilities

FENG Shansha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Abstract Children's self-service capabilities training and improvement is important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self-service capabilities to enhance the daily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inspire children and families at two levels from kindergarten self-service awareness; tea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nrich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storytelling, games, singing and other forms of self-service capabilities to enhance children;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incentives to stimulate desire, such as child care and self-service, fully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self-service capabilities; improvement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多数家长过于关注幼儿智力发展,轻视或忽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提升,“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大下降,幼儿过分依赖,没有独立的个性,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①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它不但可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发展幼儿智力等,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那么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呢?

1 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1.1 营造良好的园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我们要善于在环境建设中突出幼儿自我服务教育,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具体来说,幼儿园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包括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言传身教、自我服务时机创设等。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要渗透自我服务教育,在校园宣传栏、教室、幼儿休息室等场所张贴幼儿自我服务的图画,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也可以借助图画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技能教育;教师也要借助自身影响力,发挥自身教育功效。幼儿普遍存在崇师心理,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教育时机,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班级劳动,如与幼儿一同打扫班级、参与午餐服务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时机对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也很重要,在确保幼儿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尽量将幼儿自我服务所需要的物品摆在显眼易取之处,如就餐时将器具摆在幼儿面前,劳动之前将劳动工具放在幼儿身旁,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1.2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当前不少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很少让幼儿参与劳动,认为幼儿参与劳动是“帮倒忙”,殊不知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能够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小养成自理意识与习惯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②家长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创造自我服务的机会。例如在为幼儿选择读物时要适当安排一些自我服务能力提升的图画书,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家长也可以言传身教,通过家长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如洗碗、洗毛巾、叠被子、整理房间、收拾玩具等,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家长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幼儿初学时做不好就放弃。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劳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而且能够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增进亲情,提升幼儿家庭责任感。

2 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2.1 组织好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幼儿劳动兴趣,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成人服务活动,包括园内与园外参观实践。园内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生活教师的劳动,如教室整理、餐具洗刷、教玩具摆放。观摩食堂工作人员做饭全程,包括择、洗、切菜,以及做菜的全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与价值;园外可以引导幼儿参观敬老院、餐馆、超市、建筑工地等,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形式,体会各行业劳动价值,明白劳动的价值,教育幼儿要奉献社会必须要从自我做起,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2.2 发挥故事、游戏、歌曲等教育作用

实践表明,用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讲故事、做游戏、歌曲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教育活动。

我们可以运用幼儿园传统的歌曲《我爱洗澡》《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二小放牛羊》《采蘑菇的小姑娘》等,《歌唱二小放牛羊》可以让幼儿明白小小年纪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道理,《我爱洗澡》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学习雷锋好榜样》让幼儿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除了正面教育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幼儿故事从反面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教育,如《懒惰的小蜗牛》《懒猫与老鼠》《懒惰的小麻雀》等,让幼儿明白懒惰的坏处,达到警示教育目的,让幼儿爱上劳动,提升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们也可以借助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渗透自我服务教育,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幼儿扮演医生、老师、妈妈、爸爸等不同职业,体会不同角色的劳动特点,同时穿插自我服务技能教育。此外,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进行教育也是一种有效形式,无论运用哪一种教育形式都要从幼儿学情出发,符合儿童心理与实际劳动能力,教育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教育,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

3 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愿望

3.1 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都很稚嫩,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对于自己的行为评价大部分取决于外在评价,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幼儿在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活动中的闪光点,通过教师激励性语言肯定幼儿表现,让幼儿获得成就感;教师尤其要注意提升幼儿的价值意识,引导幼儿增强集体荣誉感,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与集体荣誉结合起来,拓展幼儿自我服务的领域,帮助幼儿形成“大自我服务”观念。

3.2 积极开展比学竞赛

为了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幼儿乐于表现、增强好胜等心理,积极开展比学活动,如利用教室宣传栏设立“自我服务能力排行榜”“自我服务能力赛一赛”等专栏,激发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升自我服务能力;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比学活动,可以是幼儿间的比学,也可以是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对于比学活动要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奖励星、夺旗、物质奖励等。

3.3 引导幼儿自我赏识

幼儿自我赏识意识对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非常必要,它有助于强化幼儿自我意识。教师要积极开展自我赏识教育,如定期开展自我服务成果交流、展示活动,组织幼儿在班集体说一说自己能够独立做些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欣赏自我成果,并进行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从而热爱劳动,提升自我服务的能力。

注释

第8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体性理论 和谐校园文化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是他的人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探讨,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人的“功能”角度为出发点,强调了人是劳动、社会关系的主体,肯定了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职工和学生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马克思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上的主体性理论

就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来看,他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从而具有了如下特征:一是现实的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发挥。二是人在实践中确证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只有通过实践,主体才能达到其目的,实现其价值。三是人的主体性是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统一,三者的结合和统一,是主体和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人始终是主体”,[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立足于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自主运动。现实的人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历史活动主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及其发挥决定了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在肯定了现实的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人和主体又不是完全对等的,只有现实的人具备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后,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创造历史、改造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中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本质上才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突破或超越了动物的生存方式,不再满足于对现成自然物的直接索取与占有,而是力图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在对客体的改造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一方面必须依靠现成的外部物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生存和活动的先在前提,另一方面必须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或价值选择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存在,并通过自身对该存在方式的占有和享用,使其成为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有机要素。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规定了主客体的相互生成。动物和“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依赖自然,“完全形成中的人”则宣告了人和自然的对立。这种人和自然分化的动力不是别的,正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人由此而获得了改造对象世界的主体的意义。

二、主体性的理论问题是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首先,在本体论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主性。自主性是人的自主意识的外显,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主性既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按照实践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自主性”活动,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3]这意味着,人的生成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通过自我创生和自我生成活动,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扬弃、自我否定,并因此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人独特的存在方式。对于动物来说,运动和进化构成其活动方式,因而是谈不上发展的,但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方面改造了对象,创造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自身,创造出人新的自我,因而发展是惟有人才具有的自我生成活动,发展是实践活动的内在本性,因而也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本性。

其次,在认识论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能动性。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所谓“当作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并不是否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而是指对现实世界不要仅从客观的方面去理解,即在马克思这里,在认识论意义上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统一的,其基础是实践。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主体性是感性的主体性,这就批判了近代的理性主体,使主体中的“自我”又重新获得了生机。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主体性的内容是它的能动性,马克思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这就说明了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真正的主体性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能动性,从而超越了近代意义上的抽象的主体性。

最后,在历史观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历史地和社会地生成的,从而体现出人的创造性、选择性、目的性等主体能动性。马克思一再强调:“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也就是说,“人始终是主体”,[7]“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8]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生成的自主运动的过程,从而强调了社会的历史性和生成性,体现了人在社会中具有创造性。

三、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的发挥

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教职工和学生个体行为的功能。因此,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的教职工和学生,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及积极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肯定教职工和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这不仅是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的具体运用,而且是由我国的高校特征以及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和建设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所决定的。首先,教职工和学生是校园居住、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体。其次,教职工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改善校园环境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管理者。全体师生员工都是校园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三个群体的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群体力量。再次,教职工和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由此也决定了教职工和学生应该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群体和最终受益群体。正因为这样,进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来进行。只有实现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行,校园文化所产生的精神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如果离开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教职工和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忽视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就会影响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2.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

主体性理论表明:能动性是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得到具体表现。能动性是选择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统一。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能动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把教职工和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能动性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加大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具体目标,知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让教职工和学生明白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事关自身切身利益和学习生活的大事。这样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调动起来,才能促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把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情感,转化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强大内驱力和自觉行动。其次,凸显教职工和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尊重教职工和学生作为主体的选择性,让他们把认为最为迫切要建设的方面放在首要建设位置,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在装修自己的美丽的家园。因为教职工和学生作为社会所培养的高级人才,其本身就蕴含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所需要的丰富的创造活力、智慧和力量源泉,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必定会开出璀璨之花。最后,肯定教职工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性表现为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盲从、不刻板、不模仿,也就是体现创新精神。即建设出来的校园文化既能够突出本校特色,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价值标准、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又能得到表现。将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只有让教职工和学生既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能享受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才能使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使教职工和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3.尊重教职工和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利。

所谓自主性,从主客体关系上看,即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仅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这一外在尺度进行改造,而且把内在尺度运用到改造对象中去。自主性既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人不是简单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要求外部世界来服务自己。自主性是人之主体地位的确证,自主性表明人具有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具有自主性的人,是自主、自立、自强的人。他既是外部客观环境的积极调控者,又是自我意识和行为的主导者。人一旦有了自主性,便自然地显现出个体的潜力、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

对于主体的自主性来说,自主性意味着自愿、自觉、自决、自享。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来说,自主性同样意味着自愿、自觉、自决、自享。也就是说,教职工和学生所建设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是发自内心的活动,认为参与这项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愿意为这项活动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无穷的智慧,对于这项活动所带来的后果,从不盲目地主观臆断,而是以审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扼信命运之咽喉,建设理想之精神,不放弃、不舍弃,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畅享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VOL42:1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VOL42: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VOL42:16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VOL46(下):5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1:54.

第9篇:校园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本体文化 技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66-01

一、文化的本质

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大致归纳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类。本文中讨论的“文化”主要是指广义的,即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人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本质。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实践,而文化的本质则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文化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人是文化的主体。

二、教育信息化概述

目前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其核心理念都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地整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本文则从两个视角来看信息化的内涵。从哲学视角来看,信息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设施等全新的劳动工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方式。信息这种新型资源更成为了劳动对象,信息社会里的劳动者质变为空前解放的知识工人。从技术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自身产业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三、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功能

(一)信息技术作为文化的载体

信息文化可分为物质化、行为化和精神层面的信息文化三个层面。物质化的信息文化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环境;行为化的信息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及其方式;精神层面的信息文化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价值观念和信息伦理、社会道德以及法律规范。由于人的主体性而使信息文化也具有主体性,信息文化反过来作用于人。促进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和信息伦理道德的增强和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文化环境

教育应该要营造一种教育对话的环境,促进新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观念的形成。

1.教育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全国大力开展信息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引进了开放的网络,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的行为习惯对校园文化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网络论坛、网络新闻、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网络交流娱乐等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已相互交融在一起。

2.教育信息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整合社区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化网络。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推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信息化。

四、教育信息化的多元文化观

(一)本体文化与技术文化的融合

我们把文化分为本体文化和技术文化。彼此交互作用,从文化机理上称为“涵化”过程。以传统行为方式来使用技术的行为,就是本体文化对技术文化的影响i以新型方式使用技术的行为,就是新生技术文化对本体文化的“入侵”,比如教师利用博客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分享。这两个文化体的双向涵化最终互相融合,进化为新型教育文化。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传统文化在时代性、阶级性上必然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对现代化进程有阻碍作用,现代化总是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适应部分。但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又在不断地创新传统文化。[3]因此,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功能决定了信息化教育在传统文化创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提供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②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⑨改变时空结构,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教育信息化使得科学更加具有面向人的一面,使人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科学研究成果。另外,教育信息化也使得人文文化变得更能跟上科学文化的速度,更适应新观念和新思想,人们变得容易理解科学文化、融入科学文化、思考科学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P33-37

[2]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P27-2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