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教学情境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学生思维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保证,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一堂课的设计是否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我们设计教学的基础。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教师要仔细分析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更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学情境试始终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够放下思想包袱,高高兴兴地参与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问题,才能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我们在设定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让学生处在一个心理放松的环境中。如果教师一上来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生“虎视眈眈”。搞定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害怕”的份。他们只能是教师问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可能有自主的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能够把教师当朋友,能够放轻松地主动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二、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辅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不会学习,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切按照自己的备课来。哪怕学生有一点点偏差,有一点点问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他们对学生这种表现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厌烦一个教师到厌烦一个学科。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彻底失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仅仅从自己的教学设计出发,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应该立刻改变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设定教学方案。这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同时,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还要主动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能够对教学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学创新意识的体现,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逐渐适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小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知识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够逐渐“亲其师而信其道”,能够逐渐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还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不足,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思考后的成就感
儿童发展心理原理告诉我们: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体验成功,获得心理满足感。学生一旦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自信心,产生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变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因此,教师应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互说互动等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讨论中表现自我,展示思维,迸发智慧。同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差异,获得成功的能力也有层次差异,教师应关注这种差异,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如学有余力的学生富于挑战,对于他们来说,攻克了思维难度大的问题才算成功,因此,具有挑战性问题的练习应多让这类学生去解答。而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就算成功。因此,这类学生应加强基础性知识的积累。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练习、作业时都应注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的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应多用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不应总是打击、责骂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学生在学习中一点点小的进步。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并加以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学习过程中用于创新。积极的评价方式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快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形式、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十分繁多。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内容还在不断增多。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少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试偏重知识的记忆性。因此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走出传统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误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设定题目,固定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新技术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动机,利用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其在独立思考下,发挥想象力、勇于探索、发现、创新,从而创新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定题目、定要求、定时间的模式,只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小项目如电子小产品、应用程序、功能电路等,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实际应用项目的功能、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等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或改进,该类型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只有鼓励和促进,因为不管学生完成的程度如何,他都是对现有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认为创新意识是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的实现,如果只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那么就不能对创新进行升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建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1.探讨在本科教育中,结合学生个性能力引入项目培养制,学生自选课题或与教师、同学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实践能力;2.尝试挑选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3.建立层次化、开放式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综合性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举办各种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电子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单一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些知识不是靠课堂单一教学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由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环境的建设
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期的地位居于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相互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需要注意创新环境的建设。结合教学体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
1.开设多种可以选修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2.提供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3.组织各种兴趣小组;4.组织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专题讲座;5.联系科技创业中心,为科技发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突破口。
四、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及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死读书本,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们要改变过去考试模式单一、成绩评定标准单一的现状,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不采用标准答案,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见解。开展非考评学,通过写专题研究、参与科研实践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77-01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传统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练习要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育运用的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氛围中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性格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用不同的情境来传授学生不同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解题思路持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一过程就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多设计有关此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说出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且有助于语言能力的表达,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除此之外,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应多注意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将课程活动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教师只是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及合作者,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数学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不一样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实验品,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其长、宽、高等数据,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进而增强其动手、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对探索的欲望,以及感受成功后的喜悦,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进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出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提高学习笛У男巳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等特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就让一些学生觉得头疼,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环节,相信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有所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有了良好的心态,相信慢慢就会有创新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加上教师的不断引导,一定会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的更好,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很难吸引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抱有讨厌的情绪在里面,作为教师,更应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先进的形式,以有趣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数学课上,还要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践,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不易解决的事情,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时,教师可以通过站队编号的行式,利用学生的站队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交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想法,当然孩子也是一样,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交互式合作能形成思想上的交流,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同伴听,也能倾听同伴的表达,会让对方和自己有灵感,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且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会通过交流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及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交互式的合作,使学生之间能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边走边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信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学生说用步测,有的还会说用绳子测量等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逆向思维,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简便且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想能拓展思维的发展,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新世纪的召唤,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非朝夕之功,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应该放在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由于小学生好趣、好奇、好异,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潜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现将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如下几点:
一、实施开放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积极合作,主动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呆板的学习空间。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心立异、大胆创新,形成较为开放的教学气氛。
2、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如果把数学知识以结果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必造成一种添鸭、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从教学本身来讲,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在于会记忆一些知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相信学生,信任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二、创设和平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每位儿童都具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到这一点,使学生免除种种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的想象暴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民主平等的师生情感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师道遵严而束手束脚,唯命是从而思维停滞,压抑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总之,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师生情感的积极互动发展,便营造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三、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而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诱因,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总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加以培养,创新意识就会进一步增强。数千年以来,创造已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更好的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学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强调和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的课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但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自主创新;培养
1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被越来越重视,只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既可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增强,自主创新行为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时间推移,新课改的影响力日益深入到各学校,教师们对新课改的掌握也越来越透彻,以学生分数高低位评判标准的时代已经逐步远离教学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成绩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是大家所密切关注的。中学物理作为一门注重和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在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学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中学物理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物理大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快对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习成绩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双赢。
2当前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这一科目尽管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一些物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每一名物理教师都意识到了创新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正确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上,没有充分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对学生能力高低的评价仍然是建立在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高分者被物理教师认为是能力较强的学生,低分者反之;这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的能力的评价方式显然不科学,也不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分数高低并不能觉得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自主创新能力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自主创新意识上,而不是学生考试的分数上,因此部分物理教师相对落后的意识应该加以改变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2.2部分学生自身对创新意识缺乏认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不是中学物理教师一个人单方面所能解决的事情,需要学生自身积极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物理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才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当前部分中学生自身并未完全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是单纯停留追求考试得高分的目的上,因此对于物理教师开展的诸如创新实验、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参与性不高,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自己当前的个人发展目标比较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至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以后可以加以锻炼和弥补。因此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自我认识,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基于问题基础上的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3.1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应该注重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取问题导向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物理教师在课前积极创设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和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为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问题式教学方法要求中学物理教师须首先自身认识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以分数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将教学方法建立在正确的意识先导基础之上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接近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很多素材都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取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力求使之准确贴近社会生活,真正达到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树立,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畏惧教师的情绪,此外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中学时期是学生的成长时期,也是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时期,对很多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教学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星期,让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此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中学物理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设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在教学时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该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外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倪新凤.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4,(9).
[2]王庆亮,王琪.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创新意识
当代许多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着主导地位,但是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本文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知道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更有利用于创新意识的发挥。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是在拼命地记笔记,关于任何问题都是面面俱到。
那么如何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敢于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对老师说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问题的答案从学生和学生的讨论、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中获得,使得整个课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设计教学环节,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学生自己不能解答的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活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例子:硬币在普通的水中是不可以漂浮的,但是老师可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盐,再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看到,硬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学生就会对生活中很多再普通不过的现象进行观察,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长久地对物质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现代的物理课堂上缺少这种思维的培养,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住物理的公式,解题的方法也渐渐地变得模式化、简单化,力求用一种公式解决所有的题目,这些都影响着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动量冲量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动量就等于mV,他并没有搞清楚这一个V到底指的是什么力,就开始做题目,或许是搞清了,但是在题目中却找不到相应的力。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要紧紧抓住物理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讨论,互相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和见解。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巧妙设置问题,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对问题的提问设置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不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问题的设置要加以重视。一个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学生会想到这个问题后面的本质因素是什么。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可以在物理课堂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既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点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长久的理论学习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物理本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如果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在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了力这章节的时候,布置一项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提袋子,感受提袋子夹角的变化会不会造成力的变化?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坎坷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遭遇到一次失败后就灰心丧气,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物理这门学科,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很难,很多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放弃了对物理这门课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不要谈创新意识的培养了。所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的失败并不代表着永远的时候,多次的失败也不代表着不会成功。只要在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在挫折的时候坚持不懈,就最终会站在成功的彼岸。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是物理课堂上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重视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渐渐丧失这种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蒋冬莲.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M].教育艺术出版社,2005:34-78.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改革;发展的眼光
【中图分类号】G633.6
何谓创新意识,理论上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我想作为数学老师首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本制定一套完整的、完全适合学生学习的、能最大空间地给学生提供探究新知机会的、大范围地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思想模式。记得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可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创造动机。
正所谓“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学生只要具备勤奋的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作用,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与生俱来的,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好奇心要百倍的呵护,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求知欲就会逐渐形成。例如当你讲到一个定理的时候,你要引导学生怎样利用这个定理去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去找出能利用这个定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学生做到了老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为其树立信心。这样求知的欲望就会慢慢发展起来了。
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当一个人把求知当作自己的欲望时,他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他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其中获取知识,就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他所学的知识,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求知状态。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挖掘出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奇思妙解,使学生痴心于数的世界,唤起他们对数学的求知向往。还有教师在备课时,应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给学生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给学生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疑惑中积极探求,然后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学生培养求知欲创设情境。另外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只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让社会中充满奥秘的东西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在大环境的熏陶下,思路就能开阔,从而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发求知的欲望提高其创造动机。
二、培养创新意识还要唤起学生的好奇欲提高其创造的兴趣。
记得朱棣文教授曾说过:“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可见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事实上好奇心是万能之力,它能为我们打开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陌生、新鲜、神秘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的欲望。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要想唤起学生的好奇欲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本人在数学教学中采取的分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收到良好的效果。
唤起学生的好奇欲单单优化课堂结构还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能积极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进行大胆猜想,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从而产生持久的强烈求知欲,它会表现为“我要问,我要学,我爱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完成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其中获得知识的乐趣,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要使其保持觉醒的状态,教师应时时关注引起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关注令他们吃惊的事,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因为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长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让课上得有趣,对所教的知识让学生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加强其进行创造的兴趣,为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另外,教师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也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培养创造欲升华创造思想和情感。
创造欲如何去培养?课堂上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经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回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有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作为老师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能尽快地取得成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还要使学生意识到:要发展必须有创新,现在学习求新创异,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能很好地工作打好基础,为人类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只要有了这样的理想,在创造中就不会怕苦怕累了。良好的情感有时候是一种动力。
四、培养质疑欲增强创造意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特殊提出问题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的过程,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记得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学视角涵盖教育原理方方面面,本文基于教育学的视角,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大学生自身、德育等几个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密切相关的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从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关系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挖掘,从而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从高校师生关系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的一种主体关系。它是以教学任务为中介,以“教”和“学”为手段构成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是高校最基本、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下面着重阐述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要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教师应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各种新思想火花迸发。
第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对现有的结论甚至教材大胆质疑,使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主动、批判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式及富有个性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与学生交流,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尝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从高校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研究型课程是应时展需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型课程的本质是研究型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型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说明,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研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指主要为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态度而设计的一系列学生主体性研究项目。研究型课程之所以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型课程的课题大都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者在教师指导的参考范围内做出选择,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突出教材的界限,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选出新颖且符合要求的课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研究型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学生课题的选择中起辅助作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研究型课程的探究中,学生亲身参与,摆托了单纯接受的被动地位,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再次,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不是由课程开发者预先设计确定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展开的。其内容大多表现为有待学生探索或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这样能打破学生的僵化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研究型课程以研究型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对问题的解答,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开设研究生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对象是教育学研究范畴中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既作为教育对象而存在,又是狭义的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他是在主动地和其认识客体的交往中来获得知识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影响时具有选择性,受自己思想意识的支配。学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总之,其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下面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是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知,发挥更大的创新潜力。
第二,大学生应在学习中积极质疑问难,培养自身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仅仅具备勤奋,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学习知识应“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的现有定论,对所学知识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在自己对新知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四、从德育即教育观念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教育”大范畴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什么是德育,定义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大体可以把德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德育,即,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狭义德育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观念可以说是德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氛围,深深影响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从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谈一下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观念作为一种德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对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提供精神动力作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高校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来进行。高校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衡量人才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衡量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意识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人才观的树立关键在于“才”,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创造性才能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离不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应树立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人才的人才观。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摒弃滞后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改革落后于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