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财务审计报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审计报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审计报告分析

第1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和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会计标准是大势所趋,当前促进金融企业会计的国际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上市银行财务报告境内外审计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上市银行 财务报告 审计差异 影响因素

问题提出

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十五条规定,上市银行实行境内外双重审计与披露制度。银行接受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而形成的境内外审计差异能够说明我国上市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告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由哪些项目引起,分析其具体原因以及对差异的影响程度;差异项目在各年度有哪些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本文选取深圳发展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四年的财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主要来自http//省略。研究时主要利用上市银行年报中境内外审计重要财务数据差异,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

上市银行财务报告境内外审计差异的影响因素

2000-2003年,各上市银行的境内外净利润和境内外净资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还有一定差距。引起境内外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八个因素,既有判断上的因素,也有制度上的因素。各年的差异项目不尽一致,如表1所示。表1中有些差异项目的消失,既有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因素,也有我国改变以往执行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因素;有些新的差异项目的出现,是由于国际上执行了新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尚未颁布或实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

财政部20号文规定应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呆账准备金,即按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计提,所以从2000年四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来看,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与国际惯例基本接轨,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对呆账准备的提取还没有形成规范,各上市银行执行情况差异较大,除招商银行外,其他上市银行该年度提取的贷款呆账准备境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深发展提取的贷款呆账准备较充足;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离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差距较大。2000年贷款呆账准备的差异是导致该年度境内外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2001年至2003年的年报中披露的贷款呆账准备来看,此项差异已消失。主要原因是中国证监会2001年11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信息披露规范问题第5号―分别按国内外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差异及其披露》(证监会计字[2001]60号)中规定:“同一管理层对同一会计期间的同一会计事项不能做出不同的会计估计,因而就同一事项,两份财务报告不应存在会计估计差异”。各项准备的计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会计估计,所以该制度出台后,2001年的该项差异消失,在2001年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均以境内财务报告估计不足,分别补提贷款呆账准备10.2亿元、13.58亿元、9.3亿元。此项内容三家银行在年报中都做出了不同形式的披露。

(二)开办费的摊销

2001年1月我国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其中第50条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所以从2001年开始,此项差异已基本消失。但是在民生银行2001年和2002年的年度报告中都披露了开办费摊销境内外差异分别为14266千元和23067千元。主要原因是我国境内会计报表只对已开业新设机构的开办费在开业当月计入当期损益,境外报表对全部开办费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以此项境内外差异即为未正式开业的分支机构的开办费摊销额。

(三)待出售证券的计价与损益确认标准

从四家银行四年的年报来看,2000年均不存在此项差异,从2001年开始出现此项境内外差异。形成此项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境外审计的会计报表从2001年1月开始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此准则中将证券投资归类为“持有至到期日式”及“待售式”资产。计划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折溢价,按摊余成本扣除减值准备后计价;待售式投资初始确认时,以其成本进行计量,初始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待售式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长期债券投资无此分类。但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待售证券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企业会计制度》第十六条(三)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

(四)交易性证券的核算

交易性证券是指为了从价格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交易式证券。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按市价法核算,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收益或损失计入损益。而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浦发银行在2001年至2003的年报中披露了此项差异。我国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主要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完全采用市价法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这样处理能更体现稳健原则。

(五)衍生工具交易净损益

此项差异是从2001年开始出现的,是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生效而产生的。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交割事项在表外列示,相关的损益在衍生金融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损益,实际上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列示,所有公允价值为正数的衍生金融工具均确认为资产,为负数的均确认为负债。以实现和未实现收益和损失确认为净交易收入。招商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入账,有关的损益在利润表内确认,可见招商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采纳的会计标准与国际相关会计标准是一致的,因此在衍生金融工具项目上不存在境内外差异。

(六)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等利息收支的确认

从四家上市银行年报来看,2000年和2001年只有浦发银行存在同业拆借等利息收支差异。浦发银行披露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会计准则按实际收到时确认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即采用收付实现制;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按权责发生制核算。2002年浦发银行继续存在此项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额分别是-137301千元和113506千元。另外深发展2002年披露了贴现等利息收支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额都是-119480千元;招商银行2000年和2001年均存在票据贴现、再贴现利息收支摊销差异。2000年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额分别是92448千元和148527千元;2001年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额分别是55810千元和204337千元。此项差异是会计政策差异,根据财政部财会[2000]20号文《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贴现贷款的到期价值与支付的贴现款项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贴现利息收入计入贴现当期损益,但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规定,对不需要按公允价值计价(包括企业源生但不是为交易而持有的贷款),且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应运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即按相应的利息或支出分期摊销。2003年深发展此项差异消失,主要是国内会计报表对贴现利息收入及贴现票据融资利息支出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变更,贴现利息收支计入“递延收益”账户,在贴现期间内平均摊销确认。2003年浦发银行的年报中在主要会计政策变更的说明中,对原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贴现、同业拆借等项目改按权责发生制核算,但在当年年报中还是存在同业拆借利息收支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额是113505千元。主要原因是该银行从稳健原则出发,对此项会计政策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核算。

(七)所得税的处理和递延税项的差异

在四家上市银行四年的年报中,除招商银行外大多披露了所得税或递延税项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额,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的年报。2001年民生银行此项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额为229194千元;深发展此项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额为380099千元,对净资产的影响额为4220804千元。造成此项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外所得税核算方法不一致形成的差异。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九十八条规定:金融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核算: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应付税款法将按税法计算的所得税全部在当期列支,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将按税法计算的所得税在当期和以后各期分摊列支,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我国上市银行中,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对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在四年的年报中披露的核算方法均是“纳税影响会计法”,深发展在四年的年报中披露的核算方法均是“应付税款法”,民生银行在2000年至2002年采用的核算方法是“应付税款法”,2003年变更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二是由于上述其他差异的存在而形成的递延税项的差异,此项差异会随着其他差异的减少或消失而减少或消失。

(八)应付股利的差异

在2001年和2002年浦发银行和深发展都存在此项差异,2001年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此项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额分别是482000千元和291873千元;2002年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此项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额是391500千元和294873千元。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按我国会计准则预分配方案应在该年度报表中反映,确认年末董事会决议宣布发放的应付股利,而国际会计准则是待股东大会批准后进行账务处理,不确认年末之后提议或宣告的应付股利。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如果股利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提议或宣布发放的,企业不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这些股利作为负债确认。同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企业应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和财务报表批准报出之前提议或宣告发放的股利金额,并可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权益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予以披露。在2003年此项差异消失,主要是2003年7月开始执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我国会计准则对应付股利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变更,于会计报表日后宣告发放的股利,不作为期后调整事项处理,不再计入当期利润分配表和年末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会计研究,2005,1

2.郭永清.我国上市银行会计改革效果的研究―基于上市银行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评价.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3

3.唐松华,吴玉心.金融类上市公司境内外审计差异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3,2

第2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能;企业财务;审计;发展;转变

一、财务审计职能

(一)监督职能的实施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的监督。首先,应对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要监督其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的方针、政策及工作程序进行必要的监督,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通畅。其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应考察其财务收支统计是否真实,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再次,对经济活动有效性进行监督,最后监督企业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

(二)评价职能的实施

首先,应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控制其他要素。为实现内部的有效控制,应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内部控制。其次,对企业的经济理论研究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公正的评价。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生产经济活动的审计。对企业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我国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设立,因此,受本企业、本部门的直接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独立性不强,阻碍了企业财务审计作用的发挥。(二)审计范围受限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财务审计的实施也是从财务这方面开始的。无论是财务审计的隶属还是归属都经财务部门领导。虽然企业也进行财务与审计的分离。但在公正性方面就受到很大的质疑,因而不能有效地施展开来。而且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只针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审计涉及面不广。虽然我国对财务审计机构进行了改制。但财务审计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三)财务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企业在财务审计方面往往有马后炮的现象, 通常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查错补漏工作,缺乏有效的事前预警机制。企业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虽然在财务审计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执行上却缺乏相应的落实,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手段落后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难以适应发展趋势,进而不利于财务审计的高效实施,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审计人员的重视,使其业务能力难以提高。随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部分企业审计手段落后,影响了财务审计的效果。

三、财务审计改进措施

(一)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有效监督企业资本运营。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应建立相应的产权机制,使内审机构置身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改变内审无力的局面。依据我国企业现状,确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审机构,有利于实现其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拓宽审计范围

要实现有效的财务审计管理,就必须拓展审计领域,不能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这方面。首先,应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方面拓展,展开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并评价其有效性。还要开展专项业务的审计,并监督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实现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种审计方法还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财务审计工作逐渐实现由分散式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行业进行管理,有效监督审计工作的实旋。

(三)健全财务审计机构,加大执行力度

首先,应逐渐完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有利于监督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准确性,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实际功效。其次,加强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效地进行审计。

(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在财务审计中,应逐渐转变传统的审计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通过控制会计的信息系统,查阅相关的会计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审计程序,能够高效、及时的发现财务会计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时应做好数据加密工作。还应注意防范计算机随时出现的状况,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伴随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各种需求,这需要专业技能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审计人员。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其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列。

四、以国企为例分析财务审计的改制

(一)财务审计范围和时间段的改制

首先,对财务报表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改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与其余企业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改制审计时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漫无目的的盲目进行。其次,要对财务审计时间段进行改制。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中,并没有对时间段的改制进行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进行具体的规定,即三年一期。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报表应依据其规定。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进行时间段的改制。对于个别企业,还应不断进行探索,弄清其时间段的限制。

第3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政财务审计;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应用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进,展现出从单一到多样性的态度。如今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主要囊括了财务审计与财政审计两个部分。财务审计说的是监督单位中的财务工作,以防止工作人员运用职务的便利做出违反法律与纪律的事情。财政审计主要是对单位中的制度设立来说的,通过对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来审查业务的财务运转状况。

1. 财政财务审计内容及程序

1.1 财政审计工作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而按照工作内容又可以将财政审计工作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财政预算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财政预算审计的目的是为单位之后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对单位当前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单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开展后续的工作,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关审计部门应按照会计计算方式与准则来审理与督促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财政决算审计为审计部门根据相关会计准则来监督单位的收支决断情况,防止财务报表与相关财务信息发生造假情况。财政收支审计是财政审计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监督与审查单位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和外部单位中开展的经济活动。

1.2 审计程序

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主要包括四部分程序,分别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以及审计终结。(1)制定计划。审计部门应按照社会经济与单位的现实状况,预先安排好和审计工作有关的任务与工作重点,订立合理的审计计划。(2)审计准备。依照审计项目与流程组建审计小组,并应在审计前 3天传达审计通知书。若存在特别情况,应在有关部门认可后,可以拿着审计通知书来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与会计信息。(3)审计实施。审计人员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进行审理与检查,并检查与翻阅和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文献,对现金、实际物品以等进行审查,获取证明资料,然后根据有关规定来撰写审计记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4)审计终结。审计部门在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之后,应当将此次审计工作所形成的报告提交给上级组织。在将审计报告提交给上级组织之前,需要提前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上级组织对提交上来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最终形成自身的审计报告。若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违反法律的财政收支行为,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有关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2]。

2. 财政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2.1 避免财务工作中出现职务犯罪问题

通过长时期的研究与经验的累积,我们国家财务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技术与人员都得到了提升,先进技术使得财务操作系统更为优化,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来说,其在法律与运用方法具有非常大的突破,有助于避免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因为职务犯罪最终的表现方式大部分是利用职务之便利来谋取私人利益,在犯罪的时候会对公共以及个人的利益产生损害。因而,在平常的工作中使用财政审计,不单单需要培养从业人员的防止犯罪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实际进行财务工作的时候禁止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2.2 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财政财务审计为构建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前提,因此,单位在实际进行审计的时候就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确保审查无误后才能够继续工作。对此,在实际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防止出现职务犯罪问题,还有助于单位发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也就是由于财政财务审计的出现,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的时候才可以及时找到自身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为管理人员建造更好的管理平台[3]。

2.3 有效的审查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转情况

当今情况下,非常多的事业单位还存在财务与会计部门设置合理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但会使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较大,还会致使单位中出现财务监督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若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出现问题,就极易导致单位中资源利用与效益获取受影响,从而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在实际进行财政财务审计的时候,单位不单单需要接受审查,掌握单位中实际的财务运行状况,还要做好预警工作,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协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达到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

3. 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审计的应用

3.1 明确全口径的审计范围

在党的十会议召开以后,财务财政审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观念就是进行全口径审计,也就是审计工作应涵盖全部的业务和内容,其中既包括横向内容也包含纵向内容。通常而言,横向审计为审计领域不仅包含普通财政资金,还应包含建设项目、贷款项目等的审查。纵向审计就是对一级、二级、三级或者其余取得补助的单位进行审计。

3.2 在则政财务审计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即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财务审计中使用信息化技术还是具有一些缺陷。举例来说,如今在对电子数据进行处置的时候,我们国家在数据查找、搜集以及转换等部分尚且处在初级阶段。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未来信息化财务审计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进程中,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化操作平台的利用来对数据进行处置,把搜集来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内并进行归类,有助于相关人员对数据进行筛选与判定。通过使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还能够大大提升数据利用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为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帮助[4]。

3.3 绩效审计法的应用

3.3 .1 绩效审计的准备工作

绩效审计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开展对审计单位所在市场环境的调查与研究。例如,国家政策的颁布对审计工作是不是存在导向功能,还需要确保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融合公共财政的运营环境,以明确财政审计被环境影响的程度。(2)监督主要指标,譬如把财政现实投入与规划投入的比例、现实产出和规划产出的比例等指标来确定与计量,最后判断单位的财政绩效值,把可靠的结果上报给上级部门。(3)开展对审计工作的评价。也就是断定审计结果和单位之前的规划是否存在偏差的情况,是不是和上级部门有偏颇,是不是具有财政工作无效或资源挥霍的状况等,不管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都应当将结果公之于众。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存在的缺陷进行纠正。

审计工作可以包括很多步骤,其中,审计计划时期即工作人员依照工作经验订立合适的审计工作时间表,安排具体的审计工作;审计准备阶段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应当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实施方案与审计通知书等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准备的时候应当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譬如波及单位中的控制体制、财政目的和绩效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符合实际。

3.3 .2 绩效审计的开展阶段

在实际进行审计的时候应当对可能会用到的数据进行搜集与分析,最后总结出相应的结论。通常在对审计数据进行搜集的时候,不但应使用各种合理的方式来搜集尽量多的数据,譬如审计人员利用观察方式来从被观察对象身上来获取实际证据。还可以尽量丰富证据的类型,如不但包括照片还可以为视频材料等。具有较强客观性的数据通常能够利用观察来获取,然而,针对部门制度、审批程序和账务报表以及合同等较为繁杂且对业务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的证据,应当利用审阅法获得。此外,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的时候还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与问询的方法来取得证据,比如审查主管员以及第三方工作人员等需要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调查,并把调查内容记录下来以当作后续的证据。采用调查问询方式获得的证据大部分是比较能让人信服的,特别是在问询对象越多的时候,最后的结果的可靠性就越强。其余,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还能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开展,通过设立特定的选型,最后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1]。

在对审计证据进行处置的时候,为确保信息确定与比对的便利性,审计人员经常会对实际物品、文件和问询材料进行完善,如利用比较分析法、抽样统计法以及净现值法等来处理材料,让它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效果。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不但能够减轻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对证据的分级管理,为数据的检查与追踪提供了便利。

3.3 .3 出具绩效审计报告

在审计人员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之后,能够采用分析办法来分析与表露。通过绩效表露不单单能够通过数字的方式展现出来,还能够用来评议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审计结果提供审计报告,对于其中具有的缺陷进行完善与改进。

4. 结束语

财政财务审计是事业单位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开展有效的财务审查,不但能够避免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还可以改进每个部门财务管理的方法。因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增强财务审查工作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崔洪玲.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审计探析 [J].会计师 ,2019(02):57-58.

[2]刘冠亚.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D].北京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

第4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关键词 :政府投资 建设项目 竣工决算 财务审计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资料:

1.2009年**市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自治区水利厅新水建管[2008]73号文的批复,计划投资810.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01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09.3万元。

2.该项目报送建安工程投资为6,387,650.02元,我审计机关审定建安工程投资为5,359,656.4元(人民币),审减造价1,027,993.62元。

3.该项目完成投资情况如下: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547,010.71元(包括审计建筑工程费5,359,656.4元,输变电工程42,702.32元;自动化测报安装工程127,500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实际为941,351.99元。

4.该项目概算批复待摊投资为941,000.00元。

5. 未完工工程投资预计达32万元

6.请问:为规避审计风险,编写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应注意哪些事项?

二、从背景资料分析,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建设项目投资没有按批复计划完成。

(1)、计划总投资为810.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为6,621,479.24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5,604,327.25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实际为941,351.99元。

(2)、必须要弄清楚的有关概念及其关系: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三部分: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2、设备投资、3、待摊投资。

2、财政部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国家要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3、存在未完工工程投资

三、项目专项资金没花完,财政、建设单位、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建设单位建议:因为有未完工工程部分,我们决不能让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让国家将该资金收回。如果让该资金收走,再争取资金难度很大,既然资金没有花完,就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以征地、购买料场等形式来增加投资,增加待摊投资,来把剩余的项目资金消化掉。

2、业主建议:要求监理增加签证的工程量,来达到满足完成投资计划。

3、还有一些其它的建议。

四、审计风险分析:

1、如果采纳上述建议和意见,无疑,把所有的风险转移给了审计机关。

2、建设单位建议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以购买管理房、征地、购买料场等形式来增加投资,增加待摊投资,来把剩余的资金消化掉。变相增加待摊投资,但是,该项目概算批复待摊投资为941,000.00元,实际待摊投资已达到941,351.99元,若再增加待摊投资,待摊投资费用超出了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待摊投资,出具这样的审计报告,一方面是审计单位既承担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又成了审计机关不懂投资审计的笑话。

3、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增加工程量,来达到满足投资计划。如果审计机关采纳用增加工程量的形式来满足增加投资,一方面施工单位有可能直接以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定的建安工程投资,认定就是他施工单位完成的建安工程投资,如果说不是施工单位完成的投资,施工单位反过来以审计报告跟建设单位、审计机关打官司,这样让审计机关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同时,审计机关也承担了审计风险。

五、应熟悉的相关财务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建设项目财务审计,不是简单地将建设单位的财务数据摘抄下来,更重要的是去审核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合规,费用数量是否在规定的计取范围内。如:

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规定:业务招待费支出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

2、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控制数费率应按以下规定去核定

3、招投标费用的计取办法

4、勘察设计费的计取办法

5、监理费的的计取办法

6、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规范中明文规定:尾工工程(未完工程)资金超过总投资的5%,该项目不预竣工验收。

六、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应如何编制:

1、在本项目财务决算审计中,采用增加待摊投资费用的办法肯定是行不通。

2、有人建议将未花完的建设项目资金全部列为未完工程投资,未完工程投资还有近71万元,超过国家资金的10%,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规范中明文规定:“尾工工程(未完工程)资金超过总投资的5%,该项目不预竣工验收”,这样,会造成该项目无法竣工验收。

3、本人认为较为合适的处理办法:以预计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进行处理,在报告中将71万元以未完工工程投资32万元,预留费用39万元。这样,将未花完的建设项目资金留在当地财政,且不违背法律法规,又规避了建设项目投资审计风险。

4、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采用以下定性方法:

项目完成投资、资金到位及支付情况:

根据市***局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截止2010年12月27日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款收支情况如下:

1、该项目完成总投资6,621,479.24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5,604,327.25元(包括审计审定工程造价为5,359,656.4元,输变电工程117,170.85元;自动化测报安装工程127,500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941,351.99元。

2、到位资金情况:工程投资810.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01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9.3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3、资金支付情况:截止2010年12月31日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支付建安投资费用5,305,716.83元;自动化测报75,800元;待摊投资费用804,351.99元。

在审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有:预计未完工程投资32万元;预留费用39万元。

七、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做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财务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

1、投资审计人员,不仅要求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求能懂得工程合同管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2、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懂得财务方面的知识。

3、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要有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5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一)财务审计报告意见

《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发表财务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工作,根据2009年至2014年财务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占总审计意见的90%以上,且数量在逐步增加,绝对数量从2009年1656份增加为2014年2569份主要是由于随着相关部门的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增大,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其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随之增加。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2012年有所增加之外,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说明审计师更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更愿意出具较轻的带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来替代出具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2009年至2014年审计师没有出具过否定意见,说明上市公司还没有较明显的会计政策运用的不合理与明显的舞弊行为,但是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绝对值没有下降,说明外部审计遇到的无法出具审计意见的事项在不断的变化,也说明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遇到一些新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审计师应当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根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难以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那么审计师应当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由于2009年和2010年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2009年和2010年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叫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根据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公开披露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627家逐年上升为2070家比例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政策要求的逐步分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有关,但是也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增加。其中,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数量仍呈现绝对比例,占97%以上。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内部控制披露的不断成熟,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在不断的下降,从2009年的99.06%下降为2014年的95.94%,说明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越来越严格,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不足予以充分披露。与此同时,不仅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绝对数量在逐步增加,从2009年的3份上升为2014年的82份而且非标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0.48%上升为2014年的4.06%。在内部控制审计的非标意见中,审计师更加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其数量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这是由于审计师在评判内部控制评价中,更愿意采用强调事项段来提醒使用者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效果,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持足够的严谨性,也不至于使公司难以接受。在非标意见中,审计师出具的否定意见仅次于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由于内部控制的评价本身不存在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情况,出具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很少,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以直接对其持否定意见。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否定意见21份比2012年的4份曾加18份说明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越来越严格。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要求管理层根据公司切实情况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评价,发表书面评价意见并以报告形式出具的一种书面文件。可以认为,2009年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开始规范化,随着近几年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要求的不断深入。整体来说,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从简单公布披露数量到详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了质的飞跃。2009年至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总数从2009年的1108家上升2014年的2586家,披露比例从62.85%上升为98.29%,上升了35.44%,披露比例直线上升,而未披露公司数越来越少,除去连续亏损,重组等特殊事项以外,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够完全按照《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进行强制披露。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一是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运行效果,也不断的促使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运行的合理性。二是由于2009年月1日才开始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了国家政策的强制要求对上市公司有了威慑作用,但是我们还发现,到2014年,还是有45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排除一些重组、兼并等客观原因以外,还没有完全达到100%的披露。

二、财务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比较分析

(一)财务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较分析

1.审计目标的不同,导致出具审计意见的标准不同。国际审计准则ISA 200第2条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独立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职能”第1段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目标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在于对财务信息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发表审计意见。同时,ISA 700“整套一般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人员报告”第6条强调,审计意见用词必须包含“给出真实公允印象”或“公允反映”。所以,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发表,主要是对“公允性”进行评价,审计的标准的重点放在“重大错报”上。然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有所不同。PCAOB在AS5第3段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有效性”。PCAOB在AS5第3段同时进行了说明,如果存在重大漏洞,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无效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计划并执行审计,以取得在管理层评估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证据。由此可见,判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是“重大缺陷”。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体现为“公允性”,而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体现为“有效性”,所以导致审计的标准从关注“重大错报”到“重大缺陷”。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依据公允性,对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进行程度分类,从而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有效性的判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程度,从而反映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所以导致其审计意见的内涵有较大差别。值的注意的是,当审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时,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开展风险评估程序。这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有所重叠,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也说明,二者虽然存在在审计目标以及标准中存在差异,但是在具体审计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交叉,不能把两者明确的分开。

2.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不一致,导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差异。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只有四种,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比财务报表审计少了一个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难以评估,因此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价,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计指引中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中没有保留意见类型。由于财务审计开展得较早,且实践过程较为成熟,相对于刚刚强制实施不久的内部控制审计,由于相关规定的贯彻与实施的不同,也成为了审计师在出具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区别。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的比较分析

1.评价范围以及对象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自评结论是针对企业所有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的评价,关注公司的管理层、人力资源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一系列流程部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则是企业财务报告层次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对外报告范围内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由于自评报告针对的是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审计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时如果审计师注意到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也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虽然两者都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评价范围要比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广泛,其本身还是通过评价过程来完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果。

第6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方面也涉及了更多的内容,传统的财务审计手法和规则,已经不足以应付当前企业发展的进程。因此企业对传统财务审计的创新和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扩张和发展中审计业务随之增多,财务审计要紧跟企业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要注重财务审计创新与提升,还要注意其与审计业务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简要分析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以期能为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审计;审计业务;创新;发展

正常运营的企业中必定会涉及财务审计事项,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时间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和考核。以此判定企业在发展中的盈亏状态,并根据审计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1.财务与审计

财务与审计两个工作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中财务的主要工作通俗讲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的财务收支管理,属于企业日常经营的业务范围。审计则具有评定和考核的作用,权属上讲审计工作高于财务工作,财务工作需要向审计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在进行核查财务工作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要求或是处罚意见。

1.1传统财务审计的作用传统财务审计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得出审计报告。主要的作用为考核受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行政财务审计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则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内部审计相对于行政审计更为严格,但主要是针对账务和支出的审计,相较于行政审计的行政处罚,内部审计积极意义更大一些。

2.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特指两类的审计工作。其中分别为政府主导的行政性审计工作,以及企业主导的内部审计工作。

2.1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按照企业规定,对于下属企业或本身进行专业的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主要有季度性审计和跨年审计两种审计方式。两种财务审计工作中,基本审计业务都相同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资金报表、收支证明、发票等财务收据进行审计。其中跨年财务审计会涉及企业全年整体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评定。

2.2政府财务审计相较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政府的财务审计工作带有一定行政指令。企业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之后,然后提供相应的审计资料。主要涉及的审计资料为报税证明、发票开具情况与企业收入等方面的审计。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审计人员,会根据企业提供的审计资料和行政单位的内部登记资料,进行双向的核对。最后形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束之后审计人员会根据审计结果,为企业开具审计意见和决定,以此完成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3.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工进行核对报表和书面资料。此种方法在当下的时展中,不足以全面应对企业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存在效率低下、出错率高、风险性高等特征。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加快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也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在此现状下使用网络审计、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等概念也随之提出。

3.1网络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多由人工操作的方式,网络审计的方法是通过网络软件进行审计工作。此类网络软件经过大量的试验之后投放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客户体验。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下,网络审计的便利性也大大地提高。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极大地提升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3.2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在审计工作进行中。审计人员除了必备的财务专业知识外、统计学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其中涉及数据的统计,软件的应用。为了保证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政府部门和企业审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市场中应用率较高的审计软件和常用的专业型软件,要及时地进行学习。保证审计人员跟进时展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审计能力。

3.3改变审计模式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都是根据企业或政府部门规定,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审计工作,此类工作设计下会涉及较多的问题。如原始账单或报表出现错误,但因时间久远凭证丢失无法找回,造成审计中的错误出现。在此情况下,单日审计的概念被提出来,单日审计指每天都进行审计工作,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正。以此替代固定财务审计,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也方便了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

3.4改变财务审计的作用提起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大多数财务人员都会认为财务审计就是找毛病。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时代在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核心工作,也需要适应企业的发展。审计人员需要转变思想,从过去的发现问题提出处罚,转变到发现问题帮助改善。政府部门也需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并联的处理方法进行改善,不能一直以处罚为主。需要改变其工作思想,使得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工作改变和创新,达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目的。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也需要跟进时展的步伐,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缓了受审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的矛盾。但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是一项专业而又严肃的工作,所以要求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在创新的融合发展中,一定要保证其专业性和准确性,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无误,能够为受审单位提供准确的参考标准,最终促进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优波.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中国商论,2015(30):11-12.

[2]孙艳华.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现状与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5(15):207,209.

[3]唐玉平,赵凤琴.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因素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3):115-118.

第7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关键词】审计;信息系统;功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审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基于B/S网络架构基础上一种操作便利的审计信息化运行平台――常州机电学院审计管理系统。该系统规范了学院审计工作流程,确保了审计工作便利、及时、高效的开展,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在学院的审计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系统总体设计介绍

1.系统总体目标:将审计业务流程在网上重新规划构建,各项审计业务实现智能化管理,协同化运行、简易化操作,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工作、实现审计成果、审计资源、审计经验内部共享。

2.系统框架: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共分为五项模块、六个功能,五项模块为采购审计、合同审签、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工程审计、招标审计五项模块。通过立项、受理、分配、审核、动态、查询六项功能来实践内部审计管理五项模块,系统将自动生成审计档案,及时全面便捷地掌握内部审计工作动态。

3.系统功能模块:系统页面按左侧菜单设置,与windows最常用的资源管理器是一致,使用方便、直观、快捷。系统功能针对不同的审计业务,都有配套的模板,通过立项人员填报、审核人员审核后。审计项目、申请资料、审计动态、工作量统计和审计报告结果等数据信息即可显现于平台,对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实时、全面、准确掌控审计项目进度。(1)采购审计管理模块:采购审计管理模块除招标项目外,针对各部门零散采购的物资由使用部门申请,资产管理部门采购,内部审计部门审核。通过填报采购审计立项信息,传送或扫描相关采购资料,如拟采购货物名称、参考品牌、规格、数量、单价及金额,学院领导的审核批准意见等要素。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提交的采购信息,通过市场询价、网络询价和平时收集价格信息等途径,审核拟采购货物服务价格的合理性并提出修正建议,出具审计意见书。采购审计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采购的过程管理、设备采购的状态查询及各类数据的灵活统计等功能,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资源利用率。(2)合同审签管理模块:合同审签管理模块功能根据填报的合同审核立项信息,选择合同种类及采购方式,传送合同签订前期的相关资料,计算机自动生成“经济合同审核登记表”。审核后运用合同审核管理的三个阶段,主要是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对供应合同条款是否合法,有无不平等条约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正建议,完成合同审签工作。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立项合同适时流程化、系统化、透明化、动态性的管理。(3)财务审计管理模块:财务审计模块创建了一个高效、顺畅的财务审计应用平台,财务审计模块功能是依据财务审计的基本程序,对立项、前期、实施、终结、后续五个阶段全过程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填报立项信息获取资料,主要是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编号、审计期间、审计对象、外审信息、备注等。通过windows文件传送,Email等多种通讯手段,实现审计业务全过程的网络化,从而有效实现无纸化办公目标。其审计步骤是: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审计项目;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审计;编制审计报告;实行后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步骤与财务审计步骤类似。(4)工程审计管理模块:工程审计模块功能是按工程审计程序包括立项申请、过程管理、竣工决算三个阶段,五个类别包括基建、修缮、装饰、安装、其他全过程实现计算机管理,完成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审计成果的管理。按每一项工程审计立项,同时,对审计项目立项申请、过程管理、竣工决算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在工程审计每个阶段,系统设置工作流程控制,使审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通过传送、扫描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立项报告、招标文书、施工合同、补充协议、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及签证、材料核价单、工程量及定额审核审核调整表、工程取费表等相关审计证据资料,对工程审计过程形成相关文件进行管理归案。同时该模块具有审计查询和汇总功能,实现审计工作成果的自动统计。(5)招标审核管理模块:招标审核管理模块功能是依据招标办传送的招标文件,审核招标文件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提出修正建议;参加评标、对评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招标审核管理模块实现了招标过程管理数据的收集功能,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实际应用及效果介绍

(1)促进了审计管理规范化,提高审计质量。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主要以手工和书面文档为主,工作量较大,审计质量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监督。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作业方式,使审计信息得以及时反馈,通过立项、受理、分配、审核、查询上述流程,审计工作的效果变得可以控制、监督和度量,从而达到对处理事务的时间控制;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对整个审计事务的流程进行跟踪,可以观察到参与办理的人员及其意见和所做的工作,及时掌握全局的审计动态,便于更好、更快地作出决策,从而达到提升审计质量的目的。(2)完善了资源管理全面化,提高工作效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搭建了内部网络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平台,更有效的对内部审计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流,审计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传达和共享,在当前审计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审计管理系统将审计项目管理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计算机可以将各种管理项目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分类、进行各种数据处理,供审计人员需要时随时调用和打印输出,减少重复劳动,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3)实现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提升档案管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审计业务,都有配套的模板,审计项目、申请资料、审计动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结果、审计档案管理等数据信息即可显现于平台,实现审计办公的自动化。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这些优点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及利用工作的水平,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资料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等。

第8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关键词]跟踪审计;资金链;传统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234

从笔者近年参与政策跟踪审计的情况看,虽然审计中也有大量类似于传统审计项目(如针对专项资金、存量资金的财政审计,针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审计)的内容,但审计的关注对象、方式方法、工作要求均有一定差异。政策跟踪审计聚焦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落实情况,这一特质决定了它比传统审计项目更注重审计监督的“现实价值”,也就是通过审计助推政策措施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是实施好政策跟踪审计,最大限度转化审计成果的关键。为了说明这一论点,兹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之。

1 从资金流向看,跟踪审计应关注到资金链的最后一环 政策跟踪审计经常会关注重点专项资金,但是不同于财政“同级审”中只需摸清本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率,跟踪审计应深入“最后一公里”,监督资金是否落实到具体生产单位,必要时还应作延伸调查,寻找未能及时到位的原因,促进问题解决。如果说“同级审”关注的是本级财政管理的“平面”,那么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色就在于聚焦财政资金从上到下流动的“线条”,这同样是政策跟踪审计的难点所在:为了完整掌握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地级审计机关通常需对市、县两级财政进行审计,省级以上审计机关则更多。然而这一层层深入的审计实属必要,有时尽管本级财政拨付率看似理想,但资金可能沉淀在下级财政。只有把各级财政的情况贯穿起来看,才能最终发现问题所在;同时,还会发现一系列“差异”的存在,体现在各专项资金执行率的差异、各地财政机关执行率的差异,等等,从此差异出发,经过分析研判,必将有助于问题的“水落石出”。

基于这一思想,笔者在近年的审计中曾关注某省级民生类专项资金,发现该资金两年的实际项目到位率还不到05%,解读这一例外情况背后的“故事”正是政策跟踪审计的天职。经过了解发现:由于项目建设的主节点之一面临规划搬迁,牵涉的几家职能部门因协调不够顺畅,导致项目方案未能及时审定,形成项目资金长期沉淀。审计报告中不仅反映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也反映了背后症结,最终促使政府召集各方在数周内出台了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推进和资金拨付打通了“瓶颈”。上述案例不仅说明了追踪资金流向的作用,也提醒审计人员留意“表里之别”,政策跟踪审计不能满足于面上情况的说明,还应摸清幕后的问题与症结,下文对此将作进一步的阐释。

2 从实际效用看,跟踪审计应发挥对重点项目的能动作用21 以建设项目审计为例

政策跟踪审计重在推进政策落地生根,前述专项资金一例已能管窥一二,兹再从建设项目的案例说明之。政策跟踪审计中也时常涉及建设项目(主要是正在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审计,但与普通的投资审计不同,其首要关注对象不在工程造价,甚至也不在建设程序的合规性,而在于寻找制约工程顺利建设的因素,力促项目按序时进度建设,这才是“稳增长”宗旨的体现。为了查找出这些“掣肘因素”,审计中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譬如,从工程进度滞后的现象入手,先摸清拆迁和施工中的“瓶颈”环节;进而关注建设资金是否按合同如期到位,并关注已到位资金的使用情况;最后再追溯到合同签订环节,查明是否存在约束不严密之处;等等。

例如,笔者曾在近年的政策跟踪审计中关注某重点交通工程。审计进点前,笔者就已了解到该工程因资金短缺,进度趋于停滞,而相关年度的审计报告仅反映这些面上情况,没有深挖背后症结,从而难以发挥能动作用。跟踪审计的任务在于摸清背后的“故事”,基于此认识,审计经过“抽丝剥茧”发现了一些重要情况:一是项目融资情况不理想,并圈定了相关的责任单位;二是存在拆迁“钉子户”;三是地处山区的标段施工附加手续较多,未能及时办理;等等。某种程度上,相比于审计报告中的数字,这些关键信息更足以引起地方首长的重视并带来一系列后续反应:在审计蟾娉鼍吆蟮娜个月内,项目新完成投资额相当于此前两年的338%,这一成果堪称审计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

22 以存量资金审计为例

除了上述的建设项目审计,兹再从存量资金的案例说明审计的“能动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那么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能否按照此规定对所有超过年限的存量资金都判定为问题,要求收回统筹使用呢?这是审计应当妥善处理的问题。

笔者认为,跟踪审计聚焦项目的实际效用,因此它是一种实质重于形式的、具有“弹性”的审计,在法规的引用和问题的定性上也应做到“有经有权”:审计一方面要使广大群众理解自己在审计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使得审计期望差达到最小,群众满意度达到最高。当审计期望差为零时,这时候群众满意度就是最大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审计人员就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顺应国家的民本思想和在农村的政策,把这种满意度转换到以具体的审计行为应遵循的标准上,尽可能实现审计工作在农村赢得群众的最大满意度。

32 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

当前,从村级财务审计的性质来看,村级财务审计并不属于三大审计类型。有人提出农村审计是“三不像”,是第四种审计类型。这就意味着适合三大审计类型的职业标准是否也适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问题。如果将村级财务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筑放入整个社会系统来加以考虑的话,广大农村地区属于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这种衡量标准也是适合农村一般情况的。这样,审计职业标准就成为判断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最直接、最具有操作性的具体依据,考虑到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这些标准在农村的具体应用还需要加以完善。

33 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

这里所讲的法规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的总称。具有强制性,要求公民必须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如果违反了这种最低行为标准,将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而受到惩罚。审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行为,也必须由法规制度来加以规范。法规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个人的行为就必须接受法规制度的约束。村级财务审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一方面,需要有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保护才能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其审计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制度,审计机构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程序合法、结论合法、处理合法,只有这样村级财务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因此,法规制度也为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评判提供了一个标准。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1):27.

[2]孟祥霞,李成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审计机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J].会计之友,2008(11).

第9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