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

第1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能力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一种工商管理教学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它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国内及国外高校进行对比,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想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需要较充足的经费投入,用投入的经费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等。实验经费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基本保证。学校经管类的实验室主要有六个,这六个实验室中有三个都可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实验用,实验的主要教学工具是计算机和几种用友软件。学校每年都会购进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软件,但由于经费有限,有些课程的软件质量不是很好或者是没有购买,导致一些专业课程的实习质量有所下降。例如,先进的ERP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由于学校实验经费不足,教学投入受到限制等原因,导致基本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成为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在具体实验实践教学中缺少相对应的配套教材

学生实如何掌握所学的实践教程,除了有较好的实验设备,较好的老师外,就是要有与实验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例如,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等。学生有了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实训大纲后,可以按照读书三部曲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从而能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够熟练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知识的掌握。但是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实验课中,有很多的课程都没有实验指导书,或者有的也都是电子版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实训大纲。有些电子版,许多老师都是在上实验课时,给学生讲授,没有打印出来发到学生手中,实验课上完老师就走了。实践课程缺少配套的教材,这必然会影响到上课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有很大的影响。

(三)实验实训课程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课程安排不够合理,那么这些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实训环节占整个课时的比例还是较少,大部分的课程中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有些课程全都是理论教学,没有加实践环节。

(四)实践课程内容较单一

要想让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方式,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在学校现有的实践课程中,实践课程主要是以校内课程实习为主,校外企业的实习较少。校外实习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毕业实习,只有个别的课程是带学生出去实习。实践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找出与理论教学的差距,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学习过程中,综合决策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高。比如,经营决策模拟沙盘实验实训过程,通过对信息的搜集、进行整理并分析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需要对各组的环境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并对他们各自的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合作能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有些课程是需要分组来完成的。比如,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把学生分为几组进行,一个组就是一个团队,代表一个企业进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领导转变观念,学院各部门支持,合理投入经费

学院领导应转变观念,把以前的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好好改变,努力提高对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作用的认识。学院各部门应充分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从物质上保证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同时,还要规范教学,完善各项制度,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院应对投入的实践经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开展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于现实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二)在实践课程教材选择上要合理的把握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要像专业教学的其他环节一样,需要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一个完整规范的配套教材。学院应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选择合理教材进行使用。许多实践课程往往缺少配套的教材,很难购买到,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安排相应的老师进行撰写,供学生使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成功地推进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撰写实践课程教材时,既要有基础要求,又要有专业要求;既要有基本技能训练,又要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三)合理安排实验实训等实践课时

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工商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应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就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但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就会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要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对授课教师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因为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在上实践课时,因为有些老师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在给学生授实践课时,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原因在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较少,理论课较多,又要带班,平时教师都忙于授课,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去学习实践知识。因此,学校应多给教师出去进修的机会,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微电影制作教学法;专业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学方法具有社会化程度高、教学工具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强等特点,需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人格特质和职业生涯管理目标。从职业特性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社会人”交往的工作,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情绪劳动和社会化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微电影具有完整的策划和故事情节,特点是微时放映和微时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有助于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对教学内容建库存档,通过教师间的分享交流选取优秀教学资源进行再利用。因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采用微电影制作教学法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工具,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微电影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或者步骤包括:界定核心课程的哪些知识点适用于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微电影制作教学法的操作方法,微电影制作成果的应用。本文的重点在于依托具体知识点初步界定微电影制作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一、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适用的知识点

(一)管理沟通

团队沟通包括信息、程序、人际交往不同要素,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团队沟通都扮演着协调、告知、交际等不同角色,团队沟通涉及冲突的处理,覆盖团队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处置策略。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采用微电影制作教学法,通过安排学生在电影中扮演不同角色,使其设身处地了解个体在一个团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对团队中不同角色的诉求、利益有着较为直观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推动微电影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矛盾与冲突,学生在设计微电影剧本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实地了解,设计团队沟通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不同角色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如何在最大限度上维持组织的良好运行,能够对课程中关于团队沟通的具体内容有着更为贴切实际的了解,使团队沟通的策略更贴近实际。学生在《管理沟通》的微电影制作过程中,每个人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之上,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能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与自己的利益、性格不同的个体的真实想法。从效果来看,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之中,能够减少冲突的发生,促进冲突的解决。

(二)跨文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公司团队而言,全球范围内的商务协作是公司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优势不可避免的工作业务;对于个人而言,跨文化的工作需要也时常会出现。跨文化管理所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在非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中,价值观也尤为重要。衣着、颜色、数字、年龄、距离,方方面面都有着跨文化的沟通需求。微电影是工作中的一段掠影,每个人都是作为衣着、言语、行为的整体而出现的。在跨文化沟通的课程教学之中,多半就某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讲解,学生的知识搭建较为集中,同时也较为碎片。而学生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之中,对跨文化的了解是依托真实的现场构建出具体情景,知识的出现是以整体示人,当学生忽视某一方面时,制作出来的微电影会不可避免地将其缺失的部分暴露出来。在微电影制作反馈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电影中的内容,发现学生在课程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较为针对的改进计划,学生不仅能发现自己在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对设计的改进措施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适用的知识点

(一)社交礼仪

在“电话沟通”章节教学中,使用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基本的电话沟通技巧和礼仪,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沟通礼仪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电话沟通的理解,熟悉掌握之后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电话沟通中运用相应的技巧使工作进展更加顺利。在“会议面谈”章节教学中,涉及有会议的组织和参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礼仪技巧,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尤其适用。学生通过对剧本的编写,能够加深对会议中产生的不协调问题的了解,减少沟通中言不及义的现象,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沟通如何解决,以此达成会议中高效沟通的目的,对今后学生参加和组织会议都有很大帮助。个人礼仪包括仪容、着装和举止仪态,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的涉及的方面较多,而且多为需要注意的细节部分。课堂上对该内容的讲解较为冗杂,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通过运用微电影制作,使学生依托具体的场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诠释,能够巩固课程内容的同时形成自己对个人礼仪的理解。在宴请礼仪中包含位次排列礼仪,用餐礼仪以及宴请殊的交流礼仪。中国的非正式商务会议多以宴请方式进行,而且出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有着一套较为规范的宴请礼仪。运用微电影制作教学法,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在宴请之中会有哪些礼仪问题出现,并且在加深对中文语境中宴请理解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的宴请形成比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国独特的管理沟通进行思考。

(二)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满意管理包括产品和服务满意管理,其中,产品满意管理包括功能、质量和品位满意,客户满意管理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客户的不满和抱怨。对于服务型企业,对客户满意管理相较制造型企业难度较大,相对难以控制。在教学过程之中,关于客户满意管理多为原则性的理论。而真实的客户满意管理中涉及有对顾客不满意来源的识别,安抚和挽回顾客,实践性较强。微电影制作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截取真实的客户管理片段,深入调查具体的客户管理实际情况,再通过微电影制作将这一过程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之中,提高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变能力,制定不同的应急计划进行客户满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技能包括客户服务中的沟通技能,客户服务中的礼仪,对客户投诉的处理,以及应对不同客户的服务技巧,这类技能难以通过书本的讲授来习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对理论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也难以对其客户关系管理技能形成客观的评价,教学过程中也仅仅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考核,偏离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运用上台演讲的方式进行考核也仅仅是通过构建压力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学生能够在构建真实情境的基础之上,对所学理论进行演绎,教师也能根据在微电影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客户管理管理技能掌握情况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微电影制作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适用的知识点

(一)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遵循协商和解,斡旋和调节,劳动仲裁,诉讼的程序。劳动关系原则上是一种不受国家权力直接干预的私人自治关系,在处理的过程中遵循着重调节、及时处理的原则。在现实中,私人调节也远远多于申请劳动仲裁和诉讼,这对新时期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仅仅要熟悉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更要注重与劳动者以及管理者的双向沟通,优先采用协调处理方式,避免产生进一步的劳资冲突,激化劳资矛盾。当劳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在社会上形成争议,对于企业自身形象以及今后的工作开展都将带来很大的难题。采用微电影制作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设身处地了解劳资双方矛盾所在,并通过一定程度的角色互换,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之中,涉及到相应劳资冲突,能够站在劳资双方的角度考虑和思考问题,对协调劳动者和资方有着很大帮助,并通过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出方案讨论,为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提供范例。在微电影的反馈阶段,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例的探讨,提出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预演,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措施,将工作记录融入日常的工作之中,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提供充足的证据。

(二)招聘管理

在录用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人员录用决策、新员工录用面谈与培训。在录用决策中,存在着许多决策误区,诸如决策小组成员之间不协调,决策之前未对甄选过程中的细节澄清,评分标准不清晰等。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对于这些误区没有切身的理解,对于案例的理解也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评价,做出改进方案,对如何被录用者和决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难以进行训练提高。一方面,微电影制作教学方法在模拟真实决策过程的同时,运用艺术手段将决策误区夸张化,可以厘清录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因果,使学生对录用决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形成深刻印象,在进行微电影沟通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录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具体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微电影制作本身需要小组内不同成员进行分工协调,不断修改剧本的同时,可以增加对被录用者和决策者的理解,在今后的人力资源工作中能够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之上协调好被录用者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招聘与录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金正昆.当代公关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KittyOLocker.商务与管理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4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注:本文为内蒙古财经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育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研究》系列论文

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工作和学习的互补,且项目和环节设置比较明确,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必然性。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只有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其基本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业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能力,即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工人”。

(二)实践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注重和加大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包括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是工学结合的核心所在。

(三)引领性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逐步引领和带动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改革,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四)多样性

工学结合没有固定模式,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例如,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上的结合程度有工与学完全对口、部分对接和完全无关三种形式。工学结合的交替也有 “集中式”和“板块式”等多种形式。

(五)开放性

工学结合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以及不断加强合作的功能拓展上,包括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使企业不仅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而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结合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认可度较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酒店对实习生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可以从四个方面构建,该模式主要以学校和企业联动作为基础,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设置合理全面的课程与考评体系

1.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在充分了解酒店业务的基础上,把传统课程按照酒店的业务分类重新进行分割和整合,把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融入课程当中。专业理论课程安排在学校完成,技能操作课程安排在酒店现场讲授,实现学习与上岗服务同步,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按照操作方式不同,酒店业务可以分为餐饮、客房、前厅、康乐等,餐饮服务又可以分为中餐、西餐、自助餐等。

(2)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合

学校应将“双证书”作为服务社会需求的“通行要件”,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开始调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可以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职业拓展能力。例如音乐赏析、团队协作等。

(3)课程与活动项目相融合

实现课程与社会技能大赛、政府接待、重大赛事等活动项目的融合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大型活动项目,能够紧密课程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全面检验和展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同时鼓舞师生士气,增强信心,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我院在这一方面比较落后,今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

2.建立基础考核与实习考核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传统的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以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改革,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除了笔试成绩占一定比重外,还应包括职业素养、实训操作、社会实践、团队协作、仪表仪容、遵纪守法、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报告等主要内容。

(2)建立全程化的顶岗实习考核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我们应把用人单位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应对学生进行选拔和培训考试;学生在实习期间,按月或季度,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小组长都要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同一部门实习生之间相互评价,实习生自我评价,并上交实习心得;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根据所学专业和实习岗位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由学校专业老师和学校聘请的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答辩及其成绩的评定,最后汇总得出实习生总体顶岗实习评价,实现全程化的考核。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旅游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部分由中专学校转型升格而来,他们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一般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较慢的问题;另一部分是接纳对口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适应和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比较差。努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根本性任务。

1.培养专业带头人,构建“双师型”队伍的核心

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充分发挥其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规范他们履行学科领导职责,指导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另一方面,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是深化工学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渠道。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中提高“双师型”队伍的质量;其次,青年教师上岗之前,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再次,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应跟随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工作,不仅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也有利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最后,鼓励教师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证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例如高级餐厅服务师、高级客房服务师和高级考评员资格证书,饭店部门经理上岗资格证书等。

3.引进兼职教师,增加“双师型”队伍的活力

高职院校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特别是来自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这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要求,也是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理论层次较高,对学术前沿领域和生产一线比较熟悉的高校教师,他们会带动职业院校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部分从国际连锁型集团饭店、特色酒店、当地知名餐饮机构等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技能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利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改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着眼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职业岗位群设计教学模块,把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从内容到目标,要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1.认知实践教学

认知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环境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为了使新生能够尽早地了解并喜欢酒店业,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在第一学期设置20课时左右的认知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多为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各种星级的、有代表性的酒店和餐饮企业。通过参观,使学生对酒店的整体结构、各个部门的位置分布及其功能有一个直观和基本的认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模拟训练教学

工学结合的实现首要前提是校内实训室的建立,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和实习酒吧等。随着专业课程的展开,在了解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应在校内实训室对学生开展专业模拟训练。教师对实训内容按照项目和动作流程进行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服务流程和各个工作环节,并能提供基础服务,使其具有初步的岗位能力。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与指导,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与考核。例如中餐零点服务流程练习。

3.社会性实践活动

酒店管理专业在实现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学校举行的各种会议和接待活动,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服务的机会,通过身临其境的对客服务来体会热情、礼貌、细心、周到的专业要求。例如,内蒙古财经学院六十周年校庆、内蒙古财经大学更名庆典等。其次,积极与当地大型酒店、相关政府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在酒店举办大型活动时,学校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亲临现场服务。例如,昭君文化节、“两会”的召开等。通过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素质要求,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服务的理解将逐渐走向理性。

4.校内生产性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建立的设立在学校内部、可以对外经营,由专业教师管理,主要用于学生实习的校内经营性场所。例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在校内建立的四星级酒店――百川花园酒店。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与企业“零适应期”对接,每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中实习一段时间。总经理及部门经理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他们全程参与教学指导和生产实训,学生们在较为宽松的实践教学环境里苦练内功,强化专业技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

5.校外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把学校所学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现顺利就业、向准“职业人”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2+1”的教学模式,学生最后一年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学生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等大大改善;同时酒店一系列考勤、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因此而提高。所以,顶岗实习是一种对学校、学生和酒店三方都大有益处的办学模式。

(四)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校企合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派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一定时间段的实习,实习完成后企业出具实习鉴定,学校、学生、酒店都走过场”的层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1.推行“双招式”培养模式

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实训相辅,实习与就业结合。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排课,由酒店管理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经考核合格后,学生可以就业实习等形式到企业工作,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

2.推行“双挂牌”培养模式

所谓“双挂牌”是指学校在企业挂牌建立“产学研基地”,企业在学校挂牌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学校在酒店完成学生认知实习、部分课程讲授、顶岗实习等工作,酒店则选择学校对优秀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这种模式把学校和企业对教育培训需求的共同利益作为结合点,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冠名班”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以企业名称命名,由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的培养模式。根据酒店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在新招收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中选拔若干人成立“某某酒店班”。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酒店可以不断向学生灌输其经营理念,做到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将更加系统的学习酒店知识,站在较高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精髓。学校设立单独教室,采取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内容、共同授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学历“套餐式”培养模式

这是根据企业需要,采取脱产、半脱产、双休日、上夜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的一种模式。培训时间短中长结合,地点设在学校、企业均可,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授课。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5.“2+1”培养模式

按照酒店行业的特点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通常实行“2+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制高职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年学校安排学生进入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顶岗实习可分为强制性实习和自主实习两个阶段。

在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虽然企业和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的支持和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政府层面,一方面应完善“双赢型”的法规,加强对于工学结合教育的研究,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同时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财政资金或土地等,规划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可以建在学校附近或工业园区内,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企业开放,从而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从学生层面,主要表现在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和培养学生吃苦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增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2009.12

2.袁连红.以“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

第5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一)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关于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难以完全吸收和利用,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工商管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客观准确的认识世界,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在高校中加强实践能理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开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使学生将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个人或者企业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的目标,必须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集体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上仍然局限在对西方理论的传授上,而且多数理论还是上个世纪发展出来的,这些理论大多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状况和社会经济背景,与中国的国情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工商管理理论不能够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校教学方式的落后。

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采用的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获得主动地位,教师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

(三)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缺少对工商管理的感性认识。在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会为了自身的职称、荣誉等方面的利益,纯粹的注重理论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实践能力弱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会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加强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方法

(一)选取与中国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社会发展中的案例分析,已经足够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的教学内容,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指导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与从国外传来的理论相比,能够更好的对工商管理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在工商管理的教学内容上要减少对西方理论与案例的使用,尽快发展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准确的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为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是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讲座,结合市场调查与企业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快速获得对专业的感性认知,同时为了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在学生心中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专业感想与调查报告,通过专业教师的评估,提高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二是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学习中去,从中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论知识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模拟教学包括内容模拟、情境模拟、角色模拟与综合模拟,通过采用这些模拟办法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工商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场教学是在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中,在实习参观后,撰写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实现了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的专业教师应积极注定参与到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打破片面注重理论研究的传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紧跟时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提高工商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应在制度上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第6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渐进式”双语教学存在于“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双语教学”指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的发展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很多时候也指在学生受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需要明确的是,“双语教学”中的“双语”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只是教学的媒介而并非学习的目标。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双语教学”即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在授课时则采用两种语言即汉语和英语交叉进行,作业、实验以及考试均采用外文(主要是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渐进式双语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沉浸型双语教学以及保持型双语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体系。沉浸型双语教学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只是在部分学科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的教学。建立于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先是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以后逐步转变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结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渗透、整合、思维”三个步骤,先为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逐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并解答问题。这个渐进式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并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英语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媒介,在工商管理专业采取双语教学,本应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而锻炼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作为第二目标。然而现实却是在应用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过于关注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型和句法,导致表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其实质却成为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把英语理解和运用作为学习的目的无疑是喧宾夺主,偏离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双语教学缺乏应用性应用双语教学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为了应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总是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教材中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对于学生来说,内容不免单调。加之英语原版教材是按照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的,一般篇幅较大,而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学时安排常常无法完全讲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使得双语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双语教学的形式表现单一双语教学本来具有双重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必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学生积累用英语解决商业经营以及管理问题的经验。然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却仍以讲授为主,即便是有一些实践活动,则也是一些单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编写英语剧等。或者开展一些商业案例分析活动等这类单纯以提升管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三、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受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信息产生与传递的网络化的巨大影响。作为应用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市场经济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尤其是涉外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等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着要求。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另外,如今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都在日益加深,为了培养出能够步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以应对好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挑战,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可谓意义深远。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认识到这个大趋势,在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

结合渐进式双语教学的特征,针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些不足,迫切需要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应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不妨按如下方式开展:

第一,根据目标调整教学模式的匹配。前面提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的现象,而应用渐进式双语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比如,在双语教学的初期可以采用渗透模式。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英语化,将英语渐渐地渗透到日常的双语教学活动之中。在渗透中也可以经常地印发一些工商管理的英语资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更加感性、直接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到了双语教学的中期,适合采用整合模式,就是在双语教学中,即汉语和英语不分主次,互为主体。此时,可先将一些通俗易懂、非难点的、专业性不够强的知识用英语教学,还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问答和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英语的运用和理解专业英语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渐进式双语教学的最高模式是将英语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主体语言,这是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后期最高的模式,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真正实施和最终归宿。

第7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不能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21-02

作为一名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笔者自然比较关心这个专业毕业生的状况,所以经常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或者面对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谈,目的是从毕业生中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帮助自己不断地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做出探索与改进。很多次交谈中,笔者对那些基本还从事与工商管理专业有关工作的毕业生(完全改行的学生不在讨论之列)都曾问到同样一个问题:“你感觉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现在用得上吗?”回答无一例外的是“几乎用不上”。这样的回答近乎有些“残酷”,让笔者这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汗颜不已”之余,也开始陷入了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何“学不能用”这个问题的不停反思中。虽然不能排除回答样本的片面性,但这么多毕业生同样的回答已经绝非偶然,它在某种程度上昭示“学不能用”已经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系统性现象。有鉴于此,为了避免一概而论,下文将基于与毕业生的交谈,试图从四个方面寻找个中原因,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来自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笔者的交谈中,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的确是导致“学不能用”最直接的原因。

第一,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超过了合理的比例。大部分通识课程知识虽然能够拓宽知识面,甚至是作为某种“谈资”来装点“个人素质”,但它们并不能在工作中直接用到。有毕业生说道:“如果在保证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充足的基础上强化一下通识教育未尝不可,但实际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本来就觉得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力,还开设那么多通识课程,岂不是变本加厉地消除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吗?”有毕业生甚至还调侃道:“我们已经是‘万金油’了,难道还要变成‘十万金油’吗?”笔者觉得毕业生的分析不无道理。

第二,选修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不够,学生缺少选择余地。与笔者交谈的毕业生几乎都指出了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学校本应该提供一个丰富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但事实上却是必修课程太多,没有多少机会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感觉在学习上比较被动,效果不佳,掌握不牢,便自然谈不上什么“学以致用”了。

第三,学校固守专业教育的“学术格调”,所教授的知识多半并不实用,与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差实在太远。毕业生们告诉笔者,一些教师为教而教,爱讲理论的背景、来源、发展、趋势、缺陷等诸如此类的知识,甚至整堂课就掰扯一个概念,基本不考虑这些东西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没有直接地帮助。他们不明白“学不为用”,那究竟为何,难道是要等着浪费吗?有个毕业生回忆他曾经当堂向教师提出知识不实用的问题,教师的解释让他无言以对:这里是大学,是一个做学术的地方,而不是某行业的培训公司,也不是培养职业技能的职业技术学院,所以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思想来衡量。粗看起来,教师的说法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这种将听课的本科生都视作将来要去“研究管理”,而不是“从事管理”的做法完全摒弃了对学生“就业”的考量,其本质上是一种迂腐的学究作风,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实际操作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第四,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任何显明之处,多半就是教师在课堂“满堂灌”,大唱“独角戏”。与此同时又欠缺系统的、完善的配套辅导措施,如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与检查,课中的知识导入、梳理与总结,课后的作业批改、纵深研讨、答疑解惑,课程测试后的讲解、反馈等。因此造成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质量难于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毕业生都说,这样的课堂在大学里大行其道,他们从大二开始就已经产生厌恶感了。因为这种从头讲到尾都听教师讲的课堂毫无吸引力,自己虽然记着笔记,其实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期末考试也是围绕笔记和复习资料,为了不挂科挑灯夜战几天,只要及格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基本上就算终结了。难怪有毕业生说:“即使我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但这些知识除了用来应付考试,真就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用途了。”

第五,用怎样的方法“教”是学生能够对所教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但在这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地改观。据毕业生们的回忆,他们亲历的教学方法并不多,大体上就是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插几个案例分析,像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即兴辩论等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是一些新鲜的名词。要知道,这些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它们的缺位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其效果和效率便可想而知了。笔者特意询问他们为什么会对案例教学颇有微词,他们说因为所谓的案例分析不过就是举个例子而已,生搬硬套,没有单独的案例讨论时间和场所,谈何深入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上去。

第六,不少专业教师是“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一般都没有相关的管理实战经验和技能,所以擅长于教授陈述性知识,但很少清楚如何教授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方式方法的知识,即使教了,也告诉不了学生如何应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什么样的情境中应用或者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别人达到组织目标,所以那些于如何识人、知人、束人、驭人和用人,以及如何与人打交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知识是工商管理专业至关重要的知识模块。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在高校还相当薄弱。一个毕业生毫不客气地说:“好多专业老师为了职称而把自己关在书斋了爬格子,这些老师又怎能有能力和心力来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知识。其实我们也学过《管理沟通》、《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等课程,但到了工作单位才竟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用这些课程的知识去与人沟通,看懂别人的心理,理解组织的行为和领导下属。”

第七,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得不到校方实质性地重视,使工商管理专业变成了一个只“教”不“练”的专业。实验基础设施和软件的投资不足,缺乏既懂电脑又管通理的实验指导教师;实训走过场,讲求完成任务,不注重实效;实习一般是看看录像,听听报告,最好的就是带学生到某个企业或者单位走马观花的看一圈。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公认的“顽症”。没有了训练,对知识就没有回忆、筛选、重组和巩固的过程,学生所学管理知识就难以真正内化成管理技能,最终这些知识变成了一些头脑中杂乱无章,等待遗忘的信息片段。所以“学不能用”也是因为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训练,很多毕业生也都认同这一点。

2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特点方面的原因

显然,不同特点的专业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应用难度。在与毕业生的交谈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与他们讨论了自己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一些基本看法。按照他们的说法和理解,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学不能用”的原因之一:一是由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知识相互交织而成,因此知识体系庞杂,跨幅宽,复合性强,信息容量巨大。要在应用中自由驾驭这个知识体系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原本是与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这五个专业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它的知识又大量涉及后面几个学科(一般不涉及旅游管理),所以造成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向不明显,火力点不集中。毕业生们都说,没有侧重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很多具体的方向上似乎浅尝辄止,“各打五十大板”,进而又造成知识不深入,所以要应用这些泛泛而谈的知识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三是这个专业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信息,追求一对多或多对多而不是一对一的效果,所以往往比较抽象,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也造成应用困难。四是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没有良好的结构,很多问题的答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五是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见效慢”,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尝试和摸索才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

第8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一、分析工商管理在我国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迎接新的任务和新的形势的时候,工商管理部门优化组织的结构和打好基层的基础等一些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发展的情况来看的话,还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一)工商管理的相关人才比较缺乏。根据一些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12年底的时候,对于初级的工商管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是作为金字塔中间和最上面的,中级和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缺口就比较的大,特别是那些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就更加的缺失。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上面的经济,相比起过去的工业和农业而言,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较新的经济形式。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求了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还应该要具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比较先进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工商管理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都是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根据相关的专业需求来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方面可能会很强,但是却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具体主要体现在下面这两点,首先就是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途径主要就是高校的培养。而我国的高校对在培养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的时候,主要采用的途径还是学年制,而且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的时候,比较脱离实际,实用性和科学性都不是很强。其次就是在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进行考核的时候,主要就是针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这样并不能看出这些人的综合能力。我国很多的高校在考核和评价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时候,主要的依据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的话就不能很好的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相关的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和职能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加大,这就要求了工商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去扩大其管辖区域的管理范围,并加强对当前管理工作中没做好的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来更好的实现与体现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与作用。工商管理工作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相关市场调节的一些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还应该要加强对个体经营以及私营经济活动的管理。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管理好公有制经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次序。可是,现在我国的工商管理制度是根据行政区域来分配管理工作的,这样就会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因为市场经济活动是不会分区域的,人为划分区域就会把一定的市场经济活动划分成条、块的现象,而各个工商管理体又根据各自区域分区进行管理,各自为政,使市场管理工作不科学。同时,区域相关行政部门都带有地方保护的“色彩”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会出具一些地方保护思想的措施干预工商管理的工作,如地方分割和行业的封锁,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削弱了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节奏与步伐,就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工商管理体制,这同时也能帮助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

(三)工商管理的一些执法力度弱化。工商管理部门是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行政执法部门和市场管理监督的职能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部门。所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工商管理的职责的时候,他们一定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严格的行使权利进行从政,同时不断的去加强与提高工商管理执法的力度,切实的去完成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的职责。要把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和谐发展作为策划与设计工作思路的一个重要依据,检查工作流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在具体的工商管理工作当中,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执法的时候并不能应对自如,而且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手段又被一直弱化。首先,相关的法律规定了行政的强制执法权和行政的处罚权是相对分离的,如果工商管理部门在做出了行政处罚权之后,就不具备了行政的强制执行权,这样就让工商管理部门的执行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大的削弱了。其次,工商管理部门在具体行政执法的过程当中时常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严重阻碍。这些部门会认为工商管理部门的处理方式是在抑制他们区域内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是他们的绊脚石,他们就私自决定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执法管理时必须先经过政府部门的同意方能进行相关工作,否则是不准对当地的企业、个体等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和处罚的,这样也加大了工商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难度。

(四)工商管理部门内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工商管理部门是政府主要负责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督的一个部门,在社会的管理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的一些内部控制上的问题。首先,就是工商管理部门本身体系就相对的比较大,下属所分管的各种职能部门也就多。因此,每年国家也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上面,可其中有的一些管理部门在财务的管理制度上建立得不够完善,缺乏对财务的监管力度。这样,就使得一些工商管理部门在使用资金的时候比较浪费,未能使资金使用率达到最优,导致国库的资产出现严重流失的现象。其次,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建立的内部审计制度也不完善。内部审计部门是针对工商管理体系中的全部事项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包括行政执法、市场管理、财务部资金使用情况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管部门。但是在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中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还比较薄弱,这样的话就很难开展比较独立的经济活动,对于内部管理的控制与监管就比较缺乏。

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人才的培养,并采用创新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从而为工商管理提供有用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不断普及,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和对外开放建设的不断加强与扩大,对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就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要有创新精神,并有很强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因此,高等院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教育培养时,就必须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探索与改革,采用具有特色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完成社会交予他的任务。首先,高等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我国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时候应该要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对于教育的思想要进行转变,对于教育的理念也应该要改革,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以实施创新教育来作为主线,用以实践教学的体系改革和创新实践的基地建设来作为手段,最终达到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目的。其次,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这些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工商管理专业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就是因为工商管理相关专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比较接近,培养出的学生也能很好与全球化经济想适应,所以在现在这个时期之下,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具有相应的国际化竞争的思想。所以这就要求了再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树立他们的一个竞争意识,同时还应该要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等方面的思想。最后就是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都是从事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些相关工作,实践性都是比较的强,所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也应该要重视对他们的实践培训,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工作当中。

(二)对于工商管理的体制应该要进一步的完善,很好的发挥出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市场经济的主题也开始变得多元化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就要求必须要晚上工商管理部门的相关体制,这也是能够让工商管理部门发挥出其职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可以建立经济户口所属地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各个区域相互沟通执法的管理体制。这样能够提高工作的连续性,增加工作的监管力度,使管理工作全面到位,实现工商管理的目标。其次,就是建立良好的宏观调控制度。在国家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中,工商管理部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股力量,所以对于国家各个时期的宏观调控目标、政策和要求,工商管理部门都应该要积极的配合,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最后,就是建立统一的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对现有的一些管理体制进改革,增强工商管理的统一性、有效性以及权威性,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工商执法政策的改进,提高执法的效力。首先,应该对工商管理法制体制进行全面的完善与优化。在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法律制度中,应该进行对象重点程度分析分别进行完善与优化,特别是需要把《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列为首要对象,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完善与优化。加强各个法制法规实施细则的建设,统一新法制与旧法制之间的矛盾问题,以便在执法过程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执法标准。

其次,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机构的监督体制的完善与优化。在现今社会的发展状态下,工商管理部门不再只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体现更多的是服务工商管理。所以我们需要对工商管理的监督体制进行有效的完善与优化,以使工商管理机构能感,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品位和质量。根据离退休老同志阅历丰富、兴趣广泛等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离退休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一是要举办庆祝重阳节、建党节、国庆节系列活动,如评选健康老人和文明家庭及组织长寿老人座谈会等形式来纪念自己的节日。二是要组织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如中国象棋、垂钓、羽毛球、门球、乒乓球、跳棋、竞技麻将等,这些都是为广大离退休人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三是要组织各种文体队伍,如太极拳队、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借这些活动让广大离退休人员享受晚年生活,快乐祥和地享受党和国家给予的关爱。

“老有所为”是指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后,愿意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也就是发挥离退休同志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发挥余热,发挥他们的“智囊团”作用。离退休老同志他们工作多年,经验丰富,有些人还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发挥作用的愿望,愿意继续为原单位、原部门服务做贡献。各级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在重大事情、重要问题上,广泛听取离退休老同志们的意见、建议,发挥他们的余热、特长。让老同志虽然身离岗位,但心里时刻想着单位,继续关注着单位的发展和各项事业。因此,我们离退休人员工作者应根据老年人的愿望、志趣和爱好分别加以组织,使他们在适当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自己熟悉、擅长的岗位中发挥余热。

总之,做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这项工作做的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安定团结这个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改革的一件大事。离退休人员的工作并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就可以解决的、做完善的,它是一个长期、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所有离退休人员工作者长期认真谨慎地对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持续的关注与帮扶。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次不同职业人的共同协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把这些离退休人员当做亲人,用真心去对待、珍爱他们,相信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理论付诸实践,长此以往,必会在离退休人员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

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工商管理部门执法的过程中,应该对执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规范,采用合理的标准对各工商管理机构进行考核,使市场环境变得公平和公正。

然后,工商管理部门职能需要分工明细。在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机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交叉的情况,因此执法的时候各自进行执法,导致执法出现混乱的情况,损害了工商管理执法的力度。所以,需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执法过程中不在存在交叉情况,保证执法的明确性,增强执法力度。

(四)加强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内部审计对各个部门进行监督,使企业得以稳定发展。工商管理部门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工商管理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工商管理的内部审计部,要加强对工商机构中财务收支和物资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检查,使工商机构内部的财务收支明确,并且都是根据法律法规程序进行相关处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内部审计的有效评价,促进监督服务力度。

结束语

第9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一)公共管理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公共政策学派首先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促使公共管理产生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公共服务的结果和产出,而不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和规则,进而认为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巧,对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由一定好处。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在建设公共管理学科方面,虽然完成了将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是由政法专业转型而来的研究者群体,导致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上整个学科的研究队伍还有欠缺。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更多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强调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市场化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都还比较缺乏。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的运行提供了部分的程序自主和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对学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具有有效刺激。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应结合我国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反思,真正实现教授参与大学管理,权力和主责主体多样化,建设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二、也谈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把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做目标。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道德素质,掌握一两门外语,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扎实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人大学后,从一年级开始设计实践活动,并全方位地展开,以思想品德课的道德实践为起点,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公共课。大二开始接触初步专业知识,经管类专业基础课里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入大三后将陆续开起系列专业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工商管理未来就业问题。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背景下,高校的管理中构建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都随之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市场价值为导向,要提高学生在新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基本教育原则。其次,要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兼具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一)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大门类,各大门类内容又包括若干细分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商务、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虽然同属于管理学科,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函数的差异、产权约束的差异、组织性质的差异、信息偏载程度差异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尽管营利性组织中也有行政管理问题,不属于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管理与政治直接相关,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当代新公共管理学派较多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

(二)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二者都是管理学的范畴,都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工商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四、浅谈解决措施

管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不但要求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要掌握管理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足够的管理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否则,其毕业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容易纸上谈兵,所制定的管理方案或措施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导致管理工作的低效或失败。此外,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求高校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上,不但要让大学生系统学习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课程,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