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接到张大爷的求救电话后,杏五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向距离张大爷家最近的“片儿医”李宝生发出出诊指令。此时外面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而且李宝生的腿因为一次车祸遭遇骨折,刚刚痊愈的他行走起来还很困难。夜色中,李大夫犹豫了片刻,但他随即想到,如果改派其他同事去,难免要延误抢救时间,最终他拿起雨伞一瘸一拐地走到张大爷家。来不及脱下淋湿的衣服,李宝生就投入到紧张的处置中,直到老人的儿子恢复了平静。长吁一口气的张大爷握着李宝生的手,感动得半晌说不出话。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所属的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上演着。在这57个社区卫生机构中,像“片儿警”负责社区治安那样包楼包户、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的“片儿医”们,如今已有200多位。他们针对大庆市居民居住分散的特点,依据“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现在已发展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大庆市86个居民社区,服务人口达55万,相当于全市总人数的1/3。
医院开在家门口
2000年初,大庆市龙南社区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密集的居民楼区中,突然“冒”出个大庆市油田总医院社区卫生护理站。以前只能在医院里看到的护士,现在则活跃在社区。开始社区居民还有些纳闷儿,认为家大业大的总医院不守好自己的地盘儿,跑到居民家门口折腾啥?
没多久,社区群众就真切感受到社区护理站的好处了。不管哪栋楼有了病人,保准会有白衣天使的身影出现。有位外伤截瘫卧床多年的老人患了重感冒,正当儿女们抬着他要去大医院看病时,社区护理站的医护人员闻讯进了门,为老人输液、送药、擦身,使他的感冒很快痊愈了。从此,这位老者成了护理站的重点服务对象。老人的儿女们高兴地对左邻右舍说:“别说,咱这社区护理站还真管用,看病的事没出门就解决了,实在是方便啊!”
2003年7月,大庆石油管理局进行了卫生资源重组。当时,其医疗卫生中心所属的6个二级医院、12个一级医院和8个厂企卫生所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企业的补贴又在逐年减少,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石油管理局最终决定将这26家小医院并入其所辖的大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走三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新之路。
社区是群众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广泛的医疗服务市场。一项对大医院单日门诊量和门诊病种的统计结果显示,有70%的门诊疾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治疗。看准了社区这片广阔天地之后,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将所有的厂企卫生院(所)均改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为油田职工服务转向为社区居民服务,医生则由从前的被动“坐堂待诊”变为主动深入社区、走进家庭、贴近病人,由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轨”。
专家会诊暖人心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总经理刘湘彬介绍说,虽然家门口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但不少市民仍然舍近求远,争相去大医院看病。原因是他们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备简陋,医生水平有限,到那里看病不放心、耽误事儿。而大医院专家多、技术强、设施好。这种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使大医院占有绝对优势,病员往往是“人满为患”;而小医院软硬件都跟不上,只落得个“捡”病人的份儿。为使社区医院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靠“捡”病人生存,集团通过“金桥工程”对社区医院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总医院人才、技术共享。总医院定期派专家到社区出诊,或到社区医院为危重病人会诊,同时组织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轮训,3年来共培训全科医生215名。集团还经常邀请国内和省内知名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高血压、糖尿病等知识讲座,拓宽了社区医生的专业领域,开阔了其服务视野。
资源共享使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共赢”:随着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来看病的居民逐渐增多,社区医生也有了用武之地。龙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艳芬欣喜地说,现在我们每天的门诊量有100多人次,此外每天来免费量血压的居民也有三四十人。科技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虽然集团给我们补贴的经费有所减少,但我们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因为我们的病人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增。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已全面展开。尽管政府对医疗人员的配置有所要求,但由于医院中存在着老医生行动不便,中青年医生是主力。年轻医生、护士缺少临床实践经验等现状,医院领导为了保证社区医疗服务更好地开展,在各个服务站所配备了较多的资深护士(即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护士),利用她们的经验来协助年轻医生和护士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弥补医疗资源的短缺。为何她们真正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角,下面通过两点阐述。
1 服务性质决定了对资深护士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城市社区或农村中心卫生室为基本单位,为群众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服务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是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卫生室,以下统称社区服务站)由“诊疗中心”变为“健康管理中心”。这需要具备较全面的医学及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琐碎,需要经常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上门送医送药、电话随访等措施服务于民,使医护在医院内坐诊治疗的传统模式逐渐变为集诊断、治疗、护理与一体的、病房一社区的无缝隙的健康管理模式,现在正处于经验摸索期。资深护士正好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和饮食生活调理等临床、保健知识,在全科医疗资源缺乏的今天,只有她们才最胜任这份工作,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角色。这也是新形势下对医护工作的改革创新。
1.1 利于进行“社区诊断”建立健康档案 为了便于社区内居民的疾病及时得到救治,需要对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健康状况建档,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的病人进行初步检查、登记、分类重点管理,将孕产妇和婴幼儿、外科术后、残障人士等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家境贫困的和孤寡老人等作详细地调查并整理造册,甚至知道哪家老人、孩子哪天过生日等,这都需要上门普查才能了如指掌。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资深护士的经验多、思考细致等优点,成立以资深护士为核心的建档小组。统一安排,经过一个多月时间采用划区域、拉网式的措施集中进行了解、登记造册,使健康干预有了真正的“落脚点”。
1.2 依靠护士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尽管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我们社区在资深护士的带领下,与医生一起研究分析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制订相应的健康处方,如编写一些常见的卫生习惯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宣传册发放给居民;举办卫生知识宣传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定期对慢性病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配合重要的卫生活动,走上街道宣传等等。
1.3 依靠护士搞好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 定期查阅辖区的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病人通过面访、家访、电话访问等形式给予生活习惯干预。如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上,我们将药物分成不同的阶梯剂品,根据病人复诊时的血压、脉搏、症状、体征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对症用药、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使绝大多数人的血压稳定在140/90 mm Hg以下,而对于糖尿病病人则控制在130/80 mm Hg以内、有肾脏损害的人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 Hg以内,并对个别病人对吃药认识的偏差,如不愿吃药、吃药不按医嘱重吃轻停、盲目追新追贵追洋、来回换药、恨病超量吃药等进行纠正,这些细碎的工作,没有资深护士的巨大付出、耐心指导是无法做好的。
1.4 依靠护士提供全程护理服务 限于服务站的技术与设备,一些患病重者需转入更高一级的医院住院时。由社区护士护送病人到医院治疗,出院后再转回社区继续康复。对无人照顾或需要陪护的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派出专职护士帮助其完成康复训练、健康指导、用药咨询等。
2 资深护士的优势
2.1 临床优势 资深护士一般都具备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临床工作时间长,接触病人和病种多,实践经验丰富即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护理经验、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有利于与各种疾病病人打交道。由于社区服务受人员限制,有时需要单人直接到村、到户上门服务,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高的慎独意识,
2.2 年龄优势 资深护士的年龄均在35-50岁之间,有较多的生活阅历,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她们有较强的亲和力,易与群众交流,更容易取得群众的信任。一般来说,病人也更易于接受和信任高年资医务人员的建议和指导,正是这种心理上的需求,让资深护士具有得天独厚的年龄优势。
(一)**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三条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四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三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二十四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二十六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二*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第五章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二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
第三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第三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三十三条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三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第三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行业监管
第三*条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三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辽宁南部、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和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号),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流动人口管理相统筹,加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到2010年,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市、区)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区)建立政策措施配套、服务网络健全、机构布局合理、人员精干高效、服务功能完善、运行监管规范、筹资渠道畅通、适应居民需求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在社区享受到服务质量比较优良、医药费用比较低廉的卫生服务。
(二)具体目标
1.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县(市、区)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覆盖90%以上的社区居民,居民在社区可获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社区得到有效诊治和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基本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并取得上岗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按照人员编制结构比配备全科医师和护士。
3.社区居民平均医药费用支出下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4.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计划免疫接种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化管理率、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老年保健管理率、残疾人康复率等指标明显提高。
5.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能提供比较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得到有效管理。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是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家庭、居民,服务重点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服务方式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服务范围是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管理。
(二)实施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统筹安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主体,以其他诊所、医务所、医务室、护理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县(市、区)人民政府原则上要按照每3至5万居民的社区或按照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3000至6000居民的社区或每个居委会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布局,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各级人民政府在城市举办的一级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城郊结合部乡镇卫生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城市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其他民营机构、个体经营者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的,可申请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开放社区卫生服务市场,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今后,城市新建或改建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中,必须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审批并督促房地产开发商落实社会责任进行建设,无偿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使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新建或改建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中没有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的,规划建设部门不得审批。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负责安排新建,未达到国家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先安排改扩建,省及州、市人民政府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补助。
(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各类医学院校要设置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专业,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引导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开展医学规范化培训,培养和引进社区卫生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根据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规定,完善任职资格认定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认定工作。
(五)实行专家进社区服务制度。政府举办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中高级医务人员,要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人每年到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作为医院评聘和晋职考核的重要指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队伍到社区服务。
(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设置中医科或中医特色专科,至少要有1名中医主治医师,并备有常用中草药;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要有1名中医医师,并根据需要备有一定数量的中成药。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三、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
(一)建立收支运行管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应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基本用药目录、收费标准,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采供机制,实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要积极推行医药分开试点,鼓励和引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方自愿合作,采取院厂(药厂)结合等方式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药品,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促进医药分开管理。
(二)实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之间上下联动、快速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合理分流病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度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护理等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
(三)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县(市、区)要狠抓工作典型,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有条件的可在县城、乡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
(一)严格社区卫生服务准入制度。省及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严格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要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服务项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履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向居民提供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自觉执行医药价格政策,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卫生、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卫生行业、收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财政、审计监督,严格财务管理,对违反规定的依法严肃查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垂直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也可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举办,还可根据国家有关标准,以招投标方式,按照公开、平等、择优原则,选择有实力的社会力量举办。
(三)建立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省、州(市)、县(市、区)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
(四)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评估办法及评估标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估,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居民的满意率。
(五)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民主监督制度。要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测评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意见,不断改进社区卫生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新增城市卫生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县(市、区)人民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应结合本地财政经济状况,根据社区服务人口数量,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按照规定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省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从2007年起,除中央财政按照社区服务人口每人每年补助4元外,省级财政按照社区服务人口每人每年补助3元,用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并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实行分类补助。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原则上每人每年合计不低于3元。省人民政府对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给予适当补助。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退休人员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各地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计入人工成本,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收入和政府安排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解决。
(二)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药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提高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方便社区居民、降低医药费用”的目标。
六、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责任在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省人民政府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政策措施,层层明确责任,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督查指导,落实工作任务,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落实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制定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用药目录,进行行业监督、财务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卫生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的相关政策。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特困群众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管理办法,合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与卫生部门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聘任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药品、诊疗和服务设施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费用中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医疗保险信息网点。配合卫生部门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有关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审批城市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小区时,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建设规划,没有规划的不得审批,并依法加强监督。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指导、帮助和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规范药房建设,建立药房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药品供应渠道,采取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方式,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质量。
公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在吸毒人员相对集中、数量较多的社区审批设置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并加强对参加维持治疗人员的监督管理。
社区医疗(primarycare)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即患者在转诊到医院或专科前的一些医疗。社区医疗以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网底,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正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例增加、医疗费用高涨、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通常患者到医院就诊需要漫长的等候时间,并且需要付出高额的医疗费用。相比较而言,在社区治疗就医节省了时间;社区医疗服务整体运营成本低,在门诊费、治疗费和药费上可以为患者省下很多开支。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虽已起步,但人们的医疗消费观念中,依然保留着“看病到医院,看病找专家”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看小病、日常保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习惯。
1当前社区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宣传力度与市民认知程度不够市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惠民工程,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
1.2相关制度的缺失①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投入机制,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数量不足,随意性大。②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较低,有些社区卫生服务并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社区机构不纳入医保,患者就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社区承担的初级卫生保健职能就难以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③转诊制度难以落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同时大医院将康复的和慢性病的患者转入社区卫生机构。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
1.3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街道医院资金紧张、底子薄。多渠道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缺乏良好的卫生服务筹资渠道、医疗保障体系、市场格局与公益性卫生服务的开展不相协调。
1.4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沿用原街道卫生所用房或向物业管理公司租用配套用房。简陋的条件和沉重的租金已成为困扰卫生服务站发展的瓶颈。
1.5药品不全,价格缺乏优势社区服务站的药品不全,特别是一些常用药,有时也没有。在药品价格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自单独进药,批量小,无法和大批量进药的“平价药房”竞争。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以药养医”的利益驱动,其药品价格与大医院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药品不便宜已成为群众不认同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因素。
1.6医疗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主要由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由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留住高职称、高学历的医护人才。医、护、技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正规教育,他们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赢得居民的信任。
2对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然而在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全科医生,只能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即由若干经过短期全科岗位培训后的专科医生和若干名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组成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知识的整合及专业的互补来达到服务的整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的专科医生转为全科医生后,而客观上却没有真正涵义上的全科医生的矛盾。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诊室等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随着社区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不断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社区卫生服务人群的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全科服务团队“医”“防”分家、专业化分工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六位”难以真正“一体”。“防”“治”分工也局限了全科团队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的发挥,全科医生往往除了家庭病床、出诊等医疗服务外,较少参与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例如,管理慢性病患者的是社区的预防保健人员,给慢性病患者诊疗开药的是社区全科医生,即浪费了人力资源,又降低了服务效率。这也促使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期。据此,周家桥卫生中心率先试点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管理,明确一个家庭医生负责1个居委,2500~3500服务人口,从而促进全科医生下沉社区,探索居委责任制医生(家庭医生雏形)工作模式,家庭医生承担责任居委所在的慢性病患者、离休干部、早期归侨、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管理对象的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并参与居委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落实防治结合的一体化管理。随着居委责任制医生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家庭医生制服务概念的提出,居委责任制的全科医生开始逐步向职业化的全科医生过渡。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是以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基础,以健康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就近服务为原则,为居民提供防治结合又具个性化的卫生服务。而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居民的需求导向则是希望家庭医生能提供有价值的卫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契约式服务关系的延续;有价值的卫生服务也必然是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就近原则也局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作用的发挥。这种新的服务特点必然催生一种新的服务载体与其相适应。“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提出,既具有创新性,又为家庭医生制服务寻找到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载体。#p#分页标题#e#
(二)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标杆效应来带动上海各个试点区实施家庭医生制的做法固然不一,即使是长宁区,虽然较早试点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主要通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试点、各自探索的方式实践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而传统服务模式根深蒂固,且各家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不一、服务理念不一、试点探索的侧重点不一。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科医生制度上的经验,是我们学习和参照的标杆。结合我国的实际,家庭医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始终没有一个标杆和统一的规范。在经济领域,“标杆效应”是指某个经济组织或者公司、集团,在当地区域中占据重要的经济地位,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活动,树立了一个“标杆”的形象,并且相应地带动了区域周围的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样,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需要树立一个“标杆”形象,相应带动整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发展。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的单位,在家庭医生人才队伍配置上基本齐备,19个居委配备了18名家庭医生;经过几年的实践,也基本实现了家庭医生慢性病防治一体的服务模式,且服务成效显著,服务效率明显提高。但18名家庭医生也仍然存在着服务理念理解不一、服务能力高低不一、服务方法各有千秋,亟须建立典型、树立标杆、统一模式。周家桥卫生中心选择了工作卓有成效、服务敬业热情、居民认可满意的家庭医生陈华作为典型,在中心为她提供独立的服务空间,建立服务支持团队,通过陈华医生的服务来总结和规范中心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陈华工作室”应运而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探索中一个崭新的名词,巧妙区别了家庭医生服务与以往服务模式的不同;而家庭医生陈华更是借助工作室,充分诠释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与方法,树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的标杆。
三、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界定与制度实践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大部分工作室的事务可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①结合实际,我们初步给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定义是:在公益性的原则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物理空间为家庭医生搭建的服务性平台,是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一种载体,是社区居民可以寻求家庭医生服务的一种实体。家庭医生是工作室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主体,辅以助手(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志愿者,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资源、卫生纵向资源和社区资源的支撑,主要为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从而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
(一)对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理解
首先,工作室与诊室的区别。传统的全科诊室,全科医生主要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的诊治及双向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而在工作室,家庭医生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要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营养咨询、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和慢性病门诊预约等服务,工作室的性质也决定了在一般诊疗服务过程中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陈华工作室正式开设以来的半年内(5~11月),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提供咨询指导类服务1450人次,其中热线电话咨询208人次、现场咨询1242人次;按照咨询指导内容细分,就医指导681人次,用药指导473人次,营养指导212人次,心理疏导52人次,其他服务32人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陈华工作室已完全超出传统诊室的功能。
其次,工作室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区别。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延伸,是方便社区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及全科服务团队工作的场所之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一般有全科诊室、康复室、健康教育室、健康咨询室等内设区域,并配备有相应的设施设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种形式,服务人员主要由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组成,包括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士等。而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进一步提供社区居民就近服务的一种载体,也需要物理空间的支撑,但相对服务站硬件要求没有那么高,从硬件的角度仅需要有家庭医生独立的服务空间和相应的基本服务设备即可;工作室是家庭医生的主要服务场所之一,工作室其他服务人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志愿者等,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家庭医生工作的开展。
最后,工作室与私人诊所的区别。国外的家庭医生是以私人诊所或联合诊所作为一种服务载体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私人诊所或联合诊所是独立法人。而家庭医生工作室是以政府的公益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平台设立的,是为适应家庭医生制服务特点、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成立的,非独立法人的,且所提供的卫生服务都是以政府主导、公益为原则。因此,两者的基本性质、政策制度背景都是不同的。
(二)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的制度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家庭医生工作室通过实名制、实体形态以及制度规范建设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职业化和务实化程度,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创新。
1.以实名工作室推进家庭医生的职业化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素奇先生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者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职业意识”。笔者认为,家庭医生的职业化,也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这三个基本要素。在周家桥卫生中心陈华医生实名成立了陈华工作室。之所以首先为陈华医生成立工作室,是因为陈华医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家庭医生服务上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职业技能上,陈华医生取得了全科副主任医师的资质,并取得了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咨询师的岗位资格证书;在职业道德上,陈华医生敬业精神及良好的医德是得到充分认可的;在职业意识上,陈华医生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机会和力量,与社区居民建立服务关系,发现和想方设法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作为家庭医生的职业目标就是,为建立契约式关系的固定有限人群提供长期的健康服务。#p#分页标题#e#
2.以实体工作室实现家庭医生服务的务实化家庭医生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家庭医生不可能像专科医生或过去全科医生那样仅在门诊坐诊,还要在社区、居委甚至居民家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固定的服务场所,是社区居民寻找家庭医生、感受家庭医生服务的需要。在周家桥卫生中心,陈华工作室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实体化的工作室平台,让家庭医生制服务成为一个居民能看得见、寻得到的实体,为家庭医生就近服务提供了空间载体,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家庭医生制服务与以往服务的不同。虽然在物理空间上,工作室与诊室并无实质性区别。但工作室的命名,使它区别了诊室,使得“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具可操作化。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然而,传统的诊室模式,尤其是社区诊室中,一些社区医生几乎成了成了“开药机器”,更无从谈起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了。陈华医生是由原先的外科医生通过全科岗位培训,而后通过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岗位培训逐渐转岗为全科医生的。过去在中心门诊,陈华医生主要是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开展诊疗服务及双向转诊服务。原先中心在二楼还保留了陈华医生的全科诊室,但随着工作室的运行,全科诊室的功能也逐步转移到工作室内,并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全科诊室。陈华工作室成立以后,在工作室内陈华医生除了常规诊疗服务(全科门诊、双向转诊)之外,还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营养咨询、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和慢性病门诊预约等服务(见表1数据),工作室的性质也决定了在一般诊疗服务过程中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家庭医生真正从单纯的门诊医生转变为提供“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规范与提升
通过陈华工作室的运行实践,我们总结了家庭医生“13533”工作方法,作为经验和服务方法在家庭医生中进行推广,即坚持“1”个中心,依靠“3”个协同,提供“5”类服务,建立“3”种关系,达到“3”个效果。
(一)坚持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每当有社区居民到陈华工作室寻求服务时,陈医生都会借着看病的间隙,询问病人及家中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遇到第一次服务的居民还会顺便询问其住址、联系电话、过去的疾病史、家中老人身体状况等,掌握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健康状况,以便为建立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工作方法的核心就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二)依靠中心资源、区域卫生资源和社区资源“3”个协同第一个协同是与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家庭医生制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家庭医生的工作必须依托全科服务团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软硬件支持与协同。陈华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中心专门抽调业务骨干以项目组成员的形式为陈华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撑,为陈华工作室配备了专职护士,保证陈华医生的工作顺利开展。第二个协同是与二、三级医院和公共卫生专业防治机构的技术服务协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社区全科医疗都必须要与大医院专科相对接,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家庭医生制服务必须与二、三级医院协同,才能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周家桥卫生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了与华东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仁济医院(三级综合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创面远程会诊)、儿童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以及同仁医院等区属二级医院、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协同服务关系,在双向转诊、技术服务方面为家庭医生提供了支持,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也增强了家庭医生的底气。在中心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陈华医生会借助“321协同服务”平台,向同仁、华东等二、三级医院的专家请教,然后将正确的答案反馈给病人,让病人满意。在病人服务上有处理不了的情况,卫生纵向资源更是成为陈华医生的强大技术支撑。第三个协同是与社区协同。家庭医生的工作是服务社区,同时也是依托社区的。因此,家庭医生的工作仅仅靠全科团队、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紧紧依靠社区,包括街道、居委和社区志愿者等社区资源的支持,同时卫生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和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社区协同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必须依靠的力量。周家桥卫生中心通过居委会卫生主任例会制度、社区志愿者制度为家庭医生搭建了社区协同平台,为家庭医生在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作为家庭医生,陈华的服务始终围绕“社区居民的健康”这一核心。为了尽快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陈华主动与居委会联系,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楼组长会议、党员会议、端午重阳中秋等活动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居民,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防病保健知识。每周利用三天固定工作日以及双休日,深入社区动态了解居民健康需求;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进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宣传,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同时,居委会有处理不了的情况,也会联系陈华医生共同解决。
(三)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家庭医生不同于以往社区门诊医生的关键是通过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卫生服务,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1.关怀式服务关怀式服务意味着对患者尽可能地提供贴心和便利的服务。陈华医生正是通过关怀式服务,建立了与社区居民的服务关系。当然,家庭医生关怀式服务不仅仅关心的是居民的生理健康,还应了解关心社区居民的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社会和家庭因素)等。有时候家庭医生在心理上的必要疏导和生活上的必要关怀,会在为居民的健康服务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关怀式服务可以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感情,巩固医患之间的关系。
2.跟踪式服务跟踪式服务即在与患者建立服务关系后,定期上门随访,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信息是家庭医生实施健康管理、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的基础。跟踪式服务让陈华医生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变化,切实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如今卫生信息化已经实现了区域整合,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家庭医生还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及时了解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及近期诊疗信息,实现对居民健康状况的长期跟踪。#p#分页标题#e#
3.监测式服务现阶段,慢性病患者一直是家庭医生的重点服务对象。家庭医生通过门诊、服务站、上门或电话随访的方式,长期监测慢性病患者重要指标变化情况,一旦控制不良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种类或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从而减少和延缓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4.预约式服务陈华在春天花园居委较早地开展预约式服务,且成效明显。目前,中心每个家庭医生都对自己管辖居委的慢性病患者、离休老干部、归侨、残疾人等重点对象实施预约式服务。通过预约式服务,减少了患者就医等候时间,引导了就诊的有序性,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目前,陈华医生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对象的门诊预约率分别达到64%、81%。
5.互动式服务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取向都有不同,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和爱好,服务中的互动式交流是加深彼此了解、掌握需求一种方法。家庭医生主动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也是互动式服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活动,家庭医生可以获取居民健康需求,引导居民自我管理、同伴教育和健康促进。
(四)建立“3”种关系所谓“3”种关系,即与社区居民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与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的“伙伴”关系、与重点人群的重点服务关系。社区卫生及全科医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医患关系通常是长期的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关系。在这种长期关系中,全科医生对于患者的病史、社会背景、价值观以及偏好等有更多的了解。②这就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不同于二、三级医院的医患关系。家庭医生制的实施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化,其重要目的是引导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家庭医生就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距离优势、价格优势、全科优势和服务优势,通过服务、服务再服务的反复过程,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引导居民下沉,实现长期的健康管理过程。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服务模式,关注、关心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服务模式容易让彼此建立起一种“伙伴式”的服务关系。一旦建立了这种“伙伴式”服务关系,社区居民依从性将大大提高。从健康促进“知、信、行”三个阶段来说,家庭医生的健康干预会比较容易改变社区居民的健康行为。通过3年的努力,陈华与社区居民建立了长期的健康伙伴关系。目前,与陈华医生建立重点服务关系的居民达500余人,慢性病管理对象从3年前的2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300余人,居民满意度也逐年上升至99.7%。家庭医生服务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家庭医生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其大部分服务资源主要用于社区中的重点人群或弱势群体,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长期卧床患者等。因此,家庭医生需建立与这些重点人群的重点服务关系。陈华医生虽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她也有自己管理的责任居委,她的工作室也主要服务于她所负责的居委为主的周家桥社区居民。作为春天花园居委的家庭医生,陈华必须掌握居委的人口基本信息以及各类重点服务人群基本信息,以便更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春天花园居委总户数1120户(常住户数820户,租客300户),总人数约3800人;目前,已经与陈华医生签约的(或建立服务关系的)家庭总数有421户,约占常住总户数的51.3%;而重点服务对象总数为512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通过居委责任制管理后,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是慢性病管理情况产生的变化,管理对象数、管理率及预约率都有大幅提高。
(五)达到“3”个效果首先,体现健康促进的效果。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促进居民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从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其次,体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效果。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连续的、有价值的卫生服务,并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伙伴式”的服务关系,逐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后,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效果。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种形式,最终是要通过服务,让老百姓满意,从而让政府满意。
五、结论与讨论
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立是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和补充,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了一个载体,陈华工作室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围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工作室内部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实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服务载体实体化的服务平台更易被老百姓接受,看得见、寻得到,便于社区居民找到家庭医生。因此,全科服务团队才会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实体化服务平台,家庭医生制服务才会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但由于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配置还难以为每个家庭医生提供独立的工作室场所。因此,实体化的家庭医生工作室也可以借助多种场所、多种形式,可以在中心,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甚至居委会活动场所;可以是1个家庭医生的工作室,也可以是2个或几个家庭医生的联合工作室,还可以有公共卫生医生、社区护士及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工作。同时,家庭医生工作室也不限于实体,还可以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开通微博、博客、社区网站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载体,作为工作室服务的补充和外延。
(二)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家庭医生在工作室或诊室等固定场所每周有相对固定的服务时间,能够充分利用场所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固定的场所服务也会影响家庭医生服务的下沉,从而脱离社区基础。因此,合理时间、空间分配是确保家庭医生完成健康管理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除了固定的场所和服务时间外,家庭医生可以根据服务需要,在居民家庭、社区、服务站及中心机动调整,灵活掌握,重点服务和管理好辖区签约居民。
一、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围绕着贯彻落实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做了以下工作:
(一)请市领导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张效廉市长大年初一(2月7日),深入南岗区大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慰问了坚守工作岗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向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对中心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慢性病患者实施签约服务,赢得社区居民信赖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张显友副市长端午节前夕(6月6日),来到松北区松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哈医大四院托管和领办松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设备、管理和资金的优势,迅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管市长与各区政府签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责任书。依据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现状,我局确定了XX年八项重点工作,并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XX年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的通知》(哈社卫发〔XX〕1号)。6月12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卫生局局长慕莹通报了前段工作情况并安排部署下部工作任务;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张显友代表市政府与各区(市)政府签订了XX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责任书。张显友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区(市)政府,要充分认清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形势,切实加快发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实施跟踪问效,狠抓落实。
(三)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工作督查。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印发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对XX年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哈社卫发〔XX〕2号)。按照《通知》要求,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分3个组深入到各区(市),对XX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二、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机构建设三年达标
按照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要求,从XX年起连续3年,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此项工作任务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惠民行动”项目,强力推进。
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XX年“惠民行动项目”提出的年内完成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建、改扩建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维修任务,完成7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设备装备任务,局长慕莹和副局长李若奇多次深入到各区(市)卫生局进行调研论证和实地考察。在坚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采取能转型的转型、能整合的整合与新建、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社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各区已经拟定了XX年及XX-XX年建设计划,并通过了初审。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我处配合计财处制定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哈卫基发[XX]79号)、《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哈卫计发[XX]91号)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项目投资补助及工程投标有关事宜的通知》(哈卫联发[XX]29号)等配套文件,使建设项目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三、强力推进内涵建设,实行“十统一”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内涵建设,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十统一”管理(试行)的通知》(哈社卫发[XX]3号),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布点规划、建设标准、标识标牌、基础装备、制度规范、信息管理、公示内容、医学文书、慢病防治模式和考核评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十统一”管理。二是研究设计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匾、灯箱、科室标牌、形象板和各种展板的样式,并印发了《哈尔滨市卫生局关于统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标牌的通知》(哈卫基发[XX]116号),要求各地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标识标牌更换工作。三是印发了《关于转发道里区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的通知》(哈卫基发[XX]99号),要求各区(市)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学习借鉴,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使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启动大医院支援社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为充分发挥全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援与指导作用,迅速提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按照哈尔滨市卫生局《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哈卫发[XX]390号)、《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实施意见(试行)》(哈卫发[XX]389号)和《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哈卫医发[XX]33号)要求,我局适时启动了“大医院支援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子”活动。
一是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重点部署了大医院支援社区工作。4月11日,道里区等8个城区卫生局局长、主管局长和市第一医院等部分市直医疗机构负责同志参加了推进会。李若奇副局长要求大医院要确定支援社区的专家人选、出诊时间,并进行公示,方便社区居民选择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大医院选派的专家开展服务提供条件。慕莹局长传达了张显友副市长的指示。张市长要求市直大医院在支援社区方面要带个好头,根据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要,选派优秀专家到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专家级的服务。
二是召开了全市城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启动会议。5月9日,各区卫生局主管局长、防保科科长、医政科科长,部分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主管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了会议。省医院、市一院和南岗区大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同志分别做了表态发言。李若奇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要提高对“支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克服临时思想,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全面做好“支社”工作。要建立“支社”工作机制,建全“六位一体”的工作制度。
三是39所公立医院与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结成对口支援“对子”。坚持以区为单位,遵循属地化管理和就近支援的原则,采取自愿双向选择与指令性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驻区公立医院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对口支援“对子”。我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单的通知》(哈卫基发〔XX〕78号),要求各区卫生局组织有关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按照市卫生局有关文件要求,共同研究确定对口支援工作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全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省级中心示范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XX年,我市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入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经过一年的努力,5个示范点在房屋建设、内外环境改、设备装备、人员培训和服务功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起到了表率作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今年年初,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验收。XX年,按照省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又有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确定为XX年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目前,已完成申报立项工作,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实施。
五、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提供组织人员保证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市编委文件印发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哈编字[XX]141号),明确了全市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置与核定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各区统一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的政策要求,并将指导中心确定为公益性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区卫生局管理,核定事业编制4-6人,经费渠道为财政补助。目前,我市阿城区、松北区等已经编办批准,成立了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人员和经费均已落实到位,并已开展工作。同时,各区(市)也都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核定前的调研工作,制定了有关政策和原则,为正式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各区(市)进行绩效考核,补助经费落实到位
我局组织各区(市)卫生局按照《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哈卫联发[XX]398号)要求,对XX年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并将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补助经费。目前,XX年国家、省、市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均下拨到位,各区(市)财政也积极采取措施落实配套经费。呼兰、香坊区等区(市)已经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落实情况上报到我处。
七、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创建特色服务示范区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各区(市)政府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创建特色服务示范区活动。
道里区:一是组织部分中心主任赴成都、上海和南京等地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收获很大。二是抽调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组成健康教育讲师团,在全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巡回讲座。三是把防保“关口”前移。从区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各抽调18人,按办事处划片,开展公共卫生指导工作。四是进行机构人员编制核定与经费测算工作。五是投资79万元在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心打造了240平方米的中医特色服务区。六是制定了97项《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完善了绩效考核标准、制度和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南岗区:一是召开了全区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区政府提出年内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任务。二是召开了“中医进社区”、“精神卫生进社区”启动会议。三是开展了“社区卫生主题宣传月”活动。四是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与监管工作,做到了“月有小查、季有大查、年有终查”。
道外区:积极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年”活动,探索实行了责任医生包片负责制,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深入居民家中开展登门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