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如何激发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激发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激发创新意识

第1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1 兴趣导入,激发创造

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应从课堂导入开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事件、视频,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上《神奇的小画册》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给学生看一段孙悟空变身的视频后,告诉学生老师也会72变,你们信不信?学生们发出了质疑的眼神,我拿出一本画册,封面画的是卡通版的自己,在学生的配合下翻开画册的下半页,我的身体变成了花瓶,学生们发出了阵阵哄笑。接着翻开了上半页,头变成了一只大灯泡,又是一阵哄笑。在这此起彼伏的笑声中,我知道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主动性也随之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制作环节会变得很顺畅。当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就不难实施了。

2 引导观察,自主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掌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来重组教材,把一些学生能解决的事情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

还是以《神奇的小画册》为例,在简洁而不失精彩的导入过后,将进入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把几张A4白纸做成一本小册子,要将纸做成像书本一样的册子并不难,因为学生每天接触的都是书本,他们观察后会发现,只要把纸对折,然后将无法打开的部分用粘、订、夹等方法固定起来都就能成就一本小册子。在这个环节我将几张白纸对折后,引导他们观察书本、作业本,然后让学生拿起桌上的纸用自己的方法把纸变成一本小册子,接下来学生们都开始各显神通开始制作,有些同学用的方法甚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将纸对折后把不能打开的那边卷起一段,然后压扁,再把会散开的部分粘贴起来,一本小画册就完成了,又快又好又漂亮,我真是对这帮二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他们多元的思维让我惊喜,给我启发,激发了我更多的灵感。由于制作画册这一环节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把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不仅简化了过程,且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探索画册后续的制作方法打开了思维的火花。

3 发现问题,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时刻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与自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际中,才能有效的实施创新教学。

还以《神奇的小画册》为例,在学生做好小册子正跃跃欲试进入下一环节时,我会趁热打铁拿出一本学生绘制完成的神奇画册,翻开后却发现身体错位,全都对不上。这时学生们瞪大了眼睛,脑子里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1分钟,之后组长汇总后汇报,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不是把画册里面所有的画都画完了再剪开,而是在画好封面后先剪开画册,再翻开下半页对着封面的上半部分画下半部分,这样就不会错位了。此环节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很多老师很卖力清楚的讲了绘制画册的制作步骤后,还是有很多学生先画完了再剪开,结果得到的是错位的画册。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性和条理性还不强,很容易弄错步骤,所以在这个环节我用一本错位的画册,让学生们反思、探索错位形成的原因,那么正确的制作步骤将清晰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且经过之前的思考,思维已经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作画时学生们的创意不断迸发,想去表现,设计出新颖、奇特的变身画面。他们的作品中组合出现了很多新特的形象,当他们拿着自己绘制的画册开心的变给同学们看时,获得的成功与自豪感是溢于言表的。

4 多元评价,发散思维

艺术作品的评价是多维的,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也应该多角度、多维度地去评价,即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发散。评价应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更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与不足。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思维角度,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别人的意见,常常正是自己疏忽的。孩子们互相提出的建议,往往会使对方耳目一新,茅塞顿开。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不仅加深了对别人作业的理解,让学生反观自己的作品,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创造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让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探索。

第2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摘要: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目标发生很大的转变,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全面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

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而素质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新教育,只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科学的把握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把创新教学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和谐的氛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往,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具有的独特创新想法要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创新志向

在素质教育中,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启迪创新。创新精神首先来自一个人的崇高理想、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讲述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利用他们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使他们从小爱科学,树立向科学家学习,不断创新的远大志向。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实验,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人类的故事。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自然界的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做出贡献。在学习有关科学家这类课文时,既可让学生立志,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还可以让学习一些创新的思想方法。如《数星星的孩子》,张衡从小爱观察、爱思考问题,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教师要以此启示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研究问题,不断实践,才能创新。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方法,增强创新观念,树立远大志向。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只有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勇于创新的冲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语文中的基础性知识点较多,并且通过诗歌、文学作品等表现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题为,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做到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对于教师或同学的提出的解题思路或观念应敢于质疑,并从自身思维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质疑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即使部分学生提出的观点有错误的部分,教师也不要在课堂中进行批评,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坚持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客观、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事物。例如: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其中还两处所指的“幸福”具有明显的区别,教师应启发学生据此发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浪花。

四、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远离生活实践的学科,而是与实践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理论知识束之高阁,要充分与实践生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师要积极、合理地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生活实践中的细节进行创新点的捕捉,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更好地展现自我个性。

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评价,在宽松、随和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回忆假期有意义的生活,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在增强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在整个讨论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拓展教学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必要条件

首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大自然。大自然是最丰富多彩的“移动教室”,在这间“大教室”里,孩子们能够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如春天到了,教师带着孩子们到田野里、小河边去找春天,当师生嗅着田野芬芳的泥土气息,听着路旁枝头欢快的小鸟鸣叫,看着远处山岗冰雪融化、草木发芽时,孩子们的兴致到了极点,在他们眼中,动物奔跑是在召开“春季运动会”;小鸟鸣叫是在举行“音乐演唱会”; 就连风吹草动,也变成了大自然向他们热情招手。

其次,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教师要主动带领学生从狭小的教室走向广阔的社会,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工厂,参加科技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周围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从小培养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所有的创造都是伴随着想象而来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老师应该根据现实教学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避免对学生的简单灌输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并且不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尤松英.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2009,(02).

第3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教学 中职学生

在计算机学科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中,蕴藏着大量的可用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创新意识

计算机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科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以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产生、发展和应用中的创造性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所凝结的创新性的观念和方法,特别是其中的不断探索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计算机发展概况”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的故事;在讲到“微机”时,可介绍IBM推出PC机的故事;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国产防病毒软件是如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

(二)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创设一种“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引入DOC的目录结构时,向学生提出:在硬盘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为了便于存储和查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方法来“放置”它们呢?由于学生有“放置”实物的经验,因而会迅速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到肯定时,其成功感会油然而生,他的创新意识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进取、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思想开放,敢想敢说,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实践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教学实践表明,职校学生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特别感兴趣,在这类活动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它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FoxPro程序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分组完成“班级成绩管理系统”程序设计时,会引发一系列学生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如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才能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等等。他们需为此进行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编写和调试程序,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激发。

(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以激发其恒久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趋势及应用前景,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稳定持久的创新意识。学生在明确计算机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远大理想,继而产生持久的创新意识。

二、发展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映像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以其新颖性、生动性来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在W0rd2010的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让学生进行“迎春”板报设计之类的练习,因其内容涉及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形和艺术处理及美学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的创造想象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创造人格

创造力研究专家指出,创造的人格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由于职校学生很快就要走向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如果届时不具备良好的创造人格,即使有再好的创造性设想,也难以实现,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一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有利时机,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人格。创设一种民主、进取、开放的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克服随从性、刻板性、狭隘性、定势性、嫉妒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障碍。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人格倾向。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敢冒风险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情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计算机学科具有现代性、实践性、工具性、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它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种学科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通过程序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挥这种优势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主要是因为:

(一)程序设计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按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观点,创造性思维过程要经历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时期,而程序设计通常要经历如下过程:分析构思框图程序调试修改完成。其中,从“分析”到“框图”是准备和酝酿时期,对于应用程序的设计,在这一阶段还需要对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除了简单的或模仿性的程序外,从“程序”到“调试”阶段一般都要经历“豁朗”和“验证”期。因此,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二)程序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当程序设计、调试成功时,特别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程序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三)程序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程序常常需要进行反复地调试修改才能成功,这需要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刻的思维、顽强的毅力、敢于面对失败并相信自己能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勇气;另外,当几人合编一个程序或共用一台机器时,还需要学生有团队协作精神,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四)程序设计中的非常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设计中常使用非常规思维,比如赋值语句N=N+1、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突破了学生思想中的“数学常规”,这些“突破”性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学科优势,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创新意识,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它以追求新颖、独特、富于开拓性为基本要求,集各种思维方式于一体。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想前人之未想,创前人不曾创。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是学生创新行为的主要动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动力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敢怀疑、勇于创新。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好得多。例如,对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个问题,我曾经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主安排。结果,学生的创意让我出乎意料,创意百出:一位同学把课的准备部分将以往的慢跑热身部分,换成了打“橄榄球”(把篮球当作橄榄球),男生、女生分组进行,这样无论男生、女生的篮球技能如何,都很好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学生们玩得很起劲,甚至有同学建议整节课都上“橄榄球”,学生真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另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不拘一格,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具有创造性的情境中去。例如,在篮球分组教学比赛中,男女混合分组(如4对4半场比赛,其中一边各有一名或者两名女生),女生控球时只允许对方女生防守,男生控球时男女都可以防守,既增加了新鲜感又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互动。再如,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耐力长跑。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跑心理、抗拒心理,通过观察发现,男生普遍喜爱打篮球,女生喜爱可以瘦身的跳绳。打篮球和跳绳恰恰是可以锻炼学生耐力的活动。因此,可以将打球,跳绳和耐力长跑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运动,又可以起到锻炼耐力的目的。当耐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让学生进行长跑。显而易见,学生长跑已经不再是一项艰难的事情,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创造技能

不论学生学习何种知识或是技能,最终的目的仍然在于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将学校体育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生活分裂开来,那么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也会受到限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体育与生活相关之处的联系,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由于学生年纪和社会经历的限制,有时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关联,并尽量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便知识能够更好的迁移转化。例如,花样跳绳运动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项体育运动。另外,花样跳绳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运动这些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例如,进行花样跳绳推广教学时,在学生练习掌握基本的花样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尝试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还能进行何种变化。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的方式,最后还可以进行创造的成果展示。不断的开拓创新花样动作,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花样跳绳的生命力得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不但要积极进行花样跳绳运动的研发与动作编排,在教学中还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跳绳拓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们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能让花样跳绳这项运动能够有活力地持续开展下去。

三、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鼓励学生自编自创

并不是只有科技发明创造以及艺术创作才被称作为创新,创造活动发生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品质来源于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创新都会对个体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的实践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有很多可供学生创新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自创游戏、锻炼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健美操等。例如,在推铅球教学中,我们分小组给学生提供铅球、实心球等器材,让学生创编各种手臂力量练习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学生为了使本小组表现得更好,大家都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创编出各种练习方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这种创编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正确引导督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思想阶段,还应该积极动手实践操作。任何创新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创造成果,否则仍然只是一纸空谈。比如,将搏击的步伐及击拳动作技术与健美操的节奏和韵律组合,就派生出了搏击健美操;将登山的健身功能与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组合,就产生了踏板操;将传统拉丁舞的动作和健美操的动作相结合,配以热情奔放、动感十足的拉丁音乐又产生了拉丁健美操,等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避免学生只是观望和空想。操作能力不仅是创造力中的优良品质,还是生活、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品质,更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勤劳诚恳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体育教师应该从体育教学环节入手,鼓励学生参与运动,培养学生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对于学生懒惰、拖沓、只说不练的习惯要督促教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现有的学校体育功能尤其是其教育功能,十分重视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功能、德育以及美育功能。而对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功能,则充其量属于培养智力发展的一个子功能,并未单独进行阐述。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贵奇.浅谈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华章,2007,(12):187.

第6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创新意识

当代许多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着主导地位,但是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本文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知道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更有利用于创新意识的发挥。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是在拼命地记笔记,关于任何问题都是面面俱到。

那么如何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敢于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对老师说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问题的答案从学生和学生的讨论、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中获得,使得整个课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设计教学环节,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学生自己不能解答的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活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例子:硬币在普通的水中是不可以漂浮的,但是老师可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盐,再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看到,硬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学生就会对生活中很多再普通不过的现象进行观察,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长久地对物质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现代的物理课堂上缺少这种思维的培养,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住物理的公式,解题的方法也渐渐地变得模式化、简单化,力求用一种公式解决所有的题目,这些都影响着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动量冲量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动量就等于mV,他并没有搞清楚这一个V到底指的是什么力,就开始做题目,或许是搞清了,但是在题目中却找不到相应的力。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要紧紧抓住物理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讨论,互相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和见解。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巧妙设置问题,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对问题的提问设置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不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问题的设置要加以重视。一个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学生会想到这个问题后面的本质因素是什么。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可以在物理课堂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既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点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长久的理论学习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物理本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如果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在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了力这章节的时候,布置一项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提袋子,感受提袋子夹角的变化会不会造成力的变化?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坎坷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遭遇到一次失败后就灰心丧气,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物理这门学科,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很难,很多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放弃了对物理这门课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不要谈创新意识的培养了。所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的失败并不代表着永远的时候,多次的失败也不代表着不会成功。只要在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在挫折的时候坚持不懈,就最终会站在成功的彼岸。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是物理课堂上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重视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渐渐丧失这种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蒋冬莲.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M].教育艺术出版社,2005:34-78.

第7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不竭的动力,科技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既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他契合时代特征,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应该将教学中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下面,就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感受谈谈几点个人做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问题

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富国,而且还在于强民。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包括直观判断、归纳类比、抽象化、逻辑分析、建立模型、将纷繁的现象系统化(公理化)、运用数据进行推断、最优化等。用这些方式思考问题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世界。使人们具有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和创新本领,使人们充满自信和坚强。

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只有当他们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主阵地,就要面临着一个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学生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电化教学、情景图等手段。采取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发展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应坚持课堂教学的民主,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议论,大力实施“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勇于探索,产生创新的渴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念和灵感。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质疑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凡事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因为“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对这些学生不能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的“亮点”,尊重他们的创新意识,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同时,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质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支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鼓励学生积极评价,进行平等的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讨论,甚至争论,敢于标新立异,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教师还要能巧引善导,让学生自愿、自觉地配合教学,接受教育,使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成为学生从不善学习到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指路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设法突破现成结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创新。

四、启发学生想象,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灵感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精神也强,没有想象,就没有新的创造发明。信息知识时代的今天呼唤想象,但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并构成新观念的心理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还应多对学生进行想象,开展一系列的想象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与探索,不是说说那么容易,必须下一定的工夫,付出一定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遵循数学教材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让他们愿学乐学,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尝新精神,师生互动起来,利用各种活动来授好知识,练好技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喜欢数学,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数学课中形成并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奥加涅相等编,刘远图等译,《中小学数学教学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83

[2]张奠宙等著,《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陈侠,《课程研究引论》,《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第3期

[4]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吴之季等主编,《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徐利治著,《数学方法论选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05.07

第8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一、改革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思想和交流情感体验的机会,产生有利于创新思维发挥的积极情感。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公开向学生提出“三个鼓励”和“三个允许”,即鼓励提意见,鼓励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鼓励发表与众不同的创见;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例如:我在讲“文化建设”时,就中学生上网问题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学生都能讲出一些上网的利与弊时,我鼓励他们大胆讲、继续讲,有些学生讲了很多,有个别学生把弊处讲成利处,我没有批评,而是让其他学生再发表意见,我根据他们的内容也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又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此外,我还让学生就如何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出建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错误的时候,我总是以微笑鼓励他们,让其他学生用掌声支持他们,因此,学生的热情很高涨,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学生不仅能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学上的质疑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使人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吸引人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和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进思维的积极参与。当思维和想象达到一定境界,就会激发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也得到发挥。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这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结合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这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改进教材内容,激发实践意识

第9篇:如何激发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

1.教师把创新意识带进数学课堂的前提。

1.1 数学教师创新意识的含义以及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创新意识应该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结构、理论和原理等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伴随着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把创新教育寓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思维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1.2 数学教师所必备的自身教育素养。教师要能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带进课堂,带给学生,需要自身不断的提高教育素质。①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统计等多门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②教师要有好奇心,教师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现象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探寻如何行之有效。对外国的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模式是否能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加改变的运用等方面的好奇心也是教师创新意识的反映。好奇心与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③质疑、洞察、领悟是我们一线教师该有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师对解决某类问题教学、问题设计模式是很有效的,但是否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有效呢?比如:笔者曾经听的一节六年级关于倒数的一节课,教者在计算时搞了一个各组接力赛,课堂气氛极好,效果也比较好。那么这种方法是否能带进初三的函数学习呢?显然不行。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将创新意识真正带给学生,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能够在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

1.3 数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民主观、大众观。课程标准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第一个内容要求是: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有民主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民主化,要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才变得开放、活跃。课堂f: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新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就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悄然带进课堂。

2.1 思维培养的摇篮:积极鼓励,诱发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我在上“不等式”一课时从一开始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最快最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