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非遗数字化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数字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数字化技术

第1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21―01

1概述

飞机设计和制造是飞机研制的重要2个环节。飞机研制是创造新型的飞机,从设计方案的提出到投入使用,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是一件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情况下飞机研制分为拟定技术要求、飞机设计、飞机制造和飞机试飞定型等4个阶段。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是数字化数据管理和传递系统为基础,在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前提下,有效结合数字化工艺技术、装配技术、检测技术、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及数字化的集成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的结果。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机械、汽车、医药行业应用比较早。航空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西方航空发达国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飞机制造方法。数字装配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制造方式的周期长、返工率高、质量低、精度低、风险大和成本高的问题,给飞机研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面对市场竞争,传统的飞机研制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企业必须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是势在必行。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精度和质量,缩短制造周期,降低返工率。

2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的组成

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是多个高新技术高度集成的结果。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包含数字化设计系统、数字化工艺系统、数字化工装系统、数字化检测系统、自动钻铆系统等子系统。

1)数字化设计系统。数字化设计系统能够在产品的数字化定义和建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预装配,主要作用是对产品M行干涉检查、位置分析以及人际功效分析等工作。通过虚拟预装配可以进行结构协调设计、系统协调设计、检查零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等工作,有效地减少因设计错误而引起的返工和更改。

2)数字化工艺技术。数字化工艺技术是在数字设计的基础上,对设计数据进行按数字装配要求分析,总结归类和工艺设计的过程。包括工艺路线分工、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装备选择、工艺控制点选取、容差分配和数字化预装配等等。也就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实现的方案或工艺技术的过程。

3)数字化工装系统。飞机装配中广泛应用的数字化工装技术有特征定位技术、柔性定位技术和数字化定位技术等等。

特征定位技术是利用零部件的工艺特征或装配配合关系来确定零部件的位置关系,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凸台定位、装配孔和工艺孔定位等。

柔性定位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可变的工装支撑和定位要素来满足不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不同定位要求。柔性工装常用于壁板类部件、翼梁类部件、对接部件、舵面等部件的装配。

数字化定位技术是数字化测量技术在飞机装配中的应用。指通过同一组数字化测量点的位置来确定组、部件的不同站位不同状态下的准确定位。常用的数字化定位系统有激光跟踪仪、iGPS定位系统、照相测量等。

4)自动钻铆系统。自动钻铆系统,也叫机器人加工系统。通过数字化编程的程序控制机器人,用机器人的动作代替部件装配中的制孔、锪窝、送钉、加胶、铆接等工序。自动钻铆系统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工作一致性好等特点。机器人效率是人工的6~10倍。机器人加工工作已拓宽到铆接、焊接、胶接和喷漆等工作。

3国内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航空工业主要沿袭前苏联的组织生产模式,飞机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缓慢。飞机研制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落后,虽然在不断完善和该机,但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自动化水平不是很高,半自动和纯手工制造还在应用。目前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体系建设需完善。数字化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流程设计、数据管理和传输、数字化装配等方面均缺乏完整的、体系的标准规范。虽然已有了基础的标准,但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产品设计阶段缺乏设计制造一体化的考虑,缺乏数字化装配的工艺性考虑。在我们飞机装配中发现很多方面可以改变设计方式方法,应逐步加强面向装配的设计,加强“三化”设计。比如壁板设计、地板设计、翼肋设计完全可以按模块设计,便于柔性制造。

数据管理和数据传递平台需规范和完善。从设计到装配需要多个数据库、多个软件、多个接口的交换,数据管理和传递,硬件软件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数字化装配过程中补偿技术、检测技术需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装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装配过程受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与制造、零件制造、检验检测、工具使用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以上某个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均影响部件制造的进度、节奏和质量。

4加快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的方法

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困境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研究和应用实践。

1)建立产品全寿命工作模型,优化流程。目前发达国家高新企业几乎全部都采用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制造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考虑制造工艺性、售后维护的方便性,在方案论证阶段销售维护和制造问题先考虑并反复迭代。

国内航空产品研制周期长,质量低、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产品全寿命周期模型管理产品的研发,在设计阶段缺乏全寿命考虑,产品没有面向制造、面向用户、面向维护。

具体表现为:(1)缺乏完整的系统工程的研发理念,重功能性能,轻过程管理;白顶向下的设计分解和自底向上的逐级验证过程不清晰,不完整;设计指标逐级分解不全,设计验证迭代不够,验证不充分。(2)缺乏规范化、操作性强的流程;流程结构化差,粗放、层次不清、不够规范、不细化、操作性不强;没有整体流程,流程是串行的,运行缓慢,问题留到了后面,造成返工和拖延;流程的执行缺乏强制和纪律性。

2)加强面向制造的设计。传统的设计方式和传统的模拟量传递技术很难与数字化装配技术接轨,数字装配技术的前提是面向装配的数字化设计技术。具体为,加大产品的“三化”设计,加大产品的模块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尽量加大通用件和共享零部件。比如壁板类零件、地板零件应采取模块化设计。另外,零件剖面选择取、设计分离面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数字化装配工艺,如,Z字形长桁剖面比L形长桁更便于机器人加工。

3)加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研究。数字化装配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从标准的建立和技术的协调兼容没有明确的参考依据。我们知道需要数字化装配技术,但不是很明白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装配技术,因为产品类型不同、工艺分离面不同,所选取的装配方法不同。因此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树,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识别不够。在产品零件到总装结束哪些分里面或哪些工位选取数字化装配更合适、效率更高等方面需研究和探索。

第2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液体危废、废乳化液、清洗废水、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64-02

引言

随着人们对新化学物质的产生和使用,一些新的危险废物会不断产生,如机械加工行业产生的各种高浓度废液,现阶段针高浓度废液处理,常规处理方法有:高级氧化法、活性淤泥法、膜技术、焚烧等处理方法或以上方法的组合工艺,具有处理工艺复杂,药剂使用量大,出水达标率低,污泥产量大等缺点。 RL-蒸发干燥系统可直接将高浓度废水蒸发干燥成含水率降低至百分之几(低于10%)的干渣,回收95%以上的水份,特别适用于高浓度、高难度特种工业废水、废液、液体危废处理。

1.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

因为危险废物产生的严重污染以及潜在的严重影响,在工业发达国家危险废物被称为“政治废物”,人民对危险废物问题非常敏感,绝对不允许在自己居住在设立危险废物处置场的位置,并且因为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非常高,一些公司极力试图向工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危险废物。许多危险废物具有双重性,也就是同一种物质在特定环境下是危险废物,而在另一条件下可能变成资源。

2.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空气稀薄,海拔较高的高山上能够比较容易地使水煮沸,并且相对陆地上加热在更低的温度下使之沸腾。这是因为气压低导致水的沸点减低,就更容易让水沸腾。同样道理,将某个容器减压至真空(约-0.1MPa)时,水在约50℃左右就会沸腾。将这个普通原理应用至蒸馏、脱水、浓缩或干燥,直至固化的系统,就是RL-蒸发干燥系统。

2.1 RL-蒸发干燥系统采用独特结构设计,蒸发腔体为卧式结构,设备紧凑(高度3.2米),占地面积小,设备体积约为传统蒸发设备的1/5,设备为人机界面,触屏控制,全自动运行

腔体内独特的搅拌刮片结构,防止物料粘结或结焦,同时实现自动排渣。

RL-蒸发干燥系统,采用高真空度运行,蒸发温度更低(50℃),能耗更小,对于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废水,蒸发液水质更好(图1、2)。

2.2 RL-蒸发干燥系统的运行过程大致分为三道工序

第一道供液工序:首先开启真空泵,然后由于负压作用将物料吸入蒸馏罐中,物料注入完成后搅拌机启动并保持顺时针旋转。

第二道蒸馏工序:由于罐体已经处于负压状态,所以物料在加热到50℃左右开始沸腾,蒸发出的水蒸气通过真空泵抽出,并通过冷凝器换热降温后冷凝为液体储存于蒸馏水罐中,过程中搅拌刮片处于旋转状态,防止结焦发生。

第三道排渣工序:连续蒸发一段时间后,水中的污染物或盐分得到浓缩,需进行排渣,通过改变搅拌机的旋转方向来进行排渣作业,这样可以保证渣排的比较彻底,防止由于渣未排干净而出现结焦现象。

3.案例

3.1 案例一 机床废乳化液

废乳化液主要来自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防腐、及冷却液循环使用后的排放,特点是有机物浓度高、含油高、色度高、间歇排放、污染强度大、处理难度大,常用处理办法有:絮凝沉淀法,化学破乳发、气浮、生物处理等,处理效果差,系统难以稳定运行(表1)。

3.2 案例二 工件清洗废液

水基清洗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无机助剂、溶剂和少量的水,溶剂用来清洗油脂,水用来清洗有机物体,利用亲油和亲水的原理,来去掉污渍。广泛用于工业清洗中金属制品(铜、铁、铝、钢、锌、合金)、光学玻璃镜片、塑胶等各种材料清洗表面拉伸油、切削油、防锈油、油、冲压油等各种油污、污渍、油脂等。水基清洗废水废水成分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物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乳化作用产生的胶体性物质,此外,废水中还含有漂白剂和油类等物质(表2)。

3.3 案例二 电镀费槽液

电镀槽液是在电镀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液体,含大量重金属,有机物含量高,危害极大(表3)。

3.4 案例四 阳极氧化废液

阳极氧化技术作为表面处理中常见且主要的技术,在表面处理行业中应用广泛。通常,金属构件如铝件等,为了具有更好的表面特性及光泽度,大部分都需经过阳极氧化处理工序,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致密且具有一定光泽度的金属氧化物薄膜,如镍膜等。

在铝型材阳极氧化表面处理中,添加剂一直处于一种极为重要和特别的地位;如碱蚀添加剂、着色添加剂等,在生产中均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添加剂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酸、碱,还有锡、镍、铝和氟等离子及有机物,这样的废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且铝离子在使用添加剂的废水中是很难回收再利用的,在后序的废水处理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表4)。

4.经济性分析

以机床废乳化液为例:

液体危废委外处理费用按照每吨3000元计算,电费0.6元每千瓦,蒸汽费用240元每吨,冷却水损耗按1%计算;年300吨废切削液进入RL-蒸发干燥系统,经处理后282吨(94%)的水回收;产生18吨(6%)的渣液委外处理;委外处理减量282吨,节省费用84.6万元,除去RL-蒸发干燥系统年运行费用4.434万,每年净节省费用80.166万元,经济和环境效益明显。

结语:液体危险废物处置不仅仅需要进行危险废物处置制度的完善应用,对有严重污染的原料路线、生产方法进行改革,也要采用先进工业技术,运用RL-蒸发干燥技术,可将高浓度废液中的水和污染物分离,回收95%以上的水,污染物浓缩成含水率低于10%的干渣;RL-蒸发干燥技术既能处理高浓度废液,回收水资源,变废为宝,又能极大地降低委外处理的费用,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处理过程简便可靠,运行费用低。RL-蒸发干燥技术处理机械加工行业高浓度液体,技术先进,工艺简单可靠,处理效果良好,同时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的先进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郑挺颖,翟建伟.自主研发技术处理液态危废 新奥集团:愿化工企业不再制造毒地[J]《环境与生活》,2016(5).

[2] 张新奇,左晓萌.机械加工废冷却液减量技术与模式探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4(11):44-48.

第3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肺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变化,探讨mmp?2、mmp?9及timp?1在糖尿病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光镜动态观察12 周、24 周时对照组、糖尿病组的大鼠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用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肺组织胶原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大鼠肺组织mmp?2、mmp?9及timp?1的动态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肺组织胶原含量明显增多,糖尿病大鼠肺组织mmp?2、mmp?9、timp?1表达增多,同时mmp?2/timp?1、mmp?9/timp?1比例也增加。随病情进展,上述变化更加明显。结论 糖尿病大鼠出现了肺间质纤维化,mmp?2、9及timp?1表达增多及其比例紊乱参与了糖尿病肺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是糖尿病肺纤维化发生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糖尿病;肺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changes of mmp?2, mmp?9, timp?1 in lung tissue of type 2 diabetic rats

mu weixin,shen yaxin,cui shijie,et al.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mmp?2, mmp?9, and timp?1 in lung tissue of diabetic rats,and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mmp?2, mmp?9, timp?1 in lung injury of diabetic rats.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models of type 2 diabetic rats were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streptozotocin (stz) and feeding high fat and glucose food, then the changes of morphology in the lung of rats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e at 12 weeks and 24 weeks respectively,and the collagen accumulation of lung was observed by masson trichrome staining ,and the levels of mmp?2,mmp?9 and timp?1 in lung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 the amount of collagen fibre was increased obviously in lung tissue of diabetic rats, the expression of mmp?2, mmp?9, timp?1 and the ratio of mmp?2/timp?1,mmp?9/timp?1 was also increased in lung tissue of diabetic rats.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the changes became much more obvious.conclusion there is pulmonary fibrosis in diabetic rats. the changes of mmp?2,mmp?9,timp?1 and the ratio of mmp?2/timp?1,mmp?9/timp?1 in lung tissue of dibtetic rats may be related to lung tissue pathological changes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for diabetic lung fibrosis.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lung fibrosi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

在20世纪70年代schuyler等[1]就首次提出肺脏可能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靶器官之一,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易于发生肺纤维化、合并感染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因子(timps)的异常表达在器官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但在糖尿病肺损伤尤其是在糖尿病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实验拟通过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肺组织mmp?2、mmp?9及timp?1的动态观察,探讨糖尿病肺损伤的可能发生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8周龄健康雌性sprague dawley 大鼠50只,清洁级,体重180~250 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清洁级大鼠的要求饲养,自由进食水。

1.2 方法

1.2.1 2型dm大鼠的建立:完全随机的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dm组。12 h光照,自由食水。对照组20只:普通饲料喂养。6周时腹腔注射0.1 mmol/l ph值4.4的等体积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12周、24周腹主静脉取血,宰杀,留取肺标本。dm组30只:高糖高脂饲料,6周时,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溶于0.1 mol/l枸橼酸缓冲液中,ph值4.4)。8周时,断尾取血测血糖,糖耐量异常者入选(共成模24只,成模率为80%)。糖尿病模型建立后,每周监测血糖1次,不符合标准者弃去。分别于12周、24周禁食12~14 h测定血糖后,盐酸氯氨酮1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腹主静脉取血用于测定胰岛素和血脂。打开胸腔,迅速取出肺脏,冰0.9%氯化钠溶液冲洗,剪除胸膜及血管,取部分肺组织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常规切片,供he、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

1.2.2 血脂、血糖和胰岛素的测定:①血脂采用德国拜耳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采用美国强生血糖仪测定,胰岛素采用放免法测定;②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mmp?9及timp?1 简述步骤如下:切片常规脱蜡至水,0.01 mol/l pbs 清洗3次,5 min/次,0.3%甲醇?过氧化氢室温下孵育20 min,蒸馏水清洗清洗3次, 5 min/次, 0.1 mol/l枸橼酸缓冲液(ph值6.0)微波炉内修复98℃维持20 min,冷却至室温,10%山羊血清,37℃温箱湿盒内孵育30 min,滤纸吸去多余血清,加入一抗(兔抗mmp?2 1∶100; mmp?9 1∶100; timp?1 1∶100),0.01 mol/l pbs清洗3次, 5 min/次,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山羊抗鼠或抗兔)工作液,37℃温箱湿盒内孵育30 min,0.01 mol/l pbs清洗3次, 5 min/次,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酶卵白素工作液(三抗),37℃温箱湿盒内孵育30 min,0.01 mol/l pbs 清洗3次, 5 min/次,dab显色2~5 min,自来水充分冲洗终止显色,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ⅰ、ⅱ、ⅲ各15 min 透明中性树胶封固,阴性对照用pbs替代一抗,其余步骤同上。在细胞浆和(或)细胞膜呈棕黄或黄色颗粒表达为阳性反应。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③ masson染色:胶原纤维呈绿色,胞浆和红细胞呈红色,胞核呈蓝黑色。④ he染色:肺组织做6 μl连续切片。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2周时dm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三酰甘油(tg)较同期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加(p<0.05),胆固醇(tc)变化不明显。24周时dm组大鼠的fbg、胰岛素、tg、tc较同期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dm组12周与24周比较,tg、tc均明显增加(p<0.01),fbg和胰岛素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不同时间生化指标变化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12周比较,p<0.01

2.2 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肺泡分布均匀,结构完整,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组成,相邻肺泡之间少量结缔组织。12周dm大鼠肺组织结构紊乱,支气管壁、肺泡壁及肺泡间隙增厚,肺泡上皮细胞显示不清,肺泡萎缩、塌陷,肺间质和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增多,成纤维细胞增多,并有炎性细胞浸润。24周dm大鼠的上述病理改变更加显著,可见肺泡间隔明显蓝色胶原沉积,局部肺实变,呈肺纤维化病变。见图1。

2.3 masson染色对照组大鼠肺间质之间、血管周围有少量胶原纤维。12 周时dm组大鼠肺间质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紊乱,毛细血管周围胶原物质增多,胶原面密度积分为(0.08±0.02),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肺组织胶原面密度积分(0.05±0.0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m病程延长,上述改变加重,24周时肺组织结构紊乱,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呈索状或丛状分布,肺泡萎缩,甚至被胶原纤维取代。24周时dm组大鼠肺脏胶原面密度积分为(0.27±0.03),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0.08±0.03,p<0.01);与12周比较,24周时dm大鼠肺脏胶原面密度积分亦明显增高(p<0.01)。见图2。

2.4 免疫组化结果

2.4.1 mmp?2 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大鼠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少数血管内皮细胞可见弱阳性的表达,多以胞浆为主,胞核中极少见阳性免疫反应。12周dm组大鼠阳性表达稍增加,阳性染色见于支气管细胞、肺间质内间质细胞、肺泡间隔、肺泡上皮细胞、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染色浅;24周dm组大鼠在肺组织上述部位表达明显增多,可在胞核及胞浆表达,为棕黄色颗粒,胞核的棕黄色颗粒颜色较深,可见团块状分布,胞浆颜色较浅。12周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值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24周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值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与12 周比较,24周时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3、表2。

2.4.2 mmp?9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大鼠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少数血管内皮细胞可见mmp?9弱阳性的表达,胞浆、可见阳性免疫反应。12周 dm组大鼠阳性表达稍增加,阳性染色见于支气管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染色浅;24周 dm组大鼠在肺组织上述部位表达明显增多,可在胞浆表达,为棕黄色颗粒,胞核的棕黄色颗粒颜色较深,可见团块状分布,胞浆颜色较浅。12周 dm组大鼠阳性染色面积增加,光密度值为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p<0.01)。24周 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p<0.01)。与12周比较,24周时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4,表2。表2 2组不同时间肺组织内mmp?2、mmp?9、timp?1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12周比较,#p<0.01

2.4.3 timp?1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大鼠肺泡上皮、支气管上12周对照组12周dm组24周对照组24周dm组皮细胞膜及细胞浆有弱的阳性表达。12周dm组大鼠在上述组织表达增加,24周dm组大鼠表达明显增加,面积增加,染色加深,肺泡上皮表达量增多,且胞膜表达多于胞浆表达。12周dm组大鼠阳性染色面积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p<0.01);24周dm组大鼠阳性染色面积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p<0.01)。与12周比较,24周时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5、表2。

3 讨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dm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快速增高,严重的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人们对dm所导致的心、脑、肾、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慢性并发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dm引起的肺损伤研究较少,认识不够深入。早在20世纪70年代schuyler等[1]就首次提出肺脏可能是dm的靶器官之一。 随着dm并发症研究的深入,dm肺部损害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障碍及弥散障碍,易发生肺部感染甚至肺纤维化[2]。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mmps因其主要作用于细胞外基质并含有锌或钙离子而得名,是一组对基质有广泛降解和调节动态平衡的蛋白酶类大家族,迄今发现28种基质蛋白酶类,其中明胶酶(mmp?2、mmp?9)主要降解明胶、ⅳ、ⅴ、ⅶ、ⅹ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在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4]。timps是mmps的特异性抑制剂,能与mmps特异性结合,使之失活并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的代谢[5]。gibbs等[6]发现timps在肺损伤疾病早期具有抗肺损害作用,但是在疾病的晚期,mmps对细胞外基质降解受到timps(其表达相对高于mmps) 的抑制,导致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沉积,具有促肺纤维化的作用。还有研究发现二者的比例失衡是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肺纤维化初期,即肺泡炎阶段,mmp?2/timp?1的比例增加,致使其降解作用增强,造成肺组织的损伤,触发了肺纤维化的发生[3,7],在后期即纤维化阶段,mmp?2/timp?1的比例下降,其降解作用减弱,基质沉积增加,形成稳定的肺纤维化[7-9]。我们参照郭啸华等[10,11]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用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的方法制作2型dm动物模型,模仿2型dm的病理生理过程,造成肺损伤:首先高糖高脂饮食喂养,使之出现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再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腺的代偿性分泌胰岛素障碍,使糖代谢发生异常,最终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一系列的2型dm的临床特征。其间通过光镜观察肺组织病变的情况,动态观察肺部病变与mmp?2、mmp?9及timp?1的变化,以探讨其在2型dm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发现,dm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为毛细血管壁基底膜不同程度的增厚,肺泡壁及肺泡间隙增厚,甚至出现肺泡萎陷,结构紊乱。masson三色染色显示,12周dm大鼠较对照组肺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24周时更加明显,肺泡间隔、支气管基底膜及毛细血管基底膜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着色深,呈索状或丛状分布。胶原和弹性蛋白的增生使泡隔明显增宽,同时还造成肺泡腔的塌陷和血管腔的狭窄甚至闭锁。这一实验结果说明dm大鼠的肺组织存在明确的病理改变及细胞外基质和胶原纤维成分沉积增多,这样一方面使气体弥散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影响了通气血流比,提示这些病理改变可能是造成dm肺弥散功能障碍、肺顺应性降低甚至发生肺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基础。同时表明肺脏也是dm靶器官之一。

我们同时发现,12周、24周时dm大鼠肺组织mmp?2、 mmp?9、 timp?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高。提示了这些细胞因子参与了dm损伤及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mmps与肺纤维化密切相关[12-14]。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耐量减低阶段,体内mmps 水平便可开始升高了[15]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肺纤维化早期mmp?2、 mmp?9在肺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mmps的变化一般伴随有timps的改变,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不同细胞内可检测到timp1、2、3、4,mmp?2、mmp?9,胶原酶1、2,mt?1?mmp等[9]。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timp?1、mmp?2、mmp?9在dm肺组织的不同细胞内可检测到。我们同时也发现,mmp?2/timp?1、mmp?9/timp?1的比例24周比12周增加。另有研究表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泡上皮损伤均可曝露肺泡基底膜[16],而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其可以激活和促进mmp?2和mmp?9的分泌[17]。

本研究结果表明,肺脏是糖dm损伤的又一靶器官。在dm肺组织损伤中,mmps及timps的表达增加及平衡破坏参与其中,引起细胞外基质进行性沉积和肺组织纤维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chuyler m, niewoehner d, inkley s, et al. abnormal lung elasticity in juvenile diabetes mellitus. am rev resp dis,1976,113:37?41.

2 lange p,groth s,mortensen t,et al.diabetes mellitus and ventilatory capacity: a five year follow?up study.eur respir j,1990,3:288?292.

3 corbel m,belleguic c,boichot e,et al. involvement of gelatinases (mmp?2 and mmp?9) in the development of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pulmonary fibrosis.cell biol toxicol,2002,18: 51?61.

4 ji young kim, hyun cheol choeng,cheolmin ahn,et al.early and late changes of mmp?2 and mmp?9 in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yonsei med j,2009,50:68?77.

5 madtes dk, elston al,kaback la,et al.selective induction of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 in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1,24: 599?607.

6 gibbs df, shanley tp, warner rl, et al.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models of macrophage dependent acute lung injury. evidence for alveolar macrophage as source of proteinases.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1999,20: 1145?1154.

7 马万里, 李元桂, 辛建保.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在肺纤维化中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 527?529,533.

8 fukuda y, ishizaki m,kudoh s,et al.localiz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 ?2, and ?9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 in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lab invest, 1998, 78: 687?698.

9 selman m, ruiz v, cabrera s, et al. timp?1, ?2, ?3, and ?4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prevailing nondegradative lung microenvironment.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0,279:562?574.

10 郭啸华, 刘志红, 李恒. 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及其肾特点.中华糖尿病杂志,2002,10:290?294.

11 徐梓辉, 周世文, 黄林清, 等. 薏苡仁多糖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44?48.

12 朱礼星.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肺纤维化.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7:382?385.

13 basset f,ferrans vj,soler p, et al. intraluminal fibrosis in interstitial lung disorders.am j pat? hol,1986,122:443?461.

14 winkler mk, fowlkes jl. metalloproteinase and growth factor interactions: do they play a role in pulmonary fibrosis.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02, 283:1?11.

15 沈庆乐, 张存琪.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 中国微循环,2004,8:349.

第4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第5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艺术教育;动画短片创作;融入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而极具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给出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化教学体系,将具体内容渗透在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艺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插画、插图、微电影、动画、网站、app等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推广与传承,成为探索非遗与艺术教育结合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导入“非遗数字化专项课题”

针对“应用型”艺术学科,笔者提出“专项课题”计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代创新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在此过程中,着重解决学生协作考察、田野调查、报告论文与完成数字化作品的制作等问题,强调专业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共同培养。导入“专项课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专业特长,并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协作能力。以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例,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立项,通过1学年左右的基础训练,在三年级专业创作和四年级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明显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通过组织相关考察、拜访传承人等活动发现创意的来源,在考察中开启独立的视角,发现“非遗”与当代艺术形式的契合点。如,组织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走进宝鸡,走近大师” 的活动等,让青年学生在生活中亲近非遗大师,并了解“非遗”的生态环境。通过拍摄微电影、微信传播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整理、推广,将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数字化保存。

二、以动画短片方面的部分实践为例

1、基于中国“非遗”项目――古琴艺术进行创作的水墨动画短片《高山流水》

该片是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学派”与民族风格动画艺术研究》的成果之一。该片取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作者将伯牙和子期的传说故事及古曲《高山》《流水》进行了水墨动画改编。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宣布的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名列其中。该动画通过将文人士大夫的传说进行视觉化塑造的方式来表现古琴的高古,通过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等桥段进行古琴文化的弘扬,是 “非遗”和水墨动画结合的综合尝试。故事由中国传统工艺古琴展开,讲述伯牙、子期相遇相知,却最终生死相隔,表达知己难得的情感。作品建立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运用淡彩淡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士情怀。既有着意境之美,又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情操的向往。在创作过程方面,根据剧情画出分镜,将场景绘制成静态山水画,然后进行扫描。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以及上色,并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更改物体光线投影;利用图像分层拉大物体远近、虚实关系;在AE中进行局部特效并输出片段;最后利用PR进行剪辑。(《高山流水》作者:屈菁 蔡舒越 冯天,指导老师:温雅,2015)

2、基于“非遗”项目――巫舞进行创作的实验动画短片《图腾》

该片是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元素及地狱文化的动画融入――图腾》的成果之一。2007年,开县巫舞进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巫舞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带着浓厚的巴文化和楚巫文化痕迹。“跳端公”即是祭祀仪式中巫师所跳巫舞的基本步法,有禹步、罡步、便步和独脚跳等动作,是民间祈求保佑主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吉的一种形式。《图腾》在选题构思阶段立足于以古代荆楚地域当中的巫楚文化,将楚人崇凤、鸣琴祭天、望祭龟卜等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文脉传承在思想内涵上做出延伸。在创作初期通过对巫楚文化进行调研、对图形纹样等进行收集整理,梳理其中的符号元素,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再创作。在这样一个结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表达。动画《图腾》结合计算机数字技术探寻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新生,在“非遗”与动画实验艺术碰撞中展示出不同的艺术生命力。该片入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图腾》作者:韩文超 陈琳琳,指导老师:温雅,2016)

3、基于中国“非遗”项目――皮影戏进行的动画短片尝试

Flas《荆轲刺秦》改编的是《战国策・燕策三》的故事,二维动画《消失的心》则改编了《开天地》的传说。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动画片的部分镜头均以皮影为研究对象,针对皮影形象、图形纹样、历史典故等元素进行梳理和再创作。(Flas《荆轲刺秦》作者:王斌 吴英,指导老师张辉,2016;二维动画《消失的心》作者:刘勇 曹杨,指导老师 温雅,2016)

综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导向的动画短片创作,是通过数字技术这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将非遗融入艺术院校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系统地进行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将“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传播出去,有利于推动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同时,可以开拓 “非遗”保护的思路,可以促进非遗数字化与动漫产品的开发,并促进中国文化产业资源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刘思,冯学珍.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J].西部皮革,2015.08.

【作者简介】

温 雅,女,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系讲师,从事文化产业与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

第6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云存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引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传统的信息采集、记录及保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大量、高质、高效的保护要求,因此由传统保护方式向现代化、数字化方式转变也是时展的大势所趋。

二、云计算

(一) 什么是云计算

云是一种“资源池”,由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构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软件和应用等等。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一个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可以自动地管理和动态地分配、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回收,也可以动态安装软件和应用。

云计算就是把到目前为止由个人计算机或公司服务器上所尽行的信息处理,通过因特网使其运行在外部巨大服务器上的方法。也就是说,信息的处理在互联网上,即在“云”中实现,其真正的含义便是“云(=因特网)+计算(=信息的计算处理)”。

同时,云计算是也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计算资源、软件、数据、应用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只需要连入互联网,借助轻量级客户端,例如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包括程序开发、科学计算、软件使用乃至应用的托管。提供这些计算能力的资源对用户是不可见的,用户无需关心如何部署或维护这些资源,在用户看来,“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并按使用付费。“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虚拟计算资源,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以及软件、数据和应用。

(二)云计算的优势

1. 降低成本

企业或事业单位也能够通过向云迁移降低成本,通过利用云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替代内部的计算资源,大大减少IT硬件投资。

大部分的软件应用程序都是在云上面而不是本地运行,用户无需购买高端计算机运行云计算的Web应用程序,所以桌面PC就不需要传统桌面软件所要求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大大降低了用户电脑的成本。

云计算能够大大降低硬件和软件维护的成本,减少软件开发的费用。硬件是用云计算提供者管理,所以组织基本上不用再进行硬件维护,系统软件等也是同样的情况。由于各种成本的降低,一般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收费要比传统开发软件的费用要低,而且很多Web应用程序都是免费提供的。

2. 易于使用

强大的管理功能,易于使用。支持从任何地方通过Web进行访问,使用直观的向导,易于学习和掌握。全国各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可以随时通过Web访问国家中心云平台,根据各省级中心的权限限制进行非遗资源保护的相关工作。

使用单一工具管理广泛的系统,减少员工培训和系统运营开销。虚拟和物理基础设施一同管理,减少管理成本。监控和管理能源使用,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成本

3. 灵活的存储能力

当用户与云计算系统联接后,可以支配整个云的资源,云提供的虚拟计算资源将提供灵活扩展的存储能力。

4. 无地点限制的数据获取

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只需要连入互联网,无论在任何地点只要借助轻量级客户端,例如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包括程序开发、科学计算、软件使用等。

5. 数据安全性

云计算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个人电脑上,硬盘损坏计算机病毒等原因可能损坏所有的数据,但是在云里面一台电脑的故障不会影响到存储的数据,这是因为云会自动备份存储数据。数据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三、问题分析

2001年我国的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时间短,工作基础薄弱,保护人才短缺,保护对象数量巨大,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特征所造成的脆弱性,使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用更科学的方法,更先进的技术,及各方积极的配合,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完成。目前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1)数字资源孤岛

全局性的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还没有制订完成,各地的非遗资源都是相对独立,在建设过程中基本立足本区域的非遗特点和保护工作方法。

(2)互联互通有局限性

非遗资源的共享往往局限区域内部,各地非遗数据库建设有很多区别,从而就会出现各地的数据不能互联互通,这样就谈不上共享。

(3)非遗数据库无法发挥最大化效果

第7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74-02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在对“非遗”传承创新上存在着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创新人,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项目主持单位,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原则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资源库,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院的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课程授课需求与非遗资源开发融合,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的思路

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与非遗资源深度融合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产品化、文创产品商品化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流程式展示、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三维仿真式修复留存、视频表达演示呈现、跨终端跨平台式传播等多媒体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互动式立体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提供借鉴模式。搭建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双向转化平台。将学校教学过程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为学校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信息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1.项目情况简介――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的任务之一就是电子读物设计。随着屏幕的互联化,社交式阅读、拍照式阅读、分享式阅读的沉浸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统载体如书籍、文献、画册等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非遗电子读物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一个高效、智能平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主要承担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任务。在院系领到的统筹和安排下,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组织了集体备课,制定了涵盖PC终端、移动终端、网络终端全平台开发的任务。每一种资源实现PC终端的多媒体光盘、网页、移动终端的APP版本的开发。

2.非遗素材采集、整理与同类产品调研分析。融入非遗资源的课程会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同类产品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取其精华,避免设计创意雷同。在互动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资料搜集和汇总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所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目前跟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网站、光盘、APP等电子读物展开调研,深入分析其优缺点,作为设计开发的参考要素。将采集组采集的非遗素材进行处理与归档,提取应用元素,这些非遗元素包括历史由来、风俗奇趣、工艺流程、传承大师、造型特征、典型纹饰、具象元素等内容,将素材进行整理,并通过素材采集汇报会,使大家能了解到各组所获得的非遗元素特征,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展课程授课内容。

3.访谈非遗传承人。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几个主要的非遗文化比如景泰蓝、花丝镶嵌、兔爷、北京风情泥塑的传承人进行走访,开展深度访谈。将走访这些地点以及对非遗艺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京津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艺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非遗艺术。学生在进行非遗艺人访谈过程中,会更注重和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工作。学生会与传承人面谈,了解京津地区的非遗资源工艺特点、历史由来、传承大师、风俗奇趣,并拍摄了传承人访谈的视音频。为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信息架构与概念设计。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如何传达信息?创意点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项目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收集到的资料,综合重组排列,进行设计概念筛选。全方位思考,力求创新;寻找空白点是进行电子读物概念设计的出发点。景泰蓝APP开发小组,从访谈景泰蓝传承大师那里得到启发,将景泰蓝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的整个流程以交互游戏的方式呈现给浏览者,形成在交互体验中了解景泰蓝的产品概念。然后从发散思维开始勾画草图,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向。在头脑风暴阶段的任何创意灵感要多记录,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对前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反复推敲尚不完整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完善,直至形成较成熟的创意构想。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草图绘制的方式,快速地把创意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用简单的图形与说故事的形式将创意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处理逐步形成创意概念,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意草案。在完善电子读物创意时,集思广益,征求各相关者的意见,然后确定创意方案。

5.非遗电子读物开发实现。通过相关电子读物开发平台将之前设计制作的界面、音视频、动画及创意阶段的交互构想打包到一个平台,完成交互展示。学生除了完成交互设计创意及部分动画视频创作之外,一些关键的交互程序,学生还应学会与程序员合作完成电子读物开发与测试。反复与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沟通获得对创意设计的反馈意见,对已形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修改,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设计,使之更加完善。

三、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非遗资源为教学载体,将教学成果与资源库项目验收要点结合,同时作品参加北京市动漫设计比赛,将非遗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专业参赛深度结合,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作品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载体有益补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互动技术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生面对非遗类选题比较感兴趣;作品艺术水准得到提交,到达入库标准。

2.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全面提升。在非遗内容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扮演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可使学生置身于从接单到客户沟通直至提交完成品的完整行业工作情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规定的岗位上,完整体验和承担符合学生接受度的“仿真项目”工作任务。非遗项目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表现形式,准确传达项目信息;丰富的非遗创造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文化应用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向国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课后都感到备课和教学的压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非遗资源带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资源库项目带动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我院教师在承担资源库建设及非遗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多项,开发多套教学案例,都为日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教科研成果互相转化,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非遗电子读物、网页、动画作品经过资源库审核小组审核,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直接入库在我院属于首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作品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动漫设计大赛取得了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阳.“融”“溶”之别─传统视觉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思路[J].装饰,2013,(6):72-73.

[2]刘明.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J].美术学报,2009,(3):70-73.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4).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0.

第8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报纸主要是以纸为载体,用刊登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来呈现新闻,属于一种静态新闻传播。而报纸新闻的数字化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静态化新闻传播模式,通过数字影像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电子技术来实现新闻产品的动态化、互动化传播,以期建立报纸新闻的可视化、可听化以及可选择化的多媒体数字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将纸质媒体与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联结起来、丰富报纸新闻传播方式、扩展新闻传播渠道的新方式。数字影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为报纸新闻带来的变化是无穷的,它让“静”的新闻动了起来,鲜活了起来,对受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报纸新闻数字化的几种方式

1.建立报纸官方网站

当前,报纸新闻数字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建立报纸新闻的官方网站,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作联结。许多报纸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并把报纸的新闻内容复制到网站上,形成报纸的电子版。这样做既丰富了报纸新闻的传播方式,又能使更多的网络受众能够阅读新闻,了解实时的新闻信息。例如:人民网就是依托《人民日报》而建设起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专业网上信息平台,其中包括每日的《人民日报》电子版,由人民网定期向网络受众免费。人民网除了转载《人民日报》当日的信息外,还报纸上没有刊登的新闻信息,并且建立体育、文艺、教育以及科技等专栏,建立和网友的互动平台——新闻社区等。网站与报纸相结合,完善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

2.设立官方微博

微博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兴媒体,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报纸新闻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将报纸新闻与微博传播结合起来。报纸借用微博的平台来传播新闻,既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实时传播,又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与网友的互动交流。目前,国内有许多报纸都注册了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在新浪注册的官方微博现在粉丝数已经超过540万,《南方都市报》的粉丝数超过420万。可见微博庞大的受众群是保证报纸新闻传播的有力支撑。

3.采用二维码技术,使用手机阅读新闻

报纸新闻数字化发展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利用二维码技术来和手机媒体结合。记者将采访的新闻做成视频、音响等动态新闻,编辑制作完成后上传到网站,同时,报纸编辑将有价值的视频网址生成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刊印在新闻稿件之后,读者如果对该新闻感兴趣,想深入了解有关的新闻信息,就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然后用手机观看新闻的相关视频,实现报纸新闻的可视化、可听化效果。这种将文字、摄影以及视频新闻融合成一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更符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

二、报纸新闻数字化的不良运用——《苹果日报》“动新闻”案例

诚然,报纸新闻的数字化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它改变了过去纸质媒体陈旧的新闻传播模式,提高了报纸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等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字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和影响。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就是报纸新闻数字化恶性发展的一个实例。“动新闻”是《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推出,它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来呈现新闻,手机可以下载,网络也可点阅。但它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害、性骚扰、家暴等社会新闻,巨细靡遗地模拟暴力、自杀等画面,节目播出后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动新闻”扭曲事实、误导视听,模糊了新闻与非新闻的界线,也模糊了新闻与道德的界线,对社会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在报纸新闻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杜绝类似“动新闻”式的不良运用。

参考文献:

[1]谢睿:《中国网络报纸的未来——多传媒+综合数字化服务》[J].《中国报行》2007年第2期

[2]王能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思考》[J].《出版广角》2009年第9期

[3]熊资佐、李岚、马永锋:《报业数字化生存的转型必然》[J].《新闻战线》2009年第5期

第9篇:非遗数字化技术范文

    径。

    一、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形成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

    1.港台地区的古籍数字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台湾和香港就开始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始了“史籍自动化计划”,建立了廿五史全文资料库。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所研究成立“汉达古文献数据库中心”,是研究所“古文献数据库研究计划”的专门出版单位,也是香港从事古籍数字化工程的中坚力量。

    2.中国大陆古籍数字化研究现状

    与港台相比,大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制作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2000年完成)、《四部丛刊》(2001年完成)、《历代石刻史料汇编》(2004年完成)、《十通》(2004年完成)、《大清五部会典》(分别编撰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大清历朝实录》等电子文献。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是大陆很有实力的古籍数字化专业公司,它制作完成的数字化古籍总数在3万种以上,是目前大陆制作数字化古籍最多的公司。同时,一些大型的网站也在开发古籍数字化的工作。比如,国学网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多年的资料搜集,电子化校勘, 建成了一个总字数达8亿的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1.版本众多,底本的选择优劣不一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典籍版本众多,仅《红楼梦》的版本就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石头记》,大都附有脂砚斋评语,又名“脂本”系统。另一种是一百二十回本系统,即程高本,有所增删。 这两个系统中又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等。古人强调,“书非校不能读也”。因此在进行古籍数字化时如何选择善本作底本,同时也要和其他的一些版本精心校对拾遗补阙等。并且由于保存条件以及纸张本身的原因,各种善本藏书很多已经受到了损毁,字迹不清、残缺等等现象严重。

    2.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及着录规则

    从200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21家单位制定了一些与中文古籍数字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古籍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舆图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舆图描述元数据规范》、《拓片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拓片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家谱描述元数据规范》等等。但各馆及数字资源生产商都是各自为战,给将来的统一检索留下隐患。因此,古籍数字化工作亟须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3.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汉字的处理是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与电子文本需要字库支撑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而字库中汉字容量是有限的。古籍中众多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的存在,前人编撰古籍技术的不规范,都使计算机的文字编码不敷应用。目前业界大多采用Unicode作为文字处理的标准,但Unicode定义的汉字也只有7万多,并不能囊括现有古籍中的全部汉字,可以说缺字是古籍数字化的瓶颈。

    OCR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自动化信息资源输入技术,但对图像质量、文字规范化程度要求较高,在对近现代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中应用较广。由于古籍普遍存在字迹模糊,墨点、污渍和霉斑较多的特点,如果在OCR处理过程中,不能有效识别这些信息,在电子文本上就会留下大量乱码和不规则暗痕。部分手抄本古籍则无法通过OCR识别原文内容。

    三、关于古籍数字化的相关建议

    1.加强古籍数字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古籍数据库,使用户一上机就能纵览古籍全貌,按图索骥,用其所需,就要实行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机读目录格式,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是古籍数字化资源共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古籍数字化只有在题名、编着人、卷册页码、刻工、文献形态等条目上 实现系统完善的着录,执行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原则,才有可能使制作出来的产品易于读者操作和便于读者访问,实现古籍数字化成果和价值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要由图书情报界、信息产业界和与标准相关的软件开发商参与而且也要有从事古籍整理的专业人员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共享古籍文献的统一平台。

    2.慎重选择底本,搞好古籍资源库建设,实现古籍档案检索网络化

    在底本的选择上,慎之又慎,优中选优,善本的损毁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制作的电子产品的优劣,所以如何选择底本,应以善本为要。善本,通俗的说,就是古书中保存较好的书。善本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合理利用,认真选择,利用电子版本保存更加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存。

    3.提高人员素质

    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员既要掌握古籍整理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古籍资料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要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急需培养一批既具备古籍整理知识又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意志坚定,不为金钱名利所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04).

    2.郝淑东,张亮,冯睿.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概述[J].情报探索,2007(07).

    3.毛建军.欧美地区中文古籍数字化概述[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8(01).

    4.孟忻.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索引, 2008(01).

    5.黄显功.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古籍保护效果的一个实例[J].图书馆学刊,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