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困惑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

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我把近代史上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2).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

第2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师;挑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13-02

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的在地区展开并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倡导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明白学生不可能自行去改变,这就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材编写和课程编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课程理论和教学改革理论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问题。教师在新课改顺利推行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确实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以前的高中历史尽管被称为大学历史课程通史的“压缩饼干”,但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而现在的模块专题教学,完全改变了高中历史的旧日容颜。有专家预言:高中的新课标出台,是一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对高中历史则是一次极大地冲撞,如果能行得通,就会使高中历史教学步入新阶段,但如果搞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所以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尽快适应课程体系的变化,又要谨慎处理改革与应试的冲突,压力非常大。因此,随着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沉重,扮演的角色也更富有挑战性。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地区,各校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并主动学习相关教学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新课程理论详实而有说服力,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和教师行为的变化,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首先使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要实施以新理念为支点的新课程,其前提就是要让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历史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历史教师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

首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思想。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层次水平的高中生的听课反应,随时用爱来调控学生情绪变化。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溜号,教师要主动与他真诚交流,解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愁眉苦脸,教师要热情与他交朋友,成为学生能够倾诉衷肠的朋友…..只有与学生用心交往,才会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历史教学、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难题。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培育的殿堂。学生是有极大潜能发展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可歌可泣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高中生成为关心国家、热爱国家,有历史责任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最后,还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改变以往只是教师传授的教学观,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体验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出现,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结果的生成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的结晶。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果只是观念转变,但是实际教学行为却走以前的老路,也会阻碍历史教学的发展、阻碍学生历史能力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师一定要勇于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尽快改变违背新课程改革的陈旧的教学行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1.改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历史教师要尽快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走向多样化和科学化。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很多高中历史课堂仍然处于“传授一接受”的模式,造成教师讲得句句有理,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怏怏不乐;教师讲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多样化呈现就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则指在历史课堂上的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具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师生互动是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中完成的。教师要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构建的合作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学习者、推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高中历史教师传统的教学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的文学素养、表达的哲理思维、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己经普遍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总之,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广大历史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边破边立,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推进新课程的发展,这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等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层次性和有序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A.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B.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C.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确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第4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不稳定的,一旦学生感到乏味,兴趣就会衰减。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起步教学是相当重要的,要在高一阶段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在高一年级,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当前教师只有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创新为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引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大刀阔斧地进行教材处理,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课本,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我校学生历史兴趣调查: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6.2%,对历史学习淡漠的占25.6%,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26.8%。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喜欢历史,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毕竟只是少数。学习目标不明确,当前学生主课繁重紧张,不少学生把学习历史当作应付学习和可有可无的豆芽课。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内在联系,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师要以一颗和蔼心对待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和历史小故事,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比如“”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课时,可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历史课堂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了疑问,教师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给学生以辅导,真正把问题解决。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提问的方法和艺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师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营造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历史内容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有感而发,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灵魂的对话。比如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革命的,这样对讲解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抗争史和亚、非、拉各国的屈辱史可以作详细的探究,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思维能力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结论。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历史课,把历史课堂教学当成一种艺术享受。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前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用顺口溜“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这样学生轻松就记住了,并且牢记在心。

四、重视总结

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法,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小结是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是一节课堂的灵魂所在。总结必须要突出重难点,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在小结中,要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为达到总结课文的目的,我经常布置些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和作业。

第5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1.关注课程功能转变,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传统历史教学以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强度和课业负担为代价,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为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被扼杀,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获取的途径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新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新课改理念大胆尝试,积累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2.关注教材结构变化,合理利用教材。首先,新课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体例的编排,还是教材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已经颁行的教材为例,内容以专题方式呈现,由诸多的模块构成,强调相同或相似的重大历史题材为中心,贯穿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史实。教材的知识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传统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一变化,这无疑是历史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次,初中历史教材已将史实大体讲完,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课关注较少,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容易造成知识的脱节。如何兼顾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无疑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最后,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点,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研究这些新的变化,在教材研究上下足功夫,过好教材的知识关,同样也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二、实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改革历来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抛弃传统教学无疑是错误的。首先,传统教学固然有其弊端,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新课改依然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传统教学在这方面则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如果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则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同样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阅读教学法、图表法、讨论法等。教师应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和新课改的理念有机结合,以继承求创新,既不能无所适从,又不能走向极端。

三、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自学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2.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出现新问题,我们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 心得

2008年的秋季,对新疆这片教育的土地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通过前期的种种培训,理论的学习、探讨,新课改是纸上谈兵的说法早已打消!教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心情是忐忑的,因为它要求教师、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注重探究和实践。经过三年实践,送走了第一批课改的学生,现在说来又是庆幸的。站在课改的第四个年头,我感触深深!

一、《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的职责要更多的激励思考;要更多开展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新课改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六大方面。

新课改的变化要求:

1. 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合作等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一变化源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 落实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3. 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学生地位的转变、注重教学手段的转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而不是课堂展示教师的配角。而教师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导演的功力是在课前对课程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评价要全面,不要单一,要注重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二、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在亲身经历实践高中新课改的四年里,我知道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必须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再是单调的教材教案。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听了黄恕伯老师的示范课,使我感触颇深!我深刻的认识到优质的物理情景的呈现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物理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探究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第7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程改革 创新

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遗像、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的习惯、自觉的行为,用情感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和蔼的表情,幽默地话语,庄重的举止,文明的行为等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以情境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拥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大胆创新。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

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知识的积淀。正如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所有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广博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新思维本身,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提出和解决一些教师未曾教授的知识,发现和构建一些可能的知识联系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二)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一) 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作为地理学科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使课堂素质教学达到更高境界,从而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骆明辉 浅谈高中文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13)

[2] 陈君 于文青 基于新课标的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14)

[3] 张春莺 浅谈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 2009,(11)

第8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1.实验经费以及器材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器材以及经费的不足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的,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也使得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无法正常展开。由此可见,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在于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还有可能是开展实验课程的负责老师的工资往往偏低,使得教师没有进行实验教学的兴趣,这也就造成了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缺失。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仅仅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验教学,而多数教师都认为实验课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足够重视物理实验课。同时,有的教师在进行实验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仅仅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实验,失去了进行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多数教师的意识中,做实验的效果远远不及讲解实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快。

3.实验课程较少,学生兴趣不浓厚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多数物理教师都格外重视理论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意识中,认为讲解实验,背诵实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高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得到的效果最为明显。这样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浓厚,开展实验课程较少,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脱节。而就算在实验课堂上,有的学生出于好奇,经常不按照规定进行实验,容易破坏器材,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往往会减少实验课程的开展,进而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中,大多数都是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教师往往采用先讲理论再进行实验的方式,这样一定程度上算是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既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更快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在传统理念中的高中物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验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的有一定的差距,也不符合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

1.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现代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应当是顺应时代和个人发展的,应当全面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真正地培养有利于社会、民族的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上级部门和学校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应当从上到下地进行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像高中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重视实验课程。

同时,在高中物理中应当加大对实验器材以及经费的投入,让学生的实验设备能够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提升实验教师的待遇水平,全面满足现代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更好地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2.转变教师角色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指路明灯,而教师如何看待新课标直接决定了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新课标中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教学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教师可以进行实验的展示,有意识地设定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实验,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强化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第9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物理实验教学 问题 建议

一、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器材不足

实验器材不足是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匮乏,实验器材老化严重,更新不够,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根本无法展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对实验不重视,学校对试验设备及器材的财力投入太少。再就是任课教师对于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就没有要求学校购买相应的实验仪器。还有实验室教师待遇不高,并且往往缺乏进修学习或者行政晋升的机会,所以一般实验管理者的积极性都不高,往往敷衍了事,对实验室的器材管理不善,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在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实验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他们上实验课,更多地是为了学生考试,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用粉笔黑板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他们认为动不动手实验理论结果都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要会做题,学会考试。这样长期以来,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许多年轻教师本来比较重视实验的,但有时候的考试结果并不是蛮理想,在整体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开始了用黑板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的老套路。

(三)学生实验开课率低,学生实验相对较少,趣味性不高

由于许多物理任课教师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认为讲实验、背实验、做题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高分,并且节约时间,许多实验课都被教师拿去讲题目,让学生做题目去了。再就是学生实验课不好控制,高中学生由于平时课业任务比较繁重,利用实验课放松。活泼好动的他们经常不按规则办事,容易损坏实验设备,也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的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就改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或者干脆不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低。

高中物理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先讲理论在做实验,纯粹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趣味性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现今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与物理教学目的、教育改革大相违背,也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与时展所要求的人才素质不相适应,亟待改革。

二、新课程下物理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转化教学理念

教育部门和学校首先必须认识到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要顺应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育发展的有很大指向性,由上而下,要改革考查选拔人才机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物理等自然学科的考查,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现在的学分选修模式,应该增设物理实践课的选修学分,一名高中学生必须每学期完成一个或者两个实践课型学分,才能合格毕业。

加大对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使学校的各种装备跟得上现代化知识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强对实验室仪器及实验课的管理,提高对实验管理人员的待遇,提供实验员更多的晋升、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实验人员素质,满足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要求,从源头上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重塑教师的形象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利用好演示实验,多提设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感,要增加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教师要由实验教学的执行者变为引导者,扮好引路人角色。

(三)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加强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其本质是想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并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测量收集实验数据、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合作等一系列类似于科学家们在科学领域的探索过程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来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适量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式实验。使学生真正进入科学探究学习的状态和角色。通过探究式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实验的设计原理及其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力型实验的研究对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等,还能使学生懂得要变换角度、变换问题去认识同一件事。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我们可以尝试改“力的合成(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为“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感知,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的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来,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增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加深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深入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能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