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市场 金融化 创新 内在逻辑
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逐渐成长为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金融手段的加入,促进了艺术市场创新模式的发展。这些创新模式模拟一般金融证券的操作方式,出现了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艺术股票等多种形式。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创新尝试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2011年1月推出了“份额化交易模式”这种类似股票交易的艺术品投资模式,艺术品拆分为每份额一元的价格招募投资者认购,其后29个交易日中两个艺术品疯涨了1716%与1705%。市场的表现让天津文交所措手不及,在对“艺术股票”紧急停盘之后,其不断修改交易规则。疯狂之后,市场气氛谨慎很多,到了年末,两只最早的“艺术股票”被打回原形。但这并不能阻止全国范围内的文交所艺术品交易平台创建热潮。为了防止这种尚未完善的交易制度产生严重后果,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文件禁止这种投机性极强的艺术股票,各地文交所开始整顿,停止艺术品的份额化交易模式。
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各种创新模式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艺术品的升值空间。加入其中的投资者,主要就是寄希望于艺术品交易价格不断升高,从而获得回报。而相对应的,交易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交易平台上交易产生的佣金,它的经济回报就决定了它希望投资者不断换手,价格不断升高。多方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推动着艺术“股票”成为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以至于艺术市场的各种创新往往变成与艺术无关的资本游戏,艺术只是一个被炒作的符号,而市场、金融等规则、手段则成了资本炒作的帮凶。
因此,要建立健康的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模式就应该分析艺术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其内在逻辑,平衡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使它们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促进艺术市场的理性发展。
艺术的逻辑
艺术,是艺术市场金融化探索的逻辑起点,也是其主要目标,更是其核心价值。艺术市场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艺术自身的价值。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文化精神价值,经济价值表现的是社会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程度。艺术价值决定了其经济价值,艺术品的价格大体上反映了其艺术价值,价格可能在短时期内可能大幅偏离其价值,但长期来看,价格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传统艺术市场就是依照这一基本规律发展起来的,对艺术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如果只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那么它就会因为缺乏艺术价值而得不到经济价值,它只有专注于艺术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价值。在艺术市场中,艺术是对资本的有效监督与制衡,资本的炒作和投机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它终究要回归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上来,艺术交易模式的创新也只有在促进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那么,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中,艺术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划分与交割就成为需要明确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合理的交易规则。
此外,艺术价值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满足、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通过降低门槛,使更多的人进入到艺术市场中,由于存在投资与回报,他们会关注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在不断地投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而产生更高的艺术消费需求。建立在内在精神文化消费基础上的投资、消费才是持久的、理性的,这对于现在浮躁的艺术市场来说是迫切需要的,这应该成为艺术品金融化探索的重要目标与评价指标。
资本的逻辑
资本是逐利的。当前艺术市场进行金融化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资本的力量。持有大量资金的职业投资者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投资需求促成了艺术市场金融化模式的种种尝试,资本逐利的需求使艺术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艺术市场创新发展所产生的新型的艺术品投资、交易模式更多的为资本的利益所主导。从资本的角度而言,我们就能理解天津文交所最初的激进的交易规则:“5万元即可进场、涨停板设定为15%、T+0交易模式、上市艺术品也未设定明确的退出机制(杨时,2011)”。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利润最大化。投机和炒作在获得了短期最大利润的同时将摧毁整个市场,以致无利可获。长远、稳定的高回报才是资本逐利的目标,这就需要投资实体价值,而非虚拟符号。艺术价值既是资本的有效制约因素,同时也是资本获利的来源。
艺术市场资本逐利的基本逻辑应该是以投资艺术价值来获得经济利益。一方面,以艺术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约束着资本进行合理的投资,这在“艺术的逻辑”中已经很明确地表露出来;另一方面,理性的投资还有赖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这是目前艺术市场很突出的局限所在。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主要依赖于其交易价值。当前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仍然主要着眼于艺术品的交易价格,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模式中,投资者只是拥有理论上的部分所有权,几乎没有实际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投资者的回报只能在于买进卖出交易的价格差。艺术价值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文化的消费形式是多元的,它所对应的经济价值转换途径也应该是多样的。艺术品在所有权交易产生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可以具有艺术品的展览、艺术形式的复制印刷、艺术图案的使用授权等衍生经济价值,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授权一家床单生产商使用毕加索的设计,以此获得相应的授权使用费(简·杰弗里、余丁,2008)。
艺术市场金融化探索应该着力发掘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多样性,运用经济、金融手段将艺术这种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各种潜在的衍生价值开发出来,让艺术品自身创造价值,扩大艺术的渗透力,构建多元的艺术投资渠道,促进形成合理的艺术投资回报体系。
市场的逻辑
市场的目标是保障商品交易的完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场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与制度,促使交易进行过程公平、价格形成过程合理。
艺术市场是一个围绕着艺术品的交易而展开的有机整体。艺术市场中有艺术品的生产者—艺术家,有艺术品的消费者—购买家或收藏机构,更重要的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负责交易过程的部分—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以拍卖行为代表的二级市场。画廊是艺术品的首次销售者。画廊从艺术品的买卖中获取经济利益,为了提高自己在艺术品买卖中获得的利润,画廊会举行学术研讨会、进行艺术批评与推广,有意识地推广某种风格或流派,通过提高艺术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来提高其经济价值。当艺术价值上升到一定高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时,相应的艺术品就能进入拍卖市场。“拍卖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并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些公司有能力收集到真正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可能的艺术精品,并有权威的鉴定结果作为保障”(曹意强,2007)。拍卖公司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艺术品拍卖获得成功,反映着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身价上升,推广其艺术价值的画廊、收藏相关艺术品的收藏者也都相应获得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跟随艺术价值一并得到提高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回报。“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不断的协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合理的艺术市场结构。……艺术市场的各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完成了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确认过程,这是艺术市场对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金银,2012)。围绕着艺术价值,市场形成了合理的、有较高公信力的价格体系与层次分明的交易模式。
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创新模式理应以现有的市场体系为基础,但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如份额化交易这种创新模式几乎是独立于现有市场体系之外的一套交易平台,它绕过了画廊、拍卖行这些艺术交易市场,直接将艺术品推到市场,在金融的放大作用下牟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而其结果也就是因为缺乏市场检验,价格失去公信力,导致不合理的炒作。
艺术品金融化模式的探索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艺术家、画商、收藏家、策展人、美术馆、拍卖行、投资者、大众参与者等),让各部分都能引入到金融化模式中,对其运行过程进行检验,并共同受益,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发挥持续、有效的作用。
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功能主要是“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2000),即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进行交换。在艺术市场中,金融作为一种手段,将大众的零散资金集合到艺术品投资上,以艺术品未来的价值预期作为投资的回报。金融化的创新模式则将不可分割的艺术品的产权进行分割,普通大众以不太多的资金都能参与到艺术品的消费中,从而吸引了大量零散资本的进入,扩大了艺术投资的参与人群。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市场,金融的优势体现在为艺术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大量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市场金融化的产物—各类文交所交易平台并不能取代现有市场的组成部分,最终它还是得依靠传统的艺术市场才能正常运行。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金融手段对艺术市场价值交换的创新不应只局限在艺术品上。在股票模式中,艺术品实际上并不是合适的金融对象。一般商品(或服务)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构成股票投资形式的主体,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即公司是股票投资的对象,人们买股票是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并获得相应的公司利润。股票模式成立的逻辑要求其主体应该是生产型的,即能创造出价值,股票投资即是投资在这种产出价值上。由此看来,艺术类型股票的主体更应该是艺术品的生产者—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品的持有者、推广者—画廊。类似于投资上市公司,投资于艺术家或画廊就是投资于艺术家由艺术创作而获利的能力或画廊由挑选艺术、推广艺术而获利的能力,这可能更加符合艺术与金融相结合的要求。
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手段应该全面发掘市场中各部分的交换价值,探索多层次的投资渠道,满足社会大众艺术投资的多元需求,创造更合理的金融化交易模式。
结论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价值是核心;资本围绕着艺术价值获得投资回报,资本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促进艺术价值的发展;市场确定艺术交易的程序与规则,在市场各方的参与下形成具有一定公信力的艺术价格;金融是创新手段,通过挖掘、整合艺术市场中的价值交换方式,将大量的零散资金与大众投资者吸引到艺术市场中。
当前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所产生的问题并不单纯是金融的问题,有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衡问题,有艺术衍生价值的发掘问题,有市场的运行规范与合理的价格体系问题,有资本利润在市场中的分配问题,当然还有金融创新的对象多元化问题。艺术市场原本存在的不少问题,在金融化模式中被放大了。良好的艺术市场秩序首先要建立起来,金融化创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时.天津文交所:规范失败下的蛋[J].中国新闻周刊,2011(13)
2. [美]简·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曹意强.艺术管理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创业 创新 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①白加良.自觉与他觉-西方哲学对人的多角度探索对我们的启示.理论界.2008(9).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通过谈话激趣、实例激趣、电化辅助激趣、学生讨论生趣、实践体趣、提问诱趣等。教师精心设计,用生动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问题中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兴趣,积极地去探索、去讨论、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
1.2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先学后教”即是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和恰当的情境,提供观察、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潜能、思维,从质疑、到问难、再到创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先教后学”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游,这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安排,同时还要教师耐心地予以解答,保护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才能使疑问和创新联系起来。
2 在归纳、类比、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想是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是创新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对定理、法则、公式的归纳、类比、猜想、发现的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模式,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挖掘那些适合于归纳、类比、猜想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另外,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在发现某些结论过程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猜想、创新的积极性。
3 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依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1 多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可利用条件开放性或结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充分利用一题多解题、一题多变题,启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多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主要是有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对公式、定律、定理、公理的不同运用等。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例如,在习题课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探究性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都想发现与众不同的独特方法。经过我们较长时期的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尝试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发展。
4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和内容,真正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即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培养学生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容
1.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他的创新活动的希望就越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他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投入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3.健康的创新情感。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锐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展开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创新意志的目的性。现代创新者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其次创新意志的顽强性。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要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造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指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
三、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高科技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成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获得创造性成果,成为有所建树的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源,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2.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新素质高低,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些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竞争人才的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日俱增,学校的生源也就必然会增加,这样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3.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一理论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成才就需要掌握包摄面广、潜移性强、容纳度高、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忧患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戴伟芬、孙宗禹.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问题,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对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追本溯源其真正的来源是生活实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人们逐步从这些应用中发现了它们蕴含的数学知识,渐渐的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也要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内在规律,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数学的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到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知识时,这部分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要开展好这部分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示与圆这部分知识紧密关联的动态教学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熊猫的动画形象,让熊猫骑着自行车前进,熊猫所骑自行车车轮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熊猫骑的是三角形的轮子,而有的熊猫骑的是椭圆形的轮子,还有的熊猫骑的是五边形的轮子,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着圆形轮子的熊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你们看看哪一个熊猫骑得最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彼此的合作与探究中,将抽象圆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了,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讲授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创新,通过探究兴趣的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在浩如烟海的数学知识中,有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而有的数学知识则较为深奥,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才能探寻出它的答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似不难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却是难度非常大的,要解决好这些疑难问题,就要求教师备课伊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拓展教学思路,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寻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疑难问题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疑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举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540÷73,另一个是95÷25。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被除数与除数而言,二者的试商情况有什么差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会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会不断思考,踊跃发言,提出各不相同的创新观点与创新发现,在彼此的合作探究中疑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对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满堂灌”,它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得呆,很少看到教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使得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从兴趣入手,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要充分体现趣味性,用数学特有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内容时,上课伊始,便问学生想不想听故事,学生反映热烈,兴趣盎然,和着优美的乐曲,配上明丽的幻灯,我娓娓动听地讲起了自编的故事:漂亮善良的白雪公主生日了,七个小矮人专门做了一个大蛋糕为白雪公主庆祝生日。生日PATY开始了,七个小矮人乐开了,老二说:“我要吃蛋糕的。”老三得意地说:“老二,你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老七神气地说:“哎!你们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嚷个不停,都在为谁吃得最多争论不休,最后只好请教聪明的白雪公主,公主温柔地说:“是老二吃得最多。”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白雪公主的话是对还是错呢?课堂顿时哗然,学生情趣盎然,他们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去,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地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意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辛勤开发者,教师的灵感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挖掘教材所蕴藏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我在教学“将一个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这道题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得出了“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长方形的大。”这一规律,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来: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到底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我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实践证明,有些学生竟然自觉地自学了圆的内容,延伸了所学的相关的知识,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圆”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了圆的面积最大,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语言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19-01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令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成为当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使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在过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为主导灌输知识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动脑筋的机会往往不多,十分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就成为了当今初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拥有创新才能的人才就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因此,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应该受到学校所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标中,更是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发展道路更加顺利通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需要从多方面下手,利用各种科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应注意采取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并行的方式,既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又能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尽量多加入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尽情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对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就变得越来越活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十分有利。以下就阐述一些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2.1 善于引入例子,做到事理结合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中,多数知识都是以空洞的理论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的话,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有所打击。因此,教师在传授空洞的理论的同时应该善于引入一些有意思的历史事件或者生活实例与理论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对例子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对创新意识的发展很有帮助,事理结合可以令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更加易懂和深刻,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多民族国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我国历史上能体现多民族特色的例子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像张骞出使西域、孝文帝迁都洛阳、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实例都可以用到,然后可以让学生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者生活经验。有了实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的国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2.2 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
在过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基本都是以老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负责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每讲完一个理论点后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有了疑问,自然就会有解开问题的动力,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给出的答案肯定也不一样,通过这样可以促使师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创新的前提就是拥有灵活的思维。例如,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之类的基础问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像“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还有哪些?”之类的发散性问题,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给他们自由发挥,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2.3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相比起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显然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更受学生们欢迎,课堂气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后对学生的见解作出点评,观点正确的话学生的自信心就能得到加强,如果观点有误的话,大家一起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共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的感觉,然后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社会的进步导致对人才要求提升的体现,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要尽自己所能通过设计和借鉴得出最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势在必行,但绝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应懂得循序渐进,否则很容易会取得物极必反的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学方案也应该随之不断改进,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79.
[2] 张平福.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3):3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化学教育 科学素质 创新意识
当前,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且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故能否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局势的高素质人才是衡量学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与落实,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也纷纷展开了对其办学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其教学理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精英教学转向了注重素质提升的普及性高职教学。由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深刻地认识到高职教育必须是重视人的教育,需大力培养并发展高职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这也是社会对高职化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职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学的内涵及其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系
科学素质作为普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的理科教学中需培育的公民素质。从事物发展角度来说,科学素质的内涵不仅突出对科学、社会与技术三者关系的重视,还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化发展,如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与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学作为素质教学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包含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的同时,又需形成自身典型的特征,即在化学教育中形成独特的知识成分。
此外,如今科学素质教育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始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的实质与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并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逻辑与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科学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想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开展科学素质教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共同提高。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科学素质教学中突出强调了对学生个性、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并重视对其展开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进而对学生进行获得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创新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唤醒其主体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主体意识越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越高,从而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进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以及行为方式。
总之,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全面唤醒并激发学生个体主体意识,并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就必须以广大高职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科学素质教育理念下逐步形成以探究式、启发式与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促使高职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逐步朝着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根据高职生的特殊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科的研究,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CAI等,为高职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展开主动创新学习的氛围,进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小结
总之,在高职化学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全面展开科学素质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迎合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结果。因此,教师就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科学素质,最终培养成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玉环.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华章,2013(17).
质疑问难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07-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新学习,最大程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使学生保持最好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言魅力的作用,善于使用幽默、鼓励性、和蔼可亲的语言,如“你真棒”“很不错”“谁能帮帮这位同学”等,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笔者让学生想办法把手中的圆柱侧面展开,随后下去巡视,发现部分学生按照书本的方法操作进行,其后鼓励学生积极开拓、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长方形呢?”笔者趁势提问:“干得不错!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把教学过程推向了另一个。
在以上过程中,笔者运用了鼓励、和蔼的语言营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获取信心,激发创新意识,但是,也要做到适度、适量,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过程。
二、培养质疑问难习惯,增强创新意识
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有效问题引导下,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增强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大胆探索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把教师的“教授”转为“引导”、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探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笔者让学生将底面积和高完全相同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比较:将圆锥体装满水后,把水倒入圆柱体中;将圆柱体装满水以后,把水倒入圆锥体中。结果发现:圆柱体容器并没有被装满,而圆锥体容器的水却已经溢出。这时,学生们纷纷提出质疑。
生A:是不是操作错误呢?
生B:同样是等底等高,但两个容器的体积却不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圆柱体体积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呢?
生C:我们可以把圆锥体装满水以后倒入圆柱体中,看分几次可以把它装满,就知道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体积的几倍了。
生D:也可以把圆柱体装满水后倒入圆锥体中,看看可以装满几次,这样也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质疑,增强了创新意识,并抓住有效问题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科学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增强创新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意识
实践活动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沃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磨练了永不放弃的意志。思维品质都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思维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可操作程度,结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首先,根据操作步骤所涉及的用具,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其必须具有安全性、便捷性、易操作性。其次,明确操作内容,鼓励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作适当点评,总结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一根绳子围成圆的形状,大小也相近,然后通过测量这根绳子的长短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而有的学生把圆涂上颜色,在纸上滚一圈,再量留下的痕迹就可以得到圆的周长……教师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接着引导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该圆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