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第1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一、新颖的导入方式,让想象更加新奇

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强调“凤头”,巧妙的开头能创设悬念,深深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课堂上新颖的导入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新奇的想象世界。如朱水平老师执教的“听声音编故事”以游戏导入:

雨打小伞,________;火车开动,________;脚踏水花,________;娃娃读书,________。

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情境,那妙趣横生的象声词让学生兴趣盎然。一连串的动感象声词传到了我们的耳畔,我们恍如来到了奇妙的声音世界:小雨点在小伞上顽皮地蹦跳着,欢唱着;火车扯着大嗓门,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来;一群可爱的小天使光着小脚丫欢快地踩踏着水洼,水花飞溅,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的学生拿着书本正抑扬顿挫地读着,那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

再看朱莉老师执教的“卡通故事新编”的导入方式:“你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哪个卡通人物?为什么?今天,卡通王国举办卡通节,卡通王国的国王说:‘你们的故事不够新颖。’怎么办?”学生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卡通人物点燃了学生想象的激情,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学生对卡通人物的喜爱溢于言表,对卡通故事新编充满了好奇,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一边模仿卡通人物的动作,一边编创卡通故事。

张永杰老师执教的“奇妙的音响世界”的导入方式更有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南通特产——西亭脆饼。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它的特征?哪个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咬一口?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音响总让我们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人或物。新颖的导入方式让课堂充满了神秘感,学生情绪高涨,争着上台尝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新颖的导入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之奇效。

二、范文引路,让想象更加生动

范文是学生写作的引路石,充分利用范文资源,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想象更加生动。

张瑞芬老师执教“摆玩具编故事”时,她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课本上的故事,然后问:“这个故事有意思吗?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特别有意思?为什么?”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编故事首先要有故事情节,其次要让故事有意思。要把故事写具体就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要把故事写生动就要注意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要让读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么拟一个新颖的题目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的题目是作文的眼睛,会让作文锦上添花。这样,学生在编童话时自然而然就会注意到作文对想象的要求。

魏银珠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故事续编”,她十分注重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她会让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角色,体会猫妈妈跑和喊时的动作和心理,把学生带入现实的情境,然后指名练说。出示:

猫妈妈( )问:“ ________?________” ( )说:“ 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意到:生动的人物语言描写会让作文增色。要使语言生动,就要注意在提示语前加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吴慧慧老师执教“剪纸里的故事”时出示剪纸,问:哪些是画面上的?哪些是想象的?我们写作文既要写看到的,又要写想到的。每一幅剪纸里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前因后果。学生在赏析中知道了编故事不仅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有联想,让作文更加生动传神。

三、练说与评价相结合,让想象更加丰富

以说促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生在练说、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学习到了别人的长处,弥补了自己的短处,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老师风趣幽默的简评为学生指点了迷津,鼓起了学生自信的风帆。

张瑞芬老师执教“摆玩具编故事”时,她是这样引导学生评价的:“听了他的故事,你们为什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有趣 !”有的说:“有意思!”还有的说:“这个故事不但有意思,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在评价的同时也为自己及其他同学指点了迷津:故事要吸引人,不但要有意思,还要蕴含着一个催人奋进的道理。

朱水平老师执教“听声音编故事”时,她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哪些声音激起了你们的灵感?请你们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后,老师相机评价:“很有意思,编故事时把声音放进去,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简短评价让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明白了编故事时要注意的问题。

薛祖红老师执教“森林运动会”时有这么几句评语:“人类能比的,动物也能比。人类不能比的,动物也能比。童话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童话的世界无所不能,你们的想象让我大开眼界。这次运动会还爆出了一个大冷门,懒洋洋也参加了这次比赛,还赢了比赛。”老师出示《懒洋洋夺冠记》,问:“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在哪里?”学生:“语言生动,故事一波三折。”老师:“怎样把拉拉队写得具体些?”学生:“将懒洋洋夺冠时观众的神态写上。”老师:“很好,你们又提出了一个好建议,真有见地!”多么风趣的老师,多么不一样的课堂!学生听到这样的评语怎能不深受启发呢?

潘晶晶老师执教“蒲公英和小鸟”时,出示图片,问:“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愿望。你们有什么愿望?”一个学生说:“我是一棵生活在贫瘠土壤里的蒲公英,但是我很高兴,因为我为这里创造了一份生机。”学生的想象令人惊喜,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蒲公英的形象让听者肃然起敬。

傅力老师执教“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时,有几处精彩的评语:“我听了你的故事还知道了不少的故事。如果融入你的感受就更精彩了。”“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经历,细节描写很生动,真是一波三折!”学生和老师精彩的评语如菜肴中的调味品,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又如一盏明灯,给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第2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课外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3、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第3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第4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营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外在表现形式。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去爱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仅仅晓之以理往往还达不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学习经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思想,探讨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一个导演、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使他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再次,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创设民主气氛的“开门锁”,诙谐的语言能够调节学生的疲劳和烦躁心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活,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创新的大门。

三、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培养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维。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紧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地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吃药与批评》……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丰富实践,增强信心,体会创新思维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究创新,感受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功。东汉科学家张衡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意思就是要多实践、多研究、勤探索。实践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亲身的操作、感受,积累直接经验,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天性好奇,加以鼓励,增强信心。

六、常换常新的评价更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不懈努力

一是真情流露的评价更能打动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二是建议性的评价更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三是多方面的评价相结合更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便于学生自我修正。评价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加强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也可为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供最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大胆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03)

第5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校庆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包括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创新技能三部分,其核心是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创新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一般具有三种职能:科技知识的生产者、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高新技术的创新者。也就是通过生产出创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出高层次工程实践创新人才为社会服务,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括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面向各类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有一定的要求。面临这种就业的大环境,大部分学生已经对培养个人工程实践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知,已经认识到“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施还是欠缺执行力。如今,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类大赛非常多,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放弃。因此,学生是具有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只是在实践创新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和毅力。总而言之,部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观念和欲望;缺乏实践创新的毅力;有实践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有实践创新热情但目标不明确;有灵感,但缺少实践创新技能。

教师是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意识的唤醒者,是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思维的引导者,是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技能的指导者,在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勇于创新、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仍有少部分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少激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思维,不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

高等学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领军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而先进的科研实验设备和开放的科研实验环境,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学校的实验设备陈旧,更新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树立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理念

学校要加强树立工程实践创新培养理念:在工程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的内涵,指导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

积极与国外先进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交流,派遣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管理经验。加强科研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与实验室研究;制定激励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本领。

2.进一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和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学校同样要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参观与企业的工程师座谈交流,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将自身的工程实践创新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将前沿的工程技术与科研成果与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多采用交互启发式、研究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或选修课程,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将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转变为论文、创新实验、答辩、科研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取累加式计分标准,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搭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大学要在依托自身学科特色与科研实验室的基础上,搭建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产学研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1)建立课外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相融合。课外实践创新实验中心提供实践创新课题,成立实践创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题前期调研、开题、实验、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设想,经过多次的实践,通过实践创新实验中心逐步将自己的设想孵化成果;

(2)依托理工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真正接触工程实际和生产线。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见习式的实习方式让学生从感官上去体验工程实践创新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岗式的实习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与创新精神,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并结合理论与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创新活动氛围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环境的支持,积极热烈的工程实践创新氛围可以激发人工程实践创新思维,产生丰富的创新灵感。大学是我自身优势是科研资源丰富,实验设备齐全,应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营造活跃的校园工程实践创新氛围,搭建工程实践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实践创新机会。不定期的举办各类科技文化活动、邀请学校优秀科研团队和学生开展座谈会、知名学者教授举办学术报告会等,使师生间在学术上平等讨论,自由切磋、促进实践创新思想火花迸发,点燃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大赛,通过竞赛使学生开阔创新视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意识。为培养工程实践创新性人才成长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

三、结束语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大格局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工程实践创新氛围,培养出基础夯实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2

新课改之后大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谈起创新,很多学生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即的害怕心理,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据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成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如大家熟知的遗传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术手段,把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遗传病不就根治了吗?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特提出独的见解。

二、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对学生来说,激发创新意识主要靠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吸引力,我们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借鉴各种新的模式,方法,努力创造出能体现个性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中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但思维需要感性材料支持,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生物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直观材料,展开相关的知识背景,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努力创设诱发创新的情境,把学生推入创新思维的状态。

(二)鼓畲葱乱馐叮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幻想,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意识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创新意识的自我独立性。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动探索性。例如在教“生物矿质代谢”一节时,改变教材中先讲知识结论后做实验为直接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通过实验再发现离子交换吸附原理,这不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动探索性。改室内实验为室外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敢于主动提问,激发创新意识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如果常常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往往是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应对解疑,这样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阻碍学生问题的产生,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我们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大胆假设,优化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如在做光对鼠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其他条件影响鼠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低的那边去呢?

3.不懈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学生们非常高兴,捕捉到这些昆虫后,分组实验,检验出这些昆虫是否具有趋光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兴趣浓厚,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4.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渗透试题的评价方式,就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创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更注重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性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复习;创新;培养

基础知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在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为加大创新素质的培养力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一、在实验复习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的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化学教师在复习中要勇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学生对实验复习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

任何一个化学仪器都具有其特殊的用途,但并非唯一用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它们讲死,应让学生在仪器使用上进行创新。如洗气装置常用广口瓶和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组成(如图1),在问到它的用途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作为洗气瓶(净化气体)。这时,洗气瓶中装有合适的试剂,气体从长导管进,被净化后再从短导管导出(如图2)。接着,教师再提问:除了洗气外还有哪些用途?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认为还应有以下用途:集气瓶、储气瓶、量气瓶 (如图3)和安全瓶(如图4)等。如此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仪器倍感兴趣,思维得到活化,复习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此训练,学生可走出思维的陈规老路,使创新意识增强[1]。

二、在实验复习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指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创新的内涵所在。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勇于发问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在复习中,教师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笔者在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如果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必然有氨气外逸!这时,笔者首先肯定该学生的观察,对他敢于提出课本中实验装置设计的不足之处表示欣赏,接着笔者又向学生们提出:如何防止氨气外逸呢?有的学生提出将导气管直接插入水中,有的学生提出用倒扣的漏斗于水中吸收氨气等等。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实验复习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者顺利完成某一个创新项目必备的心理特征,而其外部特征即是所采取的创新方法。其具体表现为研究课题过程中采取的思维方式及技术路线,这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

1 .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已知的仪器装置,根据实验目的、用品,设计简单实验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个方向。化学实验设计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如气体制备、除杂、提纯、仪器连接、定量计算,定性分析等。要正确解答此类题,必须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只有经过全面思考,合理的分析推断取舍,才能设计出正确的方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对硝酸铜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讨论,有的学生设计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有的学生设计用铜屑与稀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有的学生提出先把铜屑在空气中灼烧,再跟浓硝酸反应来制取硝酸铜等。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前两种方案存在的弊病有:1会产生大量具有污染性的气体如NO2或NO;2反应物硝酸的用量用得多。而后一种方案恰好克服了前两者的不足之处。从中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在探索性实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复习时,可以常见题为生长点,对原题进行引伸和拓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依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复习易溶于水的气体HCl、NH3的喷泉实验时(如图5),笔者通过下列过程对实验进行了探索和拓展:

【提出问题】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得出结论】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减小瓶内的压力。

【问题拓展】

减小瓶内的压力,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还可采用哪些途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还可以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如气体CO2、Cl2、H2S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也可采用物理方法来实现,如在烧瓶外包冰块,通过降温或在烧瓶外包热的湿毛巾,通过加热而使压强减小(如图6)等[2]。

【创新应用】

以上讨论的喷泉实验,都是由于容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造成的,若用浓酒精;汽油和水;铁块和稀盐酸能否做成类似的喷泉实验呢?若能,应如何设计装置呢?铁与稀盐酸的反应,有气体H2生成,对此学生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以此作为设计实验方案的突破口。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逐一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将敞口的烧杯改为一个密闭的容器如锥形瓶,利用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使锥形内的气体压力大于圆底烧瓶内的气体压力,这样就设计出相应的装置(如图7)。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浓酒精或汽油与水也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只要在图7中锥形瓶外包热的湿毛巾,通过加热而使锥形瓶内的酒精或汽油蒸发,增大其中的压力,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入圆底烧瓶中,也可产生喷泉。通过这样的拓展、总结,使学生知道喷泉实验是由于气体溶解、反应或其它物理手段造成压力差而引起的一种实验现象;学会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知识,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喷泉实验现象,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相互包含,相互融通,相互影响,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化学教师在复习实验时,要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第8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我们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实施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存在着许多弊端,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只是一味地重视教师的“教”,因而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的局面。教师只注重在自己的教学中教好书,灌输有余,学生自主学习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诚然,我们现在实行的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创新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花大气力、做重要举措。比如,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在这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力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这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使得学生每个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得学校创新教育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我们要认识到实施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深化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

第9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21世纪日新月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树立创新意识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发散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核心,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关键性一步。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命运。物理教学要着重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式,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接受知识属于被动型。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毫无新意。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衍生几乎没有,极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忽略了探究和研究知识的过程。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表象,而对于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方面来说理解较浅。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很重要,它的整个阶段能加强发散性思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树立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设计――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模拟能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现代高中生的课堂要采用教学模拟的方式,教学模拟就是创造出一个情景模式来引出一个教学问题。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之后,让学生来进行猜想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想象、大胆的猜想来探讨问题的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创新意识也贯穿在整个阶段之中,因此模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例如,在物理教学之中当我们研究力的相关问题时,就应当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先模拟一个力学研究的相关环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最后再得出结论,而学生在猜想和思考的过程中,已经让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四、在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自己要退居幕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探索物理知识的内涵,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放弃对教学进度的掌控,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把握课堂,要考虑学生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想怎样学。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意愿去组织开展教学,而不是把学生设置在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中,强迫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主动学习,快乐体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

五、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众所周知,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化的教育要以创新为主体。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加强创新意识,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思维就必须动起来,不再是固有的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多变思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当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之后,学生就不会只专注一种思考模式。学生开始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今后的学生进入各行各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将会引起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变革。所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于老师来说是关键性的一课。老师应该灵活多变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再拘泥于以前的旧式思维。老师应该运用一些方式和采用一些策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逐步讨论相关的教学问题。这样既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全面的发散,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建议友谊。还有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老师给予鼓励和奖励,让独立思考和创新形成一种风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必将成为新时代教学的主流思想。

六、拓展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物理课堂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通过开展一些物理创新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电力生产场地去参观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电力知识,模拟相关的电力生产模型,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物理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基本知识,动手设计一些物品、工具,结合物理学原理,开展发明创造。通过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便于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好的教学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充分掌控高中物理的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