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水平,不但代表一个国家科研创新的方向和科技水平发展的高度,也体现了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随着科研、学术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对于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英语不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生硬的进行教学,而是作为一种学术交流的语言载体,承担着医学博士研究生对外学术能力培养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更好的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在此契机下,我校结合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发展特点和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适时对博士研究生英语课进行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现将我校博士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1.博士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机不单纯。医学学制本身较其他学科长,由于受到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生普遍存在先就业后深造的情况,在博士培养阶段,绝大部分博士生已参加工作。这部分同学由于临床工作忙碌,并未做到真正的脱产,在集中半年的基础授课时间,不能完全参与正常的学习,且由于博士年龄层次分布较大。在这样的学习动机下,英语教学本身存在工作障碍,同时也不是培养博士英语学习能力的初衷。
2.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有限,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非英语专业高校中,英语专业教学师资紧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亦是如此。在对博士生授学位需发表SCI文章的刚性条件的制约下,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逐渐成为博士生课程对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桎梏。
二、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改革情况
医学博士有其独特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培养越来越注重的是能力培养,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在配合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将博士课程进行精准改革建设,将英语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博士学术能力的语言载体和培养基础。
1.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案。我校自2012年起,对博士申请学位发表文章的要求进行进一步改革,近几年更是加强出口建设,“紧进紧处”,对发表文章的级别和影响因子进一步提高。博士入学后,最关心的是申请学位时发表的文章,处理绝大部分取决于博士的科研实验外,英语写作能力也是易于被杂志接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政策的变化,英语教学及时更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在原来小班授课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博士学科专业及人数构建小班分班结构,分为外科学、内科学并妇产科学、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四类小班,内容上除以前开设的五类内容外,结合博士需大量阅读外文文献和书写英文科技论文的要求,增加了科技论文书写技巧及内容构架解析的教学内容。
在教材部分,不在拘泥于某一种或一类的教材,而是根据不同小班的构成,精选医学相关领域的学术报道、研究进展、实验设计等,使得博士生接触到的英语教学都是与自身研究领域密不可分的前沿内容,不但增加了博士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了英语阅读、分析、翻译和书写的综合能力。另外,我校外语部特别建立研究生教研室,有教研室教师专门负责所带小班博士的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指导,这也将大大提高博士学术成果汇报能力及的数量,同时也对博士生今后在英语写作上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2.按需学习,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博士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相对较好,特别是有些学生已经在硕士或之前的学历阶段,通过了全国CET6级、GRE或托福考试,这部分同学在全国统一的博士英语考试中脱颖而出。对于这部分英语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我校拟试行研究生免修政策,在博士入学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如这部分学生可提供相应资格英语考试成绩证明,并取得外语部研究生教研室的认可,可申请英语课程的免修。另一方面,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老师灌输性讲课方式逐渐淘汰,转而改为师生互动思辨型,小组讨论交流型和团体模拟国际会议型授课方式和灵活开放的考核方式。在促进博士团体合作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激发博士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博士使用婴儿口语交流和发言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其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讲的应用能力。
3.开发资源,增加教师知识储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扩大教师资源,引进更高层次英语教学人才,增加授课教师知识更新的储备量,针对博士生特点,充分了解博士生的心理、学习和培养不同层面的需求,做好授课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同时,培养任课教师的思辨能力,能够及时对博士生的教学工作作出日常的反思和总结,并积极及时的作出教学调整,有策略的对不同类型和学科专业需求的博士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换。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对上课的兴趣。在对教师教学培训的过程中,加强教师养成客观、严谨、系统、认真、耐心的教学态度,主动增加对每个博士学习需求和生活工作的了解,和博士进行畅快的沟通交流,不但是提高教师授课效果的巨大助力,也让博士生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习困难,增加博士生主动学习兴趣的绝佳途径[1]。
4.改革观念,发挥导师主导地位。研究生入学后,会集中进行为期半年的面授基础课学习,为后面进入科室进行实验研究做基础。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实行导师负责制,科研学习和生活道德等事宜均由导师负责。然而对于医学博士,外语学习是个贯穿始终的事情。对于博士生导师,由于科研事务和日常管理事务繁忙,对于博士的指导仅限于科研等方面,英语学习和指导相对较弱,有些导师甚至并不关注这方面,导致科研实验做完后,在最后的学位论文书写和英文的学术论文书写时,学生会出现各种英文论文书写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校在每年的导师培训中增加此项内容的培训宣讲,将传统的导师只进行科学实验相关指导的观念进行逐步改进,让导师慢慢理解对博士生科研期间进行英语指导的重要性,接受和改变固有的观念,积极发挥出导师对博士生英语阅读、交流和书写指导的主导作用。近几年,我校博士生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数量和质量越发的高,这固然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点对点辅导英文文章书写有一定关系,但是与导师在整个科研进展过程中的指导更是密不可分。
目前,我校博士生英语教学还在不断改进和变化中,在以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目标下,坚持人性化和个性化定制教学方案的教学原则,发展灵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定期对在校博士生做师生访谈和调研问卷反馈,积极发挥研究生学院与外语教研室联合教学工作优势,将外语教学做为培养博士生学术能力的辅助学术研究,集中对涉及到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做出相应对策,既是我们不断进展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要不断探索改进的目标重点。
作者简介:
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辰、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往往会提出一些偶发奇想的问题,甚至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如笔者在听课中往往会听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掉不下来?”“我要建立太空食品站,给宇航员叔叔、阿姨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等等,这些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翅膀和先导。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传说牛顿夏夜乘凉,熟透的苹果落下来砸到他身上,他忽发奇想: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落而不往天上落?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从此潜心研究,而发现的吗?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我们也要因势利导,合理评价,使儿童的好奇心得以保护。如此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好奇好问的习惯,创新意识的火花就会得到点燃。
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自然教学,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重结论、轻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果可想而知。而探究性学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勇于动手实践,大胆探索。在课堂上,要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依据地假设,让学生手脑并用,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观察思考、思考论证、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在方法运用中反思归纳,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的良好态度和品质。
三、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科学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能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又拓宽了视野,发展了兴趣,锻炼了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学生在课内学到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可让学生应用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自然现象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物,让学生动手解决。如教师搜集一些有珠、有油但写不上字的圆珠笔芯,让学生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动手解决,使笔芯能写出字来。这样,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可想、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激疑促思 科学引路 循序渐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及是否能娴熟运用,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激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摒弃学生学习上懒惰、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先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入手。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重讲授轻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模式,老师要满怀激情带领学生进入适时、适度创设的那些快乐的、生动的、积极探究的氛围、情境、时机中学习,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欲望。
2.思考能促进大脑的发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时常迸出灵感的火花。因为学生只有经过思考,特别是在独立思考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用心寻找、精心创设能激起学生质疑、思考、学习的情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结合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节约能源”设计的数学综合实践课――《节约水资源》。教学时,教师首先以学生课前亲自收集缺水地区用水的情况和切身感受水的珍贵导入新课,再引导学生从自己和同学收集的信息中感悟、理解节水方法,随后在实践环节设计如下。
实践活动一:提一个数学问题:“(老师预设)课前我在家测试,假设每个水龙头1分钟流出的水量是5千克,每个同学每天洗澡少用2分钟水,可节约10千克水。我想请同学们算这笔浪费水资源的帐,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学生都跃跃欲试。等学生通过计算、交流并提炼出数学问题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问题扩展提升到全班、全校、全省乃至全国一天一共可节约多少水,节省多少钱,这些钱又可做多少关于水的工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探求欲被激起,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不仅能自己通过现实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从提取的实际数据中发现更多值得探究的数学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循循善诱,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增强学生节水意识,提高学生生存意识。
实践活动二:生活用水情况:明明家一天的用水情况统计表
(1)你会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吗?(2)我觉得明明家可以如何节约用水?(学生独自完成)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独自操作,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实践历练,在参与这个活动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科学引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简练概括的学科,学生除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外,还需要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进行学习,并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归纳推理验证”等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以科学、严谨、创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科学、正确的培养。
例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可设计三个环节:(1)以几组生活图片创设“猜一猜”情境,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2)将主题图创设成联欢会的场景布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摆放有规律吗?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在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以课件配合操作学习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按男女、颜色、数量等进行布置的规律。(3)巩固与拓展是深化、感知规律的关键。在此环节中,教师创设难题让学生寻找规律,如出示一些形状、颜色各异的规律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按规律摆学具,再按老师提出的规律进行摆学具、画规律或自己摆、画、涂再说明是以什么规律进行的;或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种规律;或让学生边聆听声音、音乐,边通过拍节奏进一步感知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适当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涂、画、摆的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化感知规律知识。虽然只是一年级小学生,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都能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感知,主动参与,反复归纳、反复验证的操作等方法进行学习,既初步学会发现、认识、归纳规律的方法,又深切感知了规律的美,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方法为重点,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就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通过谈话激趣、实例激趣、电化辅助激趣,学生讨论生趣、实践体趣,提问诱趣等。教师精心设计,用生动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问题中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兴趣,积极地去探索、去讨论、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
(二)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先学后教”即是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恰当的情境,提供观察、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潜能、思维,从质疑、到问难、再到创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先教后学”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游,这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安排,同时还要教师耐心地予以解答,保护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才能使疑问和创新联系起来。
二、在归纳、类比、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想是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是创新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对定理、法则、公式的归纳、类比、猜想、发现的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模式,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挖掘那些适合于归纳、类比、猜想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另外,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在发现某些结论过程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猜想、创新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依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多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可利用条件开放性或结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充分利用一题多解题、一题多变题,启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多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主要是有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对公式、定律、定理、公理的不同运用等。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例如,在习题课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探究性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都想发现与众不同的独特方法。经过我们较长时期的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尝试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发展。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而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值得我们深思而再深思。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把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努力改革课堂结构,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与神圣职责。
一、必须更新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
更新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要素,势在必行,任务所在。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方法,采用新模式。教师切记重视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思”,鼓励学生的“创”,要他们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张扬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千万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否则会制约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新理念,提供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具体地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率先更新观念。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未来更需要素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语文又属于基础学科,自然应该走在其他学科的前沿,当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具体地说,语文学科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宗旨,把课堂当作培养语文素质的最佳阵地。但必须明确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创新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强弱是语文素质高低的明显标志。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教学观。语文课堂教学也要以人为本,语文素质就得以发展为本,尤其要以语文创新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创新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换句话说学生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语文创新的主人、语文创新的主体。教育要民主,教学更要民主,尤其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语文课堂跟“语”和“文”打交道,更需要民主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畅所欲言,勇于大胆创新,乐于自主探究,善于探索创新。
二、必须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角色必须要变换,还须改革课堂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完成试卷和标准答案。没有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时间与空间,更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质疑、探究的情境与氛围,相互协作、共同讨论的习惯没有养成,自我评价、课堂评价基本流于形式,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不到发挥,学生苦于死读书,读死书,自始至终沉浸在“题海战里熬岁月,考试声中度春秋”的苦境中,跟着跑都跑不动,何谈改革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先锋。
一、发挥教材优势,把创新教育融入实验教学之中
教材是教学的物质基础,课标是教学的指挥棒,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教材、课标的提示,从以前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整个学习过程;从关注知识的传授、结果的应用,转变为关注学生亲历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从重视实验结论的验证,转变成实验过程的探究。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作用,指导好学生把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挥实验课程资源优势,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物理实验的功能主要是运用实验的成果,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浓缩认识的过程。作为学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细微的不正常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特别是上好每一节探究实验课,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总结提高等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创新能力。
如在《电学实验复习》课教学时,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让学生利用实验室资源探究电学的3大规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定灯泡电功率。通过探究,学生能把这些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机结合,重点突出了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在每一个实验中的具体作用。也采用了对比的形式设计表格让学生进行区别,细微的地方探究到位,尤其是测电阻、测功率的实验中,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线性规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我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如实验哪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样的中考试题,探究中遇到的疑惑等。这样的复习使得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更易理解实验的内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另外在大气压、声音、温度等单元的教学时,把数字化传感器整合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字化传感器把本来看不到的知识可视化,把微观现象直观化,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如《乐音的特征》教学时,通过控制变量法,利用传感器探究乐音的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探究得很认真,很有成果,教学效果极佳。
三、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中学阶段的各类物理实验,对学生都具有诱惑力,发挥实验教学优势,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很多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本节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教师去讲实验,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如“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设计表格并查找实验的不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本节实验探究有关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电学实验以及很多力学实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本质,感受探究成果,对于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极佳。
四、应利用实验本身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性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如,上立体几何的引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①你能用3支铅笔摆出几个直角?②给你6支铅笔能摆出几个正三角形?这两个问题在平面中是无法得到最佳答案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演示,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
这种布设疑阵,引起悬念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建构新的认知体系,独立自主地加工信息而获得信息思维组块,要比“听”来的或者“看”来的要牢固许多倍,生动、鲜活许多倍.
二、重视探究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主动寻找出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地位,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中的练习环节更能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超越预设的学习目标,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解法抓住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因而必与x轴相交的事实,巧妙地设出直线方程,回避了利用点斜式直线方程对直线斜率是否存在进行分类讨论,优化了解题过程.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根据现行教材有关知识点或习题,赋予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背景,将数学问题设计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注意知识前后联系,合理整合利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其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举措.例如,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必修5P40页例3涉及“教育储蓄”的问题.由于教育储蓄问题的特殊性,可以用这个问题学习或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等知识.我们安排学生课外调查有关“教育储蓄”的资料:①教育储蓄的适用对象;②储蓄类型;③最低起存金额;④每户存款本金的最高限额;⑤支取方式;⑥银行现行的各类、各档存款利率;⑦零存整取、整存整取的本息计算方法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生;主体探究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学生主体探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用生物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充满创新气氛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发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曾经有学者说:“生物精神是一种科学研究精神,所有的生物学家都喜欢钻研与探究科学,在刻苦钻研中获得新发现”,因此,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用生物学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共创细胞学说的施莱登和施望,在显微镜前,施莱登潜心研究有花植物的胚囊,施望研究蛙类脊索的胚组织,相同的研究方向、共同的科研精神和相似的探究方法使他们取得了一致的见解,施望把施莱登植物由细胞构成的概念扩展到动物界,他们积极合作,刻苦钻研,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美国学者摩尔根是一个讲求实际,具有敏锐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科学家,毕生都进行着细心的探索与研究,他的小果蝇遗传学研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遗传学的一次重大突破。摩尔根所创立的染色体遗传理论揭开了遗传学的秘密,他也因此荣获了1933年的生理学奖和诺贝尔医学奖。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所有的生物学家都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用生物学家的励志故事来感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文化修养,塑造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二、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生物教育,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设置情景教育,采用逆向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等方式进行生物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三、为学生营造充满创新气氛的课堂
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充满创新气氛的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课堂气氛具有创造性、自由性和灵活性。教师理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谈自己的见解与发现,组建“合作学习与发现”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创作发明,例如种植转基因蔬菜,通过细胞移植来培养美丽的鲫金鱼等,让学生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享受制作发明与发表个人理论的成功与快乐,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
四、通过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生物这门科学与实验操作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生物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判断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辅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生物知识,做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研究植物的细胞组成,在进行植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嫁接植物,修剪果树,培育无籽西瓜等,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学生做课外生物实验时予以适当的指导,在进行植物嫁接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果树不接不甜”的原理,嫁接繁衍可以保持接穗母树的优良品种。果树的修剪主要分为冬剪和夏剪,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冬季时可以采用疏剪、短截、长放、破芽、开张角度、曲枝、留桩等修剪技术,通过冬剪,可以促进树体的生长,调整结果枝的疏密度。夏剪是夏季的修剪,常采用抹芽、摘心、剪梢、拿枝、刻伤、环剥、疏花、疏果、疏叶、舒穗等方式来促进果实生长,提高产量的目的。在学生培育无籽西瓜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无籽西瓜属于三倍体,基本流程是先将正常的二倍体西瓜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创造出四倍体西瓜,然后把诱导成功的四倍体西瓜植株作为母本,用正常的二倍体作为父本,在开花时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让它们杂交,就能得到三倍体的种子。第二年播种三倍体的种子,并用二倍体的植株给三倍体的植株授粉,三倍体的植株上就会长出甜美的无籽西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养殖珍珠蚌来获取美丽的珍珠,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学生主体探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教师理应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用生物学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法,采用逆向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营造充满创新气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发明,并发表理论;通过生物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丽艳.素质教育下如何搞好高中生物教学[J].文理导航,2012(05)
[2]曹春盛.怎样搞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文理导航,2010(05)
【关键词】创新能力 兴趣 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1-01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该也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使用物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如何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理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时形成的,所以在创新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如教学《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时,我演示了吹风机托乒乓球的实验。打开吹风机向上吹风,并在吹风机的出风口放一只乒乓球,乒乓球不掉下来,左右移动吹风机时,学生意外地看到,乒乓球随着吹风机移动,或快或慢。这个现象大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不需要教师多讲,他们就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的先导是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值得注意的是好奇心如不加以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问题或做出某些不合规范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在教学《电路的初探》一课时,当讲到连接电源两极绝不允许用导线直接相连,以免造成电源短路,损坏电源。调皮的学生会故意将两节电池短路了,此时不能训斥否定他们,而应让他们摸一摸导线的铜丝,引导他们体会手的感觉,会发现手感到烫。接着告诉他们这是电流的热效应。学生不仅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新的知识,还满足了好奇心,这样,他们上课更喜欢动手和提问题了,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二、重视物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过程,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物理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都是经过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尔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当实验被用作学习的途径时,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物理课堂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必像科学工作者那样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物理实验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同时通过实验过程的亲历和体会及实验故障的排除等,让学生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其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而且实验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在实验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象、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动脑动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这个手段来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对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和成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四、充实课外活动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