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工商管理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核心

第1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拷贝或模仿传统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强调培养以“学科主导的宽基础、厚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背书本知识,但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很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一些课程不能有效的指导工作实践,理论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社会和企业不需要的还在重复培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工商管理高校的课程改革由“学科导向”向“理论与岗位应用技能型”的课程转变,课程建设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商学院的课程群结构的改革方向,必须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人才需求出发,需要与行业、企业有更紧密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某商学院从成立起,就宣布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近几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变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学科导向”的“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为此,提出明确的3+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使其达到创新创业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零距离上岗。3+1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具有创新创业和务实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双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其内涵是3年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1年校内外的强化实训实践。面向实际与应用,体现了多元化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两个体系”,抓好“两个结合”,做好“三个实字”。“2.2.3”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构建两个体系即: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完成20门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才有取得毕业证书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践实习实训等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构建各专业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校内实训努力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校外实践努力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战”。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实训、扩展实践实训、综合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组成,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一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专业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走出校门,即是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达到同类院校专业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离上岗”,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后劲打基础,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提升能力打基础。抓好“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学生进口与出口结合。强调学好基础理论特别是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突出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理论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本”转变到以“理论+技能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或者说是以“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为本”的学习。强调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做好“三个实字”即:面向实际,突出实用,强化实效。面向实际是要到一线,到基层;突出实用是学用结合,应用第一;强化实效是可操作性强,有效果。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要能培养出专门化的技能性适用人才,我们就有竞争力,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目前,某商学院和各专业已完成2014版3+1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理论教学课程有压有增,实践实训教学专门化、集中化,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

3+1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学科导向”与“岗位工作导向”的有机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课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读书,追求“高精尖”的学问,严重脱离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所学非所用,岗位职业工作能力很低,这是“学科导向”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但“学科导向”课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知识面广,培养出的人才有发展后劲,特别适合研究型大学。而“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强调职业工作能力要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重眼前“功利”轻“长期后劲发展”,排斥“知识本位”,认为学那么多理论课程无用,独尊“岗位能力本位”,把“学科导向”好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否定不要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知识;二是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支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厦。因此,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否则,那便是一般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或是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能单纯盲目全盘开出“岗位技能课”,要努力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本科高等教育的大厦将会倾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难以实现。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一致,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从而使课程群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技能相统一的特点,在打好基础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1年校内外的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实习实践训练,努力达到理论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某商学院课程结构必须有核心课程20门,确保要把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开出来,同时开出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实践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学科的广度与专业的深度比较相宜,注重德育和专业基础特色课程的开设,强化实践课程。基本形成3个课程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是理论课程占70%左右,校内外实践实训课程占30%。学生在4年的时间内,要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0学分,校内外集中实训实践50学分。此外还要完成跨类选修课8个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5个学分,要求至少取得两个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或国家承认的其他等级证书。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以上,符合规定的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设计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强化1年集中校内外实训实践,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减轻了“经院式”理论学习,较大幅度增加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学习,还给学生自由学习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创新创业与务实精神,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落实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案,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能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都强。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即请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基层单位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师资队伍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

2.加强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选择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合作企业,开辟学院、系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带薪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合作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展技术开发、管理咨询、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承担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等。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展校外企业合作领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稳定。加强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时沟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网。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服务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22-02

当前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日益显现。该矛盾反映了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很难与企业职位需求匹配的矛盾,该矛盾突出地体现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所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和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以经管类为特色的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例如,金国峰和董富华认为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要求,改进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项益才认为经管类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唐新平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从专业型到复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知识传授到主动知识创新、从封闭型到开放型育人观念三方面的转变;李蓓蓓认为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强化实践教学四方面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从校企合作视角出发,对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能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也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之中,以下主要介绍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

1.专题讲座。这种方式是邀请企业管理者进课堂,讲述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该方式操作较简单,但有明显的缺点:第一,时间限制多。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讲座时间多被控制在两三小时之内,受邀的管理者很难真正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讲解多停留在他们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上,而这些感性认识又是大同小异,对学生在知识的把握和管理实践的理解上帮助不大。第二,流于形式。受邀的管理者本身工作忙,无暇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所谓管理经验大都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第三,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的讲座较宽泛,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企业运作的内容,但是宽泛的介绍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接触。

2.实地参观。为了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等环节或者部门的工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该模式也有易操作优点,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时间限制。实地参观也受限于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是对企业工作的流程有一个感性了解,很难接触到具体内容。另外,学习的深度不够。虽然实地参观可以与企业实际工作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操作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实地参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局限性,在实践学习的深度上也不够。

3.实习项目。目前很多院校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实习项目,期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第一,管理困难。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学生要脱离学校的管理范围,受限于各种条件,院校老师很难对学生做到全面管理,对学生在校外实习中遇到生活、安全等问题难以控制。第二,成本高。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学校不但要支付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用,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上也要投入人力、物力。鉴于此,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院校就很难组织校外企业实习,即使勉强进行一些实习,效果也不明显。第三,企业态度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中,大多数企业能较好地完成自己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仅利用实习的学生做一些杂物工作,将实习停留在了表面。

4.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目前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将其在运营及管理中的问题打包给一些院校,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和研究人员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兼顾学生、企业、教师三者的利益平衡。但是,深入了解后发现,该模式还是有很多缺陷:第一,适用范围有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为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会慎重考虑,且对参与项目的校方人员也有要求。所以,能参与有实际意义的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的院校将集中在重点院校,参与学生也多集中在研究生层次。第二,参与程度低。在项目中企业都会有具体的质量和时间要求,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负责教师会把主要的工作分给项目组的其他教师,学生只负责一些整理、排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涉及企业关键问题的项目,学生参与层面就更加初级。在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受限,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的帮助也不大。结合以上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可知,无论如何强调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都要注意到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或项目中才能有更多地体会,才能明确地了解自己与企业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虚拟企业”模式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双方利益的冲突导致在合作中很难实现双赢。学者们经过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虚拟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虚拟企业”是学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相关行业和企业资料,争取一些必要的资金,在学校建立一套虚拟的企业及外部行业系统。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中。“虚拟企业”运作的具体流程具体如下:

第一,以现实企业为原型,构建校内“虚拟企业”。首先要充分获取现实企业和行业的数据资料,基于这些资料构建虚拟企业。该系统将模拟原型企业的专业岗位、业务流程,在仿真实践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教学活动围绕“虚拟企业”的运作,构建课程体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原型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二,将教学讨论延伸到企业。首先,将校内模拟业务与企业实际运营作对比,发现模拟经营中的问题,敦促学生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在模拟经营中可发现原型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此展开讨论,并对原型企业管理上的改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讨论。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又可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发现自身问题并获得改进的方法。

第三,虚拟成果向现实成果的转化。由企业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虚拟董事会或虚拟评价机构,对虚拟企业的运作做出评价和指导,根据学生在虚拟企业运营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企业可在虚拟企业中选拔人才,表现好的同学可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通过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把“创业构思”转变为“创业行动”。

第四,定期评价,并不断改进和更新。虚拟企业的运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或学生就业等实践活动中会发现其中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容。因此,应当鼓励参与过虚拟企业项目的学生对虚拟企业的建设和完备提供建议。通过反馈,使虚拟企业日益完备,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工商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与建议

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仅有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一,改进课程时间安排,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课程安排分散,学生难以获得足够连续的时间去参与活动和项目。

第二,增加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在最初就业时的入门能力。现有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多是以管理者的视角设定的,缺乏学生工作入门能力的培养,故在课程体系中要增加基础课程的安排,培养学生工作入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聘用有管理经验的教师。院校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师聘用制度,积极吸引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教学队伍,为学生创造向实践管理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四,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吸引企业单位的参与需要做好在校企合作中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利益的分配。

第五,建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沟通的平台。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只能提供就业信息,无法将职位的具体要求传递给学生,故应设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平台。在沟通平台的建设中,让企业充分地参与进来,在获取就业信息的同时,鼓励企业提供岗位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合理择业。

正确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和企业从根本上走出“就业难”和“招聘难”的困境。因此,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运行方案,结合企业需求,紧扣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拉动教学,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课程安排和教师聘用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项益才.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C].中国重庆,2012.

第3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特征,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

一、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指以知识主体作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经济。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和全球化。

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代替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在新经济中,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同一种知识,而且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知识,同时还能创造更多更重要的知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某种技术,而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由资本规模和数量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经济运行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新经济条件下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供给网和发送途径,工作的性质与时间及场所,财务关系及指挥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新经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作为资本的主要形态,所以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最后,社会变革的速度将会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运转方式。互联网可能只要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

第一,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没有人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益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能力大小的不同。企业中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正因为人们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才有不同分工。在新经济条件下,这种能力大小导致分工不同直接表现在人们的收益上。

第三,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由人们能力导致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的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很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是正常的。

第四,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分配中只强调效率,忽略“公平”。公平是社会的功能,例如社会依*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企业讲效率,社会讲公平,最后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

以上四个方面为基本内容的企业文化,是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在新的条件下,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

三、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第一,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近几年来,企业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这既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兼并、联合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并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和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若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人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第四,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第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第六,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4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管薪酬,合理化系数,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过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天价年薪更是引起不少非议。最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均值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但是在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情况下他们的薪酬水平却逆势上扬。根据有关资料【1】显示,尽管抽样调查的813家上市公司2008年度整体净利润下降2.38%,但截至2009年4月1日,已披露年报的813家公司在2008年向高管支付的薪酬总额为28232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14.36%。详见表1、表2

表1:2004-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平均值变化情况

 

时间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薪酬(万)

19.89

23.62

29.08

第5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根据现今的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的原因有三类:分别是市场动机、协议动机和避免税款动机。随着证券分析师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为防止公司声誉受损和股票价格下跌,管理当局通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这种动机便是市场动因。具体包括上市动因、取得配股动因、维持上市资格动因。在公司制下,作为委托关系中受托方的管理层不仅需要满足股东的要求,努力创造盈余以保住自身前途;还要时刻符合债权人的规定,以保障企业的融资渠道。而同时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由此便形成薪酬协议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此外,企业纳税额的减少会带来营运资金增加,而这些资金将会为更高盈利创造可能,因此经理层为实现避税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中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

2012年11月,万福生科由于在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中虚增利润,诱使该公司盈亏方向改变,而遭到深交所谴责。2013年8月,中国闽中食品由于存在虚增营业收入行为,受到处罚。盈余管理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调节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中国新准则的出台使会计体系引入了大量的个人判断,当上市公司常会利用新准则带来的便利,利用所谓的“职业判断”来达到预期的盈余目标。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大额资产折旧政策的调整。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们金额重大,因此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残值的估计,影响着企业损益的计提,更关乎着一个企业当年和以后各年的盈余状况。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1日为达到配股资格,便通过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净利润增加29416万元,并通过改变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使得净利润增加258万元。

2.库存商品计价的变换。存货关系着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合理选择符合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存货计价方法非常重要。管理层可能会为保住上市资格,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使发出存货以较低的单价被计入成本费用账户中,从而保证期末的利润以较高的值呈现出来。

3.长期投资后续计量方式的交替。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长期投资可以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中进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不同,而这种区别便为盈余管理提供了通径。1998年,凤凰股份有限为实现扭亏为盈,在1999年,将其对某企业20%~50%持股比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核算变更为权益法,从而将其该年度净盈余推向543.97万元。

(二)采取企业资产的重新组合

由于我国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很多企业利用监管漏洞,通过资产置换,债务重组,股权转让,对外兼并等手段以实现对企业的改头换面。曾经的ST金花公司为保证其2011年第三季度的预期盈余,与其债权方西安博信签成协议,若ST金花公司能在2011年1月31日前归还9000万元的债务,西安博信便同意免除其9543万元的欠款,这一约定帮助ST金花公司最终在全年仅债务上获得了近亿元免除,这种债务重组方式最终帮助其在2011年第三季度取得26336,9万元的营业收入,相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10.38%,净利润也同比增长23.54%。

(三)采取相关方交易

近年来,随着股份制改组相关方交易渐渐成为比较隐蔽的操纵利润方式,包括: 关联购销交易,投资、担保及抵押,费用转移等。虽然准则中规定母子公司间内部交易的利润应该抵消,但上市公司仍通过与其关联方进行的复杂的关联交易,达到粉饰财务报表夸大盈余的目的。

(四)利用常规的会计处理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众多经济业务都是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进行的,然而正是由于职业判断的存在,日常会计处理中需要职业判断的地方便成了盈余管理最直接的方向。体现在:在公允价值上,由于对其确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便使经理层有巨大可能在金融工具的划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盈余操纵。无形资产上,无形资产研发支出据条件不同而被列入管理费用或资产成本中,但由于其研发存在着较强连续性,因此实际中很难区别出来,这就帮助了管理层通过两者比例的确定实现规划盈余。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可能是基于不同原因以及多种方式展开的,若想有效规范该现象,多方协作才是良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是首要任务

必须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尤其对于主观性判断较强、操纵空间较大的会计政策,应该规定更明确的使用条件,并完善相关信息披露政策,以减少人为操纵空间。

(二)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是主要任务

企业不应该仅仅只想着应付外部力量的鞭策,而应该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其对经理层的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不再仅以利润的实现来评价业绩,而将多种鼓励相结合,使经理层与公司的利益相统一。此外,也应该不断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法人治理和监督结构。

(三)强化外部监督水平是必要任务

第6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一、1—4月新农合运行基本情况。

(一)新农合参合情况

,我县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参合农业人口总数达201323人,参合率97.2%。

(二)新农合基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今年基金筹集总额为2617.20万元,其中402.65万元为农民自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为2214.55万元。去年结余基金567.06万元(含风险基金148.17万元),今年我县新农合可用基金为3184.26万元。截止4月底,县财政新农合补助基金已经到位80万元,中央财政预拨新农合基金645万元,省、市新农合补助基金暂未到位,基金到位率现为32.73%。

1—4月,我县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758.76万元,占本年度基金总额28.99%。家庭账户基金支出58.9万元。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圆满完成新农合基金收缴工作,参合率居全市第二;二是严格控制了次均住院费用,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47%;三是提高了农民受益度;四是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调整补偿方案,提高参合农民受益度

根据广元市卫生局《关于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补偿方案的通知》(广卫发〔〕215号)文件精神,我中心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以确保参合农民受益度为目标,经反复测算,拟定并报请县政府出台了县新农合第六套补偿方案,严格控制乡镇、县级医疗机构新农合自付药品比例,新增慢性病报销病种,提高基金使用率,使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农合政策知晓率

一是印制新农合宣传下发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宣传专栏、病房、村卫生站等位置张贴;二是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医院醒目位置悬挂新农合宣传标语;三是通过电视宣传,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今年1—4月共制作3期电视宣传资料,时间长达50余天;四是通过县机要局网络管理中心将新农合政策变动情况等以短信形式群发至全县人民,确保宣传效果的同时合理引导农民就医;五是指导各乡镇合管、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广播、标语、宣传车、板报、墙报等方式,并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卫生院职工、乡村医生深入农户家中宣传讲解新农合政策的目的、意义、医药费报销办法、报销比例等知识;六是将新农合宣传工作纳入乡镇新农合督导的重要内容,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入户调查,督导新农合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创新工作措施,确保农民受益。

根据省、市主管部门要求,报请县卫生局制发了新农合住院率控制指标、单病种限价收费和定额补偿、新农合住院病人指征、重大慢性病可报销范围等一系列文件,将全县各乡镇住院率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进一步明确了新农合住院病人住院的指征;根据全县医疗卫生技术情况,经县新农合技术指导组讨论,对单纯性阑尾炎、剖宫产等各类常见手术实行限价收费;将各类常见手术费用控制在规定范围之类,有效遏制挂床治疗、诱导轻症病人住院、乱收费、乱检查,开大处方,“搭车药”的现象发生。

(四)加强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今年以来,我中心继续采取采取随机抽查、入户调查等方式,1-4月份共组织下乡累计达20余次,加大外伤核实力度,加强对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督促检查,共查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违规事件3起,处理3起,惩扣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服务质量保证金5000余元,为新农合基金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加快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根据省卫生厅统一要求进行全县40余个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软件升级及日常维护;二是对照全省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增加新农合信息系统内可报销药品目录;三是针对各乡镇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个内问题进行巡回指导,确保新农合信息系统运行稳定。

(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今年以来,我中心积极争取资金,举办了乡镇新农合管理及经办人员培训班,共培训9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促使其规范服务行为,有力的保障了新农合制度在我县进一步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宣传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还不够细致、耐心,表达的也不够通俗易懂,致使部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理解,二是宣传方式需要创新,如何利用最少的经费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切实提高农民积极踊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觉自愿性。

(二)个别医疗机构诊疗行为不够规范

一是存在放宽住院指针,将应该门诊治疗病人收入住院治疗、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等不规范行为。二是个别医疗机构部分药品价格偏高。

(三)个别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新农合工作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各类设施配备不齐全,新农合稽核人员兼职现象严重;二是新农合各类标识设置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新农合资料档案保存不规范。

(四)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指导不力的现象客观存在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县合管中心人员忙于县外就医住院人员的报销工作,如何完善合作医疗和监管机制,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为明年门诊统筹工作奠基铺路

一是加快新农合医疗费用审核无纸化,所有审核工作均在信息系统里处理完毕;二是做好门诊结算工作,将以前全县农民门诊余额核对清楚,并在信息系统里备份,为明年门诊统筹工作打好基础。

(二)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

一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灾后重建与新农合制度恢复与发展上来;二是千方百计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是为将各乡镇合管办及全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两保争取财政资金,并按人头争取足额的办公经费;四是加强县内各级医疗机构“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人才危机。

(三)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新农合基金流失。

一是继续实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的监管;二是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防止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而拖延疗程、增加用药品种、增加检查项目、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等做法;三是定期向县新农合监督小组汇报监管工作情况,取得其工作上的支持。四是完善公示制度,做到公开透明。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设立新农合公示栏,将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可报费用和补偿金额,以及新农合有关政策、监督举报电话、群众意见与反馈等内容进行严格公示,每月公示一次。

第7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在许多企业,关键岗位员工的离职就意味着知识资本的流失。如何对知识进行管理正在成为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半年前,谢先生加入某省级公司网络部。现在,他仍然觉得不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工作。

谢先生的职责是网络故障处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处理故障的最优方案。但是他本人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得到正规的训练,而且他的前任也没有系统的总结供他参考,只有一些没有归类的文档,找起来很麻烦。因为工作效率低,经常受到领导批评,谢先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岗位。

谢先生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不少公司的很多部门都有类似情况。由于缺乏知识保留和知识总结机制,没有专人进行知识管理,整个公司的知识资产处于分散、不共享的状态,所以,关键岗位员工的离职就意味着知识资本的流失。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即实现知识获取、总结、共享、利用、再总结正成为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知识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是一个组织创造新知识,发现、获取、共享和利用现有知识以实现竞争优势的能力。知识管理使得公司能够更有效地定位、创造、分享和再利用它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其他关键要素的知识。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被有效地获取和以文字形式记录的知识,它很容易在“知识载体”如书本、文件、邮件、演讲和报告中展示出来。显性知识提供了足够的内容使得接收者可以不需要知识发送者的额外帮助就能理解。流程图和软件说明书就是显性知识的例子。隐性知识是较难被获取和以文字形式记录的知识,需要其他帮助才能理解。如头脑中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的典型例子,我们不可以直接得到,只有通过知识拥有者的语言表达,或者通过互动讨论、观察等方式才能有效获取或共享隐性知识。

评估知识管理能力

每个组织的知识管理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具体进行知识管理设计前,需要首先评估知识管理能力。

我们使用完整的评估工具对一个公司知识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测评。该评估工具包括10个纬度:领导支持,知识战略,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考核指标,知识管理文化,员工知识环境,使用技术,知识来源,知识产生和知识利用。这一评估工具对每个纬度分为5个级别,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可以根据组织知识管理职权划分的不同分别进行评估:若组织的知识管理职能统一,则作总体评估;若不同部门有各自的知识管理职能,且各部门知识管理水平相差较大,则对各部门分别进行评估。

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通过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企业掌握了自身的知识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为了弥补可能的关键知识的流失,企业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知识管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我们以A公司为例说明如何构建知识管理的战略、组织、流程、技术及知识管理的指导原则。

知识管理与业务战略保持一致

为了清晰描述战略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有清楚的战略目标,发现实施战略所需要的知识,揭示现状与战略目标间的差距。

每个企业都会以自己特定的方式进行运作。业务战略可能来源于一个清晰、重要的决策,也有可能来源于一些小决策的累加。甚至有的企业可能是事后总结式――经过一段时间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后才总结出什么是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但是不管策略形成的方式如何,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有清晰、可执行的战略,这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很多长期生存的公司能够将业务战略与知识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他们意识到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知识也是一种关键的公司资产和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对战略的执行至关重要。他们会问自己“为了构建和实施战略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我们知道了什么?” 和“竞争对手知道什么?”,以便了解自己的现状和差距,知道差距究竟在哪里――产品、服务,技术还是流程,明确需要采取何种行动去填补差距,据此决定哪些是企业的关键知识,从而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

例如,A公司的业务战略是:围绕网络一流、业务领先、服务领先、服务优良、管理高效的目标,向世界一流通信企业迈进。结合上述业务战略,其知识管理战略总体目标被确定为:促进公司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全面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明确的知识管理组织

分工明确的知识管理组织是知识管理得以推行和良好运作的基础。一般的知识管理组织包括以下角色:

知识管理委员会:推动并规划企业知识管理。具体职责包括:制定知识管理总体规划;审批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和项目计划;各部门高层协调知识管理推进中的问题等。

知识管理员:知识库管理,文档上传、分类、权限控制,过期知识归档,配合主题专家组织知识交流;收集本部门知识管理新闻等。

部门知识主管:培训部门员工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推动部门知识管理活动,协调知识管理员和主题专家在本部门的工作,进行知识管理的考核激励。

主题专家:负责本主题的答疑解惑;审核预备录入知识库的文档;组织召集主题社区的技术交流会;定期提出知识总结的议题;评估知识库内知识、标注过期知识、本主题员工能力评估等。

知识管理组织中的角色可以是全职或者兼职。知识管理初期,在人力、物力资源不到位,同时工作量也较小的情况下,知识管理组织可由兼职成员组成。随着管理体系的完善,IT系统的建成和工作量的增大,组织中的某些重要成员可单独设岗,如知识管理员。

设计知识管理流程,实现知识的抽取与利用

知识管理流程是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从知识的角度设计的管理流程,其中包括知识的抽取流程和知识的利用流程2个子流程。

知识的抽取流程可以分为发现、抽取、组织和共享4个环节。首先,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新知识或累积现有的知识;随后确定并总结知识和知识来源,对其进行分类和存储,以便相关的人能够找到相应的知识。

知识的利用流程则分为访问、分析、应用和改进4个阶段,使用者首先访问知识库中已有知识或专家/员工信息,然后对比分析现有知识与既定任务,确定是否有可借鉴之处,随后应用现有的知识完成既定的任务,最终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加以改进,形成新的知识。

公司不同部门的知识管理流程可能不尽相同,A公司在业务流程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知识管理流程。下面是其实施知识抽取流程的实例:客户服务中心人员蔡某接到客户对网络优化问题的投诉并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蔡某将问题和处理经验总结成文档;文档发送给主题专家审核,之后知识管理员将此文档根据客户种类,故障类型等进行分类;知识管理员将最终文档录入知识库,设定权限供相关人员共享。

知识利用流程一般如下:网络部故障处理人员李某遇到网络优化问题,按照“网络优化”字段搜索知识库,查到蔡某的文档;李某分析自己遇到问题的特点并与蔡某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共同点,可以借鉴蔡某的经验;李某按照蔡某的经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李某发现了更好的办法,并将自己的经验汇总,形成新文档,作为蔡某文档的补充,发送给主题专家和知识管理员,存入知识库。

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可以通过某些媒介完成知识的抽取与交换,这些知识管理技术也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员工之间,员工与主题专家间的互动式交流。知识管理技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知识抽取技术和知识交换技术。

知识抽取技术侧重于与员工个人协作,获取隐性知识,并以一种更为明确和可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简单的书面文件或多媒体形式,其目标是以某种存储状态的形式保留员工个人的知识。知识抽取技术包括专家系统、主题专家面谈、事后总结和知识地图。

知识抽取技术的重点是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而知识交换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员工联系到主题专家。知识交换的设计用途是将知识搜索者和知识源集中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交互、有效地共享隐性知识。这类计划使得员工个人可以讨论经验、参与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并贴身观察实际工作活动,从而弥补了公司知识的损失。知识交换技术包括实践社区、专家定位、同行协助、职前培训和培训。

第8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分别一年多后,我们又站到了同一战线上!能参加今天的大会,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个会开得很及时,也很成功,是一次总结部署、统一思想的大会,也是一次表彰先进、鼓舞干劲的大会。首先,我要对刚才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刚才,××同志总结了20__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20__年的工作,××局长也发表了很好的讲话,他们的观点很客观,也很精辟,我完全赞成。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不可否认,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服务中心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包袱重,市场管理与服务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如市场设施老化、经济效益较差、工作矛盾过多等等。面对新一年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拼弃悲观心态,树立竞争意识,既要克服 “等、靠、要”思想,又要改掉“固步自封死守祖业二分田”的地主姿态,始终掌握工作主动权,自力更生,开拓创新。总之,每个干部职工都要以“市场管理与服务”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市场,一切服务于市场,把兴奋点聚集到市场管理和服务的大业上来,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

二、进一步理顺机制,建立高效的运作模式。

市场服务中心作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没有一套高效的运作机制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快速发展的。如果把中心领导决策层比作计算机的cpu的话,那么机关各股室就是职能不同的电子电缆,各基层所就是各种外设配件,中心的决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就是促进各项工作规范运行的命令。干部队伍如果能像计算机配件一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日常工作就不会“死机”了,各项工作就一定能有序、协调的开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大胆改革、创新机制,不断健全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

三、进一步搞好经营,打造文明的市场环境。

良好的经营环境是市场快速发展、效益稳步提升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来源:文秘站 )把经营环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一种竞争潜力来抓,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市场的大发展。

一是要管好安全“重地”。集贸市场是公众聚集场所,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形象”的观念,强化工作责任,硬化工作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群防群治机制,杜绝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二是要培育经营“宝地”。单位要发展,效益是关键;效益要提升,环境是基础。我们务必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改善市场的经营秩序,不断提升市场的经营品位,想尽一切办法让市场争创效益、凝聚人气,把市场培育成为个体户经商发财的“宝地”。

三是要打造服务“高地”。不论是“大老板”,还是“小个体”,凡是在市场内经商就业的,都是市场财富的创造者。我们一定要把搞好服务作为自身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尤其是要在水电、卫生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四是要构建和谐“福地”。市场是人流、物流相当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类矛盾、纠纷以及治安案件的高发区。我们务必大力改善市场的治安环境和人文环境,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经营“福地”。

四、进一步开辟财源,挖掘更多的发展潜力。

常言道:“守业不如创业。”市场服务中心要发展壮大,就必须立足在原有基础上,拓宽视野,发展多种经营,寻找经济增长点,完善造血功能,实施商业化运作。我想以下几个方面都不失为发展壮大的捷径:如进一步挖掘三角坪商业广场、蓝田市场等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市场的潜力;争取承接六亩塘农贸市场等新建市场的市场管理和物业管理;逐步实施“集改超”、“农改超”战略;建立内部网站和公众信息网站,引进知名品牌厂商、经销商发展网络市场,开发电子商务领域;采取联建、入股、合资、合营等方式开发新兴市场等。这些举措,有的你们已经尝试过并取得了成功,有的还没有涉足。我相信,只要你们集思广益,团结协作,一定能挖掘出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当然,在着手这些工作前,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确保决策的准确度,避免再出现类似去年怡心源发租时的失误!

第9篇:工商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生 就业竞争力 双轨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F41;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05-02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覆盖领域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发放。本次研究分别设置在校生问卷、企业及毕业生问卷,分别对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企业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对该专业的一些感受,同时了解实际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南省高校为主,另对江西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的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两种类型问卷的调研时间均为一个月,其中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发放了500份,有效回收463份,回收率92.6%;对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问卷发放了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92.5%。

2.个案追踪调查。研究选择了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通过与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W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论证结论。

二、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调研

根据在校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2%的人认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这也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是明显不足的。根据企业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时,92.86%的用人单位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从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2.5%的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很清楚。对专业定位的不清晰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短板。调研中,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1.教学重“量”而不重“质”。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知识面涵盖非常广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多,覆盖面广,既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课程,还涉及到法律、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开设的课程太多,导致每一门蜻蜓点水,求广不求精,重“量”不重“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理论与实践学习不对称。工商管理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文科,专业的实践性不如理工科类专业强,平常的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产生质疑,从而会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降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校企合作的缺失。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而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老师讲课所引用的案例多是一些像华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典型,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切身的体会,无法获得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4.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思考问题而不是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为应用能力较差而遭到企业的拒绝。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太满意的,其中只有2.22%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很强,81.11%的企业人士认为应用能力较差或很差。

5.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同龄人相比是处于弱势的,他们往往在大的局势和整理掌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的企业对众多高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是存在质疑甚至是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6%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强,81.25%的企业人士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弱甚至是差。

三、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需要从政府、学校和学生3个方位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