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

第1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一、大胆质疑,萌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论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认识过程是需要质疑、判断、分析、比较、概括的,没有众多观点的摩擦与碰撞,结论的记忆会随时忘掉,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大胆的质疑习惯,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以及对教师讲解的质疑,从而摆脱传统学习方式的羁绊,在质疑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丰富想象,挖掘创新潜能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而语文学科为其创造了基本条件,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创新潜能就会得到开发,培养想象力的具体做法有:(1)积累感性知识。(2)丰富语言积累。(3)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再创造。(4)作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想象与创造。

三、探索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保持好奇,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发展小学生想象力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创造能够引起思维变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要丰富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充分展现个人见解的时间与空间,了解学生的独特思维与新奇见解,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

第2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措施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66-02

创新可推动民族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自身亦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发展及完善。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体制变革的深入,学校将素质教育置于首位,尤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体系的关键内容。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环节之一的“体育教学”,可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因其“教学目的”及“培育目标”特殊性,亦表明了其对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具特殊性。在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中,要充分考虑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能力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要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特征为基础,优化整合传统体育教育,创设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理论及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而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变革的深入发展。

一 创新能力教育理论的概念

创新能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经有效运用“社会经验”及“理论知识”,为人类社会发展给予具“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的新“理论、思想、方法、发明”的能力,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民族进步。人的综合素质里,“创新能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人类“社会及自身”价值显现的关键前提。

创新能力教育,指经培养及修正学生创新的“意识及动机”,激发其创新欲望,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是我国为了加快开展“科教兴国战略”而推行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导向。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务必需理解创新能力教育理念,洞悉其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间的差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规避其“即时效应”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教育”思想,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及发展规划”的创设,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以便其能快速地“融入、适应”社会,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务必与时俱进,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实施变革,探索更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二 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及基本策略

1.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认知水平。教育实施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学体制变革的如火如荼,教师由“主体向主导”地位转换,但教师教学组织者的地位永远无法替代。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引入的全新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务必提升素质教育理念认知水平,转变教学理念,在实施创新能力教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引导”教学,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创新能力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教师创新体系的创设及完善。教师置于媒介地位,其素质能力直接关乎教学效果。创新能力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务必强化创新能力体系的创设及完善,让“教学理念”、“组织模式”与“教学方法”等,顺应素质教育需求,符合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素养”的要求。此既为开展创新能力教育的基础,亦是促进素质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关键。故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需构建“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革创新”的教学理念,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以便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主要策略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完善人格”及“个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颠覆了传统“重视传授专业技能,强化培育单一技能”的教育理念。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理念需及时更新,需构建“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其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前提,启示学生“创新意识”为基础条件,培育及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形式。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需懂得体育教学不仅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还需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确立学生终生体育的习惯。

第二,把握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体育教学主要特征有下列几点:其一,实践性。体育基本的“理论与技能”,在传授活动中其实质皆为“实践”,是经教师与学生的引导及自主参与而一同实现的教学活动。其二,整体性。体育教学为完整的“动态体系”,于教学的“内容、目标及实践”等皆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其三,社会性。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关联密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更加突显出其社会性特征。其四,灵活性。教学形式上,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差异显著,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内容”的选择及设置上,则突显其特有的“灵活性”特征。

三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途径

1.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相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多以传统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于教学活动中为被动接受角色,无法发挥及培育其独立的“个性与自主意识”,有悖于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需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故此,需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重视培育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调动及启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个性,培育学生形成“自主意识”,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受外界刺激及影响,与环境密切相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内容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可给出个性化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发挥自身的“引导、辅助”效用,支持学生的独特见解,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展开归纳、讲解,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修正见解的偏差,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调动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及学习自信心的提升。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创新水平

自主学习,为学生经独立的“探索、实践、质疑及创造”等手段获取知识与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依据体育教学内容需求,将与学习有关的要求展示给学生,并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时间,诱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活动。在此学习活动中,将会相应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讨、思维、创新”能力,促使高职高专学生生成全新学习理念,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4.创新教学评价

体育的课堂不仅仅是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的空间等变化。因此,创新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诸如:设立创新附加分,设立自我表现分,改变课堂提问方式,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等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第3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教学

“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原则,都要以人的发展为依归。”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为背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为人的个性、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是各学科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组织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笼,打破以往“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用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是非常多的: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之火。比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有位教师别开生面地开了一堂广告词欣赏创作课,先引入了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广告语:如“不打不相识(一打字机广告)”、“奥柯玛电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等等。接着分析了广告词与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指出一些广告语存在的问题,如“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强调广告语既要注意形式,也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然后让学生为学校、班级设计形象口号,居然收到许多富有特色的口号。如“××中,龙藏虎卧,××班,卧虎藏龙”,“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等等,不一而足。用典型引路,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有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导入课时,拿了一架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另外,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现代研究证明,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的兴奋点出现衰退,导致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呆滞沉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变更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辩论、演讲、情景剧表演、讨论等方式)来满足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产生新的兴奋点,维持和发展已经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录像、摄影、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彻底改变传统“一支笔一张口,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实现教学方式由单向式向双向式,单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强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另外,教学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尽展百家之长。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第4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中专阶段对学生极其重要,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转型。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利用实验课的便利条件来激发他们自主思考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新精神,把他们培养成拥有较深科技涵养、较高创新素质的青少年人才。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哪里?自然来自人们的创新意识,哪一个行业的创新必然需要这个行业的人的创新观念来支配。针对于中专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创新说来学生必须具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循规蹈矩,有敢闯敢试的想法和行为,只有付出了创新行为才能尝试到创新的效果从中积累经验教训,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来自于内因池依靠于外因,内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涌流。也就是说中专学生只有对电子技术学习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中专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有针地性的教学方法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以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兴趣。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目的,中专教师还要根据中专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制订出符合中专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安全性与自由性、启发性与开放性、愉悦性与激励性、民主性与平等性等构成了创新教育需要的课堂环境的主要特征。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功能,建立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立体沟通网络,强化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荡创新思维,最终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提倡学生多提问,以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并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现在的许多教科书上在判断某一放大电路是否工作正常时,往往只教人采用测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书上所标值是否一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较死板而又费时的方法,只适合于没有仪器设备的场合。在教学上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上所说方法照搬,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做起来也省事,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不灵活,更谈不上能发挥他们创造力,往往只比较适合于搞搞维修之类的工作,却难以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不同要求。因为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只要用仪器检查几个关键引脚的信号的波形、幅度或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即可说明电路工作正常与否,既简单又快捷准确。而不采用这种不但耗时而且费力的方法。因此,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即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条件对同一问题应有相应较优的解决问题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学校所学知识毕竟有限,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依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在碰到新情况时才不会茫然不知所措,才能举一反三,开拓思维。当然,要做到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其次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以求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发展,光想靠吃老本是肯定做不到这点的。

四、创建教育条件,锻炼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它对学校的隐形要求。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氛围需要是开放自由的,师生关系需要是民主的、融洽的、平等的。如此这般良好的教育氛围,这般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强化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日常授课时,教师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要合理调节讲课过程中跟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去对待学生,不管接触什么问题都不能对学生发火,埋怨斥责学生以致打击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要时刻用可亲的眼光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给每个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对自己都充满绝对的信心。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实施针对式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同,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方式,传授知识时要条理清晰,先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再深入到有难度的问题上,这种由浅入深的授课方式对指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很有效果。还有就是认真把握师生关系,注意教师自身的素质,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心情怎么样,都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最良好的态度走进课堂,去面对学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五、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5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关 键 词】 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第6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新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竞争,人才是取胜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振兴,甚至会被淘汰,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挑战。现在的高校教育正在实施全面的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是否能全面贯彻创新教育也是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总的来说是指能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创造价值和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资或精神产品。通常包括发明、改进和引进转移。而创新教育是指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覆盖教育的各个层面。体育创新主要是指创新主体在体能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从而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主要特征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作用

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创新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的过程。创新教育以先进的教育观念切人现行教育而推动教育改革。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的支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具备适应发展、改造现状和创造未来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进化的必然。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为支柱,因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内在因素

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否保持对某种体育活动的稳定兴趣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影响体育创造力的表现。如果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再好的创造天赋也不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体育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活动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和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力;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善于多想、多思考,在头脑中就会不断的产生新形象。一旦有机会就会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引出更多的信息。

2.外在因素

体育活动中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协助他们发挥创造力的指引者,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创造力能否发挥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适时点拨指导,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造性教育。目前,体育课的上课方式单一,学生的厌学情绪上升,创造力自然下降,如果将学生放在一个相对宽阔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就有利于他们体育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转贴于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有很多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投入智力,积极地思维,而且要投入体力积极地进行运动,而一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又恰恰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学的这一特点,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思维,发挥教学系统所有要素的最佳功能、实现教学最优化,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有创新行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离不开创新,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体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了解和审视传统体育知识、探索其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创新意识,还要求教师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来感召学生。

(1)思想的创新

如发展娱乐性体育和健身性体育是转变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也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

(2)教学内容的创新

应选用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以改变体育教材单调、枯燥的弊端。

(3)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去创造更合理更完善的技术动作;用发现法教学来不断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和创造活动的兴趣;用学导式的传教法来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统一起来,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养成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改变以往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教师可以只说明活动的目的、要求,安排一些小型比赛,由学生自定规则,相互裁判等等,以此提高学生热情,掌握裁判技巧,培养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4)体育考核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育考核也应该是多样的、立体的。素质教育绝不忽视正常的考试,关键是如何相结合,既不压制体育特长生和个性的发展,又要看到体育差生的进步,这要求必须要创新出可行的体育考核办法和对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冲出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提出新异的练习方法,敢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探索新理论,形成新概念。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横纵向思维等,促进学生开放思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采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大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只要能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采取科学有效的教法、组织形式和手段以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体育在推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五、结束语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特征,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提出了应具备有“创造能力”的素质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这一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途径是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考核的创新;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方法和手段以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真正发挥高校体育在推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伟.21世纪的体育教育特征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体育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 宛祝平,孙晓春.结构式体育健康教程[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

[4] 周志先.试论学校体育围绕创新教育的改革及其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OO2,(4).

第7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浅谈;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33-01

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2 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心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3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4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第8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小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策略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重中之重的任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教学要着重对学生的潜能和智力进行开发,根据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和操作训练,促使学生思维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强化和提高学生主动认知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素质呢?我谈一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创造思维的捕捉,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题意识。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向学生明确指出:“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这本书的主人,我和你们一起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自己的事,学习我们身边的事,就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与环节,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考虑启发学生从思维障碍中冲出,也要考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思考。这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所以说创造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假想和新方案,也就是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学生在做题时不要就题套用现成的方法,而是要在正确领会原题的基础上,或者适当改变一下问题的方法,便于用已知条件来解决或者要通过进一步分析,并能够找出隐含的本质的已知条件,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只要有了创新意识,就可以抓住创新机会,从而就产生了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智慧,就把创新激情释放出来了。

我认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事物感兴趣,发出质疑,从而产生好奇的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阶段。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造这些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8加几的方法计算7加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圆的吗?……同学之间也常常开展相互质疑的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生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问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创新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厘米单位测量。我在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要知道学校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种办法吗?”同学生们知道用这种方法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敏锐地把握机会,并能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机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意志和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感情、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是有感情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在讲《称象》一课时,我首先请学生回答出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问题。学生分别说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办法、设想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其以问、逆向思维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人类创造发明的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的特征,也是一种信心、毅力等的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综合素质,因此,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9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型人才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扎实落实信息技术新课标精神,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在教学别注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教师。要创设好的教学环境和好的教学情境。

信息素养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和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技能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信息技术教育成功地向培养信息素养转型,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二、培养信息素养取得的成效

“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主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满足了个人的表现欲、成就感,实现了动手尝试、动脑思考的愿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以前教师的过分顾虑封住了学生的嘴、捆住了学生的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课堂还原了学生好动、好问的天性和愿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使他们畅所欲言,问其所思,做其所想,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和组织。

三、拓展学生信息技能

拓展学生信息技能,开展教学实践创新的意义在于信息技能是人们发现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传递新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信息能力与信息技能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技能是一种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由于个体的文化素养不同,信息意识强弱及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不同,因而其信息技能也存在差异。当代中学生,其知识结构不断地加宽加厚,其认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应具有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好地掌握开发工具和手段,熟悉各种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查寻、获取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具有分析、加工能力,为己所用,以推动自己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有目的的开展多种创造活动评比,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