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民俗文化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民俗文化活动

第1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第一期

赫章县七家湾街道 2020年1月22日

民俗闹新春欢喜过大年

第2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民俗修学游是专项民俗产品和修学游的结合,符合全民旅游大背景下“体验游”、“深度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缓解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深度全方位开发特色民俗修学游产品,必须采取以民俗文化传承人为核心、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主体开发模式,建立民俗社区,还原民俗事项,开发活态特色民俗产品,并采取社区主导、企业参与、政府协调的公共开发模式。

关键词 民俗修学游;文化遗产;开发;传承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09

民俗修学游,顾名思义,即是以民俗活动作为修学内容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以及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体验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市场国,中国“旅游时代”已经来临。在全民旅游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然落伍,个性化、注重过程参与性的体验式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如外国人在中国过大年,体验包饺子的活动,通过揉面、擀饺子皮、包饺子的程序,亲身体会制作饺子的过程,对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会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源于民间的民俗是最具体验价值的。

一、民俗修学游的提出背景

当代的中国旅游,基本是依托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遗产旅游[1]。民俗修学游是一种文化遗产旅游。民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旅游产品中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丰富多样,呈金字塔型,塔基是以民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塔中是通俗文化,塔尖是精英文化。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和原始形态,民间文化和通俗文化向上发展提炼出精英文化,三者并行发展,相互影响、渗透、依存,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2]。民俗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属于文化遗产范畴。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Her itage),1979年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截至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3项(包括自然遗产9项,文化遗产30项,双重遗产4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另外中国拥有数不胜数的国家级、省市级文化遗产。民俗类别中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包含在遗产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内容极为丰富。

现阶段的遗产旅游局限在观光层面,体验价值低。“世界遗产”概念的普及带来了遗产旅游热,只要哪个景区被冠以“世界遗产”的标签,就像拥有了一块“金字招牌”,迅速受到大众追捧,旅游者趋之若鹜,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文化遗产受重视和关注,民俗游也迅速风靡起来。旅游的本质在于它的奇异性,在民族旅游中正是由于民族边界的存在而创造了旅游吸引力[3]。奇异性带来了吸引力,参与性则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价值。现在的民俗游大多表现为在风景区、民俗文化村、古村落、非遗项目村等参观游览、了解风俗、采风创作、看老人表演民俗事项等,依然只停留在看的层面。

民俗修学游的魅力在于,可以摒弃只看不练的浅层次体验,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和体验价值,是个性化旅游的新方式。修学游兴起于100多年前的英国,是以青少年为对象,集旅游与学习于一体的全新体验形式,现已风靡全球。在中国,修学游主要以出境修学为主,是出国留学的“预演”。修学游的内容主要包括游览著名景点、参观当地高等学府等。在出境修学游中,学习英文成为一大亮点:全程英文交流,入住当地家庭或学校宿舍,教授英语等,让学生在领略异国风情的同时感受异国文化,了解国外灵活而先进的教育模式。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全世界旅游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也是发展民俗修学游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将中国大众化、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民俗作为修学游的内容,势在必行。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亚洲的日本和韩国文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山东曲阜的儒家文化修学游对日本和韩国的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据统计,2001年7月到8月,山东曲阜仅接待的韩国修学团就多达4000人。仅在2013年前9个月,“三孔”景区就接待修学团队206个,修学团人数19889人,同比增长63.8%,团队数量和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日韩游客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2013年12月29日曲阜成立了孔府文化体验基地,供游客对中国古典礼仪和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体验。该基地再现了孔府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古代礼仪,向游客展示和传播东方文化内涵。这一体验基地的建立,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曲阜体验充满魅力的孔府儒家文化。

二、民俗修学游的作用和意义

(一)民俗修学游能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

民俗很多时候是要靠口头传承的,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有些甚至会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如口承语言民俗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社会性的民俗事项因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渐消失,如居住习俗、丧葬习俗和节日习俗等。为了保护这些民俗,专家、学者和民俗工作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如“田野作业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将这些民俗文化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和研究。然而就像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是脱节的一样,我国民俗保护与民俗旅游、民俗界与旅游界、民俗部门与旅游部门也是脱节的。民俗保护界将民俗事项记录整理,大多止于民俗保护,没有进入民俗旅游领域;而旅游界大多只进行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但他们又很难理解民俗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博物馆的陈列品,它既是遗产,也是资源,也可以变成文化资本,就看我们怎么开发和利用它[4]。再棒的文化都在纸上,都在书里,现场看不到,感受不到,你的文化就不能说棒(魏小安,2013)。民俗修学游必须要让民俗界和旅游界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才能行得通,必须将民俗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进行,才能恢复民俗作为活态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作为研究资料束之高阁。

(二)民俗修学游可以将旅游者纳入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

痴迷昆曲的人肯定不会满足于在剧院看昆曲表演,他会希望自己也能有模有样地唱上一段儿;喜好中国年俗的外国游客肯定也不会只是想吃一碗饺子,看一场秧歌表演,他们更愿意在一户农家住下来,从过小年请灶王爷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好好品味一个完整的中国年。然而对于我国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工作的重点大都放在传承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上,在民俗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上做的少之又少。如大众网报道,截止到2013年底,山东省共有国家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262名,市级传承人1460名,县级传承人3821名。山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规定,每名传承人至少带徒弟3名,对收徒传艺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将被“摘掉”传承人的帽子。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的大众参与性却没有类似的规定。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哪怕没有外界的压力也一样能做得很好。同样的,如果大量的旅游者都对某一项民俗感兴趣,都愿意花钱、花时间去体验、去学习、去传播这项民俗,必将带动这一民俗的传播、发展和传承,传承人的工作也会变的更加有意义。民俗修学游就是在旅游者和传统民俗文化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给旅游者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让其主动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

(三)民俗修学游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历史不可重演,体验应当深化(魏小安,20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旅游业从最初“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观光游,到现在提出的“体验游”、“深度游”等概念,其本质的变化是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旅游者参与程度越高,旅游体验越好,旅游经历越难忘,就会重复购买,旅游价值就越大,从而使旅游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修学游本身是一种扎根于当地文化的深度游,和一般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有着本质的区别。民俗文化有其产生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与民俗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旅游者深入体验。这种体验,使旅游者停留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和拓宽,当地旅游业也就突破了“门票经济”的局限,使旅游收入扩展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行业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区域“大旅游”的发展。从更深层次来看,若将某地的民俗修学旅游产品有形化,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修学旅游纪念品,如旅游者通过修学游自己制作的剪纸、皮影、泥人等,这些纪念品对旅游者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实际意义,可以明显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体验价值,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民俗修学旅游产品的有形化还可以创立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品牌营销,就像美国迪斯尼,其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四)民俗修学游能有效进行旅游者分流,缓解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旅游发展“东热西冷”现象突出,这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相吻合,也与旅游发展的经济利益驱动相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旅游者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的与日俱增,在中国的中西部,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发民俗修学旅游产品,建设文化特色旅游区,必将推动中西部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国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如若进行差异化开发,旅游者各取所好,就可以有效的对旅游者进行分流,从而缓解经济发达、旅游区位条件好的东部地区的旅游压力,从根本上解决游客在流量和流向等方面东西差异大的难题,缓解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

(五)民俗修学游具有教育功能,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即是民俗文化教育的结果。民俗修学游的发展应当唤醒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复苏,提高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应当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并使国民引以为豪;应当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传播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国学热,很多大学都建立了国学研究所,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加强了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国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强化其教育功能,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一种寓教于乐的轻松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真正树立起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和强国风范。

三、民俗修学游的开发构想

民俗修学游不等同于民俗观光游。民俗观光游只是观赏民俗事项,走马观花,事后即忘,没有深层次的旅游体验。民俗修学游则是爱好某一民俗事项的旅游者深度学习和体验这一民俗事项的旅游活动,是专项民俗产品深度游和体验旅游的结合,满足了现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顺应了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

(一)民俗修学游主体开发模式的构想

传统观念认为,民俗传承的主体是该民俗事项的传承人,国家也因此建立了相应的传承人制度以及传承工作的考核机制,以确保民俗文化的传承效果。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导致传承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文化的传承需要外部的激励机制。

民俗文化的传承应当调动广大社区老年人积极参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在2015年以后将会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7.1%,2030年达24.4%,2040年达到35.9%,2050年将会达到38.9%。“未富先老”的人口衰老趋势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如果将社区老年人组织起来学习和传播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泰安的皮影、潍坊的木板年画和剪纸、各地方戏曲等,让社区老年人参与到民俗事项的传承和传播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调动老年人力资源进行民俗旅游开发,还可以探索出一条积极有效的将民俗旅游开发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双赢之路。

民俗传承应当走进校园,走进学生课堂。中国的民俗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涵括了中华传统美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这个民族就是空虚的民族。纵观当下社会生活,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此以往,会造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子孙后代无根可循。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今年就不断出现有关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进校园进课堂的新闻报道: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美术教师何英将“皮影戏”搬进课堂,成立了工艺制造社团光影工作室;济南汇才学校将抖空竹、跳大绳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运动搬进了中小学体育课堂等。这不仅能够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是顺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中小学,大学校园也应利用科研、师资等优势资源普及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社区老年人和广大学生参与到民俗事项的传承和传播中来,必将形成浓厚的区域性民俗文化氛围,进而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影响到更多的人,尤其是民俗爱好者。通过耳濡目染,他们也会自发地参与到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来。久而久之,区域民俗文化环境就会形成,并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旅游吸引物,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前来参与体验,这样就形成了民俗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民俗修学游活动中,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可以充当讲解员和示范者,通过言传身教、表演示范,使民俗文化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并使这些旅游者自愿成为民俗文化有力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二)民俗修学游产品开发内容的构想

民俗修学游产品应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开发。民俗博物馆和体验基地只能提供一种民俗展示、表演和浅层次的参与和体验,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和互动。对民俗修学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采取民俗学研究的立体思维方法。立体思维方法是六维的,长宽高多角度的观察是静止的三维;第四维是时间,即民俗产生、发展、转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第五维是内部空间,即民俗的本质(发展规律)等;第六维是外部空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民俗文化背景等[5]。六维的立体思维方法实际上是把民俗还原到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中,恢复其活态文化的本质和全貌,使其散发生命力。也只有这样的民俗才是真正的民俗,具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这样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民俗在博物馆和书本上是看不到,也体验不到的。因此,只是单纯的建立一个民俗博物馆,象征性的表演一些民俗节目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民俗修学游要求建立全真性的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镇、民俗文化城,我们不妨统一称之为民俗社区。在这些民俗社区中,民俗不再是展示和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的生活。民俗修学游就是让旅游者深入到民俗社区中体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民俗活动。只有这样,旅游者才能真切的感受最原真、最完整的民俗,他的体验才是丰富的、有价值的,也是旅游者最期望得到的。

对于民俗社区而言,恢复民俗文化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因为民俗本身就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的特征。民俗是发展的,我们只有让民俗回归到群众中才能恢复其多样化和生命力,凸显其价值。所以,建立民俗社区,不仅仅可以开发民俗旅游,更有利于移风易俗,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民俗修学游产品开发模式的构想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关系的平衡,政府、旅游企业、社区三方权利和责任如何界定的问题。政府主导容易偏离市场需求,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主导容易导致短视行为,追求短期收益的后果就是掠夺式开发,最终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民俗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采取公共开发模式——以社区为主导,吸引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引导协调的共同开发模式[6]。社区主导才能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吸引旅游企业的资金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参与民俗修学游产品开发过程;政府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其公信力和权威保障开发过程规范、有序、高效。只有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俗修学游产品的开发才能顺利进行。

除了上述三个核心利益主体之外,还需要将民俗学专家纳入到民俗修学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来。将民俗学专家收集和研究的静态民俗学资料,还原到民俗社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真实的展现出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俗产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俗修学游是适应中国目前旅游发展大环境下“深度游”、“体验游”、“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等各种需求的优秀旅游产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开发和传承的方式。只要政府、企业、社区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良好的分工协作,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俗修学游产品,调动传承人、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民俗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参与、体验,民俗修学游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嵩龄.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J].旅游学刊,2007(6):48-52.

[2]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16.

[3]徐赣丽.旅游和民族性的再创造[J].民俗研究,2006(1):129-136.

[4]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0.

第3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宣传工作形式

对县级文化部门来说,充分发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以境内丰富的“民俗文化、虞姬文化、花卉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依托,使主题教育浓墨重彩,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一)城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10年以来,以虞姬生态园和市民广场为主阵地,组织了“欢乐广场”、送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文化活动350多次,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以“沭阳人写、沭阳人唱、写沭阳人、唱沭阳事”为主题的“花乡歌会”至今已举办7届,成为靓丽的群众文化品牌。

(二)学校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沭阳县东关小学“长荣少儿京剧团”4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分获金银铜奖,先后荣获第二届深圳少儿艺术节金奖和2次央视少儿春晚节目金奖,参加了省委团拜会、省梅花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央视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专门为该团录制了专场晚会;积极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城区各学校已将淮海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三)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大力实施“三下乡”和“文化三送”工程,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文化站小戏台等阵地,组织演出小戏、小品演出,群众还自发成立了“六塘春”民间艺术团等5个农民业余剧团,累计演出190余场,推动了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

(四)重磅打造民俗文化

沭阳县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拨付专款用于非遗项目的调查,珍贵资料实物汇集,队伍培训和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将建成《工鼓锣传习所》、《剪纸传习所》等,重点打造《虞姬传说》传习所。工鼓锣传习所已完成室内效果图设计工作,准备开工建设,《虞姬传说》传习所完成了改造方案,正在收集虞姬传说的相关资料。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化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内涵

(一)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立足点

为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沭阳县文化激发建设斗志为主题,结合和谐文化、民间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打造虞姬文化品牌,着力唱红花卉、民俗、生态文化。重点打造“中国沭阳花木节”和“沭阳虞姬文化节”、“沭阳生态旅游节”等,把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助推沭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为重要载体

沭阳坚持在抓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把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与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组织当地文学爱好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等,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创作平台。将艺术的舞台设在了社区街头、文化搬进了村社文化大院,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份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多下乡”,为基层群众“送理论、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

(三)以创新机制、推动发展作为突破口

机制创新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活水源泉。在这方面沭阳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的实践。活动年年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实行城乡联动、片区组合、行业地区互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活动方式,将舞台艺术、街头文艺、广场文化、农家大院文化、场馆展演、电影、电视、广播、传媒等各种文化手段综合运用,串起熠熠生辉的“沭阳文化”珠玑,形成一条魅力四射的文化活动链。2012年春节前后,沭阳文化吸引新华社、半月谈等媒体记者的眼球,基层文化活动被争相报道。

三、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增强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实效

实效性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沭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用和整合,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有力提升了沭阳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多次对沭阳文化活动进行专题宣传推介“虞姬文化、花卉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成为沭阳对外宣传日益响亮的四张“名片”。特色文化的大力宣传,对外树立了形象,打造了品牌,营造了氛围;对内进一步突出了中心,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有效引导和激励广大文化界人士积极投身建设主战场。

(二)结成了丰硕的本土精神文化产品

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繁荣沭阳文化阵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剧目生产,每年都设立了50万元文艺创作基金,采取专项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扶持剧目创作,由我县作者创作的淮海戏《月牙楼》、《牡丹情》、《孙明芝》,小戏小品“人情债”、“姑嫂剪花”、“两把刀”等多次在省内获奖,《孙明芝》还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海那边”荣获了省“五星”工程奖。县淮海剧团《金水河》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文艺新人。

第4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在年春节元宵来临之际,为丰富广大社区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和谐的节庆文化氛围,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节假日期间的群文活动。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春节和元宵期间的群众文化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认真策划,在节日期间要组织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特点,健康、有益、丰富、活跃的春节、元宵节活动。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庆祝建国60周年和解放60周年及“迎”等主题。要有计划的组织“市群文优秀创作节目下基层巡演”,将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送进社区、校区、军营、工地,体现“人人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人人享有群众文化成果”的宗旨,体现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同时,各单位要积极参与配合市、区级主题文化活动,并切实指导好居委及社区居民举办各类因地制宜、小型多样、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活动,确保活动参与面、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要体现民族民间民俗特色,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要根据春节和元宵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并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活动之中,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热爱民族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要策划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和利用本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展览、展示、讲座等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三、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各单位要把做好春节、元宵节的群众文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迎600天行动的具体要求。节日期间,区文化馆、各区级图书馆、各街道(镇)文化中心(站)与图书馆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对群众免费开放,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阵地优势,因地制宜地设计各类富有传统佳节特点的活动项目,以人为本地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内容。

四、要加强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安全。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保方案,并主动与公安消防等主管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安全保卫责任人,共同组织好节日期间的各项活动。严禁在室内(剧场、活动室)燃放各类烟花明火。根据管理职能,要在春节前夕对有关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针对春节假期较长、天气寒冷的特点,尽可能将活动地点安排在室内,统筹安排活动时间,有节奏的推出,不宜过于集中。各单位组织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要强化组织观念,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安全,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请各单位将在春节、元宵期间拟办的主要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于1月6日前报区文化馆,我局将上报市文广局统一在有关报刊上刊登宣传。

第5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关键词】雅尔塞镇;民俗旅游资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76-2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创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所谓静态开发是指以游客静观或踏看为主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梅里斯区建立的达斡尔民族风情园、水师营满族镇等民族村就是应用了这一模式。这类文化村,既可以使游客增长知识,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所谓动态开发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曲艺等生活和游戏活动。齐齐哈尔有许多特点鲜明的、吸引力大的民俗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敖包大会,还有其他各民族的节日和婚礼,都可开发成为参与性很强的动态产品。

(二)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

民俗的地域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事象来吸引旅游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复杂、分布广泛,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开发。要在深入调研齐齐哈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规划、安排,重点开发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有较大的环境容量、资源组合优势较高、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的区域旅游资源。

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因地制宜、发掘特点,做到平中见奇、功能齐备,同时遵循特色性、保护性、文化性、参与性、乡土性原则。现有民俗博物馆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低、互动性弱,可以规划建立民艺博览城,民俗食品博览城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还可以在客源充足稳定的大中型城市建立民俗风情园。发展民族纯正、民族风情原汁原味、投入较小的民族自然村旅游,开发“关东立春”、朝鲜族岁首节等民俗节庆产品。而且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街路文告、网络、报刊杂志等对雅尔塞镇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旅游形象进行宣传和促销。广泛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加大促销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建立雅尔塞镇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宣传和介绍。

(三)制定科学的民俗文化旅游保护规划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开发过度,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造成“发展性破坏”。齐齐哈尔应积极确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范围,正确评估民俗文化的现状,规划旅游接待量。要确定民俗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遏制民俗的被同化趋向。

引导旅游者尽量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旅游地居民强调他们与旅游者之间的区别,向他们传递有关旅游者的背景信息,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的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应为旅游地居民提供学习民俗文化的机会,如现在有一些旅游地都采用了办学校或在现有学校中增加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办法。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某些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政府可以为旅游的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或者经济补贴,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要事先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准确信息,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外来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好奇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旅游地的好客度。要根据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穿戴及言行举止进行限制,以免旅游者的不恰当装扮及行为对旅游地居民造成不适当的影响。

(四)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目前,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等高校,均已设立了相关的旅游专业与课程。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注重培养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服务是旅游附加产品的主体构成内容,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着游客从旅游产品中获得的旅游价值大小及旅游满意度的最直接因素。在强调民俗旅游地的硬件可以偏中低档的同时,其软件却被推向了较高级,这就要求旅游地的员工们在服务质量上达到高标准高档次,包括热情周到的接待、整洁规范的员工仪表、文雅大方的礼仪礼节、有效及时的办事速度和效率等。

对于雅尔塞镇来说,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首先是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包括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对雅尔塞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其次加强各旅游景区服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加强景区服务管理。最为严重的是有些旅游项目或活动场所的经营人员服务意识极其淡薄,经常出现伤害、诈骗、宰客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游客游览兴致,既使有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恐怕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旅游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转变原有的个体承包分散经营为公司化,企业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加强景区内所有从业人员的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二、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民俗旅游产品尽管替代性强,但其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也不能忽略。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差异性使得基于每一少数民族文化所生成的旅游产品都具备吸引旅游者选择、购买的条件。雅尔塞镇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上,其一应以那些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民俗为开发重点。例如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全国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较集中,齐齐哈尔是该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开发价值。达族风情旅游当前已经成为齐市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但面对来自内蒙古的强力竞争,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突出,才能夯实吸引旅游者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时应重在突出民族风情,以传统元素为重点,突出达族各类民俗的特色。对于非传统的、不具民族特色的设施,能满足接待即可,而不能当作开发重点;对不具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应舍得摒弃,以免喧宾夺主。其二,应以少数民族民俗中较具特色的某个方面为重点。例如满族,东北多地在打造满族民俗旅游产品方面都颇下功夫,如果齐市只是简单模仿的话,很难吸引游客,所以在打造满族民俗旅游产品时应突出有优势的方面———满语,满族风情在东北多处可以看到,但满语却只能在齐齐哈尔听到。产品有了差异性,自然易于吸引旅游者购买。

(二)提高产品品位,增加参与性项目

首先,提高导游人员素养,要求其掌握必要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讲解中突出文化内涵,以满足旅游者求知欲望,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其次,通过参与性活动项目的安排,提升产品品位。例如带领游客学习少数民族歌舞,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艺品,举办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等等。这样,既能凸显少数民族风情,又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加深游客印象。在安排参与性活动时应注意,以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为中心,这些民俗事象当是历经长期传承而保留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而非现代人刻意打造,更忌生搬硬套其他民族的民俗或者简单模仿。时下,不少地区盲目跟风,设计“抢亲”、“成亲”等旅游项目,一些男性游客甚至一路走来多次被“抢”,心不甘情不愿地掏“彩礼”,最后感慨“花钱赎身”。这种活动尽管参与性强,看起来又很热闹,但项目上马前论证不够,缺乏特色,往往造成游客有意回避甚至反感心理。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时,应引以为诫,避免这类问题出现。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应以官方为主导,政府首先应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各种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可进行捆绑式集中宣传。关东文化旅游节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应将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列为关东文化旅游节宣传的重点之一。还可以利用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年会进行宣传,将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传递给外地经营者。必要时可采用踩点促销手段,招徕外地经营商实地考察,通过他们的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此外,还应重视本地旅行社的宣传作用,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本地旅行社的宣传积极性,扩大宣传促销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勇等著.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福义,范保宁主编.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3]陈放著.中国旅游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第6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主题词: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幸福指数

Abstract: th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and the soul, i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ethnicities strong power. Guangxi HeZhou to create cultural advanced city for chanc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ries cultural huimin engineering, enhancing the happiness index of life. HeZhou culture huimin'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to guangxi cultural construction brought the enlightenment, to further advance the cultural huimin engineering with strong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 culture construction; Cultural huimin; The happiness index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设施遍布城乡,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文化舞台异彩纷呈,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在贺州,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真真切切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贺州赢来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和喝彩。

一、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构建文化主要阵地

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壮大。一是城市阵地成为新引领。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文化中心、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兴建,初步实现了中心城区“十分钟文化圈”。二是县乡阵地全覆盖。所有县区建有高标准文化馆和图书馆,并新建了文化广场;所有乡镇全面完成“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栋文化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组建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优化了资源配置,初步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三是村级阵地得到保障。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 新建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160个,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230个;累计建成890家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完成 1997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涉及62个乡镇,2.6万户农户,受益群众达10.8万人,消除了广播电视覆盖盲区。

二、精心培育亮点,促进文化发展大繁荣

以促进文化改革发展为方向,着力创新文化理念,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文化亮点。近年来,贺州打响了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品牌,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文艺作品100多项(件),其中客家民族舞蹈《贺州鼓神》、《贺州岭南八音》等连续四次获得国家最高文艺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分别填补了广西同类艺术的空白;本地原创客家歌曲《月光光》在全世界的客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客家人寄托思乡之情的佳作;《板鞋抢亲》获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特别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中播出。成功举办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桂台客属联谊会暨首届贺州市文化旅游节、富川脐橙文化节和昭平茶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提高了贺州知名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拥有临贺故城、马殷庙两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出土有战国时期代表岭南文化的神兽麒麟尊等文物,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贺州率先领衔,成为广西首个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试点市,成功创建命名首批文艺村20个、文艺户30个。

三、搭建文化舞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以搭建文化舞台为载体,用鲜活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为民众奉上一台台“文化盛宴”。“广场舞台”好戏连演:每天傍晚,在城区广场,百姓演员成批登上大舞台,吹拉弹唱跳,尽情抒怀。“流动舞台”遍地开花: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其中举办农村公益性电影和科技录像放映2000多场,利用“流动图书车”为群众送去图书15万册;坚持开展“送欢乐下乡”活动,利用 “流动舞台车”深入乡村演出近300场。 “节庆舞台”红红火火:以地方传统节庆为契机,带动民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社区文化节100多场,民俗文化活动200余次。“群众舞台”热热闹闹:广场舞台、流动舞台、节庆舞台的广泛兴起,激活了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乡乡有球赛,村村有戏看”在贺州已成为常态,一年一度的富川县白沙迎新春农民篮球比赛,至今观众人数已达5万多人次。

四、开展“国学进万家”活动,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贺州在广西率先把“国学进万家”活动作为一项长期性的读书教育活动来抓,采取“国学进机关”、“国学进校园”、“国学进社区”、“国学进企业”、“国学进乡村”、“国学进家庭”等形式,通过开展轮流解读经典、现身说法宣传经典、经典诵读比赛、学国学谈感悟、国学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国学进万家”活动蓬勃而深入持久地开展。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国学经典书籍,包括《弟子规》、《素书》、《论语》等名书名著10万余册,发放国学光碟8万余盒(片),举办“国学进万家”专题讲座180余场,举办国学与我征文活动6次,举办“国学”专题文艺汇演100多场,干部职工撰写国学感悟文章1万余篇,形成了人人自觉“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的良好氛围。

五、抓好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以实施“人才兴文”为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投身文化事业提供广阔舞台。首先,加大对各类艺术人才,特别是文化活动策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策划水平。其次,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文艺人才的培训轮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采风行动、为学校、企业、业余剧团做文艺辅导等,提升他们的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邀请国内优秀文艺团体或名家名人来贺“盛装”演出累计15场,成功举办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贺州”慰问演出,2011′贺州•首届广西作家节暨《客家大歌》创作采风等大型文化活动;县乡文化中心开展自办活动500余次,跨县或跨省文化演出100多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协助市、县剧团开展送戏下乡300余场。

第7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思想道德建设“六项引领”行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建设“实力林口、文明林口、活力林口、幸福林口”为主题;以彰显林口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书法之乡艺术、体现特色民俗文化为主基调;坚持贴近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展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占领城乡文化主阵地,营造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一)“欢歌唱春”群众文化活动。

从元旦开始,全县各党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集中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除按要求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外,还要立足本地实际,把春节文体活动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举办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参与面广的文体娱乐活动。各乡(镇)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两节期间娱乐有去处,活动有组织。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真正达到振奋人心、激发干劲的目的。各单位要开放职工之家,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时 间:2015年12月20至2016年3月20日

地 点:各党委自行安排

承办单位: 全县各党委

(二)“歌舞迎春”军警民联欢晚会。

时 间:

2016年2月12日(腊月二十四) 晚:18:30

参加人员:县领导、武警、森警、公安、消防、武装部代表、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县直单位领导、中省直单位领导、各乡镇领导

地 点:青少年活动中心

承办单位: 县文广新局、教体党委

(三)“笔韵绘春”书法交流活动。

林口县城区街道工委与七台河市书法家协会举办书法交流活动,参观林口县书画院、林口县盛德新材料贸易有限公司,在琴林轩、百惠酒店举办笔会。

间:2015年12月20日~21日

点:琴林轩

承办单位: 城区街道工委

(四)“雾凇映春”走进中国雾凇谷活动。

时 间:2015年12月28日

内 容:以“赏梦幻雾凇 享冰雪运动”为活动主题,开展赏梦幻雾凇、冬季户外运动会、摄影作品展等活动。

承办单位: 旅游局

(五)“彩灯扮春”城市亮化活动。

各乡镇、各部门要于春节前组织职工和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除卫生死角,创建清洁环境,并倡导机关单位和广大群众制作新颖美观、富有特色的灯笼,于节日期间摆放或悬挂在单位、楼院门前。各临街单位、门店保持楼体整洁,在楼顶适当安插国旗、彩旗,夜晚适时开启楼前彩灯。住建局负责完成城区内站前大街、文政大街、邮政路、迎宾路及迎宾桥主要街路亮化装饰工程。同时,对兴林广场、文化广场、人民广场加以亮化装饰,烘托节日气氛,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各层面共同努力,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环境。

时 间:从即日起开始筹备,于2016年2月11日安装调试完毕。

承办单位: 城建局、各党委、中省直、县直各单位

(六)“锣鼓闹春”秧歌表演活动。

各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不同规模的秧歌表演队,开展慰问表演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

时 间:2016年2月20至2016年3月5日

承办单位: 各乡(镇)党委、城区街道工委

(七)“翰墨咏春”书画作品展活动。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书法之乡”影响力和认知度,培养书法新人,展现书法精品,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增加春节喜庆气氛,促进林口经济社会文明发展,以“讴歌新时代,助推新跨越,建设文明和谐新林口”为主题,在春节期间举办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翰墨咏春”书法作品展。

时 间:2015年12月20至2016年3月20日

地 点:各党委自行安排

承办单位: 文广新局、书画院、琴林轩、盛德新材料贸易有限公司

(八) “礼花赞春”焰火燃放活

动。各党委、企事业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要确保燃放规范安全。

时 间:2016年春节及元宵节

承办单位: 各党委、企事业单位

(九)“科技惠春”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

时 间:2016年1月5日~3月31日

内 容:送戏、送图书、送春联、送农业科技、送医疗等

承办单位: 文广新局、农委、科协、卫生局、计生局

(十)“爱心暖春”志愿服务活动。

时 间:2015年12月20日~2016年3月31日

内 容:各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社区、敬老院、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承办单位:

各志愿者服务队

(一)高度重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春节群众文化活动,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参与活动,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丰富文化活动内函。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阵地作用,延长书画院、琴林轩等书画展馆及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的开放时间。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节日期间文化生活。

第8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调查;思考

Abstract :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strengthening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to meet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needs, guarantee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in w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perfect system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alents team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surve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让城乡居民享受文化的强力滋润、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以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加务实的政策措施去推动。近年来,宣城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依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一、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宣城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所有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并全部投入使用;建成800多家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覆盖全市789个行政村,提前一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每个农家书屋都配置了1500余册图书,100多种张电子音像制品,30多种报刊供农民朋友免费阅读;20户以上自然村通过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联网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②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加强

我市共有8个图书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个文化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据统计从2011年6月28日免费开放至11月底,我市所有图书馆免费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54.1小时,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44.5小时;接待人次从85295人激增到459608人,是免费开放前的5倍;流通图书量从12.6万册增加到25.8万册,数量翻了一番;新办图书证8605个,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级文化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包括下基层演出、书画培训、音舞培训、非遗展览、艺术画廊、数字放映、戏曲联谊、计算机应用培训等。2011年举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112次、公益性展览展示52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75个和成立馆办文艺团队28个。③

(三)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宣城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龙船、舞狮、高跷、龙灯、放荷灯、旱船等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据统计,现有各类群众业余文化队伍160多支,每年为群众演出达1000余场(次)。宣州区近年来连续举办 “五月五、庆端午龙舟赛”;④宁国市畲乡的三月三歌会;绩溪的民俗展演、元宵民俗文化巡游、农民欢乐腰鼓大赛;泾县连续举办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周,灯谜、灯展、焰火晚会、民俗表演、书画展、花卉展、广场舞展演、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带动了乡风文明。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宣城市各级政府共投入农村文化工程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筹措公益性文化机构活动经费。宣城市级文化馆活动经费30万元、图书馆购书经费30万元、博物馆经费20万元已全部纳入财政预算。⑤2011年郎溪县“农家书屋”工程在上级资金尚未全部下达的情况,县财政主动作为,采取先行垫付的办法,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建设任务。宁国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2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基层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按照全市户籍人口人均1元标准安排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奖励经费,市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⑥

(五)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得到加强

近年来,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市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先后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3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培育了4名国家级、32名省级、46个市级“非遗”传承人。市财政大幅度增加文物维修保护经费的常年预算,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2011年全市重大文化活动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拍摄了《洋船屋》、《春风化雨》、《天下第一墨》等影视作品,开展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⑦

二、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应看到,其与老百姓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第9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

文化与教育互联互动:文化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产生影响,教育具有传递和继承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选择和更新文化的功能。抛开教育去研究文化传承,文化也无由存在与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的传承,除了需要包括专家学者、传人、艺人等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这个文化知识积累的最初环节,更应纳入一定民俗文化的教育内容。

一、儿童需要接受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渗透于民俗文化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而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着多方面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一个缺乏民俗文化传承的民族,即使有发达的物质文化,都将只会是繁荣的空壳,它没有历史延续的信仰和道德,容易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被动改造和重塑。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西方文化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趁我国人民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和民俗文化教育的薄弱,大行其道,在思想和行为上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少年儿童。许多曾经深刻影响我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民俗文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民俗节日越来越被人们所漠视甚至被遗忘,不少青少年儿童追逐新潮,迷恋过洋节,感觉春节没有圣诞节重要,月饼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好吃。儿童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越来越使他们离弃自己的民俗文化,盲目追随西方习俗,中国的民俗文化传承堪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的发展不能抛弃未来,只顾昨天和今天的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时尚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冲击,以及少年儿童教育中对民俗文化传统的忽视,深刻表明儿童迫切需要用民俗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其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对儿童进行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势在必行。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民族精神,收获整个民族的未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认为,孩子们什么都可以改变,但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特征应该永世不变。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旨在将来他们在闯荡世界时,能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更富有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能对民族文化积极认同和无比热爱,能成为富有文化自尊、自信、自豪和自觉的人。

民俗文化是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民间生产、生活、文艺、娱乐、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它由历史沿传而来,又在生活中相传相续,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作用重大。如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着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节的禁火寒食和扫墓体现着尊老敬祖的精神,节日舞狮子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雄壮等。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又如我国的民族民间玩具既是民俗文化与育儿科学的奇妙结合,也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生活、家庭伦理与审美追求、文学创作与音乐美术等的奇妙结合,这些都会对儿童成长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成长的孩子需要接受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当然,在对儿童进行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时,我们需要对林林总总,无所不及的民俗文化内容有所选择。因为,在民俗文化的通俗形态中有些是对些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进行歪曲,自身携带着不科学、不健康甚至于腐朽落后思想的恶习陋俗,这些会降低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导致社会的无序与混乱,我们惟有对此坚决无情地加以批判,精选那些科学的、健康的、有益的、美好的民俗文化内容来教育儿童。

二、儿童易于接受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绚丽迷人民俗文化的文明古国。时代的变迁不但没有淡化民俗文化的存在价值,在岁月的变迁中民俗文化在以不同形式渗入现代生活中。过新年,老百姓贴年画、贴对联、放鞭炮,围在一起包饺子、看电视、吃年糕,有的初一就去寺庙叩拜神灵或逛庙会欢度新年。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俗节庆,如汉族的端午节,藏族的旺果节、苗族的祭鼓节、瑶族达努节、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花炮节、布依族的龙王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各族人民喜欢通过参与或欣赏赛龙舟、赛马、赛歌、泼水等等民俗活动喜庆民俗节日

这些耳濡目染的民俗文化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较之于那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道德说教,民俗文化强烈的生活性、形象性、实践性和审美愉悦性的表现形式,更适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是在儿童群体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易于被接受、最易于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有效形式。如端午节龙舟比赛时,我们借屈原的故事就容易向孩子进行弘扬民族正气和爱国主义教育,过重阳节利用登高和吃重阳花糕等活动就容易向孩子进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过春节利用拜年的形式就可以使孩子懂得增进友邻和睦相处的处世之道等等。

众所周知,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喜用大量龙、凤、狮、虎、鱼和月季、百合、梅兰竹菊等代表力量、权利、健康等美好寓意的象征图形,好以年画、剪纸、泥塑、壁画、雕刻、服饰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大胆地将纯色与黑白金银混合运用,使得画面色彩饱满,淳厚质朴,富贵吉祥。这种用心和幻想表述真实,注重神像胜似形象的最初始的童化视角及中国式的审美意识,表现出东方文化纯朴稚拙、独具个性的艺术美,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因而易于被儿童接受。

三、儿童教育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

儿童教育之所以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