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经济飞快发展的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架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第三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被公认为第三利润来源的物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已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增速和增幅都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在物流产业发展势头正猛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当下最热的焦点议题。
什么是物流信息化?其实就是指物流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门别类、运输、传送、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全程的处理环节,用来有效管控货物的流动过程,从而减少成本投放、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第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依托;第二,以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第三,物流信息化辐射物流活动的所有方面;第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第五,物流信息化可被视作一个发展过程。
2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
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电子信息应用,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近些年大量物流企业不断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互联网系统,完成对物流业务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导航定位监控、物联网产品定位等。在这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中,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2.1 打造企业宏观环境
指的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网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洞察期进行详实规划;国家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章程条例;形成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升企业内部对电脑技术的使用能力等。
2.2 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
主要指是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物流企业获取数据且对数据进行精密解析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包含有3个核心内容。第一,对外部实施物流产品管理的业务,获得订单,利用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实时调用和安排物流车辆。第二,面向外围的企业官网。这部分内容主要根据详实的物流企业需求,创设一个门户网站,有助于客户确定单子、查找物流到哪了等功能。第三,面向企业内部的重要功能。这部分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财会核算、库存和运输等业务管理。
2.3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逐渐走向一个封闭和开发不相伯仲的行为。为彻底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系统用于防御。安全系统包括互联网安全、信息安全。其中使用安全方面可通过设置多个用户权限来完成,集中统一管理用户的全部信息和操作权限并给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这时操作人员就能运用账户和密码来进入系统并开始操作。互联网安全可以通过防火墙解决,可以在新建系统时,保障系统在运行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信息安全可以借助重新连接来完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线路不流畅或切断,则可以在顺利解决安全问题后再次连接,这样一来用户对信息的安全访问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3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流程
3.1 企业全体总动员
这也是物流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第一步。企业想要顺利完成一件事,首先,要做好员工的动员。其中,领导作为核心,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实际操作。在优化互联网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夸奖员工参与的积极性,配合系统研发的调研工作。其次,探究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想法。
3.2 确定物流企业信息化未来前景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属于企业整体发展中的核心组成,所以一定要同企业的宏观目标相协调,才能令企业在竞争中经久不衰。因此,在研究和解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前提上,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宏观规划相适宜,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树立企业信息化进步的宏观目标、规划、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与计划的详细步骤。
3.3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目标明确标后,坚持且一丝不苟地去执行。在建设期间,还需要深入掌控系统的延展性和提升空间,严格遵循制定的目的和规划,分步骤、分环节地执行,按时验收建设的效果。
3.4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和维护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成,并不代表工程就结束了,想要使系统能稳定正常且高效地运转,还有诸多后续的配套工作需要执行和完善。比如,判断建设完成的信息化系统,评估其是否已符合企业设置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加强对平台系统的定时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不断完成对系统的更新,添加新的职能和职责,使系统能够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给企业指出一条最新的信息化服务之路。
4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物流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4.1 健全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
从当下情形看,众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尚未得到全部且合理的配置,极易导致大量浪费。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还应该改进和调配其资源的共享。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减少对物流资源的莫名浪费,使企业的机器和人员都发挥出最大效用。同时,还能在电子信息化建设阶段,搭建出一个形式上的物流模型,方便指导企业的全部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的利用率。
4.2 完善供应链管理
在网络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物流企业陆续运用供应链模式的管理方式。所谓供应链模式,就是指从产品或材料的选购、传输、储存、派发、到达客户手里这整个流程中关于卖家、生产方、服务企业、客户之间的整个上下产业链。这个过程的效率将对企业的运营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调整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运用局域网、数据分析、B2B等电商等技术,完成上下游中多方信息的实时分享,把企业的对外业务和内部业务恰当地统一,有效提升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果更为显著。
4.3 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近些年,大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形成了深刻认知,把物流信息化当成一项关键的发展目标列入企业的长远规划中。但由于我国开始运用电子信息化的时间相对较晚,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底子比较薄。想要建设好物流企业的互联网信息系统,还需要我国其他相关部门给予该项工作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制定和颁发相关政策,一起协作配合。一方面发挥出必要的执行作用,一方面起到表扬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加快物流行业中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4.4 保护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
物流企业要经常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众多电子信息化方面的活动,让员工之间能够顺利实现有效沟通。员工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方法。保障企业在使用这一系统时能够符合足够的信息操控要求,进而促进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
关键词:信息化;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革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生产、销售、和其他主管部门。企业信息化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相关联 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信息一体化、企业决策、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商务信息处理装置、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进销存管理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效益的关键如果能够做到合理进货及时销售使库存量最小那么企业就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采购销售和库存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
一、企业新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构成设计
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应包含如下模块:
(一)管理信息维护模块。包括权限分配,系统数据表维护,公司账户设置等方面。
(二)基本信息从属系统。包括仓库档案维护、部门档案维护、人员档案维护、商品的品号信息维护、颜色规格档案维护、品号分类、交易对象分类等;
(三)采购管理从属系统。包括供应商文件维护、采购合同订单、采购、验收入库改变加工采购退货、采购订单、供应商价格维护采购清单、预计进货清单、供应商ABC表等模块。
(四)生产管理从属系统。车间管理、看板管理、质量监督。
(五)销售管理从属系统。包括客户文件维护、客户的商品价格商品分类核价、信用控制、销售、销售退回货物、包装业务、销售订单的变化、货物运输货物的管理、差异处理、订单订单、销售预测、客户交货清单、返回线检查,信用平衡检查、商品销售分类图等。
(六)物流装配系统。包括一般库存交易业务处理、库存调整、库存明细表、库存明细帐、销售出货、调拨出货、分批盘点处理、成本计算、进销存统计表、库存ABC分析、库存呆滞商品分析、订货业务处理、到货管理、退货管理等。
二、企业高度信息化进销存系统运行优点
(一)高效的客户管理。通过对客户实行星级管理,当订单下达时,根据内部系统客户的历史交易明细,自动升成信用等级,同时给予忠实度较高的客户一定的优惠让利,这就是会员管理,通过折扣把握住客户的心,实现企业终端制胜的销售目标。既杜绝信用风险,又保持充分的弹性。客户管理可以依据客户进行控管、或者依据客户的结账公司进行控管进行信用控制,并可以灵活的指定每个控制点控制方式,从而对用户实行一体化服务,
(二)进销存管理符合实际要求。准确的采购管理和严格的价格控制,可以确保降低成本;严格的库存控制和质量检测控制方法,可以使采购的及时性和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具有直接复制前文件功能,提高了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
而且具有更加实用的灵活准确的销售管理业务流程;货物运输的管理使我们了解货物的现状;运输差异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提供到达号码不一致和有错误的后续问题,解决日常管理盲点;灵活的促销价格管理满足组合商品,商品销售推广全价等一系列促销商品的价格管理,并充分支持在不同的商店或客户,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促销价格政策,满足销售环节价格变动的实时需要。
而存货管理采用了先进的零库存物流管理的概念和技术,集中统一管理所有仓库库存进口状况,并提供货物运输管理,差异处理,安全库存警告,装运信用控制;同时提供循环计数和支持企业库存,库存操作简便,库存高级分析表和报表分析管理报告可以很简单的生成。
(三)高度信息化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现代化企业中,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实现了以企业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个流程的整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实施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实现信息流的相互作用,通过互联网宣传企业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和价格信息,这是初级阶段;二是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进一步交流信息,开展商务谈判,;三是通过互联网签订购销合同,销售和支付结算,从而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企业就这样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商业运作的互动,减少中间过程,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企业网站,以及在诸如阿里巴巴、中国采购网等知名网站信息,使企业宣传企业形象、获取信息、提升业务能力。企业通过搭建信息互通互联,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吸取和利用本行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和成果,走出一条信息化发展的捷径。
(四)内部管理优化。系统内建立了内部互连平台,可以根据需要传递信息和系统内的文件,甚至单据和档案也可以在线传输,并结合周期性的作业,提早进行工作部署,使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衔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三、高度信息化的进销存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果
系统在刚实行时,但由于人员的熟悉程度以及软件的磨合存在的问题,使当时的系统在运行中产生的数据相对而言都是独立的,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但度过磨合期,其明显优点如下:
关键词:信息化 电力企业档案管理 现状 问题 战略
1. 信息化背景对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信息化逐渐成为了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其中,信息化背景下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
1.1 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为企业档案管理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和企业发展环境要求,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要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作用。
1.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要求
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电力行业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档案载体也不断丰富。这就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建设的需要。
1.3 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对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档案客观地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历经多年积累和沉淀成为企业最重要、最鲜活、最具权威性的信息资源,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各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建设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化建设并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影响着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档案管理理念落后
现阶段,对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均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尚不明确,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阻碍着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足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证,需要具备充足的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2.3 企业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我国现代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统一性的缺失,使得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忽视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性。此外,在系统运行环境中,各领域管理系统的相对独立,导致档案管理系统为有效衔接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缺乏一体化,最终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 完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电力企业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企业自动化建设不断深入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1 强化档案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完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求不断总结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经验知识,为相关技术开发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创新思路的启发。同时,应充分结合其他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将光盘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内容融入到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中,从而确保相关技术开发的先进性。
3.2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合作
信息化档案的编制、分档、提取等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具备优秀业务水平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有效提高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3.3 扩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阻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信息化档案的后期管理工作。因此,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需要扩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完善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制度性保障。要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完整生成、便捷传递、永久保存、利用共享及全过程安全,就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出适应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必须统筹规划,结合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域,把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要在认真执行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标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标准规范不统一而造成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化背景;中小企业;成长实质;有效规模边界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009-05
[作者简介] 萍,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台州学院经济研究所营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浙江 台州 317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渐突出、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之后,在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进入实施期后,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期间,中小企业面临的成长和技术应用问题成为当今中小企业最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已经占GDP总量的60%左右,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推动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强势的现象并不能掩盖其个体的弱质性: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低,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为数极少。
中小企业成长需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的相继出台,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金融支持、社会服务及社会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内在基础的不适应反成其成长的最大障碍。因此,选择、运用和优化信息技术,加强内在基础,借环境改善之力,提升企业成长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
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成长和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经营管理中对共识问题的论述和政策研究,而就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问题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治本”研究较少。本文着重阐述中小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机理,提出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一个“质”“量”交融、“内”“外”兼修、动态营销环境下有效边界变迁的动态过程,揭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企业怎样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逐阶段的特定信息化过程,以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与机理
1.中小企业成长实质
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分工组织的企业,企业的成长包含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增多双重含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通常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以,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彭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成长体现为单个企业的内生成长,是由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用于拓展生产机会能量的增强过程,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
很显然,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中小企业个体和群体量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成长;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从企业边界来定义企业的成长;而彭罗斯则是从企业内在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说明企业的成长。尽管论述有所差异,但都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成长。事实上,企业成长的实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主体按照一定契约和组织模式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所追求的企业经济效用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可以是在某个发展阶段,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使各种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发展。它可由特定时期特殊市场营销环境下支持企业成长的内在要素来推动企业在较长时间持续挖掘和利用资源,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成长中“质”和“量”的对称性。企业成长也是企业内外一组复杂关系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平衡、“内外”兼修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宏观环境相对稳定,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成长就是更完全、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企业成长不会像科斯(1937年)关于企业最优边界理论所认为的“当企业发展到了最优规模,成长就停滞了”,而是通过“成长经济”,由一定时期旧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推进到新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如此逐浪推动中小企业稳定健康的成长。
简单一点说,中小企业真正的成长是有效规模(在一定时期的最优规模)边界的扩大(见图1中的X1X2X3X4……),是一个“质”和“量”交融、“内”与“外”兼修的动态变迁过程。
2.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指导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除需准确地把握企业成长的本质之外,还要深入把握其成长机理。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企业的边界就在于当一项活动由企业内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其由市场交易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科斯,1937)。具体来说,即一项活动企业既可以亲自完成,也可以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当这项活动由企业亲自完成产生的成本大于由外部市场交易完成产生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利用外部市场交易,从而缩小其边界;而如果企业亲自完成的成本小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自己完成,从而扩大其边界。在现实中的情况是,一项活动不论是由企业自身完成,还是交由外部市场完成,都将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完成活动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向企业提供该活动的外部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构成了企业的组织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则构成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的边界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主要是组织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进行比较所决定的。
虽然交易费用经济学说明了企业和市场的一个边界,但并没说明企业成长的实质。企业边界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真正成长。企业的边界是一个动态的界限,可以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主要是克服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障碍,获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同时,蕴涵成长潜力,是一种“水”“火”交融、“质”“量”对称下的、平静中蕴含动态、动态中凝聚着平静的有效规模边界的扩大。
(1)在一个市场边界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大,而且表现出成长的幅度超过市场扩大的幅度。在现代营销学里,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潜在顾客所组成。在这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有效组成要素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消费者购买力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首要因素,它受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借贷能力和支出结构的影响。人口是构成市场的第一要素,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的潜在容量。影响人口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等。欲望是消费者受不同文化及社会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基本需要的特定需求。这些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因素,在当今的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多变性,也正是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多变性,使得市场也具有了多变性,因而市场是一个动态概念。由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经济成长大背景下,无论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数量,还是欲望,在一定时期内都呈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设在t0时期,市场域为X0,经过较长时期后,在t1时期,市场域增长为X1,X1>X0。从较长时期看,中小企业的成长应是企业边界的扩大,且是相对市场的扩大。假设市场里某个中小企业在t0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0,在t1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1,则真正具有高成长性和渐进性成长能力的企业要满足:
①Y1>Y0,X1>X0;
②(Y0+Y)/( X0+X)> Y0/X0;
即Y/X>Y0/X0;
其中:Y= Y1-Y0,Y为企业边界增长幅度;
X= X1-X0,X为市场域的增长幅度。
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有进一步真正成长的可能。如果Y/X
(2)在市场域不变或缩小下企业的成长,可以是有效规模的保持,也可以是在新市场域里的滋长。即在X≤X0下,Y可以一直逼近于Y0,或者是在YO基础上跨入新市场域下的滋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有时企业面对的市场域会不变或缩小。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态势必将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边界也可能会呈现出两种变化:一种是企业边界基本不变。从整个市场上看,虽然企业的边界没有变化,但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经营效益,都呈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蕴含着成长潜力;另一种就是企业边界的异变,即企业在新市场域中的滋长,充分涌动着企业的成长潜力。
二、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成长空间的大小,由市场因素决定,可以用X和X的大小来反映。其影响的决定因素主要是购买力、人口数量和购买欲望。影响市场购买力的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同样,人口越多,相对来说市场容量也越大。而购买欲望往往是一个决定市场界限的最关键因素。在一个市场上,即使有购买力和购买者,但如果这部分人的购买欲望发生了转移,则市场规模将会缩减。而影响购买欲望的主要是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
2.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及市场的复杂程度等。这主要通过Y与Y来体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影响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拥有资源有限,其成长目标也较单一,即首要目标是为了生存。二是就目前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效率高、成本低。四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和灵活性较强并存。
3.市场结构,主要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关系来反映。这可以通过Y/X>Y/X来体现。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并不说明中小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中小企业有自己的成长优势:具有大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对环境的强适应和调整能力等。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成长更快。谢勒尔(E.Sch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其活力的衰退。
4.企业在新市场中的滋生能力。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柔性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如彭罗斯所说的需要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累积。在21世纪,企业无一例外都要靠学习才能生存。只有学习,员工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只有学习,企业才能快速地应对竞争对手及客户的变化。中小企业要成为后起之秀,捷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组织。
以上主要问题说明了中小企业成长障碍与大企业成长障碍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大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用模式不能用于中小企业,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创建其适宜模式,以指导中小企业发展。
三、选择合宜信息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方面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和重构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市场空间,与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交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和销售等。对于那些采用了信息技术来改善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其实现经营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经营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以日本为例,在“网络应用与中小企业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调查中,那些利用了网络的企业其销售额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那些没有使用网络的企业(见表1)。
虽然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中小企业有诸多有利之处,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投资缺乏明确目的、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少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成长。仔细斟酌成长实质障碍,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将能以有效的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1.借用信息技术捕捉消费者欲望变化趋势和购买行为
中小企业从整体上来说是灵活有余,但实力不强。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与大型企业相比都明显不足。但在目前知识、信息时代,从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上,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对中小企业来说,关键是如何组织和培养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团队,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借以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从而降低市场决策风险。
2.分层次选择适宜信息技术,逐步实施信息化,改善组织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
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合理安排资金和现有人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的层次性,为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但在分层次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把握基本原则
①紧紧围绕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因素。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之初,就应该对企业的现有核心资源和竞争力做个评价,列出在现有资金安排下希望和能够达到的提升目标。例如,企业在营销方面需要增强,则可以考虑到客户关系、虚拟市场、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建设;若需要增强内部的管理,则可以考虑内部流程重组、办公自动化。企业只有明确和坚持本阶段的信息化目标,才能在信息化复杂的过程中把准方向,排除种种诱惑,实现最初的信息化目的。
②先进适用性原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既不能太超前,更不能落后,以免造成浪费,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不仅关系到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而且还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③经济性原则。它不仅指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经济性,而且指系统实现和维护的经济性。
④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⑤硬件和软件建设的相对平衡原则。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的问题,此时企业容易倾向于购买硬件设备,而忽视和减少对软件系统的投入。企业应适时摆脱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转向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其中在选配软件系统时,更应该下一番工夫。由于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多变,中小企业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包括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图形工具、企业管理软件、网管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和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等。同时,是否适合让非专业人员使用、会不会出现由于企业个性化过强而导致的应用软件不匹配等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考虑到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一个阶段性的重点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⑥重视数据建设原则。信息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只有建立准确的、全面的数据库,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初期就应根据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全面的数据指标体系,基本数据库的采集要有组织保证,并能及时补充、分析,数据项的采集要规范、标准,对数据要经常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准确性。
(2)分步骤进行信息化时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依据
①按照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见表2)。
根据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分为:辅助办公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化技术、预警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后四项技术又被统称为商业智能技术。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都会产生影响。
②按照企业所处的瓶颈阶段来选择。Venkatraman总结出IT引导企业转变的5个阶段: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经营网络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浙江大学的李俊等人在Venkatraman提出的阶段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进程,提出了三阶段理论:部门内应用阶段、部门间应用阶段和企业间应用阶段。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自己所处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见表3)。
③按照企业信息化的逐层提升来选择。企业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决策系统,如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外部网)、MRP II(制造资源规划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OA(办公自动化)等;第四层是电子商务的应用。这里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可以采取滚动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从个别部门的应用开始,待大部分部门数据信息化比较成熟后,再考虑建立内联网、外联网,接通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从而实现全面信息化。
④按照企业发展的着眼点来选择(见下表)。
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种广泛利用的标准资源,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和核心能力。吴伯凡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正本清源中指出: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公司拥有的一组独擅的技能,是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工作活动协调一致的结果。从战略上看,通常是指那些能够使一个公司区别于竞争者并培育出竞争者未拥有的有益行为的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战略潜力,尤其在这种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的增值能力、稀缺能力、唯一性能力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理、成本、结构等障碍,整合、化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以形成巨大的核心竞争力,如通过借助外力触网。一方面与其他中小企业组合,联合租用数据专线上网,并在因特网上制作联合主页,方便访问者查询,也可借用他人网站提供成熟的网上商城为己所有,实现电子商务,以降低上网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企业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打破结构障碍。
信息技术应用使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必须面对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渗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深刻理解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动态过程,审视形势,认清根本所在,认准方向。同时,通过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信息化,以扬长避短,保持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洪涛.中小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策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苏杭.论日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J].日本问题研究,2005,(1).
[3]倪自银,赵永亮.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及其超越[J].管理探索,2005,(5).
[4]欧阳峰,周远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分析[J].企业研究,2005,(6).
[5]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6]李政.企业成长机理分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李霞.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3,(5).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加深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复杂程度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而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通过会计信息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业务处理逐渐向一体化发展,会计核算也逐步由传统的事后静态核算向事中静态核算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也逐渐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方向发展,减少了企业内部控制阶层,促进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现代管理技术的引入,实现了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不仅最大限度的提升了企业领导层的管理幅度,也使得企业领导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利,逐渐建立起以领导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的内部控制模式。
2.增加了风险评估的难度值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会面临来自市场上的外部风险以及内部管理的内在风险,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会计信息化进入企业,为企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风险。例如,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开展工作,这就有可能使企业的网络服务器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网络的瘫痪,导致会计信息数据的丢失和失真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一定的风险,会计信息实现信息化之后无疑是把会计信息本身存在的风险和网络的风险两者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险,导致企业在对会计信息化风险的评估时不能准确定义,难以把控风险的程度。
3.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因为企业逐渐会计信息化的缘故,不仅让繁琐枯燥的会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还增加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压力。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由于是一种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的表现模式,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网络将的会计凭证以网络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企业本身建立相应的网络数据库,将会计信息已网络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当中,还要将原有的会计凭证保存好;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是以网络数据的形式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被黑客盗取,最终泄露公司机密,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企业肯定会在网络计算机方面入手,保护企业网络服务器的安全。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前提下让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内容增加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网络的腾飞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1.会计信息安全面临更多挑战
传统的会计行业,是通过手写凭证来记录企业的财务收支,除了参与记账的会计人员之外,外人很难获得其中的信息。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会计信息是以网络数据的形式保存在电脑之中,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得当,网络数据形式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别有居心的人利用,让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在网络信息时代,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不再难以窥探,是能被广大社会群体轻易知晓的,由于社会鱼龙混杂,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失真。另外再加上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很容易让企业的网络服务器受到攻击,导致瘫痪,这也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2.企业内部职责不明晰现象突出
在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当中,由于不相容职务制度的存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分工明确,互不干扰,并且各部门不相隶属,能在工作的过程当中相互监督,整体处理事务的程序有条不紊,为会计信息提供了保障。而当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信息的处理全权由计算机内部运行系统操作,而在运行过程当中,一旦出现某一项数据的错误,就会朝着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发展,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误差。而就算知道结果出现了误差,也很难追究具体的责任,毕竟不是人为的具体操作。虽然有效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编写的效率,但是让最终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致使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逐渐模糊。此外,也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原因,企业的很多部门失去了履行职责的权利,他们的职能计算机都能代劳,最终面临的结果无疑是撤销或者合并。企业如果在实现会计信息化时,没有考虑全面,不但不会提高工作效率,还会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诸多麻烦。
3.内部审计的难度加大
当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过后,相应的也为企业审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由于在会计信息记录过程当中,没有具体的会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的记录,都是由电脑设定好的程序进行计算运算,如果在运算途中出现差错,审计人员很难将责任追究到具体的某一个人身上。并且会计信息数据化过后,不像纸质凭证上的信息内容,有存稿,能随时查阅,网络数据是以覆盖的形式运行,很难找到最原始的数据,并且纸质凭证能轻易察觉是否有过篡改、涂擦的痕迹,数据形态的会计信息即使被人用非法手段处理过后,也很难从电脑当中找到线索,最终造成的损失也不会落在具体到部门或者某个人身上,只会由企业承担,这都变相的提高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难度。
4.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的重视力度不足
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企业工作人员的参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企业会计信息化过后,运用传统会计办公的会计人员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又是以网络作为媒介开展运行的,整体的会计信息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企业就会大力培养内部工作人员学习会计信息化技术,从而忽视了员工的素质培养和道德建设。而且在信息化的条件之下,也为企业的内部人员提供了以公谋私的便利,例如企业原先一切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签字,而现在只要掌握了领导的登陆钥匙就能在计算机上完成,并且不用担心任何隐患的存在。因此,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不要忽略了员工的素质培养和道德建设,要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技能和素质。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内部控制效率的措施
由于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的管理人员逐渐依赖计算机产生的会计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企业近期的发展规划,为了让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之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有必要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1.明确企业人员职责分工与授权审批
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否已经实现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开展是否顺利,都离不开具体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既然有人为的行为动作发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人为因素的风险。为了降低企业发展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就要做好相应的职责分工与授权审批。当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过后,就会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范围受限,例如会计信息录入员、专职会计和系统管理员等等,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企业的网络服务器开展。这就要针对他们职能的特性和工作范围,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能权限,保证每个岗位的合理安排,达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避免出现单个部门掌控多项业务情况的发生,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2.提升对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的力度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信息的后续处理全部由计算机内部的会计信息运行系统完成。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运行系统提出了考验,而会计信息运行系统一旦成型投入使用,就很难进行再次更改,更改的过程当中不仅耗时时间长,也会让企业承担较高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会计信息运行体统的开发就显得极其重要,必须保障投入使用的运行系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且在会计信息运行系统当中增设相应的功能,例如数据自查,记录恢复等,从数据本身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仅能让企业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的内容,还能防止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舞弊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会计信息运行系统,要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维护,保证会计信息运行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3.提升对软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控制力度
实现会计信息化离不开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作为媒介,软件系统作为运行基础。作为电子设备,内部的集成电路板很容易受到运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通电电流、所处温度等等。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为电子硬件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并且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机房,保障硬件电子设备的使用年限,确保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要定期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保证运行速度的效率。并且还要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所有进入机房的人员都必须进行网络验证,验证方式可以采用用户名和手指指纹的复合验证方式进行,并在密码验证处安设网络摄像头,全方位保证网络外部环境的安全,对于予以授权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他们的网络病毒防范意识,保障在工作期间能及时应对网络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4.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会计信息化为会计部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相应的为企业的审计部门提高了工作难度。只有完善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能才能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审计部门有着追究责任的权利,这就要提高审计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一方面是独立性,独立才能在审计过程当中不持有个人感情,秉公办理;另一方面是权威性,权威才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当中不惧压力,放手追查。当然提高权利的同时,也要完善审计部门本身的制度,改进审计的方法,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过后,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具有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企业从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今夕培养,提升整体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招聘信息,引进复合型人才,提升整体的会计以及计算机技术实力,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保驾护航。
关键词:信息化;商业模式;企业管理
一、概述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经济的运营模式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重要的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处理事务的方式和沟通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背景下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赋予新的内涵,各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理论不断推出。信息化正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先驱及主导动力,其发展和壮大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的进程,因此,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升级提升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信息化的演进
美国是世界信息化革命的先驱,主要是与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我国在1997年召开了首届全国信息化会议,对信息化的概念界定为通过发展智能化的工具为代表新生产力并且造福于社会的过程。我国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应用简单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第二阶段为通过技术升级开发新的信息资源。因此,信息化是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信息化是产生于工业化背景的后期,因此工业化的背景知识是理解信息化概念的前提。工业化依据主导产业的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工业,第二阶段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第三阶段是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在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呈现出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并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上世纪90年后期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把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推动到信息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新技术的发展壮大不断改造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发挥信息化阶段技术的优势,按照产品研发、流程再造、企业升级管控、加强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传统的产业和企业管控模式正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二)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近些年出现的热词,对于理论界和传统产业来说,大数据的出现,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经济发展发生带来了巨变。随着智能终端、移动互联迅速发展,数据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大数据为传统和新兴企业获得了多角度的洞察力,对企业的管控提供了新思维模式。
大数据在信息规模化和多样化的今天为社会带来非常大变革。企业应用数据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方面促使自身重新定位和思考现有的经营发展模式,企业不断面临转型的压力。因此,大数据的价值为很多企业商业模式和管控模式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的出现有效的整合了数据,并且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和信息技术没法处理大量的数据,促使大数据应运而生。因此,信息化作为背景的企业和商业模式的有效转型,是在研究大数据在什么方面可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大量的数据演变为企业利用自身资源进行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商业模式概念和企业管理界定
(一)商业模式概念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学术界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没有一致的意见。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熊比特(1939)认为新商业、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竞争至关重要,而价格和产出的竞争相比上述竞争并不重要。德鲁克提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竞争,而不是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理论界和实践界认同商业模式概念,但是对商业模式具体的定义理论界和实践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进行研发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衔接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分享财富。虽然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不同的行业和规模,商业模式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从商业模式的本质来说,可以将商业模式概括为:商业模式不同于市场战略,不是简单从供应商角度、企业角度和顾客角度进行线性的价值创造,而是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企业如何有序的进行总体的价值创造,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的财富。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整合概念,主要包括企业的经济本质、企业经营运作和战略发展等三个方面内容。随着企业创新程度的不断加大,商业模式的创新作用日趋重要。
(二)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生,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等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很多新兴产业和网络化的企业形态不断改变现有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因此,从管理领域重新思考的问题很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壮大。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的加剧了市场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发展壮大,需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自身需不断的改革创新。
四、案例分析
商业模式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商业成功模式里找到答案,成功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在对现有的模式下进行颠覆性的变革,跳出框架的局限。一方面从商机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更多的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并且使得企业从多元化的角度获取的收益,满足企业持续增长得需求。简单的说,就是将客户由一次交易的客户转变为终身的客户。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创造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和创造阿里巴巴公司的马云。理论界已将苹果公司的发展历史作为成功的商业案例来研究,我们下面来分析下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苹果公司将单一的商品IPHONE转变为全产业链的APPSTRORE,通过苹果公司的营销,苹果公司将自己的苹果品牌树立起来。苹果公司已经从单一的出售产品发展转变为出售苹果的文化和产品,苹果公司自身的产品已完全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销售手机产品改变为销售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和产品。乔布斯作为苹果公司灵魂人物,为苹果公司现有商业模式的创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乔布斯去世给苹果公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苹果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忠实的需求者,从这一点来说,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仅需要天时地利的影响外,人的重要性影响至关重要。简单的说,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信息资源等数据的分析和把控密不可分。
国外的商业模式我国以乔布斯为例,国内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们以上个世纪末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为例。马云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以50万元起家,当时马云的梦想是将公司的价值做到500亿元以上。从当时的时间点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在马云的带领下经过阿里巴巴集团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阿里巴巴的市场价值已经超出了500亿元。不可置否,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淘宝网在刚开始建立的时候,淘宝网引进了EBAY的成功商业模式,但不是完全与EBAY的商业模式完全一致,它将EBAY商业模式与国内的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客户的需求作为首位,将顾客作为上帝。将中小企业的交易放到了淘宝中进行,省去了中间的很多环节,一方面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并降低了客户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中小企业产品的销路,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效益。在此过程中,阿里巴巴开创了了支付宝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和客户来说提供了便利,方便了双方诚信的结算方式,为网络安全交易和诚信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阿里巴巴凭借这个平台发展了企业的金融业务,壮大了自身的实力。阿里巴巴从客户的角度来发展和经营自己的事业,创新的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这种模式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方向。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管理创新,得出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来源于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信息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商业模式的创新花样繁多,很多商业界开始重视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管理的创新。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产品的销售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方式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的内在价值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改变管理模式或者改变组织形式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者购买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着重要的变革。以手机产品为例,曾经的摩托罗拉公司是市场占有率最好的公司,其摩托罗拉产品也是当时一个时代的记忆,但是该公司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被国外的苹果公司、三星公司和国内的华为公司、小米公司所取代。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公司、三星公司和国内的华为公司、小米公司不可能永远占领整个全球市场,在不久的某一天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慢慢的取代上述公司成为手机行业新的行业巨头。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应重视互联网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企业价值,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未来学术界将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根明,易睿.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1).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创新
1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的脚步加快,我国企业开始对自身发展方向和要求进行了调整,同时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的平稳运行,离不开档案管理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障,檔案管理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所以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更好更快发展,需要各项工作互相配合进行,不仅需要做好工作管理,还需要综合考虑到其他各方面的状况,良好的档案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也就是说有效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企业满足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处于创新、改革、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充满了挑战。所以对企业而言,要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档案,并对档案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合理评估,提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使企业与时展同步。良好的档案管理还能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水平,最终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1]。
2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2.1创新意识不强
在我国企业工作中,尤其是档案工作中,管理人员的大局观缺失,不能充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给档案部门后就撒手不管,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并不高,缺少经济相关知识,这显然不能将企业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不能将企业档案合理的用于企业建设,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当前很多企业都对此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相关工作在企业中的进展缓慢。
2.2对档案工作属性认识不足
档案人员不能对当前时期档案部门的本质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错误理解档案工作的属性,这会造成企业对信息的整理和编排出现错误,混淆详细信息,分类不合理,最终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失,这类损失完全是不必要的。
2.3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些企业仅仅是设置了相关部门,但是该部门并不能良好的发挥部门职能,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对企业而言,档案管理应该做到当前不断发展的信息化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完成相关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政策和物质支持,保证档案工作良好稳定发展,然而大多企业并不能做到以上要求,这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4档案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企业的档案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足,缺少对档案工作的创新,造成档案工作的放缓甚至停滞,弱化了企业档案管理窗口作用。有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简单、操作简便,这样的误解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难以得到足够重视的一个原因。从企业层面考虑,相关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情况是档案人员能某进行有效创新的影响因素之一[2]。
3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办法
3.1增强创新意识
(1)创新工作不可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我国上半个世纪形成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在原来的工作体系上进行,这些对我们当前的创新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也是进行创新的根基,所以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寻求突破。
(2)创新的根本来源是学习,同时通过借鉴经验和方法为创新提供阶梯,学习是创新的动力和目的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行业和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3.2普及档案工作创新的本质属性认识
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强档案人员的对档案工作创新的本质属性认识,提高其对档案管理的创新技能。在相对枯燥的工作中,选拔有责任心和归属感强的档案人员,普及档案工作创新的相关知识,使其一方面熟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展示工作基础。
3.3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在科学的环境,尤其是管理环境中进行,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使档案人员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发挥工作热情,开拓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可以建立“电子档案数据中心”并与企业负责信息管理部门加强配合,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集中管理整理收集各单位所归档的电子文件,同时可以提供查询、筛选等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加大其覆盖面和利用率。
3.4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折射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管理情况,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进行高效的档案管理十分非常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档案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专业技能,可定期开展培训或小型比赛增强其熟练度,同时还需要摆脱保守的思想,提高其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和相应的生产以及行政管理活动逐渐变得复杂,档案人员要满足其需要,为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助推器,在任何行业和领域,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使档案事业不断发展,同样要进行创新。因此创新是档案事业更好服务社会的必要条件。档案人员要随时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建立正确的心态与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思想,更好地促进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与进步,最终提升企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滨娜.试论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及途径[J].科技与企业,2014,(10):38.
一、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1.企业内部控制重点的改变。会计的信息系统中会计的核算根本是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因此,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及其实用性是会计数据的保障。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数据信息的获取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重点是账账相符、证账相符、证证相符、证实相符,以及岗位与人员之间的牵制制度等控制方式,而在会计信息化之后,从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转向计算机系统间的连接控制、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处理控制、会计信息数据输入与输出的控制。
2.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程序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人工控制完成的,而会计信息系统是由程序控制和人控制结合完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多数的程序都覆盖了内部控制功能,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措施都编制成了相应的程序,计算机就可以完成工作,不需要人员手工完成。以前人员手工完成是需要他人协调通过纸质的形式体现的,现今的会计信息化之后,不需要人工协调,直接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软件进行内部控制,增加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企业内部控制范围扩大。会计信息化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及相应的应用程序构成的软件系统,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已经不是仅仅是应用在人和制度管理方面了,已经增加了控制范围,涉及到了涉及及软件开发、配置等其范畴,所以,在企业中,如何协调和实现资源的合理化,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4.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精细化。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使得工作变的更加精细化,现在的会计信息都是由计算机进行组织而来的,都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因此要求对内部组织工作进行细化,将会计部门分成原始凭证审核、凭证编审、数据录入、数据输出、系统维护等小组,将其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分工。
二、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弱。在会计信息化的工作中,企业的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是内部控制管理最弱的一个部门。应用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后,企业会计数据的存储、生成、存放、传递方式与传统的相比都在变化,若人为的篡改数据,根本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导致了安全问题,降低了安全性和可靠性;企业信息集中管理,有被泄露或数据损失的风险。
2.权限控制与身份识别不合理,不能实现职责分离。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内部权限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没有真正落实,没有实现职责分离,都是依赖口令授权,这样导致了分工控制没有意义,有越权操作的可能性,加大了企业的安全管理隐患。
3.职业判断力与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只会简单的信息化操作,不能正常的日常维护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差,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各个部门进行配合,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不能控制要点,不能做出准确性的决策。
4.程序化的控制风险。现在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只需要录入凭证,其他都可以计算机自动生成,容易出现串录,无法核对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不能达到完全取代人,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会导致连续性的错误出现。
三、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问题对策和措施
1.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信息观念和内部管理控制意识。要从各个方面来提升员工素质,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企业发展、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确保能及时的发现漏洞,并及时解决问题。
2.完善职责分工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组织设计应该依据企业的价值创造,围绕着目标及部门职能组织流程设计。财务部门可以安排管理岗位,使员工在团队中实现相互监督和协调,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正常运行。一方面,要将会计和系统的管理岗位分离,数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分离,从技术角度保证能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是系统操作和监控岗位分离,各个岗位要得到一定的授权,保障各项数据输入系统进行处理前要经过授权,更改或删除需要严格的审批才可以进行操作;对其数据要多方备份和审核,保障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3.完善各项管理体制。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完善评估风险的制度。企业要彻底的重组业务流程,针对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完善风险评估的指标,评估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再根据风险的程度和业务流程关键点进行控制,制定出一套人机交合的内部控制,使得风险管理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时,要保障其独立性、周期性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查,落实执行情况的审查、正确进行财务处理、书面资料与计算机数据一致、安全性审查等,以此来保障内部控制的执行。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运行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一)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与数据程序技术的融合,一方面使其具备了会计核算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了管理和控制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当前,受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化具有的智能化特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需要人的操控,只有在人的管理和操作下,才能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
(二)开放性
在当前环境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所在。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说,由于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而必然导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存在开放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同样存在开放性的特点。
(三)全面性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化涉及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另一部分是会计实务、会计管理等内容。从实质上说,会计信息化还包括会计的预测、监督、决策等内容。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一方面需要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地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信息化对内控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便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也会对企业内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弱化传统的内控效果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遵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记账、算账,还是报账,甚至所有的会计工作,都需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同时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人员的操作与控制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与当前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相比,以人为基础的传统的会计内控效果大大降低,这是因为传统的会计内控工作主要由人来完成。与传统会计工作相比,会计信息化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
(二)内控重点发生变化
对于企业来说,按照传统模式组织开展内控工作主要是防止出现错误和弄虚作假,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会计人员的错误。但是,实施会计信息化后,无论是内控的范围,还是内控的内容都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在会计信息化中,一方面融入了系统开发、数据编码等内容,另一方面还兼有修改程序的内容。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更加侧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最大限度确保企业安全运行。
(三)增加了内控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会计信息化,其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在企业内外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沟通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是,正是因为会计信息化的开放性,将会进一步增加直接泄露企业会计信息的几率,降低了竞争对手获取会计信息的难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被泄露,那么将会导致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进一步弱化企业的内控效果,甚至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优势,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自身的运营风险,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制度建设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设,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将互联网与法律进行融合,借助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清除障碍,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提升自身的内控效果,必须清除内控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化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培养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化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需要培养专业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进一步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组织开展会计工作的难度。会计信息化在人员素质方面对会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灵活驾驭计算机,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等。
(三)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安全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将会面临更大的信息安全问题。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信息更容易出现丢失、篡改等,进一步降低了会计工作的安全性。为此,首先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其次组织好信息安全工作;最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预警系统。借助以上措施,进一步有效保护互联网信息存储、传输、处理,以及使用的安全性,一旦会计信息遭遇病毒的侵犯,或者出现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实时的处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四)改变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责任推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样道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责任将“互联网+”融入到自身的日常工作中。对此,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学习,将互联网运用到会计工作中,面对“互联网+”的环境,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工作,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