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人民政府和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要求,切实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施范围
本次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农村(含镇街驻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享受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按规定比例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与市政府签订委托办学协议的农村(含镇街驻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享受免杂费政策。
三、实施内容
(一)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鲁政办发〔2004〕65号)规定,初中学生杂费每生每年300元,小学学生杂费每生每年210元。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省、枣庄市、滕州市负担比例为8:0.5:1.5,我市财政负担15%。
(二)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省、枣庄市、滕州市负担比例为8:0.5:1.5,我市财政负担15%。
(三)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以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按*省教育厅公布书目中必订教材目录及价格,我市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比例为在校生的5%,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四)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学年300元,按枣庄《实施方案》规定,寄宿生按在校生的13%测算,对寄宿生生活补助比例为5%,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五)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按照2006年秋季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办法,由班主任家访、学生申报、村居委盖章、学校审核、低保办公室确认。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六)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编制校舍维修改造规划。并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多方筹集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
(七)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分阶段统一镇街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等,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007年将镇街教师之间工资拉平。
(八)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超编和不合格教职工,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实行市直、城区公办学校教师、新分配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数量和价格,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
四、实施步骤
(一)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杂费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小学每生每年210元;公用经费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特殊教育学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100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全面试编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实行“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实行中央及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06年12月底前制定专项资金支付办法。市财政部门已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办法,制定了专项资金支付的操作办法,明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之间的职责范围、操作流程等。各镇街、学校要确定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名单,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备案。对经批准免缴上述费用的学生,2007年春季开始,不再缴纳相应费用。
(二)2008年,根据中央、省、枣庄市的统一部署,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三)2009年,中央、省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后,省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国家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按免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四)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按照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我市已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将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落实所需资金,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情况。教育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配合财政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汇总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中小学财务,并负责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及管理制度,2007年实行以农村中小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进行预算试编,2008年以后,正式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
(三)严格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级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特设专户、实行“校财局管”,由市教育系统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工作;严格资金拨付限,按规定将资金及时拨付到学校,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完善各项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准将建立新机制的资金用于还债、发放工资和教职工福利。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意见的通知》(〔〕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意见》(川办发〔〕3号),结合我县实际,现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督导评估的目的意义
在我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新的管理体制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着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乡镇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县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开展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是推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认真开展好督导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领导职责
1、确立科教兴乡镇战略,把教育工作列入乡镇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研究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制定促进乡镇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的措施,切实予以保障。
2、建立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和支持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
1、研究制定本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本乡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切实做好“两基”实现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做好“两基”复查准备工作,制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定改革等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努力做到乡镇内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统筹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经济、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投入与管理
1、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2、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关爱“留守学生”,控辍保学。
3、对新建、扩建乡镇、村学校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有关政策落实。
4、继续发挥村民自治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四)办学条件
1、乡镇内中小学(含村小)布局合理,逐步消除基础薄弱的学校(含村小),缩小校际差距,努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2、建立完善校舍定期检查制度,做到校校无危房,师生不得在D级危房中上课和活动。
3、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到省定标准,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饮用水设施等符合有关规定。
(五)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对中小学班子成员的理论、政策、管理水平的学习与提高。班子成员分工合理,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坚持经常深入一线指导教学,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2、创建学习型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规范性、灵活性业务培训,加强师风教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六)教育管理
1、坚持依法执教、依法行政。乡镇内中小学(含村小)办学行为规范,无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现象发生。乡镇中小学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对中小学、幼儿园和成人学校依法实行科学管理。
3、社区、学校之间沟通与合作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得到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4、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政策领导责任制,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推进警校共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措施得力,隐患整改有效,事故处理及时,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三、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
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的范围包括全县各级镇人民政府和辖区内各初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从2007年开始进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制订督导评估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县各级镇人民政府在任期内原则上都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制订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组织开展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四、督导评估的工作原则和程序
督导评估坚持实事求是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在落实责任,促进改革与发展。督导评估的程序是:
(一)乡镇自查自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任期内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的督导评估细则,每年进行自我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二)县上督导评估。根据乡镇人民政府的自我评估报告,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县政府督查室等单位,按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分期分批对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三)结果反馈。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结果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县上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被督导的乡镇人民政府反馈,并将其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和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抽查评估一律评为不合格:
1、挪用教育经费或违规向学校乱收费的;
2、乡镇内学校、幼儿园仍在使用D级危房的;
3、义务教育有关指标严格下滑的;
4、发生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师生违法、违纪,情节严重且造成恶劣后果的。
1 办学理念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核心
办学理念是对办学思想的凝练,是校长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思考。它是学校定位发展自身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思想、信念及其价值追求的浓缩,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体现。办学理念要重点凸显以学生观、教师观、学校观和教育观为重点的学校的教育哲学。中小学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的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关心道德、智慧、感情的和谐发展,注意培养高尚的心灵,使一切精神冲动和意向保持纯洁,这是培养新人最根本的要求。”要实现学校培养新人的功能,就要通过文化管理不断凝练办学理念。例如芬兰的罗素高中,它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世界性影响并引领时展的高中。其办学理念是管理“恪守传统,自主选择,放眼未来,国际视野”,这一办学理念指引着一代代罗素高中的师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可见,办学理念有助于学校形成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学校共同体分享和支持学校的发展愿景。
2 学校制度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保障
学校制度管理要刚柔相济,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管理中,标准是统一的,纪律成为一种机制,能通过其基本构成因素的协调组合而达到最大效果。“纪律不再仅仅是一种分散肉体,从肉体中榨取时间和积累时间的艺术,而是把单个力量组织起来,以期获得一种高效率的机制。”科学管理的弊病同时也存在于标准化产生的量化评价机制。教育教学作为学校中心的活动,在某些层面是难以量化的,例如教师家访、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陶冶,这些教育活动或某些教育事件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一生的影响,但却很难进行量化考评。因此,科学化管理下的绩效评价制度易导致急功近利、恶性竞争、人际纠纷,进而引发学校的内部矛盾。这就需要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化解学校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人性化管理是基于“社会人”的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物质利益并不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手段,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人性化管理应针对学校的每一个人。校长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建立教育决策的参与机制,实际上,这是通过分权式管理实现管理的服务功能。校长要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需要,信任、尊重、关爱师生,激发其内在动机,实现教育管理自律机制的建立,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性化还体现在校长能够有效运用情商,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使得学校的制度化管理更为有序、稳定。
3 教师文化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途径
教师文化管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个人英雄主义的教师文化或许可能在个人层面上取得一定的绩效,但这对学校的发展依然是微不足道的。教师文化管理就是校长要提升对教师文化的领导力,实现教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引进、发现并培养中层管理者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使教师团队获得归宿感、使命感,获得专业发展的支持,使教师群体都获得公正评价和有效激励,从而使其产生被认同感。一是集思广益,制定、规范和修正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这有助于实现管理层对学校工作的有效督导和评价,做到修正错漏、激励进取、赏罚分明、公平公正。二是建立教师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校长应提升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结合教师伦理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深化教师对该职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从而使教师将学校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三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制度化沟通渠道,组建民主的教师团队。民主的教师团队有助于实现教师相互认同,实现教学中的学科互补、个人优势互补,使教学活动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改善,实现团体的共同进步。
4 课程实施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内容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但课程的实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校长应对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
学校通过引入学术性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性课程,通过大力推行区别性课程、特色性课程来强化课程评价和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功能。但由于受到教育投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的农村地区实现三级课程的全方位的开发、设计、实施的管理,还难以实现。不同中小学课程实施管理的层次是不同的,示范性学校一般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的农村城镇中小学只能确保(甚至是未能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些科目甚至缺乏足够的专任教师。校长要实现课程实施管理,无论是在资金筹备、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团队建设方面,还是在资源开发、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上,都需要解决许多难题。不难看出,实施课程管理也是校长实现文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发展定位而不断进行调整、再实施和再重建。不同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校本课程,在解决校本问题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5 办学特色管理是校长文化管理的提升
办学特色管理是校长在长期办学中不断反思实践,不断创新文化,是提升学校文化精华的结果。它是校长作为教育实践探索者的勇气和胆识的结晶。然而,要形成办学特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下,学校对自身特长、自身发展优势的强化,并深化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结果。从宏观上说,学校的课程建设、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革新、校园文化节、农村中小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等都可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部分;从微观上说,学校的标志性校园建筑、各种典籍藏书、校史整理、学生寝室文化、学生特色作品收集和展览、学生志愿者的各种社会服务等,都可以逐渐积淀为学校办学特色。
总之,校长对中小学实施文化管理应该是多方位、多功能、多渠道、多载体、多主体、多层次的。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校长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责任和权力。文化管理是校长管理权力的实施,也是校长带领学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广东潮州,521041)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黄之瑞等译,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更新观念,创新教研工作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三级课程的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开设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教研工作的目标、任务及研究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是从观念转变人手,突出以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的教研目标。教研工作应调整定位,主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这主要包括将传统的工作导向转变到课程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将教研的重点由以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为主转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三级课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研究;将研究内容由原来的统一性、指令性和知识性转变为多元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
二是从改进工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教研质量。通过教学调研,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生活,与学校领导及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帮助学校、教师总结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反思不足,推动学校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青岛市自2003年提出了“3+2”教研工作模式:即三天在基层学校,二天在岗位。教研工作立足教学实际,将教学现场变为研究现场,规范并细化下校调研流程。
三是从关注教学需求出发,增强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的实效性。如针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发展需要的状况,教研工作应该加大对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研究、指导与服务力度。通过听课,深入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探索基于普通学校生源的教学方法和农村教育资源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研要以课例为载体,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城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优秀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同备一节课。通过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减轻农村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难度,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信心和专业化水平。
四是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方式,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课程改革十年的实践探索,增强了教研员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总结出了许多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研方式。如针对课改中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索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青岛市探索出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研方式等。
教研职能的转变为教研工作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拓展了新领域,使教学研究的开展更加贴近教学,贴近教师需求,成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成长的加油站。
二、研究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简单地从外部对他们实施知识灌输,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建构包括个人建构与社会建构。前者侧重个人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后者侧重于他人、环境和社会等互动交往中形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学中就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对话关系,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为此,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时提出一个教学改革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校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基础上,更着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从而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009年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开展了高中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教学行为”的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人员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现场观察,总结梳理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低效、无效的六大类32种现象,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中学校反思与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调研的基础上,教研室还积极探索以先进典型作为模范,拓展教研工作。如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研室了解这个情况后,认为它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与探究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较强的操作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于是多次到学校听课、座谈,帮助学校教师分析教学流程,研究教学细节,改进小组学习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取得成果后,教研室在全市初中课程与教学会上进行总结推广,并在全省校长论坛上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介,扩大影响。目前,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法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深化,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教师把本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的意识,优化了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了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师的教”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不断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
三、改进教学管理,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双重性,使管理成为一种既需要外在的规范制度,又需要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过程。因此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需要逐步建立以共同的价值趋向为核心的自我管理机制,形成相互认同和遵循的制度文化。为此,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十分必要。以《山东省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和《山东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青岛市建立了《青岛市高初小及学前教育各学段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各学段教师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等,让管理者、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任务、原则与要求,以制度影响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习惯,夯实教与学的基本规范。青岛市的常规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山东省规范办学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与管理之中,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课程实施、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的促进制度。如建立了中小学课程实施评估制度,每年对部分学校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反馈报告;建立了先行课制度,由教研员或学科组教师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研讨,确定实施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进行上课,其余参与听课观摩,通过听课评课,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与完善,最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方案提供给广大教师借鉴使用;建立了学案导学制度,改变传统教案中注重“教的设计”的思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及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而编制出学习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等。通过教学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研工作的研究力和指导力。
四、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高课程研究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校本教研成为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广大教师对教研员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因此教研员要胜任工作,必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进一步更新专业知识,增强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与指导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要想尽快完成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的转变,需要在三个方面提高个人的能力。
一是注重教研员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首先,结合工作要求,定期组织学习交流,让读书学习成为教研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邀请全国有影响的教育专家、教授及知名校长来青岛举办专题报告,介绍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先进经验。教研员通过聆听专题报告,与高校专家就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研讨等,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其次,教研员要立足岗位要求,开展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如规定教研员要定期阅读一本教学专著,自主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举办一次专题报告等。
二是定期展示、考核教研员的专业成果。围绕课改发展的进程与教研员研究发展的思路,交流研究成果,每月举行一次教研论坛。建立教研工作学术指导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教研工作,认定教研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完善教研员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教研职能,把个人职业操守、教研工作业绩、课程研究力和基层教师的认可度等纳入考核内容。
三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研手段和方式。教研员应该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学习,提高掌握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教研网络平台建设,促进教研活动手段数字化、方式网络化、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教研工作在推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研队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支持力量。教研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发展的水平,教研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素质。因此,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实现教研职能的转型,既是教育改革发展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也是教研工作自身适应发展,研究、指导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内在需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作指导,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向纵深领域迈进;深化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做到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抓好干部及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努力争创“北碚区示范村小”,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优化名师名校工程。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抓好队伍建设
1、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领导班子,核心在校长。本学年,学校领导班子将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或碰头会,统一思想,明确学校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努力建设一支干事创业、成绩突出、民主公正、发展群众公认的进取性、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新学年开学后,结合全区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工作,严格按照教委制定的“树教育形象,转变行业作风”的目标,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从教行为六条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侮辱学生的行为在校园内发生,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为了让全体教师都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学校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在继教工作中,认真做好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校本培训内容的制定做到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并在工作学习中努力落实,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3、以争创示范村小为契机,深化名师名校工程。在争创“北碚区示范村小”的工作中,不断深化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本学年达到“北碚区示范村小”的要求,并顺利通过验收检查。积极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制定帮带计划并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职能,带动其他教师,力争本年度再认格几名镇级骨干教师,同时引导骨干教师向优秀骨干教师迈进。
(二)深化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这支队伍不强,则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法落到实处,要充分、高效运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狠抓班主任队伍的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2、学校德育工作本年度继续以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秀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3、加强法制教育,本学年我校将专门利用队会课时间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和宣传,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明白善恶美丑,教育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及心理健康咨询档案,促进广大教师、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加强德育科研,继续搞好“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探究”,,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的形成性评价,使学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6、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
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课程改革及教育孩子的艺术等,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家访是教师、学校、家长的连心桥,家访制度本学年要得到落实,要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教师家访。
7、学校安全工作。安全工作警钟长鸣,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消防疏散演练,通过午会、班队会、思想品德课、告家长通知书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努力杜绝溺水、交通事故及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共4页,当前第1页1
8、抓好少先队组织建设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小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少先队小干部的改选,让小干部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促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狠抓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努力完善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管理
管理出质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认真总结课改两年来的常规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方法。教学管理时努力克服只管语、数的状况,加强对语、数以外的学科的管理是促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对语、数以外的其他学科的考核。学校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管、学生作业批改的管理,加强培优辅差的力度,力争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①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因此每位教师首先要做好对小学生的心理准备的教育,并贯彻于整个学期之中。
②着重抓好两个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一方面是认真上课的习惯:做到三到位三积极,即上课铃声响,学生要到位,学习用品要到位,学习心思要到位;积极听讲,积极动脑,积极交流。
第二方面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做到三统一、三及时、三用心、一开放,即统一簿本,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及时摘记作业,及时巩固练习,及时改正弥补;读题要用心,做题要专心,检查要细心;开放地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做题的权利和习惯。
3、进一步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①进一步学习“六认真”细则,逐条对照落实。拟订好教学计划。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六认真的基本环节。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实质,研究课本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规律,获取知识的素材。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让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思考,小组讨论评价,质疑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总之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创造性地构思、书写好每一教时的教案。具体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师生互动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讲导练用相互结合,使学生会、熟、巧,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②上课是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确立有效教学的思想。为此要求做到四点:首先合理安排教学层次,严格课前、课始、课中、课终、课后的环节管理;二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专长;三要改革教法,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四要改进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灵活地结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适时进课堂。
③认真及时地布置和批改作业,做到作业格式正确,难易适度,题型多样,富有启发性、创造性,批改符号准确,批语等有关文字符号清晰简洁。重视面批。课内作业要力争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④认真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视差生的转化,又要注重优生的指导,有效提高班级及格率和优秀率。班主任老师应主动协调各科的辅导,三科教师要积极配合,着力提高班级的三科合格率。
⑤评价的改革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各学科新课程的发展。开学初要求拟订好各学科评价方案。结合档案袋评价研究的课题注重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学科为单位相对统一,控制评价的范围,尺度、时间,不让评价成为学生的负担,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要特别注意客观、公正,燕妥善保管好学生评价的资料。语文数学学科要及时组织单元整理复习与检测,教师及时检测并批阅检测的所有项目,做好分析记录工作。
⑥认真组织学科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学校要加强各学科活动类课程的管理,本期我校将组建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由专职教师负责开展。做到计划、内容、设施、时间、辅导一落实。坚持做到精心策划、准备,认真落实、实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走出课堂,组织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各学科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形成学校的亮点。学校要定时和不定时地检查活动情况,并认真作好记载。共4页,当前第2页2
4、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写字训练课的利用率。任课教师要对重点字(笔画)难写字(笔画)进行指导、示范,课中要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帮助,课后加强面批,督促纠正。
5、严格执行课程设置,保障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学科为主,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和相互的渗透、交流。对于语文数学以外的学科及其他活动课程采取消极、放松、减少教学课时时间的态度,实际上是又一种新型的增加学生过重负担的体现,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每一位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上足上好每一堂课,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按照课程表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上其它课。教师要提高认识,。外出或缺席无论是因公因私都要事先(至少提前一天)与教导处协商调课方案(特殊情况例外),严禁出现空堂,确保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
6、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改科研成果的落实,学校教研组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为重点开展活动,以扎实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为方向,坚持每月进行课堂交流活动2—3次,力争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校教研组在教改科研活动中多出成绩。
7、抓好学科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兴趣活动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延伸,各学科教师要认真安排好学科活动,做到计划、内容、设施、时间、辅导五落实,同时按年段进行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抓好毕业班的工作,毕业班工作关系到出口,是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问题,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从开学之初就应重视,支持毕业班教师工作,确保毕业班质量有效提高。
9、规范学籍管理,控制学生流失
启动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学校抓好学籍管理员的培训,规范学籍管理办理。
10、关注特殊教育,重视“三残”儿童的入学和评价工作,力求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1、落实教师课堂对流工作,送课到兄弟学校,学年准备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一次以上锻炼。
12、加快信息化工作。力争本学年度对学校电脑进行改造,解决学校计算机(包括学生机)全部上网,方便学生的上网查阅资料;解决教师办公室计算机上网,促学校信息化技术上一新台阶。
(四)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
1、卫生工作
(1)以师生安全为目标,切实抓好学校食堂管理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加强了对食堂工作的管理,办理相关的手续,不承包或变相承包食堂,由伍林华老师担任食堂第一直接负责人,把好食物的采购关、食物的加工关,确保食堂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从课程安排上保证,课表上每周排一节健康教育课,开好口腔卫生、青春期卫生、性教育、卫生常识等工作。
(3)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常见病的预防工作。
学校干部、教师应高度重视,总结防非经验,加强门岗制度及晨检、午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医治。
2、体育工作
(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指导,落实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2)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
(3)抓好大课间活动和两操,落实学生课外锻炼。
(4)抓好业余训练,组队参加各级竞赛。
3、艺术教育
(1)抓好艺术课课堂常规管理。
(2)成立艺术团(音、体、美)及抓好业余训练,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3)组织搞好红五月歌咏比赛,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4)落实经费,改善设施设备。
(五)后勤工作
1、落实食堂常规管理。食品卫生工作至关重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学校高度重视,派专人负责食物的采购和监督加工过程,确保学校食品卫生的绝对安全。
2、落实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及书报、杂志的定阅、发放工作。
3、落实学校器材、设备的使用,管理及推行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共4页,当前第3页3
4、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落实经费管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
(六)加强民主管理,抓好校务公开工作
1.开展“现代服务业大项目落地年”活动。
坚持“放量增长”与“业态升级”两手抓,扎实开展“现代服务业大项目落地年”活动,力推招大引强、土地上市、项目开工,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30亿元以上。
2.主攻楼宇经济。
依托已建、在建和闲置楼宇资源,科学规划引导楼宇主营业态,着力引进银行证券、营销中心、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入驻。大力盘活老旧楼宇资源,提升楼宇品质。全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税收楼宇1个、1000万元以上税收楼宇3个。
3.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
进一步完善万达广场、世纪城、东方广场、绿地赢海等综合服务配套,加快吉瑞泰盛、星隆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度,力促知名商企入驻。依托新区、十五里河中段片区、工业区以及城中村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招引一批体量大、实力强、税收贡献高的城市综合体落户。用足用活市里土地政策,不失时机地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商业、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一批5亿元以上的大型商业服务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
4.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
优化布局,提档升级,重点推进宁国路美食街、马鞍山路轨道交通服务业集聚区、世纪金源商业示范社区等建设。各街镇按照“规划引导、品牌塑造、错位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5.加快成熟地块开发建设。
充分利用好高铁、地铁、主干路交口等优越地段,加快推进安摩地块、观音庙地块、南二环与马鞍山路西南地块、大道与靶场路东北地块等开发建设。
6.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措施。
强化楼宇信息动态管理,扩大商务楼宇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指导各街镇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依托绿地赢海大厦周边、工业区两大重点区域,打造全市服务外产业示范园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2亿元、增长21%以上。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创出城区工业发展新模式
7.编制园区转型发展规划。
深入贯彻市土委会有关会议精神,高起点编制工业区转型发展规划,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大转型大发展。
8.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发展。
坚持“产城一体化、产城融合、以车为主、多园发展”的方向,率先创出城区工业发展新模式。加大园区闲置和低效用地的清查处置,加快不履约建设项目的退出。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存量项目,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为优质中小企业落户搭建载体。鼓励工业用地向空中发展,积极发展工业综合体和都市工业,确保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40亿元,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2亿元以上。着力在大道、繁华大道、重庆路、北京路、上海路等主干道路增加商业开发,大力发展服务外、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临港物流等各类特色专业园,在全市率先建成现代服务业“百亿园区”。
9.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路网、绿化、公共服务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园区企业的综合保障能力。
10.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大企业兼并、重组、上市,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优化整合街镇项目集聚区,有序实施一批“退二进三”项目。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5亿元以上,完成工业投资75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
11.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强化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排查和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保持经济发展高位运行
12.加强项目策划和装。
做好“无中生有”和“小题大做”文章,分级分类完善重点项目库,强化动态管理。
13.狠抓招商引资。
改进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奖励办法,继续落实领导带头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多层次、务实型招商推荐活动,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大项目招商任务。全年实现招商引资242亿元、增长17.6%以上,完成外商直接投资12200万美元以上。
14.扩大有效投入。
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新建、续建200个以上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1亿元、增长25.2%以上。
15.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成立大项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调度会议制度,推进项目快签约落地、快开工建设、快投产达产。
16.强化企业服务措施。
加大《关于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意见》等三个文件,以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政策的宣贯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区属担保公司作用,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7.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调控政策走势,安排专项资金,完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三大产业扶持政策。
18.提高项目对财税贡献率。
坚持把项目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增加财政收入上,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强化在建项目的税源管理,提高建成项目的税收贡献,突出项目对税收、投资、就业等方面的考核激励。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9.4亿元、增长16%以上。
四、以提升功能为目标,统筹片区大开发
19.保障中心项目建设。
坚持把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成立专门领导组织和服务机构,统筹抓好拆迁安置、环境营造、宣传引导等工作,超前谋划业态发展、项目布局、功能配套等,迎接“一个新中心”的到来。
20.服务新区“工程”建设。
按时平稳完成新的拆迁任务,妥善做好康园Ⅱ期、欣园的分房回迁,督促施工单位加快顺园等复建点建设进度,全力做好各项保障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1.保障大建设重点工程。
认真做好拆迁、安置、群众等工作,全力保障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站、环巢湖大道、港综合码头Ⅱ期等交通枢纽,以及轨道交通1号线、大道高架段、铜陵路高架、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繁华大道东延、黄山路东延、北京路、上海路、黄河路、高铁片区和淝河片区路网等城市道路顺利建设。
22.加快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认真研究市里有关政策,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加快九华山路城中村、合客生活区、太湖新村改造,确保南二环沿线及灯泡厂、水安公司宿舍、省军区、省教院、等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
23.推进城市支路网和农村公路建设。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23条城市支路网,以及等15条农村公路建设。
24.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主体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再创一批“最美街道”。坚持“不将就、不凑合、零容忍”,提升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探索建立综合管理质量标准与控制系统,打造数字城管示范点。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大力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25.推进重点区域开发。
强力推进十五里河中段片区拆迁扫尾,按时完成姚公片区拆迁任务。争取尽快实施淝河镇总规及淝河片区控规,加快片区整体改造开发。
26.加快新农村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健全环卫城乡一体化常态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区域延伸和覆盖,再创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五、以巢湖元素为引领,加快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2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以巢湖综合治理开发为契机,研究制定“生态立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抓好一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28.加强水环境治理。
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加快推进南淝河下游河道整治、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Ⅱ期等重点工程建设。
29.提高防洪保安能力。
以区域内河道护砌、沟渠清淤、泵站改造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水利兴修,保障城市防洪和排涝安全。
30.着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
严格落实环保各项制度规定,提高“三同时”验收率,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园区污水治理、工程污染治理、企业排放治理、河流综合整治等领域的突出问题。
31.实施城乡绿化工程。
抢抓方兴湖公园建设和巢湖、塘西河、十五里河岸线造林的机遇,继续开展绿化大会战,全年完成农村植树造林6000亩,新增城区园林绿地29万平方米。深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绿化补植补造、大户经营、社会管养等机制。
32.提升生态旅游功能。
加强规划,完善设施,丰富内涵,大力提升巢湖、东大圩、牛角大圩等生态旅游功能。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3.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继续按照“提标、扩面、规范、高效”的总体要求,全面完成省、市规定项目,选好办实区自定项目,保持民生工程在全市的先进位次。
34.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四大工程”。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5.切实抓好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
抓好各类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家养老和养老服务2460工程、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等工程。
36.妥善做好拆迁群众回迁安置。
认真做好广福花园等9个复建点回迁安置,加快推进顺园等10个复建点建设,争取尽快确定新的复建点规划选址并启动建设,努力让拆迁群众早日回迁、安居乐业。
37.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建设。
按时完成市下达的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任务。
38.大力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深入实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园、普惠园,新建幼儿园7所,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着力优化中小学布局,完成4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抓好校园安全,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车保障和交通安全监管。认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创群众体育工作全国先进。
39.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以加强绩效考核为重点,继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40.加强计生、民族宗教及外事侨务等工作。
进一步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惠民政策落实的力度,力争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及外事侨务工作。
41.加快残疾人、档案、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发展。
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残疾人康复工程建设水平。强化档案管理,发展档案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4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多方筹措资金,推进演艺中心建设。完成区“三馆”建设。加快镇综合文化站、街镇文化活动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完善“农家书屋”日常管理。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修复、保护和开发力度。
4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抢抓新区文化基础设施大建设机遇,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培育壮大会展、动漫、创意设计、旅游文化、文艺演出等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4.全面加强文明创建。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和城市文明创建,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七、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着力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45.夯实三级平台建设。
建立区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实化、规范街镇综治维稳中心、警民联调室和村居工作站。
46.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特色品牌。
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以新型社区管理创新为抓手,找准服务群众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着力打造一批亮点项目。
47.实行网格化与信息化联动管理。
整合社会管理创新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软件系统,在全省率先打造信息化管理品牌。整合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力量,推行社会管理创新网格化、扁平化管理。
48.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突出惠民育民安民,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进社区,创新特色化的社区服务模式。
49.完善服务体系。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工作,突出抓好源头预防、来访处理、事要解决三个环节,进一步落实风险评估、领导干部接访等各项制度,着力解决群众问题。
50.完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深入创建“平安”,突出抓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51.完善维权服务体系。
加强劳动争议仲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八、以能力提升和作风改进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52.建设学习型政府。
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地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和政策信息参阅制度,加快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完善公务员教育培训、轮岗交流、学习考核机制,提升政府全体人员整体素质。
53.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宗旨意识,投入更多的精力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持续深化效能建设,完善目标管理,严格绩效考评,强化行政问责。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关后勤服务制度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加快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
54.建设法治型政府。
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加快依法治区进程。认真贯彻《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完善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实施效果评价等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推进政务公开,深入抓好阳光村务、居(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建设。
1.深入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紧紧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充分挖掘世博会的德育资源与内涵,广泛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围绕世博,重点实施“一个计划”、“五大系列”活动。“一个计划”指世博志愿者保障奖励计划,支持各高校开展世博志愿者工作、评选奖励世博志愿服务典型;“五大系列”活动指世博志愿精神打造、世博文化展示、世博文明践行、世博创意行动、世博风采宣传等活动。
2.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德育研究,组织实施市哲学社会德育系列课题(市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年会,承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论坛。
3.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两纲”课内体系,实施《*市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完善“两纲”课外体系,召开中小学社会实践工作会议和校外教育工作表彰会,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化建设。完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温馨教室”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建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设立劳技课、信息技术课、自然课、科学课等德育实训基地。
4.加强中职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中职德育工作专项督查指标。进一步规范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制定《*市中职学生成长手册》。举办首届*市中职校园文化节。建立*市中职校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建设*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六个“为什么”》进课堂试点工作。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教学督导,组织名师巡讲,举办教学论坛、教学比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结对带教,建设名师工作室,实施“阳光计划”,着力培养思政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辅导员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辅导员境外研修基地,设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推广辅导员博客,拓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继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举办年度辅导员论坛。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大学生人生指导。推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和示范中心遴选、验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开展创业教育,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慈善爱心屋为抓手,推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出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民族学生、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6.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实施。修改完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做好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工作,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研究制定舆论宣传方案,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准确解读,加强引导,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7.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根据本市教育实际,结合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8.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依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谐均衡、创新提升、人才强教和开放合作等四大战略,确保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9.启动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配合做好*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签订等相关工作,制定实施细则,试验区工作有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0.加大幼儿园园所建设力度,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应对入园高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新五年发展规划的推进力度,2010年全市新增50所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重视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指导区县做好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建设与审批工作,制定学前农民工同住子女看护工作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召开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规范,切实提升保教质量。研究制订幼儿园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开展新一轮市示范园建设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0―3岁教养活动”质量研究,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建立城郊幼儿园结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郊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
11.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认真落实本市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并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作。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市大型居住基地学校对口办学,落实当年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开办工作,努力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起点。推进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做好44所委托管理学校的过程管理和中期评估工作,推进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总结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4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和文化环境。
13.加强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完成1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内涵发展的定位,形成办学风格,培育办学特色。探索特色高中建设,开展对完中教育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完中的引领和指导,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完中。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途径,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的网络。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1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科内容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实施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创造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形成一批各年段的特色学校和典型经验。以建设创新实验室行动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构建一批科技、艺术、语言、人文类的实验室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程学习和体验经历。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和实践,规范区县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次数。推进网上教研活动,构建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项目。在部分学校探索利用“电子书”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任务。制订并颁布《进一步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引导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改善此类民办小学办学条件,为每一所此类民办小学建设一个符合规范的图书室,并按基本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规范此类学校的招生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16.大力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实现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工作的稳妥推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
17.切实提高民族班学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内地中学民族班扩招工作。大力加强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加强民族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汇编民族班(校)教育教学工作案例集,加强经验交流。
四、坚持大力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8.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机电数控、化工、建筑和现代农业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
19.持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稳定。改革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试行航空、艺术类专业和自荐生网上录取工作,吸引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继续完善本市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中职校的招生办法,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探索建立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中职教育后升学制度。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多模式、多形式和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20.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定大类专业设施设备装备配置指导标准。进一步加快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在本市中职校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下半年对20%的学校进行评估。完善新设专业网上登录备案工作,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在实施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左右的专业,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操作指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指引”。开展*市中职校第二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工作。推进教研网络信息平台更新工作,研究制定网上教学指导实施方案与意见。
2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工作,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要求或服务规范为要素推进重点专业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建设50余个强势型专业、特色型专业或急需型专业。继续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在数控、电子电工等招生数较大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采用国内项目学习和国外进修的方式重点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市高职高专院校网上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控,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22.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启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校创建工作,争取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校的基本标准。完成江南造船(集团)技校异地新建工程,加快临港科技学校新建校舍进度,支持新闻出版技校、电力学校等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信息资源库。继续进行高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第六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批示范高职验收。
五、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3.继续开展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继续开展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规划认定工作,启动开展部属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主动创新管理制度,调整宏观管理模式,进一步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4.加强共建高校重点建设。结合*高校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完善和优化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搭建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省级初选及*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26.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010年度(第六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评选第8批市级高校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好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做好教育高地建设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进一步完善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做好年度专业设置审批工作。
27.深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发展”理念,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强化学科优势,突显学校特色,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发展格局。继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启动实施精品计划和专题数据库等建设。
28.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继续贯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布局并重点建设一批与“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相衔接的高校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研究部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市场建设,深化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9.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学院浦东校区、*电力学院平凉路校区扩建及*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和完成2010年投资计划安排,继续做好高校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
六、坚持形成合力,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社区学院功能,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组织开展*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评估工作。拓展和加强“*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进一步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年内争取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继续开展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年内对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达标评估。继续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完善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立交桥,从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学校招生等方面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体系。
31.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3711创建工作,即组织推选300个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的骨干,组织相关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召开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介绍典型经验,交流优秀创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引导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32.积极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四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四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第三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完善市民优秀学习品牌项目的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品牌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建立优秀学习项目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
七、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名”工程,从首批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中遴选优秀人选,授予“东方名(教)师”称号。拓展国内教师培养基地,创立海外校长教师培养基地。加大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市区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各年龄段农村教师,分别实施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机构、课程、师资和信息等资源,确立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作为培训机构主体,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可共享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整合远程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网、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网和双名工程基地网,形成互联、互通、互用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4.加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烹饪及德育等6个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满足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完成200年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启动培训400名专业骨干教师。筹建*市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分部,组织和协调指导本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
35.实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东方学者”工作评估,完善“东方学者”岗位与地方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对接办法,编印《“东方学者”岗位目录指南》。设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选派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设立“*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建设高校进行访问研修。设立“*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高校教师尤具有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比例。继续实施“*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开展五年工作总结与评估。
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6.全面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工作。完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达标和布局建设规划,启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和中小学示范课程建设,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公告及健康干预制度,开展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游泳项目的普及。启动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计划,启动中小学校专业医生进校园计划,实现“一校一医”,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提高卫生保健队伍专业素养。开展近视眼防控工作。完成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的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加强艺术、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规范重点艺术团队的管理。完成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承办工作及迎世博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改造工程。
37.加强学校安全后勤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及周边安全管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确保世博会期间高校安全稳定。制定《*高校反恐防范指导性意见》以及各类应急预案汇编。适时组织高校开展反恐防范专项检查和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健全常规培训制度,开展高校保卫干部专项培训。完善高校技防系统建设,提高技防系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继续开展本市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推进学校后勤安全设施和技术防范建设。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订《*市实施〈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评估标准〉细则》,进一步推进本市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
38.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伤害事故预防处置机制,推进师生防灾自护技能演练活动。重点加强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风险勘查和安全监管。继续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网吧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信息抄告制度。继续推进预防犯罪格局建设工作,举办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为不良未成年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中职校预防犯罪工作,举办第五届*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继续开展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做好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39.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报名梳理规范工作。加强对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工作指导,引导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凸显院校特色与定位。做好部属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研究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配套的高招政策。积极推进成人高考改革工作。
40.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巩固就业工作局面,开辟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并努力扩大*各专项计划规模,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高校、用人单位供求信息联动机制。
41.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建立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资助工作制度。积极筹建*市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调研、经验总结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职校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政策。
九、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
42.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实质性启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梳理和指导,总结经验并稳步推广实施。修订《*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推进民办中小学年金制度相关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规范和机制,健全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和审批制度。组建*市民办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民办教育各项指导和服务职能,为各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日常指导。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派驻督导专员、党建督查员工作。做好民办教育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检查工作。
43.完善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促进依法办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指导各区县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院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分批依法组织对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状况依法进行评估。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指导本市普通高校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4.深入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立法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深入开展非*户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项目研究,筹备召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开展*市终身教育立法工作,起草并修改完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审议工作。深入开展《*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报告。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推进教育法制普法宣传工作。
45.实施教育督政督学工作。继续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工作。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积极开展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专项督导,提升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督导调研工作。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深入推进督学资格制度的试点工作。
46.加强教育监察,改进政风行风建设。做好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认真分析梳理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逐项整改。落实招生“阳光工程”,继续抓好招生“六公开”。进一步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加大对招生章程和各级各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的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监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对各级各类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招生监察全覆盖。加强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开展基建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基建采购、财务等工作监管,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47.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与审计工作。依法做好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工作,推进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监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筹备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
48.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重点推进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财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的公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府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规范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的能力。改进和加强对教育公共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监管职能。
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49.实施本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校安工程工作机制,各区县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落实三年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工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市中小学校舍现状和特点,制定加固技术方案、指导文件,加强校安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各区县校安工程视频采编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校安工程各阶段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按照市、区县签订的责任书,落实责任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确保校安工程工作进度、施工安全、质量和效果。
一、陇右文化: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首先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其次,是因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提高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适应水平。
陇右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大地湾文化,历经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与融通积淀,浸润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陇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位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形成了独特的陇右地域文化。它既不同于西域,又不同于中原,其本质内容至今影响着陇右人的思想、意识、信仰。陇右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深刻变革,许多文化因素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但它的基本文化形态、人文精神和民风民俗却长期保存下来,成为陇右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
地方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宏观结构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方课程的建设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地方课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地方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开发地方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陇右地域内的江、河、山、水等自然特色,体现着陇右地域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陇右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保留的诸如节日、风俗、方言、工艺等有特色的内容,有的底蕴十分深厚,开发这些文化资源,让学生发现家乡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二、地方课程开发:陇右地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现状
陇右地域文化是陇右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地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陇右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一)陇右文化研究的现状
陇右文化研究,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尤其是近3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以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内、省内学者对陇右地区进行的考古发掘、文博调查研究。二是对甘谷毛家坪、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天水放马滩秦人墓葬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三是省志、各县市新地方志的编修,对陇右地区古代文化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四是一大批陇右文化学术论著的出版,代表性的著作有《陇右文化丛谈》、《陇东风俗》、《伏羲庙志》、《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等,涉及陇右人物、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石窟、经济、教育、文物、古迹名胜诸方面。五是编辑出版一系列陇右文化研究丛书,主要有《陇文化丛书》(10册),“爱我平凉丛书”(10册)等。六是陇右文化研究资料整理成绩突出。七是形成了一批陇右文化研究队伍和研究基地。西北师大、甘肃省社科院、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都有一批主要从事陇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陇右典型文化、陇右民间艺术研究,都已形成规模并有高质量的成果。这些研究勾画了陇右文化的轮廓,展示了陇右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史相融、史地结合、文理交叉、多学科渗透,涉及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民俗等多学科与方向,构成了一个系统而立体多维的完整体系,为陇右地区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陇右文化研究至今,在地方课程开发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校本课程,主要的有《杜甫陇右诗研究》、《天水武术》、《天水古民居》、《秦安民间小曲研究》、《伏羲文化概论》、《陇右文学概论》、《陇右文化概论》等。这些“校本课程”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影响很大。但是,基于陇右文化的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尚属空白,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开发需求。
第一,2009年出台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对于地方课程开发,从建立开发组织、进行现状分析、设定课程目标、编制方案、课程审议、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明确指示。陇右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以文化底蕴深厚著称。而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对陇右文化知之甚少,陇右地域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有待我们去研究、去行动。
第二,在理论研究上,很多学者强调概念层面的分析和理论的构建,在研究方法上基本是思辨的,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而在理论的构建上,又多从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程序、价值、评价等角度去分析,对地方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重建、社会文化支持及课程管理的研究还不够。
第三,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也面临很多困难。地方课程的推行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很大;教师缺乏课程观念和地方课程开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学校缺乏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家长缺乏课程决策的意识和素养;高考压力的负面影响,地方课程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估。
第四,在地方课程开发的推广阶段,在那些偏远的、条件很差的农村地区进行地方课程开发相对来说难度更大。怎样调动起开发地方课程的积极性、怎样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特别是本土的教育资源问题,有待所有教育者的不断探索。
三、开发与利用:实现地域文化转变为地方课程资源的策略
开发课程资源,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陇右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美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对陇右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逐步确立起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可以补充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处理方式上,广大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陇右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陇右地区的文学、地理、历史等知识为内容的补充教材,它需要传承、分析陇右光辉的过去和崭新的未来,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陇右、了解和热爱陇右,立志将来为建设陇右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从陇右当代社会、地域特色出发开发地方课程,充分挖掘陇右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发陇右地方课程,意义十分巨大。
(二)明确陇右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
地域文化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对其进行梳理、开发,形成能够反映地方文化特点和带有明显区域特征的课程资源。开发陇右地方课程资源,应立足于陇右本土文化,根据陇右人物、文学、艺术、民族、民俗、宗教、石窟、长城、经济、教育、文物、古迹名胜诸方面,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理念,按照中小学课程设置思想,分门别类地开发以下几门陇右地域的地方课程资源:
第一门:陇右历史名人课程资源。陇右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卓有贡献的历史名人。通过对地方文献、史志著作,从汉至清末历代纂修的历史文献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探寻陇右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介绍陇右历史名人,通过追寻伏羲、女娲、黄帝和西王母等人文始祖的种种神话、传说,追寻诞生于陇右大地的历史名人,让学生感受陇右地域悠久丰富而璀璨辉煌的历史篇章,认识这片神奇土地所孕育的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
第二门:陇右文学课程资源。陇右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而灿烂的文化,通过介绍陇右方言、民歌、神话故事、传说、宗教、信仰及文学、诗歌,梳理我国历代学者在陇右地域所创作和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陇右文化的魅力,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陇右人的文化品位,产生对陇右人的敬仰情愫。
第三门:陇右戏曲课程资源。陇右地域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主要有陇西云阳板、天水旋鼓、高山剧、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戏、太平歌、号子、“花儿”、滑稽戏、傀儡戏、陇东道情、皮影戏和陇剧等几十种民间大小戏曲。通过介绍诞生于陇右地域的地方戏剧,让学生了解陇右戏曲所蕴含的陇右人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把握陇右人的精神秉性,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
第四门:陇右民俗饮食课程资源。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观念,形成了陇右人特有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禁忌、娱乐方式。陇右人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感受陇右饮食文化的鲜明特色,了解陇右人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习惯。
第五门:陇右地理名胜课程资源。陇右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陇右人,留下了大量的地理名胜和人文古迹;通过对陇右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放马滩文化、周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临夏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甘谷毛家坪、礼县大堡山、圆顶山等的介绍;通过对陇右的丝绸之路、秦人古遗址、古长城,近代革命文化如腊子口、会宁等的传承,让学生了解陇右地理名胜的发展渊源,增进学生热爱陇右、建设陇右的思想情感。
第六门:陇右民间工艺课程资源。陇右人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民间工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对陇右的绣荷包、剪纸、皮影、面塑、炕围画、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百寿图、留青竹刻、乱针锈、刻纸、汉画砖刻屏、梳篦、根雕、建筑等的介绍,丰富陇右人的精神世界,保存和发展陇右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2.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
[3]容中逵.论当前我国新教材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4,(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