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有趣的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趣的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趣的校本课程

第1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哈利・波特化学魔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2-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趣味实验”是我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的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并不相同,即课程内容不固定。随着教师的更换而改变;(2)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缺少必要的线索,即课程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显得较随意;(3)一些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落差,即部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4)缺乏课程评价。无法了解课程开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按照较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其重新开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1课程设计

1.1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积累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藉此吸引学生并体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课程实施

高一年级共有56名学生选择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每2位选课学生被随机安排为1个实验小组。我校教导处将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在第4周到第18周的星期3第9节(17:00-17:30),总共应上课15次;但因国庆节放假、期中考查和校内重要活动而先后停课4次,实际上课11次。笔者在第一节课说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演示多个化学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在最后一节课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和意见。笔者曾离校外出参加培训,有3节课的内容被代课老师安排为观看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与化学有关的纪录片。因此,学生实际上只完成6个化学趣味实验,6个实验的主要内容见表1。

笔者在课上都向每位学生派发化学趣味实验的实验报告,并且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的评论和感想。笔者将学生的出勤、实验后卫生处理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作为评价学生个人表现的依据。

3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3.1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

笔者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平均分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或感兴趣,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或不感兴趣:并且统计各评价项目中认为“满意/感兴趣”(选择5和4分)、“一般”(选择3分)、“不满意,不感兴趣”(选择2和1分)的人数百分比。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持正面的态度。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3个方面,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高达96.3%、78.6%、63.0%,这表示笔者在校本课程中组织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肯定。除此以外。分别有14.8%、3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3显示学生对6个化学趣味实验均感兴趣。调查数据同时显示,46.2%的学生对“死灰复燃”持中立态度,11.5%的学生对“化学绘画”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这2个实验缺乏兴趣。在后续的课程中,将考虑对这2个实验进行改进或直接更换。

3.2对校本课程的感想和意见

由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得知,学生均表示其在校本课程中有收获。笔者将学生的收获归纳为6个方面,按照学生提到的次数多少依次为:(1)认识化学知识;(2)增加对化学的兴趣;(3)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4)增加实验动手能力;(5)增加与同学的合作;(6)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校本课程, “了解到平时许多我们不知道而且很巧妙的化学实验。原来化学是如此地奇妙、有趣”。也有学生提到“这门课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化学也那么好玩”。有几位学生思考得较深入。他们认为:“凡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有满足感,有些事情是要两个人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 “平时那些所谓的神奇,只不过是化学原理,化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以上学生的作答显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积极的反应,能够初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部分学生认为“不足就是实验内容较少”。许多学生提出要“多设一点有趣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 “希望今后的实验更有趣、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验“难度不大。没挑战性”, “没让人觉得十分奇妙之处”,建议“老师应该设计多一些高难度的实验”。(2)部分学生希望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希望从实验中获得并解释生活中的一般化学现象”。(3)部分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能够充足,因为每一次做实验到最后都手忙脚乱(怕时间不够)”。(4)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严厉一点”, “有些同学兴奋过头了,就显得有点吵闹,我希望老师能维持实验纪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盲点,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笔者在后续的课程中需要着重设计和完善这2个方面。

4问题讨论

回顾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过程。笔者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充满艰辛、注重实践和思考、时间漫长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个学期的困惑和尝试,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1)总结分析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与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导向作用,能够有序、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并且独立组织了反映学生态度和意见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初步努力使得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逐步走向校本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难题总会层出不穷。

(2)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判断某个化学实验是否适合学生,但是这个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则需要由学生结合个人感受来评定。只有当学生认同实验的趣味性,才会自愿而非被迫地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从中有所感悟。另外。笔者赞同学生也具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课程决策的权力。因此,极有必要在校本课程结束前。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感兴趣程度。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遗憾的是学生实际完成的化学趣味实验仅有6个,远少于课程方案的设想。虽然这是客观原因所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也持有肯定态度。但是从学生在调查问卷,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对增加实验机会的渴求。

第2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策略

引言

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仅依赖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合理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更多语言素材和学习范本,通过开发与设计校本课程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更好的依托。这会让教学推进更加顺利,帮助学生吸收掌握更多知识点和语言素材。

一、结合生活展开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形成清晰合理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秉承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有针对性地挖掘良好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教师首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素材中挖掘相应的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绝大部分语言点和学习内容都带有较强烈的生活化色彩,课本中的很多语言交互场景都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依托,可以成为教师展开校本课程开发的参照。教师可以研究课本内容的特点,对适宜的教学主题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拓宽。以这样的思路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很多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完Icanplaybasketball这一单元的内容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运动主题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在四年级开展了以Sports为主题的运动日活动,并以此为主题展开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对这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析。再如,结合学生用过年得到的压岁钱乱消费的情况,我们在五年级开展了以Shopping为主题的跳蚤市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拿出一件自己的物品在跳蚤市场中展开交易,并在交易过程中利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此外,我们还开展了WaysoflearningEnglish的英语会话活动等。这些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分析讨论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主题,不仅延伸与拓宽了课堂语言学习的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综合展开语言应用与交际,还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二、利用单元主题展开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单元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当学到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能力,适当地对这个主题进行延伸教学。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设计一些新的学习内容,融入课本中没有的语言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更多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学习和独立探究的空间,能更好地激发、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一些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1]。例如,在教学完Ouranimalfriends这一单元的内容后,由于很多学生都喜爱小动物,教师可以开展以Animals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为了体现校本课程的实践性,我们又把整个活动分成了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题。为了深化认识,笔者还设计了“你对动物知多少”的小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当学生讲到熊猫是国家保护的稀有动物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这样便极好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优化了教材内容,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各种交流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各种小动物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应保护和爱护小动物。这才是对学生展开的良好的养成教育,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取得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时,应努力使自身的教学思维更加灵活,可以尝试将更多不同的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想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仍然局限在英语课程教学的范畴。教师不妨发散自己的思维,融入更多不同的教学元素,如可以结合不同学科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会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校本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英语教师可以在形成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后,广泛寻求和其他科目教师的合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和维度更加宽泛。这可以给英语课程的学习注入更多新鲜元素与色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为直观。例如,在教学完Hobbies这一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主题,结合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来开发趣味化的校本课程。再如,教学活动Letmesay是由英语教师进行的,Letmeshow是由自然学科教师组织开展的,Letmesing是由音乐教师组织的,Letmedraw是由美术教师开展的。这样,不只是英语教师参与其中,音乐教师、自然教师、美术教师也能参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便都能够得到满足。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让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开放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更多学习的乐趣,其综合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这才是良好的养成教育,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体现。

结语

第3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校本课程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理念中关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间我校组织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到广东、山东等课改实验区学习交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策略。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引下,2012年初学校开始着手“海盐文化课程基地”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在经历了一段磨合期之后,通过自身的学习研究和与不同学校间的交流,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谈谈个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关于校本课程的目标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一段话:“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注重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现今教育的重点。但是当前全国各地的高中教育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使得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生发展难以真正实现。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教育个性,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古往今来,海盐文化始终是盐城文化的主体、精髓,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正是基于此,我校选择了“海盐文化”这个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在一年多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实现了研发之初提出的“三个提高”目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得到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我相信这也应该是国家提出进行校本课程研究的根本目的。

其次是有关教师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是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有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能力,但事实上,教师对于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校为了解决教师研究的后顾之忧,一方面为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减少日常的课务工作,另一方面专门为校本课程开发出台奖励措施,让教师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以此吸引更多教师自觉自愿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从一年多来的实施情况看,参与研究的教师增强教学研究的自信心,激发创新热情,整个学校的教学局面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教师培训方面,自校本课程研发以来,盐城中学以校本培训为基点,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有关课程开发的相关内容,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普及型培训。为加强教师对于海盐文化的认识,学校开展了各种普及性的培训。如针对海盐的形成,学校请化学组教师讲解了海盐的形成的化学过程;请地理教师简介了盐城地方的水土特点及产盐地区的分布;请历史教师介绍了盐城海盐历史的发展渊源。通过一些培训让教师对海盐文化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2.“师徒结对”小组。学校在研发过程中,采用“师徒结对”方式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又可以以青年教师不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思想促进老教师对自身的反思,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样的带教制度,有力地保证课程开发建设的落实。

3.教研组。学校利用教研组自身的优势,开设不同学科与海盐文化相关的课题。以学科教学和教学科研为载体,将校本课程研究贯穿于整个研训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教研组工作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相关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江苏省课程评比活动中,我校连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教师以校本课程为主题的教学观摩课及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更是不胜枚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均取得了自身突破,促进了专业成长。

再次,关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被动到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校本课程实施的最大亮点就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盐城中学在实施过程中开设了不同形式的课程:如化学学科的食盐提取实验;历史学科盐城盐业的渊源;地理学科盐城盐场的追源;政治学科古代产盐地的哲学家介绍,等等。我们会在课前以课程选择为主要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渗透到各种有趣的具体事例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润物细无声,经过内心体验,亲身感受,内化学生自己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我们深切感受到符合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是对国家课程有益、有效的课程补充,而且满足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我相信盐城中学会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第4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理念;化学课程;教材开发;趣味实验;自主实验

化学是一门科学性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展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注重校本理念的贯彻实施,以促使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化学趣味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下面以教学“硫酸”为例,对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课程设计】

知识与技能:

认识硫酸的物理性质;学习并掌握浓硫酸的特殊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知道硫酸在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硫酸的一些性质,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说明,这对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通过三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浓硫酸的三个特殊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促使学生在形象的实验中准确地掌握浓硫酸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通过趣味性的实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课程实施】

实验一: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

实验器材:烧杯 玻璃棒 试管 药匙 水 胆矾。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放入少量胆矾,并滴入少量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

实验二: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黑面包实验)

实验器材:稀硫酸、浓硫酸、水、蔗糖、烧杯、玻璃棒、试剂瓶、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在烧杯中放入蔗糖,然后加入一定的稀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再取一个烧杯放入等量的蔗糖,加入一定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物质;有大量气体和刺激性气味产生。

实验结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实验三: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实验器材:试管、导管、酒精灯、铁架台、石蕊试液、品红试液、铜丝、稀硫酸和浓硫酸。

实验步骤:实施对比实验。

实验:浓硫酸和铜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观察品红试液和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对照试验:稀硫酸和铜反应,观察品红试液和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稀硫酸和铜在加热的情况下不反应,石蕊试液和品红试液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浓硫酸和铜在加热的情况下反应有气体产生,该气体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

实验结论: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课程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忽视实验的价值,课堂基本呈现的是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实验的价值。然而,本节课进行了三个有趣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心态走进化学学习当中。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肯定评价。

二、化学自主性实验

“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这是校本课程基本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化学实验校本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实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下面以“Al(OH)3的制备及两性探究”为例进行介绍。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Al(OH)3的制备及Al(OH)3的两性。

【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Al2(SO4)3溶液、稀氨水、稀NaOH溶液、稀盐酸、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探究问题一:为什么当氨水过量时,白色沉淀不会溶解?

探究问题二:在实验室里能否用氧化铝和水反应制备氢氧化铝?

探究问题三: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白色沉淀溶解,能否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

引导进行自主实验,验证上述三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

【课程评价】

该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验操作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意识。

总之,在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找到探究化学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蒋静.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J].苏州大学,2011.

第5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课程体系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所作出的调整与重构的结果,是课程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调查研究

在开发数学校本课程前,我们对学生做了这样一个问卷调查:“你认为数学是什么?”80%的学生认为“数学是运算”、“数学就是数字”、“数学是+-×÷”。这样的结论反映出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现状还是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学生束缚在了一个有限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数学就成了一门僵死的学问,一串没有感情的数字。这样的认识忽视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质,使数学教学变得生硬而毫无趣味,致使不少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畏惧心理。这显然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因此,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试图通过开发和实施多元化的数学校本课程,让数学学习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接纳数学,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2.基本模式

(1)序幕。故事引入。从调查资料的分析上看,由于受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冲击,有20的小学生在低年级对数学有一种害怕心理,总认为学习起来不那么有趣,不像寓言故事那么吸引人。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上网查找改编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数学王国选国王》、《神奇的小数点》,还有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阿基米德的故事等等,并以科学家的故事勉励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以此作为孩子启蒙教育中重要的一课。这样也使孩子在数学课上同样感受到学习起来有“故事”,这样的设伏,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事先预设的“圈套”,便于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2)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数理逻辑的运算需借助具体的实物来表现。也就是说,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应在大量具体的操作性活动和趣味游戏的基础上逐步向抽象的符号运算过渡。为此,通过研讨,我们制定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模式,即“问题情景――动手操作――拓展与应用”,并让其尽量符合学生相应阶段层次数学知识和认知上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游戏中学数学,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反思,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3)尾声。写日记。要求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收获自己的甜蜜,发现和积累新知,分享活动的成果,并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1.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师只交给学生基本的方法,但是学生年级低,不一定理解,也不懂得怎么办,只有借助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才易于理解。如在教学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大可能”、“不可能”这些术语时,可通过反复变换红球和白球的数量的方法来现场给同学们演示,演示完后,再让学生亲自试验来印证,使其真正理解这几个概念的差别,而后教师关键处的几句讲解表明结论;再如在教学生认识周长和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我找来一根铁丝,通过变换各种不同的图形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这样几次三番学生就会形象地得出周长就是一个图形当中最外沿的部分,它是长度。这样通过演示和学生反复的动手操作,学生就能很容易明白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学习起来自然轻松自如。

2.游戏

鲁迅曾说过一句话“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运用玩具和游戏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对有关平移知识的学习,可以依托游戏――俄罗斯方块来进行,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从而在玩游戏中知道了平移的知识和技巧。

3.交流

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就都拥有了两个思想。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时,学生是最有效的资源,因此,多给学生说话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的思想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这样得到的将会是更多的思想的精华,也会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4.拓展

教材是资源但并非是唯一的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制作年历送老师》的校本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年历卡,不仅巩固了年月日知识,也知道了年历的编排和与星期、月份等的关系。同时在进行了调查访问、网络搜索后,获得了丰富的有关时间的知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都说是万事开头难,其实不然,一开始,我们的校本课程进展顺利,但是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越到后期开展起来就越难,以至于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不解决,课程开发就很难继续推进。

1.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变革现有的考核机制

众所周知,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件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而一般中小学又没有过多的剩余人员,广大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师本身就人员相对短缺,这些教师担任的课节又多,如果再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增加他们的负担,易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课程开发要求变革原有的考核机制,它要求重新合理计算教师的工作量,定期的开展阶段性成果小结并采取鼓励性措施持久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赶急图快,急于呈现教材

由于对课程理念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师们看来,编写出教材来,研究才算取得了成果,课程开发也就宣告结束了。于是,一时间东拼西凑者有之,依葫芦画瓢者有之。其实,教材只是课程最终呈现形态的一个方面,真正的课程是需要建立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来支撑的,诸如时间的分配和课时安排,学生的人员分流,场地安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教师工作量的界定,进行的课题研究等等都是长期需要做的工作。

第6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社团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条件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依托学校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上述联系,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求开创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依据我校“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的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类与环境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五大模块,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下面就以我校的几门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一个具体的介绍,主要是两大类的举例:理论学习类和实践研究类。

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社交礼仪”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可以有多个学时)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第一教程侧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激趣,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个小课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交往中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教程侧重“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明确道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比如在社交礼仪中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穿着等,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归纳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第三教程侧重“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感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第四教程侧重“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养成习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

2.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学习该项运动的正确态度。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选择主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即学生分成若干个训练合作小组,设立1-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训练和学习的内容;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实践活动课前,老师布置训练任务,供每个班级学生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讨论选取。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践内容,培训学生制定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主题、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所需器材、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教师要参与学生制定方案的全过程,但不能包办代替。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第三阶段,实施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活动前,明确训练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散打和防身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耍勇斗狠,要摆正学习和训练的心态,不能怕苦,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活动中,要预设克服实践中生成心理和技能困难的策略。一要克服学生害怕辛苦对训练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克服学生基本功底差的不足,学生在训练之前基本上没有一点武术技能,所以动作要从最简单的做起。另外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保护问题。

第四阶段,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其结论是学生达到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评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过程性评价,即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形式有表扬、表彰、成果展示等;另一类是终结性评价,例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的学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第制。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总策略是:没有不成功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季芳 陈征燕《中学课题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何晓文 小课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75-80。

第7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印象茉莉,美丽横县》 开发构思 课程特点 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05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可以作为镜鉴,照亮当世的前进方向;历史也可以作为旗帜,引导人文情怀、家国情感的形成。因此,历史教育向来是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从青涩懵懂的少年迈向成熟独立的成年的关键时期,把握好高中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是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十分关注的工作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就主要确定为三大方面: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我国高中历史课本的编写基本由教育部统一安排完成。新课改实施后,由学校自行组织开发“校本课程”的潮流逐渐兴起。笔者所任教的横县第二高级中学也开展了系列探索,开发了系列教材,笔者也参与了其中的历史学科结合“广西横县-中国茉莉花之乡”这一浓厚底蕴的文化特色开发的校本教材《印象茉莉,美丽横县》编写工作。现对该教材开发的过程中的体会、思考和在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作一探讨。

1 校本课程《印象茉莉,美丽横县》开发的缘起

现行的材主要存在三个特点:第一,教材的严肃性。遵循着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历史评价的正确性要求,教材语言富于严谨性,而生动性不足。第二,教材的单一性。全国范围可供选择的教材也仅有人教版等为数不多的版本,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使用人教版。第三,内容的宏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多选取对历史走向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件,这对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可以说是旨在苍茫大海中取了一碗水。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导致现在的历史教学出现了些许偏差。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历史课程的地位普遍不高,许多学校和教师还将历史教学简单化为知识的灌输和背诵,使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课程变成了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时间点、知识点。第二,宏大视角编就的大历史,在一定程度与学生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知识阅历存在距离,具体说就是缺乏贴近性,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第三,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材的确定性和教学方向的单一性,历史教学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第四,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研究。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依照教材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掘历史、研究历史的活动极少,难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更不易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弊端也很多:首先,学生丧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其次,学生认知、分析、研究历史的能力不足。再次,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近年来教育部门普遍发现了这些问题,逐步实施了新课改,推行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新课改的主要的内涵包括:第一,要将教学视作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二,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和成绩,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教学不仅要增进学生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陶冶高尚情感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也使得“校本课程”这种新概念和新思路应运而生。教学课程的开发由单一的国家开发机制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笔者所任教的横县第二高级中学,在这一波新课改的大潮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大潮中,也不居于人后。为更好地开发好本校历史校本课程,我们组织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地方史关注度和认知度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显示,中学生关心地方史文化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他们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心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能为开拓历史的教学领域的广度做些什么,能为我们能为地方史的教育做点什么?所以,产生了编写《印象茉莉,美丽横县》这样一本教材的构思。

2 校本课程《印象茉莉,美丽横县》具备的特点

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总体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地方史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的知识,通过历史校本课程的编写与教授,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家乡,总结地方发展经验教训,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基于这种定位,横县第二中学历史教研组成立专门的编写组,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调研走访、分析研究、编写删改的繁杂工作,最终完成了一份内容详实、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校本历史教材,并具有作为地方史教材所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第一,导向性。主要是针对国家历史教材宏观性较多,贴近性不足的情况,试图通过一本地方教材,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叩开古韵尘封的地方史大门,传承地方史文化,提升新时代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的家乡情感品格,使二高学子成为“传递花都正能量,宣传横县好形象”的典范代表。

第二,通俗性。在内容上,我们不刻意追求教材的深度,而是做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语言做到生动活泼,历史内容部分尽量使用故事性叙事方式,贴近学生阅读心理,并加入社会新鲜元素,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以发挥历史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第三,贴近性。《印象茉莉,美丽横县》较为详尽生动地记述横县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地反映横县的地域特征、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历史人物、横县革命及建设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飞速发展的横县经济和日益繁荣的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涵盖了横县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是学生全面了解横县、认识家乡的一个窗口,也是学生深入探究横县、热爱家乡的启蒙读本。可以说,这本教材对拓宽学校的教育渠道,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校本课程《印象茉莉,美丽横县》教学成效简析

经过实践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确实起到了单使用人教版历史教材所没有的效果。

第一,促进历史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印象茉莉,美丽横县》这本教材的开发,是对横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的有益补充。这本教材共有十个专题,分别为茉莉飘香,印象横县;千年古邑,区域横县;秀美山水,魅力横县;舌尖所爱,美食横县;多彩风情,民俗横县;厚重积淀,文化横县;文华之地,名人横县;红色印记,风云横县;科学发展,活力横县;美丽家园,幸福横县。其中,区域横县、文化横县、风云横县等专题是历史专题,其中的叙述脉络与高中历史教材相对应,是现行历史教材的补充和细化。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大历史”具体化为“小历史”,其中很多史实就是发生在学生们的祖辈、父辈的故事,让学生们感觉到了历史的存在感和现实感,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国家“大历史”课程和地方“小历史”课程相结合,也形成了横县第二高级中学独特而完善的历史教学课程体系。

第二,促进教师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升。《印象茉莉,美丽横县》课程的开发,也使得我们在历史课程讲授者之外,增加了历史课程编写者的体验。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的谋篇布局、材料选择、文字撰写等各方面存在的各种难点问题也迫使我们多学习、多请教、多研究、多思考,无形中显著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这种换位思考也明显提升了我们理解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者意图和教材内涵的能力,使备课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深入。

第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还以《我生活的地方――横县乡土资源》为主题,组织横县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了涉及历史、地理、社会多学科的综合实践调查。使学生从教材的被动接收者变成教材的参与者,初步掌握了历史资料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了解、热爱和认同感。在教学中,我们还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究讨论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开展身边的历史、文化、名人调查研究等等,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历史、寻觅历史和感悟历史,增强了历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开设《印象茉莉,美丽横县》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借助校本课程的风帆,从浩瀚而奇妙的历史海洋中起航,让历史更为亲近与鲜活,试图充分发掘出历史固有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特色、生动和精彩,最终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一起成长。诚然,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要走向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实践完善的过程。我们相信,在越走越宽广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会有更多的学校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来,促进校本教材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张宁娟,马丽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第8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一、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地激发,学习态度改变了。众所周知,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唐诗独树一帜,在字里行间里洋溢的诗风古韵,已经让学生陶醉不已,更有意思的是由于诗作来源于自然,很多诗句中描写了有趣的物理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在领略文学美和人性美之余,还可引发对物理问题的思考。特别是看到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诗句中的自然现象时,更让他们兴奋不已。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的引用和渗透,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从“要我学物理”变成“我要学物理”。

第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特别是要求学生写小论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搜集整理语文课本的唐诗中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自己搜集整理的成果,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二、促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

目标教学是教学的着眼点。教学目标通常有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而单元目标是通过课时目标来实现的。由于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研究的场所之一是课堂,研究的内容是“唐诗中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一节成功的渗透课就会引发很好的效果,就会对本节课的课时目标的实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介绍机械能相关知识点时,引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诗,让学生分析瀑布落下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领略了诗人挥洒、铿锵的笔墨,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这里既有物理知识的渗透,也有情感教育,由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更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使用校本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也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容易推动学校教科研迈上一个新台阶。因为校本课程就是服务于本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他们既是校本课程的使用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往往就是课题研究过程。本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是收集较为详细的唐诗资料,分别从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及综合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和整理,分门别类,形成一份较为完整而系统的资料,为教学提供较为详实、全面、准确的资料。由于其跨越学科界限,跨越文理科界限,文学气息浓厚,对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一种创新。

四、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教育家提出了多种精彩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等。本课题研究被要求紧密结合课堂,选择教材中与研究主题密切相连、相关的因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要求课题研究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更不能没有学生参与,成果通过渗透引发的效果来体现,研究过程也就是渗透课中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即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实践各种教学方法,使得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优化和组合。另外,在渗透课教学中,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自制录像、视频展示、音频资料、网络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这样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再现、集成、交互、虚拟”功能完全体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的优点。

五、促进教学环境的改善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强调学生参与,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研究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这样“师生关系”随着研究过程的推进会逐渐变成一种“互助合作关系”,这样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及研究的热情,使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此外,研究过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本学科向跨学科延伸,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放大,学习环境非常友好。

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有利于教师的转型。

长期以来,教师以中考为指挥棒,以追求中考成绩为目标,只忙于授课、批作业,无暇从事教科研,即使个别细心的教师平时注意收集、整理资料,但收集的资料也往往是零星、片面而有限的,没有主题、方向和系统性,更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总之,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不强,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而课题研究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可以让教师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从教书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教师主导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科研只是教师的事,与学生无关等。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教师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使其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容量更大。教学活动不一定要拘泥于课堂之内,课堂之外只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有学生参与下的教科研内容将更丰富,更有说服力。

(三)有利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制作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综上所述,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对物理教学的各要素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教师要努力做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争取收到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能力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文件的提出、社会的呼吁以及学校的倡导,“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目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上,而对道家经典教育则很少涉及。这使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道家思想很难被学生接触和了解,也表明目前的经典教育自身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1]

当前,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这恰恰与道家经典《老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是道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天书”“万经之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易经》《黄帝内经》等一道被视为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教学开发,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规范个人行为,树立仁爱之心,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校本课程开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维度,本次研究旨在认识老子以及初步了解《老子》的篇章内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了解“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力,掌握诵读要领;通过口语表达,锻炼叙述能力。从情感与态度维度,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做一个内心充满仁德的人。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阳光爱心诵读法”诵读道家经典教育《老子》,达到熟读、背诵的程度,并且深刻体会《老子》对自己修身、处世、言谈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共计10课时,其中9课时为《老子》校本课程教学,1课时为成果展示,每星期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老子》中的“双一章”,《论德》与《观眇》,以及德篇的《得一》《闻道》《反复》等。这样设计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到低年级段学生生理上的特征和学习特点。

本次校本课程研究主要以具有道家传统诵读特色的“阳光爱心诵读法”为主要教学工具。阳光爱心诵读法,是中华传统冥想诵读的一种,强调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这与儒家强调音调韵律的变化为主的吟诵以及现代各种诵读方法在诵读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阳光爱心诵读法以反映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道家图文符号旋极图为注意力集中的载体,依照“恭熟忘合灵”五个心境调节的次第来深入练习和体悟。与一般的冥想类诵读一样,阳光爱心诵读法在诵读前也强调“三调”。[2]首先是调心,要求心中正气肃穆,平静而专注。第二是调身,全身要放松,端正宁静,虚眉垂帘,面带微笑。第三是调息,即以逆腹式呼吸,使呼吸平稳下来。本法实践的关键,是进入“恭”的状态,即以感恩心与经文作者相感格,以大公心宏愿立志。[3]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可以让孩子在心平气和、聚精会神的观想诵读过程中,逐步产生德慧智的深层效应,增强记忆力,充分享受“阳光爱心诵读法”带来的乐趣和感应。

三、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学环节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采用情境化、对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内观诵读,按照调心、调身、调息的“三调”步骤营造一种安静、心神宁静、聚精会神的经典诵读氛围。

(一)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所需要的教育情境

每节课上教师都会播放《老子》相关章节的诵读音频资料,让学生静听三分钟,这就是聆听环节。对刚从课间休息、打闹进入上课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三分钟的聆听模仿,既能使心情迅速平复,又创设出了诵读《老子》的情境。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对于教师讲解的诵读方法,他们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去听、去模仿才会有效。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平和,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现代社会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只会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

(二)引导诵读并进行对照体验

在本次实践中,无论是“三调”体验还是阳光爱心诵读法,都采用对照的方式学习。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再讲阳光爱心诵读法的基本步骤与原理,然后要求学生照法诵读,体会两种读法的不同。低年级学生虽然理解能力较弱,但体验和感受力却极强。亲身感受两次不同的读法后,很多同学都反映,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诵读,心里会很平静,精神容易集中;而自己自由读,会越读越烦躁,持续时间短。

为了检验这种对照式学习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取消了对照式学习环节。结果发现,教师问学生诵读完《老子》身心感受如何时,学生很难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通过本次对照化的诵读体验,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应用阳光爱心诵读法的观想诵读方式,自己心境与身体感受都有了改变,对于《老子》的学习也增加了信心。

(三)趣味性诵读作为辅助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辅助学生学习《老子》。包括:①小组间诵读,然后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当代表,参加全班比赛;②一人上台诵读,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③男女生之间诵读比赛,凡诵读好者奖励一枚“爱心”。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诵读的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还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传说,比如老子究竟姓什么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家经典文化的印象,使传统文化学习不再单一、枯燥、沉闷。

每节课上教师还设计了简单复述章节内容的环节。老师先讲大概的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复述,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言语能力。在课堂的最后还有展示环节,例如手抄报、学习心得展示等,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现与收获

国学校本课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往组合方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等,它不仅涵盖国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于课外国学学习中。[4]通过将学生与教师、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与收获。这表明,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开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到国学教育给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益处。[5]

(一)学生反馈

本次研究中,教师设计了“自我监测诵读时间记录表”,让学生每天自己在家记录从心平气和、聚精会神地诵读到读不下,觉得枯燥的时间,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自己诵读的变化。统计显示,全班90%的学生发现,伴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聚精会神、心平气和的读书时间越来越长,记忆的速度也随之变快。通过每天在家进行课外诵读,有45%的学生体会到,阳光爱心诵读法带给自己内心的安静以及可以感受到的积极力量。学生反映,通过多次诵读《老子》,对国学经典越来越有兴趣,在课余时间更加热爱读书了。

(二)班主任反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统计了解到,全班15%的学生课上小动作明显减少、精神集中;20%的学生朗读课文丢字添字现象减少,17%的学生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25%的学生追跑打闹现象较少;12.5%的学生在写作上得到进步,不嗦、不反复。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拉近了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多了,也更加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思想动态,同时也督促家长课下要尽可能地帮助和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家长反馈

本次通过对家长的相关调查显示,全班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喜欢读书,读书时间也长了,能主动要求看书了;89%的家长认为,孩子更懂事、在家愿意帮助父母做事。

通过学生反馈、班主任反馈以及家长反馈不难发现:观想诵读《老子》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举止。

当然,在本次研究中,如何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轻松宁静的课堂情境;如何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文化有效衔接,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峻杉.中华经典教育的课程观探索: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J].基础教育,2012(6):86-92.

[2]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5):857-864.

[3]熊春锦.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