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理论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电力企业; 经济管理
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述
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定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特征是物质闭环流动,运用生态学规律,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环经济强调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注重资源再生,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资源,持久发展。运用循环经济,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这样就可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内。
1.2 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遵守“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或消费水平,这就有利于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工具、包装等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得到反复的利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使用结束后能够进行回收,通过处理变成可利用资源,而不是直接丢弃成为不可恢复的垃圾。
1.3 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即发展绿色经济,做到可持续生产。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有:①走新型企业化的道路,即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使经济运行的质量得到提高,并结合企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发展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企业等新型经济形态;②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③努力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即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的改进,可寻求新能源替代、能量合理梯级利用、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排放、更换有毒有害原料、综合利用回收处理废弃物、发展绿色制造技术;④在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⑤做好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
2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建议
2.1 调整电力结构、发展清洁生产,走新型企业化道路
清洁生产,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从源头开始预防,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材料的转化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的最基本手段。国内外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在企业层面上推进清洁生产。目前,燃煤电厂是我国电力结构的主体,燃煤发电站占全国发电装机的76%,发电量占全国总量的83%。我国煤炭的硫分平均在1.72%,工业锅炉用煤的相对较高,为2%;我国的煤炭产量中,高硫煤占25%,虽然只占1/4左右,但是所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却相当严重。
由于燃煤发电造成的污染占据比例较大,应该优先针对燃煤发电站实施清洁生产,应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抓好电力企业的污染防治、控制和治理污染源工作。为此,电力企业要努力发展以下几点:①提高煤炭的燃烧率,转化为更多的电量,优化发展煤电;②大力开发水电,但是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③积极开发有效的风力发电技术;④地热和潮汐等自然现象可以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发展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⑤核能潜力无限,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电建设;⑥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
2.2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加以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1) 优化燃煤发电结构,增加大容量机组。应鼓励电站积极发展超临界机组和超临界大容量机组,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做到清洁生产。另外,还要积极采用高效节能、节水机组,以提高单个机组的容量;加大“以大压小”技术的改造力度。
(2) 煤炭开采,必不可少地产生劣质煤、矸石等,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劣质煤、矸石等发电;另外,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可以建造垃圾电厂,有效地降低城市垃圾污染;生物质能发电、热电冷联产都是不错的选择。将劣质燃料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大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并控制了环境的污染。
3 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 与国家整体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协调。电力企业,不光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还要关注其对周边产业的影响。对我国而言,发展循环经济,不单单要致力于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和综合利用,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这样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光顾着发展当前而忽略了后续的进程,只有各种措施配合得当,才能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2) 考虑系统的经济性。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欠账多、资源总体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好等。不要一味地追求循环,物极必反。不能盲目地认为循环才是经济的,只有经济了才能够循环发展。当然,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来看待经济性,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对于循环经济的经济性,还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3) 要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场巨大变革。由于历史原因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伴随着发展速度的持续增长,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电力发展中的环保和节约等问题尤为突出。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电力企业的改革问题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深入探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关键词:经济管理新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粗放落后
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传统粗放型管理主要是通过铺大摊子、追加投资,主要就是通过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又被称为“外延式”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济管理也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可是很多的企业忽视企业经济的内部管理,最终会使企业不断走向衰弱,所以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式来经营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也就是运用“内涵型”经济管理方式。
1.2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落后
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落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管理组织落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a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单一。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仍然采用的是改革开放前的“直线职能制”,并不考虑企业的产品、规模、工艺、市场等等情况。b企业中的管理系统相互交叉、矛盾,企业领导决策不准确,使得企业信息流不畅。c企业领导的管理普遍较宽,主要领导的应酬太多,对企业的管理很多方面也不精通。d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管理组织适应性差。
1.3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水平低
目前许多的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断更换人员使得企业工作的质量和进度都受到影响。很多企业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经验的培训、教育,企业结构不能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企业难以提升职工工作水平,也会出现核心人员离职的现象。
2、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2.1完善企业部门的机构设置细化
良好经济管理的实现首先就是要有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部门。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首先,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可以主管抉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明确自身的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于领导地位,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制定出的决策要符合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其次,设置专门经济管理体系的代表。最后,增加基层员工的参与意识。
2.2制定经济管理文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经济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标准化,政府需要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下来。经济管理文件的制定一定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内容范围要明确为经济管理领域。文件的也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确保下达文件的各项程序都能够规范化。这些文件的运行一定要保证文件遵守国家法律,不能与法律相冲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明确经济目标,保障生产和服务
经济目标的精心策划包括很多方面,如: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评估、检验和复核等等。确定客户与合作方的要求,综合评价这些要求。经济目标的策划实现过程也包括合作双方的经济目标调整。客户和合作方进行有效沟通,对产品的满意度、使用效果等进行检验。
生产与服务过程也应该进行严格的确认,保证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标准。最后,产品的储存和搬运也应该有一定的技术运行保障,不断更新相关技术,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2.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保证经济运行
经济效益的获取取决于成本的投入和产出,目前形势下,企业成本的构成更加复杂,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是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一个标志,对企业经济体系来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不断对人才进行选拔、考核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不断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5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要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首先就是要观念创新,因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企业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经济竞争的关键,树立起“科学管理”的理念,增强集约化意识,更新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
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企业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细胞,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面向市场,形成产品开发活力。
3、经济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
3.1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克服了传统经验管理的非科学缺点,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科学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变得非常突出,同时外界环境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创造性劳动,但是科学管理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人本管理理论,简称人本论:就是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性环境影响为中心,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体现出的管理原理叫人本原理,指的是管理者要达到组织目标,各项管理活动都应该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被广泛地承认、应用和强化,直到人本管理理论成为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
3.2经济管理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
这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的结果,主要有:①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形成了由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这是使经济管理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的主要原因。②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忽视环境的影响,或不能很好地预测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致命的危害。与此相反,重视环境的影响,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企业就能抓住许多环境带来的机遇,加速企业的发展。③市场化进程对管理的要求。经济市场化使许多非市场经济国家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它们对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④经济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管理提出的挑战是长期和深远的。如何应对全球化竞争,是经济管理考虑的首要问题。⑤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管理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给经济管理带来的机遇去发展企业,是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⑥新经济对管理的要求。这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对管理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3.3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命令是由上至下,权威的主要基础是管理职位,维持权威的指挥链是重要的管理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明确的界限,他们之间是指挥和服从的关系,强调对组织的忠诚,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下级要服从上级。这种组织结构限制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知识成为最重要资源的条件下,必须让员工参与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会摧生出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即以激发员工中各种类型的并能自我控制的知识人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目的,在结构上分散而又被信息和技术紧密连结,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扁平状。
3.4经济管理的重点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管理柔性化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管理的内部对象从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转变到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这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的进一步的认识所致。影响管理的知识经济理论主要包括: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管理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企业再造是一场管理革命。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模式。全球战略是企业决胜的关键。
3.5管理方式民主化和决策重心下移
伴随组织扁平化的必然结果是决策重心的下移。在未来的管理中,如何实现组织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因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速度要求组织做出迅速决策,而吸引大量基层员工参加决策是达到此目标的最有效方式。
3.6团队协作的普及
分权化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团队协作的普及。这种组织形式推崇团队协作精神并实施对团队整体激励,尽量减少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区别,强调团队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这种团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任务的变化而进行任意组合。每位成员在团队中都能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团队组合的变化,知识和技能也在组织中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共享。随着团队协作的流行,僵硬的组织结构和固定的人员安排正在被打破。就目前情况来看,协作团队这种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生产部门,它正在逐渐应用于研发、营销以及其他工作领域。
3.7网络式沟通
决策的分散和决策重心下移的前提是沟通方式多样、沟通渠道宽阔畅通、缩短沟通层次、信息传播途径多元、信息获得机会人人平等。这就需要实现网络式的沟通才能达到这个前提。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劳动力市场;西方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
引言
自从1936年以来,西方的经济学就被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这连个大的体系,而长期以来,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思想都贯穿于宏观经济学领域,并且围绕着劳动力市场这个重大的问题与传统的西方古典学派展开激烈的争论,有时候二者之间分明的鸿沟甚至都相互冲突。
1.西方宏观经济学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理论评述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的是企业之间雇主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合同,而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不同于商品和其他要素市场,这是由于其特殊性存在而造成的结果。而往往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企业内部组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发展
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阐述的问题可以追溯到1971年的派尔雷,其被阐释为一个企业中,它劳动力的定价通过管理规则以及程序来决定的。并且它的特殊性在于高度的雇佣稳定性,简而言之,就是高水平职位往往由内部晋升的员工大批量占有,并且分配程序都是根据所制定的程序来支配的。并且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有三个关键性的因素出现:在职培训、技术的特殊性以及习惯法则等。而这些特殊的技能对一些发展中的企业而言,往往非常重要。
1.2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动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宏观经济学上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解释了工资条上的刚性,把企业对惯例的调整视为工资决定的关键因素,并且认为市场的供求关系因素只能对工资的决定存在阻碍。
近年来,关于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美国与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相应的一些新情况时候,比如美国自80年代中期的公司缩减规模,导致了失业的增加;而日本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裁员,在这种经济大萧条的形势下,如何能够从理论上看待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走向与变化规律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而比较有前瞻性的观点认为,企业裁员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确实标志着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衰减与劳动力市场外部的倾向的增强,并且预测可能未来的时间厘米那,直接由市场媒介的雇佣关系将会逐步取代内部拉动力市场,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部分源于“后福特时代”技术的进步使得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
2.关于劳动力市场两派的不同论述
2.1 西方古典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的阐述
关于对劳动力市场的阐述,通常会涉及到对工资效率即所谓的工资决定论的阐述。而西方古典学派认为,在工资决定论方面,工资为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它必须等于维持这种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对劳动力市场最早的阐述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尔后亚当斯密在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而且认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而不同于其它的商品市场,劳动力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力时间来决定的,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其形成与决定也同样受到供求规律与竞争规律的制约,而且这种竞争因素的作用也使得价格在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
其次对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往往会涉及到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西方古典学派在“古典”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中已经对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给予了深刻的阐述,分别是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就业水平时候,就已经不存在失业这样的概念了,而且在这样的古典模型中,由于工资条的刚性已消失,并且其完全的伸缩性,当失业这种不良的经济现象出现时候,往往能够通过降低货币工资来降低实际工资,从而达到充分就业。因此西方古典学派认为仅仅依靠市场,货币就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弹性空间,从而经济也能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从经济学模型的角度来看,就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饿曲线交点,不仅决定了充分就业的总产量同时也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
2.2 凯恩斯学派有关劳动力市场的阐述
在承认了古典学派的部分经济学观点的基础上,凯恩斯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地,比如其认为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稍微有提高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的减少,这样的观点往往是不符合事实的。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凯恩斯学派认为在进行工资协议的时候,对于工会与资本家双方所规定的只能是货币工资,至于实际工资出现的波动还要由另外的一些因素来决定比如很关键的价格水平,因此凯恩斯学派阐述了自己的劳动供给函数的观点,即劳动者具有“货币幻觉”因此劳动的供给量是货币工资的函数,而并不是古典学派认为的实际工资的函数。
2.3 二者的共融点与分歧所在
关于二者的共融点,首先两个学派都认为“劳动需求为实际工资的函数”这样是一个真命题,而且关于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增加,实际工资相应却减少,关于这样的观点双方也达成了一致。
但是双方存在的分歧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对于“货币幻觉”这样的概念,古典学派认为其未曾有之,而凯恩斯学派坚信这样概念的存在,即信息的不完全。并且对于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关系而言,古典学派认为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涨落幅度十分具有弹性,而凯恩斯学派认为要降低实际工资,只能通过提高价格水平(P)这样的途径才能实现。
3.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率造成的影响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强调了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而往往现今西欧大部分国家所出现的失业率恐慌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调不无关系。
3.1 宏观经济政策对结构性失业率的影响
关于欧洲目前存在的较高的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因为目前存在的风险在于如果劳动力市场出现问题后,失业率周期性的增长就会演变会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某些国家实施的严格保障就业的法规只会使那些失去工作的工人更难找到新的工作。同时,他们失业时间愈长会导致有兴趣雇佣他们的雇主更少,一些雇主甚至会放弃从失业工人中进行挑选。此外,由于这些失业工人无法有效地抑制工资弹性,从而使就业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最终成了“结构性”失业者。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这问题,欧洲央行完全有理由坚持,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更高的结构性失业率的产生。
4.结语
对于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而言,如何能够更好的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的经济规律结合并合理的运用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而且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同时,防止市场出现过度通胀或萧条状态出现。(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斯诺登等. 与经济学大师对话[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杨俊青,刘姗姗.劳动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随着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因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依赖性强而产生违纪、延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情况不断发生。学籍异动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被动的学籍管理已然无法满足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原有的管理模式将无法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学业预警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从监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面向每一名学生构建多元一体的警示工作系统。下面我从预警的工作原则、类别和等级、程序及帮扶措施等方面介绍如何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学业预警制度是通过对学生每学期的出勤、违纪、成绩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因学习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自主性差等原因导致的违纪、学业滞后、延迟毕业、受学籍处理乃至退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补救、帮扶措施,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改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制度。
(一)预警工作原则
学业预警本着“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原则,坚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和默契;将“外部监控”与“内部机制”相结合,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联动预警,形成学生、家庭、学校间积极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将“普遍性监控”与“个性化帮扶”相结合,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困生”家长组成的爱心帮扶体,以帮助高校中学习困难、心理困难、面临学籍异动的学生走出困境;将“静态档案”与“动态跟踪”相结合,为每个预警学生建立预警管理档案,经常性跟踪学生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
(二)预警类别、等级
1.预警类别考勤预警、学分预警、成绩预警、学籍异动预警、毕业预警、处分预警。2.预警等级学校实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对其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个级别,同时对于没有预警的学生标注绿色。
(三)预警程序
1.确定预警学生名单。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及其他相关情况确定进入预警范围的学生。2.下发预警通知。向预警学生下达《预警通知书》,并将名单发给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进行重点关注。(1)分析预警根源。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谈心、交流、沟通等方式查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2)建立预警档案。辅导员记载学生受预警的前因后果、帮扶转变情况等,建立受预警学生档案。(3)制订整改计划。依据个人特点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内容和时限等方面。(4)预警等级变更通知。学生受预警等级发生变更时要及时通知学生及家长。
(四)预警学生帮扶措施
1.建立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2.建立帮扶机制。对受到预警的同学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联系人。3.建立重点关注机制。重点关注受预警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反馈。4.建立定期谈心机制。定期与预警学生的谈心交流,掌握学生现状。5.建立分级监护机制。实行三级预警监护,一级监护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二级监护是学院管理者;三级监护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建立家长监护制度。6.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情况反馈,做到辅导员与学生干部间、与学生家长间、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与反馈,辅导员与学院管理者的反馈与汇报,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反馈与汇报。
三、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我们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预警制度实施前后各类数据的比对、分析中发现,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学风有较大程度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毕业前补考人数减少,延长修业年限人数减少。2012年延长修业年限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16%,2013年延长修业年限比例为2.90%。2.学生因学习成绩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减少。2013年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较2012年减少了72.79%。3.学生受到各类预警人数明显下降。以2009级学生为例,2012年有315名学生受到预警,2013年仅21名学生受到预警。4.学生受到预警的级别在逐渐降低。大部分受到预警的学生在经过帮扶后取得了较大进步,有89%的学生预警级别从高一级别降到低一级别,也有43.3%的学生解除预警。5.学风逐渐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课堂出勤率、自习室利用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次逐渐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预警过程有效督促了学生按照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要求,努力完成学业,加强素质修养,减少或避免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校园稳定。由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平台,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干预,大大减少日后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预警的警示作用,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尤其是二次违纪开除学籍的违纪现象,控制了校园稳定高危人群的扩散。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学业预警制度更加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更加关注、尊重和爱护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
【关键词】经济人理论;人寿保险业;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保险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人”假定是经济理论中最基本的人类行为假设。将“经济人”理论思想有机地嵌入到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拓宽人寿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视域。
1.“经济人”理论
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举世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来,书中的“经济人”理论思想业已成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工具。“经济人”的假定本质上是对人类主要行为特征的一种抽象,从一个简化的视角来考察人类各种行为活动。通常认为“经济人”具有如下特性: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这意味着从事任何经济活动均以获取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只会去做有利可图的交易,但是不会损人而利己,简言之“经济人”进行的是一种双赢游戏;第二,“经济人”掌握有完全充分的相关信息;第三,“经济人”是理性的,即会以获得的全部信息进行全面成本收益“计算”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在经济人眼里,个人效用最大化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所有的外在约束都可以视为某种成本就是法律约束也不例外。健全的法律规范、完善的市场规则、良好的信息获得、完备的计算能力能够让“经济人”充分地获得自己的效用目标,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有效的外部约束较好地保证了“经济人”的行为与社会利益一致性。然而一旦外部约束改变或者消除时,“经济人”自利的动机就会催生出机会主义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悖于他人或社会的共同利益。
2.“经济人”理论视角下的人寿保险业财务管理
任何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组织必然具有“经济人”自利特征,而且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会尽可能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周密的“计算”以求得自我利益最大化。人寿保险企业也不会例外。在企业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诸多环节中,财务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显然,财务报告这一信息载体直接决定着市场各方的利益格局。一方面企业的人(管理层),通过财务信息的披露向企业投资者报告经营业绩,企业投资者凭此了解自己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投保人及企业的客户了解自己风险承保人的资本实力、运营情况等信息以确 保其保险利益。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人”—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承保人与投保人都能够获得各自的经济收益,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只有管理层能够完全观察到企业的真实状况,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选择公布真实的或者错误、虚假的财务信息。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却无法做到,只能获得管理层供给的财务信息,以致无法完全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才使得管理层有可能选择出虚假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真实财务信息对信息提供者即企业管理层来说不是利益最优的,也就不会有激励动机去提供这些信息,最终很可能是虚假报告的提交,正如当前市场上假数据、假报表等现象屡有出现。究其源头动机无外是管理层对工资、奖金以及在职消费等的利益诉求。
而理性的管理者敢于冒险作假,也是经过 “理性计算”,即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后做出的决策。只要“交易费用”小于“交易收益”时,“经济人”就会以机会主义行为方式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里所谓交易费用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即个体(个人、企业组织等)为获利所需付出成本代价的总和。只要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小,那么“经济人”违规就难以避免。只要企业管理层能够预期其机会主义行为暴露的概率小、事后受惩罚的程度低,就会通过它来获利。
3.加强人寿保险业的财务管理的建议
3.1强化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市场经济自诞生之日起就鼓励在诚信的市场条件下经济主体自由平等交换以实现双赢或多赢,而不是以一方自私自利损害他方经济权益代价。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市场参与主体却有意或无意将其忽略,诚信缺失、坑蒙欺诈、弄虚作假的行为四处泛滥蔓延。而这些机会主义的行为方式完全为市场经济所不容。保险业的财务人员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执业能力确保准确执行保险会计准则中的各项条款,而且还要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内涵、强化市场共赢理念、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应始终坚持诚信至上的原则,为投资者、投保人以及社会各利益相关群体,供给真实合格的各项财务信息。
3.2强化内部控制约束机制
内部控制通常是指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为了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形成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控制职能的方法和程序,以协调经济行为和控制经济活动。会计控制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保险企业都按监管要求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多数保险企业并没有将内控监管制度落到实处,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第一道过硬的防线。目前各人寿保险企业多为 “总、分、支”三级财务管理机构。由于制度实施不严格,基层各经济主体必然利用其漏洞违规操作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上级管理层也往往因为业绩考核等相关利益表示出默许纵容的态度。保险企业势必要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对于基层分支机构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加大对管理层和上级机构的责任追究力度。
3.3强化外部监管约束机制
严格的外部监管能够有效约束当事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通过外部监督可以充分保障投资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知情权,保证保险市场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尽管我国2009年颁布的新《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有关资料等必须如实记录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第一百七十二条指出,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收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但是这些惩戒措施尚未真正形成有效的威慑。实际操作中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往往采取:重经济罚款、轻法律处罚;重在企业惩处,轻对个人处理。而且企业受到的经济处罚最终还是转嫁到全体投资人身上,即便是对当事人进行经济罚款等处理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警示作用。违规造假现象屡禁不止,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造假的成本代价太低,造假者以其较小的违规成本就可以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加大惩罚力度以提高造假获利的交易成本。据资料显示,美国2002年的“萨班斯—奥克斯立法案”规定,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故意销毁、隐匿、伪造财务报告最高可处20年监禁,涉嫌欺诈的犯罪行为最高可处25年监禁。
4.总结
通过“经济人”的视角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有助于我国人寿保险业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当前保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寿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之庸.“经济人”的概念与经济学的边界[J].经济科学,1999(6).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关系;分析与探讨
经济学是由“理论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组成的。理论经济学主要揭示了经济的运行及其发展规律,论述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基本原理。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理论经济学又包含宏观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两个学科。应用经济学是以运用经济学为基本原理,从而对国民经济和经济生产中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分析其经济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其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内容。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组成了应用经济学。关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论经济学是基础,应用经济学识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又被重新审视。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以此来适应我国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正确地指导。
一、在我国经济学中“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
在我国经济学术界,大多数还是比较注重应用经济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这种现象在出版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随处可见。例如,经过实际调查研究表明,在各类经济刊物以及经济学论著的收编,刊印,发行等过程中,相对于理论经济学来说,应用经济学的成果更受欢迎。其论文和刊物更易于发表和发行。相反,许多出版社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不怎么看好,对投稿的作者态度也相对冷淡。有些出版社甚至颁布了许多硬性条件和规则,要求理论性学术专著的作者在出版时提交高额的资助金,这就致使许多的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无法公诸于世。这些高水平学术著作的流失也是制约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与理论研究的情况不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出版界则受到广泛的欢迎。这就严重导致了经济学畸形发展问题。
二、经济学畸形发展的原因
由于应用经济学一边倒的倾向性现象,严重制约了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这一现象也必将制约应用经济学的日后长远发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对人们追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当前,理论经济研究收益少,见效慢,因此大多数人比较看重应用经济学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上的潜力,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人才与资源偏向应用经济学的现象。二是观念认识落后。对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管理者,企业界,都缺乏全面认识。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应用经济学而轻视理论经济学,进而导致了经济学的畸形发展。
三、经济学畸形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改变学术界的观念及其现状
目前在学术界“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不平稳。因此要想改变这种过分倾向应用经济学的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加强对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与支持。可以为理论经济学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提供研究基金,在政策上给予鼓励支持等。这样的做法有助于鼓励更多的学术工作者投入到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学术上研究片面思想问题,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平衡发展提供保障。
(二)革新经济学教育观念
要想改变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就必须改变教师以及学生对理论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之间关系认识片面性的思想观念,明确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深刻体会到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坚定基础理论经济学学习的思想观念。只有学生自觉进行理论经济学的学习与实践,才能提高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不平衡发展的现状。
(三)创新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理论经济学教授过程中,不能光靠教师讲课,而是教师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方式,到达启发思路,开拓视野的作用。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学习心得,学习感悟,评论文章等。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始终发挥其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平衡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此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主动应用于实践当中,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从而达到锻炼应用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强调基础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性时,并不是提倡将基础理论经济教学与经济实践教学分开,而是在经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基础理论经济知识教学。争取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学而无用。理论经济的学习必须具有服务于经济实践的价值,因此基础理论经济的学习与经济学的实践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基础理论进行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体会到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语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为应用经济学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力与推动力。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经济学知识,那么对于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来说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没有基本经济学作为指导和基础,那么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则无法实现。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下,以及“重应用、轻理论”的形式下,必须注重对理论经济学的支持,增强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力度,以此来保持我国经济学的平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
作者:张镇川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继详.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辨析[J].江汉论坛,2000(05).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关系
引言
很多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就是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基础,而今应用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具体实践和应用。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现在普遍存在着轻理论以及重实务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必须要认真的梳理清楚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相适应,并且能够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1.我国轻理论以及重应用的经济学研究现状
1.1出版界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片面倾向
目前出版界普遍的认为,相对于理论经济学而言应用经济学的成果更加受欢迎,因此现在很容易发表和发行关于应用经济学的刊物或者论文。相比之下,大部分的出版社并没有对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具有太大的兴趣,而且往往会冷淡理论经济学的投稿作者。甚至还有一些出版社将一些硬性的规则和条例颁布了出来,要求作者如果要出版理论性学术专著必须要对相应的资助金进行提交,而且资助金额均有非常高的额度,这样就导致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很难发表出来,造成了这一类高水平学术著作的严重流失,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经济学的整体发展。
1.2不受重视的理论学术研究
在应用经济学在我国的经济研究学术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者急功近利,对经济利益和名誉进行片面的追求,特别是在研究和解决各种经济实务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人才,很多学者不惜运用各种手段从而能够在应用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中加入进去。而现在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却变得越来越冷门,由于经济实务问题以及应用经济学方面集中了大量的年轻的学者,因此造成理论经济学研究严重的缺乏人才[1]。
2.导致经济学研究出现片面倾向的主要原因
市场从客观上调控的人们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追求的行为,现在理论基础研究具有见效慢以及收益少的特点,而应用经济学则恰恰相反,因此不管是学校研究人员还是学生都对应用经济学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巨大潜力具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使得应用经济学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的研究基金大量的倾斜于应用经济学,而经济刊物编辑社和出版社也对市场效应和经济利益进行片面追求,从而忽视了自身应该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总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应用经济学占有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最终造成理论经济学严重的缺乏发展的动力[2]。
3.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理论体系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的来源,而理论又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然而现在在很多人看来理论经济学只是具有学术价值,真正具有实际价值的是应用经济学,只有应用经济学才能够将各种经济问题很好的解决掉,哪怕不需要理论经济学,只需要有应用经济学就能够对企业进行很好的管理,并且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然而理论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其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客观意义,只有具备基础理论上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理论,才能够将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真正的找出来,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最终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因此,只有大力的发展理论经济学才能够将前进的动力提供给应用经济学,并且能够将各种经济变化和现象的理论依据和价值找出来。
总之,要想真正的对应用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必须要将理论经济学作为指导。而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现有的片面化的重实务、轻理论的的思想属于一种本末倒置的落后观念[3]。
3.对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片面发展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有效对策
3.1促进学术界研究现状和观念的积极转变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过于倾向于对应用经济学的研究,要想保证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实践平衡发展,首先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术界在经济学方面研究现状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并且将当前轻理论以及重应用的研究误区扭转过来。积极采用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以及研究基金的投入措施从而将更多的动力提供给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将更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提供给理论研究者,这样才能够使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中集中更多的学术工作者,使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片面现象得以根本解决,并且充分的保证两大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
3.2对经济学教育观念进行积极的革新
不管是学校也好还是教师学生也好都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之间具有缺一不可一击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要深刻的了解理论经济学指导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植根于理论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并且要积极地鼓励教师和学生展开对基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经济学的学习中自觉地参与进来,并且致力于自身学习和实践基础理论的不断加强,对理论经济学进行积极主动的钻研。
3.3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进行创新
教师在对理论经济学进行讲授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学习变得十分乏味和枯燥,很难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具体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必须要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以及多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拓宽学生视野以及启发学生思路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积极的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应用经济学以及理论经济学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有效的平衡,最终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
3.4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并不是要将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分割开来,如果完全脱离实际的纯理论也并不具备对实践进行指导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密切地结合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才能够保证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长远进步。在对经济学人才定向培养的时候也要注意到使经济学研究人才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地结合经济学实践以及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理论,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认识经济实践活动,最终能够使经济研究者能够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从而将经济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掉。
4.结语
各种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就是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由于理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具备了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如果只是对应用经济学进行研究,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经济学基础,那么其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应用经济学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作为基础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余斌.“第二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创新研讨会”综述[J].研究,2011(08).
[2]程恩富,王朝科.用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J].教学与研究,2012(02).
[3]刘汉林.从经济学的分类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一、何为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就是一种以商品为载体,运用先进舒适的服务手段把消费者融入到经济活动中来的经济消费方式。体验经济,企业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或者附加一些呆板的服务,而且最终提供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精神消费,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忘怀的精神愉悦记忆,是一种精神和智力的体验。体验经济的周期短但是效益快,例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主题式的体验经济项目,在一个特定的节日里会制定最切合的主体经济消费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进行体验,也就是亲自试一试、玩一玩,从而带来经济消费流动,刺激消费。体验经济在很多发达国家有很好的表现,我们应该汲取体验经济的优势来大力发展我们的旅游景区管理经济事业,为我国其他行业提供借鉴范本。
二、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及可创新的地方
1.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
(1)多个国家部门进行管理,管理局面复杂混乱。在许多景区,也就一个景区品牌,却经常会看到这个品牌的多重身份,如即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又是世界地质公园甚至还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胜地,这么多交叉复杂的头衔,必然引起多个部门的混乱参与和管理,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出现多管不利的局面。
(2)实际情况下,大多数旅游景区的管理名不副实。虽然名义上,我国的旅游景区归国家所有,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央、省、市等多个政府部门干涉甚至非法参与。在旅游景区的实践管理中,管理机制不明确。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严重的法律漏洞,使得景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很难对旅游景区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
(4)我国在旅游景区的保护投资上,资金严重不足,使得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受到经济阻碍。而解决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改善资金投入的渠道和旅游景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2.旅游景区管理可创新的地方
(1)解决景区经营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效率问题。可加大对景区环境的完善力度,把经营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有效的进行分离,让其随着市场化而更新发展。
(2)管理要由国家统一管理,取缔多个部门干涉的混乱管理方式,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明朗化。
(3)提高旅游景区的资源利用率,在旅游资源方面实行规范的法律及法规,节约了资源,也就提升了旅游景区的发展空间。
(4)对于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可以改变单一的国家扶持方式,可以征集社会爱心旅游成功人士的助力资金,为国家的资金投入减轻负担。
(5)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上,可以发展一些相关爱好者、志愿者,为国家的人力投入出分力。
三、体验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的结合与创新
1.体验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的结合
(1)旅游景区在特定的旅游高峰期可以设立主题旅游狂欢日。如五一旅游高峰,旅游景区设立“登高望远、攀登未来高峰”的主题假期,因为五一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好寓意,登高望远,符合人们勇往直前、敢攀高峰的心理诉求,人们通过爬山、蹦极等主题活动,更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也为旅游景区带来了相对固定的、较为满意的游客数量。
(2)体验经济运用到旅游景区的户外与室内相结合项目中,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在一些旅游景区,我们经常会发现除了广阔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些像海底世界、鬼屋等的室内风光,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会让你先试看一小段时间,在你短暂的体验之后,刺激你的消费欲望,从而达到体验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相结合的目的。
2.体验经济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上的创新
(1)旅游景区的管理制度改变了体验经济的直接感受方式,在景区,人们常常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其实只是它改变了你的消费程度的必要性。
(2)体验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景区管理方式,刺激了旅游消费,为景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体验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上的创新正体现在它给景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消费需求和市场。
(3)体验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方面还体现在门票的售卖方式上。现在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往往在门票上下足了功夫,在门票上有栩栩如生的画面背景,还有一些具有立体的3D投影效果,让游客感觉仿佛置身其中,立马会有购买门票的冲动和欲望,当门票成功的勾起你的视觉体验,那么你就会做出体验式的经济消费行动。这就是旅游景区管理对体验经济在门票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