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疾病预防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管理

第1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关键词] 科学饲养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67-01

1 牛在饲 养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喂草:不论山区、平原、舍饲、放 牧,喂草品质要好,讲究营养,才能使牛膘肥 体壮,常言说:草膘、料力、水精神,所以喂 好牛,草是重要关键。舍饲草要铡短,喂时要 过筛,并在草筛上装上磁铁,以防金属异物被 牛吞食,不喂发霉的饲草,上山出坡要防牛误 食有毒青草中毒。

喂料:根据四时季节和农活闲忙,合 理饲喂精料,粗细搭配,增加适口性,使牛食 欲旺盛,营养全面。

饮水:饮水要净,不饮坑塘脏水,要 饮井水,冬季不饮冰冷水,要饮温水,饮水要 慢、要均匀,防治渴时暴饮、急饮。

定时喂养:想把牛喂 好,全仗人殷 勤,早一顿、晚一顿、多一顿、少一顿、饥一 顿、饱一顿,扰乱了牛的消化规律,牛不易上 膘,且易生病。

多喂青绿饲料:常’言说:青,草就是 料,常喂青绿饲料,省料且易上膘。 不论山 区、平原都要提倡青贮玉米秆,红薯秧、青草 等饲料,使牛冬季也有青绿饲料饲喂,另外山 区要备足青干草,可在冬季牛不能出坡时饲 喂,使牛冬天不缺草,安全越冬。

平时要常注意牛吃草、倒沫‘大便、 小便、饮水、精神状态,发现不正常情况,要 及时请畜医诊治。

区分犊牛、孕牛、育肥牛等不同情 况,进行饲养管理:犊牛、孕牛、育肥牛具有 不同的特点,所以饲养管理要求也不一样,科 学的饲养管理,可获得理想的饲养效果。

1.1 犊牛的饲养管理:

1、早吃母乳:出生后的犊牛要使其尽早 吃到母乳,第一周每天哺喂5―6次为宜。 2、及时补料:出生后一周开始,就可在 牛舍内放优质干草,任其自由咀嚼,可促进瘤 胃早期发育。同时可用玉米、麦麸加入适量骨 粉、食盐制成混合料煮熟令其舔食,以后可逐 渐掺食青草或青贮饲料,哺乳期一般4-6个 月,断乳要逐渐进行。

1.2 孕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1、加强营养;怀孕母牛既要满足自身营 养需要,又要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需要,因此 随着孕牛妊娠月令的增大要给予丰富的营养, 特别是怀孕后期及体弱孕牛更要补充一定的精 料和充足的青绿饲料,以保证产犊前犊牛 营养良好。 2、单独饲养:孕牛一般要单独饲养,以 防群牛挤撞流产。 3、使役要轻:孕牛要有一定的活动,但 不易活动太多,使役过重,产前一个月应停止 使役。 4、精心看护:怀孕后期,孕牛特别要注 意不要下陡坡急转弯,互相碰撞,山区出坡放 牧,要注意在缓坡处放牧,不要出远坡。 母牛产犊后20-30分钟要喂给小米,麦 麸0.5-l公斤,食盐50克,水15-17.5公斤混合制成的温料水,在产后5-7天,要坚持饮温水,并增加适当精料,可保 产犊母牛健康、牛乳充足、犊牛发育正常。

1.3 催膘育肥牛饲养管理技术:

淘汰不用的役牛、无生育力的母牛、专用 作育肥的架子牛等,可称作菜牛,通过催膘育 肥后出售宰杀,可增加经济价值。对于准备育 肥的牛,应首先检查是否有病、年老、无齿等 情况,对没育肥价值的牛,不要浪费饲料,徒 劳无益。 另外,要驱虫。用5%敌百虫溶液涂抹、 喷洒体表,驱体外寄生虫,用驱虫净每公斤体 重10-20mg内服,或敌百虫每公斤体重40-50mg内服驱体内寄生虫, 整个肥育期要减少牛的活动,育肥期一般 3-4个月。

2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把牛的饲养管理同防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1 加强饲养管理可保证牛生长发育良好,使之体格健壮。牛体格健壮,则抗病能力强,可减少牛群发病率。如经常检查牛的营养状况,防止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保证饮水清洁,可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

2.2 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牛场的卫生状况与疫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环境污秽杂乱,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有利于蚊、蝇、老鼠等病原体宿主和携带者的繁衍。同时,环境污秽,易污染草料和饮水,最终都可导致牛发生疫病。因此,应保持牛圈舍、场地及用具整洁、干燥,定期消毒,及时清除粪便等污物,且定点堆放,保证草料和饮水洁净,认真做好杀虫灭鼠工作。

2.3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牛从生产到出售,要经过入场检疫、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等。只有通过检疫而未发现疫病时,方可准许牛及其产品入场、出场、运输、屠宰。其中出场、入场检疫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检疫。为了避免疫病发生,要做到不从疫区购买牛、饲料和用具。同时,新购入牛至少要经1个月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入场,且入场前要经驱虫、消毒或补注疫苗。日常管理中,禁止闲杂人员出入牛场,并坚持入场人员消毒制度。

2.4 定期进行预防注射 根据本地疫病发生规律,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免疫程序并认真执行。

2.5 定期驱虫 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选用适宜的抗寄生虫类药物和恰当的给药途径,以预防牛体内外寄生虫病的发生。

2.6 预防毒物中毒 严把饲草、饲料和饮水关,防止牛误食毒草,禁止饲喂霉败草料。严防牛误食被农药、化肥污染过的饲草而中毒,禁止牛饮用工厂排出的废水或被农药、化肥等污染的水源。

第2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1.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

近年,由于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各种疾病高发、频发。因此,国家财政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实际操作中仍然出现资金短缺、设备紧缺的现象,虽然,财政对于不同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金、设备投入标准不同,但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固定资产资源配置不合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的。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固定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预算严重脱节,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财务部门)的不了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实际存量,管固定资产配置的不了解固定资产的预算,给固定资产的科学、有效配置带来极大障碍。对于按照预算进行的固定资产配置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于在固定资产配置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此外,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固定资产配置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配置计划缺乏实地考察和研究,仅凭个人主观愿望进行决定,很难保证公平、公正、合理。因此,常常出现不顾实际需要进行固定资产的配置,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性能、“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1.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折旧跟不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2013年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使用年限,计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这将给财务带来无可估量的工作任务,鉴于现状财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疾病预防机构基本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能跟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2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

2.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疾控机构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疾控机构的领导者应对此高度重视,并对制度的构建起主导作用,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保证制度的刚性。制度的制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整个制度主要围绕固定资产的价值流动进行。“一是固定资产的流入管理,固定资产的流入主要包括购置、划拨、捐赠等,对于流入的固定资产要有编号、产品名称、厂商、规格、型号、存放地点、使用年限、保管人等详细信息,经相关负责人审批、签字,并填表登记和粘贴标签,在流入阶段做到账表、账实相符;二是,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摒弃重财务管理、轻实物管理的理念,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对于固定资产的流入、流出等要坚持按照严格的审批、申报程序进行,两个部门要定期进行核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按时盘点,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做到心中有数。财务管理部门要经常向其咨询相关数据,做到账务的变化要和实物的变化保持一致;三是,固定资产的流出管理。固定资产的流出要经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批准,批准前应妥善保管固定资产,不能擅自处理。批准流出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向财务管理部门反映,及时销账。报废的固定资产按照报废程序处理,残值及时上交财政部门。做到固定资产在价值流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管理。

2.2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加强疾控机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有价值

为了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因长期使用和时间推移带来的损耗,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这无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大进步。不仅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且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对于疾控机构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疾控机构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更新较快、价值较高的医疗设备,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加速折旧法,有利于真实反映疾控机构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折旧处理,不同的单位应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实际,不断进行探索,寻找适合本单位的折旧方式,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2.3疾控预防机构应构建科学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的配置在疾控机构的财务开支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疾控机构在固定资产的配置上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配置计划,防止盲目采购,造成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配置标准根据基本装备和推荐装备制定,基本装备是完成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工作所必需配备的设备,推荐装备是在基本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和居民健康需要,结合未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疾病流行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接轨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设备的购置要充分考虑单位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情况、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运行环境、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分析等因素。”能不购置的不购置,能少购置的不多购置,争取将有限的设备发挥无限的价值,防止出现设备闲置带来的各种浪费和后续维护费用,最大限度的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2.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固定资产动态管理

第3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3-02

实验室作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置各种突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检验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工作既是校准实验室管理中一项最系统、最基础、最专业的工作,也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日常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依据《计量法》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实验室管理经验。

1 组织与机构建设是前提

实验室的高效运转和效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套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首先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必须依法设立,并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实验室必须经过国家计量认证部门认可,并取得合法的计量认证证书,才能向社会出据公正的实验室检测数据与报告,这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其次,疾控机构的法人必须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三、实验室应成立部门齐全的管理组织,如质量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文件控制管理部门、环境条件保障部门、质量控制管理部门、检测报告管理部门、内审和管理性评审部门等等,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人员,各部门和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发挥实验室的最佳效能。

2 制度建设是保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承担多项技术支撑职能,它一方面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各种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另一方面,又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各种卫生执法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所以,实验室的各种硬软件要求很高。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涵盖齐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包括:①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②岗位责任制度。③考勤制度。④奖惩制度。⑤科研教学管理制度。⑤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⑧事故分析报告制度。⑨信息管理制度。实验室在健全上述九个最基本的制度同时,还必须加强制度的有效监督执行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应有详细的执行记录。只有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养成一种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做事的良好工作习惯,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各项日常检测工作有法可依、有彰可循。

3 仪器设备管理是关键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的种类和标准,是反映一个实验室检测技术手段和日常实际检测能力的重要评判指标。根据国家《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按标准配备有A类(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B类(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类(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仪器,三类仪器设备数量众多,检测技术标准和检测参数各异。笔者认为,仪器设备配置到位,只能反映实验室仪器硬件要求到位,要想使配置的仪器设备真正发挥效益,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才是最关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复杂而琐碎,根据本单位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要想做好该项工作,一、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种类齐全的检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台帐。二、实验室必须建立详尽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资料,并按不同的种类和数量分类建档,一台一档,便于查阅。三、根据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属于计量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及时送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取得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保证量值准确合法:对于实验室内非强制性检定的和校准证书没有有效期规定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管理员可结合实际检测的要求、使用频率、使用环境、检测的参数和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采用标准的校准方式,对校准结果给予确认。四、各类仪器设备必须建立详尽的计量检定和实验室校准记录资料档案。五、仪器设备在有效检定周期和实验室校准期内,必须按标准的方法,对实验室开展各类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工作,并对实验室所有投入正常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仪器维护和维修保养工作情况进行详尽的文字资料记录。六、对实验室内所有的仪器设备一一建立详细的身份标识卡,并按仪器的性能和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状态标识。

4 质量管理是核心

质量是疾控机构实验室生存的基础,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准确、真实、有效和合法的最根本的保障性措施。如何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实验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二、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有效的组织机构框图,并以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关键岗位人员和及其职责。三、实验室应建立包括其所有开展检测工作涉及领域的具体质量管理体系,并使管理体系文件化,该项工作具体为:编制运行有效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并对上述体系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四、根据实验室每年制定的管理性评审计划,切实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性评审工作,对管理性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跟踪验证,并对整个管理性评审工作形成规范的文字记录,出据书面形式的管理性评审报告。五、根据实验室每年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计划,实验室每年必须进行二次以上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对质量体系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及时有效地明确相关部门和具体的人员认真落实整改,并做好详尽的内审工作记录,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标准的实验室内审工作报告。六、聘请实验室质量技术监督员对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并详尽记录日常检测工作监督工作情况。七、制订详尽的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计划与方案,认真开展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工作,并做好详尽的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记录。八、实验室必须选用国家规定的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具体参数的检测。九、制订实验室样品采集、运输、接收、保存、处理的规范性管理程序文件,保证样品检测工作质量。十、规范建立实验室检验报告编制、发放、审核、签发、保存和各种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的程序文件,保证实验室所出据检测结果与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5 安全管理是要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很多常规检测项目为传染性很强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毒理学指标,这些病原学和化学毒物因子都会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依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等法律法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必须加强安全管理。要想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以文件的形式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人和职责。二、制订详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以程序文件的形式规定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三、按标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准入、上岗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工作。四、切实加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样本、参考菌株、毒株和剧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五、严格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加强实验室生物废弃物和化学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工作,并详细记录规范处理过程。六、制订严格的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理程序,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七、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防火、防盗和计算机安全知识,并对实验室日常安全情况进行规范的检查,对安全检查情况予以详尽的文字记录。

6 绩效管理是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科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是实验室履行其职能的具体体现。实验室的工作绩效可以从工作量、检验项目数量、服务客户水平、实验室科研能力、实验室工作人员发表著作和论文情况、实验室科研教学情况具体来评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加强实验室绩效管理和评估工作,不断优化实验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应该不断拓展检测服务领域,增加检验项目数量,积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检测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发表科研专著和科研论文,实验室多出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最佳发挥实验室的重要技术支撑实力,才能更好的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对各种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突发疫情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具体工作,涉及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不断研究它的特殊性、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第4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关键词] 奶牛 春季 疾病预防 饲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260-01

奶牛业在畜牧产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奶牛疾病的预防工作不仅关乎到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尤其是在每年春季,各种常见的寄生虫等微生物也开始复苏,这时正是奶牛疾病的高发时期。为此,如何加强奶牛春季疾病的预防工作、如何加强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是畜牧产业的重头戏。

1 加强奶牛春季疾病预防的具体措施

春季是奶牛患病的高发季节,比如感冒、前胃病、口蹄疫以及肠胃炎等一些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同时也会给奶牛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提高奶牛的疾病预防工作势在必行,希望以此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促进奶牛产业经济收益的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1.1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保证奶牛疫苗注射质量

奶牛防疫疾病的重要时期就是在春季,此时奶牛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奶牛的检验工作。对奶牛的疫苗注射工作一定要严格把关,保证每一头奶牛的疫苗注射质量。同时,奶牛产业也要注意对新生幼牛以及新引进奶牛品种的疾病预防工作,在相应时间要对其进行疫苗注射,进而增强奶牛的免疫功能,以此来减少和预防奶牛疾病的突发率[1]。

1.2 做好奶牛的防虫和驱虫工作

奶牛的体内很容易寄生细菌、病毒、虫卵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很容易潜伏在奶牛的皮下组织、内脏器官中,有时甚至会寄生在奶牛的血液中。每年的开春季节,奶牛就会容易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病发症,这样就会对奶牛产业的收益造成损害,因此,奶牛养殖业的工作人员在每年春季到来之前,要做好防虫和驱虫工作,每年的三月份是奶牛进行驱虫的最佳时期,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丙硫苯咪唑和甲硝唑组合给奶牛进行驱虫。对于一些孕牛,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施可诺(乙酰氨基阿维菌素)进行驱虫,因为这种药,药物活性高、无残留,而且是国际、国内批准的唯一可安全应用于奶牛泌乳期的驱虫药,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对孕牛无副作用。

1.3 做好奶牛舍内和舍外的卫生工作

保证好奶牛舍内外的卫生工作,对于做好奶牛疾病预防工作有关键性的意义。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对奶牛舍内外的清理和消毒工作也会带来不同问题。因此,工作人员在对牛舍进行清理时,一定要保证按时、精心,保障奶牛舍内的环境卫生,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掉棚内的粪便以及剩余杂草和污染物,这样才能减少奶牛棚内的细菌滋生,进而减少奶牛春季疾病发生。与此同时,奶牛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还要对牛舍以及奶牛活动的场地做好消毒工作,最好是每月进行两次消毒,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畜禽用的二氧化氯、2%~3%的氯化钠或者生石灰来对牛舍内外进行消毒[2]。

2 如何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奶牛的饲养技术对于奶牛的健康发育和奶牛产奶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奶牛养殖业要想提高生产效益,就要不断改善对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做好奶牛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2.1 喂养奶牛的饲料要搭配多样

奶牛的主要饲料主要是以青草和干草为主,如果奶牛的营养物质达不到要求,工作人员就应该使用精料或者其他一些添加剂为辅助。奶牛在产奶期间,饲料喂养尤为重要,工作人员需要选用2~3种饲料,比如,稻草、玉米秸秆、豆饼等。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选用酒糟、瓜果皮等饲料对奶牛进行喂养。只有搭配好奶牛的日常饲料才能更好地增进奶牛食欲,这样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产奶量,为奶牛产业增加经济收益[3]。

2.2 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喂方法

奶牛的喂养时间要定量,且要制定好奶牛的进食量和饮水量。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对奶牛的喂料次数和挤奶次数相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好奶牛对营养吸收的效果。奶农还要根据季节变化,调节对奶牛喂水量,同时还要保证奶牛运动场地的水槽经常注满水。

2.3 保证奶牛每天运动量,做好防暑防寒工作

奶牛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制,还能提高产奶量,因此,工作人员每天要让奶牛每天保持2小时以上的驱赶运动。此外,在不同地区,还要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夏冬季节奶牛防暑防寒工作,保障好奶牛舍内的干湿度环境。有条件的奶牛养殖场可以采用新技术,在牛舍内安装相应的空气温度自动调节设备,来保障奶牛舍的环境,减少奶牛疾病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春季奶牛的疾病预防工作和奶牛饲养技术,不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系数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奶牛疾病预防工作以及饲养管理技术对畜牧业来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黎黎,栾博智. 关于加强奶牛春季疾病预防与饲养管理技术[J]. 中国动物保健,2014,04:55.

第5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全面预算是指在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合理利用资源,对收入、支出及结余等各个环节进行的统筹计划和安排,根据预算安排各项支出,有利于建立预算控制系统,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全面预算是单位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预防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预防服务管理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结合国家的收费政策,对计划年度内的收入、支出、结余等诸方面做出预测,按照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它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报告和审计五个环节。它通过引导、控制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考核和激励管理者及员工,从而达到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服务活动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机制。

2.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计划具体化;其次,全面预算编制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预算目标使每个部门都清楚认识到医院的总目标和各自的任务,更便于分工协作;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绩效评价。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第四,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起到收入提升与成本节约的功效。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指标时,可以及时分析原因,进而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第五,全面预算管理能起到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增强了员工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树立管理者和员工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激情。

二、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是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由于全面预算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全方位控制的运行机制,更要强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全面预算管理要以战略规划为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战略,通常发展战略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命、战略等,一般只包括非常概括的预期收入和费用数额,年度全面预算则是通过对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收入和费用的具体安排将战略落实为行动方案,对未来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长远战略目标得以分阶段实现。因此,全面预算必须以战略计划为前提和指导,战略实施必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撑。

2.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保障

构建全面预算控制系统必须设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部门共同参与,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共同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体系。

3.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的实质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控和业绩跟踪。预算调控即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监控、调整职能;业绩跟踪是跟踪关键业绩指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决策。但现实中不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有预算机构,但对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严重削弱了预算控制职能,造成这种预算控制“软”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预算控制手段的落后,管理人员很难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一般要在每个月之后才能从财务报表中知道当月的财务状况。因而要使全面预算执行监控切实有效,要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业务、财务软件采集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及时监控,发现异常,自动预警,还可以对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能够极大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4.加强全面预算的考核与评价,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激励作用

除了要有一个严密的监控体系跟踪全面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效果之外,同时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让责任科室、员工明白单位希望他们做什么,做到之后的回报是什么。公正、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预算考评应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以各级责任单位为考评对象,以关键业绩指标构建考评体系进行度量和评价。通过业绩实际完成情况与业绩目标的比较,确定差异并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据以评价各责任科室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并与相应的激励制度挂钩。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抵御风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第6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关键词:疾病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四位一体”综合性公共卫生机构,为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有效地管理好固定资产是保障人民健康,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度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对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的主要构成

固定资产主要分为行政办公类固定资产和科研设备类的固定资产。行政办公类固定资产为房地产、车辆、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科研设备类固定资产为科研仪器设备及附属配套设备。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

1.切实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度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的购进、交付使用、调拨、清查、登记等相关手续,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还要制定固定资产损失赔偿办法。

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购置部门要提供详细的使用目的并写明详尽的功能等要求.大额资产购前要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避免购置的随意性。

采购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固定资产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并引入纪检、审计监督机制。

2.固定资产的新增、划拨、捐赠等流入固定资产管理

疾控中心固定资产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预算经费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流入固定资产要有编号、产品名称、厂商、规格、型号、存放地点、使用保管人等详细信息,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验收签字,并填表登记造册和粘贴标签,做到账表、账卡、账账、账实相符。

3.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要走出重视固定资产财务管理,轻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误区。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密切合作,固定资产的新增、报废、调拨、调剂等要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两部门要定期核查,做到帐实相符。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资产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发生。

4.固定资产的调剂、捐赠、转让、置换、调拨、报损、报废等流出固定资产管理

所有要流出的固定资产,要经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批准,批准前要妥善保管,使用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处理[1];经批准流出的固定资产要做好核销账册的工作,报废的固定资产按相关规定处理,处理后的残值收益及时上交本单位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上缴国库。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的管理难点

1.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在遇突发重大疫情或重大自然灾害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为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科学、全面的疾病监测与流行资料等技术支持与参考意见;并派专业人员现场参与指导疾病卫生防疫工作。在此期间,划拨、捐赠、新置、借出、调剂等仪器设备变动较大,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波动频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预案,最好能现场管理设备,重大突发事件过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盘查核实,避免出现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

2.部门间固定资产管理相互协调问题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一般是行政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一般为科研科室。管理人和使用人不一致互不统属,是容易造成有些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办法:实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培养即懂仪器设备使用又懂资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使之掌握最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政策与方法。

3.提高设备类固定资产使用率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些可以共用的设备类固定资产,由于放置点涉及生物安全,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应在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设备类固定资产共享共用制度,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2],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疾病预防事业的重要单位,应结合疾病控制工作实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果,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需要。采用政府集中采购和引入监督审计机制,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能克服疾病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盲目投资和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疾病控制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行[2009]400号

第7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关键词】 疾病预防机构 档案管理 信息系统 应用

档案信息管理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全面、系统、连续记录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发展的全貌和成绩,是一种历史文献,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咨询、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条件的单位己逐步使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工作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疾控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与其它机关、事业单位相比,己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我们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需求和特点开发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现报告如下

1 系统设计技术

1.1设计目标

按照IS0/IEC 17025准则的要求,开发疾病预防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平台,实现对档案信息分类管理和对外地资源等信息综合管理,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全面 管理与决策与业务处理能力,减少业务差错,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各项功能在满足常规业务需求的同时,能处理各种特殊业务需求。

1.2设计原则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

1.3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

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 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1.4外部接口

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1.5运行环境

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 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 Lq1600系列)。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2 系统特点

该系统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该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可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 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系统按默认设置自动进行任务分派;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单位使用;该系统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该系统信息自动分类,如把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会议记录、音像照片。目标管理文件、重点疾病控制、工作简报、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科研成果、专利、论文、著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动等输入系统会自动分别归类存档保存。

3 系统功能

该系统由信息录入、档案管理、查询、文件管理、数据字典、系统维护六部份组成。

3.1信息录入 信息录入包括首先录入信息的类别、时间、编号、题目即可,也可实现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档案相关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信息统计。信息管理是对档案资料可以随意进行增加、修改、删除。信息统计管理是对已存档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备查等

3.3查询 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根据录入日期、挡案编号、资料题目查询。

3.4文件管理 收集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文件库,随时可查阅借鉴。

3.5数据字典 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用户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信息书写、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报告设置等。

3.6系统维护 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4 讨论与分析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多数疾控单位仍使用传统的、繁锁的、人工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每年都消耗了大量资源,工作效率低下,以至档案工作信息不流畅,管理不规范,而且管理职能不明确,专业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都影响了挡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档案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挡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挡案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是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和质量自动体系。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 从档案的立挡、到每份文件的编排、目录的抄写,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档案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 以前每年整理档案运需花大量的时间抄写目录使用该系统后只需十多分钟即可,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档案输入系统后,只要输入资料的的类别、时间、编号、题目,档案可自动分类进入目录,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该系统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用该系统后, 挡案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计划免疫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挡案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高效,可根据录入日期、档案编号、资料题、目录进行查询;原有的档案原件保存时间久远,长期人工调阅,原件易遭到磨损、破坏,降低了使用价值,该系统可形成数字化多媒体文件,在微机中随时查阅,提高了利用率,也有利于原件保护。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档案意识,贯彻执行《档案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检验和校准检测检验能力的通用要求》.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甘仞初主编.《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8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朝阳市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该文首先对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实现步骤进行分析,再总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的特点,最后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措施进行探讨,为提高其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打下基础。

[

关键词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计量认证;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81-0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需经计量认证后,才能获取合法检测的资质,而将质量管理体系当作大系统,对实验室的计量认证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计量认证的目的。通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起草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步骤,实现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同时实验室的计量认证还需通过领导的重视,做到全员参与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更新老旧设备,促进各部门的相互协作等内容,实现质量的有效管理,提高疾控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该文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1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

1.1概念

实验室质量认证指的是依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实现提高疾控中心的实验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从而为客户服务的一种认证标准。同时还可按照《标准化法》《计量法》及《产品质量法》等法规,在质量检验机构的规范中增加审查认可和计量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由众多的组织结构组成的,这些组织结构自身的职责、过程等即相互独立,有相互依存。质量管理体系包括4个层次,分别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其中质量手册指的是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质量方针、最终目标等的详细概述,并对质量体系内的文件进行描述,具体阐述实验室内的质量方针,将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明确;程序文件则是完成所有质量活动的方式或者方法;作业指导书为实验室采取的标准检验方法[1]。对实验室建立、保持和承担的检测内的工作范围、类型和工作量等质量体系进行明确,并将质量管理体系当作大系统,以详细理解计量认证过程中的运作方法和管理内容等,从而实现计量认证这一目的。

1.2实现步骤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实现,主要分3步走,详情见图1。

1.2.1成立领导小组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第一步就是成立领导小组,小组内的主管或者组长主要由疾病控制中心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疾病控制中心的各部门技术人员及其部门领导组成,将管理环节落实到位,共同构成联系紧密的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成员网。

1.2.2制定工作计划依据领导小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制定出完善的工作计划,如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增强工作计划的可实施性和合理性。

1.2.3起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金字塔,主要分为四层,最高层为制定出《质量手册》,将其当作体系管理中纲领文件;第二层为制定出《程序文件》,规范质量管理的管理者、内容、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第三层为制定出《作业指导书》,即对具体的实施作业项目进行详细指导;第四层为制定《记录》,采用表格、报告、签名等手段,对信息实时记录[2]。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的特点

①全员参与性:实验室计量认证主要是由疾控中心的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并组织中心的各部门人员积极参与,在设立疾控中心总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各部门也设立部门目标,从而将质量评审工作深入到疾控中心的每个环节中;②管理规范化:质量体系下计量认证让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计量认证的程序更为规范,使其业指导书更为合理,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将传统的强调检测报告审核的思想转变为“预防为主、加强环节把关”,并规范检测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使检验报告更合理;③强调服务性:实验室的计量认证需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并重点强调其服务性,从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3]。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措施

3.1提高管理者的认识

在实验室计量认证的最初,疾控中心的领导就需要认识到认证工作的重要性,可通过学习、实践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全中心管理者或者部门领导对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的认识,同时提升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熟练操作的流程。领导者在提高其认识后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同时需合理安排和调配中心的工作人员,督促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计量认证的工作。

3.2强化计量认证人员的素质

计量认证工作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疾控中心需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能力提升及职位晋升空间,以减少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4]。需尽快完成主要职工的配备,并给予配备人员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机会,使其符合计量认证工作需求。人才引进可采取职称和考核两者结合的方式,确保能引入优质人才,并使其能在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工作技能培训,具体方法为: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实施,从而提升全中心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更符合疾控中心的人才需求。通过外出培训、学术交流、内部交流和讲座等培训方式,也可发动先进和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加强对中心内人员的培训工作[5]。

3.3增强各部门的相互协作能力

质量体系运行之初,疾控中心内各科室都需学习质量体系的管理内容,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并坚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态度,全力与其他科室实施沟通合作,在制定质量管理文件的过程中,需增强各科室共同参与度,在执行中需明确共性问题,协商个别问题,从而完善质量体系的运行流程。

3.4更新仪器设备及实验环境

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多,人们对疾控中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经计量认证后,再进入市场,成为疾控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质量管理中,仪器设备的陈旧、老化问题,导致检验数据的误差增大;部分仪器存在操作不便的现象,也需要更新。因此,疾控中心需采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对部分老旧设备、故障多发设备实施更新换代,新购买的仪器设备,需安排人员进修学习,使其熟练新仪器的安装、校准和操作,并安排人员定期对其进行保养和检修[6]。

更新实验室的方法,主要是扩大原有实验室的房屋面积和操作场地,完善实验室的环境,并建立较好的实验室环境。对实验室的设施,如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照明和采暖条件及通风设施等实施维护,同时排除外周环境对实验室产生的干扰和不利影响,如微生物的菌种、电磁和灰尘干扰等,对于相领的实验室需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从而预防出现交叉污染。需为实验室的检验人员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具,实验室内还需配备应急设备,以保护实验室内检验人员的安全[7]。

4 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实验管理的水平和技能技术,并尽量降低实验室的检验误差,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现阶段的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中需完善的内容有管理者对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认识、工作人员的素质、检验仪器设备的更新等,疾控中心部门做好相应的调整后,就能提高其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

参考文献]

[1]何作凡,李汝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的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3(2):398-399.

[2]孙淑滨,陈秀荣.浅谈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5):134.

[3]刘静.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实验室发展[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2,5(3):42-43.

[4]袁静.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26.

[5]吴红燕.计量认证对实验室工作的促进[J].水利技术监督,2012(1):369.

[6]贺冰.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1,1(5):172-175.

第9篇: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20__年,全市急性传染病防制、疫情管理以及免疫预防工作以“非典”、人禽流感、霍乱、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疾病防制为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认真实施免疫规划,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加大检查指导、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防治能力,更好的发挥疾病控制对人民健康的保障作用。

一、急性传染病防制与疫情管理工作

[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防止重大传染病传播。1~4月、11~12月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认真做好不明原因肺炎主动监测工作。进一步抓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各项防治措施,继续贯彻落实《湖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湖北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做好监测、报告、防控工作,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二)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等的快速应急和处理能力。根据卫生部及省卫生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有关要求,制订应急处理方案,成立疫病防制机动队,强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全面推进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同时,加强组织领导、人员培训、预案制订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对突发事件、重大传染病和原因不明疾病以及因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疫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三)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报告与管理。一是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途径、时限报告各类传染病。针对我市传染病的漏报、迟报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规范,存在缺项漏项情况较多的问题,20__年主要从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入手,以规范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减少迟报、杜绝漏报为重点工作内容,定期对医院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综合质量纳入各地各单位年终考核指标,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我市传染病网络报告综合指数,提升我市在全省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中的排名。二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进一步提高各种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瞒报、谎报、缓报现象的发生。三是开展传染病疫情分析预测工作。各地要认真做好每月一次的常规疫情汇总报告,于每月5日前报出疫情简报,有半年和全年疫情分析、特殊时期做好专项疫情分析。

(四)抓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监测防制。5~10月份开展对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督导,进一步要求各医疗机构规范肠道门诊,加强腹泻病人的检索,做到“五专”,“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必报”,检索率达到20以上。各地CDC要按《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和《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要求开展外环境和食品监测,在5~10月份每月完成公厕、污水、水产品、可疑食品等外环境样品的检测任务,并于每月5日前报出监测报表。同时,认真做好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病例监测工作,完成菌株上送工作。

(五)保质保量完成省下达的相关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按照国家CDC或湖北省CDC下发的各种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我市各种重点传染病具体的监测方案,并严格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重点控制霍乱等疾病爆发流行,加强对流感、流脑、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百日咳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开展相关疾病病例监测工作,落实以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努力降低发病率。

(六)开展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的传染病漏报率调查,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疫情现象的发生。严格按《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及《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的有关规定,对辖区内责任疫情报告单位进行法定传染病漏报率调查,11月底完成并上报调查结果。

(七)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逐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

(八)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九)加强督导培训工作。全年市级对各县(市、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2次以上的督导,各地对辖区内乡镇及直管单位应不少于4次。加强疫情信息管理的培训工作,实行定岗定人。

二、免疫预防工作

(一)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1、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加强经费保障,落实免费接种政策。我市温泉城区和咸安区、崇阳县已于20__年全部或部分落实了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但其它地方还没有落实,各地今年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及时足额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经费,确保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2、落实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工作,加强接种单位的管理。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湖北省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各项工作。

一是各接种单位(包括接种门诊、接种点、产科接种点)的设立应按照“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定点接种、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各县(市、区)卫生局应明确辖区内各接种单位具体的责任区域和预防接种工作职责,杜绝管理上的盲区;每年进行1次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格认证或审核。

二是各县(市、区)CDC及各接种单位要认真做好辖区内基础资料(包括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托幼机构及学校数、 学生人数等)的收集与管理。各接种单位应对责任区域0~6岁儿童开展主动搜索工作,每年至少1次,并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完善基础资料管理,保证建证、建卡率达98以上。

三是以乡(镇)、县(市、区)为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计免资料、账册的整理、核对工作,掌握本辖区内的儿童接种情况,分析未种原因。每季度与计生部门、公安部门、医院产房核对新生儿登记,多渠道掌握适龄儿童数。

四是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免疫接种,杜绝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预防接种前前告知工作,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避免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引起的纠纷。

3、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湖北省免疫接种管理规定》、《湖北省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基本标准》,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启动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按《湖北省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鄂卫发[20__]9号),各县市区今年完成三分之一乡镇规范化建设。

4、开展经常性计免督导工作。按照《湖北省免疫预防工作督导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对辖区开展经常性计划免疫督导工作。县(市、区)每年至少对所有乡镇的免疫预防工作督导4次,对直接管辖的免疫接种门诊至少督导6次;乡镇卫生院每年对所辖的每个免疫接种门诊(点)至少督导6次。

5、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管理制度,提高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和接种率

一是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完善流动儿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接种登记簿和流动儿童迁入、迁出登记簿,认真落实流动儿童接种,力争寄居三个月以上流动儿童建卡率≥95,五苗接种率≥90;

二是每季度应对辖区内流动儿童变更情况进行一次核查。

三是全年至少组织一次流动儿童接种率专题调查,有调查总结。

6、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防范预防接种反应和纠纷

一是各接种单位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率100。使用后及时毁型、消毒处理,并有记录;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器(安全盒)使用率达85以上;

二是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试行)》、《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要求,认真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明确专人负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上报,积极调查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

三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施零病例报告,每月5日前上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和常规月报表。

7、认真实施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按照鄂卫发[20__]96号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转发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按统一表式进行登记,对接种史不全者,均要实施补种,10月底前将工作总结报至市疾控中心。

(二)继续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成果

1、强化AFP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报告质量。以市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以上,要求各县(市、区)不少于1例;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14天内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及时率、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及分离到脊灰病毒的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达到80以上。

2、加强AFP病例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和《湖北省AFP病例监测工作规范》要求,县级以上疾控机构每旬应安排专人到县(市、区)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AFP监测医院进行访视,主动搜索AFP病例,并做好记录;对去年无AFP病例报告的综合性医院应作为主动监测的重点医院,分析无病例报告的主要原因,消除AFP监测工作盲区;AFP病例主动监测登记表县(市、区)级以旬为单位汇总按月报市疾控中心,及时报告率与完整率在95以上。市疾控中心每季度通报一次监测结果,并分析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全年对各县(市、区)AFP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3、及时、认真地对AFP病例进行调查和随访并及时上报相关调查表格。重点抓好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的综合防制。发生高危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的地区,应按卫生部下发《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进行调查,做到:患儿居住环境的调查及相关病史资料的收集;采集5名五岁以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调查患儿所在村30名五岁以下儿童的脊灰疫苗接种率;病例所在村及县级以上医院的AFP病例的搜索;必要时,在当地开展应急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

4、实行AFP病例报告奖励制度,按省卫生厅有关文件执行;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有组织地开展脊灰强化免疫活动。

5、开展AFP报告、监测的业务培训。各疾控机构今年至少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有关人员进行一次AFP的定义、报告、标本采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有培训通知、人员签到、培训讲稿、试卷和培训小结。

(三)加强乙肝防制,做好乙肝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1、按照《20__~20__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要求,以乡为单位12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以县为单位首针及时率达90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接种点要达到95以上)。

2、开展15岁以下儿童新发乙肝病例的个案调查上报工作,提高报告质量。

3、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和管理,切实做好社会宣传动员、人员培训、疫苗和注射器材管理、资料收集与报告,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手续,杜绝疫苗挪用现象发生,经常性地开展督导、检查与评价。

4、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四)加强其它计免相关疾病的监测工作

1、开 展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落实免疫策略,控制麻疹暴发

一是结合AFP监测工作,按《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修订)》、《湖北省麻疹监测方案(试行)》、《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定期到监测医院了解麻疹、新生儿破伤风就诊情况,发现病例及时报告,每月5日前将监测报表报市疾控中心,报表上报及时率和完整率95以上。

二是所有新破病例和疑似麻疹病例均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流调表要求填写完整,尤其是免疫史的核实,调查表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报至市疾控中心。

三是疑似麻疹病例采集血清标本送市疾控中心检测率100。

四是对于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在1个月内增加5例以上,或发病率超过1/10万的地区,要组织专门调查,分析流行因素,预测流行趋势,及时采取应急接种等相关控制措施。各县(市、区)应对所有疑似麻疹暴发疫情开展调查、及时采集病人的血样并及时送市疾控中心检测,麻疹暴发疫情的及时上报率应达100。

2、加强流脑和乙脑疫情监测工作

一是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推广使用精制乙脑疫苗、流脑A C疫苗,努力提高接种率;

二是注意疫情动态:以乡为单位,月发生3例以上病例;或以县(市、区)为单位,发病数比同期发病数高20以上,要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

三是发现流脑、乙脑疫情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个案调查表报市CDC,同时报省CDC。采集乙脑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采集流脑脑脊液、血清等标本,送省CDC检测。

3、主动开展免疫监测工作

按省、市有关监测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免疫监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省疾控中心下的监测任务。各疾控机构也应根据当地情况,主动开展相应的免疫监测工作。

(五)加强冷链和疫苗的管理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湖北省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工作方案》以及《湖北省计划免疫疫苗冷藏、冷运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保证冷链正常运转,严格各种疫苗的供销渠道,确保疫苗冷藏,并节约用苗。

2、一类疫苗冷链运转原则上由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逐级运转。全市一类疫苗冷藏冷运管理工作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渠道、加强监督、规范储运的原则,市及各县(市、区)对本级管理的疫苗冷藏冷运实施监督管理,并对下级的疫苗冷藏、冷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同时负责申报辖区内疫苗使用计划,对疫苗使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辖区内的疫苗冷藏、冷运情况进行查验,做好冷链运行设备的维护等工作。

3、市、县、乡级应建立健全冷链设备帐册,并有专人管理,建立疫苗进出库和贮运温度记录。冷链设备维修时应做好记录,备查。

4、每逢单月5日前上报上次冷链运转生物制品使用数、库存数等。健全生物制品的领发手续,生物制品进出账目清楚,帐物相符,领发手续保存三年以上,索证资料要存档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六)认真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接种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1、维持农村每两月一次、城镇市区每月一次以上的冷链常规运转,以接种点为单位每年冷链运转不得低于6次。重点抓好0~6岁儿童“五苗”常规免疫和百白破、麻苗、脊灰苗、白破二联的适时加强;以乡为单位0~6岁儿童“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及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90以上。各县(市、区)CDC每年应组织开展一次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包括乙肝疫苗)接种率的调查。应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的要求,定期逐级上报流脑、乙脑疫苗的接种情况。

2、及时统计、分析辖区内各接种门诊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开展情况,注重接种数据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每逢单月10日前将上次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报至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15日前报至省疾控中心。

3、市疾控中心每半年对接种情况进行一次分析,以简报的形式反馈至各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