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2015-2016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一直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会现场,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表示:“该系列丛书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而成的恢弘巨制。”

据悉,今年该系列蓝皮书再创新高,一举推出了包括中国工业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工业发展质量、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消费品工业发展、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中国装备工业发展、世界工业发展、中国安全产业发展、中国信息化发展、世界信息化发展、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国网络安全发展、中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在内的24个领域蓝皮书。

该系列丛书对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6年的发展趋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我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日益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我国制造业发展也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新历史起点上。

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制造I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十三五”开局之年应把握五大要素

该系列蓝皮书研究表明: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年。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强管理、减负担相结合,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确保“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为此,要注意和把握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保持工业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高端制造业。

第2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贵州省 工业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6]林秀梅, 徐光瑞.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008.

第3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航空企业 信息化

物联网的日渐兴盛,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了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大大改变,同时也将影响到世界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重新创新转型,为全面转入信息化序列积极探索实践。当前,物联网已经在全球拥有了较为固定的概念,主张借助必要的约定协议,通过灵活运用各种互联网与局域网络,能够将物品、机器、传感装置等进行联结,从而加强沟通联系。物联网主要采用智能化的远程控制管理方式拉近了处于不同时空区域中的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可见,物联网在技术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对更多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航空企业等不同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

1 物联网技术的时展

物联网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与物”以及“物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产生联系的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卫星定位等传感系统来感知和交换。物联网技术问世至今,始终在实现目标物品的有效识别、定位、处理等方面变现出众。

物联网理念源自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步入新世纪以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使物联网的创新发展拥有了更强的技术基础。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诞生“物联网”概念。随后的2008年开始世界物联网大会基本于每年举办一次,主要集中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内核、外延,以及其他更新的嵌套辅助技术。长久发展以来,物联网技术主要在物流、医疗、保险、媒体娱乐等民用领域,航天、建筑、制造、军事、安全、环保、交通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在我国,随着一系列国家或行业规划及标准的制定,国内信息领域中的未来网络关键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发展真正走入了快车道。

2 物联网时代下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航空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物联网时代下的更大机遇。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为航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非凡服务。

2.1 提升乘客的航班体验

未来,航空企业可以从地面基础设施开始加快物联网系统构建。利用可佩戴设备连接传感器后,直接方便乘客迅速_认值机台、候机室或登机口,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在飞机中加设智能客舱,所有座椅均有传感元件,针对乘客的身体健康指标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或通知乘务员采取具体服务,营造精心体贴的客舱环境。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解决航空乘客的行李托运、航班中转等问题。可利用智能手机客户端及时定位行李,同时也能利用行李托运区域的传感装置,让行李感知乘客位置。乘客的转机过程一向紧张焦虑,物联网技术成熟后,传感装置将通知乘客所转航班具体的停靠等待时间以及关舱门时间。目前,一些试点机场已经实现了物联网技术的乘客个性化服务,系统会提醒乘客的值机事项、行李托运、登机口、登机通知等信息。航空企业通过创新技术,让乘客获得更多的乘机体验。

2.2 为不同利益体创造价值

物联网项目还可以通过航空企业信息化应用,为企业和乘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在值机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航空企业找准对应的乘客信息,在航班起飞推送可打印的登机牌到个人邮箱,也可提倡借助手机客户端下载登机牌。

物联网技术的成功应用,让更多的飞机可以尝试在离港发行中采用单发滑行模式,直接降低超过60公斤燃油消耗。同时,飞机可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成各仪表参数,促进飞机的爬升、滑行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燃油预计用量。

3 物联网时代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挑战

3.1 海量信息处理

物联网要发挥强大的功能,自然需要对海量的数据分析处理,并且需要有设备来提供专项服务。方便在不同环境参数的变化下,都能完成实时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也要求智能化设备可以不断通过机器学习掌握更多的传感器数据规则,同时制定并执行有效操作。此方面的物联网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

3.2 新旧技术的价值体现

航空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协调相互竞争的技术框架存在。如何加强物联网与传统技术的结合,还需要在互通性上大做文章。想要实现全满的物联网应用,资本投入必然十分惊人,是否在技术投入应用后能够获得超过初期投入资本的利益或价值,才是航空企业所在意的。

3.3 网络安全问题

物联网技术同样属于网络化存在,因此将拥有不同系统的机器相互连接后组成更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所有的操作运行机制都将是复杂的,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机器的系统的安全保护,还要加强对整个物联网络的保护。

4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中必然迎来更大的变革,将为乘客带来更大的飞行体验。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50(04):1-5.

[2]唐铭.论如何借力物联网技术提升航空公司的管理品质[J].管理观察,2010(22):104-105.

[3]马媛.风河公司的航空物联网技术[J].国际航空,2014(12):84-84.

作者简介

门冲,男,陕西省西安市人,从事系统应用开发,

第4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制作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不断推动着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生产制造企业要想在日趋多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想办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新产品研发管理平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传统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以及各环节的办公管理成本等。

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的融合,能够帮助企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管理手段、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促使企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职能管理向扁平式管理转变、从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起面向企业间协作的资源配置、电子商务、信息共享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平台,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协作与资源优化配置。

回顾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前进之路,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设计能力、变革制造模式和提高管理水平为核心,以关键技术研究、支撑软件开发和集成应用示范为重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大量的数据和成功应用案例表明,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我国制造业正在迈向“智能化”制造新台阶。

在国际、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制造业办公效率、资料、信息的全面管理与共享的要求以及实现远程办公的要求的条件下,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信息化项目实施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而两化融合是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能够切实帮助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赛象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两化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和框架为项目实施原则,目标明确,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服务优势,产品质量合格率98%;提高运营优势、.财务绩效优势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信息化建设及ERP项目的实施,打通了工程数据与PLM及CAPP的集成应用。在PLM中建立料品信息、搭建BOM结构,通过接口导入ERP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数据冗余;技术部总工程师对料品失效进行管控,需要失效的料品在PLM中失效后自动将ERP中的料品挂起,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避免了数据变化的时间差;ERP系统中将库存数量反写回PLM中,让设计人员明确现有库存量,达到减少库存的目的;成功完成ERP与CAPP接口,在CAPP中搭建工艺路线,实现工艺与系统实时同步的功能,防止工艺出现纰漏造成生产的错误。在工艺路线模块中后续处理中的同步CAPP数据到U9,首先从CAPP中读取数据,然后进行同步,同步后在工艺路线列表中进行批量审核。

达到项目型制造立项、管理任务分解、项目监控。根据不同订单的需求设置唯一的项目,实现了唯一性,对唯一的项目编码进行统一管理,可在列表中查找到所有已经建立的项目;确定唯一的项目后,在该项目下建立自己的任务,可以在任务分解中查看所有该项目下的任务,直观明了的查看任务完成情况。

实现计划运算、MRP、订单释放、消减库存,采购管理、价格、进度的统一管理。同时外协业务监控――通过计划订单释放成委外请购单,转PO生成外协采购单,提供所在项目的信息,每日报表对外协业务实时监控;生产计划监控,计划订单按照项目任务一部分释放成请购单,一部分释放成生产订单,每一个任务都有自己的生产订单编号,从开立到审核到开工到最后的完工在生产订单列表中都能清楚的罗列出来,除了相关部门的自我管控,还有每日报表的整体监控。

公司的车间精细化管理包括:派工、完工、工时管理。生产订单开工后进行派工,为派工单分配班组和资源,进行开工,完成后进行审核,填写是否有返工报废数量,如果有继续派工,全部完成则生成派工单完工申报单,完工申报单核准后派工单关闭;工时整体管控,在生产订单中读取工程数据中的工艺路线,在生产订单的工序中明确加工工序的说明和工时,在派工单完工申报单列表中可以查看所有的准备工时和加工工时,进行整体的管控。并且在U9供应量和生产制造过程进行了条码管理,优化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包括采购、收货等流程。原系统流程繁琐,业务关系复杂,数据操作量大,收货组重复工作,通过条码管理系统简化了流程,减少了人工劳作,并且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条码管理有效避免了繁琐的操作和人工失误,提高效率和准确性,能快速无误的生单,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应用及规划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赛象公司目前已实施CAD设计软件、PDM设计管理软件、CAPP工艺管理软件、ERP系统管理软件、MES车间制造系统、DNC数字联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建设也让公司感受到了实际效益,生产、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简化,持续提升着公司协同运营效率及管理水平。第一,生产计划人员减少,实现了综合计划部计划员由8人减少为4人。第二,生产编制效率提升,生产计划编制下达效率提升100%。第三,提升了机加工产能的提升,使用U9以后,实现了计划编制的更加科学、合理、可执行。第四,经营业绩提升。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实施,将公司资金周转率提高10%;生产制造成本降低8%;物料到货准确率提高到70%;生产准时交付率提高到80%;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8%以上。

未来信息化发展将搭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实施团队的管理咨询平台;建设费用预算控制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公司节省费用开支;建立多层级、多维度、个性化的大数据管理分析模型,帮助领导实现科学决策。

第5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46-01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作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

在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正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少、科技价值增值链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俱增,处于兴盛顶端的新技术正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未来站稳脚跟并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响应发展需求,融入信息技术的推广语与应用。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1 信息化与工业化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从发展历史方面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也就是说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生了信息化,可以说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信息化,而没有信息化,工业化也得不到快速的推进。但是,要注意到,信息化绝对不是工业化的附属品,当工作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信息化,与此同时,信息化也在推动者工业化不断前进,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从作用形式上来说,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一方面,工业革命为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更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成果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与开发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这就是说,信息化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获得的资金密切相关,是靠这些基金来支撑的,如果缺少以上这些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需求和基金保障,扩宽了信息化的成长之路,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加速。

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的提升动力是信息化。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二者有效结合,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

2 两化融合的内涵

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虽然过程漫长、内容复杂,但必须把信息技术成功引入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完成工业领域的设计、研发和管理等。使信息技术快速融入工业企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工业企业由大变强的过程。

3 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两化融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提高信息技术产品在工业价值链中附加值的比重;在工业生产和管理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产品中更多融入信息技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思想融入社会各行各业。

如今在企业管理中,两化融合的难点主要是信息化规划层面缺乏信息战略规划和“需求指向”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化人才层面,存在人才严重匮乏且有对外流失的现象,相关培训机制也急需改善;在信息化系统层面,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集成能力较差,服务应用平台体系的建设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4 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这是两化融合的方向之一:现阶段无论是产品升级还是市场销售,包括工业生产效率都依附于信息技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业产业生产效率而且增加市场附加值。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这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信息技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发展推广。将信息技术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装备和生产管理,产品流通和营销等环节可以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这一点无疑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着力点。

信息技术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相融合:现代物流已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关键行业,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服务目标,对货物和服务等其他信息在产地跟消费地之间构建合理高效的信息流动方向及存储进行的计划、控制、管理的过程。

5 结语

为了保持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的将两化有效结合在一起,把“中国制造”成功转型为“中国创造”。相信量化融合势必会将我国工业企业变大变强,踏实稳定的加入经济强国。完成低成本、低耗材,高产量、高收益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45

0 引言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在制造业中占重要比值,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变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行业在发展的时候,必须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虽然我国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比较成熟稳定,但是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及时明确发展方向,找准位置。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制造业得到空前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扩展。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的研发和开放方面,虽然在技术设备的应用和发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果,但是依然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牌。在电器市场购买电子产品的时候,导购员经常会说:“此商品购于哪个国家”,由此可见品牌的重要性。我国现在的机械制造业已经和发达国家有将近30年的落差,必须及时转变发展方向,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的机械产品。

机械制造业在实际进展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 合资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 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技术和新装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外很多大型的外资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市场。从我国现在的状况分析,国际化公司的涌入,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电器、办公和设备等行业。大型的国际公司比较看好我国的高增产行业,经常可以看到轴承行业和油泵行业被收购或者合并。

1.2 技术存在欠缺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在外国企业的涌入下,进口的机械制造成为了宣传口号。在中国,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了展示自身的产品和能力,从国外引进了一定的设备和机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引进的技术是最好的,是值得信赖的。 国内陆续的建立了一些知名品牌,例如海尔、海信,它们振兴中华的口号是:“振兴中华”。现在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国内的产品,在某个部位技术应用到国外技术的时候,国外人士就会认为中国的产品存在缺陷。在最近30年内,中国有将近一半的机械电器打着“振兴中华”的口号,还有一半技术是引入的国外技术。生产产品的技术和设备将我国工业化生产的弱点暴露。机械设计和制造是国家技术水平的脊柱,如果不加大对机械技术的保护,就会让经济技术水平下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1.3 机械设计制造业落后30年

我国机械设计行业一直落后于国外国家。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比国外落后了30年。虽然我国的汽车制造等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很少使用我国自己的设计。目前很多汽车制造公司开始对自己汽车制造业的外形和技术进行关注。为什么在市场上已经得到了汽车外形,还不能实现技术应用,专家人士认为,技术的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指导。机械行业之所以会走入歧途,主要因为我国在生产制造的时候,经常仿制其他国家的产品,不能进行自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4 国家的扶持力度比较轻

国内相关认识认为,中国如今的制造业现状和国家的扶持具有一定联系。在过去的20年内,国家并没有对机械制造行业引起重视,在资金和政策上都不能给予扶持,影响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导致知识相关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新产品的研发一直不能得到认可。

2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机械制造行业在很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相关理论和经验,并可以在市场化中进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已经可以发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次,对机械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已经得到了新技术,并且已经将总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机械行业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没有准确定义,但是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使用先进的技术、吸收大量的信息、不断进行电子和能源的使用,将节能环保的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中,获得理想的经济技术成果,不断吸取机械方面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水平,对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化结果进行集中管理,让销售、生产、服务和质量等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准,制造效率高、清洁效果好的产品,是现代生产技术的主要效果。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技术为中心,实现以人为本的转变,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适应人类的生存;(2)整合劳动分工,让工人充分发挥作用;(3)在金字塔的扁平发展中,省略中间环节;(4)转变传统的并行工作模式,缩短工期,提高工作质量;(5)转变动态的自我管理小组,实现各个部门固定的劳动分工,划分各部门的职责;(6)机械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精细工程和将该方法的改变。

3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展望

机械设计制造业在市场中暂居重要位置,必须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效率。机械制造技术主要经历了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过程。市场化在发展的时候,都离不开计算机集成制造、现代化管理制造、信息制造、辅助制造和集成控制技术。

3.1 集成化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是21世纪机械设计及其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主要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3.2 智能化

智能化制造系统是机械专家组成的人体一体化智能系统,在机械生产的智能生产活动中,主要将分析、推理、判断、想法和决定作为制造的理由。

智能系统中的智能主要体现在系统的特性上,智能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发展,模块化方法在设计和制造的时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智能化生产的时候,需要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和能源进行全面的考察,让市场范围的竞争合理公平进行。

3.3 敏捷化

敏捷化主要将竞争力和信誉作为基础,选择合作者的虚拟公司作为共同奋进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品必须及时作出反应,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为了快速的实现敏捷化,需要建立一个虚拟企业关键技术,进行虚拟技术的制造。虚拟制造技术是关键技术,敏捷制造的主要环节依附于虚拟环境。

3.4 清洁化

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环境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日渐加剧的环境影响,让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绿色生产理念逐渐成为机械制造中的方向。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绿色经济应运而生。进行绿色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环境,让资源实现有效利用。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对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回收等多个阶段进行考虑,实现环境安全。

3.5 虚拟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形成了统一的多学科知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从现代化生产进行分析,主要由计算机仿真和虚拟制造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计算机模式和商品的生产中,很多商品都是为了仿真制造的,应该及时做好防范措施。要想生产相互高质量、高效益的产品,就必须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让商品的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发展的概况进行分析,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现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展望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的水平,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4).

[2]林森,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3).

[3]楚丹尼.信息化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J].湖南农机, 2011(01).

[4]吕志伟,李振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03).

第7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文博信息化 文化遗产 五大尺度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67-01

前言: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要求人们应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进行,从而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则恰好为文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文博的信息化建设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极为必要的。

一、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1.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发展

对物联网时代进行分析可知,其通信主体已由传统的以人为单位的个体或群体扩展到了物品方面,而物联网终端则恰恰是对真实物体进行表征的智能化设备。在当前物理世界中各类物体逐渐发展成为通信对象的背景下,大量的物联网终端也必将得以产生和发展,进而在使物体具有通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物、物物间的通信[1]。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使得低功耗与小体积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进而确保物联网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使得基于物联网的各类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各类应用,并反过来以应用进一步推动需求,以此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也必将推动物联网应用从行业向家庭、个人转移,从而整体上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3.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应用纳入到国家科技战略管理体系,且在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便已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1.2%,而物联网产业的GDP总值则占据战略型新型产业GDP总值的20%,由此可见,物联网产业已由初期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到了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正式建成,我国物联网产业也必将呈现更加快速的发展趋势。

二、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博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自2005年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重点文化单位率先开展数字化工作以来,全国文物信息网络体系构架也得以建成和完善,且截止到2009年,我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省级以上博文单位已占据全国省级文博单位总数量的75.8%。在此背景下,下文则着重对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展开分析[2]。

1.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确保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得以高校利用的前提。文博物联网应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广泛传播文化信息,特别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信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的普遍服务作为根本目标,借助物联网和无线宽带等技术,全面开展覆盖文化遗产“五大尺度”的文博信息化建设工作,即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尺度、基于城市的基本单位尺度、博物馆建筑尺度以及涵盖大型遗址古建筑的遗址尺度和地区文物尺度,进而建立起多渠道和全天候的文博信息交流平台,在对文化信息,特别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合法传播的同时,将我国文化价值的内涵逐步向外扩散,使得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3]。

2.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

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是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应以国家层、省市层和博物馆遗址层,其中国家层文博物联网系统主要负责执行文博互通计划,即通过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商用型与公益型文化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省市层文博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文博呈现计划为主,将旅游产业与文化教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城市中的特色文化和文化遗产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等满足人们参观、博览的需求,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博物馆遗址层的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智能文博计划为主,与博物馆自身职能进行有机结合,在提高博物馆各项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强化参观者的体验,确保其能够对博物馆进行方便、快捷浏览,满足参观者的学习、交流、研讨等各方面需求。

3.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

基于物联网的文博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文博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作为基本依据,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地区文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文博信息化建设同其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能够良好衔接,提高为参观者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水平。例如,在“无限尺度”方面,博物馆应加大对物联网平台的引用力度,通过引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打破传统文博行业对参观者游览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全面提高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结论:本文通过对物联网的智能化、多样化和快速化等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从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和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等方面对物联网在博文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在文博产业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文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于促进文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04(12):1-5.

第8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而是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如何深入理解关于“两化融合”的说法?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有什么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未来科技发展与这一政策有着密切联系,而这样的政策又是建立在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当前形势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以,科技人员必须明白,一个技术的发展方向跟大局的发展形势要结合在一起。

如何理解“两化融合”

中央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经过反复研究考虑。“两化融合”是指通过工业信息化的过程达到建成信息化的工业目标。手段是信息化,目标是信息化的工业。信息化的工业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基础。

所谓“两化融合”,工业化的需求是牵引;信息化的技术是驱动。做好了这一点,“两化”就不会是“两张皮”,就会走向“融合”,实现目标。

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五个方面: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环境和资源、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这五个方面是全世界的共性问题,也是新时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今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这种国情也影响了我们对信息化的研究。以城市为基础重新构造经济社会环境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这是在未来20年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也是信息化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我国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引导。信息化发展表现在两方面:广度和深度,我们强调用深度带动广度。现在,我们已经从依靠外国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实施信息化转变到更多依靠自主品牌的信息产品来实施信息化。

信息化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深度融合包含了信息化发展的中级和高级阶段。从初级阶段的“两化融合”到高级阶段的“两化融合”,将经历技术、产品、管理模式、效益、人才队伍以及国家支持方向等多方面的变化。

“两化融合”的深度变化

1.技术方面:从初级的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到初步的集成化应用,再到集成+协同,如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利用网上各种协同设计制造等。

2.产品方面: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提高产品的研制水平。在产品中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使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显著提高产品的信息化含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得更大的附加值。

3.管理和业务流程方面:从初级的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到促进新生产模式的产生和企业业务的重组,甚至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和云计算技术及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组织和人员管理的实时性与组织沟通的实效性;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资源,将计算智能和人的智慧结合,支持智慧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4.效益方面:从初级的降低单个企业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战术层指标,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战略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战略性收益,并通过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透明的及时信息服务,提高产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5.企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从最初的依靠外部技术力量,发展到企业自身信息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6.国家层面:随着“两化融合” 的进程深入推进,从初步的鼓励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发展到全面推进企业、行业、区域的“两化融合”的试点和示范工程;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软件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到鼓励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软件的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制定和改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两化融合”进程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

从八方面实施工业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技术差距为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化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工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信息化和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具体化:

1.装备和产品的信息化--嵌入式系统

将信息技术(主要是芯片和软件)与传统工业紧密联系,使机械化、电气化的装备、产品具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嵌入式系统应用需求很大,是未来的一个大市场。嵌入式系统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是一个抓手。嵌入式系统,特别是软件必须紧密结合应用,不可能由少数几家公司垄断,这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所以我主推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或嵌入式软件,这在中国是可行的。

2.产品设计过程信息化

信息化在产品设计中也应用广泛。如虚拟设计、虚拟装配等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造船、铁路车辆等行业的应用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在一些高端应用方面,国内外差距还是很大。网上协同设计技术,在“大飞机”、“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中会得到应用,这也代表了我国产品设计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新起点。

3.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在网络、数据库基础上的应用软件,实现对“产、供、销、人、财、物”的现代化管理。软件技术的新概念、新技术发展很快,管理软件也在不断发展中。中国的企业,只要有条件一般都采用管理软件,但规模、水平差别很大。

管理软件的准入门槛不高。大型管理软件市场被几家外国大公司占据,国内软件供应商的用户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型集团公司的用户正在增加中。管理软件的柔性化有很好的技术进展和应用,这对我国管理软件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用好管理软件与国情更密切,国内软件厂商的服务将有可能得到大幅提高,中国管理软件的前景可以看好。但是,管理软件中的核心――数据库的差距仍然很大。

4.控制设备与系统

对生产线、过程的控制、优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控系统是关键技术之一,可以说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我国数控系统的“攻关”是从1981年“六五”规划开始的,“屡败屡战”。这些年有些进展,如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企业,无论普及型还是高档数控都有重大的进步。我认为数控系统是有希望的。

5.检测与自动化仪表

目前,我国高端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5%。

6.系统集成

异构是信息集成的主要问题。我国引进的各种硬件、软件商用产品和设备种类多,不少产品只是企业内部标准,这给集成带来困难。863计划的CIMS主题从开始就把信息集成作为重点。

7.服务信息系统

在国内,服务信息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生产(现代物流等)、众多的金融服务信息系统,还有面向公众的服务等。如:数字图书馆、全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全国4000门精品课集成系统、内容搜索、流媒体服务器、主动服务、网格技术等。

8.节能减排中的信息技术

重大工程实现节能减排一般有三条途径:(1)采用绿色化的工艺设计技术;(2)通过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3)采用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对于现有的重大工程和生产装备,节能减排最有效的办法是先进控制与优化。

第9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综合物流阶段(70年代);③供应链物流阶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阶段(90年代);⑤电子物流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取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外部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这也是企业能够集中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

(4)中国。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效率和成本、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但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视,在加速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中国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也己经起步;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中国物流业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为主,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2物流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1)物流绿色化。物流的活动过程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用于运输的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用于包装的包装物、衬垫物所带来的卫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物流企业也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遵守环保规则,注重社会效益,向“绿色物流”发展。例如,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考虑限制卡车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以减少噪音和尾气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国家规定,旧电视机、电冰箱要有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减少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总之,现代物流要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的物流系统,向环保型物流发展。

(2)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无人搬运车、机器人堆码、无人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出现了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物流服务优质化。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