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开发;校本课程;可行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给培智学校的教材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笔者极力倡导在培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从学校发展来看,一个学校可以忽视重点学校的殊荣,但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培智学校的情况更为特殊,学生按智力残疾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相较正常学校儿童来说,他们的个体差异极大,具有“一个班级,多个世界”的特点。教育教学长期为“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所困扰,这是仅靠国家统编教材所不能解决的。
从宏观层面讲,现版教材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观念落后。以语文学科为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1992年沿袭普小体例编写的,选文与编排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等方面明显落伍;从适用性看,因为生源素质已发展到以中度、重度为主,而不是十年前以轻度为主,教材使用价值不大;最近的十年是特教事I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的十年,而在教材中这种成果无所体现,一线教师难以把握特教发展动向,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从微观角度看,教材中谬误迭出。以语文第八册(1999年10月版)为例,摘录若干如下:
第8页第二自然段:“兄”的注音错为“xōng”,应为“xiōng”;
第12页第二自然段:生字“扑”未注音;
第30页练习六:(一)中多了个句号;
第40页第二自然段:“他”与图中小女孩图像不符;选用煤球炉缺乏时代性。
总共九十四页教材,出现明显讹误竟有几十处之多,实在令人吃惊不已。编写教材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如果偏离了这条原则,其他哪怕做得再好,也只能说功亏一篑。何况在其他方面,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教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严谨作风。
以上的文字是枯燥的,但却让人瞠目结舌。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又会怎样?家长研究了教材,又怎么来看待学校,看待特殊教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校本课程”的概念是舶来品,实质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我校历时四年的劳动技能课的实践研究,效果明显,学生就业率达到60%以上。自去年九月份起我校又开始了德育工作的研究,聘请了区法院两位同志定期到学校以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并多次向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借来图片进行展览,让学生观看法制影片等等。所有一切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效遏制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升级。从上述两项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度广,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校外专家等,在这些人员当中,校长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正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的贯彻落实,才开始了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反言之,没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学校是没有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有也只是盲动或者是低水平的。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社会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是必须提高自身,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改变过去教师人人能干的落后局面。而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试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作为“匠”的形象,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创造能力,教师由原先的“教书工匠”“教书机器”转化为课程研究、设计、开发并负责实施和评价的专业人员。教师“活页课程”“口袋课程”意识显著增强,随时随地视教育教学情况的需要对国家课程做必要的增减。
经过课题研究,给教师赋权增能,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极大调动了工作热情,觉得工作着是美丽的,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工作局面。同时教师参与课程实验研究后深感自身知识的欠缺,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劲头更足,生活重新变得充实。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仅靠学校来完成教育,这是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共享资源,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要紧紧锁定社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要务实,视点不能过高。
三、存在问题
不但缺少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交流,而且本校教师之间也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某一个学校,更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事业。
没有能动员广大学生家长参与研究开发,没能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有家长一席之地。
1.课程内容设置片面。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开发内容要重视对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利用,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关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却忽略了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升学考试的需要。课程内容很少反映本地区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缺乏民族性和多元文化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智慧潜能的开发。
2.教师开发能力欠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角色。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信息文化相对落后,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加上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教师一样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也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因此,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
二、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对策
1.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已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正体现了这一方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应积极开发有民族性、地方性的校本课程。要本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的同时,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精神有所认识。少数民族拥有着许多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具有着极大的校本课程开发潜力。
2.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更新教师的校本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针对民族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培训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有新的认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更新自己的校本理念。
3.形成校本课程构建的激励机制。学校应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行为进行鼓励,给予相应薪酬和荣誉褒奖,在晋级评优方面给以优待,以此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加强对教师关于民族校本课程构建与开发培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适切性,增强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和认同,从而整体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4.转变传统课程的实施观念。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想问题、处理问题”,鼓励学生学会处理信息、设计探究、科学评价,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寻求答案。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领悟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最后通过师生互评、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将知识升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民族地区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方法的综合性学习,势必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共同、综合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际体验、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其综合能力形成,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外面的社会。
为提升办学内涵,结合我校百年的教学传统,我们以“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习惯”为切入点,“以博览群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创新发明”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拓宽师生发展、学校发展之路。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洋溢浓浓爱意的心灵家园,一个健康张扬的人性公园,一个凸现人文精神的文化圣园。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推进校本课程研究,彰显传统特色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落实大语文思想,创建书香校园”的特色建设目标,以“国家课程补充型”和“国家课程拓展型”为开发方向,坚持在开发中使用,在使用中积累丰厚的原则,定期将这些“延伸”“拓展”材料整理成册,积淀为校本教材。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卜算子・咏梅》时,带领学生搜集开发了《词的认识》《诗词选编》《咏梅诗词汇编》《生平》等学习资料,并以课程超市形式呈现给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四年级配合《卢沟桥的狮子》的教学开发了《卢沟桥史话》《古代雕刻艺术欣赏》《七・七》等相关阅读材料作为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六年级学习了《统计》后,我们把课本中的“节约用水”,设计成一节校本课程,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我们国家的水资源情况,收集家中浪费水的现象,并将相关数据制成统计表,通过实践调查、计算统计,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而且也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课。另外,我们的艺术组的校本课程《特色腰鼓》,通过学生读本的自学及校本教师的系统的讲解指导,全员参与,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体魄,还形成了我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一道靓丽风景。我们的腰鼓队还多次参加乡镇和区级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2010年4月,还被邀参加唐山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展示,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依托校本课程开发,营造传统文化校园
为贯彻新课改思想和大语文教育思想,创办书香校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融阅读、写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于一体的书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读书办报、展示才华、修炼文化底蕴的广阔的实践平台。
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交流读写信息和尝试实践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童星书社”,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们把《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作为经典校本教材,通过具体的指导阅读、摘抄经典段落、交流读书心得等,使学生浸润于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我们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期评选诵读星、写作星、办报星等,激励学生的读写兴趣。
在校园文化环境上,我们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建设包含《经典诗词长廊》的校园文化长廊,在亭台的立柱,我们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心灵鸡汤”――内容为诚信、感恩、礼仪、尊师、重教的名人名句。我们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充实经典文化图书,我们利用网络建设电子阅览室和中华传统美德视频专栏。
我们通过校园广播设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清晨经典诵读。“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自我诵读十分钟,直至背诵。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最是书香能致远,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品味书香的意蕴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读经典的书,做正直的人”,德育墙壁文化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三字经》《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在行走之间,尽情享受中华美德的浸润。
三、以读书评价为主线,建设书香四溢校园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带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让每个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努力方向。在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中,我校“着眼人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校园显性氛围的营造,把读书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等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我校以创书香班级活动为突破口,扎扎实实推进书香校园的创建。
1.书香班级。学校通过读书活动优中选优,树立起读书活动先进班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及竞争精神,推动全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2.书香家庭。学校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向全体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家长积极投身到“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中。读书的内容可以是诗歌、名言警句,可以是经典段落、精美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不仅要自己读书,而且要让学生的父母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并以此为载体,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3.建立好书交换站。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4.读书明星。通过读书节的系列活动、班内开展的读书争星活动以及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平时学生阅读、写作表现,每学期由班主任推荐及学校评比出一定数量的读书明星,通过他们的带动,一个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性、生机勃勃的生命正在我们校园里快乐地生长。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不断增强。
5.建立读书成长册。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在以创建“书香校园”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师生读书多了,知识也就丰富了,底蕴愈发显得足了,这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了前提和基础;同样,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也能够更好地保持师生的读书兴趣,发展读书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教师追求完美人生搭建成功的舞台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施者。我们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发挥社区优势,深入挖掘教师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继确立和开设了书法、手风琴、快板书、版画、武术、击剑、射箭等特色校本课程。
为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管理制度是教师追求完美人生的有力保障,完善的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
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学校组织教师赴开发校本课程较早的先进省、市学校考察学习,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增强了课程开发的能力。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集体研究中鼓励老师们提出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在长期的团体合作中不断认识、反思、交流,激发了团体智慧,真正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校本研究的氛围,学校教师群体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教师才艺展示、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心理辅导等活动,激发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教师的心灵,充实了教师的智慧,提升了教师的人格,为教师追求完美人生搭建成功的舞台。
二、挖掘校本课程内涵,为学生走向完美人生架设多彩的桥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需要和满足为前提。重视人才质量及个性的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项教育的改革,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走向完美人生架设了多彩的桥梁。
1.翰墨飘香,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力
书法是我国艺术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能使他们把汉字书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他们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树立弘扬民族艺术的理想。例如在书法教学中有“书无百日之功”的说法,但是要使小学生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正楷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克服学生中出现的书法练习的“高原”现象,消除学生产生的厌倦情绪,尚东和主任带领全体语文教师利用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激励学生。此外,还通过组织学生们外出欣赏书画展览、请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等多种方法克服“高原期”带来的影响。在书法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字的笔划、结构和章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丹青怡人,发展了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走进“筱之画室”,你会被室内琳琅满目的版画作品深深吸引着。王筱之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版画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在情感体验中和追求个性发展空间。
例如在版画教学中,王筱之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学生的个性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六年级的李月月同学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人们常常不以为然的现象,把它们当做自己版画制作的素材。比如,她发现许多学生涮完拖把后,总是扛在肩上上楼,污水不仅溅湿了衣服,而且也弄脏了墙壁。她就把这种现象画下来,制成版画。受此启发,王筱之老师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对照《小学生一日常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将学校中的不良现象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版画作为很好的教育素材,张贴在教学楼的楼道里,用来促进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琴声悠悠,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
手风琴课程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我校课堂进行实验教学,至今五年有余。在刘玉和刘岩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校乐队先后有近百人达到了国家手风琴五级以上标准。学校目前有80人的手风琴乐队。通过演奏音乐作品,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童年。
4.武魂飞扬,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精神
穆国强老师创编的以“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武术操,已成为我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每天的练习,在增强了体质的同时,体验到武术带给他们的快乐。
5.板声阵阵,增强了孩子们的韵律感,激发了孩子们的爱情情怀
快板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此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快板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演奏快板的能力,而且领略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从中油然而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李宝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打板,学说词,到自己编词;从说群口快板到说单口快板,形成了人人都会打快板,人人都能上舞台的可喜效果。小小快板,打出了民族自豪感,传递着和谐社会的新气象。
三、拓展校本课程外延,为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创造幸福乐园
学校以校本课程为核心,积极拓展校本课程外延,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融合,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小天地。庄重美观的德育长廊陶冶了学生的品格,丰富多彩的科技长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举办“校本课程开放月”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校领导和家长真情对话,共寻教育良方。开展“迎国庆书画展”“书签设计大赛”“快板新童谣说唱大赛”“庆元旦才艺展示”“小武士擂台赛”“我健康、我快乐武术操展示”等有声有色的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外延,塑造了学生的品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幸福乐园。
四、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让师生在追求完美人生的过程中走向卓越
几年来,学校通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学校办学水平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积累的,它需要校长带领师生员工有意识地去建设。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还刚刚起步,如何使我校的校园文化走向卓越,我们还需探索。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结合点;研发;实施;个性发展;体会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8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31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在结构与内容上被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程Ⅱ。选修Ⅰ是国家已经规划好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以校本课程形式出现,供学生选择。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发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高中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研究课程方案,借鉴和吸取先进的经验,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尝试、探索、实践,现介绍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那么,如何有效地结合,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1. 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兴趣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来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化学知识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同时注意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理念之一,结合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因素之一。开发《化学与生活》这样题材的校本课程,一方面内容很充实,另一方面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一方面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承受着繁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不仅家长关注学生的营养和健康,而且很多商家也把目光描准了这一市场,推出各种各样的保健产品。面对鱼目混珠的保健品市场,我们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又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各种保健品》见图1,围绕化学组成、功效、制取、从食品获取途径等方面开展教学,既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应该理性对待各种保健品。另外还开发了类似的化学校本课程《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技术》等。
2. 结合社区资源
启东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北侧,南临长江,东、北靠海,有独特的江海资源,同时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经济和科技较发达,各类资源很丰富。结合启东滨江临海的特点,我们开发出了《盐场晒盐工艺及盐卤综合利用》《启东江海水样测量》《壳聚糖生产与利用》等具有海洋气息的校本课程。其中《启东江海水样测量》吸引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围绕下面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又能获得参与调查的机会,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3. 结合学科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如“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的栏目,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带而过,有些教师置之不理,没有达到栏目设置的目的,为此我们化学教师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和我们本地资源相关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些发展为校本课程,如高中新课程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2节中的“科学视野”中“甲壳质”,我们开发为《壳聚糖生产与应用》,原因是一方面我们滨江临海,虾蟹产量很高,有丰富的甲壳质,另一方面我们当地有一家壳聚糖生产的公司,规模较大,科研研发能力很强,产品种类很多,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样,我们又结合新能源知识开发出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启东风力发电》等。
4. 结合热点新闻
新闻是化学科学、社会生产和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课程资源之一,重视挖掘新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则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类型的新闻蕴含了不同的化学信息。我们利用不同时期的热点新闻开发成校本课程,有助于让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探悉新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结合夏秋季干旱,开发《人工降雨剂》校本课程;结合冬季雪害,开发《融雪剂》校本课程;结合水灾、地震等灾难事件,开发《各种消毒剂》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发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才能体现出本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研发形式上突出三个重点。
1. 借鉴和改编
开发《化学与生活》校本编程,这方面的科普材料很多,且科学全面,可借鉴运用,我们选用了南京师范大学周志华教授编写的《生活·社会·化学》素质教育读物一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时安排等情况,选择以下几大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①食品与化学,②日用品与化学,③衣物与化学,④材料与化学,⑤人体与化学元素,⑥环境与化学。
2. 团队协作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高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学时间又长,如果个人编写课程负担较重,且编撰能力有限,难免有偏差。团队通力合作开发一个校本课程,任务较轻,完成速度快,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通过合理安排工作量,完成后集体审议,交流不同意见,协调知识点,及时修正,就能打造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在校本课程《各种保健品》开发时,我们先确定编写的主要内容目录,然后将各节安排给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化学教研组汇总稿件,并在一起将编写好的内容交流修改,分别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统稿形成质量较高的文本。
3. 各方参与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植根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之中,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所在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也是校本课程成立的条件。校本课程的内容很多是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或当地资源相关的,它可以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若要使校本课程具有多样化和本土特色,必须保证多向畅通的资源渠道,需家庭、社区、社会大力支持。首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是课程的有机成分,其次,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启东江海水样测量》中水样的采集,一部分是由学生利用双休日、假期采样得到,由学习时间限制,更多不同时间的水样由学生委托家长采样。再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需要社区、企业的帮助,我们在编制《壳聚糖生产与利用》 时,走访了当地的知名生物制品公司,得到了他们很多帮助:带领参观车间现场,提供大量资料和实物样品,允许学生假期参观和给学生讲座等。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我们编写的十几个化学校本课程会同学校的其它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由学校按照本校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其中化学校本课程有丰富多样的教与学活动。具体形成如下:
1. 文本阅读式
化学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各种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这样的文本材料对于具有阅读能力的高中生来说,采用文本阅读式比较合理,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探究,在读中悟、悟中得,通过预习、质疑、解读、练习、想象和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充分领会校本课程的主旨。
2. 图文展览式
学校强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以实物、图文为主要载体的展板。校本课程《壳聚糖生产与利用》实施时,我们拍摄虾、蟹系列图片、车间中酸碱处理流程、再加工流程、壳聚糖产品多种衍生产品等图片;壳聚糖化学组成、各种生物制品的成分以及在工农业、医疗等方面成果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实用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特色,热爱家乡。
3. 实地体验式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重视实践活动的落实,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我们带领学生来到海产品冷冻加工厂,参观氨制冷车间和制冰车间,了解氨制冷剂和盐水制冰工艺;观看紫菜加工车间,了解烘干及紫菜调味加工、先进保鲜技术,感受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益处,认识知识的价值,体验工人劳动者辛勤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
4. 情境互动式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情境活动的设计,强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如在《各种消毒剂》中设计了多样活动情境。教师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消毒剂样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消毒剂分为强氧化剂类、蛋白质变性类、细胞渗透类,这些样品如何归类?哪些消毒剂可以用于饮用水消毒?应如何利用?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积极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使校本课程内容更丰富,课程目标更集中,活动气氛更浓厚。
5. 实验探究式
实验是化学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重视实验研究,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启东江海水样测量》除了水样采集,绝大多数教学都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测量结果。在《食品包装中保鲜袋成份分析》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保鲜袋开始的成份,日久后的成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使学生得出这样结论:除氧剂主要成份为铁粉,除湿剂主要成份有的为生石灰,有的为硅胶。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应该是有机结合、交叉相融、灵活使用、动态生成、不断创新的关系,应视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体会
1. 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满足了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激发培养了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已有的个性特长,又寻找和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从而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扩展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从而走向成功。
2. 有效地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开辟了用武之地,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从开发过程中的切磋研讨、制定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到编写课文、教学实施,教师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 不断地充实完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拓展性和连续性,它在开发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内容生成,不断有新的现象出现,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因此要继续挖掘,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进行后续开发,使之成为持续生成的,品位不断更新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放性作业的实施,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拓展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参考,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因此,它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虽然我们的尝试、探索、实践才刚刚开始,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深切地懂得还有许多的研究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究,还有许多的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还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未来世界等待大家去创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求索 。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等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关键词:中职学校 美术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策略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美术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基点上,实现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协调均衡发展。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所以开发适用于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美术基本知识技能的要求,又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1]
二、中职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1.明确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剩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动机,传统的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因此需要开发出能够满足中职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学校特点、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色,我们制定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课程要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充分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2]
2.依据学生及教师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美术校本课程
在所有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美术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此外,美术教师也要学习转化其它学科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在美术教学中的知识渗透,丰富课堂教学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和专业需求开展不同的校本课程。例如针对幼师一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提高和强化造型能力,我们开发了手指添画,黑白装饰画课程,对于幼师毕业班学生,他们需要为走上幼教岗位做好准备,我们开发了幼儿作品欣赏、纸服装制作等课程。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策略展开教学。如对于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我们安排其在学习活动中担任组长,对于善于动脑筋的学生,我们安排其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设计和策划,这样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3]
3.慎重选择美术校本课程内容
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为了明确学生的学习志趣,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对我校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美术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关注热点,了解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和美术技能水平,为中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指引方向。其次我们调查了一些就业的学生,了解了其职业发展中对美术的需求。我们还参考了其他一些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将其进行了分类,从中挑选了一些能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学生较感兴趣的、学校有条件实施的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4]
4.合理规划美术校本课程
目前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四大模块:以美术基本技能练习为基础的 “绘画模块”,以学生志趣为基础的“设计制作模块”,以提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美术作品欣赏模块”和以乡土特色为基础的“探寻家乡的艺术瑰宝模块”。每学期我们会按计划开展校本课程内容,并在学期末举办美术作品汇报展。我们对美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如下:
第一部分 绘画模块。
课程目标:运用线条、色彩、明暗和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和载体,以绘画的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5]
课程安排:
第二部分、手工设计制作模块
课程目标:在设计制作中,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制作和展示,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课程安排: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欣赏模块
课程目标:采用直观的教学,从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欣赏不同艺术作品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的碰撞使教学内容得以拓展。
课程安排: 第四部分、探寻家乡的艺术瑰宝
课程目标:本单元是综合探索课程,以美术为依托,让学生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特色和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中穿插美术技能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和知识。
课程安排:
三、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以下成效:
1.学生的变化
由于美术校本课程内容都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参与过程中,他们的潜能被激发,特长也被充分展示出来,这使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校举办艺术节时,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参与设计制作纸服装,他们以宿舍为单位,一个宿舍制作一套纸服装,大家在一起商讨策划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最后使纸服装展示会顺利进行。这个活动之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更高了,与老师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2.教师的变化
对教师而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反思的机会和平台,这有助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2.1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提高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2让教师从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一个研究者;
2.3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潜力,并发现了个人的价值和定位。
3.学校的变化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实际生活以及学校与当地社会的联系,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推动了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招生状况。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为他们的未来就业而备战,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及中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贺佳.职业高中“适用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鲁海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李静.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的再认识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农村中学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而形成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譬如我校开设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立足学校所在的县市,以县域为课程范围,讲述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农业生产、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浓厚的乡土文化等,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怀。它的出现有利于解决统一性教材与教育的地区性差异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解决“重点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办学和教学资源的共享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学校中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更为关健的是它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师生的共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新事物,广大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去更好地认识它,在实践的过程中,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更加具体化,更加贴近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的公平。农村中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的研讨与开发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农村中学可以“学科课程整合与活动课程新编”为途径开发校本课程。针对目前教材安排与使用上不同存在着“三性三化”现象。“三性”:部分学科内容重复性,目的要求条块分割性,单科内容层次封闭型;“三化”:素质教育课堂单一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过细的分科教学,实行“单打一”式的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教师很难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力量。系统论表明:人在认识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再去认识,在这样一个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去创造和创新。“学科课程整合与活动课程新编”就是针对我国现行教材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适用的或边缘学科的知识渗透太少,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许多知识,却在社会上、生活中用不上,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这一教学现象,在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的情况下灵活分工,教师在精心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充分体现乡土资源,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整合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校本课程。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教材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潜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中校本课程的展开
【关键词】智障儿童;校本课程;生活数学
自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生活化课程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对于我校的智障学生而言,市面上现有的一般性教材并不契合我校学生的现状,更加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生活即教育”一直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时至今日,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上背景下,我校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发了《生活数学》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了《生活数学》校本教材,使数学真正走进智障学生的生活。
一、围绕课程目标,确定学科核心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强调了“培智学生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课程置于“生活”这一大背景中,让数学课程与生活密不可分,实行生活化教学。所以我们必须实施让学生融入社会为基础的数学训练和操作,开展培养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训练,要尽可能地拉近学生生活和数学课程的距离,实现“生活中有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这一目标。
二、整合各方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我校以智障班级为主,其中中重度的智障生占大多数,以往选取市面上发行的两套培智教材经几年教学实践后发现并不适用于我校差异性较大的学生,尽管教材内容也贴近生活,但是城市化气息明显,标志化的地理位置信息也区别于我们现处的县城,内容陌生,学生学习过后对教材中的信息完全无法汲取,更不用说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要编选一套带有明显周边生活印记的《生活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选取实用与适用的内容,补充符合学生实际并贴近生活的知识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与学段系统性地去调整教学难度。1.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我们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为学生选取生活中的材料。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贴近时,学生们便会有较高的参与度,学习热情高涨,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开学初,学校指定了“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及“国家与世界”几大主题,以一月一主题,单元制的形式选取适合本校中度智障学生的《生活数学》的内容。如,“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中,以我班所处的中高年级段为例,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达我们上下课的时间,也可以在其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同他们一起制定一天的作息安排表。2.删除不适用的教学内容。生活数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们能看到的、触摸到的,满足今后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内容才能贴近教材的核心,触摸到课程的本质。如在以往的教材学习中,《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中罗列出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外,同时还涉及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从以往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对于周长与面积的意义理解困难,对于平面图形面积的公式只能短时记忆,而且在日后提取困难,学生也并不能根据特定的图形运用相应的公式。从学生今后的生活需求来看,这一部分的内容并不经常运用,职业选择上,他们也并不能应付此类需要大量计算的工作,仅仅能从事一些机械的、重复性的单调的工作内容。所以在教材的编选上,我们完全可以删除这部分内容。3.增补面向全体的教学内容。智障学生的特点便是个体差异性较大,同样的教学内容无法完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数与运算这一部分,我班有的同学连10以内的数字都不认识,有的能进行两位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而有的同学甚至能熟练地使用乘法口诀了。为此,我们可以增补适当内容,为各年级轻、中、重度智障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千以内数的认识,对轻度智障学生的要求为:会读、写,会比较千以内的数,中度智障学生的目标是能认识各数位并能准确指出数位上的数,而重度智障学生则需指认数即可。我们可采用任何方式进行练习,比如银行的存折数字、车票的价格、学校人数……让他们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巨大用途,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活用社会资源,打造开放课堂
生活数学要求我们将生活和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数学问题,并尝试能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价值。1.制作逼真教具,激发学习兴趣。教具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具的操作也是感知和发现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同时也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智障学生虽然大多数手眼不协调,动手能力差,但并不会影响他们操作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制作逼真的教具或者学具,让智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钟面的认识》这一课,笔者出示了钟面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先触摸上面的时针和分针,感受它们的长短不同,再根据本校的上下课时间报出相应的时刻,还可以分小组进行一个小竞赛,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不仅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2.善用社会资源,积累生活经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日常难题。书本知识最终要回归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公共场所,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空间,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商品标价》这一课中,我将学生带往我校的超市,在超市中,我让学生注意每样商品的价格,比较同种商品因不同的规格而产生的价格差异,并让学生认读标价,让学生了解带小数的价格的正确读法,能理解小数点后数字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商品标价的特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练习,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知识展示在课堂上,既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也能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位置的认识”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入操场,模拟升旗时候各人所处的位置,面对太阳,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方,那相反的方向呢?左右的方向又是什么?让学生从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校园”这一主题下的校园中找一找我校各方向都有什么。在如上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承载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也是人们从生活中提炼而出的精华,所以数学始终带有生活的本色,而智障生活数学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结合了本校学生的特点,更加满足学生需要。我们应借助生活来学习数学,学好数学,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茆露 单位:江苏省扬州高邮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地方文化;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一、地方文化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各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依托音乐教育,本地文化传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任务,同时也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这也是完善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在进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在培养专业人才、传承地方语言、民进艺术上发挥重要的功能。从音乐教育上来看,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多是以西方音乐教学为主,传统音乐文化更多是在少量选修课程中了解,而针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更是不足。[1]
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对本地文化了解,不断的探究本土音乐的特点,积极的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积极开发音乐校本教材,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渐渐将优秀本地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提升学生对本地音乐文化的了解,以实现学生自觉传承地方文化的教学目的。
根据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路径来看,将学校音乐教育融入到本土音乐校本课程,这能够使中学音乐教学的模式、目的、内容对本地非遗文化进行传承,渐渐让本地音乐文化成为中心音乐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这不仅补充了中学音乐教育资源,还实现了在校园音乐教育中保护了本地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教育实验表示传承方式的创新才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路径。
我们应该在兰州市西固区中学积极的开展“军傩”民间艺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同时不断探索本地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拓展本土音乐教学的特色发展路径,让音乐课程改革符合地方中学音乐教学的需求,这也让地方中学成为地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2]
二、传承地方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本土音乐教材艰涩是提高本土音乐教学质量的基础
第一,积极的收集本地音乐教材,借鉴编写经验,不断的完善西固区的本土音乐教材。[3]本土音乐教学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编写各个类型的教材。
第二,从教学结构上来看,内容编排不单单是重视基础音乐技能、音乐知识等,还需要包括民俗、地方文化、地理、音乐社会、历史等更多学科内容,这也成为地方文化传统特色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针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制更需要重视鲜活性、易感性,这也音乐美、文化美得体现方式,让学生更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新音乐表达形式。教材编写还需要具备完整性的特点,积极的融合各中音乐类型,教材内容还需要具备多样性,本土文化音乐表现可以多样化,在讲本地文化音乐表达乐谱话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图文并茂,除了文本教材之外,还可以开发多媒体教材等。[4]
第三,保证音乐校本教材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如今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就是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以不管何种音乐教育都需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过程,积极的开展学生热爱的音乐活动,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从而获得体验音乐美的路径。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实践获得相应的音乐表现信息,还可以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具备更优秀的资源,这对音乐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提升学生文化结构重要方式,最后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发挥的重要体现。
(二)积极开发新的音像资料
本地文化的音乐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方非遗音乐文化保护进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但中,也需要重视民间音乐课程的配套建设。[5]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增加更多形式新颖的地方优秀音乐曲目,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开发信得音像资源,但是开发过程中还是需要尊重本地文化的核心内涵,坚持贯彻非遗文化保护的整体、真实、全面原则。例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音乐教师进行本地文化的采风,整体性的有关本地音乐演奏情况,还需要包含演奏的场地与环境,同时哈可以关注有关本地的民歌歌手,进行传记性的整理,构建具有历史特色的音像资料,构建网络平台进行记载与共享。
本地中学联合给予校园网络,构建西固区的音乐资源网络平台,不仅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基本的交流平台,还可以不断积累本地文化资源,实现本地非遗资源传统与保护的动态化网络共享。
(三)培育本土音乐文化校园环境
作为校园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音乐文化环境代表是一种气氛与精神,这种氛围与精神能够很大程度上凝聚人,不断催人奋进,培育本土音乐文化校园环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组织课外的本地文化兴趣小组,通过校园内部广播、开设专门的本地文化音乐主题专栏,此外还需要拓展类型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②逐步提升音乐教学水平,逐步形成本校音乐教学特色,提升本校音乐教师的教育水平,为推进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③本地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其热爱本地文化,自觉的继承与发扬本地文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新课程规定人性化,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这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产生学习音乐的更大兴趣和自我创造的强烈欲望。
(五)利用社会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今后我校还要依托姜堰地方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认识,加快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探索的步伐,认真加以规划,从而促进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范蔚,李宝庆,编著.校本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
[3](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mer)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