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Key words urban areas;health 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转贴于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政府职能

1 政府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国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能有效减轻医疗费用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构筑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防线,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在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1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特殊服务的宗旨是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从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考察,无论是属于公共产品的社区公共卫生,还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的社区医疗,政府都应当重视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投入,这也是政府真正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1.2是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卫生服务结构的必然途径 现阶段民众享受不到高覆盖面、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以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一种恶性循环,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卫生资源的极度浪费。而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采用符合成本效益的适宜技术而不是昂贵技术,其预防疾病的成本远低于治疗成本,有利于扭转服务机构靠向患者收费赚取收入,希望患者越多越好的错误激励机制,有利于患者合理分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能避免大医院的重复建设和重复购置,从而减少政府的重复投资,使居民享用低医疗成本的服务,并可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但是,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功能,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依赖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合理地引导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使卫生服务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2]。

1.3是政府工作"以人为本"、保证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3]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考察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重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健康问题。政府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彰显了其"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政府职能概述

2.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和分类[4-5]

2.1.1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 明确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是研究该领域政府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及范围划分明确,才能进一步确定政府、集体、市场、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相应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职能。从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以下属性:①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信息不对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权掌握在全科医生手里;②社区卫生服务消费是基于维护生命健康权利的基本消费,需要社区从解决疾病向解决居民健康问题发展,不仅要求诊治常见病,而且要满足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预防性、干预性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比重逐步加大;③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增多,供给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却是有限的。随着人们卫生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提高,不同背景的社区和人群其需求层次也是不一样的,而在一个社区内开展卫生服务,其服务时间和范围、对象和病种是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④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直接导致"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存在医生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影响了医疗市场的公平,侵犯患者的利益。因此,要求政府必须干预,强化有计划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2.1.2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分类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两部分。根据卫妇社发(2006)239 号"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等,并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诊疗护理、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等,以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的医疗服务。按照这些内容,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私人卫生服务三类[6-7]:①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点,受益面大、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外部效应,主要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但个人不愿购买和私人机构不愿或难以提供的卫生服务。从经营的角度看,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个人对这类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动需求很小,供给者提供这类产品也不会获得理想的利润。同时,由于消费人数的增加一般不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一经提供就有众多的人享受,所以从社会角度上考虑,公共卫生服务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这种具有高经济效率和很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是没有人愿意主动提供的。这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自由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包括卫生监督执法、重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8]。②私人卫生服务:个体根据自己的健康需求、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的特殊而非必需的卫生服务;受益者主要为个体,且不具有外部效应的卫生服务,可由个人、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付费。比如,病因明确、疗效明显的急症就诊、外科手术等,有着价格弹性小、成本--效益好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可以逐步纳入准公共产品进行提供;而有的病种,价格弹性大,没有确切的治疗和防病效果,成本--效益差,就属于私人卫生服务。③准公共卫生服务:介于公共和私人卫生服务之间,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一定外部效应,但根据现阶段国家或各地区的财力和卫生资源状况,还不能完全由政府保障,需要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卫生服务。这类服务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也不宜完全采用市场提供方式。如果为数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得不到这类应有的正常的服务,对公民健康、劳动力资源供给的潜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是一种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对于这些具有"公"、"私"两种属性相结合的社会效益较高的公共产品,虽然它具有部分私人产品的性质,但由于是在社区这样一个特殊具体的环境下,涉及到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公共产品的特质,宜归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2.2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要职能[9-11] 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从以经济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12]。

在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是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游戏"规则,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就是管执照、管规划、管考核、管监督;以及协调疾病基金或保险公司等医疗保险机构和医师协会的关系,做出最终裁判;此外政府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患者更好地选择卫生服务。

而在我国,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又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公平性、公益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注定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和主导者。因此,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所履行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政府是建设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要点,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是切实加强预防战略,增进健康的重要环节,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起步阶段,政府应成为卫生事业筹资主体、卫生机构建设主体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主体。②政府是组织者。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是由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的运行系统,政府是这个系统高效公平运行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为实现这一职能,政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包括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③政府是管理者。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行政力量对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管理。颁布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社区卫生服务行业标准与社区卫生服务指标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监督与评估制度、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职业技术支撑与队伍建设等政策法规,把握其可操作性、稳定性、导向性原则[13]。

3 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处于研究的需要,对西山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以及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3.1资料与方法

3.1.1一般资料 采用非概率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前卫、福海、金碧、永昌、棕树营、西苑、马街、海口、碧鸡、团结10个街道办事处抽取1个总中心共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而在每个办事处抽取 30个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3.1.2调查内容 ①西山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②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3.1.3方法

3.1.3.1 查阅相关资料 统计报表,年度总结等。

3.1.3.2 问卷调查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社区居民和前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 总共调查人数为300 人,回收有效调查表297 份,回收率 99%。

3.1.3.3 现场调查和访谈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基本情况,资金投入和财务收支情况,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与提供情况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个。

3.1.4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资料采用 EXCEL2000 建库。 另外,也对一些资料直接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

3.2调查结果

3.2.1西山区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和运营情况(含驻区省、市医疗机构) 截止2010年底。辖区内共有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176家,民办医院23家,个体医疗机构488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床位数6505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数5388张,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117张。辖区内共有医务工作人员13220人,其中:执业医师7204人,护士3437人,药剂人员366人,管理人员56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623人,乡村医生135人,非卫生技术人员892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服务站50个。公办38个,民办28个,国有企业转型11个,卫技人员1302名,执业医师172名(全科医师108名),,护理人员485名(全科护士67名)。

3.2.2西山区居民卫生需求和利用情况

3.2.2.1调查居民的就医可及性 在所调查的人口中, 有近 68%以上的居民最近的医疗点在 2 km以内,有11%左右的居民看病要到 4 km以外的地方;有接近 45%的居民可在 15 min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有近 20%的居民前去就诊要耗时 30 min以上。综合上述两项指标可以看出,15min社区医疗服务圈:即居民从家中步行 15min均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有方便、快捷的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构建规模尚未很好形成。

3.2.2.2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费用情况调查 在所调查人口中, 有70.4%的居民患病后都首选市区级及以上的医院就诊, 只有 27.3%的居民患病后选择社区卫生机构。 同时,还了解到其实有近 80%的患者的病因都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和康复治疗,完全可以在社区得到解决。 而患病的居民选择就诊单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按比重大小分别是医疗技术好、离家近和价格便宜。由表3、表5可以看出,在这次调查的 297 名居民中, 只有81 名居民利用过社区医疗服务,占 27.3%,患者平均每次就诊费用约为 180 元。

3.2.2.3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 在所调查的人口中,居民对社区医院最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技术水平差,普遍反映在社区医院看病不放心,担心误诊,耽误了治疗。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居民反映社区医院有时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导致医疗费偏高。

3.3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结果

3.3.1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都是由原城区卫生院拆分或由部分中小型企业职工医院变身而来,成立时间都有十几年以上。但以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时间为准,都是在 2006~2008年建立的。 10间社区医疗机构中,均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由公立医院办的有2间,民营资本办的有 1间,由卫生院转型的有6间,由厂矿医务室办的1间。

3.3.2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14] 所调查的 10 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只有 6所为当地政府部分提供使用, 而其余的 4 所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的资金来源全部是自筹。从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了解到,2006~2008年,按城镇人口每年人均8元标准,由市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8年开始,按照农村人口每人年均6元标准,市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9年开始,中央和省级财政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增加到人均15元。到2011年达到25元,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政府的财政补助,其中,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最多的达到了 40余 万元,最少的也有 5万余元。 所调查的 10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日常运作的过程中, 据卫生局报告统计,2012年我区社区医疗的财务收支情况为盈利。

3.3.3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 所调查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平均服务半径 3.1 km,最小服务半径为 0.6 km,最大服务半径为9.7km;平均服务人口49351人, 最少服务人口 26722 人, 最多服务人口为 99871人,服务人口在 4.00 万~5.00 万的较普遍,有 5 个,占 50%。

3.3.4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项目的开展与提供情况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以来,都是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而其它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不理想甚至没有开展,特别是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只有社区医院单方面向上转诊,而大医院的下转患者次数为零。

3.3.5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 在所调查的 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虽然全科医生配备都符合标准; 但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兼职情况,从而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服务功能的开展。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必须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目前,政府虽然提出各医疗结构分级负责并努力推行,要求大医院发展高技术,负责疑难杂症,社区负责预防、保健、康复和基本医疗,以真正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但现实是,居民的医疗保健观念还存在滞后和误区,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也存在硬伤,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一方面,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够深入,对社区医院所提供的服务认同度还不够高,担心被延误病情或误诊而难以放心托付。居民们往往无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得到一些居民的认可,但社区医院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仍然十分微小。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软件建设均存在一定问题,居民缺乏对机构的信任,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低下。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员素质、软硬件设施、服务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质的提高,很难让居民放心就诊。

在调查中,充分反映出医疗安全问题与服务需求的矛盾。如患者在大医院配好的注射类药物,要求社区医院上门注射,其中部分药品为易于发生药物反应的生物制品、抗生素类药物等,社区医师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往往难于满足患者的要求,虽然经过解释大多数患者能够接受,但也有不少患者表示不满。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如:由于区卫生公共服务的筹资机制不合理,而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分配不均,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成本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改善、基本医疗设备的购买、人员的培训、职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的提高;进而又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稳定性差、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功能无法进一步拓宽、预防保健工作难以真正落实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居民中的声誉,导致居民满意度不高,最终减少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以上调查的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发展,健全和规范"六位一体"功能,除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外部大力支持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需苦练内功,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培养大量具有优秀资质的卫生人员、拥有可靠的医疗设备和过硬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更新观念,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还需要各级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转。

4 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4.1宣传引导机制的缺失导致社区医疗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缺乏有效的广泛宣传,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一直较低。

在本次调查当中,有近64%的居民在选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担心的选项中都选择了"技术水平低"。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无人问津,居民们通常只是感冒发烧的小病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或者先在大医院确诊后到社区医院进行治疗和后期康复。很多患者担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药物配备和医生的资质等方面都不如大医院,担忧在社区就诊会延误病情。一般而言,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民们都希望能够到医疗条件好得多的大医院去就诊。

4.2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兑现机制不合理、投入分配不均[15] 西山区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每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两次量化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经费。但是,在考核过程中,区卫生局只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中心进行考核,总中心又对所辖区域内的分中心和服务站进行交叉考核。这样一来,考核标准的把握程度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最终往往会因考核中的主观因素过多而导致政府兑现经费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分配不均,多的可兑现到几十万,少的则只有几万甚至几千。调查表明,仅2012年的兑现款中,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最多的达到了40余万元,最少的却只有 5万余元甚至几千元。

4.3西山区在城、郊两个区域的社区卫生服机构设置不均衡 据本次调查表明,西山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77家,其中城区7个办事处共61家,三个郊区办事处共16家。由表8可以看出,从服务人口来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多出5个百分点,即至少多设置了4家。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足5个百分点,以城区为标准,即在郊区至少还需设置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服务区域来看,出现严重比例失调。这也是导致西山区尚未很好形成"15min社区医疗服务圈"的主要原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2方面,①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点布局上,未出台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文件;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引导有失偏颇,致使社会资本筹资举办方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不愿到郊区投资[16]。

4.4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调查中,许多居民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和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而同时,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认为运行资金不足,只能以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来维持日常开支,导致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项目只能开展部分甚至不开展。 但从其财政收支状况来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处于盈利状态,而他们的盈利基本上都来源于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判断,居民所普遍反映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这与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手段主要是考核,但在实践中,只是把考核作为体现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力体现方式,把考核指标的设定以及考核的操作作为平衡多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而没有真正把综合评价体系的设置与评价作为干预、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方向的指挥棒;考核内容及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容易误导形式主义。同时,比较重视强调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但对如何细化内部运行规程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微观管理的合理度和科学性等缺乏系统的思考。比如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往往只重视健康档案建档率的指标考核,却忽视档案信息变更率,从而容易误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视表面文章,弱化服务实质,重建档,轻管理,出现健康档案从建档之日起就成了死档案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转诊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在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工作机制一直未真正形成[17]。

4.5政府缺乏吸引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 本次调查表明虽然现在社区都在加强全科医师及其他人员的配备,但由于资金问题,全科医师除了工资以外不能享受其他福利和保障,再加上根据政府的规定补贴只针对岗位而不对人,以致退休后也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所以很难吸引优秀人才。

5 现阶段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政府职能实现的途径

5.1明确政府责任,强化管理和监督职能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符合居民的利益,明确政府责任,制定规则和严格监管非常重要。

5.1.1合理提出本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布点的原则。重点以满足区域范围内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原则,可以充分考虑结合城市的大小、原有卫生资源的设置、人口的密度、交通状况、居民的经济收入等来综合考虑。同时,也不能片面强调几分钟服务路程的要求,既体现工作的原则性,又要有相对的灵活性。

5.1.2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行业的有效监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准入方面,凡是申请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具有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综合的能力;实行年检制度,对年度评估不合格的或受到行政处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摘牌和取消医保定点单位资格等措施,直至取消举办者的资格;通过公开招标重新建站[18]。

5.1.3理顺服务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有些项目如家庭护理、代请会诊等,按现行医疗收费标准难以套用,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等为个人提供的卫生服务,,应该实行非营利性的有偿服务,按照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按核定成本,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得到合理的补偿[19]。

5.1.4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强调两级医疗卫生网络机构的责任。要将双向转诊制度的执行纳入两级机构的职责范围;建立合理的转诊机构和工作流程,双向转诊单位要制定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细则,明确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强调对"双向转诊"情况的监管和考核,将"双向转诊" 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与医疗机构负责人个人绩效考核挂钩[20]。

5.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居民的认同感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要让居民明确其定位、特色以及发展方向。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在功能方面是不相同的,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提供居民的保健服务。因此,现阶段政府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用来引导居民的就医方向,并且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各项便民优惠政策,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便捷与实惠[21]。

5.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的补助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进行的大力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居民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惠,社区卫生机构的效率依旧低下。因此,有必要改变社区卫生投入的方向,在加大对社区硬件设施和人才投入的同时也重视对社区参保人群的投入。另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量化考核时,提前培训好一批专业素质强、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考核专家组,由经过培训的专家组统一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避免因考核标准把握不一致及人情关系影响最终的考核兑现经费。

5.4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要解决好社区医疗人才的瓶颈问题,首先应该对社区医务人员继续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同时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的任职资格制度。同时,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医务人员下基层,如给在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的医务人员适当的补贴,并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 再者,要加强人员和技术交流,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22]。

6 结论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赋予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指政府官员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且推动其实施的职责,与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政府对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健康保健,保证公民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健康的公平性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均衡性,由于区域间、各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成员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享受到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肯定存在差距,政府的政治责任就是要从政策上主导,建立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提高人居幸福指数,力求实现居民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保障公民健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的功能是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发挥街道、群体、各社会团体、医务人员、家庭的优势,依托严密的组织网络结构,作出快速敏捷的反映,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三道防线;还可以建立有效的防范、治疗、保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环节,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强化综合一体化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质量效益优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发挥其双重网底功能,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勇.社区卫生服务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士雪,曹艳民.政府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实用全科医学,2005,3(41).

[5]马智容.基于昆明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C].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韩子荣.中国城乡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王瑜.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能[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史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职能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卢 希.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职能[C].长沙: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9.

[12]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西山区卫生局.2008-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报告,2012.

[15]屈凡伟.云南省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试点补偿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医学院,2004.

[16]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山区社区医院设施布局布点规划(2010-2020),2010.

[17]鲁文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障碍因素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孔毅.云南省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评价指标研究[D]. 昆明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9]龚幼龙,庞连智,施永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构思[J].中国全科医学,2002(12).

[20]昆明市卫生局.昆明市发展社区卫生文件汇编[C].昆明:昆明市卫生局,2007.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曾正国的工作经历诠释着人民健康正朝着又好又快的目标发展。曾正国从一名内科医师到长沙市卫生局局长,始终坚持治病救人的工作宗旨。30年来,无论是当一名医师、医院院长,还是卫生局局长,他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人民的健康。从看病难、看病贵到病有所医,从小病、大病、重病到看好病,从改善就医环境到优化资源配置,从增加高科技设备到培养技术骨干,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他带领班子成员努力把长沙打造成健康之城。

农民看病有“农合”

谈到看病,在卫生战线奋斗30年的曾正国清楚知道老百姓看病的心理:一是将病看好,二是花最少的钱。“将病看好”的要求基本能够实现,但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看好病,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曾正国说,在保障农民看病的问题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补助。2006年,长沙市已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长沙市有350多万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1.7%,共筹集资金1.99亿元,有28.56万人获得新农合基金补助。对其中的困难群体和患传染病等特殊病种的农民,还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有的一次达到2万元。二是按照“巩固村、加强乡、提升县”的原则,建设好农村卫生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方面,至2007年底,长沙市122个乡镇卫生院已基本按标准进行了业务用房改造扩建,累计完成投资额1.38亿元,竣工面积16.66万平方米,并开始实施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备,将累计投入1000万元以上。2009年底前,长沙市可完成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和设备配备任务,达到国家发改委、卫生部颁布的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和设备配备指导标准。长沙市卫生局从2007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选拔40名优秀医学本科毕业生,经市级医院培训两年后(费用由财政支付)派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在村卫生室建设方面,至2007年底,长沙市已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366所,择优聘用乡村医生1366名,实现了每村一室一医生的建设目标,每年由市县两级财政给每个村卫生室发放1万元的工作补助。在县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建好县级医疗、妇幼、疾控、卫生监督机构,建立对口指导支持乡镇卫生院建设管理网络体系,发挥县域范围内的卫生保障的中心和辐射作用。这样,力争使农民群众做到:“小病不出乡、一般病不出县、大病不越市”。

社区看病更便捷

“现在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仅仅是城镇职工的专利了,城市居民也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方便。”曾正国在谈到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时说。

2006年长沙市政府出台的《长沙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原则上一个街道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医院模式发展。中心服务人口约3~5万;街道辖区人口不足2万、服务半径过小的相邻两个街道可合并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远的居民小区,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市市政建设和各类开发建设拆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必须按不少于原有面积,采取新建或购房置换等方式予以补偿。新建居民小区,当地政府或建设单位要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计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经过努力,目前,长沙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100%的社区,并全部纳入医保定点机构(主要为门诊医保),全市基本构建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二、三级医院为指导,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并基本具备“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能满足居民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需求,逐步改变居民医疗卫生消费观念和单一的医院就医模式,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近几年来,长沙市卫生局针对城市区划及地理特征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南有市中心医院,北有市一医院,东有市八医院,西有市四医院的合理均衡格局。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曾正国主持筹建的市中心医院是由市五医院、市二医院、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和市医疗急救站合并而成功优化配置的样板。2004年全面建成后,该院树立“中心医院,心中的医院”的品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增长,2007年业务收入达2.48亿元。

2006年,曾正国调任市卫生局局长后,更进一步加速实施长沙四个方位的核心医院竞争力的发展。成功联姻长沙县,将原来的市七医院、市中医院合并,进行优势互补,成功组建市八医院,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专科,其中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科室。2007年初,又将市传染病医院和市一医院合并重组,目前医院已发挥出规模和综合效应。医疗卫生资源的成功组合,形成了就医环境的新格局,使百姓就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完善卫生应急保障体系

完善的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体系之一,它的作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卫生领域的消防队”。目前,长沙市已经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指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紧急救治工作网络,并制定实施了各种应急预案、技术标准规范。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面前,长沙市完善的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已经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008年1月,长沙遭遇20多天的严重冰雪灾害,市卫生局迅速启动卫生应急预案,组织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齐全物资器材,调度60余台救护车,出动3000余次,接运外伤病人1000余次、车祸病人700余次,心血管急诊病人600余次,对农村偏远地区的高危孕产妇预先接到医院,没有发生一例高危孕产妇死亡。曾正国深入救援一线,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有时通宵达旦。1月27日,路面结冰严重,曾正国带领医疗应急救治队伍,赶赴京珠高速公路上车辆受阻地段,逐车询问检查乘客和驾驶员的身体情况,医伤治病,当天巡查70公里以上。29日,他已经两天未休息,得知医疗采供血不足,又带领相关人员到长沙血液中心主持无偿献血。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长沙市卫生局当晚就从市属医疗单位紧急抽调骨科、外科、麻醉科等医疗骨干组成医疗救护队在省卫生厅统一组织下赶赴四川灾区紧急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共派出医疗队员39名,救护车4台。在家的医务人员也通过签名、宣誓等形式,表达只要灾区需要随时奔赴灾区参与医疗救护和灾后卫生防疫的决心。5月21日,长沙市卫生局又选派26名卫生防疫监督人员奔赴四川协助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5月24日、5月26日,长沙市卫生局接收地震灾区伤员99名,已安排在市中心医院和市一医院治疗。医院安排了最强的医疗护理人员,并给伤员提供了很好的医疗、生活保障。在自然灾害面前,长沙市卫生局始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调度,合理安排,全力抗灾救灾,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今天召开的全县基妇工作会议是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后一次工作落实会议,刚才二位局长分别就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对今年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目标明确,措施扎实,关键在于落实,下面就会议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基妇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妇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党和国家已将解决民生问题摆上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去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解决民生问题,更是倍受社会关注,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给我们卫生事业带来新的机遇、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1、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层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党和国家解决“病有所医”问题的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优化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做到小病在基层社区,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省政府已明确将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完成300个乡镇卫生院和3000个村卫生室的改造任务,大幅度增加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是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加快城乡卫生机构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我们要紧抓机遇,深刻领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紧密结合实际,努力推动我县基层卫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2、妇幼卫生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妇女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妇女儿童的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是民族兴盛的基础,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出生人口素质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对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母婴保健法》,为了促进妇女儿童的健康,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出了妇女儿童五年发展纲要。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对于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切实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对于我们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转变服务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意识,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依法执业,有力推动妇幼保健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3、积极应对我县基妇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对照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我县基层卫生与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妇幼队伍不稳等问题导致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妇幼卫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裹足不前,必须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难而上,重点突破,推进我县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向前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面提高基妇工作水平

基妇工作是社会性工作与小康指标息息相关,这项工作在我县底子薄,任务重,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扎实工作,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

1、以机构达标建设为重点,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要抓住省对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基础建设扶持的机遇,加快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严格按照《响水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落实好每个建制乡镇由政府举办和建设一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每个行政村建好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实行一体化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健全卫生服务网络,使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二是要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要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全面改造乡镇卫生院,要加强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好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兴建的要积极争取地基,尽快落实好建设资金,按照省卫生厅统一图纸,加快建设进度,力争10月底前落实建设的村(居)全部到位,最大限度的争取省级补助和县财政的奖励,全面改善乡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要加快乡村医疗机构的转型力度,各乡镇要尽快确定今年转型的卫生室,合理调整布局,各乡镇的服务站建站率需达到70%以上。

2、以深化内涵为重点,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能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关键取决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我们要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用好政府的补助,切切实实为老百姓提供较高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益处。一是完善服务功能。“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和主动上门的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要正确把握这一定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薄弱加强什么,全面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等综合。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继续加强在岗人员转岗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理念,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组织方式,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规律开展工作。卫生局将组织医院、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充实技术力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三是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要全面推行团队服务和责任医生制度,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农村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对居民健康实施网格化管理。要做好各乡镇所在地的老干部、外来投资商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合同服务,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健康合同服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三、以控降孕产妇死亡率为核心,全力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

今年,市提出了“以县为单位,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10万和8‰以内”的目标,而我县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0/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为7.66‰”,面对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以孕产妇、儿童保健为重点,提高妇幼保健水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两纲”和“三网监测”的相关工作,严格按照《响水县妇幼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紧紧抓住孕期保健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主动服务,使两个系统管理真正实现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真正实现两个系统管理率达90%的目标。二是全面开展新生儿“三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母婴保健法》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这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下达的90%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要通过热心宣传,真情服务,使孕产妇及家属能够支持筛查,配合筛查,主动要求筛查,确保新儿疾病筛查率达90%,今年将在全县范围内再增加新生儿听力筛查,希望各单位积极支持,积极主动配合,不讲难字,只要做字,努力实现听力筛查率达90%。三是要依法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人员、项目的准入管理,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坚决打击非法接产,确保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持证率均达到100%。严格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决定》,高度重视“两禁止”专项治理工作,坚持纠正违法执业行业;四是要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以爱婴医院复评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合格产科建设,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今年都要精心组织,全务冲刺,确保通过产科合格率达100%,凡应建产科不能达标的一律取消接产资格,人员实行分流,切实保障母婴安全。五是要加强对死亡孕产妇死因的分析,做到原因不清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确保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

四、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1、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卫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切实保证村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工作的必备设施的及时到位,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认真负责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的落实,妇产科主任是具体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以孕期建卡为抓手,扎实做好本乡镇母婴保健工作,妇儿保专职人员要主动深入村组,及时掌握本村的孕产妇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组织孕期卫生宣教,积极动员建卡。要结合地方实际,按照“薄弱环节抓突破,不出事;常规工作抓规范,出经验;重点工作抓标志,出硕果”的工作思路,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制,定期会办研究,强化督导推进,确保年度目标的圆满完成。

2、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政策性强,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四多”,“三不”。即多看、多听、多记、多想,不讲俗话、不讲套话、不讲外行话。“多看”就是要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和先进典型学习,“多记”就是要勤于记录,“多听”就是要注意听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外地先进经验,“多想”就是要看到的、听到的、记到的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要想做事、会干事,不出事,要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路数清楚,领导有力,工作指导到位,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目标管理 评价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是随卫生改革而出现的一项新课题,缺乏管理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的重复性、交叉性而造成一定的推诿性、依赖性;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块是医护人员屡职(月)综合评价量表。

方法

评价表依据此表是根据“深圳市社康评估操作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评估标准进一步行为化、具体化、过程化,确保社康中心管理到位,更好地回应市卫生局系统的指令。

评价表内容评价表共6个项目,分别是:①医疗(权重2.5);②预防(权重1.5);③保健(权重2.5);④康复(权重1.0);⑤健康教育(权重1.0);⑥资质(权重0.5);⑦营销(权重2.0)。每个项目对应各自的行为方式。

医疗:①按时完成个人、家庭健康档案;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书写医疗资料;③熟练掌握并运用医疗技术;④无误诊、无医疗事故发生;⑤紧急救护及时、措施得当;⑥“双向转诊”记录规范,过程完整,无滞留病人;⑦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度;⑧正确使用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及时。

预防:①独立、规范地完成各项免疫接种工作:②明确社区健康问题,适时进行医学调查;③掌握传染病的现场处理及报告制度;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规范;⑤掌握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保健:①准确动态地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情况、专案管理;②重点人群定期随访,记录准确;③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④个体健康教育与日常诊疗工作相结合。

康复:①残疾人的专案管理;②落实各项康复指导措施,定期随访:③建立、完善、落实康复训练档案。

健康教育:①经常性、有针对性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②专题讲座与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③编写健康教育资料。

资质:①严守医德医风格项规定,热诚耐心为社区居民服务;②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③严于律己、团结同事、服从统一安排;④有自身素质提升的规划与措施,按时完成继续教育。

营销:①人均就诊药费;②日均医疗收入:③日均就诊人次。

应用范围 ①社康站内,由站长考核员工:②社康科,由社康主任考核各社康站及站长。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或社康站的职责和功能有所不同,相应的指标可以调整或标化。此表用于医护人员屡职情况的月考量,连同本年度各自的工作责任目标,年末述职报告(总结),构成年度系列化的全方位评价。此表采用一评、互评和领导评价三结合方式,在今年屡职评价的总分计量中,自评和互评各占30%,领导评价占40%。年度的个人总分,全年屡职评价分占80%,完成工作责任目标占15%,年末述职报告占5%。

评价结果 表中所列的7个基本项目指向的是社康中心的主要职能、个人素质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行为方式”对应的是屡职行为准则或具体要求。评价者应以此为依据对被评价者的屡职行为和工作效绩(包括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地确定A、B、C、D 4个等级中的1个。其中,A为优异,B为良好,C为一般,D为合格,E为不合格。量化评分:A为2分,B为1.8分,C为1.6分,D为1.2分;100~90为优异,89~80为良好,79~70为一般,69~60为合格。所有评价项目中有一个E的总分就是不合格。

评价结果的校正 评价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实际反差过大的情况(如光环效应),可采取相应得统计方法特殊处理(如加权平均数、方差、集中量数等),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性。结果

2007年与2006年我社康中心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见表1。

从表1可见: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木的X2检验,P

2007年我社康中心与未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中心的病人满意率见表2。

从表2可见:对2007年是否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站的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P

讨论

这项目研究是作为整体改革概念、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以社康中心功能为基础的,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以优化管理结构、改善服务行为为特征的适应形势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应用目标在于打造人文环境,强化社康中心的服务功效,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工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目标管理的基本框架式是:管理运作系统和过程监控系统。

管理运作系统包括:①一体化目标的实施;②资源社会化的打造;⑧系统与组织的优化。

一体化目标的实施指:①操作制度章程:②工作时序目标;③功能行为目标;④个体行为目标;⑤岗位职责要求。

资源社会化的打造是指:①医院文化的建构;②学习型社康中心的推进。

系统与组织的优化是指:①组织管理原则;②服务流程的改善。

过程监控系统包括:①模式控制;②形成性评价;③档案考核;④随机调控。

“管理运作系统”的重点在于一体化的目标实施。一体化的目标由5个要素构成。其中的第一、第五要素体现了职务行为的规范和基本准则;工作的时序目标是中心年度总目标的层级分解,而个人行为目标则是它的具体体现和回应。显然这是一个纵横交融、拾级而上的目标管理网络。过程监控系统是目标管理运作的助推器,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事项,都有个“目标-达标-评价-冉达标”的基本模式控制。

社康中心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是个热门话题,正所谓“企业的成功,三分靠战略,七分靠执行”。社康中心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这样,要使它“六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执行力是个核心因素。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一、工作指标

(一)孕产妇死亡率

控制在10/10万以下。

(二)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分别控制在6‰和7‰以下。

(三)其他工作指标

1.早孕建卡率达80%。

2.孕产妇系统管理覆盖率达98%。

3.高危孕妇管理率达100%。

4.住院分娩率达100%。

5.7岁以下儿童管理覆盖率达98%。

6.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85%。

7.高危儿童筛查率达95%,高危儿童专案管理率达95%。

8.孕前传染病筛查率达90%以上。

9.产前筛查率达90%以上。

10.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筛查率达95%以上。

11.儿童白内障筛查率达90%以上。

12.儿童髋关节筛查率达90%以上。

13.儿童先心病筛查率达90%以上。

14.适龄妇女妇科病完成当年计划的100%。

二、加强妇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我区妇幼保健事业健康、持续和规范地发展

(一)确定我区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模式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妇幼公共卫生和保健服务为主要职能,按照市局统一要求名称为“*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实现内部功能、科室布局、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置。

依据相关政策,配齐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根据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试行)》,参照辖区人口核定编制,配备工作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要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5-80%。新进保健人员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要到市妇儿保健中心接受为期一年的岗位培训。加强现有岗位人员培训,通过三年时间,强化我区妇幼保健力量。

(二)落实我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的基础建设和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科的标准化建设,达到符合妇幼公共卫生和保健服务工作的需求。

(三)确保经费,保障公共卫生工作开展。严格依照市政府《转发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按照0.5万元/万人口的标准拨付妇幼卫生群体保健经费。

三、保证母婴安全,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一)强化责任

继续实行孕产妇死亡控制的领导责任承诺,强化辖区管理,实现有效控制。实行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和归因分析,对可避免因素所致死亡进行责任通报和明令整改。

(二)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

1.提高社区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和工作积极性。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对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2.加强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儿童保健手册的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提高孕妇早孕建卡率,二、三级医院要做好孕妇接诊的信息录入。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孕产妇、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做好外来妇女儿童保健服务。

3.做好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之间的转诊沟通,重点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做好高危孕产妇的鉴别转诊和全程监护。

(三)畅通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加强抢救中心与基层单位的联系沟通,保证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及时得到救治,保障母婴安全。

(四)继续加强辖区二、三级产科建设和管理,强化助产技术服务等院内感染控制的规范、培训和督导,提高产科质量。

(五)定期开展辖区围产协作组活动,进行孕产妇死亡或危重病例讨论,推动产科技术水平的提高。

(六)根据《*市新生儿死亡病例评审制度》,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进行新生儿救治讲座和典型病例讨论,整体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

四、继续认真贯彻实施《*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

(一)继续认真落实*市12项免费惠民项目,严格质量控制和环节管理,对异常病例及时确诊,适时干预,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受益率。

(二)今年实现我区托幼机构信息联网,在散居儿童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现集体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摄入、健康状况的动态管理与监控。

(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剖宫产率。

(四)通过实施《*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监测评估方案》,进一步推进我区深入落实“行动计划”,以促进我区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五、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一)按照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的通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妇女安全。

(二)贯彻执行《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严格掌握常用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禁因非医学需要的超常规引产,保障受术者的安全与健康。

(三)严格执行中期引产手术的登记及上报规定,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

六、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统计、监测,全面实现妇幼卫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

(一)强化妇幼常规报表质量,做好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二)对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妇科病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上报、统计和分析。

七、加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

(一)制定我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规划,指导我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二)建立妇幼卫生健康教育队伍,在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设有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统一培训的兼职健康教育人员。

(三)建立我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示范基地。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一、工作目标

通过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基本摸清我市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病发病人数及主要职业病发病特点,研究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

根据上级统一工作部署,我市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全市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范围:本市辖区内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企业。

2、调查内容:

⑴辖区内从业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及其地区、行业分布情况;

⑵辖区内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⑶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⑷辖区内职业病发病情况;

⑸劳动合同签订、参加工伤保险和职业病病人保障情况。

三、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组织形式及工作任务。

1、成立以市政府办、卫生、安监、文广、人社、财政、总工会、发改委、经信委为成员的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的领导、协调、组织和实施,对调查工作定期组织检查、督导、评估等工作。

技术指导组设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培训调查人员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数据审核、汇总、上报,撰写我市调查报告等工作。

2、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安监站、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复核工作,按时上报各有关调查表。

3、市卫生、安监部门为我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牵头单位,负责指定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调查人员,专人负责技术督导、复核、资料录入和有关资料的汇总上报等工作。同时,市安监局负责督促用人单位配合开展相关调查工作,协助调查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用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4、市人社局负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调查的相关工作。

5、市财政局要积极协调,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的经费保障工作。

6、市直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积极参与配合本次调查工作。

(二)实施原则。

1、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用人单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

2、按照全国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控制、统一进度的原则。

3、市调查领导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对调查工作的进展、质量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质量控制。

四、工作进度要求

1、2011年6月28日前,制定我市调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相关组织。

2、2011年7月5日前,召开全市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动员与培训会,领导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以及安监站站长、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会议。

3、2011年7月8日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制定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并做好辖区内相关企业的调查动员和培训工作。

4、2011年7月10日前,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按照调查要求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完成本单位调查表的初步填报工作。

5、2011年7月11日-17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组成若干审核组,逐一进厂对企业自填调查表进行档案资料、作业现场审核,并将调查资料上报至技术指导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间,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应安排工作小组开展巡回督导和技术指导工作,抽样比例不少于3%。

6、2011年7月20日前,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导组完成质量控制、数据审核、汇总、录入等工作,并分析调查结果,按时按要求上报有关数据和工作分析报告至省、宣城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导组和我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7、2011年7月21日-8月10日,各单位做好迎接省、宣城市的有关抽样核查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摸清当前职业病危害情况,研究制定职业病防治对策,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5年)》。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劳动者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调查工作作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对调查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认真组织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并要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确保完成调查任务。

(二)健全机制,加强协调。

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各类用人单位,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敏感性都很强的工作,需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以及劳动者的理解和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作为实施本次调查的牵头单位,要积极主动与其它单位和部门多沟通、多交流、多协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做好各环节的有机衔接,确保调查工作流程顺畅。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向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宣城市技术指导组报告工作进度,并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随着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视为这一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卫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临床医学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

可以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医生对科研的热情以及身处基层的独特优势,全科医生有选择性地做科研具备了天时和地利。那么,基层医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备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选题确定、标书写作、课题申报、答辩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且听有关专家对此的解答。

基层医生搞科研有其独特优势

郭爱民:不言而喻,基层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基层医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并通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为:全科医生是处理社区常见问题的专家,正是对于社区常见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使得全科医生有着比其他任何医学领域的医生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经验。全科医学工作的环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诊断治疗设备和尖端的实验测试仪器,这对开展科研工作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但全科医学的行医方式有其独特性:全科医疗负责所有性别、年龄患者的保健,治疗预防所有器官系统的疾患;全科医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各个角度观测、探讨患者的健康问题;全科医生因其连续的特点可观察到患者从健康、疾病形成期、亚临床、临床期、康复期以至终末期的患者,有接触患者的直接经验。

选题确定要有选择性

基层医生做科研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的工作,将难有实质性突破。全科医学的科研首先应从日常医疗、卫生保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课题。

张勘:基层医生应该利用所处工作环境的独特优势――贴近居民,有选择地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开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随之减少了。社区医师找选题需要从身边着手,从贴近自己临床实践的工作着手。并考虑其可行性,即课题的实施已具备文献、材料、设备、研究人员等基本条件,再通过努力申请到课题经费,进一步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

周昕熙: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基础研究,都要凝练好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可以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某一个关键,也可以是干预手段的作用机制;而对于临床医生,则应注重制约临床诊治的关键问题,善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课题,如预测预后的关键性指标、治疗手段的作用与选择,目的是能为病情的判断提供帮助,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临床疗效,切实让患者受惠……从而做到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临床,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临床,结果应用回归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决定了科研行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医生会发现许多有意义和急需的科研选题。因此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医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积累,如在申报课题前做一些预实验和基础准备、发表文章,再去申报,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

郭爱民:对基层医生来说,最要注意的是,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显示研究者的经验和水平,更无条件完成调查。例如开展对我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的普查就是不错的课题,而与此相关的选题还可以是北京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西城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等。一如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样,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探索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的运做模式,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卫生服务不被百姓认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预测社区养老院的发展趋势、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建议。

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职工积极性的调查、全国重点联系城市调查、高血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及健康促进效果评估、社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足在社区的中医药诊治研究、全科医学培训规范研究、基于适宜技术工作规范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效果研究、电子健康环境下的社区卫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中国城市老年社区护理模式与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层医生可以选择开展科研的内容。

课题设计要精准到位

课题设计主要包括论证、设计相应指标、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技术路线、组成研究小组、确定项目产出、做好经费预算、做好标书撰写等阶段。

郭爱民: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清楚科研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好设计,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论证阶段,需要做好文献检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说明。确定研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延伸,最好是具体可操作的定量目标,并要考虑好以下问题:分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是否衔接?具体目标是否可以确切测量?预期结果是否明确?实现总目标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确?

在设计相应指标阶段,则需要将具体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即能用指标来表达的目标。这就需要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采用哪些变量,以构成调查内容和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CHS)现况调查为例确定科研目标,见表1。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将问题分为事实型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范型问题等几种。事实型问题重在客观存在的问题;描述性问题则主要是提供信息、叙述事件、工作活动和特征。例如工作在社区的医生多少人参加过全科医学培训?CHS机构运转模式等;规范型问题则是与原有的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例如是否实行了六位一体功能?开展哪些公共卫生服务?哪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继续分析多少变化是项目实施的结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进行健康教育是项目干预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 回答这类问题往往要设对照。

经费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课题,无论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申请时都有一块是关于经费的,但中标之后必须做一个经费预算。

王少为:在做科研课题时,是否做项目经费核算,需要申请人自己考虑和决定,毕竟专家只是依据预算结合项目判断这个预算是否合理。而相较于评审者,申请人更了解自己的项目。

按照规定,一般相关科室人员是没有人头费的,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很多时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职责范围内的,不可能因为不给这部分钱就不做临床了。千万不要指望靠点人头费来改善生活,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做临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科研,期待远期的经济或学术上的收获。

基金选择要对号入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计划每年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一些医学类项目指南,每个对申请者的条件和资质有不同要求,申报者要充分阅读申请指南,做到“对号入座”。

肖诗鹰:医院和医生可根据要求选择适合的和能够承担的项目,其中牵头的主要是高等级医院和资深科学家。因为科技计划的申报对申请医院的等级和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研究成果、团队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层医生的主要职能是为基层的健康服务,因此很难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尤其在863、973、重大专项之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课题,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会需要一些基层医院以参加单位的形式加入。这对基层医生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王少为:大的项目一般比较高端,不过也不尽然。一些跟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项目经费往往以千万计,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镜的普及,几千万元的项目,就是一个临床路径。人们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础文章,临床论文很难发表,其实杂志更注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平素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则是发现问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课题获得的资助都不会太多,因为经费额度原因,因此课题不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标书撰写要又精又准

对评审专家而言,标书就是你的名片,同一个方向,申请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标书质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王少为:标书的质量决定了标书的命运。首先,申请人要把需要表达的观点写清楚,包括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在同行中的优势,不仅要写出研究的前景和意义,更要提出精练的科学问题;其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要清晰具体,比如要精确到临床研究做多少个病例的细节;再次,临床研究一定要解决好伦理学问题;最后,临床研究还需要一份可行性论证,论证报告写得好不代表能够实施,一定要切合实际。

肖诗鹰:对于申报项目的评审要求:第一是针对性,即课题申报一定要针对申请指南。第二是创新性,一定要把创新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个课题,比别人做得更多、更成熟,获得立项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请单位的良好条件,一般来说,越大的医院条件越好。但也不尽然,有的医院有学科带头人、有非常好的团队、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尽管医院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一样可以得到资助。第五是申请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学历,尽管不能唯学历,但仍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经费申请。

项目答辩须请有经验者把关

对于答辩的准备,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反复演练,达到一定标准再去答辩。

周昕熙:申报单位的重视和集体协作对眼科的成功申报至关重要。年青医生提交材料前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申请者上台讲立题依据、科研思路、技术路线,对有创意的选题,请专家帮助看标书,查细节和不足,对摘要和标书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对初次申请者的一般水平课题,也请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与鼓励,教他们分阶段地做前期准备工作。

如果是参加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答辩,那么尽量选择曾经获得过此类资助的专家;如果是通常项目,则应该请相似专业方向的专家。应注重总结以往申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反复练习,直到讲演熟练,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听懂、都能被打动时,才能去答辩。

要有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的决心

侯凡凡:要同时成为一个好医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因为你要做两件事(临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王少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而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临床医生做科研会在很大程度使临床思维更清晰更慎密。一个手术的临床设计、一个诊疗手段的选择都是科研,都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常见的误区是我们根本没把这些当作科研,因而缺乏关注、缺乏总结、缺乏横向的联系,也不会注意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临床医生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好的科研项目可做。

在大家的意识里,做基础做分子生物学才是科研,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如妇产科学领域的宋鸿钊院士,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宋教授围绕滋养细胞肿瘤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成果绝大多数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因此,发表的文章离临床太远,为晋升和某种目而发表的论文对于临床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临床和科研被人为分开了。要想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须把医生做好了,然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一些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现状是,临床医生申请基金项目多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定和考核,不重视通过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问题,不具备科研的基本条件,变成了以拿基金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申请“落榜”很正常。

王少为:我国的科研、科研论文因为与职称、职务挂钩,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发SCI不能毕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课题。其结果是 “试剂盒”文章多了,潜下心来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还常常面对这样一个矛盾:小的东西人们不重视,担心发不出文章;真正大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科研氛围的浮躁,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医学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着职称不要了、名利不要了,这种潜心做研究的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

周昕熙:的确,由于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人们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抢帽子”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似乎没有人等得起:资助者不愿等,研究者不愿等,要求的是快速产生结果,为的是完成管理指标,都希望在3~5年内提供研究结果。如果要做一个长达10年的科研课题,则可能意味着准备工作也要长达10年,绝不可能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同时,课题申请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个比较长远规划。这个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定关系,在社会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很难吸引人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项研究。

这对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社会和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过两年就要评估。其实真正长远的研究更具优势,但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认可,还需要经费上的保障,才能谋划一些有创新和深远影响的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确定研究方向后,如果能坚持一个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国家更重视解决基础性机制性问题

肖诗鹰: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人们可能存在误解,认为过去重基础、现在重临床。其实恰恰相反,根据需要现在更侧重基础了。这和国家在过去还不怎么富有的时候,先解决温饱问题,等到温饱问题解决后再解决素质问题是一样的。过去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决的是临床上一些常见病、高发病等的防治。现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国家的科研经费成倍增长,对基础的投入更重视了――现在有经济能力去解决一些基础性、机制性的问题了,基础投入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侯凡凡:国家投了大量的经费在科研上,问题是怎么把这些钱用好,做出好的东西来。首先就是目的要纯,确实是为研究;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这钱来之不易,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科技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题目和做研究时,要考虑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王少为:至于临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临床研究好的切入点;第二是临床的问题太难解决了,需要汇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比如做染色体疾病的临床筛查,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确切有效的无创或者微创的手段,而且筛查的临床误差很大,没有好的切入点也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在研究前景还不明朗思路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期待大量资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确很辛苦。但在对待这件事上,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有目标,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强,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兴趣作为动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无私奉献,当然领导在晋升职称、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质待遇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激励。

鼓励性政策出台 全科医生做科研更具动力

周昕熙:目前,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遵循“预见─预防─个体化”的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基层医生的职责正好吻合,这也预示着我国的医学科研应该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医学研究的战略应该前移。

要想真正实现医学研究战略的前移,尤其是实现科研的广泛化或全民参与,还需要内在动力和相关人事制度做支撑。首先,医院的临床医生都经过本硕博以及专科医师培训,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难分高下。这时,对科学研究的评定往往变成了区分专家的“分水岭”。一个普通的医生也常常因为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项目资助,又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从普通医生变成了专家。

而就医院来说,人事职称评定对个人科研成绩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标责任制(包含每个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诊教授负责制(竞聘主诊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竞聘上岗以后对每个治疗小组也要进行年度考评,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评)等,都将有力地促进此项工作。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嘈杂拥挤的大厅、转圈排的长队、很难挂上的号、永远紧张的床位……曾在三甲医院有过就诊经历的患者都有过这样的尴尬遭遇。相反,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却是另一番景象:约号严重不饱和,病人寥寥无几,很大程度上被周边老年人当做是保健室、开药室、注射输液室。原本,社区医院被规划为中国分级诊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基层单元,但从目前看,远远没有发挥其作为“医院”应有的功能。

2016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2016年9月1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并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2016年末,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分级诊疗被看做是解决目前中国医患矛盾的关键。

所谓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病人患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和不同阶段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医疗机制。分级诊疗这个词被中国人提出之前,国际上并没有这种概念。但它绝不是中国首创,欧美等医疗体系发达的国家早有“连续性医疗”和“整合式医疗”的先例,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医疗体系的核心,可以说“分级诊疗”的概念就是来源于此。我国一直将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医疗改革的核心工作。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就提出“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如今医患矛盾和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广泛存在。

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

网上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到大医院看病,从进医院到挂上号用了4个小时,接着在门诊排队用了3个小时,最后进入诊室见到医生没说满5分钟就结束看诊被打发出来。

在《协和医院门诊真实体验:到底有多挤》的文章中,曾详细描述了三名记者分别以“胃不舒服”为名赴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求医。白天大厅里令人崩溃的挂号和取药长龙、晚上带着铺盖熬夜的排号大军,4天4夜排不上号的外地求医者、对加价三五百的票贩子的心有不甘和无奈接受,种种见闻经历都是以协和、北京医院和北医三院为代表的三甲医院天天上演的典型场景。与病患求医难相对应,医院也“一肚子委屈”。院方表示:本来按1000人的日门诊量设计的北京协和医院,现在每天已达到7000D8000人,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规定每个病人就诊时间为20分钟,一个出诊单元3个半小时本应看12D15个病人,医生为“看完”挂到号的所有病人,单元门诊量高达四五十病人,必须缩短看诊时间到几分钟,即使如此还不时有患者要求加号。医生有半天看100多个病人的、有一天做12台手术的,承受着高强度工作的同时,甚至没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苦不堪言。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09-2014的五年间,全国财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超过四万亿元,其中一部分投入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意在强基层以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以首都为例,2013年医院诊疗人次占比为67%,其中三级医院占比高达45%,社区医疗机构占比不足22%;2013年北京市医保统筹基金支出中65%用于门诊补偿支出,其中只有12%流向了社区医疗机构,88%流向了医院,在流向三级医院的医保资金中,高达58%用于门诊。与之类似的还有上海。可以说,去三级医院扎堆是目前大城市就医的普遍现象,十年前如此,目前依旧如此。

与三甲医院门庭若市相对比,社区t院却是另一番光景。《生命时报》记者曾在2008年深度走访北京市数家社区医院,那时,国家卫生部推行社区医院转诊制刚刚两年有余。“社区医院显得冷落,有些甚至一天只接待一两位患者”。搜狐健康做过一项“当您出现身体不适时会到社区医院就诊吗”的网上调查,参与投票的18725位网友中有11785位表示“不会”,占比超六成。调查显示,北京居民之所以不愿到社区医院看病,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医生水平低”占33.6%,其余依次为“医疗服务项目有限”占23.4%、“医疗设备陈旧不全”占23.4%和“药品品种不全”占23.1%。而介于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二级医院面临同样尴尬:根据《生命时报》调查,共有220张床位的二级医院北京广外医院年门、急诊量约20万人次,其临近的三甲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年门、急诊量则高达219万人次,几乎是广外的11倍;同为二级医院的北京市第二医院日接诊量约560人,只相当于三甲的北京同仁医院的1/20。北京市卫生局透露,在北京市的网络及电话预约号中,二级医院的日专家号有半数都约不出去。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90%的门急诊由家庭医生首诊,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没有进行转诊而直接由全科医师完成治疗,98%的门诊处方药由全科医生开出;美国每年12亿人次的就诊量,其中81%发生在医院外的医生诊所。

供给侧与需求侧各有难题

2009年到2014年发展分级诊疗的五年间反而三级医院高速膨胀,形成了对医生、患者和医疗费用的三大“虹吸效应”,加剧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中国的三级医疗分级体系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并非只单纯因基层医院条件差或患者对三甲医院的迷信。由各级医院组成的医疗供给侧和作为患者的医疗需求侧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从供给侧来看,我国的三级医院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在区域内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医保作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和医患诊疗行为的重要一环,目前无法有效管控三级医院,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的效果也非常有限。部分地区做过这样的尝试:将社区首诊作为获得医院门诊报销的条件,可以说是医保方面的“强制社区首诊”。比如广东省东莞市职工医保在社区医疗机构报销70%,经过社区医疗机构转诊到二级医院或者三级医院门诊报销70%,不经社区转诊,直接到二、三级医院看病的不予报销。但从数据看来,2013年东莞医院门诊量占比为55.1%,二、三级医院的门诊与住院人次比高达43.2∶1,均高于全国和广东平均水平(医院门诊与住院人次比越低说明社区首诊越成功),证明从医保进行强制社区首诊的做法没有扭转患者蜂拥三级医院的局面。

另一方面,即使通过医保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也不能改变社区医疗机构缺乏好医生的事实。正规尤其是名牌医科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一方面是基层医疗单位待遇和“身份地位”均与三甲医院不能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几乎没有专家教授级医生,对年轻医学院毕业生向硕、博继续深造选择临床导师方面也有诸多不便,所以形成了老中青优秀医生都在三级医院扎堆的现状,日积月累自然也就形成了基层医生水平低的社会认知,且日益根深蒂固并形成恶性循环,患者也越来越不信任社区医生。在西部甚至很多基层医生出身于赤脚医生或部队医务兵转业。

很多发达国家优秀医生并不集中在大型医院,而是分散在社区医疗机构,相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所谓大医院基本没有多少普通门诊业务。医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做住院医师培训,通过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后一般继续留在医院工作锻炼若干年,然后离开医院到某个社区自办诊所或称为合伙人开始执业,社区诊所和医院保持合作关系,多数医生在诊所和医院间多点执业,医生均为自由执业者。这样医生在社区开诊所会得到患者认可,社区居民日常看病,自然首选诊所,形成分级诊疗格局。而中国的医生绝大多数还是拥有事业编制身份的医院职工,执业需要听取单位安排,无法在医疗机构间自由流动,甚至不能在公立医疗机构间自由流樱对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人才的合理配置是很大的障碍。

作为需求侧的患者,除因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资源配置失衡这一客观因素造成对基层医院的不信赖外,相当数量的国人对“小病要大治、没病也要按病治”的“过度医疗”的热衷,也造成了“大病小病有病没病都跑到三甲医院去挂号”的现状。

“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之路

截止到目前,中国已有16个省、市在进行分级诊疗的探索,其中不乏有若干试点在区域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互联网+医疗”。

首先不得不提到上海。2015年上海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卫计委以闵行区为试点,联手互联网医院国家试点平台――微医集团构建了一个“市、区、社区”三级医疗机构共享的信息平台。社区居民通过平台与所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某位医生签约,相当于该社区医生成为了此居民的家庭医生,承担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首诊并根据首诊情况进行相应的处方,以及按需向上级医院转诊、转诊回来后的延续治疗这四项主要职能。

再说陕西省。陕西省以西安为中心,整合了126家协作医院。这些医院覆盖从二级医院到社区医院,并以不同区域、不同专业领域组成不同的医疗团队,每个医疗团队都是一个纵向医疗联合体,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而落地分级诊疗上,首诊医生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根据首诊情况为患者匹配最合适的科室和医生,在医联体内部开展转诊工作,形成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紧密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上大医院做手术,回小医院做康复。”以此实现求医信息与提供医疗服务信息的精准匹配,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投入效率、分清急慢症、缩短患者求医所耗费的时间。从2005年4月开始,西安在四个月时间里建成15个区域医疗联合体、5个专科医疗联合体,涵盖了辖区内的42所二级医疗机构和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450余万人,实现了城六区医疗联合体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