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金融总量支持大增。截止2011年6月末,郴州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2.32亿元,同比增长21.91%,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比去年末提高3.19个百分点,剔除季节因素后月环比折年增长27.07%,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3.57亿元,同比增长25.14%;剔除季节因素后月环比折年增长率达到71.81%。2011年上半年新增各项存款134.82亿元,同比多增47.08亿元,增长53.66%。新增各项贷款61.52亿元,同比多增30.82亿元,增长100.41%。各项存款余额居全省第4位,各项贷款余额居全省第7位,新增贷款居全省第2位,新增贷款增幅居全省第1位。上半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累计达119.9亿元,同比增长 3.7%。其中市内银行61.5亿元、外埠银行5.9亿元、住房公积金3.8亿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放贷6.5亿元、BT合同融资29.7亿元、私募股权3.1亿元、企业债券6亿元、租赁融资0.9亿元。金融总量的大幅增长,为我市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2.金融政策支持突出。郴州市为大力发展的有色金属产业,在政策、发展规划、园区建设等方面给予了优先支持。一是政策支持。2007年5月湖南省正式提出“湘南大开发”战略,2009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措施》涉及11个方面共34项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产业布局、交通建设等。郴州市紧抓34条先行先试政策重大契机,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制定了《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充分发挥有色金属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与吸收外来资金和技术,吸引有色金属龙头企业集聚郴州,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二是支持工业园区建设。郴州市现有10个省级产业园区中有6个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包含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深加工,其中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重点发展钨、钼、铋、锡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2010年有色金属总产值大38.5亿元,占园区总产值比重的73%;湖南省永兴经济开发区以金、银等稀贵金属冶炼为主,2010年有色金属总产值达43.7亿元,占园区总产值比重的99.5%。三是政府规制取得成效。近年来,对于有色金属产业无序发展局面,郴州市全面落实国家和湖南省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实行以整促改、以整促管,坚持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规划矿区管理制度和“三区”管理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扭转了钨、锡、铋等优势金属矿产过量开采的状况,走向了有色金属产业有序发展。
3.信贷投放向有色金属产业倾斜。郴州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郴州工业主要是在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对采矿和制造业(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占一半以上)的贷款余额达到54.77亿元,同比增长38.62%,占全市贷款总额的14.7%,全年新增15.2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25.02%,其中向郴州钻石钨、金贵银业、宇腾化工、柿竹园等大中型有色金属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7亿元。金融机构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贷款余额达到63.91亿元,全年新增9.18亿元,占新增额的10.6%。
4.根据产业特色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立足有色金属产业特色,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对有色金属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对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开办了贵金属质押、仓单、货权、贸易融资等金融品种。2009年重点在永兴、资兴开展了有色金属仓储质押贷款,较好地满足了冶炼产业对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解决了冶炼产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融资渠道窄的矛盾,截止2010年底,永兴县累计发放仓储贵金属质押贷款4.12亿元,为企业创造了约6000万元的利润。二是率先在全省出台《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意见》(郴政办发〔2010〕6号),引进私募股权实现一级融资达11.3亿元。三是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正式落户郴州,项目注册资本5000万,首期投资2.6亿元,有力促进了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开辟了各种贸易融资渠道,其中市工商银行累计为企业贸易融资额达到8.9亿元。五是推出了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2010年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有色金属企业的贷款余额为36.65亿元,比年初增加10.23亿元。六是各类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7亿元;9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累计担保3724笔,担保金额为29亿元,在保金额14.6亿元,其中发放的大部分是有色金属企业。
二、金融支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有色金属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郴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变为产业优势,这使得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型龙头企业。郴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重复建设严重,全市规模以上采矿及冶炼企业近700 家,但是大部分技术工艺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产值过10亿的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企业目前还没有。二是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郴州上游矿产原料及下游深加工能力偏小,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产品深加工率过低,产业链延伸力度不够。目前,全市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占总产品的比例不足10%,产量较大的铅、锌、铋、白银等产品作为郴州有色金属的主打产品,80%的原料需从外省购入或依赖进口,而下游的精深加工不足,90%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相当低。三是科研能力缺失。据调查,由于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辖内绝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没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学者型高级工程师、技术员缺乏,生产加工主要沿袭传统技艺和经验,自我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新产品研发动力不够。
2.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缺乏新的信贷增长点。郴州传统产业比重偏高,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郴州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24%,虽比2000年提高了5.35个百分点,但所占比重不到GDP的10%,比重仍然严重偏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2010年郴州高新区实现增加值仅为1.47
亿元,只相当于长沙的0.3%、株洲的0.7%、湘潭的1.9%、衡阳的3.3%。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资产与朝阳产业、优质客户结合,既符合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符合国家支持和鼓励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由于郴州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信贷向新兴产业倾斜的基础不牢靠,导致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步伐缓慢,辖内新兴产业信贷增长也驻足不前,2010年末金融机构向钻石钨、强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新兴产业企业合计发放贷款1.96亿元,占全市信贷投放的0.52%。
3.产品缺乏定价权导致信贷支持弱化。郴州矿产资源中虽然有很多品种储量及产量位居中国前列,比如钨、铋、钼、白银等,但出口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在世界上缺乏定价权,议价能力较低,作为我市重要出口品种,2010年底铋出口3853万美元,白银出口17968万美元,石墨出口7559万美元,由于受世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影响明显,风险不断加剧,这对企业融资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银行对有色金属及非金属行业的贷款有敬而远之的苗头。2009年开办的有色金属质押贷款作为郴州金融创新的重要品种,在支持有色金属走出金融危机影响过程中抢占了先机,2010年累计发放贷款4.12亿元,较好的支持了有色金属企业发展,但随着欧债危机持续爆发,世界大宗商品市场受美元指数影响出现大幅波动,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被动性上升,银行对这一新的贷款创新品种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有色金属质押贷款发展缓慢。2010年末贷款余额2.03亿元,和6月份相比仅增加0.02亿元,增长1.19%,和9月末相比减少了0.1亿元,下降4.65%。
4.多元化融资渠道尚未畅通。一是主要融资渠道靠银行信贷。但现有的“两高一资”产业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悖,和银行的“绿色信贷”相悖。郴州采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作为“两高一资”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下,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不符合银行的信贷要求,金融支持的持续性可能会受影响。二是资本市场融资少。目前,郴州市有色金属产业是郴州市的支柱产业,也有几家企业如宇腾、金贵、雄风等正在上市培育,但还没有一家上市融资,大多有色金属企业由于达不到上市门槛只能“望股兴叹”。三是债券融资缺。我国债融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色金属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规模。四是基金融资未成规模。
三、金融支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政府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的指导,加快构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的规划指导,提高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引进技术成熟、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明确引导金融支持的目标和方向。根据郴州目前有色金属产业情况,重点扶持有色金属产业及以石墨为代表的非金属产业集群,改变当前产业结构“小、散、乱”状况。充分利用省委出台的《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重点支持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实现金融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结合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规划,满足产业集群建设各阶段的资金需求。
2.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拉长金融服务链。目前郴州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大部分停留在原产品开采和初级产品加工,深加工企业相对缺乏。为此,应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着力发展集采矿、精加工、硬质合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加快发展钨、钼、铋、锡、铅、锌、白银、石墨、萤石等矿产品产业链。金融机构在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过程中,根据产业链不同位置企业的金融需求,搭建信贷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信息平台,开发适应产业链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积极介入项目的起步及发展阶段,实现信贷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3.加快直接融资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资本市场作为构建郴州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的投融资平台,为自主创新企业及成长性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郴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运行质量较好的重点培育企业要加快股份制改制步伐,加大企业上市力度。重点组织和推进我市金贵银业、宇腾有色、雄风稀贵等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畅通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新上深加工项目。加强有色金属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并购重组的协调和引导,形成采、选、深加工利用一条龙的综合类企业,集中资源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强强联合,促进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有色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类融资工具,募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鼓励经营业绩好、资信优良的中小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4.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银、信、证、保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产品。一是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有色金属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文化创意产业版权质押等担保方式创新,让更多的企业分享银行的服务。二是推出“投保贷”创新产品。各金融机构为有色金属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的同时,利用银行的资源优势向企业推荐优质的投资机构。三方协商后,银行提供贷款融资,投资机构提供股权融资,这样既解决了企业负债率过高不能融资的问题,也为企业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为企业提供了全面融资的方案,最终实现“三赢”。三是开展“信托+理财”的融资方式。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委托信托公司对企业进行投资(信贷投资或权益投资)。信托理财产品既能实现对受政策扶持产业的支持,又有效规避了对于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对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等。信托融资可以涵盖筹资转贷、融资租赁、债务重组、收益权信托等相关金融产品,为分散的社会资金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渠道,起到了连接资金供需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陕西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然而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因此,在分析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对全面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层次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西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存在问题分析
(一)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陕西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GDP比重达3.5% (数据来源:《2012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一五”时期,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7.7%左右,文化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70.19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6779亿元,年均增长5.5亿元。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基本建设投资92.6779亿元。在投资构成中,艺术业、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博物馆投资仍然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重点。陕西省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广告、会展、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呈现多元化发展,使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二)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成为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配置工具。陕西要实现“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突破资金的“瓶颈”约束。目前陕西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陕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地方财政支持有限,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民营投资成本较高,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机制的限制也较难进入,陕西激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比较少,市场化的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文化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力量参与较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2.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不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产业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和血液。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其发展和成长离不开金融支持,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目前陕西省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尚属于空白,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陕西文化产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陕西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明显的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企业日常经营特点,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主动开展融资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尤其缺乏针对无形资产抵质押的金融产品。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既不符合陕西省的省情,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模式。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构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政府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陕西文化产业要蓬勃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政府应在文化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市场机构参与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中,待文化产业市场机制成熟后,再进行市场化。在保证陕西省政府对文化产业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股份合作等途径募集资金,实现文化产业融资形式的多元化,使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扩大陕西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创新融资模式
1.产业链融资
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科技和文化创新为前端,引导大型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担保融资、并购重组融资,将企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从而间接支持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
2.租赁融资模式
对文化企业来说,租赁融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租赁融资门槛低,对承租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要求不高,考察重点不以以往的财务记录为主,而是以现在的现金流量为主,一般以租赁物本身作为担保,无需其他财产担保,这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尤为方便,还可改善承租人的财务状况。陕西文化企业发展,政府应在税收、财政、融资渠道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外,应加强融资租赁的扶持和宣传力度,设立融资租赁信用机构,降低融资租赁信用风险。
3.资产证券化模式
利用资产证券化筹集到的资金能达到知识产权价值的75%,而一般的抵押贷款缺普遍低于65%。作为文化产业版权的著作权、专利权、特许经营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为文化产业版权证券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产支持,从而将缺少流动性的文化产业版权使用费未来所产生的持续不断资金流作为基础资产,产权所有者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通过结构重组在证券市场上交易,从而增强基础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经过资产重组获得证券市场流动的机会,在不增加负债的同时筹集更多的资金,而使版权得到有效利用。
文章从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出发,从融资需求、金融管理需求、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信息需求及金融人才需求五方面说明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完善物流企业的融资体制、建立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优化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环境以及强化物流企业的软实力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金融支持
随着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到来,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物流产业也是评价现代化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准,它与现代经济生活中多种支柱性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行业的发展。从另一角度来看,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而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金融产业的发展创新,二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在西部地区政府的努力下,《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于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提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这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任务。也正是因为如此,金融产业也必须创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分析
从现代经济整体来看,金融产业居于核心地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它以资本支持或发行金融产品的形式支持社会各个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不同产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产业是现代经济中的剂和催化剂。从另一角度来分析,社会不同产业的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客观上也刺激了金融产业的发展创新,二者互相促进。通常,金融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影响。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间接融资渠道;二是直接融资渠道。前者是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主要渠道,指的是金融在信贷市场中发挥中介功能,在选择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金融机构首先分析同一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产业结构实施相应的信贷政策,进而利用信贷政策的调节作用,使资金向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集中,这样一来,不同产业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机构还可以调节居民消费结构,并以此来推动当地重要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西部地区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物流运输总量很大。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业以及相关存储行业都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西部地区2011年的总货运量比上一年度上升了30个百分点,创下了19.7亿吨的货运总量。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行业同样得到较快的发展,从交通运输条件上支持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物流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的地位被确立下来,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尽管西部地区物流产业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也拥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但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限制了物流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物流产业的集中性较差。在产业市场理论中,恰当的产业集中度有助于解决市场竞争效率与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中,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被重组或兼并,第三方物流中超过一半的企业都是如此。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物流企业的集中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基础能力,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非常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2.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由于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货物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物流服务效率必然得到提升。根据这一点,现代化物流体系必须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即通过提高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服务效率。西部地区物流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不仅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而且物流专业软件也相对不足。由此可见,西部地区需建立起全面覆盖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3.服务水平较低。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物流现状发现,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很小,企业物流占主要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西部地区物流服务比较单一,服务质量较差,高水平物流服务无法满足物流需求。除此之外,物流设施的落后也是造成物流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先进的物流设施,装卸设备以及运输设备也处于紧缺状态,造成整个物流运输成本的增加。西部地区不同部门、企业之间很少进行有效沟通,这也客观上造成物流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相比东部地区企业,西部地区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设备相对落后,再加上不同行业之间基本不交流,很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物流产业很难实现快速发展。4.运营方式单一,有待及时更新。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迈入个性化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但对商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而且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表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必须及时优化物流产业服务,以便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5.专业化物流人才紧缺。对任何产业来说,人力资源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物流产业同样如此。我国物流产业出现时间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化人才处于紧缺状态,而西部地区更为严重,既需要大量专业化物流人才前来支持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具有良好竞争合作意识的物流团队。6.物流网络建设落后。西部地区尽管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多种运输方式并存,但迄今为止却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综合性物流网络系统。当前西部地区主要进行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工作,却不重视建设物流节点。
(二)金融支持现状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物流产业开始在经济市场中崭露头角,并以大容量信息以及大范围覆盖面积等优势条件不断扩大在经济市场中的影响力。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和扶助,物流产业不可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权威部门的相关数据,仅以2014年为例,金融机构投资于物流产业的总额度为543.44亿元,其中有31.96亿元用于购买先进的物流设备,435.93亿元用于建设物流相关场所。2015年,金融机构投资于物流产业的资金额度迅速上升为1388亿元,其中有10.45亿元用于购买物流设备,建设物流场所所用资金为1136亿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尽管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物流产业的投资额度,但用于购买物流设备的资金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相关部门以及负责人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如果持续减少用于购买物流设备的投资,势必会对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必要性
(一)融资需求物流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物流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物流产业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企业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很好地完成物流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中的业务,因此,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很明显,物流企业必须通过融资渠道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从多个方面对其给予大力支持,金融产业的大力支持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金融产业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但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相比,金融产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资金规模仍然停留在较小的水平,这使得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的限制。
(二)金融管理需求金融产业对物流产业的支持不单单体现在资金的筹集上,如果没有妥善管理和运用所筹集的资金,金融产业的支持作用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物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会成为“水中月”。在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企业尽管融资成功,但却由于忽视资金管理而最终无法实现自身发展。因此,西部地区物流企业一方面要设法拓宽多种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稳步提高。
(三)金融服务需求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金融服务需求,如物流保险业务、外汇服务业务、资金结算业务等,因此,西部地区要大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完善金融服务质量,满足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1.资金结算业务需求。随着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各种相关业务不断出现,而且资金量也会相应增长。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资金结算业务,并扩大宣传,使更多的企业了解电子支付工具。总之,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应该集中力量优化资金结算业务体系,以满足物流市场不断增长的需要。2.物流保险体系需求。物流产业链条包括运输、存储、配送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规避风险,所以应该在发展物流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展物流保险业务,保证物流产业的发展。3.外汇服务需求。由于西部地区不断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同样的道理,物流产业在发展中也促进了国际贸易量的增加,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外汇服务业务,提高外汇服务水平,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4.中间业务需求。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的物流服务比较落后,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中间业务基本在原地打转,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但这也恰好说明物流产业中间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金融机构应针对物流产业的具体需要,不断推广物流中间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利润率,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信息需求影响西部地区物流发展的因素包括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与金融机构的支持难以实现有效结合。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不仅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较低,物流企业也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支持自身发展,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交流,使金融机构准确了解自己的金融需求。必须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消除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为二者的沟通和交流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使物流需求与金融服务实现完美结合。
(五)金融人才需求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物流金融人才的支持,但物流金融服务人才需求一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不但要适当增加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颁布实施相关措施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物流金融人才需求。由于物流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逐渐开始走向国际,西部地区必须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以便适应飞速发展的物流产业。
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完善物流企业的融资体制1.构建完善的财政扶持体系,颁布实施有效的融资政策。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它也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无法摆脱资金短缺的限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如颁布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相关税率等,力争从政策上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2.企业要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提升自身融资水平。物流企业应加强管理,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另外,企业要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如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票的形式筹集资金。从政府角度来看,应该在政策中明确规定减少物流企业融资条件的限制,帮助物流企业提高自身融资水平。
(二)建立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1.重视与银行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有限,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因此,物流企业当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仍然是从银行贷款。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设法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并及时与银行进行交流,使银行准确掌握自己的融资需求。显然,物流企业必须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自身融资问题,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从银行角度来看,也要从物流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物流企业研发金融产品,以便增加自身收益。2.与保险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物流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因此,物流企业普遍具有强烈的保险需求。首先,对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与保险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风险控制,减少自身损失。其次,从保险公司来看,保险公司也要立足于物流企业的保险需求,积极研发针对性强的险种,以此提高自身实力。双方只有加强沟通,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双赢。
(三)优化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环境1.重视相关法制体系建设,推动物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时间并不长,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法制体系,整个物流市场仍然在法律缺失的条件下运行,因而物流产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为此,不仅国家要重视物流法制体系建设,而且西部地区也要从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推动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及早实现规范化发展。2.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尽管金融产业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作用,但其中的风险同样居高不下,如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金融产业能否充分发挥自身对物流产业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金融机构自身能否及时察觉风险,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基于此,必须构建起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准确认识风险、控制风险,从而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最终实现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物流企业的软实力建设1.重视人才培养,吸引外来优秀人才。从当前来看,同时具有金融知识和物流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数量上无法满足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性人才的紧缺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以便满足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2.将先进管理模式应用于实践,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过快,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的落后性逐渐凸显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物流企业应开拓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运营管理经验,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以便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从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高新才,咸春林.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4.
[2]任少军.西部资源型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08,(12):3-4.
[3]唐昭霞.新形势下西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1,(30):105-108.
[4]吴凡.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5,(20):23-24.
关键词:金融危机 文化产业 影响 发展形势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67-01
中国文化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严重?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到底是挑战还是机遇?金融危机后我国文化产业又该何去何从?考虑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涉及到了各行各业。通过各方的调查数据显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同时在文化产业内不同的行业受到的影响也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市场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力量尚不够强大,不能抵挡金融危机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受到各种因索的影响。比如企业频繁的裁员,停工等。在金融危机中以出工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订单量大幅度减少,消费量和消费人数也急剧下降,另外出现部分恶性竞争的情况。受国内外经济疲软的影响,企业的信心也受到很大的打击。
(二)文化产业不同的领域所受的冲击程度不同。根据调查显示,高端文化产业和出口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高端文化市场低迷,文化企业举步维艰。例如报纸行业,话剧艺术,民俗风情表演,纸媒广告等等营业额大幅度下降。因为这些领域的消费者多来自国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了。另外网吧,音像店等受到的影响较少。这个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洽谈业务少了,也因为心里恐慌等因素而减少了娱乐事项。
(三)部分文化产业呈现了复苏状态。在政府的调控和指导下,一些行业开始度过难关。娱乐行业通过加强内部整顿,减少成本,加强管理等方式拉动营业增长额。同时消费者恐慌心理的减少也促成了娱乐业的发展。另外,通过政府针对性的扶持,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或者自主创业或者重新上岗,使部分文化产业里现复苏状态。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发展策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也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产业结构转变中的机遇。金融危机刺激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改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将迎来发展的契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刺激消费,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被提升,也就扩大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
(三)政府重新定位中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资金,促进消费,化解危机,在金融危机中,政府,提高了执政能力和服务意识,积极转变成了服务型政府。文化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大增,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推动力量。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意见
(一)政府应加大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国家和品牌的产品纷纷进驻我国。尤其在目前金融危机下,我国表现出较强的消费能力,他们对国内市场更是虎视眈眈。首先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合作,联系实际,及时把握文化市场的变化,制定适合文化市场发展的政策。其次政府要注重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创新。再次政府应该规范文化产业市场,严厉打击非法行为,积极扶持优秀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抓住机遇,尽快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都很低迷,但是文化产业却表现出相对独特的生命力,如电影业等。也正是金融危机的出现迫使我国产业升级,进行结构优化和改造。第一,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价值,扬长避短,尽快将其建成我国的重要的经济产业。第二,社会各界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重视文化产业,尽快提出文化产业的振兴计划,趁机发展有优势的新型产业,如创意产业等,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大力培养和支持龙头企业。优秀企业能带动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对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以龙头产业为突破口,以此发展文化产业。1.大力培养和支持实力雄厚的龙头产业,来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和竞争力。2.建立规范和先进的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创新,鼓励技术自主研发。3.拉长文化产业链,积极发展文化衍生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我们并不知道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它,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多的准备,我们的文化产业一定能走出危机,迎来发展的繁荣时期。
参考文献:
[1]魏文彬,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选择[J],新湘评论2008(01).
一、金融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从国际范围来看,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国内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也迫使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必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上,金融助推产业调整升级的成功例子有许多,韩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韩国确立了钢铁、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政府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业进行筹资。80年代以后,韩国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重点发展电子和电器工业,政府通过利率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卢武铉总统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国”,包括利用银行业在内的多渠道资金,组织成立了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实现自主创新构建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平台。纵观韩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整个历程,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功实现三次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到高科技低排放,金融服务和创新的及时跟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十二五”时期,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还非常艰巨,其关键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流程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链接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中的产品生态设计、节约制造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还包括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型建筑的生态设计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需要顺应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一是对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使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同时对“两高一剩”产业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设立环保评判标准和细则,以便提高绿色信贷的操作性。对不符合绿色贷款标准的企业予以“一票否决”。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对技术依赖较高、资金需求大、可用抵押物少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以技术专利、升级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贷款抵押物,开拓试行多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
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设备的特点提供金融租赁服务。金融租赁是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经常采用的融资模式和商务模式,既能有效地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负债率,又利于界定项目资产的归属。“十一五”期间一批金融租赁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节能项目的租赁业务,在建筑和工业领域都形成了成功案例,初步显现了金融租赁对节能服务市场的特殊功能。金融租赁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成为节能服务行业的主要融资方法之一。
三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初期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随着节能服务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展现,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成为新的热点。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建立和完善制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立法明确证券发行和上市保荐机构的相关责任,并设立问责机制。
四是针对农业产业化加大三农的融资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升的多个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改变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向两型社会过渡,农业生产走集约式、产业化和园区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农业生产将逐步改变分散的、个体的生产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生产方式复归。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私人农场和“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其中的关键要义是节能环保、生产高效和产品符合健康的要求。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想方设法,借助土地流转等制度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将信贷、保险、信托、担保、租赁和新型中间业务等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安全、绿色和低碳的农产品生产及其深度开发提供再融资倾斜。
二、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除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关系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个方面谋划“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带动全社会2万亿的投资。据预测,到2015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将达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3]。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都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中国绿色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成立,当时全国有近1000家生产环保设备的工厂。1988年,国务委员宋健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的问题,环保产业替代了环保工业,也成为了绿色产业的前身。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以环保机械装备为核心向环境产品、环境服务和环境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方向发展。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包含大量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比如,环保节能产业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传统的信贷审核方式难以满足环保节能产业的信贷需求。因此,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作为驱动力。
首先,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发展绿色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绿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与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科技资源相对接,将是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纳入国有风险投资基金的考核,出台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利用风险投资渠道进入绿色产业。
其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支持绿色产业。根据绿色产业的特点不断修订创业板的新股发行条件,推动绿色资源类企业和项目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或其他金融工具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营的环保型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既可以解决环保型企业资金的不足,也可以优化其资产结构。
再次,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政公用绿色产业市场化改革。积极为BOT、BT、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的绿色公用项目提供融资。该类建设经营模式大多牵涉到企业与政府间对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方面,具有政府补贴或政府担保等特点,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实力与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政府的声誉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机构对该类绿色项目发放贷款风险低,收益稳定。
最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服务力度,建立能专门为绿色产业服务的专业性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激励担保机构为绿色产业的信贷进行担保,加快保险创新力度,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专项保险产品等。我们应该看到,绿色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各种方式与传统产业伴生成长。有可能是传统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嵌入新兴产业内部,如传统的玻璃制造业为光伏行业提供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基板。也有可能是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依托,如传统的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有可能是传统产业凭借资金、销售网络的优势,搭建运营平台,使新兴产业与消费者实现对接,主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国家电网筹建的全国汽车充电站网络,就是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极大支撑。因此,走“新旧结合”的发展路径,也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可以尝试研发嵌入期权等资本市场工具的信贷产品;可以与风险投资等直接投资机构合作开展业务;还可以与保险业合作,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专项保险,创新风险分担和损失赔偿机制。可以说,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
三、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作为金融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平台,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紧迫任务。碳排放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计算,人类每年只能向大气中排放不超过361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目前全球排放量已接近这个数值。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资源和环境代价。据统计,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1倍、韩国的4.3倍。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没有能完成碳排放目标。可以说,我们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负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降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2009年底,中国政府宣布了碳减排的目标:在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4]。“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单位GDP碳排放降低目标定为17%[5],这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约束性指标。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减排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源需求和工业化发展可能导致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具有大量可再生能源,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应当从平台搭建、定价权掌握和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建立三个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第一,碳金融平台的统一搭建。碳金融交易平台是发展碳金融的基础。目前碳金融交易平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例如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等。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商业组织在欧洲气候交易所注册成为会员,进行碳金融工具合约的交易。其中包括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等国际著名投资银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拥有比较完备的碳金融产品,既可以进行碳信用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碳期货交易。中国已经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地方各省市也都有区域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项目)交易中心。中国应在该类交易所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体系,打造有规模、有品牌并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标准化碳交易平台。
第二,碳金融国际定价权的掌握。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主要供应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0%左右。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目前尚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宝钢股份与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和英国瑞碳有限公司签署的“高炉煤气发电碳减排购买协议”,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不及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的一半。“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尽快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功能来控制碳交易价格的定价权以及帮助中国企业规避碳金融交易价格市场波动风险。
第三,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建立。中国应建立起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低碳金融创新主体为基础,评级公司、咨询公司、法律机构、担保公司、碳经纪商、碳资产管理公司为重要参与者的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碳金融是适应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创新,而碳金融及碳交易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为主。目前,欧洲的中间商大多是基金公司或银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3/4的会员是金融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服务低碳经济可谓商机无限。今后几年内,中国可结合中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从信贷和中间业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探索。在信贷方面,可以优先对承诺减排达标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允许用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在中间业务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推出融资租赁、保理、信用证、信托类碳金融产品,推行碳资产证券化,活跃碳交易市场。另外,还可以提供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融资配套掉期服务,用未来碳交易现金流进行贴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44;F832文献标识码A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及金融支持指标的选取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政产学研企各界广泛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绝非是历史的偶然,如何评价其发展水平,不能只用简单的产业产值、增加值等作为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较为短暂,发掘其整体的综合效益以及影响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观察时间.现在国内外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普遍接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1,2\],由于本文研究重点不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因此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标的内容只是简要地分析.本文研究重点是我国金融市场、金融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决定了其发展水平指标只能简单化,无法挖掘过多的评价指标,因此本文依然选择传统的指标对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描述.传统的产业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产业产值、增加值、利润值以及科研指标等,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阶段还是初创期,其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产业增加值、利润以及科研投入的约束,因此这些指标不能很好地描述其真实的发展现状.产业产值所涉及的内容却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产业的发展阶段,另外,产业产值更能体现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企业迅速扩张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金融市场促进企业迅速增加产业规模和发展产业的能力,因为初创期的产业其资金除了自身较少的自有资本外,基本上来源于不同的金融市场.因此本文选择产业产值(记为IGDP)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描述指标.
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支持主要指证券市场和银行资本市场的支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同样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经济需求开创了不同的专业范围.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指标的构建,Goldsmith提出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即FIR)指标,FIR指标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是一个描述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3\].King 和Levine运用四个指标描述金融发展,即LLY、BANK、PRIVATE和PRIVY,它们分别体现的是金融深度、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体系分配国内资产情况以及金融体系配置私人企业信贷资源比率\[4\].陈晖将金融发展分为金融中介发展指标和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分别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指标包含金融抑制、金融中介结构体系和金融深度三个子系统,而其金融市场主要考虑的是证券市场,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效率和市场国际化三个子系统\[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期特性决定其融资能力有限,如何融资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途径只剩下政府政策性支持、银行贷款市场、证券市场以及我国新兴崛起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中银行贷款和证券融资是比较具有传统意义的金融融资途径,产业的发展初期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已经完善的创业板市场给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融资平台.另外,目前正在筹建的新三板市场也正在逐步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属性决定其适合在新三板市场进行融资,其门槛相对于创业板而言更低.政策性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国家政策支持范畴,不应将其全部纳入金融支持范畴,另外国家的政策支持有非经济性质,不易衡量.风险投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作为一个不完善的市场来说,其作用尚未被发掘.一方面市场刚刚兴起,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掌控者,势必审慎投资,因此过多的考虑了风险权重,造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信用、高风险评级;另一方面,处于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市场,其规模较小,还不能像证券市场和银行贷款市场一样满足大量的资金需求.
经济数学第 30卷第1期
吴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在选择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察指标时,经过反复考量,本文认为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研究当中,选取了股市的证券融资指标和银行贷款指标,研究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机制以及融资效率.
2面板数据模型及有关检验
2.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关于变量y的N个不同对象在T个不同时期所观察的二维结构数据,对于每个所观察的数据记为yit,其中t表示T个观察期,i表示N个不同对象.随着经济现象的变幻多端以及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运用传统的数据模型来解决经济问题、研究经济规律和预测经济趋势会存在很大的误差,面板数据由此应运而生.
我国规划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因此只有选择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说明金融市场对七个产业的支持情况,才能更好地分析金融市场的支持效应.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是社会和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要模型,不仅可以建立静态计量模型,还能建立动态计量模型\[6\].面板数据的静态模型通常包含六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确定系数面板数据模型、随机系数模型、平均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的一般形式为
4.2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由于面板数据建模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仅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体对面板数据所产生的信息影响.因此,在建立模型时需要从单个个体所产生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处罚,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个体经济信息所累积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系数.如果不进行模型的选择,会对经济问题的解释和预测带来极大困难和误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固定系数和变异系数进行检验,筛选出最佳的计量模型.
1)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选择,以便选择最佳的实证分析模型,使得实证结果更加真实.为此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得出Hansman检验结果,见表3.
4.4结论与对策
4.4.1 截距项效应
从表5回归的结果来看,七大产业构建的模型估计结果中,截距项都为负数,新材料产业为-16.788 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5.797 34,新能源产业为-13.437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19.836 7,新能源汽车产业为-0.062 55,生物医药产业为-95.641,节能环保产业为-25.255 8.其中生物医药的幅度最大.
截距项的负数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一方面,在没有银行存款和证券市场的资金支持下,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外部主要资金来源,企业无法改善自己的生产技术、科研资金投入逐步减少,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产品更新换代滞后,长期停留原地,因此市场份额逐步被侵占.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处于初创期,本身并没有过多资金积累,企业的利润要么被用于企业发展,要么没有利润.在初期没有流动性资金作为日常开支,企业很难维持生产,因此,时间一长企业就将举步维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最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来源于生物医药产业对科研的依赖性最强,如果缺少科研资金,药品更新换代滞后将从市场上淘汰生物医药企业.
4.4.2银行贷款效应
银行贷款方面,目前只有新材料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银行贷款增长系数为正数,分别为1.807 4和0.122 1.因此新材料产业而言,银行贷款每增加1%,产业增长1.807 1%,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才0.122 1%.其他产业中,当产业银行贷款融资增加1%时,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分别下降了0.498 9%、0.222 9%、0.235 6%、2.289 2%、0.226 7%.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的降幅最大.表5表明,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加,贷款效应大部分为正,但是银行贷款效用的变化不明显,并没有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出现相应加强效果,与理论不一致.
我国融资市场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是银行贷款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传统的银行贷款只针对资历较老、信用度较好的大企业,例如央企、国企.因此对于正在发展期或者是创业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成本太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需要融资的情况下,首先寻求的是银行贷款,但新兴企业规模小的特征决定了其融资能力弱,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相当不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少又不明确[8,9].因此一方面是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是在政策不清晰的情况下,银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增加贷款要求和提高利息,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同样的,生物医药产业基本上是依托于某项生物技术或者专利而发展起来的产业,若缺少后续研究资金,一方面难以进行科学研究,无法突破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减少了新产品问世的可能性.
4.4.3股票融资效应
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股票市场融资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促进作用.七大产业在证券市场每增加1%的股票融资额,产业增值基本上大于1%.新材料产业增加1.348 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1.260 5%,新能源产业增加1.945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2.178%,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1.077 9%、生物医药产业增加7.628 2%,节能环保产业增加2.506 2%.其中生物医药的增幅最大.表5表明,随着股票融资规模的增加,其作用效果为正,但是股票融资规模效用的变化不明显,并没有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出现相应加强效果,与理论不一致.
股票市场融资是发达国家企业选择的最佳途径,比如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其上市门槛较低,成就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IT企业,最著名的就是微软、戴尔等.股票市场融资吸引企业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10\].一是企业上市融资可以融入大量资金,壮大企业实力;二是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进一步提高运营能力;三是在证券市场上融资,需要接受市场监督,有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四是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其成本较小,而接下来再融资的过程,其成本更小,不会像银行贷款一样要付利息,企业分红只在有较多利润剩余才进行,初创期可以避免.因此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最想采取的途径,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最佳,特别是科研资金前期投入加大的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但是对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而言,其相对短暂的发展期导致很多机制不健全,不能发挥出完美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62-67.
\[2\]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678-683.
\[3\]W Raymond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R G KING, R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91(1):1-32.
\[5\]陈晖.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8.
\[6\]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贺正楚,张训.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产出效应\[J\].系统工程,2011,29(6): 33-38.
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土地批租的国家垄断性和税费的统一性相当强;房地产投资大、周期长、潜在的风险多;资金积累的初始性和经济效益比较高;房地产业的群体性、关联性和区域性比较突出。
一、房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价水平偏高、价格上涨过快
2006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11月高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北京、深圳更是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12月份两城市涨幅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0.4%和10.0%。
(二)房地产供应结构不合理,畸形发展
从2006年全国销售商品房面积看,在我国三类住房(高档商品住房―豪华型住房,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中,90平方米以下只占20%,90到144平方米占53%,144平方米以上占27%。从销售套数上看,90平方米以下占33%,90到144平方米占52%,144平方米以上占15%。政府为了首先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要,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和标准。从建设部抛出的方案看经济适用房每户90平方米的标准难以实现,因为在目前房产市场上,户型偏大用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般需求是120平方米,这就导致90平方米的住房没人买,房地产开发商对此项开发也按兵不动,从而致使12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的住房价高排队买不到。这是由于房地产供应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矛盾所致。
(三)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
全国各地商品房库存量居高不下,目前已高达近亿平方米,特别是高档商品房的空置率同比数字仍在不断上升,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房地产资金投向层面不合理,普通商品房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比例与我国现阶段居民的收入层面相比,比例明显偏低,导致城镇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无法得到保障与满足,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非法侵占、征用土地以及拖欠农民工资等现象仍然不断发生,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房地产投资增长偏快、能源消耗过大,以至于引发钢材、煤炭、水利、电力等原材料供应紧张。
二、对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政府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责
1.树立房地产的二重性观念。近期政府所采取的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效果不显著,其原因是对土地和房地产的二重性认识不清,若只依靠住房的商品化,解决不了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基本保障问题。若只靠财政补贴,住房公积金也解决不了住房商品化市场的发展,满足不了各阶层对住房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徐孟州教授和北京市建行谷祥总经理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具有公共产品和商品的二重性。”房地产作为公共产品,政府应当低价和廉价地向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也就是市场经济下住房的社会保障问题,这部分住房不应当做商品,而应当用财政补贴和住房消费者出资的方法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房地产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尊重价值规律进行公平竞争、增加收入、获取利润。由于二重性的这个观点不明确,混淆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与发展商品经济反映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两种职能作用,混淆了政府与社会保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广大居民消费者、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2.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观念。实现以人为本要求,应当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上,充分体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住房问题上,体现政府有责,人人有份,既能解决和满足高收入者的住房要求,又能解决和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要求,在住房的资源配置达到公平合理,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应当把住房当作国计民生的基本要素看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和谐社会要求政府给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居住条件,这其中也包括抑制过高的房价、以保证最基本的居住条件。
3.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住房消费。要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结合起来。目前不少居民与开发商超越自身能力,贷款购房和盲目攀比、追求大、洋、豪趋势。而有些人存在住房过多、过好、挤占社会资源的情况。要通过社会引导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调整和防止住房相差悬殊的情况。
(二)从税收的调控角度实行有轻有重、有奖有限的税收政策
我们在梳理和分析了近两年出台的有关房地产业税收制度(包括二手房交易的营业税、调整后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之后,认为这项政策是限制房地产交易的成分比较浓,并且有的也难以实行,建议要从根本上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如创造条件,初步开征社会保障税、物业税和遗产税。而对现有的土地增值税制度、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契税制度、营业税制度、印花税制度、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在认定他们的属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他的作用。但我们认为税收对房地产的调控作用也不是万能的。他必须与价值规律、价格政策、财政补贴、财经政策相配套,同时我们认为加强房地产税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也是很重要的。譬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的土地增值税由过去实行的“先予预征后清算”的办法,改为“限期结算清缴”的方法。这就有力地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税收征管力度,以及对房地产业从开发到销售全过程的的调控作用。
(三)开辟多渠道的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来源,实行有区别的房地产信贷制度
针对目前房地产经营融资渠道单一,房地产业对营业银行的过分依赖和风险加大的情况,我们认为从住房的二重性的基本观点出发,应当适度发展房地产资本市场,适度实行信托投资,适度划分银行信贷结构和适度发展个人住房储蓄,合理使用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及逐年加大和严格掌握政府对住房的财政补贴。对个人住房的资金来源仍然主要依靠个人收入中住房消费与投资部分和住房公积金,以及住房储蓄与贷款。强化社会信用制度。预防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住房信用贷款的形式可以是封闭式的,也可以是非封闭式的。但封闭式的形式比较成功。
(四)大力完善房地产业的法律制度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对房地产开发、经营动作过程以及房地产业开发企业的行为作出规范的法律状况,以及涉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法律条文不仅数量少、体系不健全,而政府也往往只是运用某些政策措施、行政手段、临时办法对房地产进行调整,而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例如,商业银行中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已经开展多年,在对贷款对象的审查程序上不仅要求银行自身进行审查,还委托了某些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审查,不可谓不严格,但事实证明这类审查流于形式的仍然为数不少,实践中房地产按揭贷款欺诈案件在数量上大幅上升,商业银行自身的规定根本没有起到为其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显然,以规范性的法律加以约束和调整,强调严格的法律责任,才有可能使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概率降低。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土地交易、资金投向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投机性极大。房地产开发法律、政策中的歧视性规定也引发垄断,破坏了房地产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涉及房地产处置的某些法律规定也不明确、具体,带来处置上的难度。例如,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是以房地产抵押方式获取商业银行提供的开发贷款的,而当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不良导致停业、破产时,虽然政策上允许以开发企业设定抵押的房地产作为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的资产,但可能由于受到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状况的影响以及纷繁复杂的变现程序的制约,商业银行要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确实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提出修改有关房地产法律调控的几项建议。
1.对1994年制定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进行修订,包括对房地产开发取得土地的法律形式及其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的原则和组织形式,房地产交易行为的有关规定(含房地产转让、抵押、房屋租赁、中间服务机构)违反房地产法的法律责任进行补充。
2.建议对1997年制定的《建筑法》,包括建筑许可制度、建筑发包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装生产管理,尤其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理进行补充。
3.建议修订1990年制定的《城市规划法》,对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建筑、市政、市容、交通等内容规划的制定,对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对城市规划的审批和实施程序进行修订和补充。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44;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24-0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良好的金融支持政策成为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财政资源支持、税收资源支持等多方面内外支持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我国需“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形成了包括银行信贷间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支持多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银行信贷支持
“十二五”纲要提到“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信贷市场等金融体系的支持。从江苏省以往信贷资金的使用来看,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其风险高、规模小、资金少、有形抵押物有限、缺乏市场信任,较多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考核要求。金融机构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资金投入主要放在成熟的大型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较为谨慎保守,主要通过调低贷款利率扶持其发展。
对发展初期的企业,信贷投放给予政策性地支持可适用于其风险高、收益低的特征。发展至中期具有中风险、中收益特点时,政策性支持可让步于市场性信贷支持,两者协同配合。发展到后期,已发展成熟的产业具有风险低、收益高的特征,已无需政策性的信贷支持。
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仍不成熟。因此,国家倡导各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及贷款评审方面对新兴产业适度放宽,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镇江市及苏州市都开展了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试点;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并发展了一批中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能。省内各市还建立了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了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
江苏省政府设立了奖励基金对新增科技贷款进行奖励。为更好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省政府建立了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锡市科技局与农行无锡分行达成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了科技信贷“绿色通道”和科技资金监管银行等合作新模式,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苏州市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新增贷款增速。
(二)资本市场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市场直接支持力度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已形成了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的多层次体系。为解决融资难,国家倡导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展初期高风险低收益的企业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可通过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发展中期中风险、中收益的企业,可通过中小企业板获得金融支持。当企业发展成熟具有低风险高收益时,增长速度趋于稳定,主板成为其必然选择。
2010年3月,证监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明确保荐机构应重点推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国家也在加速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三板市场加速推进。完善各级市场之间的转板,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最终实现各层级市场之间能够做到有机衔接,使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得到满足。
在完善证券市场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建立,如私募股权基金、原点基金等,并争取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基金体系。江苏省近年来正努力构建自己的区域股权投资中心。2013年,南京市成立了江苏省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截至2016年4月底,苏州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03家,企业获得直接金融支持的渠道大大拓宽,占比达到30%。
国家还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开拓更多的债务融资渠道,重点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国家倡导扩大其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针对其情况开发信用低收益高的债券、私募可转债等产品,南京、苏州、南通等市均发行了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政策性支持vs市场性支持
我国金融支持可分为政策性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政府通过干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在某些领域开展倾斜性金融活动,使得金融资源优先配置到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领域。政策性金融支持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优惠或政策性担保鼓励金融机构政策性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策性支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加以保障。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支持活动,也是我国金融支持的主体。国家在大力倡导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货币市场信贷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能。
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相辅相成,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持体系,两者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应通过立法明确政策性金融支持所服务的领域及功能。其支持模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地区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在新兴产业发展前期,一般采取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市场性支持为辅的策略,使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体现在市场性支持暂时不能发挥作用的时期和领域。然而,长期政策性金融支持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许多项目产生了不良贷款,金融支持财政化的问题日益明显,使资产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信用建设。因此,随着产业壮大及市场金融支持的领域越来越宽,政府应将政策性金融适时地向市场性金融转变,除保留必要的财政补贴,设立创投基金以吸引更多市场金融资本进入,更有效地实现政策性与市场性的协调,并逐步消除政策性金融支持产生的不良贷款、金融支持财政化的现象。
三、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机制
(一)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十二五”规划以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实施400多个专项项目,财政支持超过100亿元,并带动了1 00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金融支持存在财政化现象,这与金融运行的效率和安全存在着不协调问题。针对这一点,江苏省坚持以政府和市场调节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减少财政资金直接无偿支持比例,更多采用产业基金、以奖代补的方式,由地方财政设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对科技贷款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形成金融与财政支持的有效配合。此外,各地级政府也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倍增计划》。苏州市提出,“市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60%以上将用于支持市区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优化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各地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也应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金融支持与财政支持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大手段,具有互补性且相互影响,所以两者的协调机制也是完善金融支持的一项内容。
(二)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协调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金融支持上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不足,在税收方面可通过相关税收政策来引导其投资机制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潜力。此外,政府也要对该类产业进行税收扶持,鼓励更多的资金进入该类产业。
目前,我国并未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现有优惠政策均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判定。主要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盈亏互抵、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和退税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这一情况,政府已积极开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全面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的研究,优惠将涵盖流转税、所得税等各个税种。税收政策影响到企业的税负,从而影响其盈利、产品开发能力等,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具有整体思想,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处于培育期的企业,帮助其渡过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针对成熟期的企业,可向科技创新方面倾斜,给予一定的优惠,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综上,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与一致性,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政策的执行中,金融与税收密切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 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M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7):98-103.
【关键词】生物产业 金融供给 金融
一、金融支持可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除了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组成比例,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角度来看,金融产业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机制和体制安排。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对经济的干预和冲击强度,范围较小,而金融为有偿、自愿的特点,更适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经济活动,其资金运行,从培育高科技生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规模的生物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调整等,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和生存的优胜劣汰机制的自动调节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发展生物产业的财政支持是非常明显的,使用的金融工具是比较充分的,这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物产业发展反过来为金融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本产生强大的需求和吸引力量,带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升级,金融发展不断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为金融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多样化拓宽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渠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断促进完善多层资的资本市场,推动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的建立;此外,作为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领域的新产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还会带动多个产业共同发展,从多个角度为金融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三、云南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
(一)生物产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初创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或蜕变)期,这是产业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伴随产业在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和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二)生物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
生物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在生物产业在各自不同发展阶段中对金融需求具有不同的要求以及需求特点。
在导入期,由于生物产业本身的发展阶段较为落后,难以获得金融体系的认可,因而外源融资以及风险投资机会较低,所以,内源性融资,产业自身融资能力的延伸不得不成为企业的主要依赖。
在成长期,生物企业规模,资金需求激增,同时增加了抵押资产,商业银行除了信贷以外等逐渐增加内源性资源,其他的融资手段,如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已逐渐成为可能。
在成熟期,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生物企业,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趋于完成,管理制度建设也往往是合理的,并逐步进入开放的市场条件下证券发行。同时,产业中大量剩余资本的存在,使产业对金融的需求由融资需求渐渐转为投资需求。
在衰退期,资源分配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应注重规避风险。这个阶段,企业逐渐进入尾声,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损失,或通过改造阶段重新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的投资比例约为1:10:100的发展,所需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多,从高科技企业成长的角度看,从种子阶段,创业,成长到成熟,而所需的资金增加,风险降低。鉴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在初始阶段,政府应成为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和风险承担者。
(三)金融支持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金融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分为狭义的支持和广义的支持。其中狭义的金融支持主要是指资金的供给、即融资;广义的金融支持还包括现代金融体系所能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如保险、租赁、信托、担保、投资以及金融事务咨询等。就目前情况来看,金融支持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技术的研发与项目攻关;(2)生物科技研究平台的建设;(3)生物产业化基地;(4)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5)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市;(6)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
四、云南生物产业发展中几种主要融资途径及供给状况
(一)开发性金融
作为对国家“两基一支”领域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的主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在发展资金的使用,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融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为例,截止2011年6月底,分行支持全省生物产业合同金额170920万元,贷款余额105615万元。
(二)省财政
云南省级财政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08年以来达到5000元,今后将根据财政增长逐步增加。2010年,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5000万元,涉及全省16个州,3个市,省直管县249个。其中涉及到贷款贴息385万元,2183万元精深加工,技术创新700000万元,基地建设1085万元,520万元的品牌发展,市场营销270万元及其他领域。
(三)商业银行贷款
融资难问题,在我国生物高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比较明显。中小企业因可质押的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难以质押,故银行信贷资金难以进入该阶段。
(四)证券市场
就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大量的中小生物高科技企业望而却步。
(五)自我积累
在我省生物企业的种子期和发展初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除了政府扶持外,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靠企业自有资金积累,资金量极有限。
(六)其他
云南企业融资解决生物学问题,提出实行“加,减,乘”法,注重创新的融资机制,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生物产业,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五、结语
如前所述,融资的企业在云南生物方法更单调,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积累,但后来也有良好的生物包装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相对而言其他类型的融资方式使用较少。这与我省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也与当地实务界对生物产业融资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落后有关,还与各有关部门对资金投放的管理水平有关,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余卫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金融的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