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护理科普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科普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科普计划

第1篇: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关键词】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外科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31

随着我国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健康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护理人力资源在数量、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1]。笔者所在医院将层级全责一体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应用于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应用层级全责一体化前护理的37例患者及16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将应用后护理的49例患者及16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为18~72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大学;护理人员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3~41岁,从业时间为2~21年,文化程度为中专~大学。观察49例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为18~73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大学;护理人员一般资料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模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采取责任护士加功能制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实行班次工作责任制,不进行明确层级的划分与管理,由护士长统一管理科内的全部事务。

观察组应用层级全责一体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分层级、责任管理划分人员。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及工作能力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和助理护士。责任护士全面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及出院后的一系列相关护理工作[2];责任组长对全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层级制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管理及技术来实施,实行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一体化责任制,由责任护士对辅助护士、助理护士的工作情况及业务技术水平进行指导与考核。排班模式,各病区依据床位的数量将护理人员分组、分层,每个护理组在3~6个月中责任护士采取白班固定班次,辅助护士与助理护士采取白班相对固定的班次;责任护士实行竞聘上岗。

1.3观察项目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16名护理人员分别于应用前、应用后以自拟调查表评估职业状态,满分30分,得分越高说明职业状态越理想,全部护理人员均采取匿名调查,由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在调查表中勾选。见图1。

调查项目 经常(1分) 偶尔(2分) 从不(3分)

感到工作压力过大

怀疑自己的技术水平

感到时间太少来不

及完成工作内容

从来没有清晰的工作计划

或无法按计划实行

感到同事领导处处针对自己

感到患方无理取闹

认真考虑过更换工种或

调换工作单位

厌倦了目前的工作

对职业前途充满忧虑

或不抱希望

莫名的发火或不愿与人交谈

图1护理人员职业状态调查表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护理满意度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77.5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24.32%,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各观察项目统计对比表

组别 护理人员职业状态(分) 患者满意度

满意

例(%) 一般

例(%) 不满意

例(%)

观察组 24.50±4.60 38(77.55) 10(20.41) 1(2.04)

对照组 19.36±3.77 9(24.32) 16(43.24) 12(32.43)

t /字2值 3.2324 24.0987 5.2117 15.1753

P值

3讨论

我国整体护理的全面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护士缺乏系统沟通、护理知识及评估技巧,无法灵活的应用护理程序,尤其是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结构与配置不科学、不合理;护理文书的记录耗时过多,使护士护理患者的时间过少,整体护理模式流于形式,无法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

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地解决目前整体护理模式中的瓶颈问题[3],层级依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职称、学历、技术水平、能力,将护理人员明确划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及助理护士;将工作的职责分层为辅助与全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按职称上岗并分层管理使用,构建起了完备的层级管理模式。全责一体化护理是指由责任护士全程负责一组患者,可为患者提供系统性一体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合理的制订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内容,建立考核体系,来达到科学化分层的目的,合理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潜能,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感,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率[4]。

本院在应用层级全责一体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分工更加细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显著优于应用前,有效的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有效的提升了患者满意率。

参考文献

[1] 邝惠冰,黄惠根,符霞,等.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下排班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2008,15(12):32-34.

[2] 崔群仙.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19-220.

[3] 黄惠根,黄红友,谢炜坚,等.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6):1528-1530.

第2篇: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关键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内瘘;血液透析;科普宣教;护士

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措施,护士是健康科普的主要工作者,承担着传播科技工作的任务,而越来越多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选择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功能良好则是血液透析成功的保障,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终末期DN患者由于自身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广泛血管病变,自身血管条件差,从而增加造瘘手术的难度,使得内瘘先天不良[1]。手术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术后的功能锻炼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内瘘成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如何在围手术期应用科普宣教,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觉性,是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科针对行内瘘手术的终末期DN 患者及家属,将科普宣教融汇在出院前及每次门诊透析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1月~2016年4月进行内瘘手术的终末期DN 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50~72岁,全部为2型糖尿病,均为第一次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均行头静脉和桡动脉端侧吻合,透析2~3次/w。

2 护理科普实践

总结多年终末期DN 患者内瘘围手术期存在的健康问题,包括伤口愈合不良、出血、伤口感染、血栓形成、血管狭窄、饮食不合理等,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普宣教方案,应用于本组20例终末期DN患者内瘘手术患者。

2.1对20例患者进行现状分析,对患者进行全身健康评估,充分掌握术侧血管情况及终末期DN 病情和程度,对患者目前用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2针对患者采取相应的科普宣教方式 终末期DN 患者一般有5年以上的糖尿病史,运用PBL教育模式,即以问题为引导,患者自主讨论为主体的科普宣教方式。这些患者有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但对终末期DN及内瘘的知识缺乏,对这类患者具体的宣教方法如下:①表达情感:终末期DN 患者一般年龄较大,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患病后须终身行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患者心理压力大,宣教者主要是倾听,鼓励患者进行情感上的表达,说出自己的心声,协助其逐渐承担起自我管理的重担。②明确问题:针对“合理控制饮食可以控制血糖,但我行内瘘手术须加强营养,那我是否要控制饮食呢?”③分析问题:同患者讨论“我如何去做呢?”宣教者可以总结终末期DN 管理的经验,给予相应的指导而不是要求患者服从宣教者的建议。④协助患者制定目标。宣教者同患者根据自身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主动提出完成目标的计划和步骤。⑤协同患者自我评价目标与计划完成的情况。

2.3围手术期的科普实践

2.3.1病情观察方面的科普宣教 终末期DN 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易引起术中、术后出血,加上手术创伤疼痛,很容易诱发或加重血压异常和心律失常[2]。此外,终末期DN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差,循环不良等,术后瘘侧肢体易发生肿胀。因此,在每次透析时护士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察看有无切口渗血、周围血肿;瘘侧手指末梢循环情况,观察手指是否出现发凉、显白及疼痛、活动受限等供血障碍的现象,警惕窃血综合征的发生[3]。每次透析完毕,护士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接班,交待病房护士,患者做透析使用了肝素,须密切观察有无切口渗血情况。对于行内瘘手术的患者,我科专科护士每天下病房了解患者内瘘状况。

终末期DN 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代谢紊乱等,切口易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感染是关键。术后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守手卫生制度.注意保持术侧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不要随意去除包扎的敷料,并使用透气胶布固定,注意有无过敏现象,避免发生过敏性水泡,引起皮肤感染、溃疡。

血糖的稳定对终末期DN患者内瘘的恢复及病情的控制非常重要。告知患者低血糖的表现、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及准确使用降糖药的意义。手术后立即监测血糖,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发生低血糖,尤其要注意难以发现的夜间低血糖或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以免引起内瘘闭塞。

2.3.2预防并发症的科普宣教 终末期DN 患者围手术期易发生的并发症是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对此,我科将每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机制、预防措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简单明了的图片制作成手册发给患者,并在患者休息室墙壁上悬挂大幅文字图片,让患者和家属一入血液净化中心就对并发症的预防给予重视,不断学习各种防范措施,来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

其中,血栓形成是内瘘失败的常见原因,且常发生在血管狭窄处,应告知患者对血管进行自我监测和护理[4],过度脱水和低血压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因此加强内瘘管理非常重要。措施如下:①术后抬高内瘘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②内瘘侧肢体不可受压,敷料的包扎要松紧适宜,衣服袖口应宽松,不可佩戴过紧首饰,睡觉时不要将内瘘侧肢体枕于脑后,并避免其他的外来压力,如测血压、提重物等。造瘘侧血管禁止用于输液、输血,以免出血压迫内瘘引起闭塞。③教会患者自己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用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能摸及震颤,或用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则说明通畅。如震颤、杂音消失或减弱,或瘘管处疼痛、有触痛,提示可能形成血栓或堵塞。须进行3~4次/d内瘘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护人员。④透析间期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超滤过多,引起血容量不足,发生低血压。告知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或体重增加不超过1 Kg/d。⑤加强营养。指导患者遵守糖尿病的饮食原则,避免进食含糖高的食物,进食优质蛋白,提高血浆白蛋白也是预防内瘘阻塞的一项有利措施。

2.3.3功能锻炼的指导 功能锻炼是促进内瘘成熟的关键。术后2 h伤口如无渗血和感染,轻抬前臂做平行运动50次,2 h重复1次。术后24 h前臂和上臂呈60°上下轻轻摆动100次,2 h重复1次。术后1 w,如伤口无渗血、感染、愈合良好,可做健瘘操。如用术侧手用力捏握橡皮健身球3~4次/d,10 min/次。静脉怒放即有效,力度由小逐渐变大,并且随之加大挤压频率[5]。也可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套在吻合口上方,轻轻加压至中度扩张。终末期DN 患者的血管条件较差,此项运动将进行6~8 w,甚至更长。我科将内瘘的观察、维护制作成视频,发放给每个终末期DN 患者,方便以后学习。

2.3.4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干预 我科将每名终末期DN内瘘患者的地址、电话存档,每次门诊透析时专科护士都仔细观察、询问患者内瘘的状况,并定期举办健康讲座。透析间期定期电话随访进行延续护理干预,以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指导工作,内容包括:内瘘是否通畅;有关疾病的治疗知识;运动疗法的知识;饮食指导;并发症的预防;低血糖反应的教育;心理与生活质量的护理指导。对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总结,写成书面文字交给患者,供其阅读。

3 结果

本组20例终末期DN内瘘手术患者经护理及康复指导后内瘘均全部成熟,在术后8~10w后均正常使用,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闭塞、血栓形成及狭窄等并发症,愈合良好。透析日及透析间期电话随访收集的信息及复查结果显示: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能力较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和家属有较好的内瘘护理经验,生活习惯得到改善,显著降低了并发症。

4 体会

4.1终末期DN 患者的健康科普实施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参与 护理科普工作是在人民群众中推广普及科学的护理知识和技术,需要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针对本组患者,家庭的支持极其重要,对家属的教育不可或缺。家庭能给患者良好的治病养病环境,帮助患者克服消极负面情绪,同时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因此护士常与患者家属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交待收集与患者有关的各种信息,内瘘的维护情况等,教会家属预防低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4.2对患者采取合适的科普教育方式 终末期DN 患者有较长的糖尿病史,采用PBL教育模式,核心是让患者明确自我管理的重任,激发其自觉控制疾病和改变生活习惯,从而改变结果。这种模式使患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改变,有利于维持长期效果;并准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内瘘护理视频便于存放,可反复播放,使患者在家也能进行正确的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

5 结论

本次实践提示,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护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可以影响患者和家属的信念、行动,自觉采取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取幸福长寿,这些都对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斌,季大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处理[J].肾病与透析移植杂志,2005,14(2):154.

[2]谢新芳,徐群.68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36-237.

[3]刘瑞林,张丽江,王玉柱.动静脉内瘘窃血综合征例报告[J].中国血液净化,2007,6(11):636.

第3篇: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我院推行了“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方法建立护理部一科护士长一护士长三级护理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学历、不同职称进行不同的训练。其训练内容主要有:①职业道德教育,②“三基”训练,③专科护理,④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⑤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⑥外语能力的培训,⑦电脑知识培训,⑧护士礼仪,⑨人性化护理服务,⑩《医疗法规》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其训练方法采取院内培训为主,院外培训相辅。结果护士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结论推行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能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在职护理人员340名。自2000年以来,通过推行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概况

1.1组织管理体系

在建立健全护理部一科护士长一护士长三级护理教育组织管理网络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目标任务的落实。

1.1.1护理教育委员会:由护理部主任,护理教学办公室护士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委员,科护士长及有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护士长、优秀护士代表担任委员。每月召开1次会议,总结医院护理教育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拟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凡重大的护理教育决策需提交护理教育委员会讨论通过。

1.1.2护理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办公室系护理部下设的一个独立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即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其主要职责包括全院日常护理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管理和指导;全院在职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教学计划的落实及“三基”训练、“三基”考试;新护士上岗培训等。

1.1.3科护士长领导下的大科护理教学质量考评小组,负责对本系统护理教学工作的计划、实施、考评等。

1.1.4全院各护理单元分别设1名总教学老师,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全科在职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的护理教学、业务学习、护理查房、三基训练及考试等;负责督促、考核、指导本科室护理带教人员的工作。

1.2基本原则:基本功训练与专科技术训练相结合、一般培养和重点择优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相结合。

1.3主要内容:①护士道德教育,②“三基”训练,③专科护理,④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⑤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⑥外语能力培训,⑦电脑知识培训:⑧护士礼仪,⑨人性化护理服务,⑩《医疗法规》及相关法律知识等。

1.4训练要求:主要根据不同学历、职称进行不同的训练。

2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培训方法

实行院内培训与院外培训相结合。院外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即:每年选派近百名护理人员,分别参加市级以上短训班学习;选派约20名优秀护士分别到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深造;组织护士长到省内外先进医院参观、考察、学习;每年选派近20名护理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术交流会;邀请上级护理专家来院讲学等。院内培训是我院实行全程护理教育的主要培训方法。

2.1新护士岗前培训:重点培训“三基”、职业道德、护士礼仪、人性化护理服务、《医疗法规》及相关法律知识等;新护士工作一年内实行科室轮转,各科室护士长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2.2专题讲座:护理部每月组织一次全院性护理新知识专题讲座(均使用多媒体);各护理单元每半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2.3护理业务(或教学)查房:护理部每两月、各科室每月举行一次护理业务(或教学)查房。

2.4整体舒适护理研讨会:各护理单元每周召开一次整体舒适护理研讨会或组织一次三级护理查房。

2.5护理疑难病例讨论会:建立护理专家会诊库,对疑难护理病例进行护理会诊。

2.6护理专题培训班:护理部每季度主办一期,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培训班(均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

2.7护理学术交流会(或读书报告会):由护理部主持,每2年一次,同时开展“优秀论文奖”的评选活动。

2.8三基训练及考试:对实习、进修生按计划每周集中安排一次三基训练及考试的项目;对35岁以下的护士每年进行一次“三基”强化训练;对40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定期举办三基理论考试;对45岁以下的护理人员每月进行一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达标考核;年终对全院护理人员分层次进行理论统考;护理部每年举办一次护理技术操作比赛。

2.9三级管理者临床实践指导: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及护士长分别到床边指导护士工作,结合病人病情讨论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和示范操作及有关专科知识。

2.10健康教育:开展“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活动,建立了“护患沟通记录本”(全院护理人员人手一册),强调护士对病人作入院、疾病、饮食、用药、手术、检查、休息、睡眠、出院等宣教工作,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如播放录象带、录音带等。儿内科开设“儿童娱乐室”,JL#t-科推行“儿童娱乐玩具流动服务车”,门诊开办“健康快车”,心血管内科开设“天使信箱”、“天使热线”,各护理单元向患者发放小册子、建立音乐病房等。

2.11高年资护士指导:由临床高年资护士指导下级护士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同时对新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

2.12学历教育:鼓励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全院护理人员参加高等护理自学考试者达95%以上。

2.13外语学习:长年主办了两个护理英语培训班(即基础班和中级班),聘请鄂州大学英语系老师定期授课,学员200余人;成立了“护士英语之家”,定期开展活动;45岁以下护理人员参加“基础英语会话”学习;在ICU开展了“护士英语交班”已有3年余;在本院护理刊物《护理园地》上开办了“护士英语角”栏目。

2.14电脑培训: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电脑知识,护理部相继主办了护士“多媒体幻灯片制作培训班”、“护士微机操作比赛”及“护士多媒体幻灯片制作比赛”。

2.15护理竞赛活动:近四年来,护理部坚持每季度举行一次护理竞赛活动,如“护士接待新病人、接待来访者‘临床路径”’的比赛,“护理安全管理路径比赛”,“病人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护士微机操作比赛,护理知识竞赛,护士普通话比赛,护士礼仪服务比赛,人性化护理服务规范比赛,护理急救技术比赛……

3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培训效果

3.1护士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我院在职护理人员340人中,原基础学历为中专者290人,占85.3%;基础学历为大专者10人,占2.9%;基础学历为本科者1人;无专业学历者41人,占12.4%。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开展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之后,护理人员自觉参加学历教育,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目前,取得本科学历20人,占5.9%;本科在读者55人,占16.2%;取得大专学历240人,占70.6%。

第4篇: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文章分析国际造口治疗师的历史及现状,对国内造口治疗师的现状培养方式,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评价并展望。

【关键词】 造口治疗师 培训 中国

现代造口术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其历史仅200余年。1793年法国Duret医生首先成功地为一个先天性闭锁婴儿作了髂腰部结肠造口术,患者生存45年[1]。迄今,全球造口每年数十万之多,据推测我国每年也有十万人因各种原因接受造口手术治疗。现有造口者达百万之多[2]。造口以肠造口最多,其次是尿路造口、胃造口、气管造口等。外科医生多着重造口手术,很少关注造口护理;而护士又缺乏相关知识、护理不当,所以现代造口术早期,医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但由于造口带来的麻烦或合并症,又使病人陷入痛苦之中。美国外科医生坦波(Turnbull)为造口者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培养出世界上第一个专业造口治疗师Norma Gill,并首先提出造口治疗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造口治疗学。1961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开拓了现代造口护理的先河。他还编著了肠造口图谱,倡导成立造口治疗的学术团体,促进造口治疗学术交流,所以被誉为“肠造口治疗之父”。1978年Norma Gill倡导建立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致力推动造口治疗全球化发展。

1 国际造口培训概况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具备专业造口知识的外科医生和具备资格证书的造口治疗护士。截至2003年为止已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造口治疗师教育计划或学校获得WCET认可。目前世界上已有48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和6 000余名造口治疗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口治疗护理的范畴也由肠造口治疗扩展至尿路造口护理、复杂伤口护理和失禁护理。1992年造口治疗师(enterostomal therapists,ET)又改称为创伤、造口、节制功能护理师(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es,WOC)[3]。

日本早在1965年开展造口(人工)康复工作,但造口治疗师(ET)学校是在1986年6月以克里夫兰医院(Cleverland Clinic)的分校形式在东京的圣路加医院成立[4,5]。新加坡的造口护理课程系由卫生部和造口康复会共同制订的。1994年3月首次举办包括造口、失禁处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讲习班,共12周,授课和实践的时间各占40%和60%,参加人员来自各医院的国家登记的注册护士。韩国于1987年在首尔国立大学医院成立第一个肠造口治疗师训练班,全部课程4周共124小时(讲课40小时,实践84小时),内容包括胃肠道、尿路和皮肤的解剖、造口手术适应证、术中处理、创伤处理、皮肤处理、结肠造口灌洗、康复等,每年一期,至1993年已有133名毕业生。马来西亚至1994年已拥有7名肠造口治疗师,均接受澳大利亚的专门培训,后来有百余名护士接受过10天的课程培训,现在已有6周的造口治疗课程培训。泰国每年举办对护士进行短程造口护理训练班。台湾早在1971年建立造口治疗护理单位,至1995年已拥有9名专职的造口治疗师服务于各大医院,在较大的9所教学医院设立单独的肠造口治疗师室[6]。香港1982年已有1~2名造口护士在全职或兼职情况下提供造口护理服务,在玛丽医院的妇产科中设立造口护理诊所,1985年香港第一所医院外的造口护理诊所成立。1995年香港玛嘉烈医院开办了香港第一个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1997年玛丽医院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开设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至今香港已有8位全职、100名兼职造口治疗师,香港造口治疗师学会有300余名会员,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在广州、北京协助开办了两所造口治疗师学校[7]。迄今,亚洲地区共有10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国内地造口治疗起步较迟。

2 中国内地造口康复治疗发展概况

国内谁最早施行造口术已无从考究。1984年甘肃省尹伯约等编写了一本约65 000字的《人工》,唤起人们对肠造口的关注。1988年上海喻德洪教授访问美国克里夫兰基金医院及其肠造口治疗学校,回国后立即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举办了首届“肠造口培训班”,成立了上海造口联谊会。至2004年上海长海医院共举办了同类的短期学习班14届,培训了1 000多名肛肠外科医生和护士。后来,广州、北京、广西、重庆、杭州等地都举办了肠造口治疗培训班和成立造口联谊会。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从1998年至今每年都承办了国家继续教育项目——造口治疗师培训班,培训学员400余人。迄今,受过短期造口治疗培训的医务人员超过2 000人,遍及全国各地。1998年上海长海医院喻德洪教授创办了造口博物馆和造口图书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8个国家和13个公司的肠造口器材、国内造口者自制的器材以及各类有关造口的书籍,以及13个国家的32种杂志[3]。1997年中国惟一的公开发行的肿瘤科普报纸——《防癌报》开辟了《造口之友》专版,到现在已出版59期,印发70万份,深受造口者和医务人员的欢迎,有力推动了我国造口康复事业的发展。自上海造口联谊会成立以来,18年间全国17个省和4个直辖市建立了38个造口联谊会或造口人之家。

正规造口治疗师培训是1993年开始,由Norma Gill奖学金资助,上海派出2名护士赴澳大利亚肠造口治疗学校学习,1994年学成回来,填补了我国造口治疗师的空白。1998年广州中山大学万德森教授赴澳大利亚考察结直肠外科和肠造口治疗进展。同年,他根据Norma Gill基金会“结对工程”(Twinning project),与香港玛丽医院朱建华医生和香港造口学会李伟娟女士联系,商讨在国内建立造口治疗师学校。2000年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派出3名护士、上海瑞金医院派出1名护士赴香港玛丽医院接受造口治疗师培训课程(ETNEP)。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护理学院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及香港造口治疗学会合办了国内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医科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共培训了5届学员共计59名。2004年在香港造口治疗学会帮助下,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了国内第二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培训2届学员共22名。迄今,国内获得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承认的具有正式证书的造口治疗师共有88名(其中8名在境外接受培训)。为了适应ET培训的需要,喻德洪教授主编的《肠造口治疗》于2004年正式出版,万德森、朱建华、周志伟、潘志忠等主编的《造口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也在2006年10月正式出版。

2001年北京肿瘤医院召开了“造口治疗师专科护理暨学术研讨会”。2002年~200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设了“造口专科护理课程培训班”,还举办了“造口、失禁、伤口护理”全国护理学术研讨暨专题讲座。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造口、失禁及伤口护理”培训班。2001年7月中华护理学会召开了北京17家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参加的“造口治疗专科进展”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造口护理属于专科护理范畴,造口治疗师的培养对确立中国专科护士的地位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3年11月中华护理学会组织成立“造口、伤口、尿失禁”专业学术委员会[8]。

目前,广州、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重庆、广西等地的造口治疗师都开设了造口门诊,每间门诊的门诊量一般300~400人次/年。另外,还要处理复杂伤口和大小便失禁病人。

3 我国造口治疗师培养方式及其效果

根据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不平衡,造口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长短期结合、境内外结合的方法。

3.1 短期培训班

1988年上海喻德洪教授率先举办了肠造口培训班后,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类似的学习班,时间为3~5d。1998年起,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造口治疗师培训班,为期2周,每期45人左右。以肠造口护理为基本内容,讲授皮肤、胃肠解剖生理知识、造口相关疾病、造口手术及其并发症处理、常用造口器材使用方法等,并安排见习和实际操作。一般经培训后,能帮助和指导造口人使用造口器材处理一般造口并发症,使造口人生活质量能进一步提高。

3.2 境外培训

1993年上海派出2名护士到澳大利亚学习半年;2000年广州、上海又派出4名护士到香港培训3个月;还有个别派到韩国、美国等地学习。

3.3 造口治疗师学校

为了加快培养造口治疗师,克服经费、语言障碍等问题,根据WCET“结对工程”,香港造口学会与广州、北京合作,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广州、北京建立了造口治疗师学校,完全按照WCET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360小时,课程包括造口护理40%,伤口护理30%,失禁护理20%,专业发展10%。理论学习与实践各占1/2时间,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考试,才能获得国际承认的专业证书。迄今,国内ET88名,除了个别出国之外,绝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其中全职从事造口、伤口、失禁的ET约15名,其他多为兼职。王玲燕等曾对广州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培养的47名ET进行调查,大部分ET从事临床护理并涉及造口护理工作,有8人(17.0%)已经担任全职的造口专科护理,12人(25.5%)开设造口门诊,工作范围主要是造口、伤口护理,失禁护理涉及较少。21人(44.7%)担任学术团体主要职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6人(12.8%)开展社区造口护理工作[9]。其中1名ET返回北京原单位之后开设造口门诊,每年完成全院造口护理会诊百余人次,全院护理讲课8次,科内讲课10次,组织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取得护理科研成果2项(医院内)、课题2项、2篇[10]。

经过18年的努力,ET队伍基本形成,造口知识普及,造口器材得到推广使用;较多造口人受益;造口术的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并有所减少;多个大城市及大医院开设了造口门诊,开展造口访问者活动和造口者联谊活动;造口治疗日渐规范化,术前心理辅导、术前定位、术后观察和出院知晓逐渐形成常规;ET专业水平确实提高,能独立处理造口并发症和复杂伤口。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ET队伍今后肯定还要不断壮大,但是目前所显现的问题必须正视和设法解决。

ET在医院的定位问题:500张病床以上的肿瘤医院或综合医院具备1~2名全职ET是恰当的。但她们服务全院,归属哪个科室却未明确,未能成为一个独立单位,连办公室、储物室(存放造口器材)都没有。由于编制和奖金问题,有些科室不愿意接纳服务全院的ET。

ET独立在造口门诊应诊,承担医疗风险,但未有相应法规保障。造口护理规范尚未形成,有待制订一系列护理标准作为ET参考。造口治疗师的作用尚未被医院领导和医生理解与重视。

我国13亿人口,每年造口10万,现有造口人累积达100万之多,全国ET不足100人,当然不能满足需要,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加快ET的培养。在ET队伍扩大的同时,尚要规范造口护理制订造口护理标准;明确造口门诊职责;制订相应法规使ET能够充分发挥独立处理造口伤口、失禁的护理工作;通过有关部门协商明确ET 在医院中的定位;建立中国ET协会,更好与WCET接轨,加强对外交流,提高造口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Cataldo PA. Intestinal Stomas—200 years of digging[J]. Dis Colon Rectum, 1999, 42(2):137-142.

[2] 喻德洪, 高章元. 结肠造口136例临床研究[J]. 中国肛肠病杂志, 1996, 4:13-15.

[3] 喻德洪. 我国肠造口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6):415-417.

[4] 中里博昭. 日本的造口康复现状和展望[J]. 癌症康复, 1997,1(1):8.

[5] 登坂有子. 序论[A]. 人工讲习会实行委员会主编. 人工——基础与实际[M]. 第2版.东京:金原出版株式会社, 1989.1-7.

[6] 沈明. 亚洲国家和地区肠造口康复活动的现状[J]. 中国肿瘤, 1995, 4(2):22-23.

[7] 彭泽厚. 香港造口治疗发展概况[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3, 6(3):153.

[8] 张惠霞. 中国造口治疗师培养及现状[J]. 中华护理教育, 2005, 2(1):13-14.

第5篇: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西安翻译学院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公益性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将“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作为校训,“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材,让奋进者辉煌”作为座右铭,将创建世界一流民办大学作为责无旁贷的己任,通过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去实现“与世界接轨,创东方哈佛”的西译宏愿。

西安培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西部十二省市区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同时也是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该校是解放前全国十大优秀职业学校之一。

目前学校占地1760余亩,建筑面积49万多平方米,各类在校生逾32000名。现设有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会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医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女子学院、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实训中心、网络中心、软件研发及应用工作室等教学机构以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辅助设施,并设有全国高校首个红色文化研究会、弘扬关公文化研究会以及中华和谐文化研究所、法制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所、周秦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西部民俗文化研究所、女子教育研究所、佛教艺术研究所和艺术教育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目前开办本、专科专业60余个,涵盖财经、商贸、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电子、信息、建筑等九大职业门类,形成了以经、管为主,文、法、理、工、医等多种学科协调互补发展的模式。

西安外事学院创建于1992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面积2020亩,校舍建筑68.5万平方米,师资2200余人,在校生36000余名。以实施本科教学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下设商学院、文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创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34个系(部)。附设西安外事技术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附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101个专业,涵盖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7大学科门类,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

西安欧亚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综合性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下设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法学院、国际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是一所文、工、法、经、管、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院规模适中,在校生2万余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学院经教育厅审核四个专业列入二本计划招生。分别是:土木管理、财务管理、英语、通信工程。欧亚学院也是民办大学中首先跨入二本门槛招生的学校!西安欧亚学院立志成为“最受尊重的私立大学”。

西京学院创建于1994年5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占地139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学院有绿色校园之称,三季花香,四季长青。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建筑有多媒体教室56个、语音室17个、实验实训场所180多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其中,“数控工程训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亿多元。图书馆藏书212万册,拥有中外期刊5000多种。

学院下设一部五系四院,即基础部、机电工程系、工程技术系、管理科学系、经济系、人文科学系、艺术学院、经管文学院、工学院和汽车学院。学院坚持以工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涵盖文、理、经、管、艺等多科学并举协调发展。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数控技术、汽车运用工程、国际经济贸易等40多个本专科专业,其中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省级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艺术设计专业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西安思源学院从1998年的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到2002年纳入国家高职统招,再到2008年4月升格为本科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现在拥有校舍面积30.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设有12个学院,70多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18000余名。在办学层次方面实现了三个跨越,逐步形成了以本科、高职教育为主,成人高等教育为辅,以工科专业为主导,涵盖文、管、经、法等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享有全国著名十大万人民办高校的美誉。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等100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以周延波董事长、翟轰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提出了“关爱90后”和“走应用型大学特色之路”的办学新理念。今后的思源会成为越来越多90后学子们心仪的高校。

西安数字技术学院(西安电脑专修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经陕西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名列国家重点扶持的10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前列、是国内众多知名企业支持的以数字技术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类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下设西安电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动漫艺术学院、数码科技学院、智能电子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和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50余个中专/大专/本科特色品牌专业,近10年来学院为国内外企业培育了上万名数字类紧缺型人才。被业界誉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典范”。

第6篇:护理科普计划范文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医科大学2007级本科全日制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I临床、护理、VI腔、麻醉、药学、影像、儿科、预防和法医九个专业共500人。

1.2方法

使用自制的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的问卷。问卷设计经课题组认真讨论并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后修改形成j。为了最广泛的体现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各系选取三分之一的同学接受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97.8%,有效率95.8%。问卷一共设计了15个问题,大致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2.1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较高

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60.6%,无所谓的占17.5%,不感兴趣的有18.3%,厌恶的占3.2%。这表明多数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2医学生学习专业课负担重,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度相对较高

在调查医学生用于学习专业课花费的时间和掌握程度上,42.9%的学生花去课内外大部分时间,34.3%的学生是在课内学习专业课;75.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基本掌握,6.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熟悉专业知识。这表明作为医学生要想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需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负担偏重。

2.3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文史知识普遍缺乏

在调查中有90%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其中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狭窄。在医学、文史、理化、其他娱乐类这四方面知识中,认为缺乏文史知识的占42.1%,缺乏医学知识的占30.1%。而在最喜欢的五类读物(文史类、经济类、艺术类、时政军事类、科普类)中,选择文史类的也高达37.9%。可见,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状况普遍不够满意。由于绝大多数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理科生,所以文史知识相对贫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医学生知识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尤其缺乏实用技能

对于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55%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中,有57.6%的医学生选择了希望开设实用技能类的选修课。可见,医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5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70.8%的学生偶尔去图书馆,6.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74.2%的学生偶尔去听学校开办的讲座,20%的学生从来都不听。这表明医学生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愿望缺乏有效途径加以解决,制约了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环境均呈现科学发展不足的特征,亟待改变。

3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医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发现医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医学生知识面偏窄,且缺乏创新精神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思想下进入高校的医学生很难从原有的学习方式中扭转过来,追求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知识面狭窄。这种现象制约了医学生的发展,对其今后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也极为不利。此外,医学生除了知识面窄,还表现出思维定势,缺乏创新意识。医学生接触的知识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下,极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呆板、固执成为普遍现象。

3.2知识构成不合理,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

医学生在对待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上,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其他知识的倾向,尤其是人文知识更显匮乏。从调查结果可知,76.8%的医学生对待专业课学习的态度都非常端正,花费时间较多,且专业课掌握程度较高,75.7%的医学生能够达到基本掌握。但与此同时,41.8%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文史知识,79.5%的医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与人文素质同等重要。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教育重视有余,而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然而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医疗实践还是社会发展,都要求医学教育是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职业道德的养成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偏低的典型表现。

3.3知识结构不平衡,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技能

目前,我国多数医科院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有所忽视。在具体安排中,用于实践的时间短、次数少,实习计划往往因某些客观原因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有些教师重理论、书本,轻实践、实习,不注重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往往使实践、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据统计现在大学生90%的知识在毕业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应用,这其中虽有自然陈旧老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所致。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56.6%的医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并且276人选择实用技能技巧类的选修科目,这也充分说明了医科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缺乏,需求较大。

3.4医学生在校期间拓宽知识面的途径单一,且效果不好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各医学院校不懈努力,相继开设部分非专业的选修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校扩招后,限于师资的数量、结构、专业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很难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往往根据教师而非需要而开课。这样不仅降低了选修课在医学生心中的地位,造成医学生敷衍了事的学习,而且起不到推动医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生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网络,仅有22%的医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只有5.8%的医学生经常听学校的讲座,竟有20%的医学生从不听学校组织的讲座。可见,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对现有可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4对策与建议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卫生管理能力等J。的相应的医学院校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医学生培养方案,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4.1转换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医学模式转型,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数,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山西医科大学各医学本科专业在必修课上开设的非医学课程只有4门思政课和英语、体育、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在选修课上非医类课程每学期均在10—15门,其中人文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足50%。可见,医学院校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促进文理知识的渗透,创设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更高层次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4.2增加医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医学生只有在学校阶段动手实践、充分锻炼,才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顺利适应岗位需要,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学校不仅要加大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比重,为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而且应该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社会,学会沟通,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J。只有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统一,医学生的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医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3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医学

院校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普遍面积小、建筑老,加上长期以来沉重的专业学习负担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校在校园的文化氛围,尤其是人文氛围方面有所忽视,普遍呈现活力不足、气氛沉闷、思想单一的状况。这不利于医学生培养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该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通过校园装饰的表现、校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园道路的命名、校园雕塑的展示,以及建立医学人物事迹陈列馆、医学博物馆、医学史长廊等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