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化学纤维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纤维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纤维的分类

第1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道夫;梳理;齿形;转移率

中图分类号:TS114 文献标志码: B

Progress in Doffer Tooth Design and Typ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seven new tooth designs for doffer clothing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Depending on fiber properties, different shaped tooth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controlling, absorbing, releasing and transferring ability to the fiber, avoid such problems as web drop-out, low transfer rate and impurities, and improve carding quality and the effect of typical applications. It is proved that making proper choice of tooth shape can improve the fiber controlling and releasing performance of the doffer clothing and hence the carding quality.

Key words: doffer; carding; tooth shape; transfer rate

随纤维梳理种类增加,梳理速度不断提高,道夫针布的齿形设计有很大的技术进步,使道夫针齿控制转移的性能得到了提高。了解这些进步规律,认知技术要点,对选配好道夫针布提高梳理质量至关重要。

1 道夫针布基本齿形

1.1 道夫针布常见齿形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道夫齿形有直齿、弧形齿、弧齿带横纹、直齿带横纹、弧背齿、鹰嘴、台阶等 7 种齿形(图 1)。

1.2 国际上道夫针布的通用标识认知

(1)侧向带细纹针齿道夫:标识为“R”;(2)鹰嘴形道夫针布:标识为“G”;(3)弧齿形道夫针布:标识为“B”;(4)组合齿形:有BR、BG、RG,二者组合的齿形。

2 道夫针布齿形设计进步的核心

纤维转移发生在锡林针布和道夫针布之间,道夫针布的型号规格和表面状态直接影响其对纤维的抓取、握持、释放能力,进而影响道夫转移率。道夫针布前角:针布的前角大,针布对纤维的抓取能力弱,不利于提高纤维转移率;齿深:道夫针布齿深大,可增加齿内纤维容量,同时使锡林高速回转产生的气流能够顺利从道夫齿尖溢出,提高纤维的转移率;齿密:增加道夫齿密使道夫对纤维的抓取能力增强,有利于转移率的提高;齿顶面积:要求针齿平齐锋利、光洁耐磨,避免轧伤。传统道夫和新型道夫参数对比见表 1。

进步核心是道夫针布的前角大,前角稳定在60°左右,利于抓取和转移;齿深增加可增加齿内纤维容量,疏导气流,提高纤维的转移率;齿密结合齿形适度增减,抓取转移相互结合;齿顶面积,抓取和抗轧相结合减少嵌杂;齿形设计多样性,结合纤维性能,抓取、转移、控制、释放相互结合。

3 道夫针布齿形设计的进步和典型应用效果

3.1 直形齿道夫针布

3.1.1 技术特点分析

特点:齿形设计为直齿;转移纤维能力强;释放纤维能力强,伸直效果好;齿深2.0 ~ 2.5 mm,可以提高容纤量。缺点:抗轧能力差,控制纤维能力较差,在高速或者化纤上容易出现落网。改善途径:增加齿密,增加齿深,增加横纹。

3.1.2 使用范围

齿密440齿/25.4 mm2以下主要用于低速机台,道夫转速40 r/min以下,纺棉纤维、化学纤维等,通用性能好。高速机型化学纤维选用加密齿道夫, 一般500齿/25.4 mm2以上。

3.1.3 典型应用效果

直齿道夫转移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小纱疵,提高成纱质量。典型应用效果见表 2。

直齿、密齿、深齿道夫在化学纤维上梳理效果好。原理:道夫齿密控制纤维,齿身容纤量大,直齿释放转移效果好。在高速梳棉机上,采用齿深加深增加容纤量,齿密增加控制纤维,直齿增强转移相结合效果明显。

3.2 弧形齿道夫针布

3.2.1 技术特点分析

特点:齿采用截切型,抗轧能力强,克服齿形变细变稀后容易损伤的现象;弧齿提高转移能力;齿深较深,容纤维量大。

缺点:部分化学纤维控制纤维能力较差,转移效果差。

改善途径:增加横纹。

3.2.2 使用范围

适纺各种纤维,通用性能好。

3.2.3 典型应用效果

弧齿道夫抗轧能力强,减少了针布损伤,梳理效果好,针布使用寿命长。典型应用效果见表 3。

前弧齿通道控制纤维好,齿身容纤量大,弧背齿释放转移效果好,抗轧能力强,使用效果好。

3.3 弧齿带横纹道夫针布

3.3.1 技术特点分析

特点:齿采用截切型,抗轧能力强;增加横纹,提高对化学纤维控制能力;齿深进一步加深到2.6 mm,容纤量大,易于气流通过。

缺点:转移效果差,容易造成转移时纤维伸直度回弹,小纱疵增加。

改善途径:合理横纹道数,合理横纹到齿尖距离,将齿尖到横纹距离0.8 mm减小到0.4 mm。

3.3.2 使用范围

棉纤维、化学纤维、Tencel?等纤维。

3.3.3 典型应用效果

弧齿带横纹道夫克服了齿密减少后控制纤维能力降低的不足,提高了对化学纤维的控制能力,齿深进一步加深到2.6 mm,容纤量大,易于气流通过。适纺范围广,质量稳定,效果明显。典型应用效果见表 4。

齿侧加横纹控制纤维能力强,齿身容纤量大,弧背齿释放转移效果好,抗轧能力强,减少落网,改善生条条干CV值。

3.4 直齿带横纹道夫针布

3.4.1 技术特点分析

特点: 齿形设计为直齿,转移纤维能力强;释放纤维时无回弹,伸直效果好;齿身增加横纹,增强对纤维的控制能力。缺点:横纹影响纤维释放,纱疵增加,齿深浅,容纤量少。改善途径:适度横纹道数,合理横纹到齿尖距离,增加齿深。

3.4.2 使用范围

范围较广,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

3.4.3 典型应用效果

齿形设计为直齿,转移纤维能力强;齿身增加横纹,增强对纤维的控制能力,克服直齿控制能力弱的不足,适纺范围广,梳理质量好。典型应用效果见表 5。

克服了直齿释放好、控制能力差的问题。适合于特种纤维以及细旦纤维的转移。

3.5 弧背齿道夫针布

3.5.1 技术特点

特点:弧背齿设计,抗轧能力强;齿深进一步加深,容纤量大,易于气流通过。缺点:转移效果差。改善途径:合理齿背角角度,提高转移效果。

3.5.2 使用范围

棉纤维以及粘胶纤维。

3.5.3 典型应用效果

背齿设计,抗轧能力强;齿深容纤量大,易于气流通过,弧背便于转移,适纺纤维范围广。典型应用效果见表 6。

克服了抗轧能力差的问题,适合于特种纤维以及细旦纤维的转移。使用周期延长,梳理效果稳定。

3.6 鹰嘴齿形道夫针布

3.6.1 技术特点分析

针布顶端有波形针尖端,提高从锡林的剥取能力;背面是锥形齿,纤维容易释放;齿顶面积大,减少嵌杂;可以道夫锡林隔距放大,不影响转移。缺点:转移效果差。改善途径:减小齿顶面积。

3.6.2 使用范围

高含杂的原棉。

3.6.3 典型应用效果

针布顶端有波形针尖设计,提高从锡林的剥取能力,克服直齿容易嵌杂的问题;背面是锥形齿,纤维容易释放,梳理效果好,质量改善明显。典型应用效果见表 7。

克服直齿嵌杂的不足,针布免维护,使用周期延长,梳理效果稳定。

3.7 台阶式道夫针布

3.7.1 技术特点分析

抓取能力和握持控制能力比传统设计的针布提高30%,能减少飞花和掉网,还能降低纤维消耗;扩大梳理区域,增加梳理度;更好的纤维控制力能够显著提高转移率,减少纤维再循环、缠绕和熔化;纤网均匀度更高,梳理机产量更高。缺点:草屑易嵌,转移效果差。改善途径:合理齿密。

3.7.2 应用

适用于中高速梳理机或梳理抱合力偏低的纤维,用在中道夫、道夫和工作辊上。

3.7.3 典型应用效果

抓取能力和握持控制能力提高,扩大梳理区域,增加梳理度,减少纤维缠绕,纤网均匀度更高,利于高产。应用效果见表 8。

通过工作面上的水平或稍倾斜的台阶“锁住”纤维,实现对纤维的强力控制,利于毛纺高产。

4 结语

第2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1、棉布:各种棉纺织品的总称。

2、麻布:以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

3、丝绸:以蚕丝为原料纺织成的各种丝织物的统称。

4、呢绒:对用各类羊毛、羊绒织成的织物的泛称。

5、皮革:经过鞣制成的动物毛皮面料。

6、化纤: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制作成的纤维的纺织品。

第3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CNAS;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技术能力;评价

实验室技术能力评价是实验室认可管理及现场评审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纤纺实验室技术能力评价原则上是根据检验机构的主要检验内容(即技术参数),由评审人员通过现场试验、利用能力验证结果、测量审核(盲样试验)、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结果、现场演示、现场提问,核查仪器设备等方法,对被认可实验室的技术能力给予确认。

纤纺实验室技术能力所涉及的技术参数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按棉纤维,毛绒纤维、茧丝、麻纤维,化学纤维等纤维产品类别以及纺织产品的安全(生态)卫生性能、纤维含量,染色牢度及其他理化性能等试验方法类别,对纤检、质检、检验检疫以及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纤纺实验室具备的技术能力进行统计。

参加调查的52家实验室分别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为纤纺检验业务活跃地区。这些实验室以第三方实验室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6.6%;参与调查的实验室中有76.9%为CNAS认可实验室。

调查结果显示,纤纺实验室的技术参数(检验项目)种类繁多,由于纤纺专业各实验室的主要业务内容侧重点不同,有些实验室间的技术内容差异较大,各技术参数在纤纺实验室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实施的频次也有较大差异。

为能够准确,有效地开展纤纺实验室技术能力评价活动,对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实行分类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 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类别

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纷繁复杂,门类众多,明晰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的类别,有助于对相应类别的技术参数有的放矢地实行有效的能力评价。

按产品属性可分为:棉纤维,毛绒纤维、茧丝、麻纤维、化学纤维、纱线,纺织品、针织品、服装,床上用品、毯类,复制品、土工织物、涂层织物等产品类别。

按参数属性可分为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染色牢度、卫生性能等类别。其中物理属性中又可分为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服用性能等特性类别;化学性能主要包括成分分析、化学性质检验,有害物质分析等特性类别:染色性能主要包括光,洗,水、汗、摩等条件下的染色牢度;卫生性能目前以微生物检测为主要内容。

按检测手段可分为:感官检测(评价),手工操作检测、仪器检测以及多种手段相结合等类型。

按标准样品(参考物质)的使用情况,可分为需要应用标准样品(参考物质)和不应用标准样品(参考物质)两类。

2 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分析

由纺织纤维类检测方法的相关数据可知,检测方法中与感官检测及手工操作相关的内容比重分别达到12.9%和25.0%,两者之和与仪器检测方法的比重基本相当。由于感官检测及手工操作的特殊性,因而在各纤纺实验室中,特别需要强调对感官及手工检测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比对。

安全(生态)项目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分析(化学分析),除甲醛,pH值外,所涉项目检测手段基本上采用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一质联用仪、液一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ICP等大型现代化学分析仪器。由于安全性检测的强制性以及生态纤维制品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已成为纤纺实验室技术能力的主要方面。该类检测的特点是需要相应种类的标准样品,需要对样品进行萃取性前处理。

纤维制品卫生性能检测的内容目前以微生物检测为主,这也是纤纺实验室的新拓展领域。

纤维制品中的纤维含量分析是一类较为独特的检测参数,其检测过程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两者比例接近。物理过程一般采用手工分离、显微镜下辨别,光谱分析等手段,涉及感官检测;化学过程以溶解法为主要手段,涉及化学试剂的使用,为典型的化学检测。在检测手段上,感官辨别是区分各种同质天然纤维,如毛与绒纤维、棉与麻纤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纤维制品染色牢度项目是纤纺技术参数中具有特色的一类。该类检测的主要特点是方法数量庞大但形式相对单一,尽管各方法要求的作用条件不同,但操作手法较为近似。绝大多数方法需要使用标准样品(标准试剂,标准贴衬织物、蓝色羊毛标准样品等)及配制试液,检测结果的评价目前以感官(目光)评价为主。

除了安全(生态),卫生性、纤维含量、染色牢度以外,纤维制品的其他技术参数绝大多数为物理参数(95.7%);较多方法涉及仪器检测(88.2%),部分方法(如,起毛起球、耐磨性)涉及标准样品及感官评价(15.1%)。

综合考虑,纺织纤维的技术参数可按照产品属性分类,纤维制品的技术参数可按照物理、化学、染色牢度及微生物检测四大类参数属性分类,纤纺检测手段可分为感官检测(评价)、手工操作、仪器检测三种基本类型,并可建立技术参数与参数属性、检测手段特征的对应关系。

3 纤纺实验室技术能力评价方法

以上内容对目前纤纺实验室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将各技术参数c具体到对应的多个方法标准)的检测技术特点一一展开,从而为提出合理、准确、有效的评价方法提供基础。

虽然在纤纺专业技术参数中物理检测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化学检测及染色牢度检测在纤纺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与安全、生态相关的检测项目基本上均为化学检测和染色牢度检测;另外,微生物检测也已成为纤纺专业技术参数的新领域。因此,对纤纺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可应该是多学科、跨领域的。

目前纤纺实验室认可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CNASCL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纺织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只涉及感官检测(评价),手工操作等传统纤纺检测特点,存在与纤纺实验室的技术现状不相符的情况。尽管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及微生物检测领域均有单独应用说明,但由于各领域的检测特点,因而有理由认为,应该使实验室认可准则在纤纺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体现出纤纺专业化学检测及微生物检测的特殊要求。有必要在CNAS CL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纺织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中增加相应的适当内容。

同时,为了提高纤纺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各纤纺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重点关注人员,环境、方法、设备、校准、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内容。

第4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高吸湿纤维;吸湿;放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服装或服装面料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服装穿着的舒适性与材料的吸放湿特性密切相关[1-2]。因此,国内外对于吸水、吸汗纤维的研究与开发愈来愈重视,该类纤维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3]。

目前,高吸水纤维的主要生产国有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其中数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经验及产品开发最为丰富。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卡尔加利市的Camelot Super absorbents有限公司在1994年便开始高吸水纤维Fibirdri和Fiberborb的中试生产[4];美国Arco化学技术公司、Bix Fiberfilm公司和Asahi化学公司在高吸湿纤维的生产研究领域也占有很大分量。而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广泛:比如钟纺是日本最大的高吸水纤维生产厂家,2002年高吸水纤维产量达到3500吨/年,其产品是聚丙烯酸盐高吸水纤维及高吸水无纺布[5];日本东丽公司在尼龙6中混入特殊的高吸湿性聚合物而制得的均匀相溶的聚合物混合体Quup,Quup既保持了尼龙原来的特性,又能使吸湿性提高2倍[6]。

1高吸湿纤维的分类

1.1原料分类

(1) 纤维素类:通过对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将强亲水性的羧基引入纤维素的大分子链,进行羧甲基化。

(2) 聚羧酸类:以聚羧酸和羧酸的共聚物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可纺性较好的聚合物纺丝制备高吸水纤维。所制备的高吸水纤维可热交联,也可加入适量的多元醇交联,常用的不饱和羧酸单体主要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等。

(3) 聚丙烯腈类:通过对腈纶纤维的外层进行选择性亲水改性,改性后的外层和未发生变化的内层共同构成皮芯结构高吸水纤维。

(4) 改性聚乙烯醇类:聚乙烯醇是一种有大量亲水基团的聚合物,它具有水溶性,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向聚乙烯醇分子内引入羧基后,效果更显著[7]。

1.2加工方法分类

(1) 与亲水性单体共聚,使成纤聚合物具有亲水性

先进行聚合物交联制得可纺性高吸水性树脂,然后再纺丝成形制成纤维。聚合物交联法受到聚合物水溶液粘度及其分子量的限制。若控制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和粘度在较低值时,所得纤维的吸水倍率也较低,但仍比单体聚合法有利。

(2) 采用亲水性单体进行接枝共聚

可纺性高吸水性树脂采用吸水性单体与非亲水性(或亲水性小)物质共聚的方法制取。共聚使用的单体主要是含氰基、酰胺基、酯基、羧酸基、硫酸钠基等乙烯基的不饱和单体,如丙烯腈、丙烯酰胺、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对苯乙烯左侧酸钠等。聚合采用乳液聚合(或反向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或反悬浮聚合),有时亦采用溶液聚合。纺丝方法可分为溶液纺丝与熔融纺丝[8]。日本早乙女和雄等将棉花/聚酯(50/50)混纺棉浸渍丙烯酸单体水溶液后,在特定温度、氨气/水蒸气混合气流作用下,用电子射线照射引发聚合,得到蓬松纤维,能与纤维素共混制成吸水材料。这样生产出的吸水纤维吸水倍率约200g/g[7]。

(3) 用亲水性物质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

如纤维同吸水树脂复合法,该复合法是指通过纤维表面与吸水树脂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吸水纤维及纤维改性制成吸水纤维的方法。此类方法生产的高吸水纤维强度和完整性均较好,且吸水速度快,是一类较好的方法。羧甲基纤维素通过交联引入高吸水聚合物的方法早就有,聚丙烯腈纤维30%的表面官能团经加水分解后与丙烯酸类吸水树脂交联制成高吸水纤维。这种纤维材料通常能够制成无纺布,但后加工成纺织制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 改变纤维的形态

例如超细纤维采用橘瓣技术使纤维表面积增大,织物中孔隙增多,借助毛细管芯吸效应增强吸水效果。另外常用的方法是对纤维的截面进行中空化或异形化处理[9]。

2吸湿放湿过程的研究

本文研究的淼卡纤维为丙烯酸-聚丙烯腈合成纤维,它外观呈粉红色,手感柔软,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吸湿放湿性能。

2.1试验部分

试验主要原料包括纤维试样,蒸馏水;仪器主要有FA1004型电子天平,LLY-O6GE电子单纤维强力仪,DHG-924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Y802A型八篮恒温烘箱,HM10型温湿度表。

(1)纤维细度的测定

本试验依据GB/T 14335―2008《化学纤维、短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从已调湿的试样中随机抽取10g左右作为细度测定样品,这些样品通过束纤维中段称量法来测得纤维的细度值。首先从样品中取一定根数的纤维束,手扯整理几次,使之成为一端平齐、伸直且不延伸的纤维束。在能消除卷曲所需要的最小张力下,将试样束放在与切断器的刀口垂直的地方,用切断器从试样束的中部切下20mm的试样束中段,其中不得有游离纤维。用镊子夹取一小束中段试样放在扭力天平上称重(精确至0.01mg),随后将已测重量的中段试样逐根计数。最后测得试样的平均细度为2.19dtex。

(2)纤维强力的测定

本试验依据国家标准GB/T 14337―2008《化学纤维、短纤维拉伸性能试验方法》。从已达平衡的试样中随机取出约500根的纤维,均匀铺放于绒板上以备测定。用镊子从待测试样中随机抽取一根,用0.2cN的张力夹夹持纤维的一端,将纤维置于仪器的夹持器中,保证纤维沿轴向伸长,然后进行拉伸试验,得出试样断裂时的负荷及伸长值。试验次数为50次,试样预加张力为0.2cN,夹持距离为10mm,拉伸速度为20mm/min。由试验得出,纤维的平均拉伸强力为3.36cN,平均的断裂伸长为48.37%,属于低强高伸纤维,完全能保证纺纱加工和织物坚牢性的要求。

(3)纤维回潮率的测定

本试验依据国家标准GB/T 6503―2008《化学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称取10个试样,每个试样50g左右,精确至0.01g,记录为烘前质量。开启烘箱电源开关和分源升温开关,并将烘箱的温度调至(110±2)℃后,关闭分源升温开关;将已装试样的称量盒放入烘箱,待烘箱温度升至规定温度时开始计时,2h之后,打开箱门,迅速盖上称量盒盖放入干燥器冷却;待试样冷却至室温时,开始称量烘干后质量,称量之前瞬时打开盒盖再盖上,保证盒内气压与大气压一致。应注意试样在运送途中不能受潮;最终纤维的回潮率取10个试样的平均回潮值。

试样的回潮率按式(1)计算:

Ri = (mi0-mi1) / mi1(1)

式中:

Ri――第i个试样的回潮率,%;

mi0――第i个试样的烘干前质量, g;

mi1――第i个试样的烘干后质量,g;

试样的平均回潮率按式(2)计算:

R=∑Ri / n(2)

R――平均回潮率,%;

n――试样个数。

最后测得试样的平均回潮率为31.96%。由此可见由于丙烯酸基团的作用,在标准状态下该合成纤维比普通的腈纶纤维吸湿性提高了很多,同时也远远超过棉、羊毛等天然纤维。

(4)纤维吸湿过程质量测定

取出已调湿好的约1 g纤维试样在105℃烘箱内烘燥1h,烘至试样的质量不变时,称取试样的初始重量。然后将试样放置在玻璃皿中,尽量保持蓬松状态下进入吸湿过程,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试样重量,当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与后一次重量之比小于0.05%时,视为纤维在标准状态下达到吸湿平衡。试验采用10组纤维试样,每组试样纤维质量约为1g。

(5)纤维放湿过程质量测定

将已调湿好的纤维试样浸于蒸馏水中30 min后取出,在普通脱水机上脱水10 min,然后将纤维试样放到密闭容器中进行测量,测得的重量为试样的初始重量。然后将纤维放在标准温湿度下进行放湿,每隔一段时间称重一次,当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与后一次重量之比小于0.05%时,视为已达到放湿平衡。试验采用10组纤维试样,每组试样纤维质量约为1g。

2.2试验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绘制的试样吸湿曲线见图1,试样放湿曲线见图2。

从吸湿曲线中可以看出纤维在吸湿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趋势,从开始至6h的初始阶段内,纤维的吸湿速率比较快,在6h后纤维的含水率迅速达到25%左右,之后纤维的吸湿速率明显下降,曲线的斜率趋于平缓,同时纤维的含水率逐渐接近饱和量;从放湿曲线中可以看出,在纤维放湿的初始阶段,即第一个24h之内,纤维的放湿速率较快,在24h之后,放湿速率明显减小,曲线也趋于平缓,纤维逐渐达到放湿平衡。最后从试验得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即温度22℃、相对湿度为64%,放湿的回潮率―时间曲线和吸湿的回潮率―时间曲线最后并不重叠,存在差值,即吸湿平衡回潮率小于放湿平衡回潮率,这种现象,即为纤维的吸湿滞后性或吸湿保守性。

纤维的回潮率因吸湿滞后性造成的差值称为吸湿滞后值,它取决于纤维的吸湿能力及大气的相对湿度。在同一相对湿度下,吸湿能力大的纤维,吸湿滞后值也大。同一种纤维,相对湿度较小或较大时,吸湿滞后值都小,而在中等相对湿度时,吸湿滞后值则较大。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吸湿滞后值:蚕丝为1.2%,羊毛为2.0%,粘胶为1.8%~2.0%,棉为0.9%,锦纶为0.25%,而涤纶等吸湿性差的合成纤维,吸湿滞后值基本为0。从试验数据中可知:试样的吸湿滞后值约为18.98%,比粘胶、羊毛等常用纤维的吸湿滞后值都要高出许多,也从侧面表现了纤维试样有很强的吸湿能力。

造成纤维吸湿滞后性的主要成因:本纤维试样属于高吸湿纤维,在浸湿纤维时,由于水分子进入纤维内部,使纤维大幅溶胀,大分子间少数连接点被迫拆开,纤维内无定形区的分子链间的距离增加,同时也加大了纤维的无定形区,使纤维有更大的空间储存游离的水分子。放湿时,水分子离开纤维,由于大分子上已有较多的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相吸引,阻止水分子离去,因而试样的放湿速率非常缓慢;另外水分子离开纤维后,无定形区纤维分子间需要重新形成交联点,但纤维分子间的距离不能完全回复到未吸湿前的情况,仍保持了较大的距离,因此纤维中保留着一部分水分子,有较高的平衡回潮率。因此同一纤维在同样的温湿度条件下,从放湿达到平衡比从吸湿达到平衡具有较高的回潮率。

3结论

1)在温度为22℃、相对湿度为64%条件下,该纤维的平均回潮率为31.96%,平均细度为2.19 dtex,纤维的平均拉伸强力为3.36cN。

2)纤维的吸湿规律:试验前统一称好的1g左右的纤维试样在烘干后,其质量会有所不同,但区别不是很大,质量差异一般在0.15g之内;将纤维放入恒温恒湿实验室中吸湿后,其吸湿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该曲线代表这种纤维在吸湿过程中的基本变化规律,即如上所述,在前6h之内的初级阶段迅速吸湿,之后速率减缓,趋于平衡。

3)纤维的放湿规律:将试验前统一称好的1g左右的纤维试样浸湿并脱水后,各个试样间的质量差异比较大,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试样在脱水过程中受力不均匀。从5组数据所得的曲线来看,各试样放湿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即在前30h的初级阶段内,纤维的放湿速率较快,在30h之后放湿速率迅速放缓并趋于平衡。

4)试样属于快吸慢放型纤维。纤维分别达到吸湿平衡及放湿平衡时的回潮率值差18.98%,说明纤维存在吸湿滞后性,也从侧面表现了纤维试样超强的吸湿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玉芹,吴丽莉,俞建勇.竹纤维吸湿性能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3):14-15.

[2]刁彩虹,肖长发,马艳霞.高吸湿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J].纺织学报,2010,31(09):1.

[3]侯海燕.户外服装新材料:高吸湿纤维[J].中国纤检,2011,03:71.

[4]USP.6330385,Cbales with Water-blocking and flame-retarding fibers,Sheu,J,December11,2001.

[5]李国星,殷保璞.高吸水纤维的研究现状、制备方法与主要用途[J].合成纤维,2009,11:10.

[6]木下直之,李维贤.高吸湿放湿性尼龙Quup的特性与开发[J].国外纺织技术,2001,200(11):12.

[7]张爽.三元共聚高吸水纤维的制备及其保鲜膜的初步研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专业,2005.

[8]张幼维,叶林珍,吴承训,等.硫氰酸钠法高吸湿(水)腈纶纺丝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3,05:21.

[9]TURIEL E,TADEO J L,MARTIN-ESTEBAN A.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ic fibers for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J].Analytical Chemistry,2007,79:3099-3104.

第5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纤维增强混凝土;聚乙烯醇纤维;碳纳米纤维

中图分类号:TQ340.79 文献标志码:A

水泥与混凝土制品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中大量使用的高强度、低成本材料。但常规水泥混凝土在性能上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如:抗拉强度低,当受到拉伸应力作用时,极易产生脆性破坏发生剥落或破碎;耐久性差,面对环境、化学侵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混凝土不断扩展的裂缝会极大地破坏结构的耐用性并影响其使用寿命。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混凝土的使用及新应用领域的拓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尝试通过添加纤维材料改善混凝土使用性能的努力已取得了成功。水泥混凝土增强纤维主要包括玻璃纤维、钢纤维、石棉纤维,其他纤维材料主要为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如聚烯烃纤维、碳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等。

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即抗裂性能、极限抗弯强度、抗压强度以及韧性的提高取决于纤维的机械性、易粘附性、分散性以及纤维的添加剂量。本文仅就聚合物纤维在水泥与混凝土制品中的使用做简要论述。

1 化纤在纤维增强混凝土(FRC)领域的应用

目前广泛用于水泥与混凝土增强的化学纤维主要包括聚烯烃(PP或PE)纤维、聚酰胺(PA)纤维、聚丙烯腈(PAN)纤维、聚乙烯醇(PVA)纤维以及纤维素纤维等。

1.1 聚烯烃纤维系列

1.1.1 聚烯烃纤维增强混凝土

纤维增强水泥与混凝土使用的合纤特别是聚烯烃纤维品种主要是单丝型产品、原纤化(fibrillated-)和粗旦窄带型(macro-)产品以及混纤型产品。

单丝型水泥混凝土增强纤维多采用PP或PE为原料,纤维经表面处理赋予其不成球、易分散特征,并能有效降低可能产生的夹持气泡,以优化水泥制品的使用特性。该类纤维通常使用100%的原生PP切片,纤维单丝线密度在 6 ~10 000 D之间,切断长度在 6 ~ 50 mm之间。

原纤化水泥混凝土增强纤维的使用长度在 6 ~ 50 mm之间,纤维截面的长宽比在29左右。该纤维的添加可赋予水泥混凝土制品良好的耐冲击性、耐磨性、抗疲劳性和最佳的抗弯强度。

粗旦型水泥混凝土增强纤维是一种直径大于0.3 mm的多功能纤维,具有十分优良的混纤和分散性能,纤维的

与普通混凝土和钢纤混凝土相比,ECC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韧性、耐久性和抗疲劳性等均有大幅提升。目前欧美市场上的ECC制品已在土木工程的边坡加固、桥面修复、桥梁联接板和高层建筑物连梁等构筑物上使用。可乐丽公司的RECS-15 PVA纤维是专门用在ECC上的纤维品种,其品质指标为:切断长度 8 mm,单丝直径0.04 mm,伸长7%,断裂强度为1 600 N/mm2,杨氏模量为40 kN/mm2。

我国高韧性纤维基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刚刚起步,目前实验中使用的PVA增韧纤维仍需依赖进口。可以说,国内目前已拥有全球最大的PVA纤维生产能力,烷维科技、上海石化和四川维纶都有丰富的PVA纤维生产经验,具备开发ECC专用PVA纤维的技术条件。

1.3 碳纤维增强混凝土 1.3.1 碳纤维在FRC上的使用

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具有替代或补充钢纤增强材料的实用性。与传统钢纤相比,碳纤维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并与水泥有更大的亲和力,强度指标亦更具优势。目前新一代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可达1 500 N/mm2。较之于传统的纤维钢结构制品,断裂强度可提升 3 倍,与玻璃纤维网栅结构相比,强度也可提高两倍。碳纤维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也明显改善了混凝土裂缝的间隔和宽度分布状况。

碳纤维混凝土制品具有相对低的热传导性能,不易进行热或冷介质的转移,其水泥基复合材料正成为新一代建筑物板材。

SGL公司提供的纤维增强混凝土用碳纤维,使用

碳纤维基构件传感系统可用于重载荷高速公路的车辆流量、乘用车重量、行驶速度的监测。通过实时记录构筑物振动的状态变化,有助于减震或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1.3.2 碳纳米纤维(CNF)在智能混凝土中的使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其碳纳米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的电性能与机械性能的研究中,使用了Pyrograf公司生产的低成本碳纳米纤维PR-19系列和PR-24系列。

添加3%(wt%)碳纳米纤维的增强水泥复合材料,与粗旦型纤维增强水泥制品(MDF)比较,其抗压强度可提高324%,但抗弯强度有所下降。在烟灰(fly ash)增强水泥的实验中,碳纳米纤维的添加剂量为3.3%(wt%)时,抗压强度可提高490%。

近年来,在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领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的混杂方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显示,混杂纤维系统可有效强化混凝土制品的品质,北美混凝土研究所(ACI)的研究人员采用碳纳米纤维与微细PVA纤维混杂的方法制得的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其抗弯强度、杨氏模量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制品的韧性提高了33倍之多。研究中使用的碳纳米纤维和微细PVA纤维的技术特征如表 6 所示。 1.4 纤维素纤维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中的使用

建筑与土木工程用纤维素纤维取材于可再生资源,其比表面积通常在2 500 cm2/g左右,优于合成纤维的1 500 cm2/g,与水泥有十分优良的黏合力。美国Buckeye公司生产的500型再生纤维素纤维,使用剂量为1.0 ~ 4.0 磅/码3,该纤维获得ASTM C1116-08和ASTM D7357-07质量认证。鉴于纤维素纤维的不熔融性,奥地利Lenzing(兰精)公司使

20世纪70年代,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开始进入纤维混凝土领域,但高成本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近来帝人公司开展了芳香族聚酰胺纤维(Twaron和Technora)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美国混凝土研究所(ACI)关于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报告认为,FRC用途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切断长度 6 mm,断裂强力2 800 MPa,弹性模量130 GPa,纤维表面光滑,与聚烯烃纤维相似。

国内济南大学使用芳纶1414的短切纤维,单丝直径15 μm,密度1 440 kg/m3。掺入水泥砂浆,体积剂量1%,水泥砂浆制品的抗折强力提高26.49%,塑性收缩裂缝下降24.95%。表 8 为使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增强混凝土养生条件与技术特征。

2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2.1 国外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技术发展

据统计,全球5%的CO2排放量来源于水泥工业。依据德国亚琛大学纺织研究所“纺织品增强混凝土生态效益”的研究报告,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方法,具有节省70% ~80%混凝土用量的潜力。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物使用期限内,由于采用增强纤维而节省的建筑材料,相当于在生产、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节约80%能耗和降低CO2排放量的效果。一个基于成本效率、性能最佳化和最小环境冲击的“绿色混凝土”技术理念正在形成。

自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Forta公司使用三维纤维材料用作建筑增强材料以来,各类纤维增强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土木工程素来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作为增强水泥与混凝土用纤维材料,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实验和严格的品质认证,这无疑促进了产品的系列化和专用化研究。Forta公司、BASF(巴斯夫)公司用于混凝土增强的纤维品种均有非常详尽的技术说明,包括纤维技术特征、规格、使用剂量、处置方法、品质保证和包装运输等要求。除常规产品外,如Forta公司还有专用的产品系列,其中的 6 个品种中,PE-2型为使用PE为原料的单丝型纤维,Green-net型为100%使用PP回收料的原纤化品种。

在产品专用化方面日本可乐丽公司最具特点,该公司提供的PVA纤维系列中,RECS-7型产品是专门用于砂浆增强防裂的;RECS-15型专用于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中;RSC-15型是低剂量防裂纤维;RFS400主要用在砂浆与混凝土中;RF4000型主要在粒度为20 mm的物料喷射混凝土上使用。

Nycon公司除钢纤、玻纤外,合成纤维产品有PP、PA、PVA等约23个品种,同时还提供 4 个专门用途的产品,即特别抗冻型、专用轻薄板材型、高耐用型和使用100%回收PA原料的绿色增强纤维。

建材用纤维材料的品质认证也具体到产品系列,如美国水泥与混凝土增强纤维生产厂家即通过认证的11家企业中,Grace和Prolex公司分别有 6 个系列,Forta公司有 3 个系列。

2.2 国内水泥与混凝土

用纤维材料的供需

状况

依据《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设想,“十二五”末我国水泥产量预计将达22亿t左右。

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的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约占混凝土耗量的7%左右。基于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潜在的纤维需求量不应低于80万 ~ 120万t/a。

国内水泥与混凝土增强纤维的常规品种在数量上可满足市场需求,但和其他化纤品种一样,亦存在着经营理念上的共性不足,即“产品一投入使用,会很快形成规模,同时也放松了对产品持续性的研发投入,而转入价格战营销的生存模式”。基于这一现实,虽有基本齐全的品种,但产品品质、系列化和专用化水平相对而言较低。因此,国内商家在大型建筑和土木工程施工中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在高端纤维增强水泥与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中,涉及到碳纤维、碳纳米纤维以及特种PVA纤维时只能依靠进口。目前国内还不能提供类似日本东丽T1000碳纤维或Pyrograf公司PR19/24型碳纳米纤维的品种。特别是在碳纳米纤维领域,Pyrograf公司、日本昭和电工等公司已有 7 ~ 8 年的商业化生产建材用碳纳米纤维的经验,2004年Pyrograf公司还专门实施了为高端水泥复合材料而扩大碳纳米纤维产能的计划。

ECC是高延性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在欧美和日本的建筑与土木工程市场已广泛使用。而国内ECC尚在研究中,实验用的PVA纤维也只能靠进口。ECC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止步不前的状况,可以说是我国FRC技术粗放经营的一个缩影。据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国外已广泛使用而国内市场急需的如ECC等产品,我国的化纤行业尚无力提供配套的纤维。而建材研究院所使用进口纤维开发应急产品,也表明用户对国内纤维厂家的疏远。相关行业应正视这一事实,并尽快找出解决之道。

2.3 国内建筑与土木工程用纤维的

技术现状

国内用于水泥与混凝土领域的主流纤维包括聚烯烃纤维、PA纤维、PVA纤维和PAN纤维等品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使用PA短纤维用作水泥增强复合材料;张家港合纤厂与东华大学协作实现了改性PP水泥防裂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其后烷维科技完成了高强高模PVA纤维的规模生产,在无石棉水泥波瓦产品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产品已批量进入欧洲市场。

目前国内建筑与土木工程用纤维材料的研究基本分布在烷维科技、上海石化、四川维纶等大型企业,涉足该领域的研究院所亦多系资质较佳的国家纺织研究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东华大学和吉林纺织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可以说,国内建材用纤维行业的技术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建议国家下达一些全局性或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给这些单位,通过研究课题的实践,可充实一线科研队伍,亦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行业的研究基地或开发中心,这将对我国建材用技术纺织品行业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 结语

第6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第一次被写入“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并将于近期公布。这意味着与再生纸、再生塑料一样,“再生服装”也将走入百姓生活。按照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全国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左右为再生纤维。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性举措,预计2015年与2010年相比,我国纺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有望降低18%;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总量均有望降低20%。分析认为,近两年棉花、原油价格的飞涨是推动中国出台“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政策的直接动因。而科学发展观倡导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从根本上催促着传统的纺织工业加快变革。

被忽视的强大能量

目前,纺织废弃物可分为生活消费类、工业类、产业用消费类等。工业类纺织废弃物包括纺织厂、服装厂等各工序中产生的纱线、布边等下脚料;生活类纺织废弃物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等,来源涉及家庭、宾馆饭店、公共场所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国外早已开展了相关研究。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正成为一种潮流。他们将人造纤维产品、废旧地毯以及PET包装等作为主要回收种类,并且认为,所有的纺织纤维都可以并且应该实现再利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如切割机、开松机等)的制造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纺织品种类也在增加。

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地毯消费量很大,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些国家产生的大量废旧地毯大都被当作垃圾填埋,只有很一少部分破损不很严重的旧地毯被翻新再利用。1990年,这些国家的化纤生产商开始探讨和尝试锦纶的回收再利用技术,2000年12月在德国Prem nitzz投产的P0lyamlde AG工厂利用Novo合成技术回收利用地毯废料,每年处理12万t旧地毯,生产1万t纺织品级的尼龙和61.3万t工业用尼龙。CARE(Carpet Amerlca RecoveryEffort)在2007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从2002年到2007年,美国共回收再利用了454万t的废旧地毯,其中2007年回收再利用了约12.5万t。该报告还指出,到2010年,美国全年的废旧地毯回收再利用量将达到54.5万t,其中翻新使用9.6万t,42.2万t转化为其他产品,2.7万t用于火力发电。

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首项新型聚酯纤维完全回收技术,它与用石油制成的聚脂材料相比,能耗指标和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量可减少约80%。东洋纺公司与三菱公司合作,利用聚酯瓶再生树脂来生产衣物用Ecole纤维,由此纤维织成的各类织物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日本是世界上纤维循环利用比较好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日本生产出可以多次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西服、大衣等服装。在日本的“再生服装”产品上,都印有ECOLOG的标识,意为环保产品。此类衣服深受环保志愿者的青睐。

人造草坪纱广泛使用PE、LLDPE、HDPE、PP和PA为原料。人造草坪不需要割草修整,亦不需灌溉用水,在集体性体育项目,如美式足球、棒球、垒球、曲棍球以及橄榄球等项目的正式比赛场地中广泛使用。废旧草坪的纤维、底布和填垫层可以100%回收再利用。目前人造草坪的研究开发、生产、品质检测、安装、维护以及废旧草坪回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如Fieldtuff公司开发了专门用于废旧草坪的拆除、收集和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并将北美地区的4000余家人造草坪用户纳入使用、维修、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系统。公司还设有专门的工厂从事废旧人造草坪的清除、收集、磨碎和造粒,并最终加工成制品,如仓储用的垫、高速公路贮料桶内衬、手提袋等重新投放市场。美国EnwIown公司专门建立了“Durafio-EEBS”系统,对超过使用期限的人造草坪中第一层聚烯烃底布和第二层PP纺粘非织造布、PU等相关热塑性材料进行有序回用。此外,英国Hitech Turf公司使用再生瓶片料制得的草坪纱,即“HT”系列人造草坪,草坪绒高30mm,主要用于儿童娱乐和宠物活动场地,使用寿命约5年。

浙江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立项攻关“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将废旧军服塞进机器填料口,经过消毒、破碎、开棉以及纺丝等多道工序,成功“变身”为再生纤维材料,用于制造箱包、服装和毛毯等产品,其产品性能和普通材料制造的完全一样。废旧军服成规模回收利用模式,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运作构建出一个成功的示范,悄然开启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大门。

再生棉纱是指利用某些在纺纱、织布、服装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布角料或废丝为原料,经再加工所制得的纤维材料。再生棉纱包括棉型再生纱及化纤再生纱。棉型再生纱用途中,1/3用于生产牛仔布,1/3用于生产窗帘和沙发面料,其余用于生产劳动手套和拖布。化纤再生纱多用于生产装饰布、手套、拖布和填充物等。目前再生棉纱的生产、销售及使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小型产业链。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以转杯纺纱工艺加工再生棉纱的规模以上企业约40家,全镇约6万余人从事再生棉纱的生产及流通,年产约80万t纱线,产值30多亿元。

变废为宝不得不说的秘密

目前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物理回收、能量回收和化学回收。物理回收是指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初步的机械加工后,就可以被重新利用,或是得到一些初级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例如可以将废旧服装剪成小块,用作抹布;对破损程度不很严重的废旧地毯,经过修复工艺后得到翻新的地毯产品可被重新使用。能量回收是将废旧纺织品中热值较高的化学纤维通过焚烧转化为热量,用于火力发电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对于那些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旧纺织品适合采用能量回收方法。化学回收是将废旧纺织品中的高分子聚合物解聚,得到单体,然后再利用这些单体制造新的化学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当前这种方法在一些价值较高的化学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中已实

现了规模化生产。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主要分三个阶段,分别为回收及前处理阶段、纤维成纱阶段和纱线织成织物并做成成品阶段。

回收的废旧纺织品要先进行分类、消毒,对于其中的一些辅料如金属拉链、纽扣等要先分类拆除。前处理阶段主要是将废旧的纺织品由成品变成纤维,以便于以后的纺纱、织造工艺,或是得到其他化学原料,用于生产新产品,这个阶段主要运用多种机械设备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处理。例如再生棉纱的前处理是先将由服装厂等购进的布角料按照同类色、原料成分(棉、棉混纺、纯化纤等)分类,再通过人工分拣,将布角料进行精细分类,如棉及棉混纺的白色、浅色废布角料可以直接开花,最后纺成本色纱:纯红、蓝、黑色的布角料可以做拖把、宠物用品、地毯等的原材料,或直接开花,最后纺成麻灰色纱,用作牛仔纱之用;杂色且可退色的废布角料予以退色:杂色且不可退色的废布角料可以作为车辆运输过程中物品防护用品。而纯化纤布角料则直接分色,熔融成颗粒,进入小化纤厂抽丝、切片。

机械处理技术中的关键是切割和开松技术,相应的切割机械有升降刀切割机、旋转切割机等。被切割的废旧纺织品要经过开松,才能得到可用于纺纱或非织造用的纤维。开松设备用于撕裂和开松切割废旧纺织品,其开松工艺由布满钢针的锡林组经渐进式物理作用而达到开松的目的,根据不同原料的开松要求来选择锡林组的数量。在机械处理过程中,为了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和飞花的产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入油剂或加湿,以保持所要处理的废旧纺织品处于柔软状态。有关试验资料表明,当室内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对纺织废料加湿原重量的8%~10%之后处理,比不加湿进行处理得到的纤维平均长度由18.2mm提高到20.6mm。

废旧纺织品经切割、撕裂、开松后得到的纤维分为可纺纤维和不可纺纤维两种,对于可纺纤维,可以利用摩擦纺、环锭纺、转杯纺和平行纺等方法进行纺纱。

经前处理工艺和成纱工艺得到的纱线可以直接用于织造新的纺织品,对于经前处理工艺得到的不可纺纤维,可以利用非织造工艺制得非织造产品。目前利用废旧纺织品制得的新纺织品种类有很多,例如位于奥地利Fehrer(菲勒)公司的DREF-il型摩擦纺纱机开发的产品有毯子、桌布、各种抹布和工业用织物;内蒙古第二毛纺厂用环锭纺开发出粗花呢;苏州苏纶纺织厂用转杯纺开发出牛仔布料i还有企业利用非织造工艺制得各种帐篷毡、服装内衬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目前我国虽然对废布角料的再生棉加工形成了一定的小型产业链,但国内的服装再生,还大多停留在对现有服装的二次设计和二次销售的简单层面上,目前废旧服装回收利用技术尚未达到足够成熟的程度,生产成本比较高,废弃纤维制品的混合度高,欲将回收的纤维制品按纤维成分进行分离、分解,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如何提高再生纤维的性能,如何从一件由多种原料织成的衣服中分离出不同的纤维,还有待破解。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资源丰富、投资少、效益显著的新兴行业,不仅可以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减少纺织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我国纺织工业的现状,对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008年4月10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在欧盟废弃物指令第二次修正案中提出了纺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议案,提议规定欧盟各国在2015年底前必须构建纺织废弃物的回收体系。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指导、规范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例如明确规定废旧纺织品的消毒办法和标准,规定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等。

在欧洲和美国,都有专门的废旧纺织品回收组织,它们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国纺织工业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机构,该机构可以作为生产商、销售商之间的桥梁,使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逐渐形成产业链,推动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发展。

发展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是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再生棉纺织业转型升级,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应该加快再生纺织品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政策对再生纺织品企业进行产业扶持,让“再生服装”能够生产出来,真正穿在身上。

除了技术攻关和产业扶持,如何让普通消费者从内心接受“再生面料”、“再生服装”这些“新生事物”,也是一道需要迈过的“坎”。“再生服装”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处理,对各种细菌、异味、杂质、再处理过程中添加的化学试剂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检测指标,来保证它的卫生和安全问题,使得制成的再生服装与非再生服装在品质和性能上没有任何区别,这样才能被消费者接受甚至推崇。

回收再利用势必此行

第7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纳米技术;化纤开发;扰电磁波辐射;红外功能

中图分类号:T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70-01

利用这些好的特性,成功的生产了具有多种功效、多附加值的纺织品,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文章基于这一背景主要探讨了纳米技术在化纤开发中的应用,其中化纤主要研究了功能性化纤。

一、纳米技术与材料在化纤开发中的应用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生产出较强功能性的化纤,有下面三种途径可以实现:

1.将纤维细化,让其细化到纳米级的程度,这样才能够达到特殊用途领域的要求,例如:超细化纤维被用作为复合形式的增强材料;

2.通过采用纳米材料来对以往使用的传统材料改变其性质,例如湿法纺丝中的溶液一起混合使用,就是把纳米粒子溶解后的高聚物进行均匀的搅拌,在经过聚合反应以后才可以加工纺丝;在融纺的过程中,把熔融的聚合物中均匀的分散纳米粒子,这样才能够配制功能性纤维;

3.把纤维按照纳米进行处理并且让其实现功能化。

(一)抗紫外线纤维

化纤纺丝的时候,不仅要增加抗紫外线剂,而且也要在纤维的表面的上抹上抗紫外线剂,这样就能配制成抗紫外线纤维。使用的添加剂有一种是具有反射紫外线的物质,比如说紫外线屏蔽剂,在一般情况下,大多选择使用类似A12O3、MgO、高岭土等金属氧化物的粉状物质;另外的一种是具有强烈的选择性的将紫外光进行吸收,而且还可以为减少透过性的物质从而将能力进行转换,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称作是紫外线吸收剂,常见的都是某些无机物,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金属氧化物质,还有TiO2、纳米云母等物质;另外还有为数不多是有机化合物,通常容易见到的是水杨酸醋类、金属离子聚合物等。在太阳发射出的紫外线中,能够对人造成伤害的波段是200到400纳米之间。具有吸收紫外线的特点并且属于这个波段范围内的有纳米TiO2、纳米云母等。如果把微量的纳米微粒放到化学纤维里去,那么就会出现把紫外线进行吸收的现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护人体不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在目前比较常用的大部分的抗紫外线功能添加剂的主要是由纳米TiO2、纳米ZnO以及其它化学助剂组成的,通常情况下把细度调制到30到500nm的范围内。有些化纤是经不住日晒的,其原因是有机高分子材料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就会发生分子链的降解,从而有很多的自由基出现,影响了纤维和纺织品的颜色、色泽、强度等。然而纳米ZnO粒子却是具有十分稳定性能的紫外线吸收剂,把它很均匀的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通过它对紫外线能够吸收的特性,可以阻止分子链发生的降解,这样就能够实现防日晒耐老化预期目的。

(二)抗静电化纤

衣物和化纤地毯等由于静电效应,摩擦产生放电效应,同时易吸灰尘,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另外一些操作平台、船舱焊接等一线工作,静电易产生火花而引起炸。

因为静电效应,所以一些衣物和化纤地毯等物体会因摩擦而产生物理上的放电效应。另外,化纤类的物质还容易吸收灰尘,这样一来会给造成使用者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有某些需要操作平台、船舱焊接等方面的工作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静电,继而因为静电容易产生火花很可能造成爆炸的后果。

考虑到安全性,为解决十分关键的静电问题,必须提高纤制品的质量,然而纳米微粒正好为解决这个困难指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把少量的纳米微粒放入到化纤制品里,把具有半导体的属性的粉状物质比如0.1%到0.5%的纳米TiO2、纳米ZnO等,加到树脂里面,这样就能够产生很好的屏蔽静电的功效,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静电效应,使得生成的制品在表面上的电阻值高达108到109欧姆,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提高了安全系数。

(三)扰电磁波辐射纤雄

由于目前的微波通讯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像电子、电器这样的很多产品都已经走进了广大居民的生活。这些产品虽然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快捷、方便、高效;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类似如电磁干扰《EMD以及电磁污染等负面问题。这些电磁辐射会损坏人们的身体,使得人体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在化纤加时,能够增添一些如纳米Fe2O3、纳米NiO等这样的纳米微粒;那么就可以制出能够抗电磁波辐射的纤维,从而可以强烈的将电磁辐射进行吸收;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护人们的身体。

第8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0-0010-05 收稿日期:2010-06-02

随着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产品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国家进口中间投入品,组装加工之后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这种产品内贸易形式成为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深圳利用其低廉和丰富的劳动力,毗邻香港和灵活的特区政策优势,成功发展了以中间产品贸易方式为动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中间产品贸易对深圳制造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企业的微观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制造业门类13―42大类,与《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HS)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深圳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规模。

一、文献综述

产品内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随着二战后贸易壁垒的减小,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加,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迅速上升,这为产品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产品内贸易是伴随着国际间垂直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生产的各个工序,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产品内贸易就是指这个过程中,生产产品的中间投入的贸易。垂直化分工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Balassa(1967),而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Arndt(、1997)系统地提出。

产品内贸易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沿用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新贸易理论框架,产业组织和契约理论框架。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产品内贸易模型,主要是将产品的生产过程拆分成几个要素的密集度不同的阶段,并且把这个假设引入李嘉图模型或者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等传统的贸易理论模型中,例如Di。it和Grossman(1982)以及国内学者卢锋。新贸易理论框架下产品内贸易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的成因,主要的文献有:Chen、Ishikawa和Yu(2004)、卢锋。近年来,有学者从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角度研究产品内贸易的问题。例如从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商品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问题。

关于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垂直专业化的度量。最重要的度量方法,是David Hummels(2001)的VS度量。Hummels使用用于出口产品的进口中间品的价值来度量这种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相关研究的认可。第二是基于VS指标,对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比较分析。这类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程度在产业间和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别。第三是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生产率、产业竞争力、技术进步、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产品内贸易的度量

本文描述的产品内贸易概念特定地指从一个国家进口中间投入品,并出口到这一国家或另一个国家的产品内贸易方式。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度量主要采用Hummels(2001)提出的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概念。Hummels运用的是投入产出的方法,垂直专业化=进口的中间投入品×总出口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其经济含义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出口的部分,是一个绝对数量。对研究深圳市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情况,更有意义的是VS的出口份额(vertical speeialization share of export),我们简称VSS,即用于出口的进口中间投入品占出口额的百分比。

(二)数据来源和分析

本文微观数据源于《海关进出口数据库》(2000~2006年)和《深圳统计年鉴》(2001~2007年);宏观数据(2007~2009年)来自于深圳海关的海关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制造业门类包括13~42大类,与海关编码(HS编码)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处理,由于本文的数据是HS编码,为了将海关数据和制造业的类别协调一致,最精确的调整方法是逐个将进出口产品根据制造业的门类分类和HS编码进行归类,这样调整的工作量太大,所以为了简化将海关代码中的前两位,即从第一章至第九十七章与制造业的门类进行匹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2004年2月26日海关总署令第11 3号),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本文的VS值选取深圳市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装配贸易的进口数据。

依据海关数据统计出深圳市制造业的VS值(如表1所示),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在两位的海关编码很难分清,所以将这两个产业合并分析其VS值;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都处于两位海关编码第八十五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之中,所以也将两个产业合并分析;其他项中包含没有统计在制造业中的海关进出口货物。根据VS值区间,我们将各个产业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类进行分析。

第一类,VS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产业,总体上这类产业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呈平稳上升态势。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急速上升态势。10亿美元以上中间投入品进口的产业基本呈上升的趋势,这些产业是深圳市参与产品内贸易较为深入的产业,也是深圳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产业,中间投入品进口的明显增长表明随后的加工贸易出口将有大幅增长。

第二类,VS值在10亿美元-1亿美元之间的产业。其中,纺织业;橡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呈上升态势。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呈急速上升的态势,七年几乎翻一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呈平稳下降的趋势。

造纸及纸制品业呈上升的态势,2004年达到9834万美元,此后开始下降。化学纤维制造业小幅波动后呈下降的态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波动性很强,2002~2003年急速上升达到2亿多美元,随后下降,在2006年又开始上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呈波动态势增长。亿美元以上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产业发展的态势有所不同,虽然这些产业的VS值较高,但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都呈下降的态势,这些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下降的趋势表明这些产业的产品内贸易在下降。

第三类,VS值在1亿美元一千万美元之间的产业:食品加工业呈先快速上升后下降态势。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呈下降的趋势。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急速上升,2003年达到2亿多美元,后开始下降。金属制品业呈平稳上升态势。这些产业处于参与产品内贸易程度较低的产业,除了金属制品业基本处于下降的趋势。

第四类,VS值在千万美元以下的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呈下降的趋势。饮料制造业2002年达到178万美元,随后急速下降,2006年降到2万美元。家具制造业先急速上升,至2004年达到1425万美元,后呈下降的趋势。医药制造业先急速上升,至2003年达到905万美元,后呈下降的态势。烟草制造业的Vs值为零。这些产业属于深圳市参与产品内贸易程度最低的制造业,基本呈下降的发展态势,这些产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最低。

2007、2008、2009年深圳市的VS分别是811.09亿美兀、789.48亿美元、688.04亿美元,可以看出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深圳的VS值呈下降的趋势,2009年下降非常剧烈。

VS值是一个绝对量,在垂直专业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的扩大也会导致VS值的增加。为了更精确地反映深圳市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程度,根据Hummels(2001)的文章,引入VS的出口份额(VSS)这一比值,将深圳制造业做细致分析。根据表2中的结果,IL(2006年VSS值为划分标准,同样用区间分类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类,VSS值在10%以上的产业:纺织业在2000年的VSS值为34.93%,2001年继续增加,随后呈迅速下降的趋势。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00年VSS值分别高达72.45%和67.45%。随后逐年急速下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呈下降的趋势。化学纤维制造业较为特殊,2000年和2001年VSS值分别为165.08%和206.89%,这说明此产业的进口中间投入品远远高于产业出口值,随后几年呈下降的趋势,2006年降至24.98%,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VSS值。橡胶制品业呈先降后升的态势,总体趋势是下降。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呈下降的趋势。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是唯一一直呈上升趋势的产业。VSS值较高,说明这些产业生产的出口产品较大比例用于进行产品内贸易,这些产业也是深圳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

第二类,VSS值在5%~10%之间的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下降的趋势,这两个产业是深圳市主要的出口产业,尤其是机电产品的出口更是深圳市的主要出口产品,7年中两产业的VSS值处于16.78%~9.31%之间,虽呈下降的趋势,但其参与产品内贸易的程度仍然较高。

第三类,VSS值在1%~5%之间的产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呈下降的趋势。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在2000年时VSS值达到34.19%,处于较高水平,随后逐年下降至2006年的4.7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这些产业的VSS值较低,表明其参与产品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四类,VSS值在1%以下的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呈小幅上涨后下降的趋势。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金属制品业呈迅速下降的趋势。烟草制造业的VSS值为零。医药制造业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这些产业的VSS值最低,几乎趋于零,产品内贸易在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微不足道了。

整体来看,深圳市制造业所有产业的VSS值7年来都呈下降的趋势,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成上升趋势。说明深圳市制造业参与产品内贸易的程度降低,这也符合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减少低附加值的产业出口。

从整个深圳市的角度看,2007年的VSS值为37%,2008年下降为33%,2009年急剧下降为2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下降。

三、结论

首先,深圳市制造业的VSS值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呈上升趋势。这一结果表明深圳市制造业参与产品内贸易的产值,在绝对数量增加的同时,产品内贸易程度降低。这个结论与深圳市产业政策调整和深圳市产业升级的情况相一致:产业转型升级进展迅速,低附加值的产业出口逐渐减少,更多的较高附加值产业利用国内要素进行生产并出口。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深圳市的VSS值持续下降,预计2010年受世界贸易的回升而有所反弹。

其次,深圳市的各主要产业具体分析。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VS值较高并且VSS值也较高,说明这些产业参与产品内贸易的程度较高,并且在产业出口中所占份额也较高,这些产业也是深圳市的主要产品内贸易的出口产业,从产品内贸易视角来看,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第9篇:化学纤维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纤维含量;试验;溶液浓度;溶解时间

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143-01

目前,纺织纤维制品检验包括许多项目,大体上分为物理指标项目和化学指标项目。其中物理指标项目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纤维含量、强力、密度、缩水率、色牢度等,而纤维含量是除了安全指标外最能体现出纺织制品的品质的一项指标,并且在纺织品贸易中纤维含量牵涉到是否存在欺诈问题,因而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不同的纤维含量织物的相关性能不同,如涤棉产品涤棉混纺比50/50、70/30的织物断裂强力、织物风格、织物的舒适度等不同,涤纶纤维、棉纤维的价格不同,产品的价格不同。因此分析总结影响纤维含量检测结果的因素,对于实际检测操作中得到科学准确的纤维含量值尤为重要。

1 人员

实验室管理规定中,对于相关检测人员作出具体的学历与工作年限的要求,尤其做纺织品纤维含量这个项目,对于实际操作经验的要求就更高,这是因为纤维含量检测中很多的操作步骤都是由实验人员人工操作完成,而不像其他那些化学检测项目,最重要的最复杂的都是由仪器设备完成,实验人员相关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迅速准确地对某个样品的成分作出精准的定性分析,并采用最合适的实验方法去做定量分析,以达到最终得出该样品的准确的纤维含量值。因此,实验室必须对相关检验人员做好上岗前培训,制定定期的质量控制计划,还有定期报名参加能力验证项目,以评估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

2 仪器

当前纤维含量的检测主要用到的仪器有:光学显微镜、纤维细度分析仪、恒温水浴振荡器、干燥烘箱、电子天平、红外光谱仪等。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纤维形态从而对纤维进行初步定性,红外光谱仪则是对化学纤维的红外吸收谱图进行分析并对照谱图库中的标准谱图作出快速鉴定结果,影响纤维含量最终结果的因素有:红外光谱仪的光源强度、水浴恒温振荡器的温度、振荡频率,干燥烘箱的温湿度,电子天平的准确度等级等等都会对检测结果有所影响。

3 试剂

纺织品纤维含量测试实验中,主要用到的都是一些酸性试剂和碱性试剂,还有部分的有机试剂。当中一些试剂具有挥发性,如盐酸,它的浓度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有些试剂会极易分解,如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有效物质会逐步水解。所以必须做好这些化学试剂的制备、保存和质控工作,以保证实际试验中试剂能达到方法标准对应的浓度要求和质量要求。

4 试验方法

纺织纤维制品定量分析的方法其实分为两个大类,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物理法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样品由一种纤维组成,在做定性分析时就已经可以确定为100%的某种纤维,第二种是样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制成,用手工分离法可以将它们一一拆开并各自单独称重,以计算整个样品的纤维含量,第三种是显微投影法。化学法则是根据各种纤维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不同,用化学试剂将其中某种或者多种溶解去掉,对剩余的不溶纤维进行烘干冷却和称重,计算当中各种纤维的纤维含量值。

一个样品的纤维含量检测实试验,必须先对这个样品做好纤维定性分析,然后针对定性分析所做出的判断,对应不同的纤维成分的组成及结构,选取不同的物理法或者化学法。由于化学法涉及到的原理是化学溶剂对纤维的溶解,溶解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难免会对那些不溶纤维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而物理法则不会对样品中的纤维造成损伤,能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样品的实际纤维含量,因此在检测方法采用上,如可采取物理法的应先采取物理法,如确实不适合用物理法,必须采用化学法的,则要考量标准方法中对纤维所产生的损伤小的来选用。

5 试验过程

5.1 取样

按GB/T 10629规定取实验室样品,使其具有代表性,并足以提供全部所需试样,每个试样至少1 g。织物样品中可能包括不同组分的纱,在取样时需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取样时未包括所有种类的纤维,结果中会缺少纤维的种类;定量分析时取样不均匀会造成数据的差异。因此,取样必须要使得试样具有代表性,这个过程正确与否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5.2 预处理

将样品放在索氏萃取器内,用石油醚萃取1 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待样品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样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 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h。两种情况下浴比均为1:100,不时地搅拌溶液,挤干,抽滤,或离心脱水,以除去样品中的多余水分,然后自然干燥样品。

其实预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样品中非纤维物质,减少这些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此,预处理这个步骤将对最终实验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5.3 溶液浓度

用一种溶液取溶解一种纤维成分,浓度越高,其溶解速度越快,但是当样品中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纤维时,其浓度过高必然会导致其它不溶纤维的损伤,影响最终结果;但要是溶液浓度太低,又会使得溶解不充分、部分纤维不溶解或者致使试验时间过长,从而拖延了整个检测流程的进度。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采用合适准确浓度的溶液进行试验。

5.4 溶解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化学反应会加快;温度降低,化学反应会减慢。在固定的溶液浓度和溶解时间下,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极有可能会将其他本来应保留下来的纤维也溶解掉,造成试验失败。如GB/T 2910.6-2009中采用的甲酸/氯化锌法溶解粘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两种方法中,所对应的溶解温度分别是40±2℃和70±1℃。

5.5 溶解时间

纺织品纤维含量所用到的化学溶解法的标准中,其中对溶解时间都做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这是由于溶解时间对化学溶解试验的成功举足轻重,溶解时间长了,溶解可能会很彻底,可是可能会对其他纤维造成影响,如5.4中所述例子中,对应不同的溶解温度,试验的溶解时间则分别是2.5 h(40±2℃)和20±1 min(70±1℃)。

6 数据处理

作为整个检验流程最后的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数据结果的处理,当中可能会产生影响的要素包括:1)引用了错误的纤维公定回潮率;2)引用错误的修正系数;3)引用不合适的检测标准。

7 总述

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上述可能会对纤维含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几个因素,从而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尽量避免在这些方面犯毛病,才能保证能够更快更准确的做好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

参考文献

[1]CNAS-CL1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2]GB/T 10629-2009 纺织品 用于化学试验的实验室样品和试样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