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

第1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关键词:室外综合管道工程施工准备材料检测沟槽开挖管道敷设系统试验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项目(综合商场、高档写字楼和星级酒店等)功能要求更高,由此带来室外管网系统更复杂,包括生活生产消防给水、生活生产热水、生产生活污废水、雨水、蒸汽(高温热水)等各类室外管道系统;同时,该类项项目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高,预留给室外综合管道的敷设空间极为狭窄,室外管线设计布置将非常密集、管道交叉重叠,综合管道的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难度很大,容易发生施工质量进度的失控。

如何做好商业项目室外综合管道工程的施工和管道,本文将以济南某大象商业项目的室外综合管道工程的施工组织和管理经验为例,探讨商业项目室外综合管道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思路和过程管控要点。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一大型综合购物娱乐项目,占地约6.5万㎡,建筑面积约25万㎡,室外地下管道主要包括生活给水、消防水管道、污废水管、道雨水管道、高温热水循环水管道、蒸汽管道。工程的特点是工作量大,工期短,立体交叉作业,工序组织技术复杂,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

本工程室外主要管网工程量如下:污废水、雨水HDPE双壁波纹管(DN200~DN700) 1850米,橡胶圈承插连接;生活、消防给水球墨铸铁管(DN200~DN250)2300米, 橡胶圈承插连接;高温热水、蒸汽无缝钢管(DN250~DN300)460米,焊接。

2 、施工准备

做好开工前的图纸人力、机械、物资准备,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主要把控以下施工准备要点:

2.1 深化后的管线综合图及分专业图纸、安装规范、标准、施工方案等资料齐全。图纸会审完毕,并进行设计交底,图纸需经相关部门审批通过;

2.2 到货的配管材料满足施工要求,施工所需机具、工具、仪器及消耗材料等配备齐全;

2.3 对管道平面布置图及管线表进行核对仔细,到现场结合图纸了解工程的基本全貌,如与工作面开挖有关的地形、地貌、地物等。

2.4 施工作业带范围内场地清理平整,现场供水、供电条件充足;

3、材料检验

重点对管材及附件等进行验收核查,确保进场材料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防止因施工中因材料问题引起工程返工:

3.1 管道组成件(管件、法兰、阀门等)必须具有制造厂的质量证明书,其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法兰和盲板的密封面应平整光洁,不得有毛刺及径向沟槽;橡胶圈尺寸及断面压缩率符合要求,且不得有割裂、破损、气泡、大飞边等缺陷;螺栓、螺母的螺纹应完整,无伤痕、毛刺等缺陷,螺纹应配合良好;焊接材料必须有质量证明书。

3.2 钢管检测:无裂纹、缩孔、夹渣、折迭、重皮等缺陷,锈蚀、机械损伤等缺陷不超过壁厚负偏差,满足国标GB/T 2102-2006及GB/T 17395-1998的要求。

3.3 HDPE管检验:管子和管件的颜色应一致,无色泽不均及分解变色线;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无裂口、无明显痕纹和凹陷;接口配合面应光滑平整。

3.4 球墨铸铁管检验:球墨铸铁管的化学成分满足国标GB/T13295-2003、ISO2531/2003要求,产品标准执行GB/T13295-2003及GB/T17219-1998的标准要求。

4、管沟测量开挖

管沟的开挖进度及测量精度,影响整体室外管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主要管控点如下:

4.1 平面、高程控制:依据业主和监理确认提供的坐标点进行放线;根据区内计算数据,用平面控制点,测量管道中线的起点、终点、平面折点及直线段控制点,钉中心桩,桩顶钉中心钉。并在沟槽适当位置设置栓桩;沟槽形成后,用经纬仪把中线及时投测到槽下,钉上中心桩。

4.2 管线基础测量:根据检底后管线中心桩及设计基础宽度测放管线基础结构宽度,同时测放管线基础高程控制桩,基础施工后复测基础中线偏差、宽度及高程。

4.3 槽沟开挖:开挖的管槽须满足设计坡度要求,槽底管道一侧工作面宽度按照管道外径尺寸,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预留空间。开挖采用机械挖土,人工配合清坡、清底,土方运至堆场, 挖掘机挖土应严格控制标高,防止沟槽超挖或扰动基底土,当开挖接近槽底设计标高150~300mm时,用人工修整槽底、边挖边修至设计标高,沟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 管道敷设

管道敷设是本工程的主导工序,是工程质量进度控制的关键点,管道敷设前,沟槽验收合格并清理完毕;管材、管件核对无误,内部已经清理干净,无杂物;安装时按先自流后压力流,先大管径后小管径,先深后浅的原则进行。

5.1 钢管敷设:安装前应做好防腐(焊缝部位未经试压不得防腐);管子对口时,应垫置牢固,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变形;法兰面应与管道中心线垂直,接口的两个法兰面应互相平行;连接法兰的螺栓,应为同材质、同规格,螺栓安装方向应一致;碳素钢管钢管焊接选用手工电弧焊,焊条选用J422,焊缝外观要求成形良好,表面不允许有裂纹、未熔合、气孔、夹渣、飞溅存在。

5.2 HDPE 管敷设:采用承插式柔性连接;切口断面应平整光滑并垂直于轴线,不得有任何变形,插口处端应锉出倒角;管子或管件在承插前应将承口内侧和插口外侧擦拭干净;承插时应找正方向沿轴向均匀施力。

5.3 球墨铸铁管敷设:应将预制好的管段按照来水方向顺序排列。按施工图纸的坐标、标高找好位置和坡度以及各预留管口的方向和中心线,沿管线依次放好,清理管材、管件,清理胶圈、上胶圈。安装过程中,定管、动管轴心线要在一条直线上,否则容易将胶圈顶出,影响安装的质量和速度。管道安装要平,管子之间应成直线。

5.4 附属构施工:砼井室浇筑时要严格控制井底和预留口标高、方位和坡度;道路上的井盖,应同路面齐平,其允许偏差为+5 毫米;非道路上的井盖,应高出设计地面的50~100 毫米,并在井口周围作好护坡;排水检查井内做流槽时,流槽表面应用水泥砂浆抹光。

6、系统试验

管道敷设完毕,做好系统试压,检验施工质量,以便后续的施工回填工作。管道系统施工完毕,除接口外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不小于500mm,及时进行回填土。埋地管道试验、防腐检查验收后,进行竣工复测,并填写相关施工记录。

6.1 压力管道水压试验:埋地压力管道试验管段的长度每次不宜大于1km;强度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压力值及持续时间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6.2 无压力管道闭水试验:无压力管道回填前应以闭水法实测渗漏量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段划分宜以井为界,每段长度不超过1km。两端封堵牢固且不得渗水。管道严密性试验时,实测渗水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渗水量时,严密性试验为合格。

7、管沟回填

管沟回填前,管线坐标、标高、防腐层共检完毕,系统试验合格,沟槽内无积水、杂物等。回填时,严格控制回填土含水率不得过高。管顶以上500mm 范围内,回填土不允许含有有机质和直径大于50 毫米的石块;钢管、铸铁管应采用细粒土;塑料管管底腋角90~120°范围内应使用中砂或粗砂回填。分段回填时相邻段的接茬应呈阶梯形;管沟回填夯实中,应夯夯相连,不得漏夯。

8、竣工验收

室外管线工程按照工期要求,随主体工程同步完工。并组织了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市政监督部门的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材料检验、施工检测、使用功能性检测、施工测量记录等质量保证项目验收合格;工程观感质量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合格,工程一次验收合格。

第2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工商企业管理学什么 工商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例如:开拓公司业务、进行销售统计、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合理规划人员安排、为公司节省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公共关系理论与策划》、《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商务谈判》、《连锁经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与形象策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1、企业管理:各类工商企业、银行、证劵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征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已经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场营销: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决策、营销管理、销售、公关、品牌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或者是实际操作与管理性工作。

3、会计小额:主要导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事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4、财务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征服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

5、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事务单位及征服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学专业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英文:Industr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3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发展建议

一、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将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对比和校验事务作为工商管理研究的主体,希望能够与一切的先进技术手段联合起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对外交流的引导和水准,指导性线索的内容更加充足[1]。因此,国内有关的技术人员与国内外工商管理的现状联合起来,细致地进行对比和验证,主动与工商管理国际变化趋势相适应,是直接的途径。

二、国内外工商管理的研究过程

(一)国内研究工商管理的过程

从国内研究的一些工商管理取得的成果可以知道,我国研究工商管理的活跃度很高,尤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领域,很快就会对营销进行开发和研究。最近几年,经济主体已经开始由政府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企业要面临许多不适应的情况,无论对于商业和工业,还是电力,都是主要的管理理念[2]。此外,我国将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合放在一起,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社会已经渐渐地认可企业管理,正在向更加成熟的道路迈进。

(二)国外研究工商管理的过程

国外分析工商管理的历史已经长达数百年,而且形成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已经很完善。根据调查的数据表明,国外在研究企业管理关键的问题上,各个时间段都不一样,当前社会是经济全球化,在广泛的地区,企业怎样才能够将资源合理地进行配置,怎样才能够将成熟稳定的客户更多地获得,从而使企业无论在操作资本的工商管理的研究市场上,还是其他的问题上,都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所以,占有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分析理论。

三、国内外工商管理方面发展现状的对比

在工商管理事务的处理上,西方的先进国家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迄今为止,一类比较完善学科的规范引导体系已经形成。观察验证记录的文献材料,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内容和相关的国外企业多元化的技术结构,还是文化交流的体制等,都有本质性变化的发生,而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国际型的工商管理的思维模式,开始向我国转移,并且大范围地进行试用和拓展[3]。

(一)项目管理模式

与实践经验的整理判断相结合,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工商管理的专项研究始终围绕着调试既定项目集群化的规则,进行跟踪式的校验延展。特别是借助网络技术在不断地进行完善,针对于各类企业的传统运作管制的手法,也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传统形式“一体化”的控制体系结构,与国际改造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已经具有严重冲突的迹象。而我国对于调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供应链的结构,具有独道的见解,但是,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上,我国起步相对比较晚,内部基层的工作人员无论是职业道德的素质,还是专业技能都比较有限,相关的各项实际要素的结合效率偏低[4]。

(二)市场营销领域

中西方国家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差异效应内容最显著的就是市场营销。新世纪以后,国际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就是营销控制战略体验式的内容,客户适应生命周期的规则,搭建客户和谐的交流关系以及保护客户资产等相关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效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的工商管理人员对于日渐成熟和机智的消费群体更加重视。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动比较激烈,与分析材料联合起来,实效性地鉴定传统样式的广告推广宣传和品牌营销工作,工商管理事务的有关热点始终在市场营销领域之中徘徊。对于打造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销售的渠道,我国工商管理事务的研究人员具有独道的见解,并且具有网络和涉猎关系等相关领域新型的营销模式,但是,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条件还是不能够进行无缝的对接[5]。

(三)创新技术的要素应用

通过精确化的有关文献资料,细致拆解和提取重整发现,在国际领域中,我国的技术管理和信息成就是比较深刻的,同时,与我国市场结构也不会有任何的冲突产生。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空间中,国企改革和国内企业的成长机制,将会有更多工商管理类的创新思维火花碰撞出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技术和创新形式的绿色营销都是国外首先公布以后,我国特定的经济管理机构才进行吸纳和沿用。从当前来看,国内的工商管理的研究主体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适度解析我国市场结构独有的问题,有必要的话,可以结合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与西方经济管理类文化主动联合,搭建多元化战略的服务指导体系,对于基层工作人员不良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如此这样,就会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世界先进性的竞争水准[6]。同时,在特性解析国际化经济项目和复杂项目集群化管制中,国外的有关学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此后,管理模式将供应链作为基础,全面进行覆盖,不可计数的工商管理的研究热点也在同期引发出来。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国外重视的是物流链和供应链控制的层面,对应的热点话题相应地向精益生产的配送中心等相关的方向进行过渡和延展。透过宏观的角度,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进行观察和界定,正在将一切的技术手段集中起来,吸纳国际创新规范的经验,对于各类项目工程施工现场的进度保障和安全防护,希望都能够做出优质化的指导贡献。在交叉控制该类异质化国度文化范围的内部,对于国内工商管理一段时期的核心理念,与国际对应的专业热点的掌控要求,都无法避免地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

四、促进国内工商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企业内部良好的控制和循环,又需要外部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必须要加强。企业应该根据内外部的情况变化及时地进行应对,若想对企业内部腐化有效地进行防范,必须要进行独立的经济监督,并且要将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优化和内部的管理水平有效地进行提升。同时,还需要审计企业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设立起来,企业的资本运行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定期汇报给企业,从而将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同时,还要时刻具有警惕性[7]。

(二)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方法

结合比较进行分析和研究,我国工商管理在研究方法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比较滞后。通常是国外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方法已经出现了,我国还在起步的阶段。例如,跨国并购和绿色营销等相关的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都是在国外研究热点首先形成了,我国才跟随在后进行研究,这对于我国工商管理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国应该结合国内实际的情况,根据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方法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到国内来进行研究和改造及创新,成为国内独特的工商管理的创新模式,同时,对于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在世界上的研究地位和发展水平也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例如,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致使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在世界上保持着先进的水平。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化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飞旋,互联网诞生了,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地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转变,需要更多地专业工商管理人才,所以,对工商管理专业化的人才应该加快地进行培养,来将这个缺口进行弥补。其一,在高等教育进行扩招的前提下,我国对于招收工商管理人才的规模应该进一步地加大;其二,在上层建筑的层面上,国家应该给予政策的扶持,对工商管理教育的活动有效地进行帮扶;其三,教育部门应该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机制进行完善,课程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从而将素质型的工商管理人才有效地培养出来。

(四)改革工商管理体制

从当前来看,我国工商管理体制并不完善,还有很多的弊端之处,企业人性化的管理并没有实现,大多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经济利益。若想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有理有据,必须要将工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够将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和规范化得以有效地实现。所以,工商管理的制度在制定时,应该将企业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实际的情况作为导向,既要对企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又要对员工赏罚分明,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刺激[8]。此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市场经营的管理模式的很多漏洞也出现了。此后,很多的企业领导的主体对于零库存的生产理念比较提倡,致使结构经济的危害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的损失也得以避免。因此,企业应该将学习力度加强加大,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理念,让企业管理成为发展的动力源泉,走在发展的最前沿。

五、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市场经济体系而言,维持经济秩序管理,企业管理非常重要而有效,因此,必须要继续探索企业管理,整合各种管理职能,建设更好的业务管理平台,优化管理,从而使市场资源能够将市场多元化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地促进。

参考文献:

[1]吴建华.工商银行大庆分行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

[2]陈铭.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管理服务现状比较分析及发展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5,(04):70-74.[2017-08-16].

[3]朱雁.淄博工商银行中小公司客户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倪颖哲.网络商品交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5]王安平.浅谈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4,(14):82.[2017-08-16].

[6]崔亚飞.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J].中国外资,2013,(16):156.[2017-08-16].

[7]娄迪.安徽工商管理学院MBA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第4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科技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唯一不变就是改变”这一观念也以及逐步深入了各个企业的建设当中。在当今社会巨变、快变的环境当中,许多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加难以预料和捉摸,如果企业始终保持固有的发展方式而不进行主动的创新或变革,那么这些企业就很难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速度。

鉴于当前企业内部管理的工商登记工作的起步发展较晚,在这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监督和管控能力。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加强对工商管理每项活动中每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同时常见与企业相适应的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对自身的组织行为进行监管,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和健全建立企业不同部门的管理制度而言也是极其必要的。

1.企业建立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的意义

1.1建立工商内部登记的管理机制

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在改革发展方面及控制方面起到了的有效的促进作用,形成一个将独立、综合、系统的工商管理工作,并使其纳入法律事务部的业务职责范围[1]。

1.2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保证企业合理存在并持续经营的资格和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是依法办理企业设立、变更、年检等工商登记事项。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登记工作、创建系统化模式,是减少企业集团在组建和并购以及资源扩张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的必要条件。

1.3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是提高企业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需要

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对企业及所属子分公司涉及的企业设立登记、注销登记、变更登记、年检、备案等工商管理登记活动进行管制。各种资质证照与工商执照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企业内部的工商登记管理与投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活动、人员管理活动、机构管理活动、股权管理活动、以及财税管理活动各项管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1.4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是实现工商登记内部管理转变的需要

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工商登记管理也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环节。企业公司本着控制事前、事中为主的工作原则以控制法律风险,实现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从办理工商登记手续阶段到全过程参与的转变,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

1.5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是提升企业的内部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

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适应企煤炭业集团管理体制要求的管理,并且保障各企业为公司顺利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使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系统化的企业集团的工商管理模式

创建的内涵及主要做法系统论要求将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统筹考虑的理论是适应企业管理和控制要求的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运用到企业工商登记管理中,也就是在办理工商执照及各种资质证照的时候需要进行协调推进和统筹考虑。

2.1加强工商管理意识

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意识和认识及重视程度,加强对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的大力宣传,引导相关责任人树立依法加强工商登记管理的意识,为公司顺利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拓宽管理视野。树立现代管理观念是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前提,先进的管理观念才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总是因为落后的观念而导致。

管理观念的创新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四种创新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放弃权力本位的思想,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员工的素质,满足员工的需要,不论资排辈,唯才是用。二是拓宽管理视野的理念,改变过去管理视野的局限,积极主动拓宽市场,寻找商机,实行全面管理的新理念。三是与时俱进的观念,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当代企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新动向,摒弃守旧的生产经营观念。四是树立在发展中壮大的观念,管理层应该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2建立健全企业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体系

2.2.1加强工商管理的队伍建设

开设针对工商管理员对工商登记管理业务的相关训练班,聘请经验丰富的工商管理人员讲解工商登记业务知识,及时向各个部门关于工商登记业务的法律法规,以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来加强工商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工商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渐形成一支懂业务、懂法律的管理队伍[3]。

2.2.2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机构,有效完制度体系的建立

大力发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对工商登记内部管理的主管部门办理集团公司自身登记事项的职责,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职责,参与相关法律文件的审查论证的职责,审核分公司工商登记事项的表格材料的职责等。如为加强企业子分公司的管理提出清理整合的意见等以完善工商管理的制度体系。

2.3协调整理工商登记业务与相关业务的关系

企业工商登记业务与许多相关的业务关系有密切联系,因为企业主体资格的全过程包括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等环节,参股、控股公司的工商登记事项也要经过本企业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决策,甚至有特殊的工商登记事项还要上报省政府国资委审核批准。这些业务会涉及到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资本运营部门、战略发展部门、审计部门、战略发展部门、资本运营部门、房地产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工会等部门。

2.4加强分公司管控,缩减工商管理链条,防范开办企业集团法律风险

为防范法律风险、加强分公司管理,应重点对分公司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分公司的设立进行严格控制,整顿清理注销部分子、分公司,严格分公司管理,减少对外经营主体。

2.5规范和保证营业执照注销工作的程序

企业单位应规范其营业执照的注销工作,并作出明确规定,对子、分公司需要注销的营业执照的情况必须依法履行注销程序,在工商机关吊销之前应妥善做好管理人员的安置工作、相关档案的交接工作、一些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以及资产的处置工作等,保证营业执照注销工作的规范性。

2.6严禁无照经营和杜绝违反工商登记的行为

为了有效地保证煤炭企业合法持续经营的资格,不管是企业还是所属各个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按照正规的程序、期限、条件办理设立、变更、注销、年检等工商登记事项,必须保证其合法性。如果未经工商机关登记办理经营执照的,企业机关或者所属单位一律不得以公司、分公司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已经办理营业执照的不允许把其出借或出租给他人,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3.结语

就目前许多企业的实践情况而言,建立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目标和趋势。但由于很多企业存在着基础管理体系较为薄弱等问题,许多核心业务的管理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提升和开展。所以,如何依据权变思想和系统思想的概念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模式,从实际上解决企业的提升和发展问题,同样也需要受到各企业主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欢.制造型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的成功关键因素与实证分析[D]. 南京理工大学.2008.

第5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为适应经济政策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了很多相关的措施。企业在不断地改制和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思想、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了解新概念,学习新知识。而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和学会运用的一门学科。基于此论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工程技术及企业的综合性分析研究的管理学学科,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学到一些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方法,同时可以较为全面地提高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工作技能,也有利于其开拓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企业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品牌管理等。同时,也包含一些企业的软性资源建设,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一些公益活动等。而企业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数据的分析,还调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工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策略,从而最终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概念随之引入,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也不断地发生巨大的转变。综合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且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就本质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企业间实力的较量,更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出现战略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机制僵化、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协调不及时、日常管理混乱、组织结构缺乏柔性、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满足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2.2 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盲目地采用“零库存”策略,忽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有机结合。如果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而市场部门也不能有效及时地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这样极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原有产品无法满足这变化了的需求。最后,积压的产品不仅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费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意思到物流的重要性。

2.3 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很多管理者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企业的首要目的。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已经不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2]。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2.4 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域问题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不断变弱。企业管理者对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际化意识严重欠缺。

2.5 企业类型的转变难度大

改革开发初期很多企业都是按照生产型的企业进行建设,企业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正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增多,而且没有及时转型,才使得我国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3]。现在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逐渐转变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的方式实现企业升级,而忽略了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3 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分析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实践研究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企业工商管理都呈现出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论文结合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从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价值、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探讨。概括而言我国企业工 商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核心,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迅速地发展,企业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将更深更广,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习型企业大量出现并发展等,具体内容如下。

3.1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

最新工商管理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管理变革,这种变革使新的企业工商管理理念随之产生。最显着的就是知识资本代替金融资本等其他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动态能力,知识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核心。这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员参与、以及共享知识的机制。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再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的平台[4]。同时,企业的经营从控制经营发展为自由经营,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化与再生,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不仅加强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同时也会加强企业间的协作,这样使企业间的交互变得更为广泛、频繁,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企业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将由市场竞争发展为竞争与合作方式。

3.2 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随着电脑技术应用于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中,开发商、制造商迅速进入终端市场,直接面对用户。这样使得商品的开发商、生产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之间界限变得模糊,模糊经营模式因此产生。模糊经营模式产生发展后,以物流为手段进行营销的物流管理商应运而生,工商企业也开始了“即时生产”,“零库存”的理念与实践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降低了企业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同时能有效的化解和消除结构性经济危机,避免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的损失与浪费。使工商企业处于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因而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3.3 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界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财务目标或近期目标,而不应该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或长远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才应该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企业开始主动积极地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政策、法规的范围内,利用资源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还注重承担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环境、发展教育事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培训和吸收失业人员、积极参与和促进公共福利、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等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预测,这种将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统一的理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4 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化趋势呈现

在现代社会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已经呈现开放性的国际化趋势。现代交通技术手段、通信网络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国界变得模糊,这种管理的国际化意味着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成一种“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加强了国家、区域、种族、民族之间经济组织的关系和经济资源共享。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要求企业以更开放的理念,更深邃广阔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观来认识企业管理和实践。

3.5 学习型企业将大量出现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是企业未来发展动力源泉。学习型组织能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素质和员工价值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作用。同时,能够实现企业满意、客户满意、社会满意的经营理念。例如,美国通用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企业。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其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第6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第7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一、高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专业设置逐步细化,减少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前几年,大部分高校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设置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个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等各种工作。现在,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工商管理这个大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能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所以,目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很旺盛,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却相应减少。

(二)新形势的出现,减少了工商管理专业的生源

前几年,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对各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存在着盲目填报志愿的现象,许多家长和毕业生觉得“工商管理”名字比较好听,甚至推论学习了此专业就能够从事比较体面的管理工作,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生源很好。但是,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发达,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毕业生和家长在专业选取上越来越理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受欢迎程度不如从前。

(三)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需求不符使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目前,社会上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比较旺盛,但大部分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经验和较高学历的管理类人才。对北京25所2008年招生的高职院校进行的统计显示,有13所院校包括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等都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以,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面临着竞争形势激烈同时竞争能力不强的尴尬局面。由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细化专业方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够使得其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社会需求量呈增长趋势

(一)零售业发展迅速加大了对店铺管理人才的需求自2008年以来,为拉动消费,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消费刺激政策,包括“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同时,针对城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大大激活了农村消费潜力,各种农家店、农村连锁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乡之间。截至2009年2月,全国农家店的数量已超过27万家,零售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从北京来看,2001年北京的连锁店所属的门店个数为2123个,到2008年已增加为8611个,具体如表1、图1所示。分析图1、表1可以看到,2001-2008年,北京连锁门店个数呈上升区属,从业人员的数目也急剧增加,零售业发展迅速,行业的发展,对店铺管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二)目前的店铺管理人才难以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

截至2006年,从事零售业工作的总人数已接近1.3亿人,但真正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数量仍太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目前,主要缺乏熟悉各类工作程序,并且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卖场管理者,尤其是信息管理、生鲜经理、营销能手、采购人员等四类管理人才。据《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零售企业急需的人才中,店长的需求数量更是位居榜首。同时,目前零售行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为7.6%,其中以“店长”这一职业流动率尤其突出。在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人才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零售业店长的年流动率超过50%,管理人才缺口至少有10万人。中国的零售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状态:一方面加速店面扩张,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才不稳定,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支撑其零售店内部稳定发展。

(三)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零售业中门店的经营业绩和店长有很大关系,好的店长能让门店营业额和利润率明显提升。而按照惯例,零售企业培养1名店长至少需要3年时间,基层员工要经过层层选拔和大量培训,在各个部门充分锻炼,才有可能成为店长。富有经验的成熟店长所需时间更长,程序更多。所以,目前零售行业主要通过高薪吸引人才和“挖人”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作为重要的人才输出地的高校却没有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开设有零售学相关专业的本、专科以上院校屈指可数。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全国零售店店长数量仅有200名,到2007年这一职位的需求数量已经猛增到近4.5万名,然而高校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却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以北京市为例,根据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提供的北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名单,在北京高职高专类院校共有25所,通过调查发现,没有一所学院开设店铺管理专业,只有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首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连锁零售业及服务业(含百货、超市、仓储商场、会员店、专业店、专卖店等)从事一线业务管理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与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社会需求有相同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可见,高校在零售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数量上是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的;从培养质量上来看,也存在脱节问题,我国目前的高校提供的还是传统的“正规”教育,普遍采用的是灌输理论的教育方法,然而零售企业需要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正规教育侧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企业急需的是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所以,如何培养、锻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转向店铺管理人才(店长)培养的几点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对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需求量巨大,通过对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等对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职位描述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对店长一职的学历要求是大专,可见,店铺管理人才(店长)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比工商管理人才(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将工商管理专业调整为店铺管理专业是可行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合店长的工作内容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架构

通过对多家店铺店长每日的工作程序进行总结,店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及内容如下:

1.员工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激励,制定员工管理制度、相关表单以及组织员工开会等。

2.销售管理。主要包括进行产品价格的制定、促销方案的制定、促销方式管理、广告促销的具体操作、促销人员管理等。

3.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包括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掌握顾客接待技巧,能够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4.商品管理。保证货品安全,确保店内存货合理,督导货场布置、展示及货品陈列,监管收货、退货及调货事项,并确保准确无误,留意市场趋势,分析顾客反应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向店铺提供积极建议。

5.收集纪录和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负责盘点、帐簿制作,撰写通知、制作各类表格等。

6.负责店面的安全与防损管理。主要包括店铺关键部位的安全管理和店铺的紧急事件处理等。

7.店铺的设备管理。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规范,进行设备维护,制作设备管理表单。

8.财务管理。掌握收银工作流程,收银规范操作,能够进行现金管理,熟悉财务分析的步骤及方法,能够进行成本控制管理,能够制作财务管理表单等。

通过分析店长的工作职责,结合对智联招聘上百家店铺对店长这一职位的招聘要求,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店长首先要认同店铺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爱岗、敬业,另外,还应该具有人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运用人、财、物、信息的领导力,以及对商品知识的接收和表达能力,具备经营能力和经营知识,能够掌握数据报表,对各种问题能做出决策,具备对财务、成本、库存和损耗的管理能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激励的能力,改善店面、控制突发事件、维护和管理客户、做好公关和外联等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

(二)结合店长的能力需求确定店铺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由于店长这一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非常明确,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应该从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设置一些实用型、技能型课程,实现岗位需求向学习的转换,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适当增加实训课程,延长实训时间,甚至有些课程要使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力,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和来自一线的店铺管理者(店长)共同制定,经过调查,店铺管理专业(店长)可参照如表2课程体系。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三大职能结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的好坏又与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店铺管理专业(店长)可通过如下几种形式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地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

2.创建科研机构或产业

学校的科研机构或产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新店铺管理技术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就能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第8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C/S模式远程数据访问外资企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20多年间,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长,中国的企业数目也在相应增加。无论是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实现了大跨步的飞跃。同时,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的数目高速增长,同时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外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外资企业登记管理系统已不再适应目前工商业务发展的需要。

外资企业注册登记的数据是整个工商系统使用数据的基础。其登记数据的准确程度,关系到其他处室的业务进行情况。针对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一些具体需求。

1.提高、完善现有软件的功能,例如使操作更方便,数据操作准确、安全,增加工作人员业务考核、计算机管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完善查询功能和打印功能。

2.建立以企业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处理系统,为其他处室提供共享信息。

3.加强信息采集,规范分局数据录入,扩展企业信息量,改善数据采集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建立省局、市局、分局、工商所之间的网络传输系统。

基于现有工商软件系统的现状和问题,根据用户的要求,新的外资企业登记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为:在总结多年工商管理信息工作经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采用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管理,并可由用户定制业务流程,使软件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加强查询、统计服务、数据管理等功能;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合理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基于Windows图形界面环境,优化界面设计,方便用户使用;注重远程数据访问交换功能,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的企业管理系统,努力实现企业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以提高工商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系统设计及功能模块

1.系统平台。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2003,以SQL SERVER为数据库支撑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及相关系统服务。客户端以Windows2000为系统平台,安装有SQL客户端软件。应用层采用powerbuilder10,既保证了底层的高效率和稳定,又有利于应用开发的效率。

2.系统设计。外资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集中处理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等业务,管理着企业的出生、变化和消亡。它针对外资企业的投资人资格、法人组织、经营范围等进行审批,以确定该企业是否具备成立条件。

外资企业现在实行的是审批登记制,这与内资企业中实行的直接登记制是不同的。外资企业的登记事项都需要经过外经委审批(代表国家)。现在的审批权已经由国家下放到了计划单列市和省级单位。外经委以产业结构为主要依据,代表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登记进行审批,而工商局从投资人资格,法人(自然人)组织的合法性和经营范围方面进行审批和登记。

外资企业登记实行资金认缴制,这与内资企业登记的规定不同。认缴制的特点是企业成立时资金不必全部到位,企业的全部资金可以分批到位。在外资企业的执照上有一项“执照有效期”。该项内容主要是用来控制外资企业资金到位状况的(见图1)。

3.功能模块。按照外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方法,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和系统管理的一般流程,本系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登记信息、数据维护、监督管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前置审批管理等模块(见图2)。通过这些模块能够实现外资企业从开业登记到各类管理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组成,各子模块在信息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三、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功能设计比较完善,涉及外资企业登记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登记信息、数据维护、监督管理、数据查询、打印功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各个模块既独立,又统一。登记情况、变更情况可即时更新,管理人员可随时进行企业查询,查看外资企业最新状态,便于外资企业的总体管理。

1.基于C/S体系。在C/S体系中,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多个用户共享的信息与功能,即服务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每个用户所专用,称为客户部分。客户部分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户接口、数据处理和报告请求等;服务器部分执行后台服务,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对共享数据库的操纵、接受并应答客户机的请求等。这种体系结构将一个应用系统分成两部分,由多台计算机分别执行,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协同完成整个系统的应用,从而实现系统软件、硬件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2.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该系统用户界面设计采用菜单驱动方式操作,提示信息完备。数据输入以流行的列表方式处理,简短明了,操作简便.系统中还采用了人性化的设计,在个人工具中设置了个性设置模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设置符合自己习惯的个性参数,比如设置起始展开工作目录的界面和每页显示的记录数等。主界面中还嵌入了计算器,可以随时供财务人员调出使用。

3.权限设置和工作移交。系统具有权限授权功能,通过权限授权,可以严格限制不同职位员工的访问权限。如发生人员出差或离职等情况,还可以将本岗位的权限授予他人来行使,或通过工作移交模块解决因此造成的流程中断的问题。

4.查询功能齐全。系统除支持每个工作模块的普通查询外,还可以进行复杂查询和年检查询。

四、应用效果

图3为系统登陆主窗口,单击下拉列表框选择所要登陆的工商局(所),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系统根据用户所选择的工商系统自动判断是登陆本地服务器还是进行远程登陆。

图4为外商投资企业开业登记窗口。在此窗口录入外商投资企业开业登记所需的所有信息。

第9篇: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范文

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应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深刻理解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要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认识与实践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后,教育部为此专门组织举办了地方高校校长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形成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作为地方高校市场需求最旺而办学资源相对较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已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师生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近年,学术界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开发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受国家宏观教育结构布局、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局限,系统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成果还不太多,特别是置于经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新商业模式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一、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认识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商业新模式,按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总结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已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基本路径选择。加快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只有把握住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才能明晰专业转型发展方向和思路,才能明确专业转型发展目标和任务,才能把握专业转型发展重点和难点,才能增强专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转”的问题。首先,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教育发展新战略,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式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动力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发展格局的培育和形成,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应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方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另外,为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自2014年开始,国家同步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成为国务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商业经营的新模式,指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特别是具备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特征的工业4.0体系全面实施,将实现工业生产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人类经济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智慧制造、智慧工厂、智慧社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策略和新常态[1]。生产经营组织新模式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另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以B2B、B2C、O2O、C2C等为基本形式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突出车间纵向数字集成、产业链与供应链集成、多价值链横向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新商业模式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内容和技术,都要发生深刻变化。主张职业导向、突出适应能力、促进管理创新,越来越普遍地为业界所认同,进而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网络化、远程化、信息化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案例型、体验型、行动型教学体系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再次,产业发展新方式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明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任务。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人才转型提质,人才转型提质要求专业转型发展。专业转型发展要求以现代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深化以提高学习需求、保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将通过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予以体现和落实。事实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需要管理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需要管理人才为保障;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并不让人乐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缺陷。近年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所改善,但无论是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人才培养观念看,普遍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理论学习,同质化趋向严重,而忽视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更谈不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训练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从培养定位看,主要参照名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定,目标定位普遍过高、过大,既没有考虑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又忽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看,存在重视统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而轻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从培养过程管理看,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管理,而忽视实践实训环节监管,“放羊式”毕业综合训练普遍存在;从质量评价体系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校内教师为主、社会参与不高,评价内容强调校内课堂基础知识学习质量评价,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评价,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监管和目标考核。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当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

(二)深刻理解新内涵,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2014年以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强调要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校满足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力。作为紧密联系市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商管理类专业按照需求导向和需求保障原则,加快转型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转型的实质和内涵要求,只有把握专业转型的实质和内涵,才能更加明确专业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专业转型重点、破解专业转型难点,进而妥善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转什么”的问题。教育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涂尔干认为:“在解释教育的功能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进行,更不能人为地将教育系统从社会中割裂开来,而应该将教育置于社会整个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教育和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社会所需的能力而非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能。”[2]显然,地方高等学校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都应该遵循教育内外部结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具体到地方本科高校当前面临的教育转型发展而言,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转换优化,实现教育与外部市场有机结合,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和保障社会发展需求。而所谓“专业转型发展”就是指专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内部结构状态以及运行模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具体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等根本性转变,其本质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充分体现外部需求导向与内部需求保障原则和要求。据此推定,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从内部看,就是通过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定位的校正、培养质量的监控以及培养流程的再造,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需求保障,提高培养质量;从外部看,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技术新发展、商业模式新特点等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转型。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更大动力,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选择。同志在向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决定》时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就是要倡导和践行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需求保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社会理解支持、师生全面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体系,实现“四个观念转变”。一是教育价值观念转变,即加快由传统专业教育向全面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教育质量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性教育向适应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职业适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实现业务学习与就业技能、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专业学习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三是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即加快外部压力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转变,突出学生需求保障,实现教学监督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外部引导服务与学生内部响应激励、扁平化系统管理与学习团队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四是教学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型教学观念向人本型教学观念转变,加强学生学习成才需求保障,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知识运用与素质养成、知识增长与成才发展的完美统一。其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只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才能明确人才培养职责任务,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构建优良培养机制,这既是教育规律的一般要求,也是新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科技新发展、商业新模式,已经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专业是高校办学核心载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同样应该是四个维度的结合。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实力不强、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培养定位要么模仿名牌高校发展模式,定位过高难以保障;要么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定位保障力不从心。因此,科学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还需要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定位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职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路径,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主要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转变。就是要对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实现由传统的、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向新常态背景下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转变,把现代职业标准、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商业模式、行业企业需求等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由原来单向从校内到校外输出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向校内外双向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加大校政企合作,主动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质量评价,使校政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诸环节、各层面,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双向互动流动和共享。三是教学模式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成长需求保障,实现由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体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以校内外实训实习为主导、以校内外教学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需求保障为目标的多元联动自主式教学模式转变,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授手段改革,突出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保障。四是质量评价标准转变。就是要对接新商业模式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由单一校内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向行业企业多元多层次标准转变,引进市场化专业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三)科学设计新方案,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教育观念转变也好,培养定位校正也罢,其关键都在于全面推进落实。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论证充分、设计合理、系统周密的实施方案。只有方案科学合理,才能保证转型工作本身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事半功倍之成效;才能营造成本低、阵痛少、风险小的良好的转型发展环境,减小转型发展内外部阻力,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效益。科学设计工作方案应该立足当前新形势要求和自身基础条件,以国家宏观政策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指导,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转”和“转什么”的核心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转”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首先要解决转型发展目标问题。从高等教育本质和地方高校当前内部发展需要看,人才培养仍然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从国家转型发展政策目标和地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形势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能力建设这一核心,而一味追求种种外在形式,就会本末倒置,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制定工作方案,要解决转型发展基本思路的问题。既然转型目标指向已经明确,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就是要对内加强建设、对外加强合作,在建设与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务区域能力。从具体内容看,思路设计应体现五个方面的共建共管。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思维深度反映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各方面,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二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和行业职业要求对象化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队伍,按照人才需求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共同组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四是共同管理教学质量,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中,校企共同确定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共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五是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同组建队伍,开展转型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共同研究解决新技术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施步骤看,转型思路设计还应体现酝酿准备、试点实施、总结提高等环节,在实施中改进、在改进后实施,尽可能降低转型成本。再次,制定工作方案,还要解决好转型重点和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前提是实现师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培育形成一支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是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建设。此外,制定工作方案,还必须解决转型发展基本保障的问题。专业转型发展保障既源自专业内部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设施条件和人员队伍等因素,也源自院(系部)和学校的配套支持的深度、广度,还源自校外合作行业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力度。这些要素都应在方案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合理设计。

二、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充分酝酿、试点推广、总结提升等步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

1.明确校企合作导向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规划、管理、实施、评价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使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全面反映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需求。

2.改进校企合作方式

聘请校外专家加入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发展规划设计,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参与企业规划、诊断咨询和管理创新。

3.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毕业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校企对口帮扶管理、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加快校企合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专业进企业、企业进专业,集发展咨询、人才培养、合作攻关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二)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

1.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导向

按照学校所在城市娄底市产业发展“四转三化”的要求,围绕“一城两业”重点,对接相应服务产业链,调整改造5个学科专业模块,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和“电子商务与物流类”三大专业群,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2.改进专业建设组织方式

按照“专业学的”要适应“企业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高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3.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

依据行业、企业从业标准和职业流程,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与投资理财方向融合,突出职业要求和从业标准,试办职业资格专题学习班。市场营销专业按照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产业要求完善专业模块,引进企业课程和人力资源,加大“互联网+营销”教学比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按照“规划设计、招聘配备、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整合课程资源,加大职场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继续办好“职要有你”、“模拟招聘”等专业特色项目,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旅游活动六要素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学科竞赛指导和导游职业资格证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酒店合作,筹备申报酒店管理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按照“懂技术、会经营”的思路,对内整合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开发和市场营销管理资源,对外引进课程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筹备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三)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构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理念研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改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环节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和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研讨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明确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3.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模块建设和职业从业资格标准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能岗匹配”、“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构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专业通识、专业主干、专业模块(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结合专业教育要求,突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专业通识课程强化经济类和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服务于终身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加大实践实习比重,强化职业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对应专业方向和行业职业要求,开设以培养职业就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包括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按照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的非专业素质培养需要,或者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课程。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照“四年不断线,两个相结合”原则,建构四年全程贯穿,包括专业岗位认知、专项集中训练、专门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内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基地一平台”定位,建构融“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技术和管理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5.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互通、课程组设计、增加实训内容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引进微课、慕课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分段式教学、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开展职场模拟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评价、引入计算机考试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四)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构建学科平台、合作攻关等方式,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二是通过行业顶岗实践、合作项目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深度推进“六个一”工程实施,切实提高在岗教学专业学识水平、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实力,增强教师行业产业发展适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四是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五)对接地方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约资源,加强学科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争创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平台,申报2-3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奖励成果,建好10-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10-15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合作项目。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聘请校外专家组建新一届系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定“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建设学科建设。

2.凝练学科方向

根据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征集研究选题,以企业研究选题支撑学科方向发展;突出服务区域能力建设重点,联合校企合作资源,加强特色学科方向建设。

3.凝聚学科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师研究方向,凝聚学科队伍,明确研究目标,分解研究任务;对接校企对口帮扶企业需求,以合作项目为基础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攻关,提高团队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协作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提升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支持力度,改善学科队伍结构。

4.争创学科平台

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一城两业”,确定研究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加大专题研究支持力度,聚合研究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5.培育学科成果

以现有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加大成果奖励、加强对外合作和联系等措施办法,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对接终身教育,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

1.实行四年一贯导师制

全面实行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支持保障、分配激励等配套制度,改善导师制实施模式,提高实施成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或参与学生导师管理,增强学生职业规划、学业学习、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制定校内学生学业导师评价细则,加强学生学业导师绩效考核,强化学生导师责任;制定鼓励政策、加大学生导师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强化制度激励。

2.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以学生特色成长室和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监控”的学生管理格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专家信息库,多渠道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奖学、助学等激励杠杆的示范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一专一品”职场模拟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致家长公开信》、开通家校微信平台等方式,共建家校互动平台,完善家校督学机制。

3.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开展SYB、SIYB等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依托湖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加大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组建创业指导团队,聘请企业家,招聘校外创业指导专家,与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指导。

(七)对接开放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联合教育部认证的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按照现代国际教育模式,支持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出国留学深造。二是积极联系国外合作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国外短期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国际合作能力。三是通过申报教育部各类公派海外学习项目,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学历教育项目。四是通过争取和实施海外名师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聘请海外名家名师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指导。

作者:朱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