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受民俗文化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第1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关键词】土家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一、深刻挖掘酉阳土家民俗文化,收集,筛选和整理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

酉阳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广泛存在于幼儿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儿歌,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土家儿女成长,它们是民俗文化中最温馨最柔和的部分,到处都能听见,幼儿说起来朗朗上口,教育意义也非常强。如《鸭子下蛋不说话》、《割草草》等,歌词简单,节奏明快,幼儿可以充分领略土家儿歌的奇妙,还能从中受到教育,学会谦虚,热爱劳动等优良品质。

土家谜语也是土家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可以开化智力、增强人们的思维能力,其义有益,其乐无穷,土家族民间流传谜语的形式主要有盘歌谜语、直释谜语和故事谜语三类。盘歌内容有盘花、盘人、盘事、盘物,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盘物中唱:什么上坡点点头?什么下坡如水流?什么时候飞着吹笛子?什么坐着假梳头?答唱:羊子上坡点点头,蛇儿下坡如水流,蚊子飞着吹笛子,猫儿坐着假梳头,在这一问一答中,幼儿可以了解相关动物的习性。故事谜语是在故事中产生谜语和谜语中产生故事两种形式,用故事片猜谜语,也是土家人开展谜语活动的特点之一,趣味性非常强。

二、将酉阳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幼儿教育当中,使幼儿课程内容与酉阳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存在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作用,民俗文化体系的内容、运行特征、终极意义都与教育紧密相关。从环境布置到活动素材 ,如何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当中,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长期地坚持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此项工作

1.创设民俗特色环境,营造民俗氛围

教育无处不在,美好的环境会吸引孩子驻足,会引发孩子想象,会激起孩子创新,它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幼儿园的主题墙布置、区域活动的创设都可以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用环境影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兴趣。西兰卡普、土家刺绣等布置墙饰,在木瓢上绘画侬戏脸谱,调动幼儿民俗文化的触觉。走廊吊饰充分利用酉阳本土资源,制作一些富有童趣的工艺品,抖笠、玉米、稻草、麦、芭茅杆,都可以成为制作这些工艺品的原材料。对于舞龙、赛龙舟等一些大型民俗活动,可以用剪纸呈献出这些活动场景内容,以刺激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各楼层分别以剪纸、草编、绘画等不同的风格进行装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除了墙面装饰,民俗活动玩具也要走进幼儿玩耍的各个区域,让幼儿不仅听得到,看得见,还摸得着,民俗文化内容就会自动融入幼儿生活和学习中。

2.在课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还能作为载体,丰富到教育活动的领域当中,让孩子们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老师在组织民间游戏的玩耍时,可以和家庭积极配合,对于两三个人就可以组织的游戏,可以将游戏规则打印出来,让孩子带回家 ,先跟家里人一起玩耍,熟悉游戏规则。然后在幼儿园里开展,幼儿因为熟悉,就会更感兴趣。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有选择性,并在活动中辅助幼儿学会分配角色,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要让孩子知道,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可以进行游戏。

民俗艺术文化、民俗歌舞的融入课程相对困难,可带孩子们实地观察感受。比如,西兰卡普的制作、土家刺绣等,也可以将成品让幼儿欣赏,再通过录制的影片让幼儿观察,领略其精髓。

3.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主题活动中

第2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改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世界的主旋律,幼儿教育也不例外。纵观我国幼教的改革,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彷徨、盲从的迷茫阶段,到不断摸索、不断探究的良性发展时期,再到新世纪彰显个性,不断创新的改革创新时期,至今终于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多元化的局面。如:方案教学、主题教学以及整合课程的不断兴起……为了打造适合我园实际的活动,真正促进我园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立足本土,结合毕节试验区现状,在贵州省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把毕节试验区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引用到幼儿教育中的尝试。

知道了民俗文化的相习传承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看毕节试验区的地域特点:

毕节试验区位于黔西北,曾经一度十分落后和贫穷,乘着改革的春风,沐浴着二十余年试验区改革的甘霖,毕节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的建设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节试验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杂居区,生活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极富魅力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取之不竭的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

在实践中,我园首先适当地引用本土民俗文化中在世界上已经享有盛誉、十分绮丽的成果。如:苗族的十字绣、布依族的蜡染、水族的扎染、民间剪纸等进行艺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好地锻炼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增加了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浓厚兴趣;运用民族服饰、民间制作工艺进行教学,如制陶工艺、仿竹编工艺、仿银饰制作等取材方便,贴近生活,使幼儿乐此不疲的同时对这些民间工艺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传承民间文化的较好作用。

其次,选择富于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进行教学,如彝族歌曲《阿西里西》《彝家敬酒歌》以及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欣赏我区少数民族舞蹈“撒麻舞”“衣角舞”“撮泰吉”……尤其是欣赏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舞蹈“滚山珠”以及我毕节试验区音乐工作者糅合各民族音乐素材制作的大型集体舞《乌蒙欢歌》,还有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爱家乡杜鹃红》《桂花开放幸福来》等音乐素材的有机接触,让幼儿感受淳朴的民风和少数民族勤劳、朴质、热情、善良的性格特点,在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中使幼儿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审美能力,传承了民族音乐这一奇葩,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次,对毕节试验区古朴、丰富的文学资源的利用,如童谣、民谣等有选择性地经过加工、整理、改编开展活动,在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学作品中使幼儿从多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了解和欣赏学习,较好地把民间文学资源送上幼儿教育的大雅之堂,有利于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最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轻松学习。

民间传统游戏的挖掘运用,如:边念童谣边跳橡皮筋《赶快上山吧》《小皮球,向家游》等。如活动中引用游戏“东南西北”让幼儿较好地认识方位同时感受民间民俗文化的谐趣。户外游戏《鸡蛋糕》等能让幼儿学习一个接一个地走或停、《洋马儿》,《搭桌子》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木头人》《画大字》等游戏能让孩子听指令行动或者造型,既可训练幼儿走、跑的动作,又可以培养自律性和秩序感;踢毽子、转陀螺、滚铁环、等民间传统游戏的有机嵌入,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蕴的条件。

开展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准确地甄别和取舍,(如对于民间童谣中不合适部分的取舍、民间风俗中收取高昂彩礼的习俗、苗族抢亲的习俗等都是必须摒弃的)这样的学习将会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课程能力。

总之,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育实践,使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植根于自然教育资源的沃土,促进幼儿全面、综合、多样、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在各民族的瑰丽文化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还能较好地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乐观、自豪、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

正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教育。在幼儿园大胆开展民俗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民俗文化和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是大有裨益、行之有效的。植根于民俗文化的沃土才才能探索具有独特魅力的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幼儿综合、全面和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适应性发展课程》2010.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10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

第3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 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 二) 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 三) 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第4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众所周知,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可从中不断的挖掘出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性能,将其逐渐融入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当中。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并且可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教学成效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民俗文化走进校本课程

我国的每一个节日都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及独特的乐趣,并且展现出日常生活的节日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励起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为此,不少学校相继开展各类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而我们的校本课程不但需要对民俗文化做出全面的讲解,并且要深挖民俗文化的精神意义。

(一)提高课程目标的具体定位

日常生活当中,传统节日是非常多的,但不能让广大学生仅仅停滞在对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的理解上,需将民俗文化的实质性精神挖掘出来,将提高广大学生对民俗节日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及浅析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为此,作为教师不但要增加学生对节日的认识,并且要利用多姿多彩的活动深挖民俗节日文化的真正意义,促使学生能够在身心上感悟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为学习丰富的民族文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性条件。

(二)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拓展学习广度与深度

1、对节日的理解对节日的理解主要是针对节日相关知识的认识,譬如:节日的来历、相关传说、节日习俗、地区特色、节日歌词。同时可有效的利用网络知识、书籍、家中老人的口述等方法来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之间及时的沟通,或者通过教师来进行课堂传授。2、对节日的探究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习俗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譬如:纪念、美德的颂扬、祈福等等,进行相关的归类整理。并且,节日习俗也存在不同的利弊,可让广大学生针对传统节日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对移风易俗来表达自我认识。譬如,一些家庭在过年的时候选择全家外地出游、一些家庭选择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探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进行相应的专业性指导。3、对节日的体验节日民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可让广大学生去体验一些地区的节日,这样才能够从中感受到节日的独特之处,感受到节日的真正内涵。譬如:端午节、元宵节到来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包粽子、包汤圆,即便在手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可是能够激发起学生非常大的兴趣,还可以向自己的爸爸妈妈请教,传授给其他的同学。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去体验到民俗节日文化带来的乐趣。

(三)配套校本教材的编订为课程教学供应借鉴指导

具备配套的校本教材是做好校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校本教材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具备显著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图文并茂,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校本教材当中包含了节日知识的相关介绍、拓展性知识问题等,侧重于让学生对民俗节日文化的思考、提问、研究,同时为学生供应相关学习材料,并且校本教材能够为教师今后的素质教育教学供应借鉴性指导。

三、民俗文化走进校园文化活动

(一)教师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学校负责人要举办各类节日文化校园活动,为广大学生供应良好的平台及做好相关服务。学生与教师作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还可邀请一些家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并且做好表演与观众的划分。

(二)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民俗文化活动包含了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在集中式文化活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可编排舞台剧、节日诗歌朗诵,由师生自导自演,同时可利用节日知识趣味问答,邀请师生与家长一同参加;在分散式文化活动的过程当中,可进行现场比赛。譬如:包粽子、艺术剪纸。亦可进行现场趣味游戏,猜灯谜。将民俗节日活动与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有效的综合在一起,令广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所创造而来的乐趣。并且这种师生、家长一同参与的方式能够增进师生、家长相互间的感情。

四、结语

第5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一、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关系

油画最开始出现于西方,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时至今日,油画已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不再是像最初只服务于统治阶级。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油画在传入中国的同时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分支,和油画创作也有着不解之缘。所谓民俗文化,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区域内民众的风俗习惯,进一步说来,则是一种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著名的《乡村乐手》是清朝画家林呱的作品,所表现的就是民俗娱乐的场景。另外像董希文在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所采用的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而是带有民间美术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和油画创作保持着亲密关系。

首先,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给油画创作奠定了一种基调和风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俗文化造就了油画创作的不同风格。这是因为,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例如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宁的作品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风格。他的作品《金色家园》、《水乡》先后获得各类大奖。谈论起他的创作,会自然地想起福建的风景:自然环境富有变化,有山有海,色彩鲜明、丰富,还有闽南的渔岛、闽西的土楼、闽北的古村落等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郭宁的作品现场感十分强,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中带着浪漫,绚丽中带着精微。

其次,油画作品能再现一定地域内的民俗文化,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当地生活的面貌,体会特定时期内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画家是在用眼睛和心去观察和感受社会,通过体会民风民俗,借助技巧的运用来产生艺术的效果。吴永安的油画《阳光下》、丁大年的油画《新居》、郭宁的油画《遥远的星》曾参加全国侨乡风貌、华侨生活画展,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泉州的侨乡文化,也能感受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还有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怀等。

二、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1、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及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俗文化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对油画创作者和接受者而言,民俗文化的内涵都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熏陶,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丰富或改变自己的思想。泉州市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多彩民俗文化的城市,民俗文化类型多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众所周知,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泉州著名画家林剑仆曾在1978年就创作过一副名为《侨乡春灯》的作品。林剑仆回忆说,人们参观春灯的热闹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闹元宵的人群中,有很多侨乡,他感觉着一切都充满着一种青春活力的气息,因此创作了这副作品。这是泉州市第一幅入选国展的油画。由此可见,泉州特定的民俗文化启发了画家的创作,给他创造了创作的灵感。之后,林剑仆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海婴》等作品。大众通过当地一些富有民俗气息作品,对泉州的美丽风情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题材的影响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民俗文化反映的正是一个地方的生活,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油画创作题材的选择。画家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进行创作。而经常受到民俗文化感染的画家,在创作题材上就会偏向于选择跟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也给油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丰富了油画创作题材。上面提到的林剑仆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彻的、充分的理解。”他强调民族艺术的魅力,也从另一面体现民俗文化确实成为油画创作的一大主要题材。例如泉州师范学院美术教师黄曦农的油画《渔港和风》(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07年12期)就是对泉州滨海风情的一种独特展现。

3、民俗文化对油画审美价值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浓缩,对于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我们会分析它的审美价值究竟何在。所谓审美价值,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性质,它并不是取决于人的意识判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审美价值理解成“思想性”,普列汉诺夫曾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思想,艺术就不能存在,除了导致抽象的和混乱的象征主义之外,不会产生什么其他的结果。”之所以说民俗文化对油画审美价值产生影响,是因为如果一副油画能够以特定的民俗文化为创作题材,就会带有民俗文化的精神内质,这样也就提升了油画的审美价值。比如,泉州师范学院著名教授蔡永辉教授作品让人赞口不绝,他画作透露出闽南地区浓郁的民俗气息,风格宁静唯美,有如涓涓细流的情感流露,让人在欣赏中不自觉就找到了心灵的归依,这便是一种较高的审美价值。

上述是笔者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和学术知识,对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关系做的简要探讨。在未来油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在创作中渗透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让中国的油画创作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耀伟.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第6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一书中,论述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更主要的是通过人类自身来作为传播的载体。以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意义上的传播,它不是一般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或消息扩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众自身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林继福、在《解释民俗学》一书中提到,民俗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这些传播途径体现为人们的不同思想和行为。在中国,民俗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语传播、行为传播、心意传播、文字传播四种方式。这四种民俗传播方式并非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一种民俗的传播仅仅依存一种传播方式,只有在多元传播渠道的推动和作用下,民俗才能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鲁晓俊在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一书中提到童谣,作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游艺民俗,据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类童谣被称为谶遥,这种童谣与当时的时政联系密切,不像批评当今腐败的一些“谣”那样直白,而是借助于“谶”的形式来表述。谶谣有许多传播途径,比如通过铭文石刻,如《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艾看见诸葛亮几十年前题的石碣“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便是一例。张国杰、程适良在《新疆民俗》一书中论述到民俗是民间社会传承的文化事象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文化。它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而表现出来的,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里。范勇、张建世在《中国年节文化》一书中,阐述年节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思维方式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年节文化的传播在于文化流的作用。文化流一般包括物质、精神信仰、媒介三种不同文化的特质流,而年节文化的传播就是通过这三个途径进行的。

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民俗文化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在内容和范围上呈不断加强的趋势,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丰富。

二 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研究

由于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期,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从民俗文化视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和完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张芙华在《民俗与道德建设结合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的观点是:虽然民俗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各自具有自身不同的含义和特点。但是民俗与道德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别提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人们在民俗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鲜活通俗的、生动典型的物质生活状态与精神生活状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够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游学民在《陕西本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一文中说到,“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需经由文化资源得以传播而又不能囿于这些文化资源,这就是二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将民俗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历练学生心灵的过程,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巧妙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者只是着重论述了民俗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只是简单的提及,并没有详细论述。

陈宁在《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一文中的观点:“从民俗文化中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案例,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大学生所关心的能体现民俗文化发展的实例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变以往枯燥的理论讲授为兴趣盎然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这种民俗案例的引入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曹应森在《认真传承民俗文化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提到,“传统民俗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传播思想道德、讴歌民族精神方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以引导人民群众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阵地,在人民群众身边开展健康、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从而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7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作者:曾珠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84-01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通过查找文献、市场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容、代表性、价值性、优势和弊端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真实需求,以学前孩子们最常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优秀民俗文化为主,并且兼顾到其他值得研究的优秀民俗文化,顺应孩子们在学前教育中应获得的知识与体验的要求,在合理、恰当的选择下,把两者进行有机、有组织的融合再作用于孩子的教育。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具有自身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活性、传承性、融合性、共生性、开放性;外部特征表现为民族性、地方性、情境性、动态性、多样性。其中,生活性与传承性是内部本质特征,民族性与地方性是外部显著特征。

一、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性

主要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孩子自身来说,可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多接触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全方位的价值观,充分的发展处孩子的包容意识、拓宽眼界、发展创造性的多样化思维、增强孩子的民族团聚精神、更加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与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来说,孩子即是未来,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发展价值,让民族精神得到弘扬与传承、发展,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扬中国文化、提高国际地位、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容

为了实现孩子在身心、智力、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来制定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口头语言、衣食住行、人际关系、游戏竞技、自然地理、音乐美术、节日庆典等七个方面的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即是“仁”的思想,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每个孩子的属性和特性、根据环境、人员因素的影响制定出不同的课程,遵循安全使用、和谐一致、共同参与、灵活运用的原则。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逐渐深入孩子的生活,并不局限于教学,可以采取教学、游戏、生活三管齐下的方式设计活动。在课程评价方面,对实施的课程进行定期的评价,结果可以从孩子、家长、教师、社会等多方面产生。针对课程的信息导向功能、诊断鉴定功能、管理监督功能和教育发展功能进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代表性

第8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指出了主题公园的建设是诠释城镇文化形象、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在发展主题公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扶风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的区位优势,紧扣“民俗文化”主题脉络,从“研究地域分析、民俗文化梳理、宏观空间布局和微观细节表达”四方面统筹构筑现代主题公园体系,可以充分认识民俗文化景观表达对现代主题公园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扶风县

1引言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主题定位)、表达(产品设计)及其扩充(活动策划)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镇认知度,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县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m,最低438m。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弇,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2012年开始,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景区标准,壮大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主次分明,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应,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镇

占地10hm2,269个院落,1861间房屋,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财神大殿)为构图中心,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青砖劵门)。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马府、班府、窦府、耿府);以汉砖青石铺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以古槐树阵为背景,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四方四圆)为内圈主景,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以方鼎型音乐(影视)城为构图中心,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2F、3F、5F,2+3F)为经营中心,以单(双)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占地9.2hm2,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临街,构筑百变灵动空间,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hm2,建筑面积6万多m2,餐位700个,床位420张,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以四合院式贵宾楼(园中园)为亮点,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一是在古镇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椿、榆、楸、槐)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才让古镇充满生机。

(2)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以竹林为背景,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

(3)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4F)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一旦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规律的摆放,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

(2)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以青铜方鼎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四层为放映大厅,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建筑景观。

(3)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个个耐人寻味。

(4)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

(5)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还是龙福书法系列,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

(2)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以清静之心,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

(3)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通过花窗透过玻璃,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

(4)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轩)、五谷养生(坊)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①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②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接受认可,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此乃目的。

作者:陈佳 陈祺 单位:陕西省扶风县召公镇召光小学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21~23.

[2]马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5]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吴党社,石凤,李聪颖.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步行网络系统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乐.创新驱动精准发力扶风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国旅游报,2015-04-22.

[8]阎如山,王敏.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9(12):31~33.

[9]曹洋,徐峰.地域文化特征在农业观光景观营造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3(2):8~14.

[10]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3~77.

[11]许勇,牛立新,刘素珍.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12]刘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现状及表现趋势: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区景观建构中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27(4):287~291.

第9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精神 民俗知识 民俗资源

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如教学《史记》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的生平资料,通过阅读《报任少卿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他在遭受宫刑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奋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记》。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顽强意志的精神财富。

二、在课堂上发挥民俗知识的智育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把民俗教学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学习《孔雀东南飞》为例,这篇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情节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刘兰芝和小姑告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指七夕,也可称乞巧节、女儿节。教师可以顺便讲解七夕节的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夕节大概起源于西汉,每逢七月初七,人们会举行节日活动。按汉朝习俗,这一天要晾晒衣服和书。乞巧节的习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而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文中。另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刘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求婚?教师就可以介绍汉朝的婚俗:汉朝时对妇女的贞节不是特别看重,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对女子是否曾经结过婚不是特别在意。如我们熟悉的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汉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长为了钱财或者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这些寡妇为了抗争甚至被逼死。刘兰芝以死抗争兄长的逼嫁,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可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资源的教育作用

课本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因为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讲授教材知识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收集和整体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各种神话传说、有趣的俗语、俚语等。如河南地区各种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刚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司马懿得胜鼓、三门峡地区的百佛顶灯、淮扬的太昊陵庙会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并采用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报告汇演、征文等形式对所调查的民俗文化做总结,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目的是表达生者对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怀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还可以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所以,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和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