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数字化技术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概念

第1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一、商业计划书的概念

商业计划书是企业为进行投资决策及招商融资等目的,在对拟建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格式和内容深度要求而编写的全面展示企业及其拟建项目的现状和未来前景的研究论证报告。商业计划书强调所提出的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及对项目投资商业价值的研究论证,是企业有关未来投资的行动纲领和执行方案,也是指导企业招商引资及说服潜在投资者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商务活动指南。

商业计划书最初出现在美国,当时被当作从私人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那里获取资金的一种手段。这些投资者为设想中的项目提供资金,并成为项目企业的股东之一。当前,商业计划书在我国主要运用于互连网络等风险投资领域。我们认为企业投资项目在商业运行中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从投资者的角度,所有项目都可以看作是风险项目,而所有准备投资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是风险企业。因此,就广义而言,尽管融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项目投资都可以归属于风险投资这个大范畴。因此,随着投资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今后国内外投融资市场上,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投资方,商业计划书将成为针对各类潜在投资者必须准备的一份最重要的项目论证专业报告。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项目发起人要想说服国内外精明过人的潜在投资者参与拟建项目的投资建设,必须首先让自己相信拟建项目具有商业可行性。因此,企业研究、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也是首先把该项目推销给企业和企业家自己的过程。同时,对于一个具有很好的商业投资价值的项目,如果没有通过商业计划书这一众多投资者认可的文字方式充分展示出来,其结果很可能仍然是把项目束之高阁,难以推向商业实施阶段。因此,无论是对项目发起人、潜在投资者还是拟建项目本身而言,商业计划书的编写都十分重要。

企业撰写商业计划书需要一个艰苦的研究论证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及技术经济专业论证,评价拟建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并要以恰当的方式将研究论证的过程及结果表现出来,因此往往需要专业工程咨询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工程咨询服务。

二、商业计划书的内容要求

商业计划书的章节结构、内容深度等没有统一的要求,政府投资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也不应该对其提出规范性要求。但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逐步形

成人们普遍接受的编写范式,一般包括摘要、正文及附件等3个部分。摘要部分应通过简短的文字,浓缩商业计划书的内容精华。

摘要内容一般包括:

(1)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2)管理团队基本情况

(3)产品/N.务概述;

(4)研况概述

(5)行业及市场简要情况;

(6)营销策略方案要点;

(7)产品制造简况;

(8)企业管理简况;

(9)融资方案要点;

(10)项目及企业财务预测主要结果风险因素及对策。

商业计划书的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应阐述:

(1)企业名称、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及实际到位资本,其中现金到位情况.无形资产占股本比例:

(2)企业性质、注册地点,并说明其中国有股份及外资股份比例;

(3)企业沿革,说明白企业成立以来主营业务、股权、注册资本等变动情况,并说明变动原因;

(4)目前企业主要股东情况,包括股东名称、出资额、出资方式、股份比例等情况

(5)目前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情况,组织机构图及本企业的独资、控股、参股企业及非法人机构等情况;

(6)企业经营业务类型及主营业务情况;

(7)企业目前职工情况,包括员工人数,学历及职称结构等;

(8)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应列表过去3—5年销售收入利润、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投资收益水平等重要财务指标情况;

(9)企业规划目标,包括在行业中地位,未来销售收入、市场占有、产品品牌以及企业股票上市等规划目标;企业近期及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2.管理团队

(1)企业董事会成员及董事长基本情况:

(2)总经理等经营团队基本情况;

(3)技术开发、市场营销、财务及其它对企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基本情况。

3.产品及服务,应重点阐述

(1)拟投资项目的产品或服务类型、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情况.与同行业其它企业同类产品/N.务的比较,本企业产品/N.务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如拥有的专门技术、版权、配方、品牌、销售网络、许可证、专营权、特许经营权? 等基本情况;

(2)企业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情况

(3)企业已签署的有关专利权及其它知识产权转让或授权许可的协议情况,并附主要条款:

(4)拟建项目产品面向的用户种类等目标市场情况

(5)产品执行的标准等情况;

(7)本企业产品/服务在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等情况;

(8)产品售后服务网络和用户技术支持等情况。

4.研况,主要阐述:

(1)企业已往的研发成果,技术鉴定情况,获奖情况,技术先进程度:

(2)企业参与制订产品或技术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等情况;

(3)国内外研究与开况,企业在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4)企业的研发投入,包括购置研发设备、研发人员工资、试验检测费用以及与研发有关的其它费用情况:

(5)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升级换代和保持技术先进水平,企业拟采取的措施.包括研发方向和重点,正在开发的技术产品等情况;

(6)企业现有的技术开发资源以及技术储备情况,

(7)企业寻求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等技术开发依托机构进行合作研发的模式等情况。

5.行业及市场情况,重点阐述:

(1)行业发展历史及趋势,影响产品利润、销售量等的行业因素;

(2)行业竞争对手情况,阐述本企业与行业内重要竞争对手的比较情况,对比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和劣势等情况:

第2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 inform ation 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字: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数字化设计

1、前言

近几年建筑数字化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认可和重视,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节能设计、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和概念在数字化设计领域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建筑设计观念,而由于这些技术的出现数字化设计也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一代的建筑师必然要注重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应用它们。

2、参数化设计和建筑信息模型

参数化设计就是把设计的限制条件,通过设计软件和代码与设计思想输出之间建立参数关系,使二者能相互关联。这些参数可以是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材质、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信息,而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软件和代码进行灵活控制,从而达到不同设计方案。实现这一技术的主流软件有DP(Digital Project)、Revit系列(Architecture、Structure、MEP)(图1)、GC(Generative Components)(图2)、Grasshopper(基于犀牛)、基于一些软件二次开发的脚本(常用的有基于Autocad、Maya等)。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近年来在建筑业出现的数字化建模新技术。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它为设计和施工中的建设项目提供相互协调的、内部一致的及可运算的信息。由于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和参数化设计的理念,所以基于BIM理念的软件能实现对设计图纸的“一处更新,处处更新”。可以通过BIM技术可以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MEP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运营管理相联系起来,使设计人员更专注于设计,从繁琐的绘制图纸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运营管理人员更专注于管理。同时BIM技术包含建筑的可运算信息,在建筑设计阶段可以和建筑分析软件进行整合,很方便的对当前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实现这一技术的主流软件有Revit系列、Archicad、Microstation等。

3、基于BIM和参数化设计的建筑设计流程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开始,建筑师通过软件或者手绘把自己的建筑思想和理念表现出来,即形成建筑概念设计,在当代数字化设计的潮流下,可以通过BIM和参数化设计完美的实现建筑师的思想和理念。建筑师的建筑概念设计形成以后,可以根据是否具有异型构建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概念设计软件,概念设计是什么类型的建筑、建筑外观是否含有异型构件、建筑理念是否有逻辑关系等等,根据以上问题可以选取在概念设计阶段采用Revit系列软件还是Grasshopper等参数化设计软件,当存在异型构建和方便用数学的方式表达时,在概念设计阶段可以采用Grasshopper等参数化设计软件进行概念设计。如果概念设计是比较规则的体量则适合采用在Revit软件内进行概念设计(图3)。

2)、细部设计

在Grasshopper等参数化软件生成的概念体量可以通过Revit提供的与犀牛的接口完美的转换到Revit系列软件中,不管是在Revit和Grasshopper中生成的建筑概念体量,都最终可以回归到Revit系列软件中去,在细部设计阶段,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在体量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很好的完成透视图、三维模型、各种平立剖面的制作(图4),同时由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真实性,有助于建筑师和甲方更好的了解建筑结构、材料、面积等参数,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设计软件采用了先进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大大缩短了建筑设计的周期和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在Revit中进行细部设计、构件构造设计、构件材质设计非常方便,由于Revit系列软件采用了族库系统进行设计,所以在构建建筑信息模型时,只要选择好相应的族库进行搭建即可,在进行模型搭建之前,首先要设置好构件的信息(构造信息、外部尺寸信息、材质信息等),然后再进行模型的创建。

3)、施工图设计

基于BIM和参数化设计的建筑设计,同时拥有了这两者的优势,可以随时更换方案或者短时间内设计多套方案供甲方遴选,在模型完成的同时生成建筑各种二维图纸,这些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是关联的,可以实现“一处更新,处处更新”,彻底把建筑师从绘制施工图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其更能关注自己的方案设计和建筑表现效果。

4)、建筑表现

建筑表现阶段由于在构建建筑模型时,建筑构件的材质信息已经被赋予,而且Revit系列软件是基于参数化参数化理念开发的,内置了高级的渲染器,所以可以对建筑模型直接进行渲染生成照片级的效果图(图5)。

最后通过其他平面软件把Revit和Grasshopper生成的效果图、图纸和程序代码合理的组合起来,形成最终的方案文本(图6)。

5、结束语

建筑信息模型和参数化设计已经被广大建筑师所熟知,但是在国内应用这两项新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和设计单位还比较少,主要瓶颈在于设计师已经习惯于cad的工作模式,一时还很难从这种模式中解放出来,另外参数化设计需要建筑师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这也是阻碍设计师应用这一技术的因素。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建筑师应该放眼未来,尽早接触建筑信息模型和参数化设计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解决这些障碍的关键点所在。在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和cad模式在实际工程中碰壁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建筑信息模型和参数化设计必将在建筑设计领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高岩.参数化设计-更高效的设计技术和技法,世界建筑 2008.05:28-33.

[2]李建成.建筑信息模型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建筑教育 2009.02:58-60.

[3]陈峰,王成.数字化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ART PANORAMA 2009.01:156.

第4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等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使的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情况做一些介绍。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1. 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图书馆。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信息的一种现代化信息系统。它既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概念和特征,也不是以印刷载体文献为依托的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简单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论文范文。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必要阶段,但并不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分布式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超大规模信息服务系统。它既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社会需求。

1.2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当前大量的各种文献 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从理论上讲,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引入管理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方法,它的特点是:

1、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2、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将依托由高速宽带网构筑的因特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台计算机联为一体。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信息利用的开放化概念和特征,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既能通过网络交换各自的数字化馆藏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也能使分散在各地的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储存单位的信息资源。不仅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无限的特征,还体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建的协作化和与资源共享的便捷性,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性

4、信息提供知识化: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原始文献,还将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或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5、信息实体虚拟化。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在全球范围传输。任何一位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十分方便的享用在数字图书馆庞大的资源体系中分布式地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论文范文。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信息空间概念和特征,用户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在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6 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将文献信息管理全过程收集、整理、加和传输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或半自动化完全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状态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摘要的。读者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

3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3. 1 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所涉及的技术有: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信息抽取与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这些技术课题的突破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和最繁重的任务。

3.2资源浪费问题

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找到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同时,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则是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概念和特征,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在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少、各自为政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3.3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整理、复制、翻译、利用、传播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上信息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产生冲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而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互联网就不能健康发展。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让各类文化科技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为更多的人服务,一直困扰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网上信息形态的多样性又对传统知识产权法的稳定性与适用性提出挑战,而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利用数字图书馆认识的增强,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4 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但经费不足偏偏又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重点大学及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开发有专项拨款,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概念和特征,以致许多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论文范文。

3. 5 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之一, 就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而数字化状态下存储的信息, 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 如不可抗拒力的破坏、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都会对整个的信息资源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身的技术问题、管理员的技术问题, 也会对信息资源造成破坏; 另外还有法律问题、产权问题、寿命问题、阅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3. 6 图书馆员素质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问题突显出来。由于图书馆地位历来没受到足够重视,致使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4 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建议4.1 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概念和特征,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4.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以做到充分地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概念和特征,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原则。4.3 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论文范文。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系统地组织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

4.4 开发新的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库的扩充与更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时代新的信息不断涌现,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库存就要进行扩充和更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运行与维护关键词表的扩充与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4.5 保持自身特色重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只有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共享中受益概念和特征,这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5 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服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读者的具体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相继正式启动,但是要建设好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宗英等.数宇图书馆的发展.见:情报学进展(第四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盛小平.数宇图书馆体系结构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12)

3初景利.国外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J].图书馆,2001(6):1-4.4邓香莲.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源与概念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18-20.

第5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通过对上述分析可以确定,数字化技术将会在我国建筑设计当中得到越来越广范的推广及应用。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当中的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简称CAD,在建筑设计中被称作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简称CAAD。该项技术运用了相应的现代化计算机数字技术对辅助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可是却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被建筑设计师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提升建筑设计质量,算段相应的设计周期,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点获得了建筑市场的广泛认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项目定性当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因为数字化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新技术,所以它不光能够处理相应的图形、文字等信息,还能够分析并预测相应建筑工程项目,这样就能对相应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提前定性,避免因为经营者的决策失误产生严重后果。在实践方面看,虽然因为部分非技术层面因素的制约造成相应的数字化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是现代化工程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却依然能够依托计算机相应的文字图像处理及数据处理的功能,科学合理的分析相应建筑工程项目在投标及招标方面的可行性,对于工程项目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设计建筑工程概念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因为概念设计为一个最重要阶段,所以单纯依靠人工绘图及设计师构想根本不够,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在设计建筑工程概念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以有效弥补这块短板,利用CCAD技术可以帮助相应的建筑设计师构建起比较科学和合理的色彩、三维空间、质感,还能将设计师自身构想同实际的施工建筑结构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就可以充分确保相应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及科学性;数字化技术当红总的CAAD软件,能够把相应设计师的构想同实际的施工环境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促使相应设计师对于建筑观念设计进行全面的研究及考虑。此外,数字化技术当中的CAD技术还能把相应设计师的建筑设计构想有效转变为相应的数字模型,一方面能准确反映建筑设计师构思,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相应设计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纠正及不断的改善提供便利。

3.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在相应建筑设计师初步的完成相应的设想及构思以后,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当中的CAAD软件当中的相关功能对设计师的方案进行有关的指标量化、信息采集、功能属性预测等工作,然后对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及优化。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相应的设计师可以通过CAAD软件的相应功能对相应的建筑环境和各项功能的技术指标事项定量、定性的分析,从而确保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实际上,上述两种工艺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系统,如果能够将上述两种模式进行科学的合并及循环使用,那么就会构成人机循环CAAD的方案设计的优化系统,那么取得的效果会成倍增加,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师们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4.建筑设计制图当中将会应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当中的CAAD软件,能够为相应的建筑设计提供配件库、详图库、标准库、编辑和图形生成的功能;能够使相应的预设图形进行缩放、移动、拼接、扭转等等,还能把修改以后的相应图形信息实时存储及输出。数字化技术有着很强的设计功能,自身具备统一制图数据管理的系统,能够记录并存储建筑设计当中的所有数据及信息,还能充分确保建筑设计内容间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及协调性,可以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数字化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它的基础就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有着很强的设计功能,特别是CAAD软件,在建筑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在建筑设计当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推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二、结论

第6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绘画;模拟;数字化

新媒体语境可以分解成“新媒体”和“语境”两个关键词,“语境”这个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马林洛夫斯基曾提出,语言和它所存在的环境关系密切,要了解语言就要了解它所产生的环境。这个语言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言语产生的时间、地点、话题等,再深入则涉及文化、社会、语言等等综合因素。最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是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彼得卡尔・戈德・马克。他在1967年第一次使用了“新媒体”(new media)―词。[1]从出现到现在,“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一直难以明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这样定义“新媒体”: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2]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说:“新媒体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传播者和接受者对等交流的媒体。”[3]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移动数据通信技术,还有互联网络技术。从传播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将人的交际行为由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构造了交互性、即时性、大众化的新兴媒介环境,打破了原来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人们交流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语境是相对以往媒体语境而言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而慢慢形成的新的语境形态。

新媒体又叫做数字化新媒体,数字化就是把图像、文字、声音、虚拟现实等复杂的信息分解成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数据,再建立数字化模型,然后把这些数字化模型转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最后用计算机统一处理这些二进制代码,这样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就完成了。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计算机的一切运作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计算机技术。在淘宝搜索“数字”,共出来82.91万个数字产品,有玩具、服饰、家用电器、办公器材等等各个领域。在搜索引擎搜索“数字”二字,出来很多名词,有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数字城市、数字奥运等等。今天,我们的社交、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涉及各个领域,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受到巨大影响,“艺术的数字化将构成21世纪美术变革的主流发展趋势,数字绘画即是艺术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3]传统视觉表现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由此产生,那就是数字绘画。新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那么简单,要经历和旧事物的磨合期、接受适应期等阶段,数字绘画也经历了由开始的被怀疑、试探到最后慢慢被接受的过程。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形式。

虽然“电脑美术无需向哪一个艺术门类靠拢和模仿,而应以其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相当有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美术种类”,[4]但是把数字绘画当作一种全新的现代绘画画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大合适。

把现实的绘画作品转化成数字、数据存储,使它可以被再现和展示,如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还有网上的那些世界各大美术展览馆。虽然把这些正在衰变的艺术瑰宝用数字摄影技术或者立体扫描技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数字图像并不涉及绘画创作的任何因素,只是把艺术作品数字化了,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储活动。数字绘画创作的相关应用软件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其中包括静态效果的应用软件和动态效果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都拥有图形图像的基本编辑功能,可以绘制出与传统绘画相似的艺术效果。例如,painter中的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等等自然媒介效果,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字绘画的创作媒介,还是需要借助着这些“绘画”模拟功能,再搭配一些专业的外设,如压感笔、手绘板等来实现。这种对传统绘画艺术效果的模仿功能,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复制,虽然不是具体复制某一个作品,而是模拟了其中的视觉形象特征,这种模拟可以说是把现实中的绘画形式语言数字化了,等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绘画。

计算机技术虽然能逼真地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形式特征,而且拥有传统绘画很难达到的方便快捷,但是这些都很难使创作者进入一种忘我的、愉快的、挥洒自如的创作状态。作为数字绘画的媒介材料,计算机技术鲜少有自己的独特语言特征,因而也难以划分画种门类。有人说数字绘画要细分为数码油画、数码水墨等等,但是这些油画、水墨画除了让人惊叹它的逼真外,难以有更深的体验和共鸣。数字绘画作品会随着电光的消失而消失,即使用印刷技术输出也没有传统绘画的那种生气和韵味。

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字绘画也许能够打破自身的局限成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方式。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媒体是绘画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平台,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绘画艺术。目前,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绘画的发展还需要大批新型专业人才:既要有传统绘画的传承、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熟悉电脑技术,同时还要抱有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如何将数字技术手段合理而又更好地和传统绘画创作相结合,这已经是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最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对这些改变做进一步的探索实验,这要求绘画艺术创作者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背景。

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现在虽然无法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和传统绘画不同,它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大众化和互动化的特点,它早已经是艺术创作的便捷手段。数字绘画不应该局限于作为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数字技术赋予它的超强的表现力和技术美。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DB/OL] . .2004.

[3] 杨伟光.新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DB/OL] . . 2010.

第7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06-03

我们所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更多地是指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在无穷的数字化空间里建设虚拟校园,是现实世界的学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直接和间接地数字化、功能化以后所产生的对应物。它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并逐步形成某种生态。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应该形成强有力的互动作用,提高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所以,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有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工程。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教育环境(如图1),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国内关于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北京大学的黄达武先生[1]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沈培华主任[2]提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有各自的看法。

万里鹏等[3]的描述是:1) 数字化校园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2)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效率提升。3)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的突破。4) 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未来“学习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韩锡斌等[4]的解释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良好的网络设施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前提;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等;数字化将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核心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校园网络建设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化校园宽带网络,因为这是硬件基础。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寻求一种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来建网和养网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焦点。目前校园网建设中较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1外包模式

把校园网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企业来运作,由企业投资网络设备和布线工程,企业根据教师、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收费,经若干年后收回成本并赢利。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大规模改造中,投资的企业一般为电信级的网络运营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资金不足的压力,并能引进规范的电信级网络管理。缺点是由于学校对网络设施不具有所有权,因此也相应地失去了对网络设施的管理权。同时,在推广各种基于校园网的应用时,也必须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从而学校在灵活性和主动性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收费时尽管已经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以低于商业的标准收费,但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仍然偏高,从而抑制了应用需求,反过来又导致企业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使企业失去了经营的兴趣。从目前来看,校园网外包模式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也有人将此种模式称为企业的一种“广告模式”或“竞争模式”。

2.2自建模式

学校自筹资金或贷款,独立自主建设并管理校园网。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上拥有充分的自,不会受制于企业。但这种模式要求较大的资金投入,按主流技术标准设计,一年几百万的投入是必需的,并且对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力也会有较高要求。采用这种模式时,多数学校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法,逐步达到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求。规划实施时,因综合布线与基建关系较大,理论上有15~20年的使用期,一般采用和基建同步、一次到位的方法,而应用系统则根据规划和需要逐步推出。在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方面,为防止人力资源流失和确保合理使用,一些高校给予这类技术人员额外津贴,并安排他们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2.3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共同投资、共同维护、共同收益。合作模式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回报模式,即找到学校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这是合作模式的基础。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这种环境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信息化环境建设看成与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学校教育投入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在观念上为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校园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确实需要大量资金,要求学校集中投入也确实有较大困难,但学校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具备适当和长期投入的能力。为了筹措初期建设的大量投入,学校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向银行贷款,但需要支付大量利息;二是企业投资,学校按协议分若干年支付,企业可获得一定年份的排他性合作经营权,其回报由校园网络的增值服务解决。如果有合适的IT企业投资,第二种选择显然对学校更为有利,首先可以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建设成本;其次企业为获得更多投资回报,会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提供各项增值服务,这客观上有利于推进基于校园网络的应用。同时由于是共同投资,所有增值服务学校都可以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优点就在于既减轻了学校资金压力和运行维护的技术压力,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校园网自,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赢利空间。有人因此而称其为“双赢模式”。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

学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运用适当的策略。由于各高校在投资规模、信息化基础、管理体制、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就建设策略来说,各校应该有所不同。

朱懿心等人[2]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坚持“三个必须”: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具体可表现为四个方面即人员素质、网络设施、应用平台、宽带接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韩锡斌等[3]指出建设数字校园的实施策略要点包括: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化应用,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多快好省;结合校情,创建特色。其中分步实施要考虑:先稳固基础设施,后构建应用系统;先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后实施系统建设;认真规划、适时构建数字校园的基础服务系统;合理选择、适时推进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以上观点,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校园的阶段性目标确定后,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4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这些都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 师资培训是关键:老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网络使用水平,也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数字化校园的教育系统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 政策配套是保障:发展网上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收费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5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价

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评价指标,以上评价指标基本反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用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既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但上述指标稍觉简单,二级指标项拆分不够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此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它的建设实施不但需要学校对自身业务及数字化校园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而且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要解决从“有路无车”变成“交通混乱”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标准。

数字化校园,它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应该说它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过去我们是在传统的环境当中培育学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校园当中能够成长和发展。而数字化校园应该说提供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而在这个教育环境当中,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方式、教学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持下师生的教学、学习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在传统环境向数字化环境转变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万里鹏,陈雅,郑建明. 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 情报科学,2002,(2).

[2]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 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4,(9).

[3] 韩锡斌,杨娟,陈刚.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2005,(8).

收稿时间:2006-12-25

作者简介:许志英(1978-),女(汉族),江西临川人,助教,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计算机教师。

联系电话:13867534030 0575-8317376(家)

第8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新晨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第9篇:数字化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数字化学习环境

0 引言

DSP学科的基本理论是基于经典的数值分析技术和20世纪40~50年展起来的采样理论,从1969年第一本《数字信号处理》专著出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陆续在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开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的对象也从研究生课程或本科选修课变成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国内所有大学面向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本科生都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内容为确定性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和方法。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突出数学分析,工程概念薄弱[1],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所学尽可能的与社会发展接轨,对数字信号处理这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新方式,它包括了新的沟通机制和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变以往静态的演示性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沟通机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强调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中,已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2]。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从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站、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及数据库等等,到近年来大规模网上公开课、微课,慕课的兴起,信息技术与教育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数字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而目前,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理念和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观念上仅把网络等媒体作为检索信息、通讯和娱乐的工具,而对其蕴含的学习功能却没有充分认识[3]。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者的学习讲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由依赖书本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形成新的沟通机制。

(2)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非线性学习。

(3)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向主动建构性的学习。

(4)由依靠教师的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信息学习环境的支持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热情比较难通过单方面的讲授传达给学生,激发期学生的主动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各学科都可以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化学习能力[4]。

具体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相关技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双向交流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在课前课后,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预习自学、课后复习的平台,针对每一课的目标、重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反馈给教师。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多样,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绪论课时,请同学们讨论信号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后续增加“幽默讲卷积”、“怎样理解傅里叶变换”、“信号频谱的概念与意义”、“频谱分析中窗函数的使用”等专题讨论。教与学的整个环节都强调利用资源而不仅仅依赖书本,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检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建立新的沟通机制。课程的授课形式是教师课堂上讲授,但教师会提供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料,教师会出现在网络讨论平台和其他媒体上;同时,也鼓励学生们课后通过讨论模块互相交流,展现自己。

2.2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的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只有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而不是简单地授课填充学生的脑袋,才能点燃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答疑以及作业,考试环节的反馈,数字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的新模式下,通过教师的“导学”作用,倡导学生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非线性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5]。

课程实验是学生们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平台。以往的实验中,由于采用Matlab软件仿真方式,学生往往满足于编写和理解程序,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解上;在较短的上机实验时间内,学生仅能完成指定算法的验证,无法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尝试改变算法的实现方式,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等问题。因此,本文研制了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系统(图1),旨在充分利用Matlab软件在可视化编程和数值计算方面的优势,详细生动地揭示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物理实际意义,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该系统既可以在理论教学课堂上演示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安装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同学们动手操作,观看演示结果,增加对实验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做编程调试,提高同学们的兴趣。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彻底摆脱死记硬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以学习小组,实验团队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6]。

2.3 建立新的评价模式

目前,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由上课考勤和平时作业组成,而考勤“代答”和作业抄袭现象迟迟无法完全杜绝,这就降低了平时成绩的公正性和真实性。笔试中,由于课程涉及到的数学计算相对复杂,很多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无法真正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理解程度。所以,此次教学改革对课程考试方式作了改变,具体做法为:①评价过程分散至学习过程,并且脱离形式化。学生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自己的新想法。尝试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作业互评机制,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全面数字化资源中来,而并不只是依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广泛使用课堂作答、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将学生在平日中提交的小论文、课堂讨论及作业得分计入总分的分值适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公正性,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7]。②笔试以开卷考试为主,题目设计应灵活,出题原则遵循减少死题目,增加活操作;减少死记忆,增加活分析、活应用,促进学生的应试技巧由死记硬背转向融会贯通。课程将十分强调学习小组以及利用社会媒体,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和学习小组。课程任务包括: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里面有文本,声音,视频,链接等等,根据自己的选择创立。这个电子文档将储存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也能通过一定的数字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主题完成电子学习档案的建立,并有计划地将数字化应用到自己的档案当中,这些都会在学生的评分中体现出来。

3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种交互的学习情境。改变了以往单纯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沟通机制,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要。通过资源整合,问题驱动,学法指导,分组竞争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化学习的兴起和发展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的进程从一校、到全国再到全球;教育也从单一模式、单一地域向多模式、全球化发展。在全面数字化资源环境下,学生使用数字终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数字化学习不能取代课堂的教育,但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必将深深影响课堂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华丽,程耕国.“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课优化整合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9(3):48-51.

[2]杨曼,王运武.中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10,28(5).

[3]谢舒潇,吴芸,谢雨萌,李招忠.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特征调查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5(6).

[4]任锁平,刘瑞儒.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个案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8,26(4).

[5]章国英,张燕,施称.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