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

第1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摘 要】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9-02

作者简介:郑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2015年科技基金(编号:2014ZD49)和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技基金(编号:ZY1368) 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前沿,其数字资源共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院校间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教育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教育资源应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共建共享又为其自身应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数字化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低成本复制和广泛传播,导致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专有权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者对立统一,既相互促进又同时内在地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用户基于 Internet 信息开放、扩大流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资源专有,反对资源垄断,要求实现社会公众利益。

而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它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刻地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共享过程中,保证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

我们对湖南1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 65.4%的教师与 45.85%的开发技术人员认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进展。虽然今年来不乏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相关问题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施起来还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受到网络知识产权限制性障碍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影响共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不同学校间数字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互联互通的要求而提出。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化,关键是要找准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厘清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协调各要素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功能,进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作为促进。

1.建立数据规范标准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化是共享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基于现行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但是仅仅局限于静态网页与一些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共享的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由于没有遵循相关标准,因此无法实现课堂知识和教学管理数据的互交换与系统互操作。因此,遵循相关标准发、描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2.加强院校合作建设,共享资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资源提供者对于在本校内与合作院校内免费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度,持“比较赞成”或者“非常赞成”态度的教师的比例相加达到了100%;而且高校间有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水平上,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束之高阁。改善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类别与要求、学科特色等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研究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本科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高职高专类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样它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种类、实验室的设施、实践条件的需求上会迥然不同。因此,在一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院校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也比较明确。其他院校的用户若有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有偿共享资源。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而这些资源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实行有偿共享这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建设、维护资源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广大教师(50%)强烈呼吁“建立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对于确实有用的资源,大部分用户也接受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取。

因此,要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偿共享,必须建立用于交换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业化。

4.建立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调查结果表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而无法实现有序、全面的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方式混乱、交易机制不完善是严重阻碍共享的一个因素。

5.建立行政部门干预机制。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教育部应当建立行政干预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将是松散的、没有规章制度保障的活动。因此,建议教育部联合省市级教育部门制定一套用于规划、管理、监控与协调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行政干预机制,能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监控,能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后的服务行为,能正确处理资源共享后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资源放到网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代表个体利益的一种私权,而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是利益问题,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代表产权人利益的私权与代表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的公权在利益上的非均衡性。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它属于国内立法。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性与无国界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地域性产生了矛盾。信息化、网络化使电子作品的复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难以将某一条信息与某一特定地域相连。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作品合理使用及盈利行为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这就给开放网络条件下的侵权行为找到了最有利的借口,人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法律条文来辩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导致著作权的侵权也就因地域的模糊而难以确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侵权、盗版成了一个全球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技术、法律和道德手段应该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协调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根本保护手段还是立法,要加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力度,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

7.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交流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作为促进,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39-41.

[2]张丽君,段万春,朝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2):176-177.

第2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关键词:专业期刊;广告;经营模式;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91-02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纸质期刊在传播渠道、速度、受众面、信息量、随时更新、即时互动、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期刊的传统商业模式更是受到数据库集约出版及在线数字化无纸化开放浏览的冲击,发行量及发行收入双双急速下降,经营难以为继。由于专业期刊的常规经营管理重点是广告业务的拓展,因此,嫁接在纸质平面媒体上的广告传播效果也受到了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期刊的特色是期刊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注重广告效果调查来服务广告客户[1],要准确运用与把握新媒体技术成果,打造期刊广告经营核心竞争力[2]。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专业期刊如何应对越来越低迷的发行和广告市场、如何拓展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来稳定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实现经营收入的稳步增长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二、网络环境下专业期刊经营新思路

《棉纺织技术》创刊于1973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集广告、会议、专辑、图书为一体的信息服务框架,2001年创办了纺织行业门户网站,并陆续实现了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以及稿件在线采编系统。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刊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模式,迫切需要进一步开拓网络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结合期刊多年实践和长期的思考,提出以下思路。

1.深度挖掘内容背景,全面展示数字出版规划,维护传统客户的广告投入强度

作为专业期刊,自然还是做好内容,深度挖掘学术、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论文的背景信息,组织发表高水平论文。继续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坚持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推动力,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影响力经济”。同时发展“影响力经济”,由“内容为王”逐步转变成“内容为本”,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并举,以优质、高效、全覆盖的传播服务来赢得读者,赢得影响力,进而为创造经济效益提供高点击率数据支持。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报纸收入的93%仍来自印刷版[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传统纸质专业期刊发行量呈现不可逆转的下降趋势,但在短期内仍将占据广告投放的较大份额。因此,专业期刊不能放弃已有的经营模式,尽力保持纸质刊广告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期刊内容的数字化改造、传统出版与传播模式的改造以及服务升级来向广告客户传递我们与时俱进的决心、步伐和远景,使其保持信心,相信经过我们出版与传播方式的进步,可以保持和提高其广告投放的回报率。

2.通过免费阅读吸引和培养读者群,然后逐步尝试付费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付费墙模式的出现无疑给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发展探索了一条可借鉴之路。借鉴报纸的网络经营模式,专业期刊也可以利用其受众人群相对专业固定的特点,通过自建门户网站或建立网上采编系统或通过建立专业期刊的网上集约化出版模式,逐步探索付费墙制度,或只对特别精彩的文章实现“微支付”的模式,实现数字订阅模式的普及。这种付费方式可以是读者订阅整本期刊、单篇论文,亦可以是作者付费的OA模式。目前,《棉纺织技术》网站会员已达到近40000名,对注册会员实行免费阅读,目的是培育读者群。在我国版权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在进一步提升《棉纺织技术》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应该,而且必须逐步尝试付费阅读或者部分论文的付费阅读模式。

3.借助网络与数字出版的丰富表现力,实现内容与广告的深度融合

首先可以在整本纸质期刊中插播音频或视频,即在读者打开纸质期刊时,可以聆听或观看广告内容,但实现这种方式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超薄LCD液晶屏和迷你扬声器需要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目前成熟的是电子书模式,但是在专业期刊中,这种阅读习惯还没有培育起来;再次是在期刊网站中刊登广告,但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只有网站达到一定的点击率后才有可能吸引广告客户选择在网络上投放广告;还有就是借助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做法,在免费阅读单篇文章或小专题专辑时,前端、中端或后端插入与文章内容相契合的产品宣传广告,达到内容与广告的一致性宣传。这种方式类似OA期刊,广告客户付费,读者免费阅读。

另外,在制作整本期刊的电子版时,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其一是与传统的纸质期刊刊登广告完全一样,是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完全复制;其二则是打破纸质期刊无法合理安排广告页面的限制,可以对广告产品与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章内容与广告产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有针对性宣传的作用;其三,将广告内容隐藏在文章内容中,作为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扩展,实现论文附加资料的与利用。如在论文中介绍试验方法与仪器时,可以附加试验过程以及仪器操作方法的视频资料等。这些方法由于需要各种技术支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促进。《棉纺织技术》自2010年成功推出电子版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篇均下载约100次,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满足了读者对期刊数字化的需求。但介于电子版内容与纸质版内容完全相同,尚需进一步丰富两者结合的方式,实现新的盈利模式的突破。

4.加速数字化出版改造,实现内容和信息的多渠道高效传播

建设好数据库,就逐步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作者、审稿人资源,有了数据库,就具备了基于数字化出版的其他延伸服务的可能。首先是强化和改造现有网站设计、功能。例如,微出版平台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与微信公众应用而开发的新一代数字出版平台,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拥有部分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功能的微信公众服务号,是对既有的数字出版平台的一个补充。出版单位可以将部分甚至全部客户服务嵌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类似于南航微信公众服务号能为乘客办理登机手续,期刊出版单位的微出版平台可以实现微信实时推送广告、信息、实时沟通、微信订阅和支付等功能,继而实现与PC平台同步统一管理。微信公众服务号为专业期刊的运营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棉纺织技术》在2014年初创办的“棉纺织技术新传媒”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累积终端用户过万个,开辟了微会议、微社区、稿件进度查询等服务。创建的微信“棉纺行业群”和“浆料交流群”,在会议举办期间和会后群内交流热烈,并自主推荐群主和专题版主,实现了专业技术交流会议的会后技术交流延伸。这些方式虽然没有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在行业内聚焦了人气,拓展了期刊为读者服务、为用户服务、为行业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棉纺织技术》的品牌效应。

5.建设专有数据库,加入国内外著名数据集成服务商网络,提升期刊影响力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只有不断建设期刊专有的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提高效率,才能与互联网上的其他数据库或者网站互联互通。一刊一网只是庞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要快速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就必须加入国内外著名的数据库。数据库可以大大增加读者的浏览机会,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专有数据库的建立,可增强作者的投稿体验,实现快捷投稿,帮助作者校验参考文献;可以提高审稿人的审稿体验,为审稿人提供与被审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在帮助审稿人进行论文评价的同时,也为审稿人提供了丰富的相关文献。对编辑而言,数据库也提供了参考文献追踪与检查、大量的相关文献及未发表的相似文献,为编辑的修改工作提供了大量信息,既可以防止学术不端,又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避免简单的重复。通过提高作者、审稿人、编辑的工作效率来吸引关注度,赢得期刊在业界的口碑,为期刊业务渠道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三、结 语

数字出版具有无纸化、绿色、无版面限制、多媒体、可以随时补充、修订、传播面广、传播效率高的优点,但是较之于数字媒体的读屏方式,纸质媒体仍然具有无障碍、无干扰、无能耗、无噪声、对身体无辐射、相对保护视力的优势,由于其内在的生命力,人们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会保持阅读纸质媒体的习惯。因此,专业期刊要充分借力网络化和大数据对科学传播的促进作用,用专业的学术眼光去筛选更好的内容,提供有效的优选价值和增值服务,并及时把这些增值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读者用户,把期刊打造成为一个适合现代传播规律的服务性媒体。开发适合广告渗透、论文传播和读者欢迎的产品形态,逐步构建起广告用户、读者用户、作者用户共同投资、共同付费的办刊新模式。同时,在技术层面,要加速数字化出版改造,实现内容和信息的多渠道高效传播,加入国内外著名的数据集成服务商网络,持续快速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芙蓉.烹饪专业期刊的特色之路[J].编辑学报,2010(6).

第3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依据目前国际最新净化发展理念和国内信息技术相关规范,对洁净手术部数字化手术室系统的深化设计进行探讨。通过采用国内先进技术解决方案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营造安全、舒适、高效、实用、智能化的洁净手术部工作环境。

关键词

数字化手术室?数据采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purific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domes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standard of clean operation Department of operation room, digital system design a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olutions for its advanced nature, science, reliability, in order to create a safe, comfortable, efficient, practical, highly intelligent and clean operation department work environment.

Keywords

Digitalized operation room?Data acquisition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2.08.005

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环境的要求,数字化手术室的建设是现代数字化医院必然发展的趋势。目前不断增加的手术设备使手术室使用空间狭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管理来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可以实现信息传播和无纸化作业,使大流量数据传输支持下的手术演示与技术交流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术室来整合实现。

探讨当前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应结合医院医疗的专有特点和特殊属性。手术室数字化系统从其系统管理功能而言,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新智能化技术不断涌现,洁净手术室使用功能会更加完善,每个数字化手术室可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可供多个科室使用或专供某个科室使用,在更好为医患人员服务的同时,集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像信号处理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于一体,使手术过程中的各相关系统有机地协调结合在一起,从多个方面保证和实现数字化手术室建设中对洁净手术部的高效、安全、舒适、环保的要求。

医院洁净手术部数字化手术室系统通常依据不同专业需求由多个不同系统组成。

一、数字化手术室

现代数字化手术室应归属于PACS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采用数字医学影像及相关信息的格式及其信息交换方法的标准,通过接口采集现代数字医学成像设备的图像数据,实现与医学图像档案和通讯系统PACS的有效对接,并能和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融为一体。使得MRI、CT、DSA、ECT、PET/CT等临床医学检查设备所获得的图像资料迅速送到手术现场,为提高手术效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手术现场内安装专用手术摄像设备,取得手术部位的实时图像,直接指导手术的进程。其管理系统可实现手术室各种视频有效的整理、存储、调用,对于手术现场获得的实时手术资料和图像,可以通过PACS输向外部,也可与示教室、医生办公室进行实时示教、沟通等,也为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手术室应具有声音控制和图像管理等功能,通过管理系统能够对手术影像、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控X射线摄影、医疗诊断、远程医疗以及对患者病历的有效管理;同时实现信息传输及存储,在手术室的触摸屏上,医生还可把手术的静态照片或者是连续的录像保存下来,同时还能录音,将声音、文字和手术内镜图像的全部资料,以高质量的格式存储在DVD、计算机硬盘或者医院服务器等多种存储介质上,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存储,并以多种格式与医生工作站的患者个人数据单元联接。

在数字化手术室中还配置了完整的高清示教终端,手术室的手术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显微镜/腹腔镜等输出的图像、无线麦克风等均可直接接入示教终端;每间手术室配置一套示教显示器,通过触摸屏,使得能够在手术区、护士站以及其他任何区域,对全部手术设备进行控制,并操纵设备的功能。通过与示教终端的连接,可以显示院内示教室、异地示教场地或手术部内其他手术室的图像和声音,实现远端专家与手术室内医生或手术室之间医生的现场实时交流。

二、语音网络系统

数字化洁净手术部均设有网络插座和语音插座。在数字化手术室设置10多个网络信息点(其中4个设置在护士工作站内),其余部分设置在手术室墙上,部分设置在吊塔上;各信息点可与大楼 CIS、HIS、LIS、PACS系统有效连接,实现手术患者综合信息的录入和查询功能等的信息共享,实现将手术室、医生办公室和其他辅助部门相互连接,提高手术医生作为治疗方案的决策者,在其诊断、治疗水平及术中疑难杂症的解决速度,更好地提高患者手术的治愈率。另外在室内综合控制箱上设有免提电话面板,方便医护人员进行通讯联络。

(一)神经外科手术室

为满足神经外科、重点诊治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先天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需求,以及当前采用显微和微创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在采用具有信息、视频功能的手术设备同时,还通过提供电动的设备吊臂与平面液晶监视吊臂,使悬吊在天花板的手术灯中内置手术摄像机整合影像手术平台,为开放手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影像。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颅脑外伤等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面拥有最为先进的技术成为可能。

(二)骨科手术室

针对骨科手术流程在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设置新型数字化触摸屏来控制手术室灯光、病案传输记录、PACS影像传输、远程医疗等,实现对各种数字化信息的快速浏览。数字化手术室的实现,使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与其他手术室、其他医院专家乃至国际专家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

(三)心脏外科手术室

通过对心脏手术包括心脏外科在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替换手术、瓣膜修复手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大血管外科治疗、心脏移植手术和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十余种心脏手术的理解,患者需要到内科进行药物治疗、放射科介入治疗、影像检查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设置数字化手术室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超声心动图、血液动力学和血管造影等各项数据进行准确监控,设置这样一个平台,使放射科、内科、介入科医生,还有外科医生走到一起,共同为患者提供服务,使得患者术中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地提高。采用先进图形处理软件对心脏外科手术步骤、专科器械等照片资料进行编辑,制作成图片册和手术流程示意图,同时把来自各科室的综合资料转化为数字影像,进一步规范了心脏外科手术各科室的协调配合。

第4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新媒介艺术;数字化博物馆;虚拟现实;保护

一、民间工艺的保护与新媒介艺术

1.民间工艺的保护。

民间工艺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群众自发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或兼具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国民间古老文化的传承,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具有经济的和文化的重要价值。2005年国家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可见,民间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用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数量众多,但用于民俗民艺的博物馆相对数量要少得多,而且考虑到非物质的属性,有些不一定能够方便地用于收藏和展示(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和研究,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一种方法能够对它的发生、发展、类别、表现上的特点,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达到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普及等多重目的。

2.新媒介艺术理论。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统的媒介可以是语言、文字、声、光、电等,或具体的讲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介质。

新媒介艺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欧美,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时期。广义的新媒介艺术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现成品装置、行为表演这些传统媒介而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借助于数字艺术与网络进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手段和载体,网络无疑成为新媒介艺术的一个代表。在本文的研究中新媒介艺术专指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艺术,比如网络技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二、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的方法

利用新媒介艺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有关民间工艺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够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民间工艺的信息,进而建立民间工艺数字化博物馆,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要求,可以更为保真、安全和长久的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保护民间工艺,脱离有围墙的博物馆实体,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民间工艺的信息。数字化的虚拟环境脱离固定的专有建筑、人员和实体藏品,同时又具备了博物馆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有一定数量的藏品(不一定是实际的实体藏品)、有展出等,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

1.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理论依据。

(1)新媒介艺术理论为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2)现有的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知识,为数字化博物馆中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

(3)人机交互理论为数字化博物馆中虚拟现实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技术依据。

(1)我国的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探索。经过20年的实验探索,这项技术已经在多媒体运用的某些领域(如二维展示)取得一定成果。

(2)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博物馆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3)越来越多的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DsMax、Maya、Photoshop等为三维和二维虚拟场景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ML技术为建立虚拟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使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为民间工艺的保护开辟了新思路。

3.目前新媒介艺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这一理论在民间工艺保护方面的应用,从网上搜索到的关于民间工艺的网站一般只是局限于图片文字的展示说明,有些是以网络销售为目的(如关于凤翔泥塑的“泥客中国”网站);有些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新闻、政策、动态为主(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新闻网。真正基于虚拟现实的民间工艺保护内容的网站还很难找到。

国内最近几年有一些高校与文物保护及博览机构开始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 2002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讨会。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博物馆理论的研究、古文物计算机复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等。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的网络应用理论,可以利用Web3D等技术建立更为有效的数字展览、展示的数字博物馆,进行民间工艺的保护研究。

4.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解决办法。

在民间工艺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中,其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构筑、信息呈现、界面与交互。具体解决方法包括如下三点:

(1)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利用3Ds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虚拟展馆,对民间工艺品进行三维虚拟展示,对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和还原。

(2)VR(Virtual Reality)多媒体虚拟场景交互展示技术。利用VRML可以在网上创建充满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可以在其中漫游,并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虚拟世界。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浏览者在虚拟的博物馆展厅中漫游,实现三维的参观。

(3)数字化博物馆的资源管理。在虚拟的数字化博物馆中,拥有海量的信息,如果建成一个广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就必须考虑到管理问题,数字化博物馆中的资源管理实际就是对从事此行业工作的设计师的设计管理。充分利用管理学中设计管理的知识进行人机交互管理是海量信息库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

1.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内容。

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可以通过网络或在指定的设备上进行观赏,并可以查阅相关信息,既可以服务于专业人士,如文保部门(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设计师(吸取和借鉴民间工艺的精粹,并应用于创新设计),也可以服务于普通大众(用于民间工艺相关知识的普及)。

主要内容为建立较为完整的数字化民间工艺博物馆:包括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民间工艺中的艺术造型形象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开发民间工艺品的数字化信息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先进技术。

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开发,按其图形符号、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形成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材资源库,并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和发扬。

2.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架构出基于数字网络的民间工艺数字化博物馆的模型。在这一数字化博物馆的体系中,网络技术是整个系统的前提,最终的系统是通过网络接受访问;并进行信息的反馈,将海量信息高速有效地展示给访问者。在整个系统中利用ASP、JSP等网络技术实现访问,通过合理的人机设计,达到展览、展示所应具有的展示功能、管理功能、交流功能和交易功能。利用3dsmax等虚拟现实软件建立仿真场景,结合VRML实现交互式模拟,使访问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系统中,所有的资源通过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整合,并结合其他相关技术实现虚拟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与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OL]..

[2] 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 罗一平.美术信息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 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键,邓家缇.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3).

第5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最严峻的挑战。拥有多重优势的国际出版商,以及国内一批拥有技术优势的it企业、通信企业和技术开发商抢占了先机。这给传统出版社带来巨大考验,虽然国内许多大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已逐步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但很少能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了国内广大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当今的中国出版界正上演着一部市场导演的改革大戏,出版资源整合起一个个规模可观的出版集团。中小出版社本来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对出版业的大改革,如何寻求突破,创造新的增长点,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一直困扰着中小出版社的决策者。数字出版的兴起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为中小出版社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 

1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渐渐接受并习惯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阅读图书、报纸甚至办公文件。当前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一旦目前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等阅读器产品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一旦这类“电子阅读器”能够“替代”传统的纸张阅读,毫无疑问,传统出版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许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都不惜重金,积极地拓展数字出版业务。爱思唯尔开发的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可提供爱思唯尔出版的1800多种期刊的在线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提供超过800万条有效在线数据,并计划每年增加约700种新出版的刊物。2000年,爱思唯尔还投资4000多万美元,启动了scopus期刊数字化项目,把近200年内出版的400多万篇文章全部电子化。施普林格也以数字化的形式在全球领先的在线出版平台springerlink上出版和发行数字出版物。约翰。 

2 数字出版可为中小出版社发展助力 

数字出版具有小、快、灵的特点。所谓“小”是指数字出版投入少、风险小;“快”是指通过网络发行销售速度快、反馈速度快;“灵”是指数字出版形式灵活多样,渠道灵活多样。这种小、快、灵的特点最符合中小出版社的特色发展战略。数字出版对于中小出版社有如下意义: 

2.1 降低成本。 

从长远来说,纸张价格、印价、能源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对于夹缝中生存的中小出版社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数字出版因为无纸化运作,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也缓解了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 

2.2 突破资金链条的束缚。 

中小出版社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数字出版前期的低投入无疑降低了图书出版的风险,使得中小出版社能够大刀阔斧地将资金投入到后期的市场营销中去。这是一种良性的市场运作,对中小出版社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提高效益十分有益。 

2.3 稳定销售渠道。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市场需求量小,印数问题和销售渠道一直都是困扰着这一类型出版社编辑和发行的大问题。数字出版不用考虑印数,相同的销售渠道可以使中小出版社与大型出版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4 突出专业图书的特色。 

数字图书易于检索、分类的特点,结合良好的网络宣传,可以使专业程度很高的图书也能被需要的人找到,实现专业图书应有的学术价值,扩大专业图书的销售量。这大大拓展了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而且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比较优势,使专业出版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 产品线形成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出版产品线的形成,是和已有资源基础、经济实力、出版特色、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中小出版社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形成产品线的过程中,以下路径似乎有一些共性,难以绕开。 

3.1 现有图书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出版社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一些宝贵的图书内容资源,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资源都没有合理有序地保存,大部分以光盘的形式存储,存储格式多样,不利于资源查找和再利用。出版社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数据库存储管理软件,把图书排版文件转换成国际通用的文本格式,有效地存储起来。同时针对特色资源,构建特色资源库,为个性化和多媒体的出版做好初步的准备工作,从而实现深度挖掘资源的出版价值。 

3.2 构建资源和收集的通道。 

出版社原先的网站主要用来展示图书产品和对外宣传,并没有加入运营的成份。出版社可以利用特色资源,例如教育类出版社可以提供配套的网上服务功能,提供在线测试、家庭作业管理、课件、视频下载等。同时可以倡导一些主题活动,收集网友们的资源,利用网络组织线下的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建立成资源和收集的通道,实现资源的大量积累。 

3.3 打造数字产品的多种展示形式和手段。 

电子书是大部分出版社与技术公司合作的一种成熟的形式。但国内主要还集中在原版原貌的电子形式的展示,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几乎微乎其微。深度开发增强型电子书是未来电子书的发展方向。出版社可以突破传统局限,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辅以多媒体表现手段,对纸质图书进行多媒体增效拓展,以视、音、图、文实现图书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从而使得读书变得更有趣、更轻松。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式很多样,电子杂志、电子书包、资源包等形式都可以拓展,同时能实现电子资源向纸质资源的转化,被用户认可的电子资源,转而再用纸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媒体出版。 

4 中小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中国政府的高层主管部门,对数字出版的趋势、影响、前景,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着手制订数字出版的规划,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发数字出版基础性的大工程。但国家只是对基础性的项目投入资金开发,其并不能代替出版社自身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参与。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我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4.1 出版社在推进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态度积极,制订规划,分步实施。 

首先,要做好数字出版的基础工作。出版社要明确机构,制订制度,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数字出版工作。其次,要对现有的已经出版的拥有专有出版权的纸介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保管好电子文档,积累数字出版的资源。与此同时,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要注意签署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方面的合同。如果出版社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抓紧引进和培养,为数字出版奠定人才基础。出版社要防止在缺少必要准备的前提下盲目上马,但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一些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出版社和运营商,都是精心运作多年才取得眼下的成绩。如龙源期刊网,是1997年就开始筹备,十年努力,才具有现在这种规模。 

4.2 占有内容资源的制高点。 

数字出版的载体与形式尽管很多,如电子阅读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但内容却是其根本。出版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无论技术运营商如何介入内容资源,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但是,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也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资源,而不是同质化的,缺少专业水准的“大路货”。这方面,需要出版社在特色定位、掌握核心资源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知识产权出版社通过自己掌握的专利信息,从销售图书、光盘转而为客户建立数据库,推广在线服务。目前,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的数字出版收入,已经占到全社收入的50%,利润的60%。实践证明,出版社的图书不在于内容广泛,而在于内容要精,要专,要新。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4.3 要从传统出版的产业链逐步过渡到数字出版的产业流程中。 

过去出版社出版图书,从选题的策划到图书上市,编、印、发、营销,要经过很多程序。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流程、销售的模式都与传统出版截然不同。出版社要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管理数字化,进而实行内容数字化。如高教社通过建立内部的erp系统,实现了出版各个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进而建立了内容的管理平台cms。这样,无论是向读者或客户销售条目式数据,或是为手机终端服务,都会减少额外的工作。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的销售主要是个性化的读者服务。《长尾理论》的作者提出的新的“二八理论”,其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必须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才能为出版的全面数字化做准备。 

当然,数字出版的形态与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破冰之旅。中小型出版社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测绘;3S技术;数字国土

科技进步带给地籍测绘领域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测绘手段,随着数字测绘、GPS以及遥感等先进的技术体系的引进,地籍测绘系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D产品以及更加精确高效的测绘仪器开始崭露头角。地籍测绘已经逐步的成为了高新技术的乐园,传统的手工测绘已经逐步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代地籍测绘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测量模式分析

由于地籍测量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并且具有法律效力,因而需要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同时现实性相对较强,所以其成果资料需要实时同步的进行更新。

1.1 野外数字测量

数字测绘主要使用现代化的数字设备,信息产业所带来的各种高新技术成果,通过计算机继续绘图,通过数字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储存等,这些已经成为当代地籍测绘的主流。野外数字测绘成果主要用于我国的建设、水利以及地籍管理。在地籍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中,其数据的好坏便依赖于这种采集模式所得到的数据的可靠性。若采集到的基础数字测绘数据质量相对较高,那么可以避免重复的测绘以及资金投入,且能够令多部门共享。

确权、测量以及编绘是地籍测量最主要的三个步骤,而科学的流程是保证地籍测绘结果真实可靠的基础,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作业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全站仪是进行野外测绘最主要工具,但是测试环境不同,选择的搭配硬件也具有差异。(1)全站仪配合测图软件以及电子记录仪。这种搭配方式主要是利用全站仪的测量功能,通过在对野外的地籍要素进行收集,并在信息采集设备的控制下,将数据传至电子记录仪,经过适当处理后,以事先设定好的格式进行储存,并绘制草图,利用测图软件将数据编制成图。该设备组成是当前最先进的设备,相比较于手工传统绘制方式,该种设备的使用使得测绘更加准确,效率更加高,能够实现自动计算,智能化测量等功能,且操作简便。但是,由于野外测量的影响因素较大,并且受到硬件设施的影响,在操作上可视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误差。(2)全站仪配合测图软件以及便携计算机。该种设备租客便于对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属于功能一体式的地籍测量系统。全站仪会实时实地的对现场的地籍要素进行采集,继而将数据通过通讯系统传至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将数据进行图形化以及符号化,继而显示出来,经过处理的原始数据以及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应当予以存储。这种现场成图的方式虽然快速高效且具有直观性,但是由于设备的成本投入较高,且无法全面适应野外环境,因而无法全面推广。(3)全站仪配合测图软件以及掌上电脑。该种设备组合同上一种方式相同,数据的采集以及传输通过蓝牙进行传输,由于设备的体积相对较小,且便于携带,而掌上电脑可以满足系统智能化、电子化的需求。通过其测量结果看来,这种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另外PDA成本相对较低,且操作方便,无论是成图还是数据处理速度都相对较快。虽然同便携式电脑相比,PDA系统仍旧存在很多漏洞,但是随着软件以及硬件的发展,该种系统必然会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1.2 GPS测量

作为现代测绘技术的标志,GPS技术也为现代地籍测绘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GPS技术在当前的地籍测绘中主要是对整个测区进行控制,从而满足测绘精度要求。并且随着测绘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GPS同RTK技术将会逐渐的融合,成为测量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测绘模式。通过GPS同RTK融合的测量模式能够对地籍要素坐标进行实时获取,不但能够满足地籍测量精度要求,同时还能够进行实时的成果检验从而避免由于处理以及返工等带来的麻烦。

1.3 数字摄影测量分析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2 地籍测绘技术的意义

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与“数字国土”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地籍测绘为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但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测绘成果,需要建立一个地籍信息系统,进而就可以存放各种图形和属性等信息,并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从“部”到“厅”到“局”的各种行政级别上的空间应用分析。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的作用下,人们共享该数据库资源。“数字国土”包括广泛的数据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数字地图是其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地籍测绘正是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及其网络体系建设即“数字国土”的重要内容。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和“数字国土”的关系。

3 基本技术框架

在地籍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是最先进的测量技术以及测量方法,不但结合了低级测量的内业,同时融合了地籍测量的内业,属于综合性的作业系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不但能够完成地籍测量,还能够同步建立其相应的数据库,并建立配套的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数字国土的构建以及电子政务的实现,为现代化的地籍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化的地籍测绘技术更多的偏向于自动化信息采集,通过先进的设备(计算机、全站仪、PDA)对信息要求进行采集,并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对结果加以整理,使用专业的地籍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汇编入库。

4 结束语

文章针对现代化的各类测绘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针对其应用环境以及背景展开了讨论,以当前数字国土建设作为背景,分析了各类测绘方案,从而证明多元化的数字测绘是地籍测绘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姜鹏远,赵夫来,刘毅锟.地籍变更测量工作模式的比较及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5).

第7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资源共享

0引言

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多变的数字信息新时代。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要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就必须要走信息资源共享之路。信息资源共享,既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图书馆界多年来孜孜以求并为之长期奋斗的社会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宫和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存储及传送的方式,为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然而,正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创造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棘手的问题,其中摆在首位的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财力问题,而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如何协调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所必须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1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的侵权问题

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来实现的。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y)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它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图文并茂的各种文献载体,是一种拥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等特点。

1.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方面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开发离不开技术支持,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的总称。计算机软件之所以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因为软件是创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计算机软件是智力密集型产品,其开发投入大,技术程度高。但由于复制成本低、操作简单,用户在使用网络共享软件时,要特别注意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已进入公有领域的软件可任意复制、修改,甚至可进行商业发行和利用,但对于还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共享软件,则不允许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发行和利用。

1.2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在这方面主要是指数据库建设中的法定许可问题。面对数字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过程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即数据库的建设。由于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在法律上被视为复制行为,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往往需要使用很多他人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2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

2.1知识产权——信息时代的双刃剑知识产权制度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时所刨造成果的享有权,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一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知识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促进构成这种产权知识的充分公开和利用。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依托的一种主要资源,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利用过程都需要以信息资源作为支撑。信息资源的特征之一是其共享性,信息希望自由。在数字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共享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专有性信息的保密、保护和专用的问题,然而现代信息技术使复制、利用信息产品变得轻易而简便,信息产品提供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因而,迫切要求人们在充分享用信息资源的同时,对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对公众的信息权利进行了限制。我们该如何挥舞知识产权这把公认的双刃剑呢?对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和使用限制进行保护,是数字信息时代拥有可靠信息资源的基本保障,它涉及法律(著作权、版权等)、管理(如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及技术(如电子水印、加密信封)等诸多问题。

2-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获取信息及共享信息是文明社会每一位成员的权利,资源共享是迅速提高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获知能力和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社会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和财富。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知识所有者的权益,只有有效地保护知识所有者的权益,才能充分鼓励其创造知识的积极性,才会使社会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促进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可见,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客体都是知识信息,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其共同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与发展生产力。但在操作上它们又有差异,资源共享侧重于信息使用上的最大自由度和付费上的最节约性,而知识产权侧重于有偿使用信息和法律保护权益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它是知识创造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知识创造者理应在知识产品的传播与交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

3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统一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权利的行使加以诸如法定许可使用、强制许可使用等种种限制,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机会,平衡权益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这也成为当今图书馆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矛盾冲突的一种模式。

第8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视频监控远程访问;手机APP远程访问

前言

随着矿山监控网络的发展,视频监控越显重要,因此利用视频监控提高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成为企业的研究热点。本文依托集、采、选、冶为一体的黄金矿山作为研究背景,在移动互联网络覆盖整个生产管理区域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化基础设备进行生产监控网络的搭建,利用各主要工作点及危险场所建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采集视频信息并安全上传至互联网,使公司管理人员及车间负责人可以通过手机APP应用实时访问生产现场的视频信息,进行生产调度及完成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管理能力,响应了国家对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号召。

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概念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以硬盘录像机为核心,以局域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了局域网带宽高、保密性好的特性,利用现有前端设备以及网络存储设备。除了能够快速完成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对前端音视频采集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与访问等功能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输数字化、系统网络化、集成智能化。

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使得视频监控系统的传输上攻克了区域和数量限制,使网络上的任何一台授权用户不受时间及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实时对整个大型网络系统的监视控制。系统网络化也使整个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达到共享与扩大,这也是系统集成的重要概念。

2 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搭建

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搭建如图1所示,具体硬件设备选用了海康DS-9016HF-RT网络硬盘录像机、华为Secoway USG2016网络防火墙、华为3700及5700系列网络交换机,同时,监控现场将近200个摄像头也选用海康高清网络、模拟摄像头。

3 系统功能及实现

3.1 防火墙设置

因保密需要,本文IP不提供现场真实的IP地址,假定外网地址为117.117.117.117,内网地址为192.168.1.240,外线选用移动专线接入,网络固定IP地址为117.117.117.117,外线接入交换机FE0/0/0口,同时在防火墙中网络接口设置FE0/0/0(WAN)的IP为117.117.117.117,LAN1口设置为内网192.168.1.240,子网掩码255.2

55.252(内网给防火墙的专有地址)。

3.2 硬盘录像机设置

网络设置:网络根据局域网络分配确定IP,假设为192.168.1.10

0,掩码255.255.252.0,端口设置:http端口为80,rtsp端口设置为5100,https端口设定为4100,服务端口设定为6100,端口映射设置:打开硬盘录像机网络配置菜单,点端口映射,将http内部与外部都设置为80,rtsp端口内部外部设置为5100,服务端口外部设置为6100,内部8000,https端口都设置为4100,多台硬盘录像机设置不能重复。

3.3 虚拟服务器设置

在防火墙界面中打开防火墙虚拟服务器,新建虚拟服务器,分别添加刚才设置的三个端口到虚拟服务器如。

3.4 登录网站

打开网址输入http://117.117.117.117:6100即可登录硬盘录像机登录界面,输入相应用户名及密码即可访问该机。

3.5 手机登录

手机下载海康IVMS4500手机客户端软件,登录后登入设备管理界面,选择添加设备,别名可以自定义,注册类型填IP/Domin,地址填117.117.117.117,端口填写5100,用户名密码根据硬盘录像机设置的填,点击保存。设置信息准确无误,保存后可以看到通道数显示硬盘录像机现有的摄像头数量,这样就表示整个移动端软件APP应用设置完毕,点击实时浏览即可根据需要访问相应的硬盘录像机了。

4 结束语

该项目是基于原有局域网络实现的视频监控系统,是依赖于硬盘录像机系统的音视频信号采集、实时录像保存、调阅及前端网络摄像机及其他监控设备控制于一体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它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视频处理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成熟的音视频压缩存储技术,以计算机服务器为平台,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实现音视频信号同步采集、压缩和记录,替代了传统的模拟录像及监控设备。该系统安装成本低、操作简单、全数字理念、易扩展、易升级,对于已经完成网络综合布线的区域在实施监控时不需要重新布线,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

该系统是在网络系统平台上建立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传输数字化、系统网络化、集成智能化的远程视频监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视频监控传输系统质量会更高,传输速度更快,必将更广泛的应用于各矿山企业及其他工业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韩力,季志博,王磊,等.基于4G网络的车辆防盗视频传输系统设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6(04):75-77.

[2]赵权,方成栋.基于APP平台的电力一次设备远程智能红外监控报警系统设计[J].通

讯世界,2016(10):210-211.

[3]杜传利.水电厂视频监控系统移动平台化的改造设计[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6(03):95-97.

[4]齐鸿儒,童任,韩鹏.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7(08):109-111,154.

第9篇:数字化技术专有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手段;软件;硬件;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79-01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1.用Power Point播放课件。采用数字化的课件教学时,老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烦琐的板书在这里也变成鼠标的轻轻点击。老师的教案不用再做第二次的抄写,学生就能轻松阅览教学内容。十年前的科幻小说中的叙述,今天变成了现实:老师带一张光盘来到教室,打开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数字化设备,本章节的标题经过渲染处理,象电影一样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许许多多的参考书被集成到一张光盘上,有内容的文字说明与语音讲解,有每个例子的影音实况,预先设计的播放效果,吸引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按动课桌上的按扭,进行电子举手提问题。老师随意检查着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后轻触键盘发送给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组织课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有序而默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气氛也变得非常的活跃。

2.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Encore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例如,对某种具体的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位置、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和声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己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审美判断。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3.利用MW3的乐谱编辑功能进行习作示范与作业讲评。MW3的乐谱编辑功能是非常出色的。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习作示范时,利用该功能常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例如,对和弦连接中最常出现的平行、反向及隐伏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可以利用乐谱编辑中的拷贝(Copy)功能,将包含上述错误的和弦连接片断拷贝到下方相邻音轨的同一节拍位置,并在新音轨上利用编辑功能将多余声部删除,只留下构成平行进行的两个声部,学生视、听后就会对问题一目了然,无须再作过多的说明。

在做习作示范时,教师可将同一条习题拷贝到同一节拍位置上的不同音轨中,通过启发讲解,让学生对同一习题做出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然后,利用MW3的单轨放音功能,把通过课堂讨论所得到的各种和声配置方案分别放音让学生倾听,视听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及和声思维能力,并培养其高雅的和声审美趣味。

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习题原样输入到计算机内并拷贝到不同音轨,在新的音轨中对习题进行分析改错(不同的改正方案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音轨里,各个音轨中的改正方案均可随时单独放音倾听)。改题结束后,通过新旧配置方案的音响对比,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法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利用Tonica学习不同类型的和声风格并帮助进行和声改题

Tonica是一款专门用来学习四部和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其他软件相比,虽然Tonica的界面设计不太友好,但对于和声教学来说,Tonica专有的练习功能仍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为旋律(或为低音)配和声的例题或学生课后作过的书面习题,利用Tonica的自动配和声功能,选择不同的和声风格另做几次不同的和声配置,让学生体会不同和声风格之间的技术差异。另外,可以将学生的和声习作以MIDI文件的格式导入Tonica,利用它进行和声作业的技术性改题。在目前许多院校的《和声学》教学采取大班上课的特殊情况下,采用tonica帮助进行和声改题无疑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和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