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第1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尝试,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望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极宝贵的创新意识的显露。

创新意识体现为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做法,心中自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创新意识也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面对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要经常自问:“是否还有更好更合理的方法?”现代电脑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就是这一意识的应用典范。学生只有时时处处想着创新,他才会去想怎样创新的问题。如果在他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就绝对不会去主动创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首先引用古人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则须疑”(张载语),明确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这种怀疑的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他提出:“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怀疑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研究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传统的教学恰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节课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只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思维进行,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不能标新立异。什么都是以前人为准,以权威为准,以领导为准,抹杀了人的个性,忽视了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客观环境。

什么样的精神环境适宜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呢?经研究得出结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由此不难推出,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的环境就是适用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环境。然而,现实的教育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违反常规,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往往以顺从为条件,这就使一些顽皮的儿童受到压抑甚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枯萎了。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再现的环境。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经过较长时间的创新训练,才能形成创新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教师就不用每天都去督促,学生会自觉地去做。教师要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答案,不要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善于创新的同学及其行为,在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如学生在解答问题、进行实验或科技制作时,不是根据老师讲的和书本上说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新方法;在数学课上,一题多解或找到新解题方法;在写作课上,写出文字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在实验课上,设计出一种新实验方案;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做出一个新颖的模型、雕像或其他艺术作品等,教师都要及时表扬。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指学生的创新勇气和胆量、创新热情和兴趣、创新意志等。一般说来,成才的四个要素是“德、才、胆、识”。德是品德、才是才能、胆是胆量、识是见识。有的人有胆无识,如一些文化水平低、胆大的人,什么都敢干,但不知道怎么干;有的人是有识无胆,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对形势看得比较远,但没有胆量。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容易创新。创新需要勇气和胆量,要敢于破旧立新。如当前大学生分配比较困难,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只要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就满足了,不管与自己的专长有无关系,有些中专生和大专生能干的活,也被高学历者强占了,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的专家呼吁,今后大学的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大学生不应该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应该是新的就业岗位的开拓者,不应该是挤占就业机会的人。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的勇气、胆量等品质。

首先,创新需要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的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乐其所为。从情感和智力对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影响上看,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就智力与创造力关系而言,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相关。虽然创造者需要一定水平的智力,但智商不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在现实中,智力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夸大。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的过程,但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意识和欲望。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的教育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感情因素,只剩下了机械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非人化“批量加工”的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地感到好奇,认真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里的热气冲得壶盖“咔、咔”作响,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潜心钻研,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如果学生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但如果教师不注意扶植,也很可能泯灭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某个中学,一个初一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这个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就这样被老师轻率的回答摧毁了。几经如此,孩子们就会懒于思考,只求记忆,凡事不求甚解,渐渐变得麻木。

第三,创新也需要意志。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它突出地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第2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构建激励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环境对于人的心理活动起着重大影响。从某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构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是束缚学生学习的桎梏。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师生间平等交流,真诚相待。这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驱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满足学生的安全心理和尊重心理,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成长,“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和创造。

2.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这必须从学生减负的话题说起。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沉闷,作业如山,成天的测验、考试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喘不过气,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哪有什么创造意识培养可言!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过:要使学生有所创造,那就需要学生有自由空间。的确我们平常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也是给学生自由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当让学生们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去触发思维的灵感,用奇思妙想去探究事物,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想象就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的发明,没有想象就没有万有引力的发现。我在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收到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我在讲法国大革命这一内容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请你根据历史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也尝试去评价拿破仑。这道题颇有难度,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打开想象的翅膀,联系当时的历史实际,畅所欲言,各有见地。最后学生梁某在总结发言中是这样评价拿破仑的:首先,拿破仑是法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发动“雾月”而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了巩固统治,拿破仑进行多方改革。对内改革财政,加强法治,强化机构,镇压叛党;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盟,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激起别国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最后作茧自缚,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亡。这样的答案我一一加以肯定,然后,我明确地提出:无论认为拿破仑有功或有过,都要以充足的史实来证明观点。这样,学生从中学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不断拓宽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教学中的民主和平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建立民主平等的教与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这个学生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壁”。其实,按照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认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都要做到“不耻下问”。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学习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拘泥于教参书上的现成答案,不拘泥于教师的意见和结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我讲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注意不过早地谈自己的结论和见解,要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从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到它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以及同大化改革相比,它的异同在哪里,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等等,师生经过民主平等地学习和讨论,都获得真知灼见,受益匪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材内容的传授,而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开阔视野,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创新。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这一内容时,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而是有机结合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经济发展等知识,让学生理解台湾回归祖国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我用港澳回归后依然繁荣稳定的史实,来说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创造性,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1、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我在教《水乡歌》时,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进而有感情读课文,从而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隋。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我认为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我让学生评价西门豹。多数学生都认为西门豹聪明机智,关心老百姓,是个好官。但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太残暴了,大胆质疑,提出“未经审判,他怎能将巫婆、官绅头子投河使其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作为拥有兵权的地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应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官绅的。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峋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诰:“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嬦生继续要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第4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是高考科目,因此被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忽视,这就注定了高中美术教学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软件上,都可以用“惨不忍睹”形容。但是美术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美术修养,不仅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培养高雅的情操的有效途径,还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高中的美术教育多为应付教学任务,不仅缺乏新意,还将美术本应拥有的创造力给掩盖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提倡的主题,尤其是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中美术教育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美术教育往往是通过家长和教师随意的鼓励开始的,那时没有任务、没有目标,孩子的自由度很高。但到中学阶段,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了重大变化,加上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他们的自由受到严重束缚,学生也希望教师说什么做什么,不用额外考虑什么,这就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时,一切都按部就班。此外,由于高中的美术受到其他高考科目的挤压,学生无论是将精力还是时间,都大部分投入到这些高考科目中,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反而对这一现象表示赞同,这就造成学生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即便教师布置美术作业,也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毫无新意,无法体验美术带来的快乐,学习美术也就显得枯燥无聊。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美术课堂中,教师在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发挥创新潜能,将所有想象的内容用笔描绘出来,让学生有敢想敢做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呢?

(一)练习想象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阅历,这些都是美术创造的根本和基础素材,同时,高中学生还在不断接触新事物,所以高中的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培养是有一定基础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已在学生头脑里残留下固定框架模式,教师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些固定框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如绘画,教师应该抛弃以前的拿出一个实物或者一幅画,让学生进行模仿,画得越像越好的模式,而应让学生描绘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通过教师的引导让自由想象进行作画,这就是练习想象画。举个简单的实例,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作画,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或是框架照片,然后通过语言描述凯旋门,再让学生通过大体模型和教师的描述进行作画,由于很少学生真正意义上看过凯旋门,最多就看过书本和电视上的图片,这就和以前的看图绘画有很大区别,这时就要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绞尽脑汁地思考、想象,通过自身想象,全班不会出现同一风格和同样的作品,这就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对后续的创新意识培养有极重大的作用。

(二)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性强是美术的又一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创造时的素材源泉,学生新奇想法来源于生活,创新思维的萌发更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事物深入认识的前提下诞生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条件和机会,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最简单就是户外写生,教师将课堂转移到户外,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户外写生分很多种类,近者就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花草树木、教学设施进行观察和描绘,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描绘学校的景色,这样对于一堂的45分钟课来说,时间上是充足的,如果不够则可另外找时间补上。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学生去郊游,或者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去户外写生,如河边、树林、景区等,这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还可极大地发散学生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作用。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多进行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结语

美术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充分地让思维飞翔,以发挥出学生在美术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这样空间,才能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穆长海.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1(9):155.

第5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学; 创新;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08-02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开放式教学的思想,应成为是我们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成功的应对社会生活能力,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教育宜更开放些。

1 开放的教学环境

自由愉快而又愿意表达的学习情景,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它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最有创新的力量,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实现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由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使课堂氛围的调节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既是学生的参谋、顾问,又是一位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朋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争辩、敢于创新,使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1.2 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例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过程中“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如下处理。

(1)创设问题情景。 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比较大小。当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无法统一意见时,就形成了一种问题氛围,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探索、研究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方法1: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用“重叠法”比较。

方法2:当“重叠法”无法比较时,用“剪拼法”比较。即把两图形非重叠部分剪下来再比较,如果还不行,再次剪拼。

方法3:“数方格”,把两个图形画上大小相同的小方格,看谁的方格数多。

这样,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剪拼”、“数方格”等新颖有效的方法,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1.3 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当某位学生提出创新解法时,要表扬他,肯定他,如果有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2 开放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2.1 开放思维的空间,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就敢问、能问、善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问”的方法,培养“问”的意识,发掘学生“问”的潜能。

2.2 发散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

3 开放教学内容,优化认知结构

3.1 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例2:人教版第十一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教学: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局限于按比例分配的解法,而是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以求大豆的公顷数为例:

(1)100÷(2+3)×3

(2)100×

(3)x:3=100:(2+3) 

这样,开放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体系,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把整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机地联结起来,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学生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2 大自然与社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3.3 设计开放性习题,增强创新意识。 开放性习题具有知识容量大,综合性高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开放性习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和进行反向思维的适当训练,如逆用公式、性质等,减少唯一答案;同时多布置选择性和无标准答案的作业。

4 开放教学过程,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只局限于课室的方尺之地,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只有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3: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师让学生到学校的篮球场实地走一圈,弄清周长的含义,然后进行测量和计算,最后对“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等算法进行择优评价。

例4:四年级学习数的产生,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等手段,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汇报。

上述两例,学生都走出课室的围墙之外,在自主活动中自己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5 开放的教学评价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的评估机制。评估时,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行为,让全体学生都产生创新的心理需求,着重从以下方面评价

5.1 学生会不会提问?

5.2 学生会不会思考?

5.3 学生会不会表达?敢不敢当众表达不同意见?

5.4 学生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

5.5 学生会不会合作讨论?

第6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教研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课标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通过开放课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解疑、讨论、争辩,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基于我校少儿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研究,他们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实践和创新意识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师少讲而学生多讲,多动手,多实践,甚至采用“兵教兵”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课堂,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通过对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感觉到中考命题越来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都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几何初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从而自然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授课题学习等内容时,则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让学生在母亲节卖花的活动来研究利润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和练习一刀切,根本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教研组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除了有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的A、B、C档题目,另设计选做题,这种题目不是以往定位的难题,而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题目,或是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或是一题多解,可以用不同方案、不同策略解决的问题。这样更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7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一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习中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走入学习材料,对材料主动进行认识加工的反应过程。其发现在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主体相对于自己学习水平而言的一般发现,是学生在学习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发现;二是主体“跳起来摘桃子”的发现,是学生在学发展区的发现。如在《磨砺意志之剑》一课中,为了讲清“怎样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我首先出示了四幅漫画:一是上课不认真的小明;二是爱睡觉的小明;三是爱打游戏的小明;四是考试不及格的小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小明的缺点,然后提问:大家怎样才能帮他改掉坏习惯,在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之后,教师总结出“培养自己具有坚强意志”的方法,然后通过学生再认真读书,谈谈新见解,这时学生又有了新发现,即:大家所提的建议和书中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这一发现,表明学生已掌握了“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发现后去掌握知识,对学生的认知来说是全新的,体现了较高的水平,而教师把感知目标定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优化了课堂教学。

学生不是没有思考的能力,而是教师未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我们应充分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 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观点非常精辟,它深刻地阐述了提出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勤于发问,在问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问题肯定不是指那些一开口能说、一翻书能言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思维容量大、探究分量重、价值取向强的非得学生攀一攀不可才能提出的具有一定新意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特点,于认识困难处、品评关键处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以深入研究,如在讲《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学生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心理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专家,要敢于对权威、理论、教材、教师、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潜入教材的深度和会提问题的能力,同时说明学生只要努力攀一攀就能登上台阶,提出具有发展水平的新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可以说,会提出问题是学生走向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 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要使学生真正会解决新问题,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围绕问题指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探索与品析,既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又能掌握理解问题的过程,从而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升华为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更新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规律的过程。在这里解决问题既不能停留在教师用教的思维取代学生学的思维,将问题的结果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要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停留在单纯地从理解入手,教学生以获得问题的答案放在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维与感悟过程上,通过暴露探究的认知过程,发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时,老师首先出示本课目标:(1)理想的含义;(2)理想的作用;(3)实现理想的途径。让学生明确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理清知识。最后在班长的主持下,小组自由回答,互相补充完善,构建知识框架。老师只是适时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

第8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2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社会中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虎成.明星效应对山东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闫慧民.山西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姚如好.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66.

[4]邢佟佟.河南省平顶山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第9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