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

第1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勘查 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M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66-01

一,关于滑坡及其形成的原因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受到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击、人工切坡及地震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分散地或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分析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不难发现滑坡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滑坡地质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自然因素,即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

在湖南省宁远县湾井、九疑山一些山区地带,经常会出现因为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从地质条件方面来说,岩土类型是引起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松散覆盖层、泥岩、粘土、黄土以及片岩、板岩等,还有一些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的斜坡同样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另一方面,在滑坡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活动占主要作用,起作用的主要是土、岩,降低土体和岩石的强度,使其产生空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对透水岩层产生一种漂浮托力,从而造成山体的滑坡。最后,地质构造对山体滑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组成斜坡的土体、岩石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向下滑动的趋势。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水库、沟、江、河的斜坡、建筑物和山坡的边缘都是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的地方。

(二)人为因素

观察发生的滑坡灾害不难发现,很多滑坡多发的地区都是地壳运动和人类各种工程活动较频繁地区。这充分说明,正是人类的频繁的工程活动引发了滑坡。

人们不符合生态学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过量的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在雨季,较容易山洪暴发而导致山体滑坡。第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在不能或不允许开挖的山体上,开矿、开垦、采石、取石等人为的破坏山体稳定性,使山体地表水改变了流向和路径,加剧了滑坡体的形成。

第三,水库库区、电站长期的风浪和蓄水也加剧了对库区两岸的岸基的侵蚀冲涮程度,导致岸基因崩塌、沉陷而失稳,从而比较容易导致相应的山体滑坡。

第四,修建公路造成的滑坡,在山坡上修建公路改变了山体自然形成,有利于山体稳定的水流流径、地下水和地表通道。让暴雨后汇集大量的地表水,直接冲刷一些地质比较薄弱层或裂缝而导致山体滑坡。

二,对于滑坡的勘查

(一)明确滑坡勘察的目的和内容

滑坡工程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滑坡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地震活动等)气象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因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后滑坡稳定性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评价工程活动的可行性并提出活动方式及应采取的措施或方案建议。对于滑坡的地质勘查的内容是:通过地质调查与测绘、地质钻探、挖探、物探、地下水观测等各种调查和勘探手段,查明滑坡的要素、规模、空间分布范围、成因、性质、类型、水文地质特征、稳定状态与危害程度等。

(二)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常用的地质勘察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钻探。对大中型滑坡,钻探是主要的勘查手段。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滑坡体的范围、厚度和岩土体组成,采取足够的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查明与滑坡有关的地下水含水层的层数、分布、来源、动态及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等。

第二,挖探。挖探包括井探、硐探、坑探、槽探四种方式。通过挖探,可以直接观察地质情况,详细描述岩性,进行地层划分,了解滑带宽度和延伸方向,确定滑坡边界。

第三,物探。物探手段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层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了解地层的分布状态和地质构造特点等。物探与钻探、挖探配合使用,可以节省钻探工程量,提高勘查资料精度。

第四,水文地质勘查。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为查明滑坡地下水的动态分布,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与钻孔水文地质观测,以测定滑坡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及各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三,滑坡灾害的治理

(一)明确滑坡治理的原则

第一,以查清工程地质条件和了解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为基础。查清斜坡变形破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斜坡稳定的主要及次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二,整治前必须搞清楚斜坡变形的规律和边界条件,变形破坏规律不同,处理措施也不同,要根据斜坡变形的规律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还须掌握变形破坏面的位置和形状,以确定其规模和活动方式,否则就无法确切地布置防治工程。

第三,按工程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斜坡失稳后后果乐氐闹卮蠊こ蹋势必要提高安全稳定性系数,防治工程的投资量大;而非重大的工程和临时工程,则可采取较简易的防治措施。同时,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适合当地情况。

(二)采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目前常用的滑坡治理工程措施有:

第一,清除滑坡体。对坡高小于15m、坡面长小于50m的小型土质边坡,且其无继续向上及两侧扩展的可能。由于挖方工作量较小,且挖除后可永久消除危害,因此可采用挖除的方法一次根治。

第二,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整治滑坡一般应在滑坡体外修环形截水沟将地表水引至天然沟谷。滑体内修建树枝状排水系统,布置时主沟应尽量与滑坡方向一致,支沟与滑向成三十到四十五度斜交。为防止地表渗透,应填平夯实地表,对风化或裂隙地表应采取锚喷防护措施以及灌浆措施,此外还应重视绿化、植被以固定土壤。

第三,支挡工程,即在滑坡体上建造支挡建筑物来增加抗滑能力,以获得岩土体稳定。首先可采用抗滑挡土墙。在中小型滑坡,下滑力不大时,可设置挡土墙或片石垛,并将基础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硬层或基岩上,挡墙最常用的形式是重力式挡土墙。其次可采用抗滑桩。抗滑桩是借助桩与周围岩同作用,把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的一种抗滑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凤月王振兵.滑坡地质灾害勘查与其治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02期.

第2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 监测治理 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66-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巨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同时也是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尤其以引起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因素非常多。地质灾害存在分布性广、种类多、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危害性最大、影响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也在日益增大,华北、华南、西北等多省市已逐步向深部开采阶段发展。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断层、岩脉纵横交错等复杂情况,加之矿山日常生产中的频繁爆破振动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矿山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1]。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分析

随着人居活动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增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直接威胁到区域城镇农村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效稳定发展,急需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信息数据资料更全、系统功能更翔实的区域地质资料。2003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具体施行;2004年4月29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年至2020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在2011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将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将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并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将围绕居民生命、财产、以及生存环境等进行地质灾害资料调查收集工作,重点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1∶50000),以期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度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信息依据[2]。

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

区域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较多,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已从实验阶段逐步走向全面推广的实践适用阶段,其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江河湖库等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大区域地质防灾减灾工作中,获得非常优良的应用效果。在地质灾害实际监测过程中,充分利用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GPS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等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的监测治理,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一体化系统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工程中研发应用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区域地质信息的实时遥感监测,不仅可以达到对监测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控、预测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前后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实现对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动态评估功能,为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修正提供详细的参考信息,便于制定完善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方案体系。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的进一步成熟,为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实时监测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收集功能,并结合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对待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信息收集、以及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性的预测评估,进而获取待调查区域详细系统的各项综合信息资料,便于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区域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决策、综合防治、抢险救灾等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料。

3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综合防治,是一项关系到城镇农村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工矿企业可持续高效生产发展的复杂系统工作。

3.1 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人为地质灾害发生

从大量地质灾害原因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矿山采区地质灾害而言,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不顾采区地质特点进行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尤其是群集而上的掠夺式、无序式开采模式,导致采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破坏程度增强。因此,只有提高地质灾害多发区居民和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企业运营经济效益等,与建立完善系统环境保护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制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预防为主,增加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无论是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治理,还是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均需要专项资金作为强有力的支持。从大量研究表明,灾后治理费用往往是前期防治投资费用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中,要重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增加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专项资金投入,努力做好地质灾害前期防范工作,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3.3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灾后治理措施

在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段,应及时彻底清除堆积物,并将清理出的碎屑物统一堆放在固定场所,避免松散堆积物在外界力作用下再次滑坡或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危崖、陡壁等地段,应该采取挡、减、固、排等加固修复综合治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区发生二次地质灾害。根据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沟道特性和规模,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对于西北黄土高原常见的泥石流灾害,可以通过以下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1)拦沙工程,如修建谷坊、拦渣坝、拦渣堰、格栅拦沙坝等,通过拦截蓄积泥沙,从而减少泥沙下泄量,降低泥石流的破坏程度;(2)修建淤地坝,可以用来拦泥淤地,从而达到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果。自然淤积平整形成的坝地又可以作为土壤肥沃的高产农田。(3)疏导分洪工程,通过修建排洪沟,导流堤等工程,将泥石流进行人工分流,疏导到荒山沟等区域,从而达到减小泥石流规模,降低灾害破坏程度,达到对泥石流综合治理的目的。

3.4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监测、技术措施、以及综合整治制度体系的研究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个亟待进一步加深研究的内容,要从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新增水土流失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规律等方面,加深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程度、频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评估和预报工作,为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依据。

4 结语

为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调查、监测预防、预警评估、以及综合治理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在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实践工作中,重视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才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在我县主要表现为崩塌、崩岸、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现象。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暴雨、连续降水等诱发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县年汛期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但降水时间分布不均,6月份和7月份降水相对集中,因此,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尤为紧迫。

二、年汛期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结合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今年汛期降雨趋势分析,在全县划出以下监测重点地段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崩岸、管涌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1、瓦埠湖、高塘湖沿岸庄墓镇、罗塘乡、左店乡重点预防堤坝崩岸、管涌。

2、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重点预防滑坡、管涌。

3、中、小型水库在暴雨和连续降雨时重点预防堤坝崩岸、管涌。

(二)不稳定斜坡土体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1、淮南铁路线段、合淮公路、朱双公路重点预防路基崩塌、滑坡。

2、砖瓦窑厂取土区重点预防滑坡、崩塌。

3、采石厂重点预防滑坡、崩塌。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摸底,及时制定防灾救灾预案。汛期前,由国土部门组织人员,对我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核实具体隐患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及危害情况,督促指导乡镇、矿山责任单位安排好全年尤其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制修定我县地质灾害总体预案。各乡镇要根据全县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总体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救灾预案,划定重点防治区段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国土部门牵头,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发区参与,按照群防为主,群治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和预报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完善预防措施,落实防治任务,达到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三)分工负责,加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段监测防护。各乡镇、工程设施所属单位及矿山企业要按照分工负责的要求,落实监测人员,明确监测内容及方法。与工程设施直接有关的地质灾害隐患日常监测,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铁路沿线日常监测由铁路部门负责;两湖地区日常监测由周边乡镇负责;干渠及中型水库日常监测由水务局和滁河管理分局负责;小型水库日常监测由所在乡镇负责;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日常监测由矿山企业负责。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御区段的巡查,汛期巡查一般不少于2—3次;重要时段(如特大暴雨、连阴雨时段),要增加巡查次数。如发现重大异常情况要迅速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上报。

(四)属地管理,及时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预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隐患点,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时险情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成灾范围、危害程度等。对确认进入危害阶段的隐患点,根据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规律、地带及危害性等,由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时报请县人民政府预警。

(五)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应急措施。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根据“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宜避则避,宜治则治。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危险区内受灾对象撤出或及时进行治理,暂时无法搬迁或没有条件治理的地区,应针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采取必要应急预防措施,以遏制和减缓险情,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出现临界险情的,要立即组织灾害影响范围内人员撤离,重要财产要立即转移,并迅速做好抢险临战准备。对难以准确判断是否进入临界险情的,按照临界险情方案运作。

(六)协调配合,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灾情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乡镇、开发区防灾领导小组要立即按照既定方案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的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速报灾情;国土部门要迅速组织技术力量查明灾害类型、活动范围、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加强现场监测,参与指导安全抢险救灾;各级抢险救援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抢救人员;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要保证抢险救灾工作所需交通通信联络、电力供应的安全畅通,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有关基础设施;民政部门要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抚恤工作;公安部门要维持好灾害发生地的公共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区域所在乡镇(开发区)要成立以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本区域灾害防治工作,并将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地段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县国土部门负责做好地质灾害防灾的业务指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其它部门,要按照统一布置、分工负责的要求,积级做好有关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开发区和国土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街头咨询、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基层干部和观测人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和科学防灾能力。

第4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汛期 降雨 地质灾害 防范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13-1

我国是世界中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地质的本身情况。例如,从资料上看,川西南地区地质结构的组成异常复杂并具有多样化,其处在不同构造分区的交叉路口,成为了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影响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导致该区的地质构造研究较为薄弱。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影响中,汛期的降雨尤为显著。通过多年研究总结,暴雨和持续性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汛期内,有时降雨的强度虽小,但是时间持续长,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一段时期的孕育。而当降雨为短期局部暴雨的时候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发生出现在当日当地。这就需要将汛期的降雨信息提前预测与预报。

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降雨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程度等。降雨的成功预报是取得成功减灾的前提,因此,对于汛期地质灾害的及时预测和预报就显得极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一下准备和防治工作:

1充分做好汛期前的准备排查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管理条例要求:要适时对经常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汛期的勘察管理。对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地区上进行修路、开矿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汛期易发区尤其是地震灾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汛前抓紧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是对水库、电站、矿区等在建工程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且要有针对性了逐步加强完善地质灾害的各种预警系统,确保每次预警排查无失误无偏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定期进行总结与维护,充分利用“3S”等科学技术和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系统,建立起川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检测。摆脱往期防不胜防的局面。

强化对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防灾职责的落实,督促其业主及施工单位,切实做好施工工棚和居住点的安全选址的工作,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2从不轻视预防工作,主动迎击灾害

在重要转折天气过程前,主动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提前进行观测总结并转移至安全地带。

对于处于危险地带的相关人员,他们所要采用的方法可以有:防范、躲避、撤离、治理,使每一个环节都含有较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如果发生由于降雨而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人员和物资要根据险情立即撤离危险区,并保证施工方与气象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有效的主动沟通、衔接,固化联动协作机制,全面切实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确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实时雨量监测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避免在建筑过程中发生危险。

3计划好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防御

各施工与预防部门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汛期前做好实战演练,各部门之间配合默契熟练,计划周全并具有灵活性。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容应对汛期时期地质灾害的突况。

同时也要尽全力加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的建设,增强为国家重大建设服务的意识,主动了解汛期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内容。尽快制止致灾的因素;政府通过提供公共岗位与补助经费。全力保证强降雨来临前监测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个施工队。把各种潜在的损失减少到最少。

4加快后期的修复与治理速度,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有汛期产生的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威胁是当地公路交通干线、工程设施、部分县城和旅游热线。因此不仅事先要进行预测,尽早制订好撤离疏散计划,事后的治理工作也至关重要,以免耽误后续工程的进行。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进度,完成主汛期来临前关键主体工程,为安全度汛提供有效保障。落实并组织责任主体对主体工程的保护,尤其是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泥石流堆积区及影响区要再次评估。并对后期的修复做好收尾与综合评定工作。对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形可以尝试采用划分单元的方法进行后期修复与治理。针对不同受灾程度制定不同的单元修复方法。使治理科学规范。

5小结

由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质构成情况,汛期更加重了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为此对于川西南的确汛期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成为了与建筑优秀工程息息相关的事情。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特别是沟口、泥石流堆积扇及施工工地等地质灾害需要加强预防,遇突发较强降雨时,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避至安全地带并采取相应手段,这是作为一个合成工程人员的基本要求。对于川西南高山峡谷易发区,由于区内岩石普遍寒冻风化,岩体破碎,深切河谷谷坡地段山体稳定性遭受破坏,促进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我们要时刻警惕,严格排查每一个日常数据。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在建工程业主及施工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对于一线管理层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及在建工程防灾能力和水平。

对于汛期,我们要做的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预报并警惕暴雨再次来临,切实避免地质灾害的损失,这是作为每一个工程师的追求,我们希望顺利平安地创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并保证工程的质量,落实规定的每一条方针政策,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唐灿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5).

[2]钟荫乾.滑坡与降雨关系及其预报[J].中闰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3).

第5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8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点防范期内,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特别是对中小学校址要作为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让或应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予以公告。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发放到每个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并组织防灾常识宣传普及,增强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第6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测量技术;应用

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治理重视度越来越高,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否有效完成,尤其是其测量数据的准确程度能对企业的利益有直接的影响。应用现代化的测量技术能将整个工程的质量有效提高。而且测量技术在准确性上能显著提高,也会以此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效率。目前,有很多先进的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广泛应用,像无人机遥感、GPS以及RTK定位等技术,应用这些技术能为此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一、关于地质灾害治理问题

所谓地质灾害治理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途径主要有以下2条: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二、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效果

(一)无人机遥感

无人机遥感一般应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勘察阶段中,其应用的仪器为GY-E1无人机,而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对应的工作底图。遥感技术是将航空摄影技术当作基础,最开始是航空遥感,后来才是航天遥感,而这么多年的发展,现阶段在气象及环境等领域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渐渐成为现阶段较为先进的测量技术。一般来说,无人机遥感技术是应用先进的通讯、遥感传感以及无人驾驶等技术来获取相关的国土及环境等信息,以此促进遥感数据能完成分析及处理等。目前无人航空器是一个移动较为快速的空中平台,合理的应用测绘,依照航空测量要求拍摄相关区域。其后再对所拍摄到的照片进行测绘及处理,以此获取到准确的三维数据,并及时将图纸绘制出来。而我们也能从无人机所航空拍摄的影像当中,非常准确的分辩出目标区域中每个建筑的地形、河流以及位置,这些较为丰富的数据信息能提供最好的依据给地质灾害治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作程序得到简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RTK定位

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阶段中,RTK定位测量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所应用的仪器为天宝5800,其具体作用,就是为地质灾害治理部分提供治理区的地形图,并且比例尺要大。因为一般来说治理区域都相对较为空旷,而且植被覆盖程度也较低,所以在其设计阶段中会应用PTK来对地形图进行相应的测量。在设计阶段中应用RTK定位测量技术,能在最短时间内测量出相关数据,且操作十分简单,局限性也非常小,在测量中对地形及通讯没有较大的要求,且测量出来的数据精确度很好,是非常使用的一种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应用此技术,能显著提高治理工作的效果,促进地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静态GPS

静态GPS基本是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阶段中应用较多,其使用的仪器为中海达HD8200X,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将控制点坐标及时准确的获取,提供相关数据给设计阶段的测绘工作[4]。GPS静态定位的原理就是交接于空间距离的后部,将接收机与GPS卫星当中的距离差作为观测的数量,依照所测量到的卫星坐标,以此对接收器的观测位置进行确定。很多大地测量工作与静态GPS相同,依照具体性质可将其分成内业同外业两个部分。依照GPS测量所展开的工作程序,也可以以此分成以下步骤:观测外业的数据、控制点的埋设及选点、输入数据以及处理成果等。中海达HD8200X所应用的是静态定位模式,一般需应用三台静态机,在已经预设好的控制点上进行安放,依照控制点的相关等级性,所设置时段30分钟至几小时左右。

(四)全站仪放样

全站仪放样测量技术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技术,一般多应用于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阶段中,所使用的仪器为徕卡TC402。其重要的作用为对生物工程及削坡降坡进行有效治理,而现阶段环境治理中,多数会开展削坡降坡的工作。只要这个工序能有效实施,并有显著治理效果,那么就能针对削坡降坡的具体范围来进行爆破,其后再应用人工及钩机等方式将其设计值不断降低,还可建立一个较为安全的平台,将滑坡及滚石的速度不断减缓。在爆破的前提需要将爆破的孔位有效松动,这时就需要应用全站仪,在实地投放好所设计的坐标,不仅如此,在其后生物进行绿化的过程当中,树木所种植的具置,也可应用这种放样的方式做到。

(五)全站仪悬高

除了全站仪放样测量技术之外,全站仪悬高测量技术也在其环境治理的施工阶段当中应用,同样使用的仪器也是徕卡TC402,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区域内所有的危岩进行治理。在实际应用中,悬高测量观测技术的应用效果非常好,且非常便捷。应用全站仪所提供的这项功能,能将治理区域中在坡面上悬空的危险岩体的高度及位置非常精准的测量出来,环境治理工作在清理危岩时,这项技术能提供相应的数据给相关部门,使治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能显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治理上应用了很多功能不一样的测量技术,对治理来说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每一位作业者在治理任务的完成中确保高质量及效率最有力的保障,在最大程度上将地质环境所存在的可能性有效减缓,测量技术也在持续的更新及发展,今后在治理地质灾害时其相关测量技术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陈祥军,王景春.地质灾害防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1.

[2]门玉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王建华, 陈佩佩, 郑世书,等. 遥感、GIS技术在煤矿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 遥感信息, 1999, 第2期(2):19-21.

[4]曹修定, 戚国庆, 阮俊,等. GPRS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01期(1):69-72.

第7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1 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

1.1 气象水文

1.1.1 气象

福泉市地处副热带东亚大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位于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海拔高度较高,又具有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多年(1995~2005年)平均降雨量1 199.4 mm。年最大降雨量1 498.3 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880.3 mm(2003年),月最大降雨量417.7 mm(1996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184.0 m(1996年7月30日)。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下旬,旱季为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65%左右降水量集中在5月份到8月份之间。

1.1.2 水文

福泉市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以武夷山脉为分水岭分两大水系,东南部为沅江水系,西北部为乌江水系。境内有干、支流39条,总长633.7 km。河网密度为0.38 km/km2。沅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18条,主要河流为鱼梁江和乌湄河。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6条,主要河流为清水江和两岔河。

1.2 地形地貌

福泉市地势北西高,南中低。最高点位于西南部黄丝与贵定县交界处黄龙山,海拔高程1 716 m,最低点位于东部陆坪镇鱼梁江出境处,海拔高程662 m,相对高差1 054 m。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800~1 400 m,平均海拔高程1 100 m。境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与常态地貌相间分布,地表形态多样。加之地处沅江水系与乌江水系的分水岭地段,冲刷强烈,碎屑岩山地溯源侵蚀明显,碳酸盐岩地带切割强烈,形成地表破碎崎岖,沟壑纵横。地貌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北西部为背斜隆起的山体,中部多为向斜谷地,东部为背斜山地,岭谷相间,近于平行排列。根据地层岩性及地貌成因,全市地貌分为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浅变质中低山地貌。

1.3 地层岩性

福泉市出露地层除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缺未见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尤以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其次为砂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磷块岩、浅变质凝灰岩、变余砂岩和绢云母板岩以及粘土、粉土、细砂土等。由于地形起伏大,切割破碎,坡度变化大,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多样,性状复杂。

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区域构造上,福泉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与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交接部。区内褶皱主要有白岩复背斜和瓮安复向斜。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抬升为主,并广泛伴随着差异运动和不均匀隆升,同时具有震荡性质。

据贵州省地震史料记载以来,福泉市从未发生过大于四级的地震,地震活动强度较弱。1995年经国家地震部门确定福泉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地震稳定区。

1.5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属黔中山原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岩溶地下水非常丰富。大气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雨以小雨和中雨居多,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根据地下水赋存形式及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根据含水特征差异进一步将碳酸盐岩岩溶水分为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互层岩溶水。

2 地质灾害现状

截止2014年10月,福泉市共调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34处(比2012年福泉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时增加了46处),其中,滑坡85处、崩塌14处、地面塌陷19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11处。同比上次调查时均有增加

13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稳定性差的有75处,稳定性较差的有59处。规模为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规模为中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规模为小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08处。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处。

各类地质灾害点已造成2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 038.5万元。地质灾害隐患威胁1 967户7 987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87亿元,给地方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 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福泉市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点迅猛增加,发生频率显著增多,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控制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地形、地貌、降雨等)和人为因素(采矿、建房、切坡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

3.1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福泉市拥有四大地貌类型,地形起伏大,沟谷纵横,海拔高程变化大,地形坡度一般在20以上。高程较大的地形为孕育滑坡、崩塌创造了地形、地势上的有利条件。据统计,99处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中有78处地形坡度大于20以上,占滑坡、崩塌点数的78.8%。②降雨:降雨(暴雨或持续性强降雨)是福泉市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入渗,一方面,降低岩土体力学强度和增加静动水压力;另一方面,暴雨积聚形成洪水冲刷坡面和坡脚,或洪水位降低及地下水涨落产生静动水压力变化,使斜坡失稳发生地质灾害。福泉市受暴雨或持续性强降雨影响而产生地质灾害达9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7.2%。福泉市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结束于10月下旬,全年65%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8月。发生于5~8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94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0.7%。

3.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①采矿工程活动:区内拥有各种矿产资源,现主要开采磷矿、煤矿、铁矿、硅矿和方解石矿等,目前共有110家矿山企业。由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大多没有按操作规程开采,露天开采后,形成高陡临空面,地下开采后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因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有28处,比2012年新增10处。增加率55.6%。矿区废渣堆积如山,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非常典型,如2014年8月27日,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发生一起罕见的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引发23人遇难,22人受伤的悲剧。该滑坡体呈扇形,纵长160 m,前缘宽140 m,前后缘高差219 m。初步估算滑坡体方量85万m3,滑坡体残余56万m3,总方量达141万m3。该滑坡属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引发滑坡-高压水喷射-泥石流的链式地质灾害。滑坡发生时,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深水塘,导致塘中约5万m3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体流,对英坪村小坝组和新湾组造成严重破坏。

②建设工程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福泉市在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城市规划建设中公路和房屋等建构筑大部分修建于斜坡地带,普遍进行高角度切坡,导致边坡岩土结构遭受破坏,为滑坡和崩塌隐患创造了条件。工程建设后弃渣随意堆置于斜坡地带或沟谷中,为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创造了条件。

4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4.1 滑坡(不稳定斜坡)的防治对策

4.1.1 滑坡的预防

预防是防治滑坡的最有效对策之一,分区域性预防和主动性预防。福泉市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降雨在雨季又具有短时集中的现象,因此,市内广大地区是以预防暴雨引起的中小型滑坡为主要对象,其危害目标一般为村庄,这类滑坡危害性大,而且突发性强。矿山、铁路、公路沿线以预防人为引发滑坡为主。这类滑坡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后留下高陡临空面未及时处理留下的隐患。特别是应规范人为工程活动。滑坡的主动性预防主要包括对已有滑坡或潜在滑坡进行勘察、评价以及对滑坡进行监测、减少和规范人为工程活动。

4.1.2 滑坡的治理

对滑坡进行治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一般是在滑坡体潜在危害巨大,滑床、滑体规模及滑坡机制比较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滑坡的治理,包括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和工程措施(地表或地下排水工程、削坡工程、固坡工程、防冲刷工程)。对单个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包括抗滑工程、排水、人工削坡等措施。治理方案中,应考虑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可首选避让措施[1]。

4.2 崩塌的防治对策

4.2.1 崩塌的预防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等),一般情况下尚不足以与大规模的强烈的山崩等重大地质灾害抗衡或大量耗资,应以防灾为主,以主动撤离、躲避为主,应优先考虑躲避。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拦挡(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落石平台;拦石墙(混凝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拦石网)等工程措施,限制崩塌体的运动方向或范围,防止崩塌成灾。

4.2.2 崩塌的治理

崩塌治理一般是在受灾对象不撤离(无法躲避、躲避代价高于治理代价,除经济原因外不能躲避等)情况下,利用工程措施或其它手段,对孕灾地质体进行治理,稳定孕灾地质体或减缓其成生速度,制止灾情与扩大。孕灾地质体是十分复杂的多因素的集合体,地质灾害防治应是综合性的,应立足整体考虑,综合治理。不局限于对孕灾地质体采取支护、抗滑等工程措施,应投入一定的辅助手段和措施,如生物措施,环境措施和对致灾因素(降雨、地下水等)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4.3 地面塌陷的防治对策

4.3.1 地面塌陷的治理

福泉市地面塌陷以采矿形成的采空塌陷为主,岩溶塌陷零星发育,因此,防治方面主要针对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为灾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安全文明生产。因此,在矿区塌陷区形成之前,采取超前防治措施,即在制定开采设计时就考虑预防措施,并在开采过程中认真实施,包括在采矿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减塌技术和措施等,如充填采矿法,条带采矿法,多煤层、多工作面协调采矿法以及井下支护和岩层加固措施等,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大大减少矿区塌陷的范围、塌陷幅度,减缓塌陷的时间进程,减轻塌陷的危害程度。

4.3.2 地面塌陷的治理

对地面塌陷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①对采空塌陷区进行土地平整恢复种植,积水洼地采用挖深垫浅,充填煤矸石再覆盖种植层;②对于采空塌陷形成的地裂缝可采用尾矿石回填、灌注浆法;利用塌陷区建立水产区,积极发展养殖业,是充分利用环境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之一;③在大面积冒落塌陷的地区,在其影响因素未消除之前,仍有再冒落和更强烈地动的可能性,要加强监测;④在采取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后,还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对水土保持体系进行完善,达到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和改善的目的。

4.4 泥石流防治对策

根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性质、发展趋势和治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等,对泥石流区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并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实力按轻、重、缓、急安排实施,以达到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减轻或消除对被防护目标的危害,使治理流域恢复或建立的新良性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防治措施分四个方面:①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集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抑制泥石流发生;②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采取拦挡、排导、疏浚等河道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进泥石流分流或解体,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目标的安全;③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区内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至最低。④综合防治措施,针对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报、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

第8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诱因;预防措施;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57—01

1.贵州主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1矿山滑坡

贵州省矿山滑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主要诱因为坡脚开挖及坡面加载、露天开采削坡不当、采空区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稳、固体废弃物堆放不合理等。已发生的矿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16亿元。

1.2崩塌(危岩)

崩塌灾害是省内矿山灾害中最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灾种。这类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诱因多为采矿引起的斜坡岩土体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在贵州省,主要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西部产煤区,常见于“上硬下软”这一特殊岩性组合地层。因采矿诱发的崩塌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1.3泥石流

贵州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质环境脆弱。采矿弃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矿库坝设计、修筑不合理等,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滑坡和崩塌这类矿山地质灾害,不仅分布于煤矿山,而且也多见于非煤矿山。它常发育在水流不畅、河床狭窄的中小河流的复杂山体脚下。这些复杂山体的地质结构由上硬下软的岩体组成,特别是位于地形较陡的逆向坡脚的煤矿山,极易发生这类地质灾害,以织纳矿区和毕节地区较为常见。位于上硬下软复杂山体之下的开阳洋水河矿区西南段的崩塌、滑坡规模较大,且屡见不鲜。

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析

我省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省境内地壳表层以沉积岩为主,地质构造强烈,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山体边坡稳定性差;气候湿润多雨,降雨集中,雨源性水系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上述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客观上决定了我省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水利工程、矿山开发、公路、铁路及城市建设日益兴盛,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加大了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和影响。

2.1暴雨是我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天然诱因

我省雨量充沛,降雨量和雨季均集中于舂夏之交,暴雨和特大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天然动力。从时间上看,我省地质灾害全年均有发生,多集中在每年的4—8月,其中降雨最丰富的5 7月,灾害发生的次数最为频繁,造成突发性重、特大地质灾害的时间也主要集中到这段时期。

2.2各种工程活动是我省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

由于贵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和多发性不可避免,但人类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则是造成恶性地质灾害的另一重要诱因。

综上所述,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灾害发生的点多、面广、频率高,危害性大。(2)灾种类型相对较单一,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发生时间相对较集中;(3)暴雨、特大暴雨是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天然诱因;(4)修路、采石采矿等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是导致灾害发生的人为诱因。

3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建议

人类历史,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又必然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而诱发、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地质灾害的发生客观上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认识,采取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全面规划”的基本方针,根据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以下预防措施和建议:

3.1积极组建一个有地质、地理、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学科专家参与的科研机构,专门从事我省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预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3.2全面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以全面规划和部署我省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对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和多发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3加强对各类工程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对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建设工程,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392号文精神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还应在工程结束验收阶段加强对其附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验收,防患于未然。我省当前正在实施“两横、两纵、四连线”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工程,工程浩大,涉及区域广,公路沿线的大挖方、大填方、高切坡、大型弃渣场等地段,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尤其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3.4暴雨汛期突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对我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性极大,通过中长期的天气预报,预先作好特大降雨区内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内的居民、牲畜、财产的转移、避让工作,将大大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3.5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现代化的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中,我们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卫星遥感,山地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建立乡镇所处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根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来合理地对山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以调整为主,迁移为辅。必要时,还可以应用该GIS技术对于灾害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储存,以便日后及时的调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灾决策。其次,遥感RS技术也不应该得到忽视。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分析到那些我们不可能接触到的山体地质深处的信息。在不接触的前提下就能够完成对于信息的提取工作,进而方便地进行计算机建模,模拟山体条件,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另外,GIS和遥感技术两者之间还可以结合起来。利用前者的储存上的优势,后者探测到的结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归纳,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储小东,周文斌,苏玮.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研究——以九江县为例[J].岩土工程界.2009(11)

[2]游桂芝,鲍大忠.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模糊评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4)

[3]董颖,曹晓娟,程凯,邰通树,胡晓强,王来龙,李励红.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02)

[4]武国辉,周其华.贵州的岩石与地质遗迹[J]矿产与地质.2006(02)

第9篇: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吕梁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地质环境已经极度衰弱。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近年来,各地地质灾害频发,如山西省吕梁市因其地质灾害“全、重、多”等特点,已经成为有名的重灾区。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并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各地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也日益增加。

一、吕梁市地质灾害现状

(一)吕梁市地质环境

吕梁市位于山西中部西侧,因其位于吕梁山中段而得名;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差距悬殊;地质构造复杂,地理条件特殊,既有山地、丘陵,也有盆地、河谷,地势中间高两翼低,高低落差大;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位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支流流经该区域,平均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水资源分配不均衡,丰水期多为汛期。

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也是吕梁市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的挖掘开采给本就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

(二)吕梁市地质灾害现状

吕梁市91.8%的国土面积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其地质灾害类型齐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且受灾程度较为严重,隐患点多面广,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吕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灾害易发程度对辖区进行划分,其中高易发区10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4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97个,其大型7个、大型28个,中型332个、小型1730个。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另外有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引发塌陷、地裂缝等527处。有统计以来,全市已发生地质灾害966起,因灾死亡321人,主要涉及崩塌、滑坡,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面积大于600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预测经济损失11亿,预测受威胁人数超过22万人。

(三)吕梁市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1、崩塌。吕梁境内崩塌灾害(隐患)点共有849处,是其主要的灾害类型。主要分布范围:兴县、岚县、方山县、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孝义市。通过对比吕梁市行政区域图发现,崩塌隐患点在吕梁境内分布较为广大,除东南、西南及南部地区外,大部分区域都存在崩塌隐患。2015年5月12日临县石白头乡石白头村移民新村发生一起黄土崩塌,12间平房受损,2人受伤;5月19日临县兔坂移民新村发生一起黄土崩塌,33间房屋受损,2人受伤,7人死亡。

2、滑坡和泥石流。吕梁境内山地、沟谷较多,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土壤松软,降水多为暴雨,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粘聚力降低。山地区域的滑体自重加大,加之多方面的因素致使滑坡灾害发生。沟谷内,强降雨对残坡上的土壤和堆积物进行冲刷,造成泥石流灾害,甚至有的沟谷出现泥石流灾害重复发生的现象。每年的汛期是滑坡和泥石流的高发时期。

3、地裂缝和地面塌陷。309处地裂缝隐患点和128处地面塌陷隐患点多是由于人们过度挖掘开采煤炭造成的。2011年,临县庞庞塔村发生大规模塌陷,地面出现巨大裂缝,整个村庄被迫整体搬迁。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为了在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工程施工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减少施工人员和损伤和财产损失,需要形成一套安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从宏观方面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

1、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机构。虽然我国对不同行业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方政府对于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存在着把关不严的现象。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管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国土资源部门在对工程进行验收时,通常只是查看相关施工档案资料,并未对工程质量进行实地检验。因此,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细化安全管理办法,强调安全施工规范。对各项工程制定有针对性、与施工步骤相符的各项制度,并形成安全手册,使之成为治理工程安全施工的指导性文件。

3、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构成了整个工程的主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因其特殊性,对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资质审批,提高准入门槛,有助于保证工程的保质保量的顺利完工。

4、制定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准入和培训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且有原地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其治理工程对专业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严格制定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准入制度,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的施工人员,需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和专项技术的培训;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临时工和农民工,需进行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除此之外,需对施工现场所有人员和可能进入施工区域的人员进行现场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教育,加以防范,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从微观上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

1、建立安全施工指标体系。制定治理工程施工安全计划,明确安全工作目标和第一责任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强化施工安全的主体责任,保证安全生产管理费用的预算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制度。

2、加强施工监理单位的责任意识。监理单位根据行业准则、相关制度和监理流程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分包施工单位审核、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

3、建立安全自查长效机制,消除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开展安全自查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有利于查找并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安全自查时,要深入施工现场,重点检查各危险源、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劳动条件、安全防护等环节。

4、加强对分包施工单位的管理。在选择分包施工单位时,不仅要严格审核其施工资质,还需确保其达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要求;与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合同,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5、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提高施工单位及现场人员对于突发事故后的应对和处置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控制事故产生的影响,在工程施工前,需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工作的问题日益凸显。探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相关对策,有助于确保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各项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明建.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宋拴萍.吕梁市离石区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建议[J].山西建筑,2014,(3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