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

第1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82-02

《客源国概况》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英语学习旅游专业知识,而对于老师则是通过英语教授专业知识,师生间要有互动和交流,共同用双语完成教学活动[1]。

一、《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与其课程涉外性强的特点相契合。《客源国概况》是一门介绍、研究中国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等内容的学科。客源国概况实施双语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该课程具有实用性强、涉外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其次,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有世界地理和历史的知识积累,双语教学更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接受;另外,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2.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符合新形势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中国是日本、韩国国民出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俄罗斯国民出境旅游的第三大目的地,法国在亚洲的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2]。作为目的地国家,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深入研究,加深对客源国和地区的全面认识与了解,在客源国概况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3.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有助于推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强调双语教学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双语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改革以及高校的国际化战略。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第七章就明确要求高校要面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由此可见,客源国概况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旅游专业的发展层次和国际化水平,符合中国政府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4.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满足旅游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旅行社与酒店是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单位。在国际旅行社和联号酒店集团的招聘过程中,对大学生在旅游服务领域的英语实战应用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旅游高等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级旅游涉外人才为目标的,客源国概况实施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语言优势,更直接、更迅捷地把握全球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开拓市场,为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内容选择

1.开发双语教材。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展开,教师和学生的英文水平固然重要,而适合的双语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也十分关键。双语教材主要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等[3]。现代旅游业兴起于欧洲,西方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已有较深积累,旅游学科的设置也趋于完善,各类旅游教材和文献资料丰富。与国内出版教材相比,国外引进教材原汁原味的英文写作风格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国外引进教材价格上相对昂贵,容易给学生造成经济压力,并且由于国情不同,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上也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实际。有的高校任课老师从国外带回影印本,可国情不同,要求授课时需节选,分页发给学生,很不利于学生的资料整理和系统学习。而目前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少之又少,双语教材的开发已是当务之急,需要双语教师共同协作完成,在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讲解旅游专业知识。

2.细选授课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把中国临近的亚洲地区和欧洲旅游区的客源国家作为授课的重点。如亚洲地区的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泰国及欧洲旅游区的俄罗斯等,作为近几年中国入境客源保持稳定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其国民在历史传统上其实都跟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新加坡、印度的官方语言就是英语,泰国国民的英语使用也十分普遍,日本、韩国把英语作为国家的第二语言。如何全面了解这些旅游客源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等概况,进而更好的认识和分析世界旅游客源市场和中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教学过程中,还要同时关注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利用语言优势查阅专业国际前沿信息的能力,养成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培养出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三、《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方法实践

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能够通过异域风情的图片及视频展示,为学生创造一个立体的视听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弥补教师口语较弱及汉语语言环境不足等问题,尽可能为学生贴近实际,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交流能力。

2.沉浸式教学法。为了突出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训练,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的使用英语讲授课程。在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力图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接受客源国概况课程内容。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观点,需用中文解释,以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

3.参与式教学法。除了营造语言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创造各种条件给学生开口表达的机会,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双语课堂上多是不甘居于被动地位的,希望能有更多发言的机会,教师可通过案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4.全身反应教学法。全身反应教学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着力强调教师行动与教学语言的协调性。在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眼神、脸部表情等配合课程内容教学,与学生形成默契,达到有效的沟通。

5.问题导向教学法。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引起争议或未解决的问题需下课后进一步思考,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范围。

四、《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效果评价

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针对学生双语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学习表现和所取得的学习成绩作出综合的评价。

1.变单一知识评价为综合能力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涵盖认知、技能、情感等多个领域,改单一的笔试考试为笔试、口试、听试、实际操作等多方位的综合能力评价。

2.变教师单方评价为学生多方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单一的教师评定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建立新型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变一纸考卷终评为全程监控评价。变期末考试终评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并随时进行各种形式的评价补充,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

4.变单维性的评价为多维性的评价。改变过去学生一味地接受学校的单维性评价,让学生接受学校以外,包括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多渠道、多维性的评价[4]。

参考文献:

[1] 郑晴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118-120.

[2] 覃美绒.《客源国概况》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97-298.

第2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法学教学:双语;案例;多媒体;定位

法律的学习和研究以应用为根本,法律的变化使法学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双语、案例、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欲望、热情和意识,还要具有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一、双语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近年来,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2001年在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纳入教学改革规划,但尚未正式提及双语教学的概念。2002年和2004年双语教学以相当于三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的形式两次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从而使该教学手段在全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几年的实践,其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

首先,原版教材的版权、费用高昂,一般的原版教材动辄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如果完全使用原版教材,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各校的图书馆以及市场上的影印本无论从品种、质量抑或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其次,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问题的系统论述,国内外教材内容也存在冲突,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再次,教者与学者间的英文水平不均衡。

最后,形式上的双语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理解双语教学:

1.法学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语言课。英语只是承载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的工具。教育部认可双语教学意在通过外语的形式更好地研习英美法的相关制度,掌握准确的知识背景。教师以正确流利的英语讲解法学知识,并不排除使用汉语,因为有些逻辑性的分析必须使用汉语来进行,这才能避免因语言障碍形成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而影响法律知识的理解。

2.双语教学要因地制宜,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我国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三是高等职业学院。与其相应的法学院系也应有不同的教学层级,对有的面向海外招收国际硕士生的法学院系而言,恐怕不是双语教学的问题,而应是全英文授课:就有的学校而讲,局部双语教学的实施就很不易。同时,还要区分课程的性质、内容,不宜一哄而上。对适宜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可尝试,对不适合的课程,如中国法制史就无双语之必要。

3.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育质量为代价,换取全英文及双语教学之虚名。对学生而言,双语是通过英语学习学科知识,对科目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掌握该语言的过程;就教师而论,是通过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外语教授学科知识。即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目的。外语的习得不仅仅是在外语课上,而是在所有的学科中,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绝非仅看教师是否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以及所讲的母语以外语言的比例是否足够多。

二、多媒体教学的形态把握

目前多媒体教学凸现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多媒体课件停留在“教案搬家”、“书本搬家”的初级阶段。部分教师把电脑或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当作黑板,将过去板书的内容搬到课件上,看上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实际上与过去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手工自制的“课件”,在局部范围使用,制作水平不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其对课件的制作水准难以吻合,多媒体授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此情况下,一个模版使用到底,辅之以文字的原始方式很难达到此教学目的:而且这种多媒体教学不仅难起到扩充知识量的作用,一定程度了还降低了信息量,是以一种乏味的手段取代了另一种单一模式的尝试。但教师为了求新,学校为了创新、评估,使这种方式被赋予了增加系数的鼓励。实际上,多媒体授课,则是把文字变为电子文本有其名而无其实,真正的多媒体是集音响、图案、人物、事件于一体的生动形象、综合演绎的表现形式。

其次,忽视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的特性,过分追求教学课件的形式,有违大学教育目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片面追求感官效果,冲淡了教学主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变化上,忽略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实践中,有的教学单位不顾课程内容的现实需要,一味要求将课件做得有声有色,片面追求其声音与动画效果。毕竟,高校本科课程所面对的都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走进课堂应该不是为了寻求视听刺激,而是为了学习有用的知识。

第三,教学缺乏人文关怀,过度依赖计算机。目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发挥不够。多属演示型课件,由于无需教师板书,常出现教师课堂上坐在电脑前,一边操作键盘,一边讲;学生只顾盯着电脑屏幕。双方肢体语言、互动运用不够,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和语言上的沟通。使教师的行为、情感等人格魅力难以直接感染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在多媒体制作方面交流机会极少。法学各专业委员会每年都会就科研进行交流,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具体交流不多见。出版社此类教材的出版寥寥无几,即使是出版的音像类资料也少得可怜,这从法律社、高教社的销售网点即可证实。在教师的评职定级中,也未将其纳入考察范围。国家、省级部门投入资金评出的精品课程也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针对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因势利导:

1.硬件和软件的高标准。运用多媒体演示技术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客观上对高校及其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必要的设施,如投影系统、电视、录像机、网络系统、电脑等,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演示技术,并尽快转变教学习惯,从原本熟悉的教学方式切换到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内容与此新型教学手段融合,这都需要教师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技术学习和课前准备。因此,是否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在哪些课程上应用,以及运用时应达到怎样的效果等,都需要各个学校视自身具体条件而定,不仅学校要量力而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应注意摸索新规律、积累新经验,比如,承载在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如何安排才算得宜以及怎样呈现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等。

2.改变考核模式,明晰量化标准。年轻教师,接受

新事务能力强。文理知识渗透后,教师的知识成分有了很大的改观: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大可使多媒体授课名符其实,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传统上考量一个教师教学认真与否主要评判的是教案,但今日之教案已非昔日之教案,那种密密麻麻手写的课程讲义在现在的法学院系的教学中几乎消失贻尽,而对教案的评判也被赋予了展新的内容。同理,对是否多媒体授课也应有综合量化评估标准,而不能是简单的电子教案配PowerPoint播放。

3.突破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多媒体手段在法律教学中应用的重点是要熟练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掌握一系列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软件,如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AcdSee,音频编辑软件超级解霸,动画制作软件Flash Director,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多媒体合成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熟练掌握这些软件,对于一个法律专业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能独立制作出高质量优秀课件的老师屈指可数,同时,对于日常教学来说,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和修改课件,这也是在日常教学中较少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因。所以,对于课件的制作,需要有专门的制作群体共同协作,只有将课件制作纳入到课程建设中,并将建设出的成果进入公有领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

三、案例教学法的适用程度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哥・朗道尔(Chdstophe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一百多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它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法学院协会著名的会员法学院进行系统性和评判性分析而采用的标准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一般不要求讲解抽象的法学理论,而是根据教材的案例集,由学生课前准备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见,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目前,作为成文法国家的中国,法学教育仍以解释成文法规则、法律理论及运用问题为主,不可能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但不管如何,实践性应当是法学教育的核心,因为实践才是法学课程教学的最终归宿,所以,作为法学教育实践性展开的平台,案例教学就必然处于重要位置。正因如此,在近年的法学教育中,源自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得到了法学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国内已经有相当的法律院校,如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开始在法律教学实践中引入英美法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讲授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交流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相统一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有着严谨、系统、详细、理性的特点,案例教学方法则有着积极、形象、具体、感性的特点,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性。法学课程的教学又是一门理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它不仅要求课程教学中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把这些系统法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则满足了两方面共同的需要。但是,案例教学不可能主导法学教学,其原因在于:

1.基于我国的传统。我国成文法历史悠久,不可能完全照搬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大陆法是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法律体系。达维德称其为“法学家的法”。”从拿破仑法典到德国民法典,以至我国的民法通则,在这些法律出台前,立法者和法学家就已经设计或采纳了某种一般性的普遍概念或原理,也就是说概念、原理构成的体系先于具体法律条文的出现。因此,法律条文背后的原理、原则、概念在大陆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院从来就没有把自己视为单纯的职业学院,而是历来被认为是人文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正是由于法学教育是一种人文基础教育,法学院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以律师为职业,而是以完成了国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加入到社会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法律条文背后的理论,不注意大陆法系已有的体系,即使找到不少案例,仍难以把大陆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统统包罗。虽然学生有了更多的提高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但缺乏对整个体系的了解的应用,只能使学生走入歧途。

2.基于我国的大学生生源现状。我国的法学教育主要是在高中起点的生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尚不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打下法学理论基础的功底或掌握某一法学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若入学伊始或初学某一门专门学科时,教师就直接运用案例教学法导入教学内容,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因为我国只有案例,没有判例。法学课程教学以讲授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辅助方法,即便在案例教学中仍需有讲授教学的参与,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传授法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我国的法学教学中引入的案例,更多的时候起到例证或说明作用,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讲授的法学理论的理解,即从理论到案例,而非从案例中引出法律原则和规范。所以,当我们借鉴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时,如果仅仅是为了采用案例而采用案例,就会只见外表而忽视其内涵,即忽视英美法系中案例教学法所要达到的系统性目的,就难免会舍本求末,结果不但没有学到普遍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反而把我们自己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破坏了。

4.追求趣味性,忽视案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法学具有极强的严肃性与科学性,每一组法学原理都有严谨的结构和科学的内涵;每一个法律概念、每一项法律规定都有其特定的内容,都包含着立法者的深刻理念。作为教学所用之案例应精练、准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经过审慎选择案例不一定注重事件的重大,但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和适用性,要选择能够代表某一法律领域基本情况在同类案件中较有特色,能从中抽象出原则的案例。一味追求案例的趣味性,所以往往会忽视案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从而使得所选用的案例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法律理论和规则,反而可能混淆是非,误导学生;另外,还会使学生的注意重心转移到案例的趣味性上。再者,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法律己落后;大陆法系固有的特点也强化了这一滞后性:大量的留学人员归国在高校或高法、高检工作,使得案例教学法一度盛行,一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用有追“奇”的现象,若只求奇,而不讲普遍性,那势必导致根基不牢。现实中,“奇”者少也,对奇案的判断也多有争议。这种奇案的裁判权在法官,而我国的法学教育体制已不能实现象80年代那样学什么就干什么,多数学生不可能都当法官、警官或检察官。那么,这样的教育结果所达到的势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将来可能的工作脱节,更为不妥的是,法律思维并未奠定的基础上去求异,可能导致邯鄣学步。追奇并非坏事,而应有度,而不应成为主流。猎奇的目的是为普遍的,是在普遍性基础上的适当拔高。在追求普遍性的基础上探讨特殊性,在遵从大陆法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补充英美法系的相关适用的成份,不能让丰富多样的新潮前卫的个案屏蔽了法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3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 法学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美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启示 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 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体系探讨 日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美国跨学科本科课程探析及启示 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设置 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典型分析与启示 浅议法律风险管理进法学本科课程体系 对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海峡两岸图书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刍议 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游戏设计与开发方向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 关于财务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高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爱尔兰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考察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单一法学学位与复合型法学学位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爱尔兰本科课程设置具有必修课少而精、注重讲授与研讨会相配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法律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型学位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等特点。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给予我国的启示是,应当精简并合理设置法律必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思辨能力、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发展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创新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圣三一大学法学学科始于1592年建校伊始,科克大学法学学科亦始于1845年建校伊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两校法学学科覆盖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同时包括脱产学习、在职学习和国际交换学习等多种法学教育形式。其中,圣三一大学法学学科在宪法、刑法、商法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科克大学法学学科在家庭法、人权法等领域的研究享誉世界。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主要宗旨,而课程设置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并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本文试图以圣三一大学和科克大学的法学学科为例,重点考察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为完善我国法学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的两个例证

1. 圣三一大学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圣三一大学法学院有五个本科学位课程,即一个单一的法学学位和四个复合型法学学位。所有本科学位课程都是四年学制,共需修满240个学分(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s”的简称),一般每学年应修完60个学分。

单一的法学学士学位前两年主要学习法律必修课,其中通过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的教学,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后两年则主要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法学领域,学生每年从30多门选修课中自由选择60学分的课程。

复合型法学学位包括法律与法语、法律与德语、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科学四个学位。

2. 科克大学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学位或专业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亦存在差异。科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法学教育分为两种:单一法学学位、法律与语言复合型学位。单一法学学位有BCL(Bachelor of Civil Law)、BCL(诊所方向)和BCL(国际化方向)三种形式;法律与语言复合型学位有两种,即法律与法语学位、法律与爱尔兰语学位。

BCL是1845年建校就有的专业和学位。BCL学位需要学习三年,每年有6门课程。除法律必修课程外,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其他课程。BCL(诊所方向)建立于2004年。BCL(诊所方向)在爱尔兰是独一无二的,需学习4年,其中第一、二、四学年在科克大学学习,第三学年在法律实务部门实习――实务部门涉及的法律至少包括国际商法、公司与金融服务法、消费者法、移民法、人权法、战争法、医事法、雇工法、环境法、刑法之一。BCL(国际化方向)需学习4年,其中第一、二、四学年在科克大学学习,第三学年在中国、美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法学院学习。然后获得科克大学的法学学位。

法律与语言复合型学位的学生除学习法律外,还需在原初中阶段所学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口语与写作的学习,提高语言能力。目前,设有法律与法语、法律与爱尔兰语两种学位。 二、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

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的法学本科尽管学位设置不同――既展现了各自特色又体现了一定的互补,但是就课程设置而言,亦可发现一些共同特点。

1. 必修课少而精

前两个学年的法学必修课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法学必修课少而精。如在圣三一大学,爱尔兰法律制度、侵权法、合同法、宪法、土地法、刑法六门课程是五个不同学位的共同必修课。此外,单一法学学位、法律与法语学位、法律与德语学位还共享衡平法、私法救济两门必修课;在圣三一大学,单一法学学位只有11门必修课。在科克大学,法律制度基础、宪法、刑法、合同法、法律研究与写作、侵权法、财产法、欧盟法律制度八门课程是3个不同本科学位共同的必修课。其中,法律与法语学位有9门必修课、法律与爱尔兰语学位有10门必修课。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法律必修课相比,前者更注重私法救济,而后者还注重法理学课程的设置――科克大学将法理学设为必修课并置于最后一个学年,而圣三一大学则将法理学设为选修课。而且,两校均重视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课程,圣三一大学要求第一学年开设的爱尔兰法律制度课必须包含法律技能的内容,第二学年开设私法救济课必须包含模拟法庭的内容;在科克大学,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亦是每个学位的必修课程。与必修课少而精相对应的是,两所学校法学类选修课相对广泛――有30多门。

2. 注重讲授与研讨会相配合

圣三一大学法学教育每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有12周(每学期的第7周是读书周)。尽管大多数课程以讲授为主(每周每门法律必修课讲授3个小时),但是前两年学生每门课程必须参加4次的小组研讨会或小组讲习班(一般12―15人),此外还要参加一系列的法律技能和模拟法庭课。例如,法律与法语、法律与德语、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等学位均要求第一学年开设法律技能课,第二学年开设模拟法庭课;后两年学生一般参加6―8门选修课,而且高年级学生也要参加研讨会。研讨会不同于讲授,讲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听与记笔记。研讨会与个别指导只有小部分学生被召集并讨论讲授中出现的一个主题。法学研讨会一般由熟悉该领域的学术型教师、实习律师或大律师主导。科克大学法学课基本上是主讲教师根据自己分发的讲义讲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读参考书目或其他资料。如“财产法”课程除根据课堂进度分若干次分发讲义外,还在讲义开头注明需要关注的参考书目。而且,教师主讲课程与其研究方向高度一致,形成了明显的研究与教学的互动发展。科克大学每门法学课除讲授之外,也都配有研讨会。

3.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爱尔兰法律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法学必修课除宪法、刑法、合同法、侵权法、土地法等课程外,亦强调法律研讨会、法律技能与模拟法庭等课程的设置。(2)在第三学年,或者要求学生赴法律实务部门学习一年,或者要求学生赴国外大学或法律实务部门学习一年。爱尔兰法学学生到实务部门学习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安排在绝大部分法学必修课已经学完的第三学年;二是时间较长,长达一年;而且占用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并非学期间的假期。(3)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理论、法条与案例相结合。

4. 强调法律教育的国际化

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不仅国际留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比较强调本校法学本科生教育的跨国性。强调跨国教育,不仅体现在鼓励学生赴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一年或者赴国外实务部门学习一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设置了法律与法语、法律与德语复合的学位。法律与语言的复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就法律而言,不仅要学习爱尔兰法律、欧盟法律而且还要学习法国法律(指法律与法语学位)、德国法律(指法律与德语学位);就语言而言,不仅要学习听说读写,而且更强调以法语或德语为工具运用法律的能力。此外,除学习法律和语言外,还要学习法国或德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法律与语言(法语或德语)的学习均贯穿于整个四学年;不仅要在爱尔兰大学学习,还要到以法语或德语为母语的大学或实务部门学习。如,科克大学法律与法语学位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有机会在科克大学的合作伙伴法国或加拿大的著名大学学习一年,使学生有机会学习与体验其司法制度并强化法语运用能力。

5. 复合型学位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除法律与不同语言的复合型学位课程设置外,爱尔兰还有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科学的复合型学位课程。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的复合,就是要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商业、既懂法律又懂政治的复合型人才。商业类、政治类课程不仅是必修课,而且与法律一样贯穿于整个四学年,即商业类与政治类课程并非仅仅是某个学期的选修课。另外,法律课与商业课、法律课与政治课,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课程数量上,基本平分秋色。在第三学年赴实务部门学习的选择上,亦注重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结合部门的选择。通过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的结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法律执业者,而且还要使其可以成为商人、会计师、银行家、政治家、外交官等。爱尔兰法学教育中法律与不同语言、法律与商业、法律与政治科学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体现了其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1. 精简并合理设置法律必修课

首先,爱尔兰法律必修课的设置少而精,而且除复合型学位――如法律与商业学位设有商业类必修课、法律与政治学位设有政治类必修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公共基础必修课。我国应当既削减公共基础类必修课,又精简法律类必修课,即保留综合性、基础性法律核心课,避免课程设置体系上的零碎与内容上的重复。其次,爱尔兰法学本科必修课中一般设有法律技能与写作、模拟法庭等课程,而在我国法律技能与写作、模拟法庭大多情况下只是选修课。由是观之,除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的14门核心课,还应将法律技能与写作、模拟法庭等课程作为必修课,以适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的特性,并强化学生法律运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应当提供相对较多的选修课(任课教师应当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任由学生选择,而不宜划分若干模块限制学生必选其中的几门课程。

2. 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思辨能力

首先,应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尽管爱尔兰法学教育的法律必修课较少,但是注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自修时间,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圣三一大学法学院合同法课程为例,合同法课程是10个学分,10个学分意味着学生需要投入200―250小时的学习时间,但其授课时间每周只有3个小时,即每学期(12周)只有36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其余学习时间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时间补足。在适当讲授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理由是:有助于夯实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增加讲授内容的消化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

其次,应提倡研讨会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内探讨较多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建议强化案例教学。但是,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上,案例教学法显然无法与研讨会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纯粹灌输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法律思考,但是在培育学生语言表达、思辨能力上,与研讨会相比还存在一定局限。而且,研讨会的主题不一定限于案例,可以是老师授课中的任何相关内容。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如提供小型研讨场所、预留类似课时或安排除主讲教师之外的指导教师等)并促成定期举行研讨会。在科克大学图书馆就设有若干专门的研讨会场所,以备学生申请使用,同时除任课教师外往往还配备固定的博士生引导本科生讨论。

3. 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应当保证有适当比例的模拟法庭等法学实验课;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规范地将法学实验课落到实处――真正地实际模拟操作或切实、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不能名为实验课最后异化为案例讲授课。其次,应当改善本科生实习制度。爱尔兰法学本科生通过第三学年一整年较为充分的实习,一方面有助于省思、巩固已学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合理选择第四学年的选修课。相反,国内法学本科生的实习基本是放在寒假、暑假及第四学年,无论是从实习的时间长短还是时间顺位上看,既难以达到有效的实践效果(因寒暑假时间较短,第四学年学生又要备战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实习常常流于形式),又不具有指导选择选修课、规划法学学习方向之功效。在目前国内本科生实习时间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应当通过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习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4. 积极发展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

爱尔兰两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较高。适当、灵活地强化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无疑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法学院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除完善、强化必要的双语教学外――目前的法律外语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介绍、轻系统,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以至于法律外语教学演变为打着法律外衣的普通外语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法律外语就是学习一些专业的法律外语词汇而已的误解[1],还应当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推进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尽管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引进国际交换生比较困难,但是将自己的学生以国际交换生的名义推出国门的机会正逐渐增多。以爱尔兰科克大学法学院为例,已经设置了专门针对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目前北京工商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均有法学交换生在科克大学学习。

5. 创新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爱尔兰两所大学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给予我们的启示是:(1)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与非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应当有所区别,即并非所有本科生都必须要接受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具有多样性。如科克大学有单一的法学学位,主修法学课程;也有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专门学位――法律与法语学位、法律与爱尔兰语学位。(2)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主要采取设置复合型课程并由两个学院共同授课培养的模式。该模式明显不同于爱尔兰单一法学学位培养方案中鼓励以及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选修一些非法学类课程的方式;毕竟,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往往是分散、随意不成系统的,甚至法学之外的选修课也常常异化为凑学分的课程,部分学生不仅不重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30年来,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及人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旅游高等院校810所,在校生84万,专业教师3.8万人。虽然数量上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旅游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只占30%,出现了高校培养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错位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培养体系与市场脱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地理教育、规划设计、中文等专业转型而来,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课程往往会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来设置课程,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乏。我国旅游高等院校一段时间以来一味追求学术、科研,导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忽视,而旅游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恰恰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餐饮服务等方向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很多学生进入就业岗位无从入手,导致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跳槽现象频繁。三是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缺乏。要实现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双能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在建设时,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或者企业挂职经历。 二、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

1.国际旅游人才的紧缺是推动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助推器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900万,占全球就业总数的3.4%,间接就业人数比重则高达9%,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创汇、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际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但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与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根据需求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国外旅游院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旅游人才质的飞跃,适应现代国际旅游业的需求。

2. 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呼唤新的办学模式

现行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办学合作现状发现主要以单向交流为主,还停留在境内合作模式,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全面移植型,将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移植到境内的大学,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组合合作型,通过互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获得的学分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学体系,实行境内境外共同学习的方式,比较普遍的有“3+1”“2+2”“1+3”形式。三是交流合作型,境内境外互派教师进行讲学,优秀学生也可以境外学习[2]。从以上三种模式不难看出重点还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在学生的培养上还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很难保证。 三、“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

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全新“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四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切国际交流活动都必须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1. 多元化的视角和理念

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不能仅局限于资金、设备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模式引进,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改革的目的,才能够培养符合中国旅游发展的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黄山学院对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 整合优势力量,与企业需求接轨,促进旅游教育的改革。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国外先进理念结合设计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办学模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理念结合,转化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2.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黄山学院现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VATEL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韩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根据现有的六个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的办学培养模式,主要有:

一是分段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合作模式,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与韩国的“2+2”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即2年在黄山学院完成,2年在韩国的大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从2007年至今黄山学院已经形成成熟的分段联合培养,并且把分段式的培养争取延伸到旅游管理类其他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普通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建立专业大平台,让旅游管理类相关学科群也可以选修“2+2”国际合作班级的相关课程,实习和实践可以根据中外双方的沟通灵活安排时间。

二是建立创新型的中法合作大平台。黄山学院与中法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4+0”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项目学制4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主要教学活动均在黄山学院完成,即“4+0”模式。合作双方教学专家共同进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及办学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必须完成40多门课程,中方负责安排课程的50%,外方主要负责50%的专业课程,由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派遣外籍老师与黄山学院认证教师共同进行全英文授课。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中国和法国教育部门认可的学位证书。黄山学院的中法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优势、企业的实践检验优势、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合作基地,共同培养出更加适应旅游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共同创立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旅游国际办学大平台。

三是以点带面,开拓一对多常态化合作。以黄山学院中韩“2+2”的合作以及中法VATEL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项目为试点,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办学的国家和院校,如已经有了初步合作的台湾实践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常态化的合作,在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的互换、教师科研教学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的合作。

3.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该通过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市场,通过对毕业生的市场跟踪调查,根据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课程,同时建立一套旅游人才评估体系,这样设置的课程才能够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的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注重实践环节,更新教学计划。国外大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以项目开展为契机,培养模式力争和国际接轨,其中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60%,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50%。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给学生布置课题,结合专业特色完成报告或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和专业见习[3],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同时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根据学生反馈、市场反馈、合作方反馈,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韩酒店管理专业至今已经有5届毕业生,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将教学计划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教学计划已经进行3次调整,并且保证能适度超前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整合相关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方面主要是淘汰一批旧课程和新设一批新课程,以使教学内容和市场接轨,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整合为课程“旅游经济学”。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经过与法国VATE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共同协商、沟通和论证,经过30余次专业课程对接,在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以“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有效完成课程衔接,课程设置必须明确核心课程和可替代课程,核心课程在前两年完成。

三是增设全英文教学课程,践行参与式教学方式。黄山学院从2007年与国外合作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来,核心专业课程从双语教学到全英文教学的进阶式过度。从早期的分段式中韩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50%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到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100%采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的情境。

在全英文教学中,广泛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黄山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专业教师,提倡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礼仪”、“管理学概论”、“餐饮管理”课程,主要应用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辩论等。

四是借鉴先进理念,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如“旅游学”、“管理学”、“饭店管理”等课程,使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营造浓厚的语言和宏观视角的学习环境,拟加快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3]。例如:Introduction to Tourism Marketing书中每章各节均有Introduction、Summary、Student self review questions、Student exercise等小标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全面易懂的教学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选用现行国际通用的教材,这样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4]。

4. 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是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通过已经建立合作的法国、韩国等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与本国的旅游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对接,邀请他们进行讲座、授课。通过讲学、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走出去模式。黄山学院派遣教师赴韩国、台湾地区等合作的高校进行授课,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并且派遣教师到相关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认证类课程的学习,如分批派遣专业教师到法国VATEL学院进行教学资格认证的学习,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保障教学质量。

三是互融式模式。教师通过国内外的研讨会、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培训和探讨,学习、使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如学会使用国际先进的慕课平台;对于黄山学院的中法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境内外老师共同研究所教学的课程内容,双方教师共同探讨中外旅游业的差异,提出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老师同样可以提高授课水平。

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选送教学骨干到国际著名酒店挂职培训,如和万豪酒店管理集团合作,每年派遣教师,赴美国及国内的万豪酒店挂职。聘用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从国内外企业请来的客座教授担任20%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利用合作

优势,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

5.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保障模式

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旅游管理高等院校要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管理经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初期的建设中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引荐完善包括学籍管理等教学体制改革,如对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将过去的试卷考核模式改为命题讨论式、指阅书目写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二是国际化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黄山学院从旅游教育的特点出发,可以建立中法双方旅游教育与管理机构,高校、企业各方参加的理事会,理事会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审议。

参考文献:

[1] 蒋艳霞. 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N]. 中国旅游报,2013-11-08.

[2] 赵彬,李鸽翎,洪蔚超.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5):32-35.

[3] 朱国兴,胡善风,汪小飞.旅游管理“顶岗式”实习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12):42-47.

第5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新模式;实习基地; 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满足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需求。这其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无疑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和扶持的就业方式创新之路。

一、我国高职学生目前就业现状

1、创业不足制约就业倍增效应

从目前的情况看,创业不足确实是我国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主因之一。大学生本来应该是创业型就业的主力军。但事实上却并不如此。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为大学生创业“呐喊助威”,甚至推出创业小额贷款等多种扶持政策,但真正敢于创业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比如目前北京市每年大学毕业生总量20万左右,但正式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千分之一。

总体而言,我国的创业环境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制约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实际成效。

2、制度制约创业热情

目前,我国的创业活动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远没有激发出来,致使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创业活动受到制度的约束。这些制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不配套。虽然中央出台了诸多的创业支持政策,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而难以落实,或者因市场不完善而得不到有效执行。

(2)是市场竞争的不完善,导致创业企业举步维艰。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当中的垄断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平等地位,难以得到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3)是创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整个教育体制,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架。

3、创业教育滞后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和之初,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和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尤其是财富观、诚信、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企业的发展完全是靠创业者个人的潜质、悟性、奋斗和机遇成长起来的,因此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多数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1、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完善的就业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主要由劳工部负责收集就业市场职业需求状况等数据,为政府决策、个人择业提供参考。德国实行自由就业的模式,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管理就业,高校则非常注重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对接。英美等国政府采取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扶持和帮助,美国的就业援助模式包括充分就业政策、失业保险制度和公共救助系统。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英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AGCAS)、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NACE)法国就业协会等在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英美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措施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93)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美国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加入创业行列。英国政府在鼓励毕业生创业上主要有:放松市场管制、市场准入,扩展创业空间;降低创业的行政成本、风险成本和税收成本,提高创业的预期收入;创建创业信息系统和创业融资体系,供创业支持。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模式

1、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需求门槛的提高要求高校不断加强本校的专业建设,从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竞力。在专业建设方面,需要增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就业目的,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组织企业或者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往届生为学生提供就业或者择业讲座,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即了解到社会工作的相关情况。其次,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实战训练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现实情境进行分析或者决策。模拟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真实感,通过模拟环境中的锻炼,大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掌握本专业知识,快速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

2、教师要以大学生竞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技能培训,能够达到“借大学生竞赛为契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就上海目前的最新消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地区选拔赛”的参与条件来说,都是目前高职学校重点项目,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而且还能或者相应的证书,在以后的就业上将会有巨大的帮助。

3、校企联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随着国家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实用的紧缺型人才,满足市场、社会的需要。现代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纪律观念和人生理想等,要多让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4、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极佳选择。自主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创业园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基地全真办公环境促进企业孵化;二是大学科技园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是以高校为依托,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三是大学生创业街模式,由大学生经营校内店铺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一种尝试;四是政府扶持创业模式。政府、学校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分为孕育、教育、孵化等阶段。创业者的素质、选择的行业和自主创业的模式决定了创业的成败。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有以下五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加盟模式、自我发现模式、专业化模式、孵化器模式、创意模式。融资是创业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政府的扶持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向导”推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高校的就业工作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本科生 创新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通过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为创新内容,并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活动。面对我国当前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不断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只有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客观经济环境并独具创造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较早地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及一直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使得创新教育在国外最先得到改革和发展。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获取新知识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纵观我国会计教育历史,总体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面对着21世纪对外改革开放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等方面诸多现状和问题,亟待需要提高会计创新教育加以改变。

一、创新教育特征与作用

( 一 )创新教育的作用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设立了与传统专业完全不同的创新学士专业。创新学士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核心课、创新核心课组成。科罗拉多大学所建立的“创新学士”专业对传统培养模式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学生不仅学习主修专业的深度知识,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以及交流表达技能和全球化所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置身于多学科团队之中,学会在团队中工作的技能。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中,把“创新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日本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法国发表声明中指出:智慧与创新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应鼓励创新、负责与协调精神,一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研究突破,另一方面在创新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宽广的专家。因此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可见,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新教育世纪”,我国也把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其基础必然在教育。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 二 )创新教育的特点本文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创新教育是全面性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人人一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2)创新教育是探究性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探究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3)创新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4)创新教育是民主性教育。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总之,创新教育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高科学素养、高道德素养、高文化素养、高能力素养、高学习素养和高做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必要性

(一)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会计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型的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课程为主。大多是“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会计教学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应用的层次还很低。从教学手段看,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但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运用,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教学效果欠佳,不能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把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是学生素质的体现,才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法宝。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忽视思考、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只知道在课堂上记笔记,未能真正关注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虽然高校基本上都有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但它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账务处理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非正常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很少涉及。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以致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会计实验教材也不够完善,内容陈旧,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能反映现实中企业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另外,在校外实践环节,实习基地难落实,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对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不积极,即便是落实实习单位,也只是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到财务部门观看凭证填制或手工操作,且实习期间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难以安心实习,并且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难于监控,实习几乎成为变相“放假”。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通病,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席话同样也适用于会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复合型的,而且应是高素质型的。高等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将创新教育做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面对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规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呈现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所谓“管家型”人才已不适时宜,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体现在会计学生吸取新知识、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方法的创新能力提高方面,以及对国际会计知识掌握和应用以解决现实财务问题方面。

三、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关键。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只图填灌式教学,应具有创新精神,开展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应把会计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知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其次,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任务教学法”、“独立学习法”和“个性教学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又如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则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还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也值得推广,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计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个案分析,不仅能够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而且还能实现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在传统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将财务会计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 二 )推行本导制,通过增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从初步科研训练入手。对学生加强初步的科研训练,能使教师在增强自身与社会、企业、市场联系的同时,把学生也带到探求未知的领域,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和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自发训练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实务化和社会化。为了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专题论文写作之外,还应主动将学生吸纳到自己承担的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科研项目中,让他们担任研究助手,以拓宽学生对自己论文论题的研究视野,训练学生专业兴趣和缜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导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一些专业性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和具有科研含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中,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会计征文比赛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将研究内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使研究成果化和社会化,以体现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效。

( 三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通过实训培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处在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性教育转化的阶段,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性教育的重要行日益凸显,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加强会计专业素质、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反思和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达到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建设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中心、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心、ERP沙盘实习区等实习项目外,还应开展一些创新项目,如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实验区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财务分析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手股票交易,进而熟悉券商业务和券商客户业务。为达到实践锻炼的效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准备启动资金,由学生自筹经费,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融资能力;第二,风险承担方面,实验区为学生承担相应的风险,如学期末基地承担部分学生亏损的资金,而对成果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第三,设计一学期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这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训练,深刻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且有助于会计指导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使学生将所学财务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会计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拓宽思路,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创新、有效果的公司企业作为合作的首选目标,如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进而能够借助企业的力量参与会计实验区建设规划,并可借助企业成果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会计核算规范和财务制度健全的企业,作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固定化和长期化,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实习规程以保证实习质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最后,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级财务人员到学校给会计学生授课,或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 )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同样如此。因此高校应当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将创业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先行院校学习,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等教育、学习体系,并充分利用科技园等孵化机构,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创业教育方面,国内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创业教育经验,更值得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广和借鉴。

( 五 )加强国际化教育,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国际化教育对于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高校应当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通过和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合作研究、担任学术领导和兼职教师,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并逐步开展涉外课程,充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翻译与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出国交流与深造,并且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计划,让学生也走出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教育,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创新、创造思维能力。

四、我国会计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

( 一 )创新性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可行方法的人”。创新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快知识更新,调整知识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加强能力培养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以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维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授知识总是有限的, 提高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 二 )创新性课程建设创新教育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把教育重点放在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缩减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应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正确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其次开设实务中需要的课程,特别是和会计实务联系较大的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解;最后增加实践课时,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难以培养出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人才的,因此要增加实践课时,充分锻炼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外语课程,可以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根据高校的实际及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 三 )创新性教材建设创新性教育必然需要教材的创新。现在的教材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有些教材的内容老旧,观点单一,仅仅是将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罗列,并且缺乏典型、有时效性的案例。创新性教材建设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教材的质量水平,将创新的思想寓于教材之中。一本好的教材也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可以创新的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进行加工。

( 四 )创新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除建设传统的实训基地之外,还应该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创新型实验区项目,并积极寻求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技能加高适应性会计人才的质量保证。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上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重构,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出高技能加高适应性的会计人才,还可以解决会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 五 )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高校会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会计教育在建设创新性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应当着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创新性会计科研团队。通过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构建合理的研究梯队,加强团队的文化和机制建设等途径,形成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平台,对他们有效的进行科研训练、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五、结语

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会计教育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是会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当代会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应当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进行改革,并将这些内容环环相扣、有机结合,以形成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期教改重点课题“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4年第2期。

[2]何云:《浅析创新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3]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4]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第7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职业化;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0505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教育要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 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1]。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角色也呈现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本科教育面临着专业与职业化教育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规划师职业角色的分化与单纯规划技能教育存在脱节

城市规划职业在传统上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该理念坚信改造城市是改革社会的有效途径[2]。国外将城市规划事业作为一项社会职业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城市规划服务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机构外,还有公司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个人。英国的p.Healey教授就曾将规划师职业角色归纳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公共官员、发展政策分析者、中介者、社会变革者五种类型。张庭伟教授以职业规划师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关系为主线,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具有作为“经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规划师”的三重社会身份,反映了中国当前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规划师角色正从单一属性向多重属性的转变[3]。目前城乡规划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依然是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设计院所、规划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咨询等相关行业。由于中国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忽视或欠缺规划职业角色模拟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衔接存在脱节。部分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对城乡规划的职业认知和训练不足,导致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的茫然失措,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人才的要求。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技能认证和评估制度尚不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职业认证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教育管理机构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RTPI),由其制定全国规划教育认证准则,专业学生只有在通过其认证的院校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和有可能获得规划协会执业资格,而不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美国则由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和大专院校规划教育协会(ACSP)一起组成城市规划评估理事会,对全国规划类院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学生必须毕业于通过评估的院校才有资格参加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的考试。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戴军浅议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1998年设立了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向规范化和职业化方向的发展。但由于现行的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组织和主导,缺乏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协会的认证和评估,造成了高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背离。同时教育评估制度与执业制度考核的重点和内容不统一,缺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接轨和衔接,造成城乡规划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专业评估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存在忽视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层造成了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标准界定的复杂性,不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规划师往往存在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解释。目前专家学者界定城乡规划职业道德标准的主流思想认为规划师应该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倡导者”、“利益协调者”、“公共利益倡导者”、“价值中立者”等。中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也强调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要求规划师职业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

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本科专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规划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认知,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心系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高校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规划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上面,这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或缺位,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认知的不足。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性和职业化能力结构分析

(一)国外经验与借鉴

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表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国外职业规划师供职部门比较广泛,职业规划师的社会认可度较高。规划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比如英美两国的专业教育评估或职业教育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第二,美国和德国的本科教育生源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也多样,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开放程度高,采取了多元化教学形式,比如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与学生职业个性发展的相互结合。第三,美国和英国的规划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能力培养结合紧密,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规划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第四,重视职业规划师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注重规划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表1英、美、德三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组织与对比[4-6]国家美国英国德国人才培养特色生源来源背景广泛,人才培养与学位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偏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参与实际项目从职业考试转向依赖教育保证规划师的素质,体现了单一管理与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结合单一梯级制和组合型学习制相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领域的学生混合教育是其重要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框架核心课、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和实践体系规划理论基础、规划操作、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实际项目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跨院系选课和学分互认等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对口单位实习、分组课题讨论等体验式教学、集体讨论与交流、专业实习(BPS)、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等规划师供职部门通才型与专业型结合,供职于政府公共部门、私营公司,以及各种社区发展组织、老龄人权益团体等非盈利组织主要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划部门任职政府规划部门、私人规划事务所、各类建筑或住宅开发公司、高校研究所及社区发展协调部门。职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职业导向明显,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规划中的组织与交流、可视化分析与模型模拟、艺术与图形交流等方面体现了本科生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科研工作的结合。强调与城市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和调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 由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规划教授组织以及职业规划师组织、美国注册规划师学会共同组成“规划专业评估会”(PAB),评估标准由执业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共同制定。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是唯一执行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审定和教育评估机构,实现了本科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欧盟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的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作为统一学位分级标准规划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规划方法应用数据与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项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如统计学与数据处理、信息与交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不专门开课,贯穿于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提出的职业价值标准进行评估设置价值取向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价值观体现在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类型比较多,主要就业去向为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相关研究教学机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城乡规划职业能力要求也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等(表2)。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充分发挥各高校本科教育优势和地域特色,妥善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评估并没有紧密联系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专业评估是否通过与学生是否能从事规划师职业和获得规划师执业资格并与直接联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开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90余所,在校生人数3.67万人,但其中仅有30所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7]。总体上来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城乡规划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需要从数量的扩展往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重视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和规划技术应用,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断加强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化导向。表2中国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城乡规划专业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规划技术、规划管理、规划教育和规划研究等职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师职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等。1.规划设计院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建筑设计院所、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院所等)

2.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规划编研中心、园林、环保等单位)

3.开发公司与企业(房地产公司、工程策划咨询公司等)

4.科研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相关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

5.其他相关单位1.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规划设计交流与沟通能力

3.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4.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掌握与运用能力

5.图纸绘制与文字撰写的能力

6.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

7.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取向

8.其他方面的能力(二)引入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加强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背景学科过分关注,造成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封闭式学历教育,忽视了多学科综合开放式职业教育的问题[8]。课程体系结构也相对固化,缺乏必要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经验(模拟、个案),从中吸取知识和启示,然后再通过学科教育去弥补其他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9]。建议各高校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意见,关注城乡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注重与市场职业需求和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对接,从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落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

(三)大力改革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人员不能成为简单的“工匠”,而应成为纵览全局、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脉搏的城市建设总参谋部的“智囊”[10]。面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和“三规”合一等城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与实践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和地域背景,积极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场景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校际和校企教育联盟和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和多边师资交流,推进教育学分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相关院校的知名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根据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职业需求,对规划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空间虚拟技术(VR)、统计学与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培训与应用尤为重要。

(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真题比例,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在校设立企业分院(分所)等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对口单位实习效果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内涵。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功的经验说明必须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才能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富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另外也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参与国家执业注册规划师考试,增强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应注重规划师职业能力的训练,由具备职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可聘请相关高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基础。

第8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 幸福课 幸福教育

1.引言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在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对幸福的理解及实现途径的认识方面急需得到教育与引导。

一般而言,幸福观教育是将幸福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和教育内容,以培养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主要讲授幸福观及获取幸福的途径与方法的教育,即“教幸福、学幸福”。它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心理健康,注重通过幸福课进行获得幸福的知识教育及人文精神培育,从而使受教者成为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了解幸福、懂得如何实现幸福,拥有积极情感体验能力的人[1]。

就研究生而言,加强幸福观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仅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研究生就业与创业,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2.相关概念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和标准,是个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不同的幸福选择在现实中的反映构成幸福观的内涵,幸福的含义和价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要研究幸福观,首先必须对幸福的研究加以梳理[2]。

幸福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西方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阐释关于幸福的不同观点。其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英国哲学家贝兰特・罗素的《幸福之路》、英国哲学家詹姆斯・爱伦的《幸福的蹊径》、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克莱因的《幸福之源》、法国阿兰的《幸福散论》、英国弗格斯的《幸福的终结》等。国内也有很多相关研究,如孙英的《幸福论》、陈瑛主编的《人生幸福论》等。对于幸福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孙英的观点:“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重大目标得以实现,生存和发展达到某种完善的心理体验。”[3]

幸福观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幸福的各种观点的教育活动,以至于受教育者能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幸福观,是一种培养自由人格的教育[4]。即要让个体学会正确处理幸福与痛苦、个人与社会幸福、当前与未来幸福、创造与享受幸福之间的关系[5]。

幸福观教育在课程建设领域的最佳实践是“幸福课”,也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含义、知道如何并学会创造幸福、提升幸福指数的课程。

3.相关研究

本部分主要从与幸福教育密切相关的幸福观教育和幸福课教育两个层面展开。

3.1幸福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范双利等W者认为幸福观教育应包含精神、过程、社会、德福一致幸福教育四方面内容[6];王良玉认为应包含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理财教育、理想教育等特殊内容[7]。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还增强了幸福观教育的可行性。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鄢永慧等学者都认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人生幸福和幸福观的教育或直接缺失,或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和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教育内容即使涉及了幸福观,也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幸福观的重要原因[8]。吴璇认为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幸福观教育内涵缺乏明确的定位,与德育关系扑朔迷离[9]。

3.2幸福课研究现状

“幸福课”在高校的实践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的。1970年,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率先开设与快乐和幸福相关的课程。之后,英国威灵顿公学、哈佛大学也加入这个行列。随后,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效仿,幸福教育浪潮开始席卷全球,其中以2006年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博士开设的“幸福课”效果最好。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以锻炼、反思、记录、冥想等有效且易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幸福的方法,成为2006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随着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幸福课”特别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课形式的幸福课程正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2008年3月浙江大学试水幸福课程,浙大心理学会探索性地向广大学生推出了一门教学生“幸福”的选修课―“幸福课”;2015年9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举办了“梦想成真,幸福人生”的大学生幸福讲堂入学教育,将幸福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让新生入学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幸福课”。

目前,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从理论层面研究幸福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幸福与教育的关系等,对于实践层面的“幸福课”本身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除杨宇然对幸福课的定位、理论内涵、内容构成的论述[10],冯芳对高校设置幸福课的可行性路径的论述[11],苗元江对幸福课的任务、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的系统论述[12]外,直接针对幸福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的专项课题和成果非常少。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幸福课”的研究仍然偏重 “人”或幸福理念,关注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老师愉快地教,而非“课程”构建本身,在建设原则、建设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远没有达成共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

总而言之,国内对于幸福观教育的理论探讨已比较充分,但对于幸福观教育的课程建设,即“幸福课”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十分薄弱。欧美高校在开展幸福课方面的主要做法、创新之处和基本经验,可以为我国开展幸福课提供参考。为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顺应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幸福教育”相关课程的潮流,结合研究生的时代特征、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借鉴国外幸福课的实践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和价值取向的幸福课体系。

4.面向高校研究生的幸福课的构建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对幸福的理解会折射出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研究生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面临冲击,有一部分研究生对幸福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上,价值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影响了他们追求真正的幸福。

为改善现状,本文从完善教学目标、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学内容等途径入手,以幸福观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石,以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根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实践活动开展幸福观教育,以引导研究生顺应时代需求,树立主张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享受与劳动、索取与奉献相统一的幸福观,并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培B感知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自觉将创造、追求和谐社会中的幸福作为自身的行动动机、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和生活意义。

4.1完善教学目标

幸福教育核心是解放和激活,一方面解放人的思维和心灵,引导研究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另一方面激活研究生对幸福的追求,使之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局限于认知的收获,还应涵盖其他情感相关的目标,如压力释放、意外惊喜等,从抽象的书本知识延伸到研究生实际学习、生活当中。

4.2拓展教育途径

就研究生而言,科学幸福观的树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然而现实中,这些课程不仅缺失幸福教育内容,还往往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善现状,促使研究生树立崇尚责任和贡献的幸福观,可通过以下途径:

4.2.1开设幸福课

与以往幸福观不同,幸福观是在分析人类幸福观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劳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并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幸福观。作为全面的、科学的幸福观理论,幸福观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开设幸福观课程,不仅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幸福观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对幸福观形成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高校的先进经验,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4.2.2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

幸福与德育密切关联,缺少了幸福教育的德育是不完整的,也是注定不会有实效的。突出德育对研究生物质观、利益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把幸福观融入德育教学目标中,自觉地把研究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在德育方式上,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2.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关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贯穿幸福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这个社会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幸福观教育,应成为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同时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功能作用。融入幸福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关注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引导研究生在追求、享受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和追求幸福,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4.2.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点

21世纪初,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心理健康与幸福正式纳入教育领域。各级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为幸福课的开设做了理论铺垫与教学准备,但幸福教育涵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让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感知幸福、创造幸福。

4.3丰富教学内容

幸福课在内容的选取上,以关注人类幸福的积极心理学为主,同时广泛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4.3.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基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思想为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包括人生哲学、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生智慧,其中有很多对幸福的追求与思考。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五福临门”,是中国人对幸福的最朴素的需求和表达。此外,有儒家“内圣外王”“仁者爱人”的理念,佛家“无执解脱”“灭欲修心”的修炼之道,道家“清静淡泊”“返璞归真”的境界等。以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石构建幸福课,不仅能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还能提高幸福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研究生对该课程更有认同感,从而更好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4.3.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研究生幸福观的形成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幸福课”教学中,积极引导研究生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对国家、社会、人民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引导研究生树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幸福理念,明白“国强则民富、社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的道理,将个人幸福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幸福梦与“中国梦”“民族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做到既重视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与发展,又兼顾个人发展与幸福[13]。

4.3.3以加强和重视情感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研究生幸福教育应当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人生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抽象思维所需要的诸如“聪明才智”、“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又包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诸如“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感恩的心”等非智力因素,而能否感知幸福更多取决于后者[14]。

基于沙哈尔提出的“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理论,研究生幸福观教育不仅要侧重客观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幸福的获得奠定实实在在的基础;还要侧重主观世界的改造,优化研究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故而,从内容上看,幸福观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感恩教育。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增强大研究生的幸福感,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在高校中可以开展类似于感动中国的主题活动,树立典型模范,让研究生找回自己不曾珍惜和感受到的幸福,从身边找到幸福。

其次是挫折教育。沙哈尔认为一定的痛苦和挫折是生活所必需的,它并不影一个人的幸福,相反让我们更加珍惜幸福[15]。只有身心坚强才能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并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乐观,因此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解决困难的自信心、恒心和决心,使研究生具有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强。

再次是人格教育。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在我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过于注重智育,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应加大对研究生心理需求、个体差异或者兴趣特长的重视,加强人格教育。

4.3.4以优化教学方法作为主要手段

为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幸福观教育需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幸福体验,增强幸福感知能力,构建积极人格。具体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实现:

首先,以课程讲授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有关理论的讲解与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研究生快速认知积极人格,加快树立自信、勇毅、创造、正义等优秀品格,提升个人幸福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系统辨析模糊概念和认识误区,从实践中总结获得幸福的方法,并用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让研究生真正领会课程的本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以素质训练为核心,开展参与式教学。采用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团队训练为依托、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形式,同时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让研究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发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激发研究生个人潜能,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人生态度,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培养积极人格、形成正确幸福观的重要途径。

最后,以主题讨论为重点,融合案例分析教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让研究生加深对幸福的理解,多结合社会热点选取鲜活的幸福相关案例,以研究生关心的幸福、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开展诸如理想与幸福、职业发展与感悟微幸福等主题体验活动,并围绕真实案例进行设疑、答疑活动,帮助其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唤醒内在的爱与感恩,从而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蒲转莉.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及思考[J].成功(教育),2013,01:18-19.

[2]张喜忠.构建幸福课堂追求幸福教育[J].辽宁教育,2012(10):52-54.

[3]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之道德情感维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28-130.

[5]单连春,刘佳.论审美境界视域下的幸福观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6:32-34.

[6]范双利,刘新秀.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11:38-41.

[7]王玉良.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8:20-21.

[8]鄢永慧.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J].世纪桥,2010,19:84-85.

[9]吴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02:176-179.

[10]杨宇然.心理学视角下高等教育中的“幸福课”实践[J].理论学刊,2012,S1:106-107.

[11]冯芳.浅析高校幸福教育学课程的设置[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99-203.

[12]苗元江,朱俊杰,王旭光.幸福课程概述[J].江西教育,2013,Z3:21-23.

[13]任洪舜.关于集体主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6-8.

第9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多媒体技术

一、序言

国外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在欧洲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刚刚起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对高职高专教学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本文以本人从事二十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和十几年从事多媒体实际制作的经验,谈谈计算机教学的一点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共同研究高职高专的教育。

二、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行的教学大纲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沿用本科的教学大纲或是中专的教学大纲,加加减减,其理论知识较多,内容较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企业的需求。理论部分的讲授占课时的比例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少,尽管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已经做到了理论课时与实验课程的比例为1:1。但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着脱节现象,仍然按照章节来组织,适用性较差。企业在用人时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企业内部培训,方能独立工作。

2.师资力量满足不了企业要求

由于多年来沉积下来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职高专的师资力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学的过程。缺少企业的生产实践,教学也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企业的生产实际流程和工艺。这样的师资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能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很难将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实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3.教材过于理论化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的选定也是十分重要的,选定一本符合当前流行的版本的教材,对学生走向社会,到企业工作,尽快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式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大多数的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软件版本较落后,缺乏实战性,实用性,尽管现在的教材发行已经市场化,但教材的大多是内容相同,抄抄改改,能难找到一本,符合本专业实际,实用性强的教材,大多数教材还是理论性较强,沿用的是本科知识型的教育模式。

4.考试制度不合理,不灵活

考试笔试多,造成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考完就忘,最终的效果差。机试少,而当面测试的考核方式几乎没有。实际上,有些课程可以面试成绩为结业成绩,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改变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只想凭考试前一周的时间来应付考试的做法。

5.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按照教材中逐章逐节地进行分解,照本宣科。太依赖于PPT,演示文档,教学内容也偏多,面面俱到,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实验演示,也是按章节,分解来做实验,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学生不容易记住。没有按照生产实际中使用的实例和企业中需要的技能组织教学。而且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周课时安排较满,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我院的计算机专业的周课时一般都大于28学时,课时较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或是“自由兴趣”的学习,缺少计算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7.过于注重“拿证”,忽视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

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存在着为了给学生多拿几个考级证书的现象。没有使学生认识到技能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职业素养的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过于注重等级考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背题,应付考试。教师也常常调整教学计划,使得本应该学习的技能课时花在应付考试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考完忘,没有做到真正掌握某项技能,通过考证训练自己的职业认证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及应用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将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程,或一个实际的项目组织教学的过程,通过一个个“任务/项目”的设计来完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符合企业生产实际过程。以任务驱动作为教法,强调技能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来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以《数据库软件VFP》为例来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1)在课程设计时,以一个《xx连锁药店进出库管理软件》的实际项目,围绕该项目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来进行课程设计,理论部分暂时不多讲,采用这个《xx连锁药店进出库管理软件》管理软件中要到多少知识就讲多少知识的方法,先建立一个数据库软件开发的整体概念。实际药店需要实现哪些管理功能,建立主菜单,如图1所示。

2)直接进入主菜单建立的程序部分,围绕著主菜单的设计界面,组织教学单元的设计。重点讲解这个主菜单建立的知识点、程序所用的结构语句(有些是指可以提出让学生自主学、看书或配套教材、参考资料等)使学生学过就可以用,就明白程序开发就这样的过程,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信息兴趣。

3)围绕下面的子菜单:药品进库管理、药品出库管理、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修改管理、经营财务管理和关闭软件等7个子菜单作为一个个工作过程来精心单元设计。

4)最后将子菜单与主菜单的接口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XX连锁药店进出库管理软件》软件系统。

通过这样整体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的程序开发是吻合的,紧密联系了企业的生产实际,对学生程序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又如《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得教学过程中,不需详细介绍选区工具、路径工具等分项的操作,而是以一个实际案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邮票设计,在这张邮票的设计过程中学会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的基本操作的操作。以一种任务的形式,把常用的操作作为重点,而一些不常用的干脆少讲或者不讲。教师将一项操作或任务讲得精细,让学生熟练掌握,其他操作可以由此操作去拓展。如同打井挖煤,同时打三口井,不如把一口井打深,再向横向打。这样的效率高。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多媒体元素(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展开。教师可以从多媒体生产实际的应用中,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实例作为一个个任务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中。通过任务来掌握一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而对于一些不常用的方法,可作为学生将来可拓展的空间去自由的学习。

(1)工作任务设计:《多媒体技术和应用》的整体的教学设计一共四大模块、12个任务来完成。

工作任务一:配乐诗朗诵的录制——配乐诗朗诵《致橡树》的录制。

工作任务二:音乐彩铃制作——《有没有人告诉你》手机彩铃制作。

工作任务三:设计一张邮票——《2008北京奥运》设计邮票。

工作任务四:修复旧照片——老照片翻拍。

工作任务五:设计名片——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名片设计。

工作任务六:二维动画制——QQ表情“变脸”制作。

工作任务七: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贴片“安邮人”制作。

工作任务八:Flas制作——Flash格式的格式的“个人电子相册”。

工作任务九:校园MTV制作——孙燕姿的“遇见”拍摄、制作。

工作任务十:视频编辑——《Photoshop视频教材》的拍摄、剪辑。

工作任务十一:ppt制作——“黄山之旅”观光片制作。

工作任务十二:Authorware制作:教学光盘《多媒体技术》的主菜单设计。

(1)基本情况介绍

师生自我介绍(3分钟)

以简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并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QQ号码以及办公地点,方便学生有疑问联系到老师。同时通过点名的方式来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基本状况,认识学生,尽可能记住学生的姓名。

讲解教学纪律(2分钟)

学生介绍课堂上课、上机要求和纪律。督促学生要按照要求去做,并告知违反纪律的相关惩罚措施及遵守纪律的奖励。向学生说明上机前的准备工作,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和电子作业。

介绍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分钟)

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上半学期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程度,告知学生本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本课程的重视和要求。

说明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5分钟)

简短的介绍本课程总体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学习的目标。

(5)导入压缩概念:

①有损压缩 ②无损压缩。

5、多媒体软件平台的演示:以一个《开天辟地》交互式软件为例(学生大多数会用过的),介绍AUTHORWARE的创作软件的平台和网络三剑客,来完成多媒体交互式软件的开发喝制作。

(二)多媒体硬件知识:

1、MPC。

2、声卡。

3、显卡。

4、光驱。

5、采集卡。

6、1394卡。

7、打印机。

8、扫描仪。

9、数码相机。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1、多媒体通信。

2、教育与培训。

3、电子出版物。

4、多媒体咨询。

5、商业应用。

6、文化娱乐。

(四)多媒体基础知识和应用总结及本课程教学纲要。

1、多媒体技术二层含义。

2、多媒体元素。

3、图形/图象的概念。

4、多媒体常用软件。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中的配套措施

1.采取切实措施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最大的难点是教师。对计算机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上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软硬件发展的水准,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设计好任务。如《VFP程序设计》的教师,要具备开发本课程的软件能力,将教学内容《一个药店的进出库管理软件》作为一个实际项目,从实际程序设计的界面菜单讲起,用多少讲多少,主菜单下的各种模块,分别作为一个个小任务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结束了,每个学生只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药店的进出库管理软件的设计,学生学完《VFP程序设计》,学生会自己开发数据库小软件。至于条形码的输入和输出,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了。如教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师,要能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教师要经常参与社会上各种设计大赛,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要具有为企业设计各种效果图和标识的能力。如教授《AUTOCAD绘图软件》的教师,应该具备邮电设计院或是设计单位的工作的经验。绘制出生产实际中实战的图形,线路施工提醒设计、绘制,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施工图,无线天线施工图纸作为教学中的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课程的设计。如《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应具备图形图像设计的的能力,电视台采编人员实际操作人员的能力。,最好是有自己的《数码工作室》和《软件工作室》或者有婚纱数码影楼后期制作、设计经验,或广告设计公司的设计经验,来充实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

为此,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利用寒暑假到电脑公司、软件公司、广告公司和通信企业,参与他们的实际工作,也可以开公司,对外承接项目和工程,把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和书本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际工作经验和设计贯穿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生产实际中用到的操作来设计一个个任务,这才能使基于工作过程的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教学改革才可以通行。

2.聘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来充实教学师资

从企业中聘请的工程师,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入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骨干、高级程序开发员,让他们充实教学,加强实线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可以实行校企联合,请企业的工程师来学院上课,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实现共同办学,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计主题课程,也可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开拓市场需要的职业和人才。不断探索开拓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

3.修改教学大纲

充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调研报告,不断研究市场人才需求的状态,结合本专业、本每门课程的特点,按照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和内容。把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删除或改为自主学习和提升专业通道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有选择性去学习。减少一些基础理论的课时,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把这些课时转移到专业性比较强的实用课程上来,加大实际操作力度。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师、项目经理参与教材的编著,建立一套完备的,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的教材大纲体系建设。

4.建立模拟实验室、实训室

模拟企业的生产实际,建立实验室的是十分必要的,是弥补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有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不需要讲授太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把它列为实训的内容。成立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室。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模拟实际工作的现场和环境以及实际合作流程,如《综合布线》课程可以在实验室里上,《计算机局域网》课程直接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锻炼他们能布线,会组网,到企业里能独挡一面地工作,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5.编写新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的的教学改革,教材是根本,必须先行,组织好教材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要。新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求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把实践中学到的真知灼见编写到教材中,或者聘请企业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师参与教材编写。也可以采用企业办学的使用教材,如H3C网络学院的教材,北大青鸟的实用性教材。也可以软件公司的培训使用教材,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到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也可以吧培训公司的教材“植入”到教材建设中。使得教材符合生产实际的需求,适用、够用。让学生学到实战经验和技巧,直接缩短了定岗实习的时间。节约了人力资源。

五、结束语

经过两学年的教学实践,在《多媒体技术》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教师教起来有成就感。为《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AUTOCAD》、《多媒体通信技术》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更多的多媒体的应用技术,在图像处理、声音制作、动画设计、视频编辑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的实战水平有待提高,师资的企业实践活动要长期坚持不懈地、不断深入地走向企业,真正意义上做到“双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涉及到现行的管理体制、福利待遇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